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和草酸对玉米和冬小麦吸收铅和锌的影响

柠檬酸和草酸对玉米和冬小麦吸收铅和锌的影响

一、Citric and Oxalic Acids Effect on Pb and Zn Uptake by Maize and Winter Wheat(论文文献综述)

程锦,闫磊,曾钰,曾紫君,侯佳玉,张雅茹,姜存仓[1](2021)在《根系对酸胁迫的应激反应及硼调控耐酸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过量施用氮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加速了土壤酸化进程,近20年间我国农田土壤p H下降了0.42个单位。过多的H+可破坏根系细胞壁结构稳定性,诱导细胞死亡,进而抑制根系伸长,降低其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限制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探究植物对酸胁迫的应激反应机制,对制定缓解酸胁迫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述植株内部调控和耐受酸胁迫的响应,以及硼提高植株耐酸性的机制。通常,植物通过Ca2+和K+通道进行的信号传导可感应介质p H的改变,并同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调控,从而快速响应酸胁迫;近期多项研究表明,硼可调控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通过改变细胞壁特性来维持细胞壁结构稳定,并通过刺激乙烯和Ⅲ类过氧化物酶(CIII Prxs)代谢等共同作用缓解植物酸胁迫。目前,对植物酸胁迫的研究逐步深入,但酸胁迫下植物根系代谢产物变化及诱导机制尚不清楚,响应低p H的特定基因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彭琪[2](2021)在《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磷(P)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磷酸盐在土壤溶液中溶解性差、扩散慢,以及土壤颗粒对其的高吸附性,土壤中有效P含量普遍较低。土壤缺P制约了大多数作物的生产。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缺Se会引发多种疾病。适量的Se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土壤施Se,提高植物Se含量,进一步提高食物链Se水平,是人、畜补Se的重要途径。在土壤-植物系统中,P和Se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合理的P、Se配施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作物品质。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其对土壤P供应变化敏感,对Se也有一定的积累能力。根际环境决定P和Se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对提高作物的P、Se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开展温室盆栽试验,拟明确黄绵土中P、Se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的影响,以紫花苜蓿根部生理生态变化调控P和Se吸收、累积、转运为主线,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P-Se互作条件下P和Se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主要进展有:(1)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有不同的抑制浓度节点,且硒酸盐的生理毒性大于亚硒酸盐。施入不同浓度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无显着影响,七天后均能正常发芽,但随Se添加量增加会抑制幼苗生长。与不加Se的对照相比,当硒酸盐添加量达到2 mg·kg-1,亚硒酸盐添加量达到4 mg·kg-1,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下降。发芽试验表明,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适宜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添加量范围分别为0–2 mg·kg-1和0–4mg·kg-1。(2)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植物吸收P、Se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可以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过量施入会产生抑制作用。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磷酸盐和亚硒酸盐最佳施用量分别为5 mg P kg-1和1–2 mg Se kg-1,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大的P肥利用率和苜蓿P、Se累积量。随施P量增加,土壤中交换态Se(EX-Se)和有机质结合态Se(OR-Se)含量分别降低了12%–23%和23%–47%;而可溶态Se(SOL-Se)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Fe-Se)含量分别增加了23%–81%和8%–40%。结果表明在低P环境下,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大于亚硒酸盐,导致土壤溶液中可利用态Se(SOL-Se)含量增加,促进植物对Se的吸收。过量施入P导致土壤p H值下降了0.23–0.75个单位。p H降低促使可利用态Se转化为稳定态Se(Fe-Se),抑制苜蓿对Se的吸收。施Se促进土壤中较稳定态P向有效P转化,从而提高P肥利用率。随施Se量增加,Ca8-P和Fe-P含量分别下降了7%–26%和10%–50%,Ca2-P含量增加了7.4%–41%。在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P组分和Se组分发生变化,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比例对促进苜蓿对P和Se的吸收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根际羧酸盐分泌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紫花苜蓿吸收利用P和Se的重要因素。接种AMF和施P促进了苜蓿生长,对苜蓿P和Se累积均有积极作用。P0+AMF处理下的根际羧酸盐数量和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根际土壤EX-Se含量与羧酸盐数量呈显着正相关,羧酸盐释放促进其他形态的Se向有效态Se转化。接种AMF和低P环境促进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羧酸盐,尤其是柠檬酸,并提高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该过程是提高土壤P、Se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过程。(4)局部施用P肥会通过促进紫花苜蓿根系释放羧酸盐,尤其是酒石酸,并削弱根系与微生物之间的养分竞争来提高P的生物有效性。分根试验结果表明局部施P刺激了根系生长并诱导根际酸化。相较于均质土壤养分环境,当养分在土壤中呈斑块状分布时,微生物和根系之间的竞争作用弱化,进一步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分根系统中,Se从地上部到根A(不加P、Se或单独加P的根室)的转运系数为0.6–0.95,且相较于均质PSe处理,异质PSe处理下Se转运能力更强,局部施Se更有利于苜蓿对P的吸收。Se在苜蓿体内较高的转运能力提高了P肥利用率。

彭琪[3](2021)在《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文中提出磷(P)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磷酸盐在土壤溶液中溶解性差、扩散慢,以及土壤颗粒对其的高吸附性,土壤中有效P含量普遍较低。土壤缺P制约了大多数作物的生产。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缺Se会引发多种疾病。适量的Se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土壤施Se,提高植物Se含量,进一步提高食物链Se水平,是人、畜补Se的重要途径。在土壤-植物系统中,P和Se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合理的P、Se配施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作物品质。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其对土壤P供应变化敏感,对Se也有一定的积累能力。根际环境决定P和Se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对提高作物的P、Se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开展温室盆栽试验,拟明确黄绵土中P、Se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的影响,以紫花苜蓿根部生理生态变化调控P和Se吸收、累积、转运为主线,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P-Se互作条件下P和Se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主要进展有:(1)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有不同的抑制浓度节点,且硒酸盐的生理毒性大于亚硒酸盐。施入不同浓度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无显着影响,七天后均能正常发芽,但随Se添加量增加会抑制幼苗生长。与不加Se的对照相比,当硒酸盐添加量达到2 mg·kg-1,亚硒酸盐添加量达到4 mg·kg-1,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下降。发芽试验表明,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适宜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添加量范围分别为0–2 mg·kg-1和0–4mg·kg-1。(2)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植物吸收P、Se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可以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过量施入会产生抑制作用。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磷酸盐和亚硒酸盐最佳施用量分别为5 mg P kg-1和1–2 mg Se kg-1,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大的P肥利用率和苜蓿P、Se累积量。随施P量增加,土壤中交换态Se(EX-Se)和有机质结合态Se(OR-Se)含量分别降低了12%–23%和23%–47%;而可溶态Se(SOL-Se)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Fe-Se)含量分别增加了23%–81%和8%–40%。结果表明在低P环境下,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大于亚硒酸盐,导致土壤溶液中可利用态Se(SOL-Se)含量增加,促进植物对Se的吸收。过量施入P导致土壤p H值下降了0.23–0.75个单位。p H降低促使可利用态Se转化为稳定态Se(Fe-Se),抑制苜蓿对Se的吸收。施Se促进土壤中较稳定态P向有效P转化,从而提高P肥利用率。随施Se量增加,Ca8-P和Fe-P含量分别下降了7%–26%和10%–50%,Ca2-P含量增加了7.4%–41%。在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P组分和Se组分发生变化,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比例对促进苜蓿对P和Se的吸收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根际羧酸盐分泌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紫花苜蓿吸收利用P和Se的重要因素。接种AMF和施P促进了苜蓿生长,对苜蓿P和Se累积均有积极作用。P0+AMF处理下的根际羧酸盐数量和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根际土壤EX-Se含量与羧酸盐数量呈显着正相关,羧酸盐释放促进其他形态的Se向有效态Se转化。接种AMF和低P环境促进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羧酸盐,尤其是柠檬酸,并提高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该过程是提高土壤P、Se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过程。(4)局部施用P肥会通过促进紫花苜蓿根系释放羧酸盐,尤其是酒石酸,并削弱根系与微生物之间的养分竞争来提高P的生物有效性。分根试验结果表明局部施P刺激了根系生长并诱导根际酸化。相较于均质土壤养分环境,当养分在土壤中呈斑块状分布时,微生物和根系之间的竞争作用弱化,进一步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分根系统中,Se从地上部到根A(不加P、Se或单独加P的根室)的转运系数为0.6–0.95,且相较于均质PSe处理,异质PSe处理下Se转运能力更强,局部施Se更有利于苜蓿对P的吸收。Se在苜蓿体内较高的转运能力提高了P肥利用率。

路育茗,聂兆君,刘红恩,高巍,秦世玉,李畅,扶海超,赵鹏[4](2019)在《施锌对冬小麦亚细胞镉分布和镉化学形态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深入了解施锌(Zn)对冬小麦镉(Cd)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冬小麦品种矮抗58,试验共设置了2个Cd水平(0、5μmol·L-1)和4个Zn水平(0、2、8和15μmol·L-1),通过营养液试验,研究了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Cd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生物量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Zn能够减轻Cd对冬小麦生物量的毒害作用。同时,根和地上部Cd含量随Zn浓度提高而降低。另外,施Zn显着降低了冬小麦幼苗各个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增加了冬小麦根中1 mol·L-1NaCl提取态和体积分数2%醋酸提取态Cd的含量。在Cd浓度为5μmol·L-1,Zn浓度为2和8μmol·L-1时,冬小麦地上部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Cd所占的比例增加;在Cd浓度为5μmol·L-1,Zn浓度为8和15μmol·L-1时,冬小麦根部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Cd所占的比例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去离子水提取态Cd所占比例随Zn浓度增加而降低,体积分数2%醋酸提取态Cd所占比例随Zn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施Zn通过调节冬小麦亚细胞Cd分布和Cd的化学形态,促进了冬小麦体内活性Cd向惰性Cd的转化,减轻了Cd对冬小麦的毒害效应,降低了冬小麦根部Cd的迁移能力。

赵成林[5](2019)在《氮素减量调控和磷活化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黄淮海主要粮食作物夏玉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肥和磷肥施加过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夏玉米为试验对象进行盆栽模拟试验,一方面研究在氮肥(普通尿素)减量模式下添加胡敏酸酸化膨润土和使用腐殖酸尿素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在正常施肥基础上添加不同剂量的磷活化剂柠檬酸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夏玉米不同时期生理生物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多维度研究和阐述氮肥减量、胡敏酸酸化膨润土、腐殖酸尿素和柠檬酸的效果,明确其中的关系和规律,以期为减肥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生产指导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减量处理下的叶面积,在同一氮素减量水平下,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叶面积更大。如在开花期(叶面积最大时期),相对于普通氮肥处理,添加胡敏酸酸化膨润土处理的叶面积增加了0.79%4.22%,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叶面积增加了2.58%6.99%。在相同氮素减量水平下,腐殖酸尿素处理显着提高了大喇叭口期、开花期和蜡熟期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并降低了叶片胞间CO2浓度。(2)在不同氮素减量处理下,在氮素减量15%范围内添加胡敏酸酸化膨润土,其玉米总干重增加7.92%38.37%;在氮素减量15%范围内使用腐殖酸尿素,则玉米总干重增加20.08%45.95%;当氮素减量达到30%时,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玉米总干重增加了2.61%;在同一氮素减量水平下,使用腐殖酸尿素可更有效地增加植株叶片干重、茎干重、根干重、穗干重、植株总重、叶面积和株高,并降低根冠比和比叶面积。(3)在同一氮素减量水平下,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玉米氮素养分吸收量最高。相对于普通氮肥减量处理,添加胡敏酸酸化膨润土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增加了5.58%18.42%,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增加了17.42%28.38%。在同一减氮水平下,使用腐殖酸尿素处理的玉米穗重,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氮肥处理。(4)磷素活化剂柠檬酸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与P0相比,活化程度提高16.99%35.60%);柠檬酸处理下的不同生育期夏玉米SPAD与Pn均随柠檬酸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并且都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SPAD为54.3756.07,Pn为38.7739.90μmol CO2·m-2·s-1);柠檬酸处理显着提高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各项指标的不同处理下,均以添加2%柠檬酸效果最佳。

张腾[6](2018)在《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锌营养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缺锌严重威胁着该地区人们的健康。在该地区开展作物增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锌(CK)、土施硫酸锌(SZn)、喷施硫酸锌(FZn)、土施+喷施结合硫酸锌(SFZn)以及土施纳米氧化锌(SZnO)、喷施纳米氧化锌(FZnO)和土施+喷施结合纳米氧化锌(SFZnO)7个处理。研究了施锌对冬小麦锌营养的供应能力,以及新型锌肥(纳米氧化锌)的施用对籽粒品质及锌含量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寻找一种更高效更环保的锌肥种类,为全世界缺锌地区的作物锌营养改善做出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所有施锌处理对冬小麦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三要素等均没有显着影响。但施用纳米氧化锌显着增加了冬小麦的锌含量和累积量,并显着优于硫酸锌处理,尤以单独喷施和土喷结合纳米氧化锌两个处理效果最显着,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到31和33 mg?kg-1,增幅达47.6%和57.1%。籽粒锌强化指数、籽粒锌利用率和总锌利用率三个衡量小麦锌肥利用效率的指标表明,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三个指标依次为8.6mg?kg-1,4.9%和30.4%)各项指标均显着优于土喷结合处理(0.13 mg?kg-1,0.09%和0.45%)。(2)同步辐射的X射线微荧光分析发现,籽粒中锌都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折痕组织。喷施纳米氧化锌处理该部位的锌含量最高,硫酸锌次之,对照则最低。纳米氧化锌处理也轻微增加了籽粒胚乳部分的锌含量。与此同时,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谱(XAS)分析表明,三个处理的籽粒粉末均呈现一致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且大部分的锌均以磷酸锌而非植酸锌的形式存在于籽粒中。(3)籽粒重要品质的分析也表明,喷施纳米氧化锌与硫酸锌一样,均没有显着影响籽粒的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及其组分等物质的含量。综上所述,虽然籽粒胚乳中锌含量仅仅略微增加,而且小麦磨粉过程中会损失大部分的种皮、胚以及糊粉层,但胚乳以及折痕组织纵观整个小麦籽粒样品,因此,喷施纳米氧化锌将会大大提高面粉的锌累积量,增加人类的锌摄入。喷施纳米氧化锌使籽粒锌含量增加的平均值(10 mg?kg-1)也达到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对于人体锌生物强化有重要意义的水平,同时结合籽粒的安全评估,我们认为这一举措将为改善人类的锌缺乏问题作出巨大的贡献。纳米氧化锌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型锌肥。

龙明军[7](2017)在《不同有机碳与氮源互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碳居植物17种必需元素之首,是构建植物体内一切有机组分(叶绿素、酶、醣、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的骨架,约占植物干物质质量的50%。长期以来植物对碳素的获取主要依靠吸收空气中CO2,但仅为其需求量1/5,远未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而成为“碳短板”。在氮素供应充足条件下“碳短板”会造成植物的碳氮代谢失衡,影响植物体有机物质的形成和转化以及生长发育进程。研究外源有机碳营养对于作物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有机碳营养与氮营养之间的交互关系,对植物营养理论及高产栽培的平衡施肥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以通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和玉米(Zea mays L)、高脚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为供试作物,通过叶面喷施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及不同氮源和有机碳混合液,探讨其对通菜和玉米、高脚菜心的生物量、相关碳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据此分析有机碳营养对作物体内相关碳氮代谢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施有机碳能显着促进通菜的生长,增产效果顺序为:α-酮戊二酸>丙三醇>草酰乙酸,随着有机碳浓度的增加,增产效果越明显,其中120mg/kg的α-酮戊二酸处理比清水对照生物量增幅达29.45%。喷施有机碳可促进通菜碳氮的合成代谢,表现为降低通菜叶片中水溶性氮(碳)含量和水溶性氮(碳)占全氮(碳)的百分比,其中丙三醇处理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对通菜植株氮、磷及钾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喷施有机碳可改善通菜品质,反应在通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有增加趋势。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80 mg/kg的草酰乙酸处理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27.77%,40.11%。喷施有机碳对通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2)不同氮水平下有机碳对通菜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施有机碳均能提高通菜的鲜重、分枝数、干重,对于同种有机碳,与相应氮素水平的CK相比,随施氮浓度的增加增幅增大。在150 mg/kg的施氮水平下,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喷施α-酮戊二酸处理与丙三醇处理的物质干重均达显着性差异,分别增加13.17%和34.41%。喷施酮α-酮戊二酸和丙三醇均能降低通菜叶片水溶性氮占全氮的百分比,其中丙三醇在三种氮素水平下降幅均达到显着性差异,分别降低26.45%,27.10%、18.84%;在低氮水平下,喷施α-酮戊二酸和丙三醇对通菜水溶性碳占全碳的百分比影响不显着,在中高氮条件下降幅达22%以上。喷施丙三醇和α-酮戊二酸能增加通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但增幅与施氮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菜铁、锌、磷的含量变化没有统一规律,但喷施丙三醇和α-酮戊二酸处理对通菜钾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降低趋势越明显。(3)不同氮源与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叶面喷施硝酸铵、尿素均能促进玉米生长,低浓度效果优于高浓度,而叶面喷施硫酸铵对玉米生长有抑制作用。α-酮戊二酸与硫酸铵混合喷施可以缓解单独硫酸铵对玉米的抑制作用,与单独喷施硫酸铵比玉米生物量均显着增加;α-酮戊二酸与尿素高浓度混合喷施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显着,比单独喷施尿素处理生物量增加23.70%;硝酸铵与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应不明显。尿素、硝铵分别与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能明显降低玉米叶片水溶性氮占全氮的百分比,但降幅不及单独喷施α-酮戊二酸的处理,而与硫铵混合在低氮时降幅达到显着水平,高氮时效果不明显;与相应对照相比,各混合喷施的处理水溶性碳占全碳的百分比没有显着降低。(4)大田环境下有机碳对高脚菜心的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叶面喷施α-酮戊二酸或α-酮戊二酸与尿素的混合液能不同程度提高高脚菜心的产量,其中喷施尿素与α-酮戊二酸混合比单喷尿素单增产9.54%,比清水对照增产21.99%;尿素与α-酮戊二酸混合,能显着提高高脚菜心的全碳含量和水溶性碳含量。

丁玲[8](2017)在《巨大/胶质芽孢杆菌与柠檬酸联合强化植物修复铅锌镉污染的土壤》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修复因其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使最具潜力和清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但也因超富集植物的生长量小和吸收重金属的量不如预期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备受限制。因此,采用螯合剂和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成为土壤重金属修复方面的热门研究之一。螯合剂与微生物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在理论上应该能够达到比单独的螯合剂诱导或微生物诱导植物修复更佳的效果。本文针对铅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以印度芥菜作为超富集植物,利用不同浓度的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混合应用,研究螯合剂与微生物联合强化作用对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本实验从促进印度芥菜生长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出发,探讨螯合剂和微生物促进植物富集土壤铅锌镉复合污染的影响规律,提出诱导植物修复Cd、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络合剂和微生物的适宜用量,也为螯合剂与微生物联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了实验指导和技术支持。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芽孢杆菌和柠檬酸促进了印度芥菜在铅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中的生长,并且显着增加了植物中Pb、Zn、Cd的含量和提高了印度芥菜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和去除率。芽孢杆菌和柠檬酸增加印度芥菜中三种重金属浓度和去除率的排序是Cd>Pb>Zn,而增加印度芥菜对三种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的排序为Cd>Zn>Pb。109 cfu/kg巨大芽孢杆菌和30 mmol/kg柠檬酸的混合处理在所有处理中对Zn、Pb、Cd的去除率都表现最佳,因此被定为最佳处理。然而,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联合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重金属的提取、生物富集系数和去除率方面的效果都要略好于巨大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混合处理。(2)在印度芥菜盆栽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土壤中酸溶态的和降低了残渣态的重金属。重金属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因重金属种类、微生物种类和添加量的多少而有不同的变化。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施用使土壤pH值明显下降,并且增加了根际土壤中酒石酸和柠檬酸的含量,这可能是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原因。(3)在土壤中添加巨大/胶质芽孢杆菌菌悬液和柠檬酸调理剂明显增加了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说明巨大/胶质芽孢杆菌菌悬液和柠檬酸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4)添加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混合处理影响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其主要表现是放线菌门菌属的显着降低和变形菌门菌属的显着增加。说明芽孢杆菌和柠檬酸的联合修复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筛选作用。巨大芽孢杆菌与柠檬酸的混合处理对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最显着,使土壤中对活化重金属和植物生长不利的种群消失,而利于植物生长和重金属活化的微生物种群的数量显着提高。柠檬酸的处理与添加巨大芽孢杆菌或胶质芽孢杆菌的处理相比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产生了显着的差异,说明柠檬酸可引起土壤微生物特殊种群的形成并可能导致稳定遗传现象的产生。

秦丽[9](2017)在《间作系统中续断菊与作物Cd、Pb累积特征和根系分泌低分子有机酸机理》文中认为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富集植物与农作物间作的植物修复技术,不需要停止种植土地进行植物修复,在正常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收获符合卫生标准的农产品,具有较强可行性与开发潜力。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尽可能提高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与之间作的农作物重金属含量,是植物修复途径的新思路。植物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重金属离子在根-土界面上的吸附-解吸、配位-解离等反应,最终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富集植物与作物间作后,根际环境、植物体内低分子量有机酸和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区筛选出的本土富集植物续断菊和玉米、蚕豆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间作对续断菊和作物Cd、Pb累积特征的影响,分析了间作植物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根际土壤Cd、Pb形态的影响、植物体内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与植物Cd、Pb的生物积累,着重探讨间作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与Cd、Pb吸收的响应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续断菊、蚕豆和玉米亚细胞Cd、Pb的含量分布为:细胞壁>可溶组分>细胞器,Cd、Pb主要贮存在植物细胞壁中,叶片中Cd以去离子水提取态为主,Pb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与单作相比,(1)间作后续断菊细胞壁、细胞器和可溶部分Cd、Pb含量显着增加了15.7%38.6%,玉米各亚细胞组分Cd、Pb含量显着降低,蚕豆地上部各亚细胞组分Cd含量显着降低;间作增加了Cd、Pb在细胞壁中的比例。(2)间作后续断菊叶片各提取形态Cd、Pb含量显着增加,玉米叶片各提取形态Cd、Pb含量显着降低,蚕豆叶片各提取形态Cd含量显着降低。(3)盆栽试验中,间作续断菊体内Cd、Pb含量显着增加了30.6%144%,玉米Cd、Pb含量显着降低了23.1%和24.3%,蚕豆Pb含量显着降低了22.2%。结果表明,间作促进了续断菊对Cd、Pb的累积量,同时抑制了玉米、蚕豆各部位Cd、Pb的积累量,其中续断菊与玉米间作系统优于续断菊蚕豆间作系统。(2)续断菊、蚕豆和玉米地上部、根部和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都以草酸和柠檬酸为主,占总有机酸的80.3%99.2%。间作改变了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土培条件下,间作续断菊根系分泌物中增加了乳酸,但却减少马来酸和琥珀酸;蚕豆根系分泌物中减少了乳酸和琥珀酸。间作续断菊和蚕豆根系分泌总有机酸含量显着增加了9.7%43.3%,水培条件下,间作续断菊、玉米根系分泌总有机酸含量比单作显着增加了22.6%102.5%。(3)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以活化根际土壤中的Cd、Pb,影响Cd、Pb在植物各部位的积累。在土培试验中,续断菊根系分泌草酸、柠檬酸显着增加了23.9%75.4%,土壤可交换态Cd、Pb含量显着增加,玉米根系分泌柠檬酸和草酸含量显着降低,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显着降低,根系分泌柠檬酸和草酸与根际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植株各部分Cd、Pb含量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与植物体内Cd、Pb含量显着正相关。因此,根系分泌草酸、柠檬酸改变了续断菊、玉米根际土壤Cd、Pb的有效态含量,促进了续断菊对Cd、Pb的吸收累积,抑制了玉米体内Cd、Pb的累积量。间作续断菊与玉米Cd、Pb吸收与根系分泌的草酸和柠檬酸及其介导的土壤Cd、Pb生物有效性的变化有关。水培条件下,续断菊、玉米和蚕豆根系分泌草酸和柠檬酸与植物各亚细胞组分Cd、Pb含量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间作通过改变了植物根系分泌草酸和柠檬酸的量来影响了Cd、Pb在各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和贮存。(4)Cd、Pb胁迫下,间作续断菊、蚕豆和玉米地上部和根中的有机酸差异较大,续断菊、玉米和蚕豆根系分泌有机酸与地上部和根部有机酸含量显着正相关,植物地上部和根中6种有机酸显着正相关,可能是Cd、Pb影响植物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导致有有机酸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与贮存发生改变,影响Cd、Pb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续断菊、蚕豆和玉米地上部和根部草酸与植株Cd、Pb含量显着正相关,与地上部细胞壁中Cd、根部液泡中Cd含量极显着正相关,与根部细胞壁、细胞器和液泡中Pb含量显着正相关,表明草酸参与了植物体内Cd、Pb的积累与贮存,并把Cd、Pb最终贮存在细胞壁和液泡中。(5)外源有机酸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草酸和柠檬酸增加了根际土壤可交换态Cd、Pb含量,促进了续断菊地上部和根部Cd、Pb累积量。续断菊与玉米间作时根际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与植物Cd、Pb含量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P<0.05)和0.932(P<0.05),添加草酸、柠檬酸影响土壤Cd的形态转化而促进续断菊和玉米对Cd的吸收和积累。续断菊与蚕豆间作时,外源添加草酸和柠檬酸能够活化根际土壤中的Cd、Pb,10mg·kg-1草酸、12 mg·kg-1柠檬酸活化效果最好。柠檬酸添加能够促进间作系统中续断菊和蚕豆对Cd的累积,草酸添加促进了续断菊对Pb的积累而抑制了蚕豆体内的Pb积累量。(6)Cd、Pb胁迫下,通过喷施不用浓度比例的多菌灵,续断菊和蚕豆地上部、根部生物量显着提高,续断菊地上部和根部Pb、Cd含量显着增加,蚕豆地上部和根部Cd、Pb的含量增加,喷施适宜浓度的多菌灵,不仅有效的提高了超富集植物续断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蚕豆的生长。

侯芸芸[10](2016)在《藨草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分析藨草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及机理,检测了藨草正常生长及污染物胁迫下根系分泌物的组成;研究了藨草根系分泌物对芘和铅的解吸作用;探讨了藨草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特征和根系分泌物对芘和铅的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探索了藨草根系分泌物对芘-铅复合污染胁迫的响应机制。(1)芘-铅复合污染土壤与未污染土壤中的藨草根系分泌物组分存在明显差异性。藨草的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27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有机酸类化合物,17种有机酸包括棕榈酸、十五烷酸、香草酸、硬脂酸和柠檬酸等。在芘-铅复合污染胁迫下,藨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部分水溶性有机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如柠檬酸、琥珀酸和戊二酸,因此将这几种有机酸是芘-铅复合污染胁迫下藨草的特征根系分泌物。(2)藨草根系分泌物促进了土壤中芘和铅的解吸,有机酸浓度从0 g/L增加到50 g/L时,铅的解吸量和解吸率以恒定的速率增加,而芘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在开始时增加较迅速,在有机酸浓度超过10 g/L后,则变得缓慢,并且解吸量和解吸率在有机酸浓度达到40 g/L后保持恒定。添加各种有机酸对增强土壤中芘和铅的解吸量的效果:柠檬酸>合成根系分泌物>琥珀酸>戊二酸。芘和铅的解吸率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中高于芘和铅单一污染土壤中。(3)藨草根系分泌物强化了芘-铅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作用,根系分泌物对藨草生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着,添加柠檬酸处理组比对照组的生物量高出将近1倍多,添加根系分泌物原液的则高出大约60%,添加琥珀酸的虽然比前两者低,但也高出35%左右。这说明不同种类的根系分泌物对藨草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作用大小为:柠檬酸>根系分泌物原液>琥珀酸。根系分泌物对芘和铅的去除率的影响为柠檬酸>根系分泌物原液>琥珀酸。添加藨草根系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土壤中酶的活性,不同种类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酶活性增强顺序为:柠檬酸>根系分泌物原液>琥珀酸。酶活性与芘在土壤中的去除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添加可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4)有机酸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土壤中芘和铅的生物可利用态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有机酸的处理组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芘的含量最高增加了41.0%,生物可利用态铅的含量最高增加了872.7%。有机酸对土壤中芘和铅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为:柠檬酸>合成根系分泌物>琥珀酸>戊二酸。添加三个有机酸均能提高土壤中可脱附态芘、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铅的含量,降低残渣态芘和铅的含量。(5)藨草在芘-铅污染胁迫下,茎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升高,并且在有机酸的辅助处理后下降。在芘-铅污染胁迫下,根中质膜H+-ATP酶活性、液泡膜H+-ATP酶活性和H+-焦磷酸酶活性升高,并且在有机酸辅助处理后下降。在芘-铅污染胁迫下,茎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并且在有机酸的辅助处理后下降。在芘-铅污染胁迫下,茎和根中的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升高,并且在有机酸辅助处理后下降。说明污染胁迫能使植物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作用增强,膜透性增加,加剧植物的过氧化损伤,但有机酸辅助处理后,细胞质膜的过氧化损伤有所缓解,且添加柠檬酸处理组的缓解效果最好。(6)藨草根系分泌物对污染物的主要修复机制是根际修复,即利用藨草根际的环境促进污染物的解吸,促进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即吸收和吸附作用,增强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分泌与污染物降解相关的氧化还原酶或释放特异性根系分泌物活化污染物,提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或者缓解污染物对藨草的胁迫作用,而促进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二、Citric and Oxalic Acids Effect on Pb and Zn Uptake by Maize and Winter Whe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itric and Oxalic Acids Effect on Pb and Zn Uptake by Maize and Winter Wheat(论文提纲范文)

(2)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磷吸收的根际调控
        1.2.2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运机制
        1.2.3 丛枝菌根与磷硒互作的研究进展
        1.2.4 土壤中硒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1.2.5 土壤中磷和硒的相互作用及机制
        1.2.6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硒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硒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硒对苜蓿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2.4 硒对苜蓿根系不同径级根长分布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磷硒累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硒配施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2.2 磷硒配施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3.2.4 磷硒配施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3.2.5 磷硒配施对土壤p H的影响
        3.2.6 磷硒配施对磷/硒肥利用率和磷/硒利用效率的影响
        3.2.7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磷硒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3.3.2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硒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紫花苜蓿硒累积和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菌根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2.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4.2.4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根际p H值和根际羧酸盐的影响
        4.2.5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6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2.7 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4.3 讨论
        4.3.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生物量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4.3.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根际环境的影响
        4.3.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磷硒空间分布格局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磷硒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2.2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5.2.3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根际羧酸盐和p H值的影响
        5.2.4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5.2.5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磷/硒肥利用率、磷利用效率和硒转运系数的影响
        5.2.6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5.3.2 局部施肥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
        5.3.3 局部施肥促进植物体内硒转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磷吸收的根际调控
        1.2.2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运机制
        1.2.3 丛枝菌根与磷硒互作的研究进展
        1.2.4 土壤中硒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1.2.5 土壤中磷和硒的相互作用及机制
        1.2.6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硒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硒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硒对苜蓿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2.4 硒对苜蓿根系不同径级根长分布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磷硒累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硒配施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2.2 磷硒配施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3.2.4 磷硒配施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3.2.5 磷硒配施对土壤p H的影响
        3.2.6 磷硒配施对磷/硒肥利用率和磷/硒利用效率的影响
        3.2.7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磷硒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3.3.2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硒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紫花苜蓿硒累积和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菌根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2.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4.2.4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根际p H值和根际羧酸盐的影响
        4.2.5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6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2.7 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4.3 讨论
        4.3.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生物量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4.3.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根际环境的影响
        4.3.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磷硒空间分布格局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磷硒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2.2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5.2.3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根际羧酸盐和p H值的影响
        5.2.4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5.2.5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磷/硒肥利用率、磷利用效率和硒转运系数的影响
        5.2.6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5.3.2 局部施肥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
        5.3.3 局部施肥促进植物体内硒转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施锌对冬小麦亚细胞镉分布和镉化学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培养试验
    1.3 测定指标
        1.3.1 根系形态的测定
        1.3.2 Cd含量及累积量的测定
        1.3.3 Cd的亚细胞分布的测定
        1.3.4 不同提取态Cd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2.2 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幼苗Cd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2.3 施Zn对Cd胁迫下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
    2.4 施Zn对冬小麦亚细胞Cd分布的影响
    2.5 施Zn对冬小麦Cd化学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氮素减量调控和磷活化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养分面源污染现状
        1.3.2 氮磷减施研究进展
        1.3.3 磷活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玉米农艺性状
        2.4.2 光合指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
        2.4.3 土壤养分含量
        2.4.4 植株养分含量
        2.4.5 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减量调控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1 氮素减量调控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2 氮素减量调控对叶面积的影响
        3.1.3 氮素减量调控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1.4 氮素减量调控对光合的影响
        3.1.5 氮素减量调控对开花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3.1.6 氮素减量调控对成熟期全氮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3.1.7 氮素减量调控对产量的影响
    3.2 磷活化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2.1 柠檬酸对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3.2.2 柠檬酸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2.3 柠檬酸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4 柠檬酸对开花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3.2.5 柠檬酸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素减量调控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2 氮素减量调控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氮素减量调控对开花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4.4 氮素减量调控对成熟期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4.5 磷活化对土壤及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4.6 磷活化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4.7 磷活化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锌营养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纳米氧化锌用作肥料的可行性
        1.2.2 植物对纳米颗粒的摄取和吸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冬小麦锌营养供应能力的提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纳米氧化锌和硫酸锌的制备和表征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
        2.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氧化锌的表征
        2.3.2 不同施锌处理对冬小麦各器官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3 不同施锌处理对冬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
        2.3.4 不同施锌处理对冬小麦地上部各器官锌累积分配百分比的影响
        2.3.5 不同施锌处理对小麦锌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叶面喷施纳米氧化锌对籽粒品质及其锌含量分布的作用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施纳米氧化锌和硫酸锌对籽粒品质因素的影响
        3.3.2 基于同步辐射的μ-XRF技术对籽粒锌元素含量分布的分析
        3.3.3 基于同步辐射的XAFS技术对籽粒中锌存在形态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有机碳与氮源互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碳的定义及分类
        1.2.1 定义
        1.2.2 分类
    1.3 有机碳对作物的影响
        1.3.1 有机碳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3.2 有机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有机碳化合物对作物品质和矿质吸收的影响
        1.3.4 有机碳对作物生长的抗逆性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生长的影响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研究方法
        2.1.3 喷施有机碳时间及取样时间设计
        2.1.4 试验测定方法
    2.2 不同氮水平下,有机碳对通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研究方法
        2.2.3 喷施有机碳时间及取样时间设计
        2.2.4 试验测定方法
    2.3 不同的氮源与 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生长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喷施有机碳时间及取样时间设计
        2.3.4 实验测定方法
    2.4 α-酮戊二酸与尿素混合喷施对大田高脚菜心生长影响
        2.4.1 供试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3.1.1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的产量因子和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氮代谢的影响
        3.1.3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碳代谢的影响
        3.1.4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种类及浓度有机碳对通菜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生长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氮代谢的影响
        3.2.3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碳代谢的影响
        3.2.4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品质影响
        3.2.5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铁、锌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氮水平下喷施有机碳对通菜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氮源与 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3.1 不同氮源与 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氮源与 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3.3.3 不同氮源与 α-酮戊二酸混合喷施对玉米碳代谢的影响
    3.4 α-酮戊二酸与尿素混合喷施对高脚菜心生长影响大田试验
        3.4.1 α-酮戊二酸与尿素混合喷施对高脚菜心生物量影响
        3.4.2 α-酮戊二酸与尿素混合喷施对高脚菜心的氮代谢影响
        3.4.3 α-酮戊二酸与尿素混合喷施对高脚菜心的碳代谢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外源有机碳对通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外源有机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4.1.3 外源有机碳对通菜吸收磷钾的影响
        4.1.4 有机碳肥研发意义及前景
        4.1.5 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巨大/胶质芽孢杆菌与柠檬酸联合强化植物修复铅锌镉污染的土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1.3 螯合剂诱导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促生菌的应用
        1.4.2 丛枝菌根的应用
        1.4.3 细菌肥料的应用
    1.5 螯合剂和微生物联合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
    2.2 巨大/胶质芽孢杆菌菌悬液的培养
    2.3 盆栽实验
    2.4 植物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2.5 BCR顺序提取实验
    2.6 土壤pH的测定
    2.7 根际土壤有机酸分析
    2.8 土壤酶活性测定
    2.9 高通量测序
    2.10 数据处理
第3章 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修复效果的影响
    3.1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生物量的影响
    3.2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中重金属浓度的影响
        3.2.1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植物中Pb浓度的影响
        3.2.2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植物中Zn浓度的影响
        3.2.3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植物中Cd浓度的影响
    3.3 联合处理对印度芥菜富集系数和去除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联合处理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4.1 联合处理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
        4.1.1 联合处理对土壤中Pb形态变化的影响
        4.1.2 联合处理对土壤中Zn形态变化的影响
        4.1.3 联合处理对土壤中Cd形态变化的影响
    4.2 联合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 联合处理对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3.1 标准样品的线性关系
        4.3.2 联合处理对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4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与pH值和有机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联合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联合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1 联合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1.2 联合处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1.3 联合处理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1.4 联合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1.5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5.2 巨大/胶质芽孢杆菌和柠檬酸联合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1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5.2.2 菌群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间作系统中续断菊与作物Cd、Pb累积特征和根系分泌低分子有机酸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1.2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及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1.2.1 植物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机制
        1.2.2 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1.3 间作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影响
        1.3.1 间作对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1.3.2 富集植物-作物间作影响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机制
    1.4 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4.1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4.2 植物体内有机酸对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1.4.3 低分子有机酸对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目标、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间作模式下续断菊和作物Cd、Pb吸收累积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盆栽试验
        2.1.2 水培试验
    2.2 结果分析
        2.2.1 间作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2.2.2 间作对土壤Cd、Pb的含量的影响
        2.2.3 间作对植物Cd、Pb含量的影响
        2.2.4 间作条件下Cd、Pb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
        2.2.5 间作条件下Cd、Pb在植物叶片的化学形态
    2.3 讨论
        2.3.1 间作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2.3.2 间作对植物Cd、Pb的亚细胞分布及化学提取形态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续断菊和作物间作体系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盆栽试验
        3.1.2 基质培养试验
    3.2 结果分析
        3.2.1 间作体系植物体内有机酸的积累
        3.2.2 间作体系植物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
        3.2.3 间作体系植物根际土中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
    3.3 讨论
        3.3.1 间作体系中植物体内有机酸的积累
        3.3.2 间作对根系有机酸分泌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草酸、柠檬酸对间作系统中续断菊与作物Cd、Pb积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草酸对续断菊玉米间作体系Cd、Pb吸收积累的影响
        4.2.2 柠檬酸对续断菊玉米间作体系Cd、Pb吸收积累的影响
        4.2.3 草酸对续断菊蚕豆间作系统中植物Cd、Pb吸收累积的影响
        4.2.4 柠檬酸对续断菊蚕豆间作系统中植物Cd、Pb吸收累积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外源有机酸影响间作系统中植物根际土壤Cd、Pb形态的变化
        4.3.2 草酸和柠檬酸对间作系统中植物Cd、Pb吸收的影响
        4.3.3 草酸和柠檬酸对间作系统中Cd、Pb活化的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多菌灵对间作系统中续断菊与蚕豆铅、镉积累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基质培养试验
        5.1.3 植物Cd、Pb含量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生物量
        5.2.2 多菌灵对植物Cd累积特征的影响
        5.2.3 多菌灵对植物体Pb累积特征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多菌灵和Cd、Pb复合污染对续断菊和蚕豆生物量的影响
        5.3.2 多菌灵和Cd、Pb复合污染对续断菊和蚕豆累积Cd、Pb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综合讨论
    6.1 间作对植物Cd、Pb积累的影响及机理
    6.2 有机酸在间作植物Cd、Pb积累中的作用及机理
        6.2.1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Cd、Pb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2.2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在植物Cd、Pb吸收中的作用
        6.2.3 植物体内有机酸对Cd、Pb积累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藨草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简述
    1.2 土壤中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及修复研究现状
    1.3 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意义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芘-铅复合污染对藨草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自然条件下藨草根系分泌物的组成
    2.3 芘-铅胁迫下藨草根系分泌物的组成
    2.4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根系分泌物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藨草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芘和铅的解吸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特征根系分泌物浓度对土壤中芘和铅解吸的影响
    3.3 振荡时间对土壤中芘和铅解吸的影响
    3.4 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藨草特征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藨草生物量的影响
    4.3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藨草去除土壤芘的影响
    4.4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藨草去除土壤铅的影响
    4.5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6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芘和铅富集特征的影响
    4.7 特征根系分泌物与芘和铅的去除率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藨草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芘和铅的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芘污染土壤中芘形态分布的影响
    5.3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铅污染土壤中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5.4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芘-铅复合污染土壤中芘和铅形态分布的影响
    5.5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芘-铅复合污染土壤中芘和铅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5.6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芘和铅生物可利用性的增强机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藨草响应芘-铅复合污染胁迫的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2 芘-铅复合污染胁迫及特征根系分泌物辅助下藨草质膜透性的变化
    6.3 芘-铅复合污染胁迫及特征根系分泌物辅助下藨草活性氧的变化
    6.4 芘-铅复合污染胁迫及特征根系分泌物辅助下藨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6.5 芘-铅复合污染胁迫及特征根系分泌物辅助下藨草质膜和液泡膜质子泵活性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藨草特征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7.1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芘和铅的解吸作用机制
    7.2 特征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7.3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芘和铅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7.4 特征根系分泌物对藨草响应芘-铅复合污染胁迫的作用机制
    7.5 特征根系分泌物与芘和铅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去除率以及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8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四、Citric and Oxalic Acids Effect on Pb and Zn Uptake by Maize and Winter Wheat(论文参考文献)

  • [1]根系对酸胁迫的应激反应及硼调控耐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 程锦,闫磊,曾钰,曾紫君,侯佳玉,张雅茹,姜存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7)
  • [2]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D]. 彭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3]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D]. 彭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4]施锌对冬小麦亚细胞镉分布和镉化学形态的影响[J]. 路育茗,聂兆君,刘红恩,高巍,秦世玉,李畅,扶海超,赵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5]氮素减量调控和磷活化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赵成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锌营养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D]. 张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7]不同有机碳与氮源互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D]. 龙明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巨大/胶质芽孢杆菌与柠檬酸联合强化植物修复铅锌镉污染的土壤[D]. 丁玲. 河北大学, 2017(01)
  • [9]间作系统中续断菊与作物Cd、Pb累积特征和根系分泌低分子有机酸机理[D]. 秦丽.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1)
  • [10]藨草根系分泌物在芘—铅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D]. 侯芸芸. 上海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柠檬酸和草酸对玉米和冬小麦吸收铅和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