秋茄红树林北移及造林技术引进

秋茄红树林北移及造林技术引进

一、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平,李红,楼毅,谢榕,叶烽,钱逸凡[1](2020)在《浙江省玉环市红树林现状及保护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是海岸湿地重要的植物群落,浙江省玉环市是我国红树林栽植的北界,现有红树林41.32hm2。通过分析玉环市红树林保护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分布零星、保存率低、投入成本高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探讨了造成红树林发展停滞的政策、技术、经费、生物等影响因素并提出保护发展建议,旨在为浙江省红树林湿地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王振[2](2020)在《基于人工干预的高纬度红树秋茄幼苗耐寒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树植物是嗜热植物,温度一直是限制红树林北移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福建福鼎(北纬27°),人工引种最北界在浙江乐清(北纬28°)。秋茄是我国现今最耐寒的红树品种,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红树秋茄北移驯化技术,成功将秋茄北移至浙江舟山鲁家峙岛(北纬29.9°)。本论文以北移引种的秋茄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人工引种、设置流变式驯化系统以及添加外源性营养物质等多个方面的人工干预手段对秋茄幼苗的耐寒性进行研究,为红树林北移提供科学依据。以人工干预的手段为自变量,POD、SOD、CAT、MDA、叶绿素、挥发性物质、总酚、ASA、脯氨酸等抗氧化相关指标为因变量,探究人工干预对秋茄幼苗耐寒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同源异地的秋茄幼苗呈现不同的适应性。在自然低温胁迫下,人工引种入舟山的红树秋茄幼苗整体生长缓慢,叶绿素和酚类含量呈下降趋势。引种舟山后,首先发现秋茄幼苗叶子中含有有2-丁醇和2,3-丁二醇。舟山地区亚健康状态的秋茄幼苗叶片的SOD和CAT活性显着增加,POD活性下降。根据酶本身特性可知,SOD可以将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然后CAT和POD可以共同去除过氧化氢,抗氧化酶系统清除了多余的自由基,及时缓解植物生长的逆境压力,使得膜脂过氧化水平回归正常,该部分研究为红树林对高纬度自然低温的响应提供了基础。2.在流变式系统的驯化之下,冬季秋茄幼苗生长缓慢,低于其他三个季节,但整体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流变式驯化系统通过对部分时间中的温度提升,使得植物体的机体生产充足的养分应对低温胁迫,使冬季秋茄幼苗的MDA水平保持正常。叶绿素和酚类物质含量也在夏季达到一年四季中的最高值。抗氧化酶系统在植物机体受到胁迫时,应激调节,使得植物机体保持健康状态,而且酶活性与温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3.低温胁迫下,外源脯氨酸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稳定的脯氨酸产生,从而保持秋茄幼苗的抗氧化能力,避免细胞膜等遭受自由基氧化,使红树林幼苗可以适应低温环境。因此,外源脯氨酸在低温胁迫中的植物抗氧化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细胞内水平上严格调控和有效代谢ROS的产生与消除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否则,由ROS引起的细胞成分以及损害产生将对红树林的整体生长、代谢、发育和整体生产力产生潜在危害。低温胁迫下,外源施加卟啉镁络合物没有显着性的让秋茄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得到提升应对胁迫,相反的,使得秋茄幼苗过度反应。因此提出光合作用在超过植物体本身的极限值时,导致电子传递系统过饱和产生多余电子,传递至O2产生O2-和其他活性氧,从而导致MDA的含量持续性升高。低温胁迫下,外源葡萄糖的施加对秋茄幼苗抗氧化系统应对低温胁迫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在20d之前,施加了外源葡萄糖的实验组的MDA含量较稳定,且低于对照组。外源施加葡萄糖的目的是保障低温胁迫下的秋茄幼苗有充足的碳源养分,因此外源施加葡萄糖供给秋茄幼苗植物体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带来的影响。

陈秋夏,杨升,王金旺,刘星,郑坚,邓瑞娟[3](2019)在《浙江红树林发展历程及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浙江省红树林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制约浙江省红树林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为缺乏抗寒红树良种、造林地选择不当、管护技术不到位、人工破坏等因素;论述了浙江省有关红树林的最近研究进展,并提出加强红树林宣传、开展宜林地调查和方案设计、强化保护措施、开展浙中浙北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等建议。

王秀丽[4](2018)在《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目以引种的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拉关木在我国引进后的繁育特征、生理生态适应能力和机制、光照强度适应性、对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生态位的影响、对我国本土红树植物是否存在化感作用等,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来评估其可能潜在的生态风险;分析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等方面研究其碳储能力,从而探讨其主要的生态效益;并从叶片形态结构及其超微结构研究其速生快长机制。研究内容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拉关木的繁育特征研究表明,拉关木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耐储存。新鲜成熟的拉关木种子在野外自身林内发芽试验为7 d时,发芽率达99.3%以上。室内不同储藏方式(25 ℃室温储藏、25 ℃室温椰糠储藏、8 ℃冰箱储藏)储藏14 d后,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6.4%、19.9%和17.4%;而3种不同方式储藏21 d后,25 ℃室温储藏的种子萌发率为0,25 ℃室温椰糠储藏和8 ℃冰箱储藏的种子萌发率仅为3.1%和7.4%。外来引进植物的繁育系统是该种群是否具有入侵扩张的基础,且对种群的散布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调查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9个拉关木种群的繁育系统均属于雄全异株类型,其种群雄性植株的比例为30.0%-88.9%;表明中国东南沿海拉关木种群的可繁育后代植株比例为11.1%-70.0%。本研究发现,福建九龙江河口引进种拉关木种群的雄花和两性花的花粉均具有活性,雄花子房败育,两性花的子房发育正常,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的拉关木种群的繁育系统类型为功能性雄全异株。拉关木种群雄性植株的比例与其所处的年均盐度(r2=0.747,p=0.001)相关性大。该结果为了解拉关木引进我国后其种群繁育后代能力和风险评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拉关木苗在乡土红树植物林缘及林内生长试验表明,光照和气温是其生长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秋茄林内1年生拉关木苗的月均苗高增量、月均叶片数增量均显着低于林缘(p<0.05);林内的拉关木苗种植9个月后,其存活率为0,林缘的拉关木苗存活率为19.0%,种植1年后,林缘的1年生拉关木苗的存活率仅为6.0%。表明,由于受光照强度和气温这两个环境因子的限制,拉关木苗在自然条件下极难在郁闭度高的天然乡土红树植物秋茄林内自然更新生长。(3)拉关木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表明,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浓度为0.5 g·mL-1时,抑制作用最强。木榄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大小均随各器官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但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海洋潮汐流动的作用和巨大的海水水体稀释,拉关木释出液的浓度累积难以达到实验室里水浸液处理的高浓度。本研究还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将可能的化感物质的总体混和物进行了细化,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酚类等。(4)拉关木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研究中,对我国引进拉关木不同纬度的典型地域进行现场样方调查,以现实的情况分析讨论有否入侵的问题。结果发现,拉关木幼苗具有一定的天然扩散能力,但扩散是生物的本性,扩散不等于入侵,多地的实际调查分析表明,拉关木不会进入原生林密闭的本地红树植物林内,破坏或改变原生态系统,拉关木在人工种植的位置占据自己的生态位,与本地植物较和谐生长,发挥着较好的生态效益,表明拉关木是优良的沿海防护林和景观林的造林树种,但人工引种造林时应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加强管理。本研究对我国引进拉关木的不同纬度的典型地域进行现场样方调查,调查结果详见如下。海南东寨港拉关木群落垂直结构随群落林龄的增加而复杂,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现为11龄林>19龄林>6龄林。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引种园内拉关木群落结构组成简单、空间层次分布明显、林下植被主要为老鼠簕,占群落总数的86.40%;群落中有秋茄、桐花树、银叶树、老鼠簕、卤蕨等乡土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现象,表明拉关木人工林可以促进乡土红树植物的更新;在拉关木引种园的林内、林缘、沟渠、互花米草内均未发现拉关木小苗,表明拉关木在珠海淇澳岛极难自然更新成林。广东电白水东港的拉关木幼苗可以在白骨壤天然林的林窗及林缘光照充足的空间自然更新生长,表明广东电白水东港拉关木幼苗具有一定的天然扩散能力。因缺乏光照、及冬季的低温影响,福建九龙江河口的拉关木人工林下小苗很难自然更新生长;福建九龙江河口种植的拉关木人工林,由于林缘附近有互花米草、芦苇等湿地植物的生长,周围缺乏适宜拉关木生长的高程光滩,至今未发现其在自身林内及郁闭度高的林缘出现自然更新现象,但其在福建九龙江河口的种苗扩散及更新动态仍需进行长期跟踪监测。福建仙游县枫亭镇枫慈溪的拉关木人工林的林内、邻近乡土红树植物秋茄林内及芦苇地均未发现拉关木幼苗的扩散,表明拉关木苗属于阳性苗,其很难在郁闭缺光的环境下自然更新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拉关木虽有一定的扩散能力,但其在福建仙游县枫慈溪的扩散仅限于其周边滩涂高程较高的光滩,及光照充足的林缘位置。通过对海南东寨港、广东电白水东港、珠海淇澳岛、福建九龙江河口、及莆田仙游县枫亭镇枫慈溪不同引种时期拉关木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调查结果表明,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种苗扩散情况与龄林、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5)拉关木对中国东南沿海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拉关木引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值为25.5分,处于风险等级标准的最低等级,为可接受(0-36)等级。在以红树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严禁引入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发现区外自然扩散来的拉关木幼苗,应及时清除,这是保护区管理应该做的工作,木本植物幼苗清除容易,不易复发。但对于引进任何外来的生物,仍然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必须加强跟踪监控,确保生态安全,对拉关木在我国各地的引种栽培仍应加强管控。(6)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研究表明,3种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总量为1093.0-1372.3 g·m-2,处于国内外关于红树植物年凋落量的(670-1500 g·m-2)的上端,表明拉关木具有高归还率的特性。本研究发现,福建九龙江河口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量为8龄林(1372.3 g·m-2)>6龄林(1208.5g·m-2)>4龄林(1093.0g·m-2),表明拉关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随着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2015年1月份至2017年12月份的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年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7)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在0.87-6.15 μmol CO2·m-2·s-1之间,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低于前人对福建九龙江河口秋茄林的土壤呼吸最大值6.18 μmol C02·m-2·s-1,这一差距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红树林树种、龄林、土壤温湿度等因素有关。不同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表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6龄林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不同季节表现不同,夏季和春季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相似,均表现为双峰型,而秋季和冬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而4龄林拉关木林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深度为0-5 cm和5-10 cm的4龄林拉关木林样地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58 g·kg-1和0.54 g·kg-1,各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4龄林>6龄林>8龄林>光滩。(8)从叶片的形态及其超微结构探讨了非C4植物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拉关木、秋茄、白骨壤、桐花树的叶面积大小分别为:秋茄(2035.87±5.23mm2)>拉关木(1758.38±4.53 mm2)>桐花树(1746.96±4.21 mm2)>白骨壤(1119.35±2.52 mm2)。4个红树植物种叶片的周长、长、宽等均表现为秋茄最大,白骨壤最小,表明叶片形态结构方面无法解释拉关木的速生快长特性。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拉关木平均每个叶绿体的类囊体片层面积最大,达9.85 μm2,分别是本地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的5.9倍、18.6倍、10.6倍。拉关木叶片叶肉细胞中单位面积叶绿体的类囊体面积均高于乡土红树植物白骨壤、秋茄、桐花树;3种乡土红树植物的叶绿体大部分面积被淀粉颗粒和脂滴等所占据,导致其叶绿体单位面积含有的类囊体面积减小;而拉关木叶片的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排列紧密平行贯穿于整个叶绿体,最大化地增加叶绿体内类囊体的面积,提高了拉关木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达到速生快长。

何姗姗[5](2018)在《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研究和秋茄属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是指自然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地区的一类特殊的植物群落,具有防风固浪和保护海堤等重要生态学功能,因此在中国部分省份,红树林被北移引种到温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以保护那里的海岸线。研究表明典型的红树植物K.obovata可能是最耐寒的红树植物,因此K.obovata是中国红树植物人工北移实践中的主要选育物种,但K.obovata的抗寒机制和低温适应性机制仍然不清楚。K.candel和K.obovata是红树科秋茄属仅有的两个物种,研究表明两种秋茄在形态学上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在分布区域和耐寒性上可能有较大差异,K.candel表现为典型的不耐寒性,但K.obovata却是最耐寒的红树植物。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仍未知晓。综合以上前提,本文中涉及的研究课题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K.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研究和秋茄属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第一部分以K.obovata的当年生幼苗为研究材料,设计了模拟自然情形的中期低温驯化实验,探究自然情况下K.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为红树林北移实践提供种苗抚育参考。低温驯化是指自然存在的一种能够提高植物越冬存活率的生态学现象,K.obovata在从终年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工北移到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区,必然也要经历低温驯化的过程。自然低温驯化通常在气温小幅度波动产生寒潮现象的秋季发生,完整的低温驯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植物首次接受低温讯号产生应激反应,植物多次低温驯化后重建生理动态平衡以及植物产生低温记忆完成驯化。第一部分研究共设置了 6组经历不同周期和不同次数的低温驯化实验,通过对6项生理指标数据的检测分析K.obovata当年生幼苗在不同驯化过程中的生理状态。第二部分对K.candel进行基因组Survey测序,测序结果同实验室初步组装的K.obovata的基因组相比较,获得了两种秋茄的基因组多态性差异信息,并进行了多态性基因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发现:1.K.obovata当年生幼苗在首次感知低温讯号时,各实验组产生相似的应激反应,我们猜测K.obovata的幼苗可以顺利接收到低温讯号并产生大致相同的应激反应。2.各组植株在经历多次模拟驯化后,各生理指标的含量或水平在驯化前后呈现出不一致的分布,但在后续的低温驯化过程中,各生理指标未表现出特定的变化方向。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低温对于来自于亚热带的K.obovata的幼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刺激,所以在应对低温环境时处于一种探索和寻找的状态,并试图重建新的生理动态平衡,但这种探索的方向并不一致,说明当前的驯化条件尚不足以使植株产生对低温的特定记忆。但各组植株在经历多次驯化后,大致重建了生理动态平衡,说明K.obovata在实验过程中有能力抵御低温环境,具备在非严寒地区越冬的能力,并且正在形成低温驯化。3.从叶绿素变化趋势中可以发现,K.obovata 的幼苗在低温驯化过程中倾向于运用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提升光合作用效率等积极策略以抵御低温伤害。而其他木本植物在越冬过程中通常采用减少光合色素含量和降低光合利用效率如落叶或休眠等相对保守的策略度过低温环境。将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同野外调查实验结果比较发现,Kobovata的幼苗在野外环境中也会在冬季来临前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提升光合作用效率。K.obovata的幼苗驯化趋势不同于常见木本耐低温植物,而是更类似与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驯化模式,我们猜测K.obovata独特的积极应对低温的驯化模式或许是解释K.obovata具有独特抗寒特性的重要原因。4.从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K.obovata的幼苗的生理指标在每一次驯化的低温阶段和恢复阶段有明显的变化,我们推测,在K.obovata的抗寒驯化过程中,有效的恢复时间是驯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K.obovata北移的过程给予移植的幼苗一定的低温驯化,并保证有效的恢复时间有助于产生低温记忆提高存活率。5.K.candel和K.obovata的基因组多态性比较共检测出710,241个遗传差异位点,体现出多态性在两种秋茄的基因中是广泛存在的,其中高影响的多态性基因有1,868个,所占比例为0.1%。6.比较两种秋茄多态性基因的注释结果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后发现,两种秋茄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中均有广泛差异,两者在通路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代谢过程和基因表达上,推测两种秋茄在生理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差异。7.两种秋茄多态性基因的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体现了两者在生物膜体系、基因表达和转录调控以及代谢途径等过程中的差异,但没有明显地富集到与抗逆性或抗寒性相关的基因。说明仅从基因多态性角度出发,难以揭示两种秋茄不同分布情形的内在原因,造成两种秋茄分布差异的内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从自然低温驯化的角度探究K.obovata的抗寒机制,结果表明K.obovata的抗寒驯化过程与其他植物相似,但在抗寒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抗寒策略。实验的研究结果比短期持续低温刺激的实验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通过探究自然情况下K.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旨在为红树林北移实践提供种苗抚育参考。而从基因组多态性差异的角度初探两种秋茄在基因上的差异,虽未能解答两种秋茄抗寒差异性的内在原因,但实验结果获得了两者的基因多态性差异结果和注释分析结果,为后续继续研究两者在基因组上的差异提供参考,而SNP的检出也为后续开发分子标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莉娜[6](2017)在《引种无瓣海桑对深圳湾滩涂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独特植物群落。过去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面积萎缩,森林质量下降。为此,近20年来在海岸地区开始了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恢复重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中,无瓣海桑被作为先锋造林树种在华南沿海滩地区被广泛应用。无瓣海桑引种到广东深圳湾后,因外来种身份,其生态效应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对深圳湾不同样地、不同林龄的无瓣海桑林及其邻近的乡土红树林的研究,从无瓣海桑种群结构特征、凋落物动态,无瓣海桑群落中乡土红树植物的演变及底栖动物的变化,土壤质地和酶活性、滩涂高程变化等方面,探究了无瓣海桑群落对深圳湾湿地滩涂环境的生态影响,以期为深圳湾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无瓣海桑种群个体的发育特性:从种群特征来看,无瓣海桑人工林从3a到8a逐渐成熟稳定,从8a群落开始,乔木一层的个体数明显比乔木二层个体数要多,种群呈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从群落特征来看,3a群落、5a群落、8a群落、11a群落立木级为近纺缍型,而13a群落、18a群落的个体的立木级呈接近金字塔型结构分布,群落的立木级结构达到稳定阶段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Ds,Dh,Dm)大小排列为:8a群落>18a群落>11a群落>13a群落>3a群落>5a群落;作为建群种和优势种,无瓣海桑快速生长,建立群落后,8a附近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而后下降。群落中无瓣海桑的更新幼苗较少,在各个高度级和立木级,都是人工种植的数量,待无瓣海桑将滩涂高程抬高,滩涂环境适合乡土红树植物生长后,才出现更新的其它乡土苗木。最初的建群种长大后,下层本地植物秋茄、桐花树、老鼠簕需要滞后2-4年进入无瓣海桑林林下,而后再缓慢地从幼苗层长到幼树层,再进入到成树,最后到达乔木下层,而在此期间,处于乔木层的无瓣海桑随机受台风、虫害、突降低温等影响,个体数减少,乔木层出现林窗或较大面积的空隙,为下层乡土红树林植物大量扩散或偶然快速生长提供了机会。因此,作为先锋树种,无瓣海桑种群通过促淤抬高滩涂高程等营造出适合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生境后将逐渐消退,为乡土红树林植物更新扩散创造了稳定条件。2、无瓣海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在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无瓣海桑林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初期随树龄增加而增加,在8a附近达到峰值,随后降低,18a的无瓣海桑林与秋茄林下的相近,且红树林(无瓣海桑林和秋茄林)下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都小于光滩与河口光滩的。在恢复重建中,无瓣海桑林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出与桐花树、秋茄等乡土红树林相类似的特征,而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红树林覆盖潮滩有区别。3、无瓣海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凋落物实验中,无瓣海桑的R值(1.28)低于秋茄(2.39)和海桑(1.98),表明无瓣海桑比本地红树的生产力更高,年凋落量变化更少,高的凋落物量也表明外来红树对红树林湿地的物质与能量输入贡献更多。盐分、pH值等土壤理化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人工定植后,样本由中性的盐碱土向酸性硫酸盐土方向演化,在8a时达到成熟,而后与乡土红树林的土壤表现基本一致。土壤质地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大,可将深圳湾8a无瓣海桑林根系土壤判断为粘壤土,无瓣海桑林生长对滩涂土壤有促进土壤粘化的作用。随着无瓣海桑林树龄的增加,可检测出的PLFAs种类数越多,微生物种类与含量在11a达到峰值,随后减少,与秋茄林的相当,并明显高于光滩及大沙河口光滩对照样地的。滩涂高程动态研究表明,无瓣海桑呼吸根随着树龄增加平均高度增加,而呼吸根平均高度与滩涂高程呈极显着正相关。同时,相同树龄的无瓣海桑比秋茄的促淤能力强,同时间内无瓣海桑的促淤速度比秋茄要快,无瓣海桑和本地红树植物秋茄林相比具有更强的促淤能力。综合评价,引种栽种20年后,无瓣海桑可做为一种先锋树种,用于沿海滩涂红树林湿地的重建。无瓣海桑的种群发育和对土壤环境与动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引种无瓣海桑没有对深圳湾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生态影响,并对乡土红树林的更新扩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深圳湾在生态系统保护的较为完整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不再进行引种,在保护区范围外湿地退化和海岸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先锋树种进行引种,待环境改良且本地物种群落稳定发展后再进行人工的消减处理。

陈鹭真,郑文教,杨盛昌,王文卿,张宜辉[7](2017)在《红树林耐寒性和向海性生态系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开始,林鹏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始从红树植物起源和分布的角度,探讨我国红树植物的耐寒性和向海性等级系列;并与红树林造林的宜林地选择相结合,从适应机制到造林实践深入研究红树植物生理生态学.这一系列成果均为红树林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在我国乃至国际红树林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都是很有价值的.综述了林鹏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三十多年来在耐寒性等级系列对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响应,向海性等级系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以及宜林地选择三方面的研究进展.

郑坚,陈秋夏,王金旺,梁锦艳,卢翔,夏海涛[8](2016)在《不同种源、种苗类型秋茄造林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以广东雷州半岛、福建福鼎、浙江苍南的3种秋茄胚轴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源地秋茄及广东雷州半岛秋茄不同种苗类型(容器苗、胚轴苗)和不同栽植密度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造林生产中,本地种浙江苍南的造林效果及生长情况显着优于其他种源地秋茄树种;且秋茄胚轴苗扦插造林的保存率及冠幅等显着优于容器苗。在栽植密度的研究中,以0.5 m×1.0 m的生长量最高,造林效果最好。

郑俊鸣,舒志君,方笑,朱雪平,朱丹丹,邓传远[9](2016)在《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面对退化的消失的红树林湿地资源,我国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和实践总结多,但是成活率低。文章主要从红树林湿地修复技术的宜林地选择(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汐浸淹和波浪能量)、树种选择与引种与修复造林技术3个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探讨了造林方法、造林季节、造林密度、混交造林等。结合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提供各项指标临界参数以供修复参考,旨在为我国红树林的有效恢复,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参考。针对湿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展望。

彭友贵,徐正春,刘敏超[10](2012)在《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文中提出无瓣海桑是我国首个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树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已成为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造林的主要树种。但近年来无瓣海桑引种已引起较大争论,焦点是无瓣海桑是否会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造成生态入侵,是否应限制推广种植。根据引种以来的研究成果,对无瓣海桑的生态适应性、种植技术、生产力与物质循环、生态影响等四个方面的引种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无瓣海桑引种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和生态入侵可能性,对无瓣海桑引种造林提出建议。指出今后无瓣海桑引种的的研究重点为:无瓣海桑引种的生态监测与入侵评估;对滩涂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乡土红树植物优化配置的混交种植技术;无瓣海桑的资源化利用。

二、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玉环市红树林现状及保护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分布零星
    2.2 保存率低
    2.3 投入成本高
    2.4 管理难度大
3 影响因素
    3.1 政策因素
    3.2 技术因素
    3.3 经费因素
    3.4 生物因素
    3.5 人为因素
4 保护发展建议

(2)基于人工干预的高纬度红树秋茄幼苗耐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低温下同源异地秋茄幼苗的生理生态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8年1月份两地温度对比
        2.2.2 叶绿素含量
        2.2.3 总酚含量
        2.2.4 挥发性物质成分
        2.2.5 抗氧化酶活性
        2.2.6 非酶抗氧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外源流变式驯化系统对秋茄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季节性影响
    3.1 实验设计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总酚含量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非酶抗氧化
        3.3.5 RDA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三种外源营养物质对秋茄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实验设计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氧化酶活性
        4.3.2 非酶抗氧化
        4.3.3 脯氨酸含量
        4.3.4 ASA含量
    4.4 小结
        4.4.1 外源施加脯氨酸
        4.4.2 外源施加卟啉镁络合物
        4.4.3 外源施加葡萄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浙江红树林发展历程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历程及制约发展的主要因子
    1.1 发展历程
    1.2 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 资金投入不足, 规划与实施脱节
        1.2.2 技术研究滞后, 缺乏抗寒良种, 造林地选择和管护技术不到位
        1.2.3 海涂围垦、人为破坏、废弃物污染制约人工红树林发展
2 研究进展
    2.1 完成红树林发展规划
    2.2 形成多个红树林研究团队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
    2.3 实践红树林生态补偿和蓝色海湾整治工程
3 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对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与宣传
    3.2 开展红树林宜林地与林地资源现状调查并科学编制规划方案
    3.3 制定红树林的保护条例, 加强红树林保护
    3.4 加强浙江红树林科研投入

(4)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外来物种研究背景
        1.1.1 外来物种的相关概念
        1.1.2 外来物种引进的生态效益
        1.1.3 外来物种引进的生态风险
    1.2 拉关木概述
        1.2.1 拉关木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分布
        1.2.2 拉关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拉关木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1.4.2 拉关木的碳储能力研究
        1.4.3 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研究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第1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拉关木的繁育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花期、果期物候观察
        2.1.3 体视显微镜观察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1.5 荧光显微镜观察
        2.1.6 不同拉关木群落花的性别比例调查
        2.1.7 不同储藏方式的拉关木种子萌发试验设计
        2.1.8 拉关木种子野外自身林下种子萌发试验设计
    2.2 结果分析
        2.2.1 拉关木雄全异株系统花的结构特征
        2.2.2 拉关木种子的物理特征
        2.2.3 不同储藏方式对拉关木种苗萌发的影响
        2.2.4 拉关木种子在野外自身林内的种子发芽情况研究
    2.3 讨论与结论
    2.4 第2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拉关木苗在乡土红树植物林缘及林内生长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野外光照强度监测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光照情况
        3.2.2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拉关木苗生长动态分析
        3.2.3 秋茄林样地林内及林缘拉关木苗生长动态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
        3.2.4 拉关木种子在秋茄林的林内生长情况
    3.3 讨论与结论
    3.4 第3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拉关木对木榄幼苗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水浸液制备
        4.1.3 实验设计
        4.1.4 生长和产量指标
        4.1.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1.6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化感物质分离与鉴定
        4.1.7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2.4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2.5 拉关木水浸液对木榄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6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化感物质鉴定
    4.3 讨论与结论
    4.4 第4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拉关木的群落结构及种苗扩散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样地设置
        5.1.3 群落特征分析
        5.1.4 物种多样性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海南东寨港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特征
        5.2.2 珠海淇澳岛拉关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及其种苗扩散研究
        5.2.3 广东电白水东港不同林分拉关木群落特征及其种苗扩散研究
        5.2.4 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林下小苗生长动态研究
        5.2.5 福建莆田仙游县枫慈溪拉关木种群天然更新与扩散研究
    5.3 讨论与结论
    5.4 第5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外来种拉关木对中国东南沿海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估
    6.1 物种评价信息
        6.1.1 引入类型
        6.1.2 繁殖特性
        6.1.3 生长速度
        6.1.4 抗逆性
        6.1.5 群落演替
        6.1.6 扩散的可能性
        6.1.7 利弊情况
        6.1.8 控制管理状况
        6.1.9 控制难易程度
    6.2 拉关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6.3 引入风险等级及管控建议
    6.4 第6章参考文献
第7章 福建九龙江河口拉关木人工林的凋落物动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试验地概况
        7.1.2 样地设置
        7.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7.2 结果分析
        7.2.1 拉关木凋落物的年季动态研究
        7.2.2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凋落量及季节动态研究
    7.3 讨论与结论
    7.4 第7章参考文献
第8章 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样地概况
        8.1.2 土壤呼吸样点设置
        8.1.3 土壤pH值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8.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8.2 结果分析
        8.2.1 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研究
        8.2.2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研究
        8.2.3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pH值研究
        8.2.4 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研究
    8.3 讨论与结论
    8.4 第8章参考文献
第9章 拉关木的速生快长机制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9.1.2 采样方法
        9.1.3 叶片形态参数测定
        9.1.4 透射电镜观察
    9.2 结果分析
        9.2.1 拉关木与3种乡土红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
        9.2.2 拉关木与3种乡土红树植物叶片超微结构的比较
    9.3 结论与讨论
    9.4 第9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拉关木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附录1-la 拉关木根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1-1b 拉关木根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2a 拉关木枝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2b 拉关木枝水浸液二气甲烧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3a 拉关木叶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3b 拉关木叶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l-4a 拉关木果水浸液二氯甲烷相GC—MS测试图谱
    附录l-4b 拉关木果水浸液二氯甲烷相经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
附录2 拉关木水浸液石油醚相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附录3 拉关木各器官水浸液乙酸乙酯相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及质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研究和秋茄属基因组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树林
    1.2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红树林分布
    1.3 秋茄属的划分
    1.4 K.obovata的抗寒特性
    1.5 低温驯化
    1.6 基因组多态性
        1.6.1 多态性
        1.6.2 SNP的定义和类型
        1.6.3 SNP发生的频率
        1.6.4 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应用
    1.7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课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
    2.1 低温驯化实验设计
        2.1.1 实验阶段
        2.1.2 实验温度的选择
    2.2 低温驯化实验检测指标
        2.2.1 活性氧物质
        2.2.2 MDA含量的研究意义
        2.2.3 SOD活性的研究意义
        2.2.4 POD活性的研究意义
        2.2.5 叶绿素含量的研究意义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植物材料来源
    3.2 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和方法
        3.2.1 MDA含量测定
        3.2.2 SOD活性测定
        3.2.3 POD活性测定
        3.2.4 叶绿素含量测定原理
        3.2.5 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步骤
        3.2.6 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测定步骤
    3.3 实验中使用到的主要仪器和耗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1 数据预处理及缺失数据处理
        3.4.2 数据分析
第4章 低温驯化实验结果分析
    4.1 MDA含量变化
        4.1.1 MDA含量在第一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1.2 MDA含量在连续两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1.3 各组MDA含量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
    4.2 SOD活性变化
        4.2.1 SOD活性在第一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2.2 SOD活性在连续两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2.3 各组SOD活性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
    4.3 POD活性变化
        4.3.1 POD活性在第一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3.2 POD活性在连续两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3.3 各组POD活性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
    4.4 叶绿素含量变化
        4.4.1 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在低温和常温状态下的总体性变化
        4.4.2 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在第一次低温驯化循环中的变化
        4.4.3 各组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在不同阶段中的变化
        4.4.4 各组叶绿素a/b在不同处理中的变化
第5章 K. 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研究结果讨论
    5.1 低温驯化过程
        5.1.1 接受低温讯号
        5.1.2 重建生理动态平衡
        5.1.3 应对低温的策略
        5.1.4 低温驯化效应
    5.2 低温驯化机制的验证与数据支持
        5.2.1 中期低温驯化效应与短期低温刺激效应
        5.2.2 K.obovata的低温驯化的野外验证
    5.3 低温驯化与红树林北移生态学
第6章 秋茄属两个物种的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6.1 基因组Survey分析的目的和流程
    6.2 K. candel基因组Survey分析
    6.3 使用SnpEff软件对秋茄属两种秋茄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
        6.3.1 关于SnpEff软件
        6.3.2 两种秋茄遗传变异性初步分析结果
        6.3.3 多态性位点对蛋白质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6.4 多态性差异位点的注释分析
        6.4.1 GO富集分析
        6.4.2 KEGG通路富集
        6.4.3 多态性差异位点的注释分析部分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引种无瓣海桑对深圳湾滩涂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树林概述
    1.2 无瓣海桑概述
    1.3 中国引入无瓣海桑的实践与研究
    1.4 引种无瓣海桑影响深圳湾滩涂环境的主要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瓣海桑群落变化和动态研究
    2.1 研究样地
    2.2 群落调查研究方法
    2.3 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无瓣海桑林的凋落物动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凋落物动态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引种无瓣海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与评价
    4.1 土壤研究方法
    4.2 土壤变化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引种无瓣海桑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5.1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5.2 底栖动物研究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无瓣海桑林对林下滩涂高程的影响
    6.1 滩涂高程研究方法
    6.2 滩涂变化结果与分析
        6.2.1 无瓣海桑的呼吸根情况
        6.2.2 无瓣海桑林滩涂高程与光滩高程差的测量
        6.2.3 无瓣海桑呼吸根与滩涂面高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1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红树林耐寒性和向海性生态系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耐寒性生态系列对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响应
2 向海性生态系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
3 基于耐寒性和向海性系列的红树林宜林地选择
4 展望

(8)不同种源、种苗类型秋茄造林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种源地秋茄的造林比较
        1.2.2 不同种苗类型秋茄造林对比试验
        1.2.3 不同密度秋茄胚轴造林对比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地秋茄的造林比较
    2.2 不同种苗类型秋茄对比
    2.3 不同栽植密度秋茄胚轴造林对比
3 小结与讨论

(9)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2 修复造林
    2.1 宜林地划分
    2.2 树种选择与引种
    2.3 造林技术研究
3 展望

(10)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瓣海桑引种的生态适应性
    1.1 对气候的适应性
    1.2 对盐度的适应性
    1.3 对光照的适应性
    1.4 对潮带的适应性
    1.5 对土壤的适应性
    1.6 无瓣海桑引种的生理与遗传多样性变化
2 无瓣海桑的种植技术
    2.1 无瓣海桑育苗
    2.2 无瓣海桑造林
    2.3 无瓣海桑抚育管理
3 无瓣海桑的生产力与物质循环
    3.1 无瓣海桑的生产力
    3.2 无瓣海桑的元素积累与循环
4 无瓣海桑引种的生态影响
    4.1 生态防护效应
    4.2 净化效应
    4.3 对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作用
    4.4 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
    4.5 无瓣海桑的生态入侵可能性
5 结论

四、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玉环市红树林现状及保护发展对策[J]. 孙海平,李红,楼毅,谢榕,叶烽,钱逸凡. 华东森林经理, 2020(03)
  • [2]基于人工干预的高纬度红树秋茄幼苗耐寒性能研究[D]. 王振.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浙江红树林发展历程及探讨[J]. 陈秋夏,杨升,王金旺,刘星,郑坚,邓瑞娟.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7)
  • [4]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的生态风险及主要生态效益研究[D]. 王秀丽. 厦门大学, 2018(06)
  • [5]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的低温驯化机制研究和秋茄属基因组多态性分析[D]. 何姗姗. 厦门大学, 2018(01)
  • [6]引种无瓣海桑对深圳湾滩涂环境的影响[D]. 刘莉娜. 中山大学, 2017(12)
  • [7]红树林耐寒性和向海性生态系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J]. 陈鹭真,郑文教,杨盛昌,王文卿,张宜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8]不同种源、种苗类型秋茄造林效果的比较[J]. 郑坚,陈秋夏,王金旺,梁锦艳,卢翔,夏海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8)
  • [9]红树林造林修复技术探讨[J]. 郑俊鸣,舒志君,方笑,朱雪平,朱丹丹,邓传远. 防护林科技, 2016(01)
  • [10]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J]. 彭友贵,徐正春,刘敏超. 生态学报, 2012(07)

标签:;  ;  ;  ;  ;  

秋茄红树林北移及造林技术引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