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好小麦拔节催芽肥

施好小麦拔节催芽肥

一、施好小麦拔节孕穗肥(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善[1](2021)在《小麦春季田管五措施》文中指出2020年秋播时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江苏小麦适播面积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播种质量较高,苗情基础较好。但本季小麦弱苗、旺苗并存,不平衡性较为突出,2020年12月底和2021年1月中旬的寒潮造成较大面积小麦发生冻害,尽管绝大多数田是以叶片受冻为主,

黄韫宇,付炳春,石广跃,吴国庆,刘乃森,赵晓斌[2](2019)在《苏北地区雨养稻茬小麦栽培的限产因子与施肥技术优化》文中指出笔者总结了苏北地区雨养稻茬小麦栽培的限产因子,并提出了提高产量的优化施肥技术:①增施磷钾基肥,基肥尿素随播期推迟则减小用量;②严格控制返青肥,因苗因雨施好拔节肥;③普施重施孕穗肥,主攻穗大粒饱夺高产,并以麦穗基部小穗结实性好、单茎抽穗后25 d有3片绿叶作为返青拔节肥合理、孕穗肥充足的检验指标。

于健波[3](2020)在《盐碱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台农场土壤属于滨海黏质盐土,由于受到气候条件、栽培方式等影响,水稻迟熟,收获推迟,进而导致小麦迟播。然而晚播小麦由于分蘖成穗少、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晚播小麦的产量和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提高云台农场小麦的产量和效益,从品种选择、浸种催芽、播种方式、肥料运筹、叶面肥喷施和病虫防治等方面对盐碱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综述了盐分胁迫、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特征,探讨了云台农场影响盐碱地晚播小麦产量提升的限制因素。2、试验研究了不同管理措施如品种、浸种催芽方式、播种机型、肥料运筹、叶面肥、喷药机械等措施对盐碱地晚播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认为:(1)云台农场晚播小麦宜选用连麦8号、连麦7号和淮麦33品种,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比较协调,能够取得高产。(2)在相同灌溉方式条件下,浸种催芽播种比干种播种出苗早、出苗齐,提前3-5天出苗,同时出苗率高于干种播种;沟灌出苗率高于漫灌和不灌溉的出苗率。(3)45行宽幅播种机播种效率是24行播种机播种效率的3倍左右,作业费用节省60元/hm2,播种出苗早4天左右,有利于形成壮苗和促进分蘖,基本苗多、出苗率高,同时产量更高。(4)晚播小麦中后期肥料运筹返青肥施用150kg/hm2、拔节肥施用225kg/hm2、孕穗肥施用150kg/hm2、抽穗期和扬花期两次叶面喷肥37.5kg/hm2,能够取得高产,肥料利用率较高。(5)抽穗期和扬花期叶面喷施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肥、碧护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丰产灵可以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肥增产2.8%、净效益194.24元/hrri2,增产增效最高,碧护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2.1%、净效益133.31元/hm2,增产增效次之,磷酸二氢钾+丰产灵增产1.3%、净效益111.45元/hm2,增产增效最低。(6)植保无人机(大疆T16和极飞P30)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易田自走式植保机相当,然而作业效率较低,但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成本较少,而且无人机可以夜间作业,通过增加作业时间来弥补作业效率的不足,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3、综合相关研究结果与生产中推广应用效果,提出了云台农场盐碱地晚播小麦生产技术模式,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2)合理耕整,适宜播量,浸种催芽,合理机型,镇压开沟,提升播种质量。(3)调整肥料品种,合理肥料用量;因苗追施,合理肥料运筹;适时叶面喷肥,抗逆防早衰。(4)推行“一封二杀”除草模式,强化新型机具使用,适期用药重防赤霉病,实现高质高效防治病虫草害,减药增效。(5)适期收获,烘晒一体,提升产品质量。4、思考了今后进一步提升云台农场盐碱地小麦生产的途径,认为:(1)强化学习国家政策,并在实践中应用;(2)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实现人才素质提升,为持续发展提供基础;(3)积极引进新型农资,为持续发展提供后劲;(4)积极探索产业化联动开发,提升产品效益。

王亚华[4](2019)在《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文中指出水分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不同气候年型和季节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与小麦一生中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不同步,不能完全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影响产量形成与经济效益。本试验于2016年11月-2018年6月在徐州睢宁县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半冬性小麦徐麦33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处理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其结构、生态微环境、生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扬州大学盆钵试验场进行辅助试验,分为苗期和生育中后期两个部分,苗期试验选取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于三叶期轻度干旱后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研究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灌水后的恢复效应;生育中后期试验以半冬性品种徐麦33和淮麦33为供试品种,分析拔节期和开花期中度干旱后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生理特性、籽粒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半冬性小麦偏旱条件下合理补灌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耐旱性不同,小麦各品种在干旱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单株干物重、单株叶面积和苗高均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2、在小麦3叶期轻度干旱胁迫后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各品种的生理和形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恢复或超过对照处理,其中耐旱性强的品种恢复速度快,但补偿作用低于耐旱性弱的品种并以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60%~65%的处理补偿效应更显着,可能与小麦苗期需水量少有关。3、拔节期和开花期中度干旱后灌水处理降低了结实小穗数和小麦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粒重,最终徐麦33产量降低9.83%,淮麦33降低8.85%;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后灌水,拔节期处理的产量减产幅度最低,2次干旱后再灌水处理的产量减产幅度最高;不同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中,相对含水量60%~65%和70%~75%的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植株生长,以相对含水量70~75%的处理产量略高。4、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灌溉方式(微喷灌和畦灌)处理下,灌水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产量平均增加20.64%,其中灌一次水处理中以拔节期灌水增产幅度较大,达15.79%,灌两次水以拔节期+孕穗期灌水增产幅度较大,为27.67%,灌三次水处理产量增幅为32.11%,在所有处理中最大。孕穗期和开花期灌水均有效降低穗层温度、提高穗层湿度,改善小麦生长的田间小气候。灌水一定程度降低了土壤温度,利于提升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了植株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和地上部光合生产能力。不同灌水方式下,微喷灌增产效果不如畦灌,但显着节省了用水量,平均比畦灌节水35.14%,灌溉效益增加了 34.11%,并有效改善了小麦植株生长状况和籽粒品质,实现了节水高效优质的有机统一。5、初步明确黄淮南部稻茬小麦播种时土壤底墒较好,可以不灌溉保苗;生育时期如遇干旱季节,考虑产量与成本、籽粒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补偿效应,建议采用微喷灌方式。若基于高产为首要目标,选择拔节+孕穗+开花期各进行1次畦灌;若基于节水、高产、高效、优质各指标并重,拔节+孕穗期各进行1次微喷灌效果更佳。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2019)在《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文中研究说明一、黄淮和华北地区大部地区小麦秋播期间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较为适宜,适期播种比例大,整地播种出苗质量较高。旺苗面积有所增加,春季冻害风险较大。部分地区旱象显现,土壤墒情偏差。同时,部分秸秆还田麦田,土壤暄松,苗情较弱。春季麦田管理应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主攻方向,切实抓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2019)在《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黄淮和华北地区大部地区小麦秋播期间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较为适宜,适期播种比例大,整地播种出苗质量较高。旺苗面积有所增加,春季冻害风险较大。部分地区旱象显现,土壤墒情偏差。同时,部分秸秆还田麦田,土壤暄松,苗情较弱。春季麦田管理应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主攻方向,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2019)在《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文中认为"立春"已过,"雨水"将至,全国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拔节,正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气候特点,各地要遵循"因地因苗、分类管理,控旺促壮、促弱转壮,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路径,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易媛[8](2018)在《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江苏淮北稻茬麦区由于气候生态、生产条件、种植制度、小麦品种和土壤特性等因素不同于旱地小麦,当前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用量偏高、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2012-2014年选择徐州市铜山区、2014-2016年选择徐州市睢宁县为试验基地,以当地推介的小麦新品种保麦1号、徐麦30和徐麦33为材料,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偏旱无灌水条件下,围绕稳产(以徐州市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6090 kg·hm-2为预期产量)、节氮(按大面积平均施氮量300kg·hm-2为基数,实现降低氮肥用量10%以上)的目标,设计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试验以及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试验,并在扬州进行不同15N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植株吸氮、土壤残留及氮损失的影响辅助试验,研究施氮量、密度、氮肥运筹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提出淮北稻茬小麦稳产节氮高效优质的密肥组合方式,以期为淮北稻茬小麦氮肥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结果如下:1、2012-2014年试验结果一致表明,稻茬小麦播种阶段和早春偏旱无灌水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与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运筹比例为70%:10%:20%:0%(简记为7:1:2:0,下同)、5:1:2:2的组合下,保麦1号、徐麦30两品种均可获得6000kg·hm-2以上产量,而出现最高产量的处理分别是施氮量270kg·hm-2、运筹比例7:1:2:0和5:1:2:2处理,但与施氮量225 kg·hm-2下相同氮肥运筹比例处理差异不显着(徐麦30)或差异显着性年型间表现不一致(保麦1号)。施氮量降低,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PFP)、氮素生理效率(PE)均呈显着递增趋势。较高的PFP、NAE值在施氮量180kg · hm-2与运筹比例7:1:2:0的组合下获得。相关分析表明,两品种产量与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生产上应该保证适量提高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同时兼顾千粒重,使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产量与R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FP与NAE、PE三者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2、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各项群体质量指标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小麦分蘖,增加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并延缓花后功能叶衰老进程,至花后21天仍保持较高的LAI值,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总结实粒数。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RE与孕穗期LAI、开花期LAI、花后21天LAI、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适度降低氮肥用量,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花后各营养器官氮转运量虽有所减少,但促进了植株中氮素向籽粒转移和分配,花前贮藏氮转运率及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之显着提高。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成熟期植株中氮的积累量、花后各营养器官转运量和转运率随后期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各氮肥运筹比例中以0:3:3:4处理最高,而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则以7:1:2:0和5:1:2:2处理最高。RE与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总积累量、花后同化氮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各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及总转运量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提高各生育期氮积累量、花后氮素同化和转运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4、小麦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籽粒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GS、GOGAT活性受施氮水平的调控效应基本一致,表现为随施氮量降低,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呈显着递减趋势,均表现为施氮量180 kg·hm-2<225 kg·hm-2<270 kg·hm-2,说明适度降低氮肥施用量对氮素代谢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当施氮量相同时,两品种小麦花后旗叶及籽粒中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随施肥比例后移而呈增加的趋势,各处理间表现为3:1:3:3>5:1:2:2>7:1:2:0,但各运筹间酶活性的差异较小。说明适度降低施氮量虽不利于花后旗叶及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改善,但可以通过适量增加小麦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比例来提高小麦花后旗叶及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花后氮素的吸收同化,来实现氮代谢水平的改善和NUE的提高。5、2014-2016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施用之间存在一定的互作作用,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对氮肥减量施用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当密度由150×104·hm-2增至225×104·hm-2时,在不降低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可减少15%以上的施氮量,并显着提高氮肥农学效率(NAE)。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产量与NAE、氮素吸收效率(RE)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可实现产量及氮效率的同步提升。本试验条件下,密度225×104·hm-2、氮肥减施15%(229.5 kg·hm-2)、施氮比例为5:1:2:2的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7500 kg·hm-2以上,氮肥农学效益(NAE)最高。6、15N示踪结果表明,孕穗肥和拔节肥施用的氮素被小麦植株吸收利用的效率比较高,在土壤中残留和损失量少,肥料氮全部基施(10:0:0:0)条件下,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肥料氮的损失率均较高,说明氮肥全部基施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率最低,大部分的氮肥未被吸收利用而损失掉,不利于小麦氮肥高效生产。7、本试验在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春季偏旱无灌水条件下,江苏淮北地区稻茬小麦实现稳产(籽粒产量6000 kg·hm-2以上)、节氮(较大面积降低氮肥用量10%左右)的密肥组合模式为:基本苗165×104·hm-2、施氮量270kg·hm-2、运筹比例7:1:2:0和5:1:2:2处理;实现高产(籽粒产量7500 kg·hm-2以上)、节氮(较稳产模式再降低氮肥用量15%以上)、高效(氮肥农学效率较稳产提高15%左右)的密肥组合模式为:密度225×104·hm-2、施氮量 229.5 kg·hm-2、施氮比例 5:1:2:2。

贾友江[9](2017)在《春季施好“二肥” 小麦稳产高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春季以后,适期对症施好返青肥和拔节肥,对争取小麦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麦在春季气温回升,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为返青期,这时施用的肥料称为返青肥。一般春季小麦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开始节间拔长,进入拔节期。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中早熟品种进入穗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阶段。小麦拔节前后施的肥称拔节肥。由于它主要用于小麦穗分化发育期的叶片生长和幼穗生长发

范飞,吴浩,张瑞[10](2015)在《小麦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追施拔节肥、搞好化控、抗旱防渍、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做好小麦拔节期的田间管理。

二、施好小麦拔节孕穗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好小麦拔节孕穗肥(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春季田管五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苗施肥,重点施好拔节肥
二、清沟理墒,降渍防旱并重
三、适时化除,及时防病治虫
四、防御冻害,及早补救
五、镇压促壮,防止倒伏

(2)苏北地区雨养稻茬小麦栽培的限产因子与施肥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苏北地区雨养稻茬小麦栽培的限产因子
2 优化施肥技术的具体内容及其优点
    2.1 具体内容
        2.1.1 适宜目标产量
        2.1.2 加大播种量和强力镇压提高表墒,确保全苗壮苗
        2.1.3 增施磷钾基肥,尿素基肥随着播期推迟而减小用量
        2.1.4 严格控制返青肥,因苗因雨施好拔节肥
        2.1.5 普施重施孕穗肥,根据不开花小穗数确定是否补施扬花肥
    2.2 优化施肥技术优点
        2.2.1 针对性强,高产更可靠
        2.2.2 诊断和检验指标明确
        2.2.3 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3 优化施肥技术的示范应用效果
    3.1 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淮安市)示范点
    3.2 淮阴区五里镇试验田
    3.3 淮阴区码头镇泰山村示范田
    3.4 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洪泽区)试验田

(3)盐碱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盐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及提升产量的途径
        1.1.1 盐碱地分布概况
        1.1.2 盐碱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1.1.3 盐碱地小麦生长发育伤害的生理机制
        1.1.3.1 造成渗透胁迫,影响水分吸收
        1.1.3.2 影响养分平衡吸收,甚至产生离子毒害
        1.1.3.3 膜结构破坏
        1.1.3.4 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1.1.3.5 活性氧含量增加
        1.1.3.6 光合速率降低
        1.1.3.7 植物激素与调节物质变化
        1.1.4 提升盐碱地小麦产量的途径
        1.1.4.1 培育、筛选、推广应用耐盐的小麦品种
        1.1.4.2 农业工程技术应用
        1.1.4.3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1.2 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与栽培调控措施
        1.2.1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
        1.2.2 晚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晚播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
        1.2.3.1 浸种催芽技术
        1.2.3.2 适当增加播种量
        1.2.3.3 合理氮肥运筹
        1.2.3.4 喷施叶面肥
    1.3 云台农场基本情况及小麦生产概况
        1.3.1 云台农场基本情况
        1.3.2 云台农场小麦生产概况
        1.3.3 云台农场小麦产量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提升云台农场盐碱地晚播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研究
    2.1 盐碱地晚播小麦品种的筛选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小结
    2.2 盐碱地晚播小麦浸种催芽与灌溉对出苗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小结
    2.3 不同播种机型对盐碱地晚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3.1 播种效率
        2.3.3.2 出苗情况
        2.3.3.3 幼苗素质
        2.3.3.4 产量表现
        2.3.4 小结
    2.4 盐碱地晚播小麦中后期不同氮肥追施比例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2.1 主要生育期考苗
        2.4.2.2 成熟期考种
        2.4.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2.4.3 结果与分析
        2.4.3.1 中后期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2.4.3.2 中后期不同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4 小结
    2.5 盐碱地晚播小麦不同种类叶面肥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2.5.1 试验设计
        2.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小结
    2.6 盐碱地晚播小麦不同植保机型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效率及成本的影响
        2.6.1 试验设计
        2.6.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6.2.1 安全性调查
        2.6.2.2 防效调查
        2.6.2.3 防治成本估算
        2.6.3 结果与分析
        2.6.3.1 安全性
        2.6.3.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6.3.3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率
        2.6.3.4 不同处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成本估算
    2.7 小结
3 云台农场盐碱地晚播小麦生产技术模式
    3.1 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3.2 提升播种质量
        3.2.1 合理耕整,提升整地质量
        3.2.2 争早播种,因期调整播量
        3.2.3 浸种催芽,实现早苗壮苗
        3.2.4 合理机型,提高播种质量
        3.2.5 镇压开沟,灌溉速灌速排
    3.3 合理肥料运筹,节肥增效
        3.3.1 调整肥料品种,合理肥料用量
        3.3.2 因苗追施,合理肥料运筹
        3.3.3 适时叶面喷肥,抗逆防早衰
    3.4 高质高效防治病虫草害,减药增效
        3.4.1 推行“一封二杀”除草模式,提升防效
        3.4.2 强化新型机具使用,减药高效
        3.4.3 适期用药,重防赤霉病
    3.5 适期收获,烘晒一体,提升产品质量
4 进一步提升云台农场盐碱地小麦生产途径的思考
    4.1 强化学习国家政策,并在实践中应用
    4.2 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实现人才素质提升,为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4.3 积极引进新型农资,为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4.4 积极探索产业化联动开发,提升产品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
    2 不同水分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 不同水分灌溉方式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4 不同水分灌溉方式调控小麦产量与品质的生理机制
    5 小麦不同水分灌溉方式的效益表现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麦苗期干旱胁迫后灌水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单株叶面积及单株干物重
        1.3.2 苗高
        1.3.3 叶绿素含量
        1.3.4 丙二醛(MDA)含量
        1.3.5 幼苗相对含水量(RWC)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耐旱性的差异
        2.1.1 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相关生理特性
        2.1.1.1 RWC
        2.1.1.2 叶绿素含量
        2.1.1.3 MDA含量
        2.1.2 干旱胁迫下幼苗生长特性的差异
        2.1.2.1 单株干物重
        2.1.2.2 苗高、单株叶面积
        2.2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干旱后灌水恢复效应的差异
        2.2.1 干旱胁迫后灌水对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恢复效应
        2.2.1.1 RWC
        2.2.1.2 叶绿素含量
        2.2.1.3 MDA含量
        2.2.2 干旱后灌水对幼苗生长发育特性的调节效应
        2.2.2.1 单株干物重
        2.2.2.2 苗高、单株叶面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拔节及开花期干旱后灌水对植株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2 强、弱势粒粒重
        1.3.3 剑叶SPAD值
        1.3.4 剑叶净光合速率
        1.3.5 POD、CAT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
        1.3.6 籽粒出粉率、硬度及湿面筋含量
        1.3.7 面粉糊化特性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拔节及开花期中度干旱后灌水对小产量与产量结构的调节效应
        2.1.1 产量及其构成
        2.1.2 对小穗结实的影响
        2.1.3 对强、弱势粒粒重的影响
        2.2 拔节及开花期中度干旱后灌水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2.2.1 对剑叶SPAD值的影响
        2.2.2 对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3 对花后剑叶POD、CAT酶活性的影响
        2.2.4 对MDA含量的影响
        2.3 拔节及开花期中度干旱后灌水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2.3.2 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植株生态生理、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墒情
        1.3.2 产量及其穗粒结构
        1.3.3 茎蘖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动态
        1.3.4 叶面积指数(LAI)动态
        1.3.5 群体各高度层温湿度变化
        1.3.6 土壤温度
        1.3.7 土壤养分
        1.3.8 剑叶光合与衰老特性
        1.3.9 植株氮积累量
        1.3.10 籽粒品质
        1.3.11 水分利用效率
        1.3.12 田间耗水量
        1.3.13 经济效益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2.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2.2 对LAI的影响
        2.2.3 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3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群体田间微环境的影响
        2.3.1 对小麦植株不同高度层温度的影响
        2.3.1.1 孕穗期灌1水对植株不同高度层温度的影响
        2.3.1.2 开花期灌1水对植株不同高度层温度的影响
        2.3.2 对小麦植株不同高度层湿度的影响
        2.3.2.1 孕穗期灌1水对植株不同高度层湿度的影响
        2.3.2.2 开花期灌1水对植株不同高度层湿度的影响
        2.3.3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3.3.1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3.2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4 不同灌水处理对植株氮素积累动态的影响
        2.5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剑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2.5.1 SPAD值
        2.5.2 净光合速率
        2.5.3 剑叶POD、CAT酶活性
        2.5.4 MDA含量
        2.6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6.1 籽粒营养和加工品质
        2.6.2 面粉糊化特性
        2.7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WUE的影响
        2.8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小麦田间微环境的影响
        1.3 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1.5 不同生育期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
        1.6 小麦高产高效灌水模式的选择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5)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淮和华北地区
    1. 镇压划锄, 保墒增温
    2. 分类管理, 控旺促弱
    3. 防控病虫, 化学除草
    4. 预防冻害, 及时补救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
    1. 因苗制宜, 施好拔节肥
    2. 清沟理墒, 防渍防旱
    3. 适时化除, 及时绿色防控病虫害
    4. 防御冻害, 及早补救
    5. 控制旺长, 防止倒伏
三、西南地区
    1. 严格用肥, 促弱控旺
    2. 看墒补水, 清沟降渍
    3. 病虫防治, 监测锈病
    4. 预防低温, 防范冻害
四、西北地区
    1. 立足抗旱, 耙耱保墒, 镇压提墒
    2. 促控结合, 稳壮促弱控旺, 分类管理
    3. 科学化除, 做好病虫防治
    4. 预防冻害, 及时补救

(7)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淮和华北地区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西南地区
四、西北地区

(8)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2 氮效率评价指标
    3 节氮途径
        3.1 综合技术途径
        3.2 肥料性能改进
        3.3 育种途径
    4 节氮栽培技术
        4.1 改进施肥方法
        4.2 氮肥后移
        4.3 以密调肥
    5 节氮调控机制
        5.1 氮肥和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1.1 氮肥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1.2 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5.2 氮肥和密度互作效应对氮代谢的影响
        5.2.1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吸收特性的影响
        5.2.2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5.2.3 碳氮代谢的关系
    6 ~(15)N示踪技术在肥料利用率研究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稻茬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测定
        1.3.2 叶面积指数(LAI)测定
        1.3.3 干物质积累量及植株含氮量测定
        1.3.4 产量及产量结构
        1.4 数据计算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2.1.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3 产量各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2.2.1 茎蘖动态和茎蘖成穗率
        2.2.2 叶面积指数(LAI)
        2.2.3 干物质积累动态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2.2.4 总结实粒数
        2.2.5 粒叶比(粒·cm~(-2)、mg·cm~(-2))
        2.2.6 收获指数(HI)
        2.3 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稻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利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效率指标的影响
        2.1.1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偏生产力(PFP)的影响
        2.1.2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农学效率(NAE)的影响
        2.1.3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肥吸收利用率(RE)的影响
        2.1.4 施氮量及运筹比例对氮素生理效率(PE)的影响
        2.2 氮效率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积累和吸收的影响
        2.4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氮素运转的影响
        2.5 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2.6 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与产量、氮效率相互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2.1 硝酸还原酶(NR)
        1.2.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1.2.3 谷氨酸合成酶(GOGA)
        1.2.4 谷丙转氨酶(GPT)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小麦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2.1.1 施氮量对旗叶NR酶活性的影响
        2.1.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NR活性的影响
        2.2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2.2.1 施氮量对旗叶GS酶活性的影响
        2.2.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2.2.3 施氮量对籽粒GS酶活性的影响
        2.2.4 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2.3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
        2.3.1 施氮量对旗叶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3 施氮量对籽粒GOGAT酶活性的影响
        2.3.4 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GOGAT活性的影响
        2.4 氮肥及氮肥运筹比例对小麦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
        2.4.1 施氮量对籽粒GPT酶活性的影响
        2.4.2 氮肥运筹对籽粒GPT酶的影响
        2.5 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产量、氮效率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密度氮肥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协同调控效应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LAI)
        1.2.3 干物质积累量及植株含氮量
        1.2.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 数据计算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NAE及RE的影响
        2.2 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2.1 籽粒产量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2.2 产量构成因素与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3 群体质量指标与小麦籽粒产量、NAE、RE的相关性分析
        2.4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的相关性分析
        2.4.1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相关性
        2.4.2 小麦籽粒产量、NAE、RE与花后氮素同化及运转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氮肥运筹对~(15)N标记肥料氮在小麦植株-土壤中分配及损失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测定项目
        1.3.1 土壤氮含量测定
        1.3.2 ~(15)N样品分析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花期植株对~(15)N肥料氮的吸收
        2.2 成熟期植株对~(15)N肥料氮的吸收
        2.3 成熟期土壤中~(15)N肥料氮的残留
        2.4 小麦植株对土壤中氮素和~(15)N施入氮素的吸收差异
        2.5 ~(15)N肥料氮的利用与损失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调控效应
        1.1.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1.2 对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1.1.3 对氮效率指标的影响
        1.1.4 对氮素积累与运转特性的影响
        1.2 淮北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协同提高的密氮互作效应
        1.3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特征
        1.4 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目标下的氮素的吸收与损失特征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小麦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及时追施小麦拔节肥
    1.1 追施拔节孕穗肥增产原因分析
        1.1.1
        1.1.2 促蘖多成穗。
        1.1.3 拔节时追肥可起到抗倒作用。
        1.1.4 延长叶片功能期。
    1.2 小麦拔节肥使用的技术要点如下
        1.2.1 施肥原则:
        1.2.2追肥时间:
        1.2.3 追施数量:
        1.2.4 追肥方式:
2 搞好化控, 防止倒伏
3 抗旱防渍, 保根护叶
4 防治病虫害
    4.1 防治小麦吸浆虫
    4.2 蚜虫的防治

四、施好小麦拔节孕穗肥(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春季田管五措施[J]. 郭文善. 农家致富, 2021(04)
  • [2]苏北地区雨养稻茬小麦栽培的限产因子与施肥技术优化[J]. 黄韫宇,付炳春,石广跃,吴国庆,刘乃森,赵晓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2)
  • [3]盐碱地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于健波. 扬州大学, 2020(06)
  • [4]不同生育期灌水对半冬性小麦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D]. 王亚华. 扬州大学, 2019(02)
  • [5]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机科技推广, 2019(03)
  • [6]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民文摘, 2019(03)
  • [7]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农技推广, 2019(02)
  • [8]江苏淮北稻茬小麦稳产高产节氮的密度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 易媛. 扬州大学, 2018(05)
  • [9]春季施好“二肥” 小麦稳产高产[J]. 贾友江. 农业知识, 2017(04)
  • [10]小麦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J]. 范飞,吴浩,张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04)

标签:;  ;  ;  ;  ;  

施好小麦拔节催芽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