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WT212及其抗性基因RAPD标记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普通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WT212及其抗性基因RAPD标记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一、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创[1](2021)在《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Ns Ns)是来自禾本科(Poaceae)、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Necski)的一种多年生二倍体异花授粉植物,因其具有早熟、抗多种小麦病害(锈病、白粉、赤霉、全蚀)、耐寒抗旱、耐盐碱、矮秆、分蘖多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改良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和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创制而成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则是快速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最重要的中间材料。本研究利用七倍体杂种H8911(2n=49,AABBDDNs)和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Trs-372(2n=28,AABB)杂交后产生的子代,经连续自交6-7代后从中筛选出5个衍生后代:DH5、DH88、DH66、TR77、DH109,综合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技术(GISH和Mc-FISH)、分子标记技术(EST-STS、SSR、SCAR和SNP芯片)等方法,结合田间性状调查,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对研究材料的外源亲本—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进行了初步的核型分析,推测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2m(4sat)+2sm,Stebbins核型为2A型,平均臂比为1.4,在属内居于较高的水平,但其在植物界进化水平偏低。(2)细胞学观察表明DH5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Ti=21Ⅱ+Ti(Ti指小片段染色体);GISH分析显示DH5含有一个小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片段,该片段无法在减数分裂阶段与小麦染色体配对,只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传递率约为1/2;FISH实验表明DH5是一个2A缺体2B四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DH5中附加的外源小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短臂;利用标记转化法开发了8对可以用于检测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的SCAR标记。农艺性状调查表明DH5株高较低,对条锈病有较高抗性,外源染色体小片段的有无对农艺性状影响不大。(3)细胞学观察表明DH88的染色体组型为2n=44=22Ⅱ;GISH分析显示其含有一对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片段,这对外源染色体片段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EST-STS分子标记表明DH88所附加的一对染色体片段来自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DH88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可能是由于华山新麦草6Ns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进入导致。(4)细胞学观察DH66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GISH实验显示DH66中有一对小麦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所替代,这对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并传递到子代中;Mc-FISH实验结果表明DH66缺失了其一对5D染色体。分子标记表明DH66获得了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而失去了小麦5D染色体;DH66的小麦15K SNP芯片结果也在5D染色体的位置上出现了和华山新麦草相似度高和小麦亲本7182相似度低的交叉峰,综合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以得知DH66中一对5D染色体被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所代换。DH66株高较低,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籽粒品质较好,可以作为抗条锈病和优质小麦育种的重要材料。(5)有丝分裂分析表明TR77的染色体组型为2n=42=21Ⅱ,其中有一对染色体超过1/2的部分被外源染色体所替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外源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并传递给子代,表明TR77是一个细胞遗传学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分子标记和Mc-FISH分析显示在TR77中形成了5DL-3DS·3DL染色体和3DS-Ns L·Ns S染色体,因此TR77是一个包含了双重易位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材料。对TR77的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推断出易位发生在5D染色体物理位置的202.3Mb和213.1Mb处,靠近着丝粒。TR77具有圆锥状的穗型且无芒,其穗子较长,穗粒数多,株高较高,在全生育期对白粉病表现高抗,可作为研究小麦和其近缘属种间多重易位和抗白粉病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6)衍生系DH109和衍生系DM131的异同性分析:DH109从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中筛选而来,DM131从小麦—滨麦衍生后代中筛选获得。通过分子细胞遗传鉴定确认两个衍生系都为3Ns(3D)二体异代换系材料,但是DH109为小麦—华山新麦草3Ns(3D)二体异代换系,DM131为小麦—滨麦3Ns(3D)二体异代换系。两个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和GISH结果较为相似,均是稳定的衍生系材料。但是,两者的STS和SCAR标记共用性不高,外源染色体的FISH核型图完全不同。农艺性状上,两者都轻微感条锈病,苗期都高抗白粉病;对于赤霉病,DH109表现为高抗而DM131表现为高感。形态学特征上,DH109的籽粒较大,而DM131的穗子更长、穗粒数和分蘖数较多;两个材料的籽粒品质特征介于两个小麦亲本之间。综上,华山新麦草3Ns染色体和滨麦3Ns染色体对小麦的性状改变差异明显。这两个衍生系可以用于小麦抗白粉、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新麦草属和赖草属中Ns染色体的差异化比较。华山新麦草核型图的绘制为进一步了解这一外缘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五个衍生后代的鉴定丰富了小麦的遗传种质库,对于抗病、高产和优质小麦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不同属Ns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差异比较对研究小麦近缘属种的亲缘和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

韩静[2](2021)在《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由布氏白粉菌(Bgt,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广大麦区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良。挖掘白粉病抗性新基因,培育和种植具白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本课题组通过染色体工程和远缘杂交等方式创制了一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材料,经过初步的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5个抗性材料,其中编号为H5-5-4-2-2-2和H3-5-9-3-1-4的衍生后代材料对白粉病抗性表现优异。以这两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法确定H5-5-4-2-2-2和H3-5-9-3-1-4的遗传构成,明确有无外源染色体片段的导入,并对外源染色体和外源基因进行初步的归属和定位分析;构建了H3-5-9-3-1-4×铭贤169的F2分离群体及F2:3群体,采用BSA法建立感病池和抗病池,进行SSR分子标记筛选和660K SNP芯片扫描,根据筛选结果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对H3-5-9-3-1-4的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本试验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白粉菌株E09对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材料、华山新麦草及其小麦亲本7182、感病对照铭贤169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H5-5-4-2-2-2和H3-5-9-3-1-4与其野生亲本华山新麦草在两个时期所呈现的白粉病抗性相似,均免疫或高抗白粉病菌,而H18-1-3-1-6-2和H30-4-4-1-6-2则表现为苗期中感白粉病而成株期高抗,H30-2-3-1-1则表现为苗期高感而成株期中感白粉病。2.通过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H5-5-4-2-2-2和H3-5-9-3-1-4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H5-5-4-2-2-2含有一对华山新麦草外源染色体和42条小麦染色体,并经EST-STS分子标记分析,表明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第一同源群有部分同源群关系,确定H5-5-4-2-2-2为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附加系;H3-5-9-3-1-4的根尖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GISH鉴定并未观察到明显的荧光杂交信号,其原因可能是导入外源片段过小;结合SSR标记分析及抗病鉴定结果,推测H3-5-9-3-1-4为小麦-华山新麦草渐渗系。3.利用白粉菌株E09对H3-5-9-3-1-4×铭贤169的F1、F2群体及其F2:3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其F1所有单株均免疫白粉病,F2群体以及F2:3家系发生性状分离,其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的理论比值,而F2:3家系中纯合抗病、杂合抗病与感病的比例符合1:2:1,推测渐渗系H3-5-9-3-1-4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并暂命名为Pm H3-5-9-3-1-4。4.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构建抗感池,进行SSR标记筛选及660K SNP芯片扫描。以SSR标记初步筛选抗、感病亲本和抗、感病池间的差异多态性,发现3A染色体上的Xbarc321具有显着多态性;根据660K SNP扫描结果,共检测到了1616个多态性SNP标记,其中3A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差异位点,达284个,并且多数富集于3AS的5-20c M区段内。5.根据目标区域选择合成SSR引物进行连锁分析,筛选到标记Xbarc310和Xbarc321与Pm H3-5-9-3-1-4紧密连锁,连锁顺序为Xbarc310-Pm H3-5-9-3-1-4-Xbarc321,连锁距离分别为7.5c M、3.2c M。因此Pm H3-5-9-3-1-4可能是一个3AS上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李建波[3](2020)在《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渐渗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解析》文中认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属于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多年生、异花授粉,具有耐盐、耐旱、抗寒等抗逆性以及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赤霉病等抗病性,是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茸毛偃麦草(Th.intermedium ssp.trichophorum,2n=6x=42,JJJsJs StSt)是中间偃麦草的一个亚种,与中间偃麦草一样具有抗逆、抗病等优良特性,区别在于其穗部和叶片上覆盖有茸毛,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供体之一。TE1508是本实验室选育的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成株期免疫或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等;小麦-中间偃麦草7J异体代换系源于八倍体小偃麦TAF46与普通小麦Vilmorin27杂交、回交后代,具有抗秆锈病(Ug99)与紫色胚芽鞘等性状。为了将TE1508与TAF46携带的优异农艺性状导入栽培小麦,本文实施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别利用六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与TE1508进行杂交、回交,在后代中选育了一批新型小偃麦衍生系,采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on-denatur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子标记、抗性鉴定、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等方法,评估了这些材料在小麦遗传多样性改良方面的潜在价值,并初步定位了一些源于偃麦草的优异基因;(2)利用ND-FISH、分子标记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多份小麦-中间偃麦草7J染色体易位系,并初步定位了一个苗期胚芽鞘紫色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Oligo-pSc119.2、Oligo-pTa535、Oligo-pSt122、Oligo-(GAA)7、Oligo-(CAA)7、Oligo-3A1、Oligo-5SrDNA、Oligo-6H-2-100、Oligo-pTa71九种寡聚核苷酸探针组成的连续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c-FISH)与拟鹅观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详细鉴定了TE1508(2n=56)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构,其染色体组为40W+6St+4J+6Js,具体核型为:20对小麦染色体(缺失1对4B染色体)+3对St基因组染色体(1对1St、1对6St与1对7St)+3对Js基因组染色体(1对2Js、1对4Js与1对5Js)+2对J基因组染色体(1对3J与1对4J)。在TE1508与六倍体小黑麦Currency三属杂种自交后代,发现:(1)茸毛偃麦草染色体比黑麦染色体更容易在小麦背景中传递下去;(2)茸毛偃麦草Js基因组染色体比J、St基因组染色体传递率更高。2、利用Oligo-pSc119.2、Oligo-pTa535等探针组成的mc-FISH与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了本研究选育的新型小偃麦衍生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得到以下结果:(1)品系X24C-10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4J(4B)代换系;(2)品系X24C-5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4Js(4B)代换系;(3)品系X24C-14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2Js附加系;(4)品系A1082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3J附加系;(5)品系X24C-1-1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T4BS·4JL易位系;(6)品系A5-5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茸毛偃麦草T4BS·5JsL罗宾逊易位系。3、利用澳大利亚的条锈菌小种(239 E237 A-17+33+与108 E205 A+)、叶锈菌小种(104-1,3,5,7,9,10,12,13+Lr37)、秆锈菌小种(34-1,2,3,4,5,6,7与98-1,2,(3),(5),6)以及我国当下流行的CYR32、CYR33与CYR34(或v26)的混合小种,对本研究选育的小偃麦衍生系进行了抗性评估,得到以下结果:(1)X24C-10(4J/4B代换系)在苗期与成株期均高抗条锈病,苗期高抗秆锈病;(2)X24C-5(4Js/4B代换系)在苗期中抗秆锈病,成株期高抗条锈病;(3)X24C-14(2Js附加系)在苗期与成株期近免疫或高抗条锈病,苗期中抗叶锈病与秆锈病;(4)A1082(3J附加系)在苗期近免疫叶锈病与秆锈病,成株期近免疫条锈病;(5)X24C-1-1(T4BS·4JL易位系)在苗期与成株期均高抗条锈病;(6)A5-5(T4BS·5JsL罗宾逊易位系)在苗期对澳大利亚毒性极强的条锈菌小种239 E237 A-17+33+表现为免疫,而对毒性较低的条锈菌小种108 E205 A+表现为高感,成株期中抗条锈病。4、利用PCR-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PLUG)与intron targeting(IT)两种分子标记,对本研究选育的小偃麦衍生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得到以下结果:(1)获得81个4J染色体特异标记,包括38个PLUG标记与43个IT标记;(2)筛选到97个4Js染色体特异标记,包括20个PLUG标记与77个IT标记;(3)筛选到174个2Js染色体特异标记,包括41个PLUG标记与133个IT标记;(4)筛选到71个3J染色体特异标记,包括29个PLUG标记与42个IT标记;(5)筛选到106个5JsL染色体特异标记,包括32个PLUG标记与74个IT标记。5、通过比较X24C-10(4J/4B代换系)与X24C-1-1(T4BS·4JL易位系)在抗性、田间农艺性状、染色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4JL染色体0.60-1.00区段初步定位了一个蓝粒基因与一个抗条锈病基因,在4JS染色体或4JL染色体0.00-0.60区段初步定位了一个苗期抗秆锈病基因;通过同源基因克隆测序、分析,在4JL染色体0.60-1.00区段克隆到一个R2R3-MYB类型转录因子ThMYB4J,推测与该区段的蓝粒基因有关。6、利用ND-FISH、分子标记分析等方法,明确了7J染色体的核型结构,筛选到88个7J染色体特异标记,详细鉴定出12种小麦-中间偃麦草7J染色体易位系的核型结构,构建了7J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图谱,初步定位了一个苗期胚芽鞘紫色基因(位于7JS染色体0.35-0.62区段),并开发设计出两个新的7J染色体特异EST-PCR标记。综上所述,本研究选育了一系列携带优异农艺性状的新型小偃麦衍生系,并初步定位了1个抗条锈病基因、1个抗秆锈病基因、1个蓝粒基因、1个苗期胚芽鞘紫色基因,并克隆了1个可能与蓝粒基因有关的R2R3-MYB-like转录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麦优异基因数目少的问题,为小麦品种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琪[4](2016)在《中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作为三大谷物的重要组成者,在我国是主粮作物。由条形柄锈菌专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病害在我国发生过多次大流行,小麦产量损失严重,该病害的潜在流行威胁着我国这一主粮的安全生产。在小麦条锈病的治理和防控策略中,利用抗病品种是有效控制该病害既经济又安全的措施,而且不破坏环境。然而,小麦条锈病菌变异性强,新小种不断地产生和流行,导致很大一部分对之前流行小种抗病的品种在新的毒性小种侵染下抗性“丧失”。小麦抗条锈病抗源的稀少和抗病基因没有得到科学地合理使用,导致抗病品种的种植不能有效的防治小麦条锈菌的传播和流行。寻找和发掘新的抗源,积极开展新的抗病基因与当前主栽品种的结合工作,通过对当前已有抗病基因更加科学合理布局和利用来提高生产中小麦对条锈菌的整体抗性水平,是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的重要部署和长远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麦品种(系)和部分地区的当地主栽品种通过苗期分小种抗病鉴定,同时进行2年异地成株期期设置混合小种圃,和自然发病圃鉴定,综合评价当前小麦品种(系)和部分地区主栽品种的抗病性水平。在当前抗条锈基因应用层面,通过建立Yr1和Yr2抗病基因检测体系,并藉此分析评价这两个基因在当前小麦品系中的应用状况,使Yr1和Yr2更合理利用;同时,通过利用当前已知的7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和Yr26已开发的分子标记对所有参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综合表抗病型鉴定、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以及抗谱分析对当前的抗病品种进行基因分析,对当前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基因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价中国小麦后备品种的抗病水平和抗病基因分布状况,为这些小麦后备品种合理应用、推广以及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本实验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和Yr2分子检测体系的创建和合理应用,可为抗病基因的高效利用和基因聚合提供技术支撑。分别以紧密连锁的标记为检测标记,以Sull-1、CYR29、CYR32、CYR33和V26/CM42等为小麦条锈菌鉴别菌株,构建Yr1和Yr2分子检测体系。藉此对181份小麦高代系材料进行了抗病鉴定评价和Yr1和Yr2基因分析。结果表明,gwm372和gwm382可作为Yr1检测标记;wmc364可作为Yr2的检测标记;5个鉴别菌株对Yr1和Yr2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181份小麦高代系材料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1和Yr2基因位点在后备品种中比例很低。2.对来自小麦条锈菌重要冬繁区的重庆麦区的107份小麦材料进行抗条锈病评价,其中包括23份当地主栽品种和84份高代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材料只有13份(12.1%)材料对CYR32、CYR33、V26/CM42和V26/G22在苗期表现抗病,其中10份(9.3%)材料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表现抗病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的特征,12份(11.2%)材料只在成株期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具有成株期抗性的特征,其余85份(79.4%)材料表现感病。结果显示该地区小麦材料抗病水平过低,需要育种工作者加大新抗病基因的挖掘和抗病新品种的选育。3.对小麦条锈菌重要冬繁区重庆地区的107份小麦材料进行7个已知主效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22份材料检测到Yr9分子标记,8份材料检测到Yr17分子标记,3份材料检测到Yr18分子标记,42份材料检测到Yr26分子标记。其中,有6份小麦材料同时检测到Yr9和Yr17的分子标记(CN04-2等),有3份材料同时检测到Yr9和Yr26的分子标记(西南216等),有6份材料同时检测到Yr17和Yr26的分子标记(R802等),有1份同时检测到Yr18和Yr26分子标记(12/川育16)。没有检测到Yr5、Yr10、Yr15的分子标记。该地区Yr26抗源应用频率过高,由于新毒26小种的出现,会导致条锈菌大流行的潜在危害。4.参与供试的448份小麦品种(系)材料中,对CYR32、CYR33和V26在苗期都表现为抗病的小麦材料只有37份(8.3%)材料,其中34份(7.6%)最终鉴定结果整体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115份(25.7%)最终鉴定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其余299份(66.7%)材料表现感病。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小麦品种(系)的整体抗性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积极开展好的抗病材料的选育和抗源材料的挖掘来改善当前的育种材料抗病性,为抗病育种工作和实际生产提供保障。5.对参鉴的448份全国小麦品种(系)进行7个已知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91份小麦材料检测到Yr9分子标记,44份小麦材料检测到Yr17分子标记,20份小麦材料检测到Yr26分子标记。其中,有7份小麦材料同时检测到Yr9和Yr17的分子标记(徐麦0029等),有1份材料同时检测到Yr9和Yr26的分子标记(GY1304),有6份材料同时检测到Yr17和Yr26的分子标记(安农1124等),有1份同时检测到Yr9、Yr17和Yr26分子标记(川麦104)。Yr5、Yr10、Yr15、Yr18的分子标记在参加鉴定的小麦材料中都未检测到。

王步云[5](2014)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条锈病是当今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小麦条锈菌是专性寄生菌,目前利用鉴别寄主的抗病基因仍是鉴定条锈菌小种致病基因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和抗性特点,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进行分析,利于在基因水平和转录水平上进行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和抗病性分析。尤皮Ⅱ号是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我国小麦条锈菌具有特别的鉴别能力,对其所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标记定位,并予以命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通过常规杂交分析,以轮回亲本铭贤169为母本与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N9)杂交构建F2代作图群体。采用SSR和EST-SSR技术,利用已有的引物,并通过共线性分析设计引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铭贤169和铭贤169*6/YrJu4的不同时间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开发SSR引物,对基因供体尤皮Ⅱ号、轮回亲本铭贤169及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通过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对其基因供体尤皮Ⅱ号中抗条锈病基因YrJu4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和精确定位;以轮回亲本铭贤169和铭贤169*6/YrJu4的N9株系为试材,接种CYR17②,选取时间点为0h、6h、12h、24h和48h,分别提取叶片总RNA用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4种方法,筛选出31对引物,即pTtksuG5、CFD6、CFD168、WMC702、WMS445、CFA2058、GPW2111、GPW2125、PSP3153、GPW7379、BE407000、BE423182、BE444378、BE497393、BE606324、BG606824、R2-10-2、R3-7、R6-1-2、R8-1-2、R11-6-2、R12-3、6a、12b、18a、19b、25a、40a、47a、49b和54b在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与轮回亲本铭贤169间能稳定扩增出差异DNA片段,经40株抗感单株和354株F2代作图群体的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有7对引物(GPW7379、49b、GPW2125、R2-10-2、BE423182、WMC702、WMS445)的扩增位点与目的基因YrJu4具有遗传连锁性,遗传距离依次为17.1cM、14.6cM、14.1cM、13.5cM、4.1cM、11.7cM和15.2cM。Xbe423182与Xwmc170(王冬梅,2013)可作为YrJu4的两个侧翼标记,将YrJu4标定在小麦染色体4.6cM范围内,可用于目的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YrJu4在小麦2A染色体上的位置为:Xgpw7379—X49b—Xgpw2125—XR2-10-2—YrJu4—Xbe423182—Xwmc702—Xgwm445。鉴于尤皮Ⅱ号是具有特别鉴别力的小麦条锈病中国鉴别寄主,其中所含YrJu4基因是不同于其它抗条锈病基因的未知新基因,建议将YrJu4按国际命名为Yr60。构建了用于目的基因YrJu4精细定位的4253株F2代作图群体,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接种条锈菌系CYR17②,对轮回亲本铭贤169、基因供体尤皮Ⅱ号和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对CYR17②的抗病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测序结果理想,质量较高,共获得241947条N50值为1021的unigenes序列,平均长度为640nt,丰富了小麦的转录组信息。经过blast比对,在Nr库中比对上unigenes数目最多的前3个物种依次是大麦、二穗短柄草和粳稻;19404个unigene被注释到KOG数据库中24种类别中,包含样本基因最多的3个类别分别为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和一般功能预测;有21496个unigene被注释到KEGG数据库,在KEGG中注释最多的3个代通路分别是核糖体通路(ko03010)、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ko04626)和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ko00500);有49019个unigene被注释到3大类65亚类的GO分类上,与抗真菌病害有关的unigenes共有90个。分析了接种条锈菌CYR17②生理小种6h和12h后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与铭贤169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发现上调表达unigenes共有46个,下调表达unigenes共有39个;以接种12h后为起点,以铭贤169作为对照,发现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中21个unigenes表达在12h、24h和48h呈现持续上调,有31个unigenes在12h、24h和48h呈现持续下调表达。以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病基因YrJu4调控途径提供重要信息。

刘洁[6](2013)在《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气传性真菌性病害,遍布于世界各大麦区,特别是高海拨的冷凉地区,是影响全世界小麦生产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基因历来是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手段,但抗病性丧失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大难题。科学表明,品种或抗源单一化而引起的毒性单化是造成抗病性丧失的重要原因。迄今国际上虽已正式命名了50多个抗条锈病基因(Yr1-Yr53),但除了Yr5、Yr10、Yr15等少数基因对我国目前流行的优势小种CYR32、 CYR33仍具有抗性外,绝大部分已成为无效基因。从近缘植物种属导入新的抗病基因是实现抗源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 JJsS)和彭提卡偃麦草(Th. ponticun,2n=10x=70, JJJJsJs)免疫或高抗条锈、白粉等多种小麦真菌病害,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多年来,本实验室以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通过‘六×八’式杂交、回交,将中间偃麦草和彭提卡偃麦草的抗性基因逐步导入普通小麦,育成了一系列稳定高抗小麦条锈、白粉的小麦-异源渗入系。本研究中则采用遗传分析、细胞遗传学鉴定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其中几个渗入系材料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旨在发掘新的抗条锈病基因,拓宽小麦抗条锈育种资源。其主要结果如下:1、CH223是八倍体小偃麦新类型——TAI7047的一个渗入系。在苗期对其进行多小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H223免疫CYR32、CYR33、v26等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原位杂交和染色体配对分析结果表明,CH223具有完整的21对染色体,且观察不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说明CH223是一个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将CH223与感病品种(系)‘台长29’和‘SY95-71’杂交,其F2、BC1代和F2:3家系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1:1和1:2:1,证明CH223对条锈菌系CYR32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CH223。利用211个来自台长29/CH223的F2代单株构建作图群体,发现5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SSR标记,位置顺序为:Xgwm540-Xbarc1096-YrCH223-Xwmc47-Xwmc310-Xgpw7272,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1.9cM、8.0cM、7.2cM、12.5cM和11.3cM。最终根据小麦SSR遗传图谱和连锁标记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的扩增结果,将该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于4BL染色体上。由于这是第一个定位于小麦4BL的抗条锈病基因,因此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将其定名为Yr50。2、小麦-彭提卡偃麦草渗入系CH7102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苗期抗性鉴定表明,CH7102免疫我国目前的优势小种CYR32、CYR33,其抗性反应型与‘小偃7430’及其野生亲本彭提卡偃麦草的抗性表现一致,而系谱中的所有小麦亲本均感病,因而推断CH7102的抗性来源为彭提卡偃麦草。对CH7102与感病小麦杂交的后代进行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鉴定,发现其对条锈小种CYR32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CH7102。随后使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法)和SSR标记相结合,筛选到5个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位置顺序为:Xbarcl24-Xgwm636-YrCH7102-Xgpw2204-Xgwm95-Xgwm296,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8.6cM、8.4cM、2.7cM和14.4cM。根据小麦SSR遗传连锁图及利用中国春第2同源群缺体-四体、双端体材料对SSR标记的定位结果,推断YrCH7102位于2AS上。3、CH7115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并免疫当前优势条锈菌小种的另一个小偃麦渗入系。对CH7115的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H7115苗期免疫或近免疫流行条锈菌小种CYR32和CYR33,其抗性与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野生供体彭提卡偃麦草相似。‘CH7115×台长29’杂交后代的成株期抗性鉴定显示,CH7115对条锈菌小种CYR32呈现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模式,暂命名为YrCH7115。随后将CH7115×台长29的F2代群体采用BSA法结合SSR标记技术进行分析,发现5个小麦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gdm33-YrCH7115-Xgwm11-Xcfd65-Xgwm18-Xbarc137,遗传距离分别为10.5cM.7.1cM.0.4cM.2.7cM和1.2cM。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材料的进一步鉴定,这5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被定位于1B染色体短臂上。据此推断YrCH7115位于1BS染色体上。4、抗条锈病渗入系CH7359衍生于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苗期条锈菌多小种鉴定结果揭示,CH7359的条锈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将CH7359与台长29和绵阳11的F1、F2、BC1、F2:3群体种植于大田并分析其抗感分离比,结果表明CH7359对条锈菌CYR32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CH7359。使用BSA法结合SSR标记技术对CH7359×绵阳11的F2群体进行分析,找到3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位置顺序为:Xgwm273-YrCH7359-Xgwm626-Xbarc24,遗传距离分别为8.6cM、5.9cM和3.2cM。同样应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材料进行鉴定,这3个与抗条锈基因连锁的标记均位于6BL染色体上,因而最终将这个新基因位于6BL染色体。5、抗条锈病渗入系CH7203也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苗期经多个条锈菌小种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断出CH7203的条锈病抗性也来自中间偃麦草。将CH7203与绵阳11的各杂交、回交群体种植于大田并分析其抗感分离比,结果表明CH7203对条锈菌CYR32的抗性也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同样也使用BSA法结合SSR标记技术对CH7203×绵阳11的F2群体进行分析,发现2个小麦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YrCH7203-Xbarc170-Xwmc161,遗传距离分别为4.1cM和6.3cM。两个连锁标记经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材料的鉴定,被定位在4AL染色体上,但由于连锁的标记位于目标基因同侧,所以该抗条锈基因的准确定位还有待更多连锁标记的筛选。综上所述,本研究以5个小偃麦渐渗系(CH223、CH7102、CH7115、CH7359、 CH7203)为试材,应用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等技术,详尽分析了这5个小麦抗条锈新品系的抗性遗传机制和抗性位点的染色体定位。通过对这5个品系的F1、F2、BC1和F2:3群体,进行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条锈性鉴定。抗性表型的遗传分析证明这5个品系的抗条锈性分别均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且抗性位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或彭提卡偃麦草,是一类小麦条锈病的新抗源。以各品系相应的F2为作图群体,应用SSR标记技术分别构建了这5个新抗性位点的分子连锁图谱。进一步应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材料鉴定与这5个抗性位点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染色体位置,初步将各自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分别定位于4BL、2AS、1BS、6BL和4A。其中定位于4BL染色体上的抗条锈基因已被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Yr50。这5个新抗条锈位点的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建立为下一步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这些新品系都属于隐形异源渐渗系,这种抗性材料的抗性基因易于稳定遗传和导入新品系以培育优良抗性品种。这些新基因的发现不仅有助于小麦抗条锈分子标记聚合育种,而且对于实现抗源多样化及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徐金秋[7](2012)在《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文中认为滨麦草(Leymus mollis(Trin)Hara.JJNN2n=28)是小麦的野生亲缘物种,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抗性。利用滨麦与小麦杂交育成的八倍体小滨麦,可作为进一步转移滨麦草优良基因的桥梁亲本。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在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筛选出八个小滨麦种质系,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对其中的山农6343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8个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693-1、0920-1、0695-2、0699-4、1815-4、0693-2、0696-6和6343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其主要性状和细胞学特点。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山农0920-1、0695-2、0696-6、1815-4和6343的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推测山农0920-1、0695-2、0696-6和1815-4可能为含滨麦草遗传物质的渐渗系或小片段易位系,明确山农6343为滨麦草小片段易位系。这些小滨麦种质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对小麦条锈病或白粉病良好的抗性,或大穗多实,高千粒重等优良特点,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在山农6343的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山农6343×辉县红F2分离群体筛选到特异标记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Xwmc658和Barc122与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采用F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定位在染色体2AL上。3.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条锈病抗性是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暂将其表示为YrSn6343。利用在亲本间筛选到403对多态性引物和山农6343×辉县红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筛选到特异标记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连锁,Wmc313和gwm350与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cM和15.9cM,采用F2:3家系验证了两个标记的可靠性。将抗条锈病基因YrSn6343定位在染色体4AL上。

王秀波[8](2012)在《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衍生系抗条锈性遗传与连锁作图》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遍及世界各主要麦区。在我国,小麦条锈病曾多次发生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已成为影响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生态安全的方法。由于我国多数生产品种具有相同的抗性基因或抗谱相近,造成遗传基础狭窄、单一,近年来,随着CYR32等流行小种的产生,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生产品种大多丧失了抗锈性。因此,发掘新的抗源和抗条锈病基因,尽快选育新的抗锈品种,拓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基础,增加其遗传多样性,为我国小麦抗病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抗源材料,对于防治小麦条锈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麦的许多野生近缘物种都含有丰富的抗性基因,利用远缘杂交将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小麦是创制抗病小麦新抗源材料的有效途径。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与葡萄牙野燕麦(Avena fatua L.)经过杂交,得到了杂种后代一粒葡(YLP)系列。本研究通过细胞学,条锈病鉴定和筛选,得到了对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抗病的选系,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在一粒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中选育了5个形态学稳定的抗条锈病衍生系YLP-1、YLP-7、YLP-9、YLP-13和YLP-16,对该衍生系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了鉴定: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均为2n=21Ⅱ,与中国春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存在着二价体、游离的单价体、多价体以及落后染色体,异常构型率为16%~50%。细胞遗传学初步鉴定表明了这5个衍生系均为易位系,验证了一粒葡是远缘杂交的后代。2.从一粒葡后代中选出了9个株系用9个条锈菌小种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分析表明有5个株系YLP-1-4、YLP-7、YLP-9-1、YLP-9-3、YLP-16-1对所有参试小种都表现为高抗,且与已知的Yr24/Yr26基因不同,说明一粒葡是一个优良的抗条锈病抗源材料。用目前国内毒性最强的流行小种CYR32对YLP-1-4和YLP-7进行了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LP-1-4对CYR32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YLP-7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利用分离群体分析(BSA)法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了7个与YLP-7中显性抗条锈病基因YrYLP连锁的多态性标记,他们分别是Xwmc419、Xbarc187、Xwmc269、Xbarc137、Xwmc216、Xwmc694和Xbarc181,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4、3.6、2.4、3.6、4.8、8.4。故YrYLP位于1B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其中Xbarc137和Xwmc216两个标记分布在YrYLP的两侧,与其连锁距离分别为2.4cM和3.6cM。这些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可用于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已知定位于小麦1B染色体的抗条锈病基因抗病性检测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YrYLP很可能是一个不同于这些已知基因的新基因,一粒葡作为条锈病的优良抗源材料在抗病育种中将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李强[9](2010)在《几个重要小麦品种(系)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之一。在美国,该病害在西部地区危害最严重,近年来在中南部地区的危害亦呈上升趋势。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和黄淮海等地的冬麦区和春麦区。1950、1964、1990和2002年4次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分别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60、32、18和13亿公斤的产量损失。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但是目前仅有极少数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对美国和中国的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表现抗病性。因此,发掘新的、高品位的抗条锈病基因,利用其与其它有效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培育高水平的、持久抗病性品种,对于增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丰富度,减轻病原菌选择压力,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品种PI 181434,来源于Afghanistan,从2004至2009年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和西部小麦条锈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中均表现高度抗病;Libellula和N.Strampelli均来源于Italy,在我国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大面积种植30余年抗病性至今依然很稳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9020-1-6-8-3对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抗病。为了发掘和利用这几个重要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病基因,本研究对其分别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小麦品种PI 181434苗期对美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生理小种PST-17、PST-37、PST -43、PST-45、PST-78、PST-100和PST-127均表现高度抗病。AVS/PI 181434 F2和F3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I 181434对PST-100和PST-127的抗病性由1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利用103个F2代单株构建作图群体,共筛选到8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RGAP标记Xwgp111、Xwgp112、Xwgp113、Xwgp114、Xwgp115、Xwgp116、Xwgp117、Xwgp118和2个SSR标记Xwmc656、Xbarc6,遗传距离从4.8到32.1cM。应用21个中国春缺四体、2个3D端体和RGAP标记Xwgp114以及2个SSR标记Xwmc656、Xbarc6将PI 181434的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于小麦3DL染色体。由于这是第一个定位于小麦3DL的抗条锈病基因,因此,已被命名为Yr45。Yr45侧翼的2个RGAP标记Xwgp115和Xwgp118在美国45个小麦基因型中的多态性分别为73.3%和82.2%。并且在8个含有Xwgp115和Xwgp118标记的小麦基因型中均鉴定出了SNPs。这些RGAP标记和SNPs标记将有助于将Yr45导入小麦品种或与其它抗病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性品种。2.持久抗病性小麦品种Libellula苗期除对弱毒菌系CYR29-mut3表现抗病,对Su11-4表现中抗-中感外,对其余当前流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和Su11-11均表现感病。铭贤169/Libellula杂交F1、F2及BC1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ibellula苗期对CYR29-mut3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基因显隐性及等位性分析表明,Libellula控制对CYR29-mut3抗病性的基因不同于已知抗病基因Yr3。N. Strampelli苗期对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29-mut3、CYR30、CYR31、CYR33、Su11-4和Su11-11等表现抗病,对CYR32表现中抗-中感。N.Strampelli/铭贤169和N.Strampelli/中国春杂交F1、F2、F3及BC1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Strampelli对CYR29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累加作用控制,对CYR29-mut3和CYR33的抗病性分别由1对不同的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N.S-1和YrN.S-2。利用中国春单体分析和SSR分子标记,将控制对CYR29-mut3抗病性的基因YrN.S-1和控制对CYR33抗病性的基因YrN.S-2分别定位于小麦5BL和1BL染色体。应用3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gwm499、Xwmc415和Xwmc537构建了YrN.S-1的遗传连锁图,遗传距离分别为7.6、5.4和10.7cM;4个SSR标记Xcfa2147、Xgwm124、Xwmc719和Xwmc44构建了YrN.S-2的遗传连锁图,遗传距离分别为11.3、4.6、3.2和5.7 cM。对已知定位于小麦5BL和1BL染色体的抗条锈病基因抗病性检测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YrN.S-1和YrN.S-2很可能是2个不同于这些已知基因的新基因,建议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加以合理利用。3. H9020-1-6-8-3苗期对我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生理小种CYR25、CYR29、CYR29 -mut3、CYR30、CYR31、CYR32、CYR33、Su11-4、Su11-11均表现抗病。抗病基因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和受体亲本7182抗病性分析表明,H9020-1-6-8-3的抗条锈病基因来自华山新麦草。铭贤169/H9020-1-6-8-3杂交F2和F3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9020-1-6-8-3对CYR33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H9020。利用其中164个F2代抗感单株构建作图群体,从300对SSR引物中共筛选到3个与YrH9020连锁的SSR分子标记Xgwm 261、Xwmc503和Xgwm102,遗传距离分别为8.9、7.0和11.2cM,并将其定位于小麦2DS染色体。目前已知定位于2DS染色体的抗病基因仅有Yr16,抗病性及基因来源分析表明,YrH9020是1个不同于Yr16的新基因。目前,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还没有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对于其抗条锈病遗传规律的明确以及分子标记的获得,必将有助于其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应用和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曾兴权[10](2010)在《小麦抗条锈病种质的鉴定及其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克隆》文中研究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且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世界的粮食安全。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世界及中国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发掘、研究、利用蕴藏于小麦后备种质资源的抗条锈病资源以及研究抗条锈病种质的抗性分子机理对于小麦抗条锈病研究和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西藏半野生小麦(T. aestivum ssp. tibetanum Shao)、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和普通小麦-奥地利黑麦(Secale cereale L.)衍生系为材料,对其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评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筛选的抗条锈病种质进行分子细胞遗传的鉴定;以筛选的小麦-黑麦免疫条锈病材料NR1121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方法构建条锈菌侵染小麦苗期叶片的SSH-cDNA文库,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EST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抗性相关基因表达谱,筛选抗性相关新基因;采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新基因的表达模式,克隆抗性新基因;利用大麦条斑病毒(BSMV)构建新基因的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载体进行RNAi表达分析,验证新基因的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以136份西藏半野生小麦、119份西藏地方小麦品种和70份小麦-黑麦衍生系为材料,根据对条锈菌小种条中32(CY32)的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苗期与成株期均高抗条锈病的西藏半野生小麦2份(隆子折达7,隆子折达10)以及小麦-奥地利黑麦衍生系NR1121。利用内含子切接点引物(Intron-splice junction primers,ISJ)和长随机引物的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26个ISJ引物和300个引物组合中,33(11%)个引物或组合的PCR产物具有多态性。在西藏半野生小麦中共扩增出333条稳定清晰的条带,243(72.97%)条具有多态性条带;在西藏地方小麦品种中共扩增出316条稳定清晰的条带,197(62.34%)条具有多态性条带。西藏半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高于西藏地方小麦品种;多态性丰富的ISJ标记较好的反应了西藏半野生小麦与西藏地方小麦品种之间遗传差异。2.采用细胞学、C-分带、GISH、SSR、SCAR、STS和A-PAGE等方法对小麦-黑麦免疫条锈病的衍生系NR1121进行了鉴定。NR1121和奥地利黑麦对CY32免疫,其普通小麦亲本陕麦611和携带Yr9的洛夫林10、洛夫林13、秦麦9号、丰抗8号、陕229和偃师9号均高感。NR1121形态学和细胞学稳定,2n=42=21Ⅱ;C-分带表明NR1121有一对奥地利黑麦的1R染色体;以奥地利黑麦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R1121含有2条奥地利黑麦染色体;SCAR(AF1和AF4引物对以及SCM-9)标记和STS(ω-sec-p3/ω-sec-p4)标记表明,NR1121携带黑麦1R的遗传物质;A-PAGE结果显示,NR112在ω区的Gli-B1位点具有黑麦特征带,说明NR1121含有黑麦1RS遗传物质。鉴定结果表明,NR1121是一个免疫条锈菌小种CY32的小麦-黑麦1R二体异代换系,它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来源于奥地利黑麦,该基因可能是一个不同于Yr9的新抗条锈病基因。3.采用SSH技术构建了CY32侵染NR1121苗期叶片(非亲和互作)SSH-cDNA文库。在正交文库中随机挑取35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96条高质量EST序列,GenBank序列号为GO254150~GO254231、GR884577~GR884584和GT270714~GT270718。利用NCBI的BLASTX分析96条EST序列表明,78(81.2%)条EST找到同源性>90%的蛋白,其中已知蛋白功能的EST序列50条,主要涉及代谢(12.8%)、能量(9.0%)、信号转导(6.4%)、抗病防御(16.7%)、转运(5.1%)、蛋白质合成加工与储藏(5.1%)、转录(5.1%)、细胞结构(2.6%)和免疫(1.3%);未知功能的EST占35.9%。发现了与衰老联系蛋白、泛素蛋白连接酶2(U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2, UPL2)、成熟酶K、膜转运蛋白YKT61和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SAMD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NT7(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SNT7,S/PKSNT7)基因一致性高的EST序列。经文库比对,得到条锈病抗性相关蛋白22个,其中与抗病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5个,过敏性坏死反应(HR)体系表达蛋白1个,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体系病程相关蛋白13个以及SAR体系诱导防卫蛋白3个。4.反交文库中随机挑取15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69条高质量EST序列,GenBank序列号为GR884585~GR884652。69条EST分析表明,57(82.6%)条EST找到同源性>90%的蛋白,已知蛋白功能的EST序列28条。主要涉及代谢(12.3%)、能量(14.0%)、信号转导(7.0%)、抗病防御(1.8%)、转运(5.3%)、蛋白质合成加工与储藏(5.7%)、细胞结构(3.8%)和免役(1.9%);未知功能的EST占48.2%。经文库比对,得到条锈病抗性相关蛋白9个,其中与抗病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4个,HR体系表达蛋白1个,SAR体系病程相关蛋白3个,SAR体系诱导防卫蛋白1个。5.以酰基辅酶A合成酶(Acyl-coenzyme A synthetase,AcsA)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脂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2)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P450)、UPL2、S/PKSNT7、丝氨酸羧甲基转移酶(Serine hydroxy methyl transferas,SHMT)和SAMDC等8个候选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条锈菌侵染后它们在陕麦611(亲和反应)与NR1121(非亲和反应)中的表达模式。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两种分析候选基因表达模式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条锈菌侵染后的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中的它们表达时间和表达量有较大差异。条锈菌侵染后,AcsA在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中均于24hpi(hours post inoculation)上调表达至最高水平,仅仅是表达量存在差异。GST、LTP2、CP450、UPL2、S/PKSNT7、SHMT和SAMDC基因在两种组合中的表达量和表达模式不同,在非亲和反应中均在24 hpi或48hpi上调表达较高水平;而在亲和反应中延迟至72hpi或更晚上调表达、或者呈下调表达(UPL2、SAMDC)。正是由于转运与抗病信号转导类和病害防御类等7个候选基因在关键的24 hpi至48 hpi特异上调表达(非亲和反应),参与了小麦的抗条锈病反应。结果表明条锈菌侵染后24 hpi至48 hpi是小麦苗期(非亲和反应)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关键时期,可能是构建垂直抗CY32小麦材料SSH-cDNA文库的最佳时期。6.利用电子克隆、RACE和RT-PCR方法相结合,分别克隆了新的小麦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aSAMDC2,GU016570)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NT7基因(TaSNT7,GU574209)。TaSAMDC2基因cDNA序列全长2003 bp,5′非翻译区区域和一个带有Poly(A)的3′非翻译区区域分别长553和283 bp;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酶原剪切位点和PEST结构域。TaSAMDC2的基因组序列全长2539 bp,位于5′UTR存在526 bp的内含子序列,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同源序列分析表明,TaSAMDC 2与来自大麦、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一粒小麦(T. monococcum L.)4种植物SAMDC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95.0%、85.0%、80.0%和80.0%。TaSNT7基因cDNA序列与基因组序列均为1555 bp,TaSNT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的多肽。同源序列分析表明,TaSNT7基因与水稻、玉米、茄属(Solanum lycopersicum)和烟草(Nicotiana tabacum)同源性分别为84.0%、84.0%、25.0%和25.0%。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TaSNT7基因定位在小麦1D染色体上。7.利用VIGS体系分析了TaSNT7和TaSAMDC 2基因的功能,明确它们在小麦抗条锈病病程中的作用。对BSMV转染抗病植株后的转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BSMV-TaSNT7和BSMV-TaSAMDC2转染的小麦中检测到较低基因的转录物,表明TaSNT7基因和TaSAMDC2基因发生了沉默和部分沉默;小麦植株表型结果初步证实了TaSNT7基因参与了小麦的抗条锈病反应。

二、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1)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的小麦育种
        1.1.1 小麦育种历程
        1.1.2 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
        1.1.3 我国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
    1.2 小麦远缘杂交进展
        1.2.1 小麦的近缘属种
        1.2.2 小麦远缘杂交的亲和性
        1.2.3 外源物质向小麦中的转移方式
        1.2.4 小麦中外源物质的检测
        1.2.5 远缘杂交在小麦改良中的作用
    1.3 华山新麦草研究进展
        1.3.1 新麦草属介绍
        1.3.2 华山新麦草的利用价值
        1.3.3 华山新麦草的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山新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根尖材料的获得与处理
        2.1.3 根尖染色体制片
        2.1.4 核型分析及染色体模式图的绘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图分析
        2.2.2 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核型模式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5和DH88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细胞学观察
        3.1.3 植物基因组总DNA的获得
        3.1.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3.1.5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3.1.6 分子标记分析
        3.1.7 来自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条带的分析和SCAR标记开发
        3.1.8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H5和DH88的细胞学观察
        3.2.2 DH5和DH88的GISH鉴定
        3.2.3 DH5和DH88的FISH鉴定
        3.2.4 DH5和DH88的EST-STS分子标记分析
        3.2.5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开发与验证
        3.2.6 DH5和DH88的农艺性状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66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细胞学观察
        4.1.3 顺序FISH/GISH技术
        4.1.4 小麦15K SNP芯片分析
        4.1.5 分子标记(EST-STS、SSR和 SCAR)分析
        4.1.6 农艺性状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H66的细胞学观察
        4.2.2 DH66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4.2.3 DH66的15K SNP芯片分析
        4.2.4 DH66的分子标记分析
        4.2.5 DH66的农艺性状评价
    4.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TR77分子细胞遗传学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细胞学观察
        5.1.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
        5.1.4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1.5 小麦15K SNP育种芯片
        5.1.6 分子标记分析
        5.1.7 农艺性状调查
    5.2 结果与分析
        5.2.1 TR77的细胞学观察
        5.2.2 TR77的分子标记分析
        5.2.3 TR77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FISH)分析
        5.2.4 TR77的SNP芯片分析
        5.2.5 TR77的田间表型和白粉病抗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DH109和小麦—滨麦后代DM131 之间的异同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细胞学观察
        6.1.3 分子标记分析
        6.1.4 顺序FISH/GISH分析
        6.1.5 小麦55K SNP育种芯片
        6.1.6 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调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DH109和DM131的细胞学观察
        6.2.2 DH109和DM131的GISH分析
        6.2.3 DH109和DM131的分子标记分析
        6.2.5 DH109和DM131的55K SNP芯片分析
        6.2.6 DH109和DM131的抗病性分析和农艺性状差异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2 华山新麦草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1 华山新麦草简介
        1.2.2 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创制与发展
        1.2.3 外源Ns染色体的检测
    1.3 小麦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1.3.1 小麦白粉病菌
        1.3.2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和危害
        1.3.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4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现状
        1.4.1 基因的抗性类型
        1.4.2 抗性基因的来源
        1.4.3 已正式命名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
        1.4.4 Pm基因的染色体分布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的方法研究
        1.5.1 DNA分子标记在Pm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5.2 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全基因组DNA提取
        2.1.4 根尖的制备
        2.1.5 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2.1.6 基因组原位杂交
        2.1.7 STS/SSR标记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抗性评价
        2.2.2 抗病衍生系的细胞学观察
        2.2.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
        2.2.4 EST-STS/SSR分子标记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抗白粉病小麦-华山新麦草渐渗系H3-5-9-3-1-4 成株期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3.1.3 遗传群体的白粉病抗性鉴定
        3.1.4 F_2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3.1.5 BSA法构建抗、感池与SNP芯片扫描
        3.1.6 660K SNP芯片数据分析
        3.1.7 SSR标记连锁分析
        3.1.8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3.2.2 SSR分子标记筛选
        3.2.3 小麦660K SNP结果分析
        3.2.4 H3-5-9-3-1-4 的抗性基因的SSR连锁分析
        3.2.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渐渗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远缘杂交概述
        1.1.1 远缘杂交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1.2 三属杂种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1.3 小麦近缘物种抗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1.2 小麦染色体工程概述
        1.2.1 小麦-近缘物种中间材料的创制
        1.2.2 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
    1.3 远缘杂交后代的鉴定
        1.3.1 形态学标记鉴定
        1.3.2 细胞学标记识别
        1.3.3 原位杂交识别
        1.3.4 分子标记检测
    1.4 中间偃麦草应用价值
        1.4.1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4.2 茸毛偃麦草研究进展
        1.4.3 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的挖掘
    1.5 色素相关基因应用价值
        1.5.1 花青素重要功能
        1.5.2 小麦近缘物种色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6 论文设计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麦-黑麦-茸毛偃麦草三属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株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茸毛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E1508 的细胞学分析
        2.3.2 六倍体小黑麦Currency的细胞学分析
        2.3.3 外源染色体在三属杂种自交后代的传递率
    2.4 讨论
        2.4.1 三属杂种后代外源染色体传递行为
        2.4.2 偃麦草Js-2 染色体与小麦4B染色体亲缘关系的推测
        2.4.3 多寡聚核苷酸探针在原位杂交分析中的重要性
        2.4.4 小麦三属杂种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麦-茸毛偃麦草代换系4J(4B)和4J~s(4B)的鉴定及抗性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株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偃麦衍生系X24C-10与X24C-5 的细胞学鉴定
        3.3.2 小偃麦衍生系X24C-10与X24C-5 的分子标记分析
        3.3.3 小偃麦衍生系X24C-10与X24C-5 的抗病性分析
        3.3.4 小偃麦衍生系X24C-10与X24C-5 的农艺性状调查
    3.4 讨论
        3.4.1 茸毛偃麦草染色体4J与4J~s的应用价值
        3.4.2 4J~s染色体对小麦品种改良的优势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茸毛偃麦草附加系2J~s和3J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株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偃麦衍生系X24C-14与A1082 的细胞学鉴定
        4.3.2 小偃麦衍生系X24C-14与A1082 的分子标记分析
        4.3.3 小偃麦衍生系X24C-14与A1082 的抗病性分析
        4.3.4 小偃麦衍生系X24C-14与A1082 的农艺性状调查
    4.4 讨论
        4.4.1 茸毛偃麦草2J~s染色体的应用价值
        4.4.2 茸毛偃麦草3J染色体的应用价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麦-茸毛偃麦草异源易位系的鉴定及优异基因挖掘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株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麦-茸毛偃麦草T4BS·4JL易位系的鉴定
        5.3.2 小麦-茸毛偃麦草T4BS·5J~sL易位系的鉴定
    5.4 讨论
        5.4.1 ThMYB4J转录因子的研究价值
        5.4.2 茸毛偃麦草5J~s染色体的应用价值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偃麦草7J染色体苗期胚芽鞘紫色基因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定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株材料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八倍体小偃麦TAF46与7J(7A)代换系的细胞学鉴定
        6.3.2 7J染色体不同变异类型的细胞学鉴定
        6.3.3 7J染色体不同变异类型的的分子标记分析
        6.3.4 7J染色体苗期胚芽鞘紫色基因的定位
        6.3.5 7J染色体特定区段分子标记开发
    6.4 讨论
        6.4.1 胚芽鞘色素基因研究价值
        6.4.2 胚芽鞘色素基因与籽粒色素基因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中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
    1.2 小麦条锈菌的流行
        1.2.1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研究
        1.2.2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
    1.3 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的变化导致抗病品种的迭代
    1.4 小麦抗条锈性评价研究进展
        1.4.1 小麦条锈菌的鉴别寄主
        1.4.2 我国小麦抗条锈病鉴定标准
        1.4.3 小麦抗条锈性评价类型
    1.5 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5.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命名和来源
    1.6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方法
        1.6.1 常规杂交分析法
        1.6.2 基因推导分析法
        1.6.3 细胞遗传学分析法
        1.6.4 系谱分析法
        1.6.5 非整倍体法
    1.7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
        1.7.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7.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1.7.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7.4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多态性(RGAP)
        1.7.5 简单重复序列(SSR)
        1.7.6 序列标签位点(STS)
        1.7.7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1.8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1.9 本研究就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抗条锈基因Yr1和Yr2分子检测体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苗期进行的人工接种鉴定
        2.1.3 杨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
        2.1.4 天水田间自然发病成株期鉴定
        2.1.5 Yr1和Yr2分子检测辅助标记
        2.1.6 数据分析标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Yr1分子检测
        2.2.2 Yr1抗条锈性及其分析
        2.2.3 Yr2分子检测
        2.2.4 Yr2抗条锈性及其分析
    2.3 讨论
        2.3.1 标记筛查与抗病谱鉴定结合的Yr1、Yr2分子检测体系
        2.3.2 Yr1、Yr2抗性水平和抗病性利用价值
第三章 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冬繁区:重庆麦区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与基因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苗期人工接种的分小种鉴定
        3.1.3 杨凌试验田人工诱发病圃抗病性鉴定
        3.1.4 天水试验田自然发病圃下抗病性鉴定
        3.1.5 分子检测(PCR扩增及电泳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品种条锈病抗病评价
        3.2.2 抗病基因检测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中国448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苗期鉴定所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4.1.3 苗期进行的人工分小种鉴定
        4.1.4 杨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
        4.1.5 天水田间自然发病成株期鉴定
        4.1.6 供试材料的分子检测
        4.1.7 数据分析标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条锈病的鉴定结果
        4.2.2 成株期抗病性评价
        4.2.3 不同麦区小麦抗条锈水平
        4.2.4 分子检测结果分析
    4.3 讨论
        4.3.1 当前中国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锈性评价
        4.3.2 当前中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1.1 小麦条锈病起源
        1.1.2 小麦条锈病菌生物学特性
        1.1.3 小麦条锈病症状
        1.1.4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1.1.5 小麦条锈病防治策略
    1.2 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进展
        1.2.1 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历史
        1.2.2 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现状
        1.2.3 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方法
    1.3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性遗传研究历史及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定位
    2.1 材料
        2.1.1 供试小麦材料
        2.1.2 遗传分析的供试条锈菌系及繁殖
        2.1.3 目的基因精细定位群体的构建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酶及生化试剂
    2.4 方法
        2.4.1 DNA 的提取
        2.4.2 PCR 扩增反应
        2.4.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4.4 基因型记录
        2.4.5 基因型统计及遗传距离计算
        2.4.6 目的基因 SSR 标记的遗传连锁性分析
        2.4.7 目的基因的 SSR 标记定位
        2.4.8 尤皮Ⅱ号携带抗条锈病基因可传递性验证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连锁性分析及目的基因的标记定位
        2.5.2 目的基因的 SSR 标记定位
        2.5.3 铭贤 169*6/YrJu4 与铭贤 169 杂交的 F2代基因精细定位遗传群体的构建
        2.5.4 尤皮Ⅱ号携带抗条锈病基因可传递性验证
    2.6 小结
        2.6.1 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 YrJu4 的标记定位
        2.6.2 铭贤 169*6/YrJu4 与铭贤 169 杂交组合 F2代基因精细定位群体构建
    2.7 讨论
        2.7.1 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 YrJu4 的标记定位
        2.7.2 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 YrJu4 按国际标准命名的重要性
        2.7.3 标记筛选所用材料的选择
        2.7.4 尤皮Ⅱ号携带抗条锈病基因可传递性验证
        2.7.5 小麦与水稻基因组的共线性研究
        2.7.6 目的基因显隐性变化原因分析
第三章 基于 RNA-seq 技术的转录组测序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1 供试材料准备
        3.1.1 供试小麦材料的准备
        3.1.2 供试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准备
    3.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方法
        3.3.1 Total RNA 的提取
        3.3.2 Total RNA 的质检
        3.3.3 转录组文库的制备
        3.3.4 文库的质检
    3.4 转录组数据的处理
        3.4.1 转录组数据处理及质控
        3.4.2 Reads 污染检测
        3.4.3 Reads 的 de novo 拼接
        3.4.4 Unigene 的注释
        3.4.5 unigene 表达丰度计算及不同组差异比较
        3.4.6 差异表达 unigene 的富集分析
        3.4.7 铭贤 169 和近等基因系 N9 不同时间点表达差异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Total RNA 的提取
        3.5.2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
    3.6 小结
        3.6.1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
        3.6.2 铭贤 169 和近等基因系 169*6/YrJu4 表达差异分析
    3.7 讨论
        3.7.1 铭贤 169*6/YrJu4 与铭贤 169 的基因表达在 GO 库和 KEGG 库的富集对比
        3.7.2 铭贤 169*6/YrJu4 与铭贤 169 在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差异
        3.7.3 本研究测序结果与近缘物种测序结果的比较
        3.7.4 取样时间点的选择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 SSR 分子标记筛选
    4.2 近等基因系铭贤 169*6/YrJu4 精细定位群体遗传分析
    4.3 基于 RNA-seq 技术的转录组测序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
        1.1.1 小麦条锈病的地理分布及发生历史
        1.1.2 小麦条锈菌特性、危害及类型
    1.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2.1 抗条锈基因的类型
        1.2.2 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条锈性
        1.2.3 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抗条锈性
    1.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鉴定分析方法
        1.3.1 常规杂交分析法
        1.3.2 非整倍体法
        1.3.3 基因推导法
        1.3.4 分子细胞学鉴定方法
        1.3.5 分子标记技术法
    1.4 DNA分子标记技术
        1.4.1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1.4.2 小麦抗条锈性研究中常用分子标记技术
        1.4.3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4 SSR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优势
    1.5 偃麦草属植物在小麦遗抗条锈传育种中的应用
        1.5.1 偃麦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5.2 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属的染色体构成
        1.5.3 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上的利用
    1.6 论文设计
        1.6.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223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2.2.2 成株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2.2.3 CH223的细胞学特征分析
        2.2.4 CH223中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筛选
        2.2.5 CH223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
    2.3 讨论
        2.3.1 CH223的选育
        2.3.2 CH223中抗病基因的来源
        2.3.3 CH223中抗病基因的遗传
        2.3.4 CH223中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与其它4B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2.3.5 CH223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价值
第三章 源于彭提卡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7102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3.1 材料及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3.2.2 成株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3.2.3 CH7102中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筛选
        3.2.4 CH7102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
    3.3 讨论
        3.3.1 CH7102的选育
        3.3.2 CH7102中抗条锈基因的来源
        3.3.3 CH7102中抗条锈基因的遗传
        3.3.4 CH7102中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与其它2AS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3.3.5 CH7102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价值
第四章 源于彭提卡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7115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4.2.2 成株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4.2.3 CH7115中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筛选
        4.2.4 CH7115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
    4.3 讨论
        4.3.1 CH7115中抗条锈基因的来源
        4.3.2 CH7115中抗条锈基因的遗传
        4.3.3 CH7115中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与其它1BS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4.3.4 CH7115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价值
第五章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7359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5.1 材料及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苗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5.2.2 成株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5.2.3 CH7359中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筛选
        5.2.4 CH7359中抗条锈基因的定位
    5.3 讨论
        5.3.1 CH7359中抗条锈基因的来源
        5.3.2 CH7359中抗条锈基因的遗传
        5.3.3 CH7359中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与其它6B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5.3.4 CH7359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价值
第六章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7203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6.1 材料及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苗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6.2.2 成株期条锈抗性鉴定分析
        6.2.3 CH7203中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筛选及连锁性分析
    6.3 讨论
        6.3.1 CH7203中抗条锈基因的来源
        6.3.2 CH7203中抗条锈基因的遗传
        6.3.3 CH7203中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与其它4A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6.3.4 CH7203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
    1.2 滨麦草
        1.2.1 分类与分布
        1.2.2 染色体组成
        1.2.3 源于滨麦草的抗性基因
    1.3 滨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1 双二倍体的选育
        1.3.2 异附加系、异代换系的选育
        1.3.3 易位系的选育
    1.4 普通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细胞学鉴定
        1.4.3 生物化学鉴定
        1.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2) 分子标记鉴定
    1.5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的评价及利用
        1.5.1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
        1.5.2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
    1.6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6.1 RFLP 标记
        1.6.2 RAPD 标记
        1.6.3 AFLP 标记
        1.6.4 SSR 标记
        1.6.5 RGAP 标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3.1 小滨麦种质系的筛选鉴定
        2.3.2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鉴定
        2.4.2 抗病性鉴定
        2.4.3 细胞学鉴定方法
        2.4.4 基因组 DNA 提取和纯化
        2.4.5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6 分子标记分析
        2.4.7 优选小群体分析
        2.4.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
        3.1.1 小滨麦种质系的细胞学鉴定
        3.1.2 小滨麦种质系的主要性状特点
        3.1.3 小滨麦种质系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3.2 山农 6343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2.1 山农 6343 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
        3.2.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3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3.2.4 分子标记的验证
    3.3 山农 6343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3.1 山农 6343 条锈病抗性遗传特点
        3.3.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3.3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3.3.4 分子标记的验证
4 讨论
    4.1 小滨麦种质系的利用价值
    4.2 山农 6343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4.3 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6343 的染色体构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衍生系抗条锈性遗传与连锁作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条锈病
        1.1.1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1.1.2 小麦条锈病害的防治
    1.2 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及在我国的应用
        1.2.1 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2.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
        1.2.3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1.3 普通小麦中外源抗条锈病基因的鉴定
        1.3.1 形态标记鉴定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生物化学标记
        1.3.4 染色体原位杂交
        1.3.5 DNA 分子标记技术
    1.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方法
        1.4.1 常规杂交法
        1.4.2 基因推导法
        1.4.3 非整倍体法
        1.4.4 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1.4.5 DNA 分子标记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一粒葡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一粒葡衍生后代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观察
        2.2.2 一粒葡衍生后代选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观察
        2.2.3 一粒葡衍生后代选系与中国春杂交 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2.3 讨论
第三章 一粒葡抗条锈性特征与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一粒葡衍生后代抗性株系苗期抗条锈性鉴定
        3.2.2 YLP-1 对 CYR32 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3.2.3 YLP-7 对 CYR32 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YLP-7 的抗条锈基因定位和分子作图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 DNA 质量检测
        4.2.2 抗条锈病基因 SSR 标记的筛选
        4.2.3 SSR 标记与 YrYLP 基因的连锁分析
        4.2.4 抗条锈病基因 YrYLP 的定位与作图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衍生后代细胞遗传学特征
    5.2 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衍生后代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5.3 一粒葡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几个重要小麦品种(系)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抗条锈性的类型
        1.1.1 全生育期抗条锈性
        1.1.2 高温成株抗条锈性
        1.1.3 持久抗条锈性
    1.2 小麦抗条锈性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
        1.2.1 常规杂交分析法
        1.2.2 基因推导法
        1.2.3 非整倍体法
        1.2.4 细胞遗传学方法
        1.2.5 DNA 分子标记技术
    1.3 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及在我国的应用
        1.3.1 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3.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
        1.3.3 已知小麦抗锈病基因在我国的应用
    1.4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发掘和鉴定
        1.4.1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发掘和应用
        1.4.2 普通小麦中外源抗条锈病基因的鉴定
        1.4.3 华山新麦草抗病基因的开发和利用
    1.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5.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6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克隆
    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8 论文设计
        1.8.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品种PI 181434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小麦条锈菌
        2.1.3 PI 181434 抗条锈病测试
        2.1.4 PI 181434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2.1.5 PI 181434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2.1.6 多态性标记对美国小麦品种(系)的分子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I 181434 抗条锈病评价
        2.2.2 PI 181434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2.2.3 PI 181434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2.2.4 Xwgp115 和Xwgp118 对美国小麦品种的分子检测
    2.3 讨论
第三章 Libellula 和N. Strampelli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N. Strampelli 抗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小麦条锈菌菌系
        3.1.3 Libellula 和N.Stampelli 苗期抗条锈性鉴定
        3.1.4 Libellula 和N.Strampelli 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3.1.5 N.Strampelli 抗条锈病基因的单体定位
        3.1.6 N.Strampelli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3.1.7 统计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ibellula 和N.Strampelli 苗期抗条锈病鉴定
        3.2.2 Libellula 对CYR29-mut3 抗病性遗传分析和等位性分析
        3.2.3 N.Strampelli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3.2.4 N.Strampelli 抗条锈病基因的单体定位
        3.2.5 N.Strampelli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3.2.6 N.Strampelli 抗条锈基因与小麦 5BL 和 1BL 上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关系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6-8-3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供试小麦条锈菌菌系
        4.1.3 H9020-1-6-8-3 抗条锈病测试及抗条锈基因来源分析
        4.1.4 H9020-1-6-8-3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4.1.5 H9020-1-6-8-3 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4.1.6 统计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9020-1-6-8-3 抗条锈病评价及抗病基因来源分析
        4.2.2 H9020-1-6-8-3 对CYR33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4.2.3 H9020-1-6-8-3 抗条锈基因YrH9020 的分子作图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小麦品种PI 181434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5.2 Libellula 和N.Strampelli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N.Strampelli 抗病基因的分子作图
    5.3 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6-8-3 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小麦抗条锈病种质的鉴定及其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基因资源研究
        1.1.1 我国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源研究现状
        1.1.2 我国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源研究现状
        1.1.3 外源抗条锈病基因资源
    1.2 黑麦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
        1.2.1 黑麦抗病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重要性
        1.2.2 黑麦遗传物质鉴定方法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3.1 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
        1.3.2 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SAR)
        1.3.3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1.3.4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技术
        1.3.5 SSH 基因差异表达技术及其在植物抗性研究的应用
        1.3.6 全长cDNA 克隆及其功能验证方法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第二章 小麦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条锈病抗性鉴定
        2.2.2 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2.3 讨论
第三章 普通小麦-奥地利黑麦抗条锈病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黑麦衍生系农艺性状调查
        3.2.2 NR1121 的细胞学鉴定
        3.2.3 小麦-黑麦衍生系的C-分带鉴定
        3.2.4 NR1121 的GISH 分析
        3.2.5 NR1121 的SCAR 和STS 分析
        3.2.6 NR1121 的A-PAGE 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SSH 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H-cDNA 文库的构建与序列测定
        4.2.2 正交文库EST 序列的比对分析
        4.2.3 反交文库EST 序列的比对分析
    4.3 两个文库的比较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相关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RNA 提取
        5.1.3 第一链cDNA 的合成
        5.1.4 Real Time PCR 分析反转录反应
        5.1.5 半定量RT-PCR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5.1.6 Real Time PCR 数据处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 分析
        5.2.2 内参基因与候选基因标准曲线制作
        5.2.3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抗性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相关基因的电子克隆、3′RACE 和基因组序列克隆
        6.1.3 基因序列比对、结构预测与进化树分析
        6.1.4 目的片段染色体定位
    6.2 结果与分析
        6.2.1 TaSAMDC2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6.2.2 TaSNT7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6.2.3 染色体定位
    6.3 讨论
第七章 小麦抗条锈病相关基因功能验证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测序验证
        7.2.2 VIGS 沉默后小麦植株表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7.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普通小麦抗条锈新种质——WT212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 [1]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D]. 李家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D]. 韩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麦-茸毛偃麦草新型渐渗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解析[D]. 李建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中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析[D]. 徐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D]. 王步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6]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D]. 刘洁. 山西大学, 2013(12)
  • [7]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 徐金秋.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8]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衍生系抗条锈性遗传与连锁作图[D]. 王秀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9]几个重要小麦品种(系)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D]. 李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10]小麦抗条锈病种质的鉴定及其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克隆[D]. 曾兴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普通小麦抗条锈病新种质WT212及其抗性基因RAPD标记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