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焦糖色素

玉米面焦糖色素

一、玉米面制焦糖色素(论文文献综述)

胡双双,胡静[1](2021)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食品添加剂推动了现代食品行业的发展。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品的口感和储存时间,同时也能丰富食品种类。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食品添加剂生产商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无视相关法律规定,在添加剂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对食品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李璐[2](2016)在《黍米黄酒组成分析及其除浊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黄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低度酿造酒,不仅具有酒类调节气氛、舒经活血的功效,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对于黄酒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研究大多选择南派稻米黄酒为对象,而对北派黍米黄酒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同时,黄酒还存在难以解决的浑浊、沉淀等问题。本文以北派黍米黄酒为研究对象,鉴定了其主要酚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了其蛋白质、总酚、γ-氨基丁酸的含量,并分析了致浊物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酒的浑浊成因,并建立了有效的除浊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超高分辨率的精确质量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对黍米黄酒主要酚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福林酚(Folin-ciocalteu)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对黍米黄酒中蛋白质、总酚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黍米黄酒中6种主要酚类物质包括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2,5-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4-二羟基-3,5,6-三甲基苯甲酸甲酯、2-羟基苯乙醇和2-羟基苯甲酸乙酯;黍米黄酒中蛋白质含量为2.0g/L,总酚含量为159.52mg/L,γ-氨基丁酸含量为 127.13mg/L。2、通过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引起黍米黄酒浑浊的主要成分,并建立了蛋白质-多酚模拟体系对致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黍米黄酒浑浊的主要化合物类型为蛋白质和多酚类物质,且当一个体系中蛋白质与多酚质量浓度比为1:4时,二者所能提供的结合位点数目几乎相等,此时体系浊度最大;打破此比例时,浊度减小。在此基础上,以黍米黄酒代替蛋白质溶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多酚类物质,发现酒体浊度的变化规律与模拟体系相同,充分说明蛋白质和多酚类物质成比例存在、形成大的聚合物是引起黍米黄酒浑浊的主要原因。3、通过考察4种澄清剂及3种助滤剂对黍米黄酒的除浊效果和助滤效果,选择了壳聚糖作为澄清剂,水不溶玉米面作为助滤剂。建立了黍米黄酒除浊方法,其壳聚糖用量为0.005 g/L,水不溶玉米面用量为20 g/L,静置时间为1h,常温过滤。该方法除浊效果明显,经冷热交替强化试验或放置1年其透光率均为99%以上,同时其理化指标及感官指标均符合GB/T 13662—2008规定。该方法不仅解决了黍米黄酒久置、货架期出现浑浊、沉淀和失光的问题,而且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黍米黄酒品质,为黍米黄酒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邓丽卿[3](2014)在《酱油焦糖色素及油溶性焦糖色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焦糖色素作为一种添加剂大量应用于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制备焦糖色素反应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5-羟甲基糠醛(HMF)和4-甲基咪唑(4-MI)等物质,存在潜在的食用安全性问题。因此,控制和减少制备焦糖色素过程中产生的4-甲基咪唑成为研究焦糖色素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麦芽糊精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分析,制备色率高、红色指数高、耐盐性优和4-甲基咪唑含量低的酱油焦糖色素。通过分析制备的焦糖色素产品及市售焦糖色素指标,对焦糖色素性质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分离焦糖色素的条件,得色率高、极性低的油溶性焦糖色素,并进一步分析油溶性焦糖色素的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探索了焦糖色素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以DE值为2730的液态麦芽糊精为原料,在麦芽糊精浓度为80%(w/v)、氢氧化钠用量(以麦芽糊精干物质计算)为20%、保温温度为123℃和保温时间为60.5min的条件下,得焦糖色素产品的色率为11102EBC单位,红色指数为6.08。2、参照GB8817-2001检测焦糖色素产品性能。结果表明,焦糖色素产品与市售焦糖色素(Ⅰ类)相比,质量显着提高:红色指数为6.08,提高了6.3%;4-甲基咪唑含量为0.042mg/kg,是市售焦糖色素的1/90。在色率、耐盐性和pH值等指标两者性质相近。3、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焦糖色素进行分离处理,以得出色率高、极性低的油溶性焦糖色素。结果表明,萃取的最佳工艺为:选择乙醇为夹带剂,二氧化碳流速为25L/h,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时间为90min,萃取温度为45℃,所得样品色率为46300EBC单位,浊度为98.4NTU,ORAC值为3780μmol trolox/g。4、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产品中可挥发性成分的结构。油溶性焦糖色素经精馏后,用GC/MS进行组分及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油溶性焦糖色素挥发性组分主要为酸、酯、醛及酮类物质。各精馏产品的挥发性成分中,主要物质为乙酰丙酸,含量均在57%以上,其次为乙酸,含量在1530%之间。

常怡勇[4](2011)在《盘点染色食品,谨防误食伤身》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媒体曝出上海发现"染色馒头"。多年来上海一家馒头生产企业在生产馒头过程中添加色素柠檬黄、甜味剂甜蜜素和防腐剂山梨酸钾,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进入多家知名超市销售。用白面冒充玉米面属于欺诈行为,这几种添加剂都不是国家标准允许在米面制品中使用的,属于违法行为,追究相关企业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理所应当。但是消费者更关心的是食用这些添加剂究竟有没有危害。

徐献兵[5](2011)在《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糖色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之一。焦糖色素的食用安全性在食品使用中一直受到关注,其中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必须得到控制。本文采用赤藓糖为美拉德反应糖原料,经高温反应制备一种不含5-HMF的焦糖色素,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制备赤藓糖焦糖色素(ECP)的最佳工艺条件,再采用超滤工艺得到不同品质的ECP产品。分离和鉴定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同时进一步考察了ECP类黑精大分子结构,并对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为ECP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更重要的依据。首先通过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摸索了ECP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保温温度为140℃(1.682水平),保温时间为40min(1.682水平),赤藓糖液浓度459g/L(1水平),(NH4)2SO3含量(以NH4+计)为4%(0水平),此时色率最大值为18054.43EBC。其次研究了超滤对ECP品质的影响,ECP经超滤分级后,截留组分特性差异较为明显。通过分析发现,各级分子段截留产物粒度分布均匀。100kDa以上分子截留段ECP其色率达到95526.32EBC,红色指数和黄色指数分别为3.59和5.51,其品质符合市售焦糖色素标准。参照GB8817-2001,分别从食品的安全和应用两方面对赤藓糖焦糖色素各项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P不含有5-HMF,固形物含量范围在30%-50%的ECP树脂化时问在25h以上,产品稳定性好,货架期长;带负电荷,适用于软饮料工业。分离和鉴定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通过离子碎片峰的组合,得到分离物的化学结构式,其分子式为C8H10O3,从机理上证明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不产生5-HMF。最后通过对ECP10k-50kDa,ECP50kDa-100kDa和ECP100kDa-0.22μm三种样品进行元素分析、红外以及热裂解分析,研究了ECP类黑精的大分子结构,并考察了类黑精大分子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ECP在热裂解过程中产生了SO2,链状烷烃和呋喃环结构。不同倍数ECP分别培养24h和72h后,ECP1Ok-5OkDa对MDA-MB-23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果。ECP50k-100kDa开始诱导细胞癌变,ECP100kDa-0.22μm诱导效果最强。

武淑贤,李建东[6](2011)在《完善生产标准有助馒头“正色”》文中研究指明“瘦肉精”风波尚未平息,“染色馒头”事件接踵而至。4月12日,央视曝光上海多家超市销售染色杂粮馒头问题,再次将民众因食品安全而变得脆弱的神经拧紧,同时也震动了行业和各地政府。除“回炉”加工过期馒头外,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主要涉及馒头染色、添加防腐剂和甜蜜素三

张玉姐[7](2010)在《玉米加工成焦糖色素技术》文中指出焦糖色素是酱油厂、醋厂、酱类调味品厂及部分饮品厂、食品厂必不可少的原料,市场需求量相当大。用玉米面、碎米、红薯、木薯等淀粉质原料酿制成饴糖,再将饴糖酿造成焦糖色素,是上述农产品增值的一条极好途径。本文以玉米面为例,简单介绍用杂粮加工焦糖的技术。

朴敬惠,陆军,侯林,金花,刘一清[8](2008)在《远红外法生产焦糖色素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玉米面为原料,利用远红外加热机制制备焦糖色素。探讨了加热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加量对焦糖色素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远红外加热机制大大的缩短了反应时间,相应的色率高达50000EBC单位以上,产品带正电荷,稳定性试验显示,耐酸及耐盐性能均良好。

郭晏仙[9](2008)在《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重视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要进行课程改革。同样,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其核心任务也必须首先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等的不断出现,给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很多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在中等职业学校多年任教的工作经历、所遇到的问题及体会,选择了“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首先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指出了烹饪专业化学教材存在的不足、烹饪专业的化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烹饪专业化学课地位下降等问题,并从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其次,对国外职业中学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对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力求吸取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为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第三,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第四,根据上述制定的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内容及标准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文中列举两个教学案例的实施,验证了所建设的课程的合理性、课程内容及标准的可行性。最后,就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说明,以求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努力的方向。

张雪松[10](2006)在《全酶法加工玉米面焦糖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碎米、玉米面、红薯、马铃薯、木薯等原料酿制成饴糖,将饴糖酿造成的焦糖色素,是酱油厂、醋厂、酱类、酱类调味产品及部分饮品、食品厂必不可少的原料。本文以玉米面为例, 介绍四川青神县翠微酿造厂用杂粮加工焦糖色的工艺技术。 1.工艺流程:玉米→粉碎→蒸煮→液化→糖化→过滤→糖汁→浓缩→饴糖→熬糖色

二、玉米面制焦糖色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面制焦糖色素(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其作用
    1.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1.2 食品添加剂的积极作用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2.1 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1.1 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2.1.2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
        2.1.3 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
        2.1.4 食品添加剂制作流程不规范
        2.1.5 不同的食品添加剂之间产生化学作用
    2.2 食品添加剂不良影响的预防措施
        2.2.1 加强政府部门的管控工作
        2.2.2 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
3 结语

(2)黍米黄酒组成分析及其除浊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南北两派黄酒的不同之处
    1.2 黄酒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黄酒行业现状
        1.2.2 黄酒发展前景
    1.3 黄酒功能成分及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1 黄酒营养成分及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1.3.2 黄酒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黍米黄酒主要功能成分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黍米黄酒中酚类物质的鉴定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总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2.3.4 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黍米黄酒的HPLC-Q-TOF-MS分析
        2.4.2 不同品种黄酒中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2.4.3 不同品种黄酒中多酚含量的比较
        2.4.4 不同品种黄酒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2.5 结论
第三章 黍米黄酒致浊成因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致浊物分析
        3.3.2 致浊成因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致浊物类型分析
        3.4.2 致浊成因研究
    3.5 结论
第四章 黍米黄酒除浊方法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黍米黄酒吸收光谱的测定及测定波长的选择
        4.3.2 澄清剂及助滤剂的选择
        4.3.3 澄清剂、助滤剂用量及静置时间的选择
        4.3.4 除浊效果的考察
        4.3.5 产品质量的考察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3)酱油焦糖色素及油溶性焦糖色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有名词缩写中英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焦糖色素分类及研究进展
        1.1.1 焦糖色素主要评价指标
        1.1.2 焦糖产品质量水平
        1.1.3 焦糖色素生产方法
        1.1.4 焦糖色素后期处理方法
        1.1.5 4-甲基咪唑的隐患
    1.2 焦糖色素生产原理——非酶褐变
        1.2.1 美拉德反应
        1.2.2 焦糖化反应
    1.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原理与应用
    1.4 论文选题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酱油焦糖色素制备工艺
        1.5.2 焦糖色素产品与市售焦糖色素的性质研究
        1.5.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制备油溶性焦糖色素
        1.5.4 油溶性焦糖色素结构初探
第二章 酱油焦糖色素(Ⅰ)制备工艺的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焦糖色素的制备工艺
        2.2.2 焦糖色素色率的测定
        2.2.3 焦糖色素红色指数的测定
        2.2.4 焦糖色素耐盐性的测定
        2.2.5 麦芽糊精 DE 值的测定
        2.2.6 麦芽糊精种类对焦糖色素的影响
        2.2.7 焦糖色素单因素实验
        2.2.8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麦芽糊精种类对对焦糖色素品质的影响
        2.3.2 焦糖色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响应曲面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较焦糖色素(Ⅰ)与市售产品的理化性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焦糖色素的制备
        3.2.2 色率的测定
        3.2.3 红色指数的测定
        3.2.4 黄色指数的测定
        3.2.5 耐盐性的测定
        3.2.6 pH 值的测定
        3.2.7 4-甲基咪唑的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市售焦糖色素与产品特性对比
        3.3.2 4-甲基咪唑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油溶性焦糖色素工艺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式
        4.2.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
        4.2.2 色率的测定
        4.2.3 红色指数的测定
        4.2.4 黄色指数的测定
        4.2.5 油溶性的测定
        4.2.6 抗氧化能力指数 ORAC 值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萃取条件优化
        4.3.2 焦糖色素的油溶性
        4.3.3 焦糖色素的抗氧化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精馏焦糖色素的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式
        5.2.1 样品制备方法
        5.2.2 GC 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盘点染色食品,谨防误食伤身(论文提纲范文)

■染色馒头鉴别法
■染色黄花鱼鉴别法
■染色黑芝麻鉴别法
■染色黑米鉴别法
■“染色牛肉”鉴别法

(5)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美拉德反应概述
        1.1.1 美拉德反应历程
        1.1.2 类黑素结构与生色基团
        1.1.3 美拉德反应与食品色泽
    1.2 美拉德反应影响因素
        1.2.1 糖
        1.2.2 氨基化合物
        1.2.3 温度
        1.2.4 pH
        1.2.5 水分含量
        1.2.6 亚硫酸盐
        1.2.7 金属离子
    1.3 中国焦糖色素现状
    1.4 焦糖色素生产工艺
    1.5 焦糖色素安全性研究及今后发展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赤藓糖焦糖色素制备工艺
        1.7.2 超滤分离赤藓糖焦糖色素
        1.7.3 赤藓糖焦糖色素理化特性的研究
        1.7.4 赤藓糖焦糖色素结构分析和活性研究
        1.7.5 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分离和鉴定
第二章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赤藓糖美拉德反应制备焦糖色素工艺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焦糖色素色率测定
        2.2.2 焦糖色素制备单因素试验
        2.2.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
        2.2.4 实验设计和分析软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焦糖色素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正交旋转回归法确定赤藓糖制备焦糖色素的最佳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超滤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超滤分级处理ECP
        3.2.2 粒度分布测定
        3.2.3 色率测定
        3.2.4 红色指数测定
        3.2.5 黄色指数测定
        3.2.6 DSC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粒度分布变化
        3.3.2 色率的变化
        3.3.3 红色指数与黄色指数变化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理化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仪器设备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pH测定
        4.2.2 电荷
        4.2.3 盐水沉淀
        4.2.4 树脂化的测定
        4.2.5 干粉样品形貌
        4.2.6 5-HMF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CP干粉形状
        4.3.2 树脂化时间
        4.3.3 等电点分析
        4.3.4 盐水沉淀
        4.3.5 5-HMF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分离和鉴定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预处理
        5.2.2 HPLC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分离物纯度鉴定
        5.3.2 分离物紫外光谱分析
        5.3.3 分离物结构推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结构分析与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元素测定
        6.2.2 红外测定
        6.2.3 热裂解测定
        6.2.4 抗肿瘤实验
        6.2.5 DPPH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元素分析
        6.3.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3.3 热裂解分析
        6.3.4 抗肿瘤活性分析
        6.3.5 抗氧化活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远红外法生产焦糖色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检测方法
    1.4 工艺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料的水解
        2.1.1 液化工艺的最佳选择
        2.1.2 糖化剂加量
    2.2 浓缩
    2.3 焦糖化反应条件试验
        2.3.1 原料的DE值、起始pH值、不同的催化剂对焦糖色率的影响
        2.3.2 焦糖化反应条件之二
    2.4 根据以上的工艺条件进行三批次稳定试验
3结论

(9)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1.1 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调查
    1.2 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现状调查的分析
    1.3 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现状的反思
    1.4 问题的提出
2. 国外职业中学课程建设研究
    2.1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2.2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
    2.3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职业教育
    3.2 课程
    3.3 烹饪
4. 研究过程和方法
    4.1 研究的过程
    4.2 研究的方法
5. 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
    5.1 我国职业中学课程建设的模式
    5.2 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5.3 课程设计思路及结构
        5.3.1 设计思路
        5.3.2 课程结构
    5.4 课程目标
        5.4.1 知识性目标
        5.4.2 技能性目标
        5.4.3 方法性目标
        5.4.4 情感目标
    5.5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5.5.1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5.5.2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5.5.3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内容及标准
    5.6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评价
6.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实施研究
    案例1:食品的颜色
    案例2:食品添加剂
7. 研究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玉米面制焦糖色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J]. 胡双双,胡静. 食品安全导刊, 2021(23)
  • [2]黍米黄酒组成分析及其除浊方法的研究[D]. 李璐. 山西大学, 2016(06)
  • [3]酱油焦糖色素及油溶性焦糖色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邓丽卿.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4]盘点染色食品,谨防误食伤身[J]. 常怡勇. 科学养生, 2011(08)
  • [5]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D]. 徐献兵.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4)
  • [6]完善生产标准有助馒头“正色”[N]. 武淑贤,李建东. 中国食品报, 2011
  • [7]玉米加工成焦糖色素技术[J]. 张玉姐. 生意通, 2010(08)
  • [8]远红外法生产焦糖色素的工艺研究[J]. 朴敬惠,陆军,侯林,金花,刘一清. 中国调味品, 2008(07)
  • [9]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D]. 郭晏仙.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10]全酶法加工玉米面焦糖色[J]. 张雪松. 农村新技术, 2006(04)

标签:;  ;  ;  ;  ;  

玉米面焦糖色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