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一、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1](2021)在《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阴道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由于发病率低,国内外均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故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阴道鳞癌和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或绝经后妇女。近年来由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增多,年轻的阴道鳞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多。腺癌好发于青春期,内胚窦瘤和葡萄状肉瘤则好发于婴幼儿。继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多来自相邻器官恶性肿瘤的直接蔓延、浸润以及淋巴转移,来自远隔器官的血行转移较少[1-2]。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2](2021)在《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黏膜及眼葡萄膜等部位。准确、规范的病理诊断对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指南以中国黑色素瘤规范化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17版)为基础,结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版)》对病理诊断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情,对黑色素病理诊断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较全面地阐述,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水平和规范性,更准确地评估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张川[3](2021)在《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进展快,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验点阻断治疗(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和BRAFi/MEKi等分子靶向治疗。不同风险的黑色素瘤患者,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有所不同。风险较低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通常选择BRAFi/MEKi靶向治疗,而风险较高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通常选择ICB疗法。因此,准确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关键,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模型。如何准确的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是一个难题。恶性黑色素瘤治疗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治疗的药物敏感性不尽相同,每个方案都有不同的敏感或耐药人群。不适宜的治疗方案将会造成原发性耐药,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准确的预测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也是一个难题。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患者一旦发生耐药,现有的治疗手段往往效果甚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是,寻找新的分子治疗靶点。然而,在成千上万的分子中,准确鉴定出有效的分子靶点,这同样是一个难题。基于以上三个难题,本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1.构建诺模图预测模型,为准确预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死亡风险提供工具;2.鉴定药物敏感性相关分子,为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3.鉴定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关键的驱动基因,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第1部分从TCGA数据库(the Caner Genomic Atlas)下载472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将其中449例有完整生存资料的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I(n=224)和验证集I(n=225)。从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的GSE65904数据集中获取214例黑色素瘤患者RNA测序数据和生存数据,将其中210例具有完整的生存数据的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测试集。这些数据集用于鉴定和验证预后标志物。472例TCGA数据库来源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有37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总生存期、生存状态和临床分期等数据没有缺失值。将这379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训练集II(n=189)和验证集II(n=190),用于建立和验证综合临床因素和预后标志物的诺模图预后模型。单变量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分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index,C-index)、预后模型矫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和P值(logrank test)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用于评价某个因素(如基因m RNA标志、模型评分、肿瘤免疫负荷)对预后的影响。诺模图用于计算每个患者预后的风险值,实现风险分层。第2部分TCGA数据库来源的每个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评分、间质评分和肿瘤评分从ESTIMATE数据库中下载。5559个人类免疫基因从Innate DB数据库下载。R包limma包和edge R包用于对基因的RNA表达矩阵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计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DEGs的筛选标准是|log FC|>1,P<0.05。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可基于黑色素瘤RNA测序数据,鉴别出各个功能相关的基因子集,并通过与外部性状(如免疫功能、肿瘤突变负荷等)关联,鉴定出与某个性状最相关的基因子集。JAVA软件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version 4.1.0)和在线功能注释工具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version 6.8)用于对基因集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出该基因集参与的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在线数据库STRING(version 11.0)和JAVA软件Cytoscape用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network analysis,PPI analysis)。CCLE数据库(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的黑色素瘤细胞RNA测序数据和GDSC数据库(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的细胞药敏反应数据,用于分析免疫相关基因与多种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第3部分人体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样本来源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组织标本库,人体正常上皮成纤维细胞系BJ1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研中心馈赠,两株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和A875来自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馈赠。RT-PCR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组织和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si RNA用于敲低黑色素瘤细胞系中靶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能力,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力。TCGA数据库用于分析靶基因的临床意义。单细胞测序数据用于分析靶基因与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结果:第1部分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从训练集I中鉴定出四个免疫相关基因CLEC7A、CLEC10A、HAPLN3和HCP5,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黑色素瘤预后标志物。该标志物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均表现良好,预测5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68(训练集I)、0.64(验证集I)和0.64(测试集),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生存差异(P<0.05)。综合预后标志物和临床特征(免疫评分、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状态、Breslow深度和Clark分级)的诺模图预后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能力。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53和0.736,AUC值分别为0.862和0.832,均明显高于0.5,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的预测模型矫正曲线与45°参考线几乎重叠,提示模型预测的生存率和真实生存率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根据诺模图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评分,将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分别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利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分析结果提示,低风险组比高风险组的生存期更长,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些检验指标均证明,本研究建立的诺模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第2部分通过黑色素瘤患者的体细胞突变数据计算每个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各个患者间的TMB值离散程度很大,反应出黑色素瘤异质性很高。TMB水平的升高与生存结果的改善显着相关。FLNC、NEXN和TNNT3被鉴定为与TMB相关的关键基因,同时构建了它们的ce RNA网络,包括5个mi RNAs(HAS-mi R-590-3P、HAS-mi R-374B-5P、HAS-mi R-3127-5P、HAS-mi R-1913和HAS-mi R-1291)和31个lnc RNAs(FAM66C、MIAT、NR2F2AS1等)。FLNC、NEXN和TNNT3的表达水平能反应黑色素瘤细胞对多种药物的治疗反应。第3部分正常皮肤和原发黑色素瘤之间有1499个DEGs(GSE15605);良性黑痣与原发黑色素瘤之间有595个DEGs(GSE112509);原发黑色素瘤和转移黑色素瘤之间有209个DEGs(GSE7553)。这3个数据集有2个共同的DEGs:AURKA和BUB1。其中BUB1与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分期、Breslow深度、clarck评分和预后等具有显着相关性。BUB1基因的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与BUB1基因表达显着相关。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敲低BUB1明显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A875)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单细胞测序结果表明,高表达的BUB1能抑制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一步研究结果提示,BUB1高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株对多种药物的治疗反应性更好。结论:1.免疫相关基因CLEC7A、CLEC10A、HAPLN3和HCP5组成的预后标志物,结合年龄、Breslow深度、Clark评分等临床信息构建的预后模型,能有效预测恶黑患者死亡风险。2.TMB相关基因FLNC、NEXN和TNNT3与黑色素瘤的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有助于区分不同的药物敏感人群。3.BUB1是黑色素瘤的致癌基因,上调的BUB1与降低的CD8+T细胞的比例及功能的降低显着相关,是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林瑶[4](2021)在《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在接受手术切除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生存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后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列线图,以预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S)。研究方法:首先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确定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术后皮肤黑色素瘤的患者。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3-5年总生存期(OS)的评估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来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最后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总共筛选出47,491名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了实验队列和验证队列。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种族、性别、主要部位、SEER阶段、AJCC阶段、溃疡、深度、局部淋巴结手术、放疗和化疗被确定为独立的预测因素。在实验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63(95%CI:0.857-0.869),在验证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56(95%CI:0.846-0.866)。实验和验证队列的3年和5年OS的AUC值分别为0.873和0.802,以及0.881和0.802。校准曲线显示,内部和外部验证中3年和5年总生存率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而DCA曲线在大多数阈值概率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正向净收益。结论:我们构建了可以预测皮肤黑素瘤患者术后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在预后预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作为评估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工具,从而有助于术后临床决策和开展个性化治疗。

原凌燕[5](2021)在《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极具侵袭力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隐匿,易转移,治疗反应差的特点,死亡病例占皮肤肿瘤总死亡病例的80%。多数患者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由于晚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有限,伴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仅为6-9个月,3年生存率不足15%。目前,即使包括最新获批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KRAS抑制剂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抗体Ipilimumab在内的免疫治疗的受益群体也相当有限,而且几乎无法预测不同个体伴随治疗的严重副作用。因此,鉴定筛选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高特异、高选择性相关的标志物,筛选出新治疗方法的获益群体,并据此预测预测筛选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改进MM的治疗至关重要,这也很可能有助于发现未来针对性研发MM新药的潜在靶点。目的:分析和筛选MM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探索预后风险模型基因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分析基因标志物与MM恶性程度和免疫耐受复杂特性的关系,获取基因标志物影响黑色素瘤恶性表型相关的功能证据,为改善MM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和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筛选基因标志物:1)以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取和清洗TCGA数据库的MM病例的基因组表达谱、生存数据,因为数据库中缺乏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例和转移病例的配对样本,所以根据数据库中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干预措施等,我们严格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保证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后,进行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2)使用Imm Port(The Immun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ortal)数据库的免疫相关基因数据集,取交集匹配出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3)为了保证预后时间的准确性,我们使用观察到的生存间隔时间(observed survival interval,OBS,即从TCGA采样到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间隔)代替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了排除病例临床表型和治疗干预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纳入了年龄、性别、AJCC分期、Clark评分、Breslow厚度值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逐步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以构建预后基因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并通过R软件的“survminer”软件包构建,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通过CIBERSORTx反卷积方法重构MM样本的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对含量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预后模型基因与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关性;5)本研究还收集MM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单细胞组学数据对转移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微环境的浸润淋巴细胞亚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计算结果,进一步对反卷积计算的结果加以验证。(2)验证基因标志物:1)利用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的人类肿瘤样本免疫组学数据验证基因标志物,包括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免疫组化的特征等;针对缺乏免疫组化数据的目标靶基因,使用TCGA泛癌数据验证该基因对多种肿瘤的预后作用;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Cas9技术基于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 RNA)敲除CXCR4,构建敲除目标基因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sg-A375细胞,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获取CXCR4影响黑色素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证据,以实验研究验证CXCR4基因对A375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促进作用。结果:(1)通过一系列分析,构建了一个可以预测MM转移患者预后的由6个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基因标志物模型,该模型能够在训练集中区分转移MM患者的预后风险,(TCGA,n=226,log-rank test,P<0.001);且6-IRGs是MM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不受性别、年龄和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影响(HR=20.84,95%CI:5.00-86.93,P<0.001);在GEO独立数据集中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转移患者的预后也能做出有效预测(GSE19234,n=106,log-rank test P<0.001,GES53118,n=79,log-rank test,P<0.001),并通过ROC曲线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CIBERSORTx重构免疫浸润细胞的含量丰度,6个IRGs与免疫浸润细胞及免疫检查点基因(immune-checkpoint genes,ICGs)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通过GEO(GSE72056)单细胞测序数据集,运用单细胞分析软件及方法分析了MM转移病例样本中的细胞特征和聚类分型。结果显示,样本细胞注释后分为18类,与免疫微环境有关的肿瘤细胞亚群包括B细胞、DC细胞、成纤维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34造血干细胞、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嗜中性粒细胞、NK细胞、前体CD34B细胞、晚期CD34B细胞、早幼粒细胞、T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与原发病例样本的肿瘤微环境比较,上述细胞(除NK细胞和T细胞)在淋巴结转移病例样本的含量丰度有显着差异(P<0.001);单细胞中检测到的3个基因标志物(CXCR4,LYZ和CD79A)与上述差异细胞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01)。其中,CXCR4和多种免疫浸润细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CXCR4作为后期的实验验证对象,进行生物实验验证其功能。(3)通过HPA数据库中102例MM样本的免疫组化数据验证分析了筛选出的5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的蛋白组化结果显示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均可以看到5个基因的蛋白免疫组化的染色;CXCR4和免疫浸润细胞呈高度相关,但是CXCR4在HPA数据库缺少蛋白组化数据,因此,为深入探讨CXCR4在肿瘤中的功能,基于TCGA泛癌的数据,分析CXCR4出恶性黑色素瘤之外的多种肿瘤的预后风险比(hazard radio,HR),将CXCR4对不同肿瘤患者预后的HR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胃癌、骨肉瘤、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头颈部癌、食管腺癌和宫颈癌的OS有预测作用(P<0.001),其中,在胃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是保护性因素(HR<1),在其余肿瘤的预后为危险性因素(HR>1)。CXCR4对于多种肿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预后HR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的高表达对胃癌、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和膀胱癌具有预后预测作用(P<0.001),在胃癌、肺腺癌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RFS是保护性因素(HR>1),而在卵巢癌还和膀胱癌中是高风险因素(HR>1)。(4)通过生物实验验证CXCR4与MM的增殖、转移功能关联:使用Cas9技术,利用sg-RNA转染敲除CXCR4后构建MM的CXCR4基因敲除细胞系A375细胞(sg-A375),然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g-A375细胞的迁移及穿透力,获取CXCR4与黑素瘤恶性行为相关功能的证据。与A375细胞比较,sg-A375细胞的划痕实验修复能力和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下降。结果证实敲除CXCR4可抑制黑素瘤增殖、侵袭、迁移过程,表明MM中CXCR4高表达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1)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获得6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可用于MM转移患者预后预测的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immune-related gene signature,IRGS),经GEO不同维度的独立数据集验证该6个IRGs组成的IRGS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转移MM病例的单细胞分析结果说明:转移病例样本中的B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润,与MM患者预后相关,同时上述浸润细胞含量丰度和免疫预后基因表达呈显着正相关。(3)HPA数据库验证基因标志物的结果显示,除CXCR4外,其余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5个基因蛋白可以在数据库验证;基于泛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多种肿瘤患者的OS和RFS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不同的肿瘤,CXCR4具有不同的预后判断价值。(4)CXCR4不仅促进A375细胞的增殖和克隆,还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密切相关,说明CXCR4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而改变患者的预后。

王军[6](2021)在《TYRP1、ABCB5及MMP17在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在鼻腔鼻窦恶性黏膜黑色素瘤(SMMM)差异表达的部分关键基因并验证,进一步探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转运蛋白ATP结合盒B5(ABCB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7(MMP17)在SMMM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价值。方法:1、RNA-Seq检测SMMM患者的肿瘤组织(n=3)和正常鼻黏膜组织(n=3)中m 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方法进一步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并筛选出目的基因。2、收集2010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手术治疗的SMMM患者病理组织蜡块(n=31),并记录其临床资料和跟踪随访。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TYRP1、ABCB5和MMP17在SMMM中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SMMM组织进行RNA-Seq检测m RNA的差异表达谱,表达变化倍数≥2的m RNA有1537个,占可探测的m RNA的9.41%,实验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688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869个。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部分与SMMM发病相关的关键m RNA,对筛选的9个m RNA(TYRP1、ABCB5、MMP17、POU3F3、MLIP、CYP19A1、EDNRB、TSPAN10、ADAMTS3)进行RT-q PCR验证其表达,与RNA-Seq结果一致。3、31例SMMM患者总体生存时间6-118月,中位生存时间19月,平均生存时间28.9月。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2%、32.53%、21.69%。年龄(p=0.002)、典型鼻部症状(p=0.036)、肿瘤AJCC分期(p=0.017)可能为其协同影响SMMM预后的因素。4、TYRP1、ABCB5和MMP17在31例在SMMM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32%、80.65%和64.52%。ABCB5的表达与不同年龄段正相关,在≥60岁组阳性率更高,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02);MMP17的表达在不含色素组阳性率更高(p=0.02)。ABCB5阳性表达率与SMMM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02)。结论:SMMM肿瘤组织与正常鼻黏膜组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达的m RNA,这些基因在SMMM的疾病发生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证实了TYRP1、ABCB5和MMP17在SMMM临床病理参数表达的相关性,ABCB5的阳性表达可能是判断SMMM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孙黎明[7](2021)在《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指出背景: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很高,一旦确诊,若无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预后较差。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近些年,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迅速,显着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耐药问题也随之而来。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生成的过程对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至关重要,但血管生成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亟需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靶向血管生成抑制治疗以改善预后。目的:基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探索,建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表达量数据集,在R软件中,应用基因集差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及高低血管生成评分组差异基因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联合候选基因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生存情况,应用单因素Cox分析及套索算法做进一步变量筛选,以建立有关血管生成相关的临床预后模型。结果:1.共筛选出201个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2.基因本体论中发现含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较多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中发现PI3K/Akt通路在候选基因中较多富集。3.建立了与血管生成相关的临床预后模型,预后关键基因分别是MEDAG、CPXM2、SULF1、PRRX1和COL5A1。4.模型中高风险人群偏向于分期较晚以及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表现。结论:通过建立血管生成预后模型,可在临床工作中针对特定患者进行无创评估以预测其预后情况,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李林娟[8](2021)在《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由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值而产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对该病的发现和诊治较晚,使其治疗及预后均较差。本研究试图收集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生存预后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响MM预后的因素,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获得诊治,同时丰富我省MM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次接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确诊时间、职业、民族、地区、吸烟史、发现到就诊所经历的时间、病损情况(黑斑、黑痣或外伤史等)、原发部位、确诊时临床分期、确诊时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的部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基因突变类型、治疗情况等;病理资料包括原发灶有无溃疡、肿瘤厚度(Breslow厚度)、肿瘤浸润深度(Clark分级)、病理类型等。以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研究终点,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临床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均值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发病趋势: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8例MM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达高峰,近两年收治人数稍下降。2.基本临床特征: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177例(46.8%),女性201例(53.2%)。年龄范围为20-87岁,中位年龄57岁,平均年龄为56.47±12.29岁,高发年龄为50-65岁。患者地区来源分布为滇中106例(28%)、滇东56例(14.8%)、滇东北29例(7.7%)、滇东南17例(4.5%)、滇南25例(6.6%)、滇西94例(24.9%)、滇西南35例(9.3%)、滇西北16例(4.2%)。患者就诊时病变情况为黑斑、黑痣253例(66.9%),外伤29例(7.7%),其他96例(25.4%)。原发部位有头颈部31例(8.2%)、肢端291例(77.0%)、躯干17例(4.5%)、四肢17(4.5%)、眼部7例(1.9%)、黏膜15例(4.0%)。患者就诊时依据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第八版病理分期及影像学辅助检查结果,Ⅰ 期 50 例(13.2%),Ⅱ 期 212 例(56.1%),Ⅲ 期 84 例(22.2%),Ⅳ期32例(8.5%),随访截止时有1例Ⅰ期患者进展为Ⅱ期,1例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进展为Ⅲ期,2例Ⅰ期患者、40例Ⅱ期患者、21例Ⅱ期患者进展为Ⅳ期。确诊时淋巴结发生转移者109例(28.8%),未转移者269例(71.2%),以双侧腹股沟为最常见转移部位。远处转移以肺、肝、脑为最常见部位,其次转移部位有骨、脾、胃、腹腔、大腿、皮下以及全身多发转移。患者从发现到确诊所经历的时间,最短3天,最长600月,中位24月,平均53.8月,其中自幼就发现有黑斑、黑痣未予重视而发生病变的患者有13例。BRAFV600基因突变阳性11例(2.9%);KIT基因突变1例(0.1%),阴性或未行基因检测者366例(97%)。单纯手术148例(39.1%),手术+综合治疗224例(59.2%)。综合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确诊后未行任何者治疗6例(1.7%)。3.病理特征:378例MM患者原发灶伴溃疡者259例(68.5%),未伴发溃疡者119例(31.5%)。原发肿瘤厚度≤1 mm:43例(11.4%),1-4 mm:132例(34.9%),>4mm:203 例(53.7%)。Clark 分级中无 Ⅰ 级分类,Ⅱ 级 7 例(1.9%),Ⅲ 级 21 例(5.6%),Ⅳ 级 70 例(18.5%),Ⅴ 级 43 例(11.4%),不详 237 例(62.7%)。4.预后相关因素分析: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成功获访的有306例患者,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3.2%、47.2%;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Breslow厚度、原发灶伴发溃疡、Clark分级、确诊时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LDH水平升高、治疗情况等因素是影响MM患者生存预后的单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起源于黏膜、AJCC分期、Breslow厚度、LDH水平、是否治疗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 论]1.我院恶性黑色素瘤近7年来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分布在云南省17个地级市,以滇中分布较集中。2.我院恶性黑色瘤患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男性的平均年龄略高于女性。3.发病部位以皮肤(肢端)最常见,具体以足部最为高发,该部位表明与云南省强紫外线无明显相关。4.发病部位起源于黏膜、初诊时AJCC分期、Breslow厚度、LDH水平、是否治疗等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王蓉[9](2021)在《CCR2表达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原发病灶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石蜡切片中检测CCR2的表达情况。比较CCR2在转移性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分析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病理学特征等与CCR2表达的相关性。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并探讨影响肢端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指标。[方法]1.研究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接受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符合条件者共70例,用免疫组化的方式分别检测70例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组织中CCR2的表达情况以及1 1例转移淋巴结病灶组织中CCR2的表达情况。2.利用统计学方法(χ2检验、t检验等)分析CCR2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溃疡、肿瘤体积大小、肿瘤浸润深度、Clark分级、肿瘤临床分期等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比较转移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原发病灶以及转移淋巴结病灶组织中CCR2的表达差异。对收集到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状态进行随访,采用Log-Rank检验探讨影响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指标。[结果]1.CCR2在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原发病灶组织以及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存在表达,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R2在70例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组织中有64例表达,表达的阳性率为91.43%(64/70),其中高表达的有38例,低表达有32例;CCR2在11例转移性肢端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共有10例表达,其中高表达者共7例,低表达的仅4例,CCR2在转移肢端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淋巴结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90.91%(10/11)。且CCR2在转移性患者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2.CCR2表达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面积、表面溃疡、Clark分级等特征无相关性,但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临床分期呈负相关;3.对70例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47个月,截止到最终随访时间(2021年3月),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63/70)、52.86%(37/7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CR2表达、肿瘤临床分期是影响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CR2在肢端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原发病灶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位置主要在细胞膜上;且其表达在转移性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病灶组织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表达无明显的差异性;2.CCR2表达与年龄、性别、有无溃疡、Clark分期、ALP、LDH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临床分期呈负相关;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CR2表达、肿瘤临床分期是影响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王正想[10](2021)在《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进展迅速,易出现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任何其他肿瘤性疾病不同,对于原发性或转移性黑素瘤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对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晚期恶性黑素瘤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和治疗该疾病。因此,进一步研究恶性黑素瘤的病因和及其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成为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关键。KAI 1是在人类染色体11p11.2上发现的一种能够抑制肿瘤转移的抑癌基因,KAI 1也称为CD82,是一种属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Ⅲ型成员跨膜蛋白。四跨膜蛋白的特征是四跨膜区域,由四个到六个保守性良好的细胞外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大概两个到三个二硫键,细胞外环中的Cys-Cys-Gly基序和跨膜域中的极性残基。在生物学上四跨膜蛋白与许多细胞水平的病变有关,如:病毒侵袭,突触形成和免疫反应。有研究证实,KAI 1通过调节细胞粘附及融合,抑制细胞运动和增殖等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转移。KAI 1的这些抑制机制和功能通过与细胞粘附分子和其他四跨膜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膜的结构来实现的。KAI 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普遍表达,其mRNA在肺,肝,胎盘,脾脏和肾脏中较高,在骨骼肌,胰腺,胸腺也有中度表达。在肿瘤发展过程中p53可以通过启动子中的共有结合序列下调KAI 1的表达,并且已经在卵巢癌,胃癌,脑癌,子宫癌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AI 1还可以减弱表皮生长因子(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肺癌中,KAI1还可以通过上调mi R-203和直接下调FZD2抑制Wnt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癌转移。因此,KAI 1可能是一个肿瘤临床诊治新的靶点,但目前关于KAI 1在恶性黑素瘤中的异常表达尚缺乏详实的实验依据。Micro RNA(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约22个核苷酸),在调节下游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iRNA主要通过与下游靶基因mRNA的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结合,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进一步抑制蛋白质合成。人类近50%的miRNAs位于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区域或染色体的脆弱位点,miRNAs被认为是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miRNAs既可作为癌基因也可作为抑癌基因,分别称为癌基因mi R和抑癌基因mi R。近年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miRNAs成为诊断肿瘤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成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热点。但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且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及机制尚未阐明。为此,本研究通过miRNA生物信息方法预测与KAI 1基因相关的miRNAs,发现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的关系密切,因此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是本课题研究一个重点。为进一步明确miRNA与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中miRNA-633的表达,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恶性黑素瘤的关系,我们检测了人恶性黑素瘤组织miRNAs的表达。最后,本课题采用体外恶性黑素瘤细胞实验,以期明确miRNA-633对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本课题深入研究miRNA-633与KAI 1靶向调控关系,进一步阐明miRNA-633或KAI基因在恶性黑素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miRNA-633或KAI 1成为恶性黑素瘤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最终阐明恶性黑素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预测与KAI 1相关的miRNAs并验证miRNA-633与KAI 1的靶向调节使用Target Scan,mi Randa及Starbase查找可能与KAI 1相关的miRNAs,预测miRNA-633与KAI 1的3’-UTR的结合区域。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转染B16与A375细胞,检测miRNA-633 inhibitor及mimics的有效性。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 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分别转染构建好的KAI 1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3’UTR区。应用构建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用real time-PCR实验检测KAI 1 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blot法检测KAI蛋白的表达变化。2.研究miRNA-633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探讨其调控KAI 1表达的作用分子机制。常规培养恶性黑素瘤B16和A375细胞系,应用构建miRNA-633inhibitor及其相应对照miRNA-NC,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后不同时间点(0,24h,48h,72h),采用MTT法检测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在不同时间点(0,24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于相同时间点(24h),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预测在恶性黑素瘤中与KAI 1相关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方法预测,结果发现与KAI1调控相关的miRNAs有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共6个,miRNA-633存在与KAI 1 3’UTR区结合序列(Fig.1-3)。并且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与癌旁中表达的差异性最大。为了检验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的转染效率,我们分别在细胞株B16和A375中转染了miRNA-633 inhibitor和miRNA-633 mimics。实验结果显示,miRNA-633在两种细胞中的抑制和表达是成功的。为了进一步验证miRNA-633是否可作用于KAI 13’-UTR区,并通过与KAI13’-UTR结合的方式来调节KAI 1基因的表达。分别在上述两个细胞系中转染miRNA-633的mimics与其相应对照miRNA-NC,同时共转染KAI的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与KAI1(WT)载体共转染后,miRNA-633mimics组与miRNA-NC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降低,而与KAI1(MUT)转染后两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差别,进一步说明miRNA-633能与KAI 1 3’-UTR区发生结合。为进一步验证miRNA-633和KAI 1的靶向调节关系,我们使用miRNA-mimics分别转染B16和A375细胞,转染48小时后,结果发现两种细胞系中miRNA-633表达显着升高,与之相反KAI 1蛋白水平均降低,进一步说明miRNA-633通过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下调了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2.对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应用构建miRNA-633的inhibitor及其相应的对照组(miRNA-NC),转染B16和A375细胞,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用transwell系统分析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细胞的侵袭,结果表明miRNA-633 inhibitor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的侵袭。划痕实验结果表明,miRNA-633inhibitor抑制了B16和A375细胞的迁移。结论:1.从预测结果分析得出,与KAI 1相关的上游miRNA包括miRNA-362-3p、miRNA-338-5p、miRNA-622、miRNA-197、miRNA-203、miRNA-633。miRNA-633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最大,结合预实验及文献复习,因此我们选取miRNA-633作为研究对象,检测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具有重要意义。2.本课题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了miRNA-633可以与靶基因KAI 1的3’-UTR区结合并调控KAI 1的表达,也就是说KAI 1是miRNA-633靶基因。3.miRNA-633 inhibitor可以通过调节KAI 1的表达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该研究的发现为恶性黑素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并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方向。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1.1 诊断
        1.1.1主要临床表现
        1.1.2 查体
        1.1.3 主要的辅助检查
        1.1.3. 1 病理学诊断
        1.1.3. 2 血液学检查
        1.1.3. 3 肿瘤标志物检查
        1.1.3. 4 影像学检查
        1.1.3. 5 内镜检查
        1.1.3. 6 高危型HPV检测
        1.1.3. 7 基因检测
        1.1.4 主要鉴别诊断
    1.2 分期
    1.3 治疗
        1.3.1 治疗原则
        1.3.2 放疗
        1.3.2. 1 体外照射
        1.3.2. 2 腔内放疗
        1.3.2. 3 各期放疗原则
        1.3.2. 4 术后辅助放疗
        1.3.3 手术治疗
        1.3.4 化疗
        1.3.5 靶向及免疫治疗
        1.3.6 介入治疗
    1.4 预防
    1.5 预后与随访
        1.5.1 阴道癌预后
        1.5.2 阴道癌随访
2 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2.1 阴道腺癌
    2.2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
        2.2.1 概述
        2.2.2 诊断方法
        2.2.3 分期
        2.2.4 治疗
        2.2.5 预后
    2.3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2.3.1 手术
        2.3.2 化疗
        2.3.3 放疗
3 复发性阴道恶性肿瘤
    3.1 临床表现
    3.2 诊断
    3.3 治疗
4 VaIN
    4.1 概述
    4.2 诊断
        4.2.1 临床表现
        4.2.2 辅助检查
        4.2.2. 1 细胞学和高危型HPV检查
        4.2.2. 2 阴道镜检查
        4.2.2. 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3 治疗
        4.3.1 治疗原则
        4.3.2 阴道LSIL(Va INⅠ)的治疗
        4.3.3 阴道HSIL(Va INⅡ~Ⅲ)的治疗
        4.3.3. 1 药物治疗
        4.3.3. 2 物理治疗
        4.3.3. 3 手术治疗
        4.3.3. 4 近距离放射治疗
        4.3.4 特殊人群Va IN的治疗
        4.3.4. 1 妊娠合并Va IN
        4.3.4. 2 子宫颈癌放疗后的Va IN
    4.4 随访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编写专家

(3)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现状及展望
    2.1 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2.2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2.2.1 免疫治疗
        2.2.2 靶向治疗
        2.2.3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
        2.2.4 全身辅助性治疗
    2.3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前沿
    2.4 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第3章 免疫相关预后分子及诺模图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采集
        3.1.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3.1.3 DAVID分析
        3.1.4 免疫相关预后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
        3.1.5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表达分析
        3.1.6 基因集富集分析
        3.1.7 诺莫图的构建与验证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流程
        3.2.2 免疫相关模块的鉴定和验证
        3.2.3 免疫相关预后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
        3.2.4 预后标记物的临床相关性
        3.2.5 诺模图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黑色素瘤中肿瘤突变负荷相关关键基因的鉴定及潜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RNA测序数据来源
        4.1.2 高TMB组和低TMB组的DEGs的计算
        4.1.3 TMB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
        4.1.4 TMB相关关键基因的鉴定和潜在的分子机制
        4.1.5 蛋白互作网络及子簇的构建
        4.1.6 竞争性内源性RNA网络的构建
        4.1.7 基因集功能注释
        4.1.8 关键基因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4.1.9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技术路线图
        4.2.2 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的总体描述
        4.2.3 TMB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2.4 TMB与TIICs的关系
        4.2.5 TMB相关关键基因和ce RNAs的鉴定
        4.2.6 TMB相关关键基因与黑色素瘤细胞株对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BUB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黑色素瘤组织标本的收集
        5.1.2 细胞系的获取
        5.1.3 cDNA引物的设计
        5.1.4 RT-PCR
        5.1.5 siRNA敲低靶基因
        5.1.6 划痕实验
        5.1.7 cck-8 实验
    5.2. 研究结果
        5.2.1 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关键基因的鉴定与验证
        5.2.2 驱动基因的鉴定
        5.2.3 BUB1的临床意义
        5.2.4 BUB1对黑色素瘤细胞表型的影响
        5.2.5 BUB1相关的信号通路分析
        5.2.6 BUB1与CD8~+T细胞的关系
        5.2.7 BUB1与治疗反应的关系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患者选择
    2.2 变量的选择
    2.3 变量的分类与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线特征
    3.2 实验队列变量的COX回归分析
    3.3 总生存率的预后列线图
    3.4 列线图的验证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概况简介

(5)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现状
        1.1.2 恶性黑色素瘤分子缺陷的研究进展
        1.1.3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4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生物信息学方法
        1.4.2 计算结果的独立数据集验证
        1.4.3 分子生物学实验功能验证
    1.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恶性黑色素瘤Bulk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生物信息学与肿瘤治疗研究
        2.1.2 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和分类
        2.2.2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质量标准化
        2.2.3 差异基因分析
        2.2.4 基因标志物的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
        2.2.5 构建基因标志物预后风险模型
        2.2.6 基因标志物通路和功能分析
        2.2.7 反卷积网络重构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微环境
        2.2.8 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2.2.9 恶性黑色素瘤中突变基因分布统计
        2.2.10 肿瘤突变负荷分数的计算和预后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因素
        2.3.2 差异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的识别
        2.3.3 建立免疫相关基因的风险模型
        2.3.4 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效果
        2.3.5 基因本体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2.3.6 原发和转移病例样本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
        2.3.7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2.3.8 GEO队列独立数据集验证模型的预后
        2.3.9 GEO队列中恶性黑色素瘤验证集的免疫分析
        2.3.10 评估低危和高危人群之间的免疫情况
        2.3.11 评估基于CD274/PDCD1 转移亚组肿瘤微环境的差异
        2.3.12 MM中的突变图谱
        2.3.13 TMB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恶性黑色素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关键软件及数据库资源
        3.2.3 质控:细胞的选择和过滤
        3.2.4 数据标准化
        3.2.5 识别高变异基因
        3.2.6 中心化(Scaling)分析
        3.2.7 主成分(PCA)分析
        3.2.8 非线性降维(t-SNE)
        3.2.9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聚类生物标志物)
        3.2.10 注释cluster中细胞类型
    3.3 结果
        3.3.1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2 数据标准化
        3.3.3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4 PCA降维并提取主成分分析
        3.3.5 T-SNE聚类分析和marker基因
        3.3.6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
        3.3.7 细胞类型鉴定
        3.3.8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PA数据库基因标志物的免疫组化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人类蛋白质图谱网站数据对基因标志物的验证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下载
    4.3 结果
        4.3.1 蛋白SLPI的免疫组化特征
        4.3.2 蛋白LYZ的免疫组化特征
        4.3.3 蛋白CD79A的免疫组化特征
        4.3.4 蛋白CCL19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5 蛋白S100A7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6 蛋白CXCR4 对泛癌的预后的meta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XCR4促进 A375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细胞株选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Cas9敲除实验
    5.4 结果
        5.4.1 构建CXCR4 敲除细胞系模型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375细胞CXCR4 mRNA表达
        5.4.3 CXCR4 能够促进A375 细胞克隆集落形成
        5.4.4 CXCR4对A375细胞划痕实验的影响
        5.4.5 CXCR4增强A375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
    5.5 讨论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CIBERSORTx计算结果(TCGA)
附录二 CIBERSORTx计算结果(GSE19234,GSE53118)
附录三 28 个差异基因的筛选结果
附录四 相关性分析结果(Primary Samples)
附录五 相关性分析结果(Metastasis Samples)
附录六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19234)
附录七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72056)
附录八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TYRP1、ABCB5及MMP17在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于RNA-Seq的 SMMM患者mRNA表达谱情况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的来源
        2.1.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2.1.3 RNA-Seq检测SMMM与正常鼻黏膜组织中mRNA表达谱
        2.1.4 RT-qPCR验证部分关键性mRNA表达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RNS-Seq检测SMMM的 mRNA差异表达分析
        2.2.2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关键mRNA
第3章 TYRP1、ABCB5及MMP17在SMM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蜡块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3.1.2 HE染色
        3.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4 染色结果判定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SMMM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K-M单因素分析
        3.2.2 SMMM患者的COX多因素分析及总体生存情况
        3.2.3 TYRP1、ABCB5和MMP17在SMMM组织的表达情况
        3.2.4 TYRP1、ABCB5和MMP17 蛋白表达与SMMM临床病理基本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2.5 ABCB5和MMP17 蛋白表达与SMMM预后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库介绍
    2.2 数据准备
    2.3 候选基因的获取
    2.4 黑色素瘤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线路图
3.结果
    3.1 血管生成评分的相关分析
    3.2 候选基因
    3.3 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其他成果
附录 C 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血管生成
    参考文献

(8)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CCR2表达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恶性黑色素瘤侵袭和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恶性黑素瘤中miRNAs及其与KAI 1的靶向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素瘤细胞B16和A37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恶性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6)
  • [2]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06)
  • [3]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D]. 张川. 吉林大学, 2021(01)
  • [4]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D]. 林瑶. 汕头大学, 2021(02)
  • [5]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D]. 原凌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6]TYRP1、ABCB5及MMP17在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军. 南昌大学, 2021(01)
  • [7]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孙黎明.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37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林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9]CCR2表达与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王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miRNA-633通过调控KAI 1对恶性黑色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正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