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头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

煤电“头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

一、煤电“顶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论文文献综述)

武魏楠,龚捷[1](2021)在《中国式能源危机》文中指出在叠加了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趋势的背景之下,本轮能源危机对中国有着更加特别的研究意义。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之后,我们重新审视此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

陈彬,张泽一[2](2021)在《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下半年,刚刚战胜疫情的中国,迎来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拉闸限电。在武汉,8月1号这天的气温突破百年记录,汉口一所变电站因为负荷太高而跳闸起火,20万居民受影响;在上海,近1000家企业限电,而市区的景观灯光从7月30日后晚上十点前便不再点亮。在南京,北河口水厂发生电路意外事故,造成城区大面积停水10小时,市长亲自出面道歉;而即使工业欠发达的广西,也从10月份开始出现供电紧张,到10月中旬已经拉闸限电2146次。

岳昊[3](2021)在《2021“拉闸限电”:旧疾还是新症?》文中提出2021年全国出现大范围"限电",电力供需形势异常严峻,背后的多重矛盾复杂交织。其中既有历史问题的重演,也有新问题的显现;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供给侧原因,也有需求侧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我们只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厘清各种问题的原委与始终,把握发展大势,才能避免在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李洪博[4](2020)在《G公司煤电一体化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长期以来的煤电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及国内外煤电一体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界定了煤电一体化概念,梳理了我国煤电一体化历程及特征。研究了G公司的煤电一体化运营模式,构建了煤电一体化项目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并结合G公司所属HM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实际情况,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G公司煤电一体化三种运营模式,一是煤矿、电厂为同一企业法人煤电公司下属的不同生产部门;二是煤矿、电厂分别为独立的法人,但属于同一家煤电公司;三是煤矿和电厂通过相互参股或者合约联合运营的模式实现一体化运营;分析比较三种运营模式的优缺点;指出G公司煤电一体化运营中的四项优势互补模式,即煤电互补、水汽互补、煤灰互补和保障共享。2.建立煤电一体化项目经济效益计算模型,G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总的经济效益包括煤电互补经济效益、水汽互补经济效益、煤灰互补经济效益和保障共享经济效益四部分。选取G公司下属煤电一体化项目HM煤电公司进行实证,煤电一体化运营可实现成本节约,新增经济效益约3701.66万元,节省固定资产投资1255万元。其中,煤电互补经济效益为943.26万元;水汽互补经济效益为1274.4万元;煤灰互补经济效益为984万元;保障共享经济效益为500万元。同时,提出一体化运营优化改进提升建议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煤电一体化项目的综合效益。3.对HM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生产经营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测算出市场煤价预警值。煤电一体化项目应根据煤炭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调整煤炭购销与发电策略,提升公司整体经济效益。

朱大庆[5](2018)在《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开对煤、电产业的管制,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煤电产权一体化的政策。然而,近些年除了行政主导下的煤电合并以外,市场主导下的煤电产权一体化并不活跃,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程度总体偏低。基于传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纵向一体化理论进行分析,在我国交易费用较高的背景下,资产专用性普遍较高的煤、电企业之间应当会自主发生较多的产权一体化,但分析结论却并不符合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的现状。因此,基于新的理论成果来研究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构建煤电产权一体化解释框架,是当前我国煤、电产业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产权一体化决策的实质是企业边界选择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引入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序贯生产概念,在解决企业边界决策问题上取得了显着进展。研究发现:序贯生产加剧了价值链各交易环节讨价还价程度的不对称性,这集中反映在价值链上不同产品间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异上,与此同时,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只有厂商与中间品供应商产权一体化,才能降低中间品交易环节的讨价还价强度,因此,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边界选择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我国动力煤交易的基本特征与契约不完全和序贯生产假设是高度契合的。在我国近年电力规制放松的背景下,电厂与终端电力用户间的燃煤发电产品自主交易规模逐渐扩大,燃煤发电产品逐渐回归其商品属性。我国动力煤长期契约偏少且兑现率不高,反映出我国动力煤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动力煤等中间品在时序上先于燃煤发电终端产品的生产,表明煤电价值链具有序贯生产属性。因此,选择容纳了序贯生产概念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作为研究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问题的主要理论。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分析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内在机理,构建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煤、电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对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产品、市场和资产特征的计量模型,验证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阐释了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内在机理。研究显示,序贯生产所引致的煤、电两个交易环节讨价还价程度的不对称性,刺激了终端厂商对煤电产权一体化的需求。契约不完全所引致的中间品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刺激了终端厂商对煤电产权一体化的需求。中间品交易内部化对中间品以及终端产品产出水平的负面影响,抑制了终端厂商对煤电产权一体化的需求。终端厂商从动力煤中间品准租金中获取的份额,由中间品与终端产品两个交易环节之间的讨价还价程度的不对称性、终端厂商持有的中间品供应商的产权份额决定。终端厂商煤电产权一体化决策将面临一种权衡:是将中间品交易内部化以获得中间品准租金的更大份额,还是将中间品交易市场化以提高中间品与终端产品的产出水平。(2)从产品、市场、资产等多个维度解构了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构建了容纳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市场范围、市场化程度、资产专用性、企业规模等变量的煤电产权一体化解释框架。研究显示,在产品维度,煤、电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动力煤中间品和燃煤发电终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煤电产权一体化程度负相关,即,动力煤中间品需求价格弹性越低,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倾向越高,相应的,燃煤发电终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越低,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倾向越高。在市场维度,市场范围和市场化程度与煤电产权一体化程度负相关。在资产维度,资产专用性和企业规模与煤电产权一体化程度正相关。研究显示,燃煤发电终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处于上升通道对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3)分析了煤电产权一体化对市场竞争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与充裕产能条件下,煤电产权一体化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煤电产权一体化具有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序贯生产概念引入煤电产权一体化研究领域,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将煤电产权一体化解释框架由资产与交易维度拓展到产品维度,具体来说,提出并证实了煤、电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的观点。在我国煤电纵向关系研究领域将纵向一体化能够降低缔约前的讨价还价程度及其引致的交易费用的原理推向了可操作层面。(2)提出并证实了燃煤发电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处于上升通道对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具有限制性影响的观点,从产品维度解释了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偏少的现象。(3)采用连续的实数区间[0,1]来标识煤电产权一体化程度,改进了传统的煤电产权完全分立与煤电产权完全一体化两类非此即彼的简单分类方法,缩小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偏离程度。论文研究的是非科斯世界中的纵向关系问题,在研究背景设置上与我国煤、电产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是经济理论与市场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结合了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序贯生产概念,剖析了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对其他领域的纵向一体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实践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揭示了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相关企业决策和行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余娜[6](2017)在《宁夏煤电博弈》文中指出"煤超疯"持续疯狂,"电老虎"苦不堪言。新一轮博弈已然白热化,又岂非宁夏一方问题?"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在形容煤、电这对冤家关系,再恰当不过。近期,能源行业"市场煤、计划电"的固有矛盾,在富煤区宁夏再度上演。

时如义,吉生保,王晓珍,聂锐[7](2016)在《开放经济、民营化与煤电产业税费制度安排》文中提出通过构建一个"政府—煤电产业—出口产业"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本文考察经济开放程度如何经由(下游)出口产业影响(上游)煤电产业的民营化选择和政府对煤电产业的税费制度安排。研究发现:第一,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的政府在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征税制度安排,而收费制度安排只可能在本国向外国出口水平适中,且外国向本国出口水平较低的时候出现;第二,煤电产业出于自身利润考虑的理想税费制度安排与政府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的最优税费制度安排很可能是不一致的;第三,如果外国向本国出口偏低而本国向外国出口水平适中或者较高,在博弈均衡结果中消费者剩余会下降;第四,如果本国向外国出口水平居中、外国向本国出口水平偏低,或者本国向外国出口水平偏低(或者偏高)、外国向本国出口水平居中以上,在博弈均衡结果中煤电产业都可能选择过民营化战略;第五,无论政府选择征税制度安排还是收费制度安排,政府在博弈均衡中都处在一种支出状态,表明政府对煤电产业实际上处于补贴状态。

李宪海[8](2014)在《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对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政策网络理论为基础,利用实地调研和博弈论方法分析煤炭地区政策网络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从而探讨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需求与政策方案。以山西省为例,以定量目标函数为评价标准,通过构建政策评价模型,对山西省绿色发展政策设计方案进行效果模拟评价,从而提出了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具有创新性:(1)论文通过分析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等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创新性提出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三大特征,即“安全”、“环保”和“高效”。(2)论文以政策网络理论为依据,构建了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网络,以及煤炭地区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图。从政策网络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在网络互动中形成政策,其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克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对实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根据煤炭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现状、矿业企业调研,以及政策网络结构互动关系图,构建了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评价的多目标函数模型,作为政策评价的量化标准。函数模型中包括行业产值增长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和煤炭资源消耗最小化等多重目标,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多项约束条件,确定了变量之间的关联系数,从而确定了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评价模型。(4)以2007年为基年,利用Lingo软件计算了山西省2015年和2020年多目标优化的政策方案,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在完善政策管理机制方面,提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完善政策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议题网络参与机制等建议;以及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将山西煤炭合理开发规模确定为810亿吨/年,并大力推行煤炭绿色开采,深入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发挥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以煤炭完全成本为基础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在煤炭资源税基本税率定为8%的基础上,实现税收“绿色”化、差别化等具体措施建议。

杨金金[9](2014)在《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供给、需求、运输、库存、国际替代能源等角度出发梳理了国内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且提出了区域性煤炭市场及其价格机制的存在,并运用VAR模型对上述因素对于消费地、中转地、产地煤炭价格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并进行比较。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对秦皇岛煤炭价格冲击的的实证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带动的需求因素对国内煤炭价格波动的贡献率是绝对的,中长期稳定在59%的贡献率;同时煤炭生产成本、煤炭产量、国际煤价、厂商库存对煤价的影响较为次要,分别在短中长期内达到了6%-7%的煤价波动贡献,而煤炭海运价格和电厂煤炭库存的影响则较小,一直在2%以下。同时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区域性煤炭市场的存在:1)在供给和需求端对煤价的冲击和贡献率上,秦皇岛煤炭价格(中转地)>广州港(消费地)>大同煤价(产地);2)国际煤价的冲击与贡献率上,秦皇岛、广州港>大同;3)煤炭开采成本的冲击:大同>秦皇岛、广州;4)电厂库存的冲击:短期内秦皇岛>广州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的结果对我国煤炭行业运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把包括加大资源税和环境税的征收力度、采取合适的需求端措施来调整国内能源结构、企业应加大走出去步伐及提升内部经营管理效益。

李孟江,李昊燃[10](2013)在《煤电顶牛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文中提出煤电矛盾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研究我国煤电矛盾的根源,不难发现煤价市场化和电价政府管制之间矛盾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二、煤电“顶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电“顶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式能源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缺煤:朴素的经济学
煤电不“顶牛”:正确理解电价与煤价
多元化vs单一能源

(3)2021“拉闸限电”:旧疾还是新症?(论文提纲范文)

相同的问题在重复上演
新的风险不断积聚
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4)G公司煤电一体化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煤炭占主导地位
        1.1.2 我国电力生产的主力电源是煤电
        1.1.3 行业分割管理导致煤电之争持续上演
    1.2 研究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煤电一体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煤电一体化概念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纵向一体化理论
        2.1.4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煤电一体化模式研究
        2.2.2 煤电一体化经济效益研究
    2.3 我国煤电一体化历程及特征
        2.3.1 起步阶段(1989-2002 年)
        2.3.2 发展阶段(2003-2015 年)
        2.3.3 加速阶段(2016 年-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公司煤电一体化模式及经济效益模型
    3.1 G公司煤电一体化概况
    3.2 G公司煤电一体化模式分析
        3.2.1 G公司煤电一体化管控模式
        3.2.2 G公司煤电一体化优势分析
    3.3 构建经济效益模型
        3.3.1 煤电一体化经济效益模型建立
        3.3.2 煤电一体化项目生产经营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实例分析
    4.1 煤电一体化项目概况
    4.2 煤电一体化项目优势分析
        4.2.1 煤电互补
        4.2.2 水汽互补
        4.2.3 煤灰互补
        4.2.4 保障共享
    4.3 煤电一体化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4.3.3 生产经营策略分析
        4.3.4 煤电一体化优化提升建议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介

(5)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纵向一体化与外包
        2.1.2 中间品交易与治理结构
        2.1.3 产权与企业控制权
        2.1.4 序贯生产
    2.2 基础理论
        2.2.1 不完全契约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2.2.2 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简要评述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
        2.3.2 国内相关文献
        2.3.3 煤电产权一体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
3 我国煤、电产业的现状
    3.1 煤炭产业的现状
        3.1.1 市场供需与运行情况
        3.1.2 市场化历程与市场结构
    3.2 燃煤发电产业的现状
        3.2.1 市场供需与运行情况
        3.2.2 市场化历程与市场结构
    3.3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下的煤电产权一体化理论分析
    4.1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内在机理
        4.1.1 燃煤发电产品的商品属性及其影响
        4.1.2 煤电价值链的序贯生产属性及其影响
        4.1.3 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其影响
        4.1.4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逻辑
    4.2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模型及其分析
        4.2.3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 产品维度
    4.3 本章小结
5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1 待检验命题
    5.2 实证模型
    5.3 样本、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指标
        5.3.3 描述性统计
    5.4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经济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
    6.1 煤电产权一体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6.2 煤电产权一体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6.3 促进煤电产权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宁夏煤电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必然中的偶然
风水轮流转
看不见的手
下一个宁夏

(7)开放经济、民营化与煤电产业税费制度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博弈的模型构建
     (一) 博弈的参与人
     (二) 博弈的行动顺序
     (三) 博弈的模型设定
三、博弈的模型求解
     (一) 政府征税制度安排情况
     (二) 政府收费制度安排情况
     (三) 政府税费制度不作为情况
四、税费制度安排比较
     (一) 基于社会福利的比较
        1. 社会福利的直观判断
        2. 基于图2 (d) 的社会福利比较
        3. 几种特殊情况的进一步讨论
     (二) 基于煤电产业利润的比较
        1. 煤电产业利润的直观判断
        2. 基于图3 (d) 的煤电产业利润比较
        3. 几种特殊情况的进一步讨论
     (三) 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1. 消费者剩余的直观判断
        2. 几种特殊情况的进一步讨论
        3. 理论贡献和探讨
     (四) 基于民营化选择的比较
        1.“民营化”会矫枉过正吗?
        2. 煤电产业过民营化的理论探讨
        3. 几种特殊情况的进一步讨论
     (五) 基于政府收支情况的比较
        1. 政府收支情况的直观判断
        2. 政府收支情况的理论探讨
五、基于中国内地多晶硅产业的经验
六、结论与启示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启示

(8)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煤炭地区发展研究
        2.1.1 资源型地区发展
        2.1.2 资源型地区政策
    2.2 绿色发展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
        2.2.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2.2.3 绿色经济
        2.2.4 绿色发展
        2.2.5 生态文明
        2.2.6 绿色发展政策
    2.3 政策网络理论研究
        2.3.1 政策网络理论发展
        2.3.2 政策网络理论应用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理论基础
    3.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1 由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
        3.1.2 由特定区域发展到特定内容试验
    3.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2.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3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3.3.1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
        3.3.2 资源环境经济分析模型
        3.3.3 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
    3.4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模式与特征
        3.4.1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模式
        3.4.2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特征
第4章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网络分析
    4.1 政策网络研究基本问题
        4.1.1 政策网络一般认识
        4.1.2 政策网络分析模型
        4.1.3 政策网络分析方法
    4.2 基于政策网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
        4.2.1 政策制定
        4.2.2 政策执行
    4.3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网络
        4.3.1 绿色发展政策行动者
        4.3.2 政策行动者互动关系分析
        4.3.3 利益相关者互动网络模型
第5章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设计
    5.1 煤炭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5.1.1 资源分布不均,基础储量不足
        5.1.2 一煤独大,前后关联产业发展滞后
        5.1.3 生态环境压力大
        5.1.4 政府职能定位与市场配置作用互动问题
        5.1.5 新发展政策推行与旧有惯性冲突问题
    5.2 煤炭地区政策分析
        5.2.1 短缺经济时期的有水快流
        5.2.2 过剩时期的压产关井与整合
        5.2.3 经济发展放缓时期的多方位整治
    5.3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设计
        5.3.1 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5.3.2 政策环境与面临的现实问题
        5.3.3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设计
第6章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评价与选择:以山西为例
    6.1 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评价模型构建
        6.1.1 模型构建原则
        6.1.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6.1.3 基本模型的构建
    6.2 研究地区现状
        6.2.1 经济与资源状况
        6.2.2 政策网络及政策现状
    6.3 基于山西省主导产业的绿色发展政策评价
        6.3.1 模型的具体化
        6.3.2 评价结果
    6.4 山西省绿色发展政策选择
        6.4.1 评价结果分析
        6.4.2 政策措施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关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1.2 国内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历史变迁的研究
    1.3 国内关于煤炭价格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1.4 国内关于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我国煤炭市场运行现状
    2.2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变迁
    2.3 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定性分析
        2.3.1 我国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2.3.2 我国区域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章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3.1 模型选取
    3.2 数据搜集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讨论
    4.1 秦皇岛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4.1.1 平稳性检验
        4.1.2 协整检验
        4.1.3 格兰德因果检验
        4.1.4 建立VAR模型
        4.1.5 脉冲响应分析
        4.1.6 方差分解
    4.2 产地、港口、消费地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对比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4 分别以LNP_DT与LNP_GZ为核心建立VAR模型
        4.2.5 三地煤炭价格的脉冲响应分析与对比
        4.2.6 三地煤炭价格的方差分解分析与对比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模型的结果分析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0)煤电顶牛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电矛盾的现状及历史
    (一) 煤电矛盾产生的现状
    (二) 煤电矛盾的历史
二、煤电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 市场机制与势力的原因
    (二) 政府干预的原因
三、煤电矛盾中体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 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的方式
    (二) 中央政府维护自身利益的举措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妥协的途径

四、煤电“顶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式能源危机[J]. 武魏楠,龚捷. 能源, 2021(11)
  • [2]电荒背后的煤电博弈[J]. 陈彬,张泽一. 中国经济评论, 2021(10)
  • [3]2021“拉闸限电”:旧疾还是新症?[J]. 岳昊.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1(28)
  • [4]G公司煤电一体化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D]. 李洪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D]. 朱大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6]宁夏煤电博弈[J]. 余娜. 能源, 2017(05)
  • [7]开放经济、民营化与煤电产业税费制度安排[J]. 时如义,吉生保,王晓珍,聂锐.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6(04)
  • [8]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D]. 李宪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9]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实证研究[D]. 杨金金. 复旦大学, 2014(03)
  • [10]煤电顶牛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J]. 李孟江,李昊燃.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0)

标签:;  ;  ;  ;  ;  

煤电“头牛”背后的价格机制博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