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

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

一、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洪志友,张禹,朱友志,骆祥伟[1](2022)在《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提升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影像诊断能力,分析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收集1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行CT三期增强+MRI平扫及常规增强者1例、CT三期增强者13例、CT直接增强+MRI平扫及常规增强者1例、CT直接增强2例。结果去分化脂肪肉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1例,高危险度胃肠道外间质瘤6例,平滑肌肉瘤复发1例,血管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外尤文肉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即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位于腹膜后3例,腹腔9例,盆腔5例。年龄26岁~71岁,肿瘤最大径63.5mm~238.7mm,男性10例,女性7例。结论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和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不含脂肪组织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但仍各具特点,了解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谱及其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诊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邓欢,曹博,卫勃[2](2021)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亚型及特点》文中指出腹膜后脂肪肉瘤(RLS)的病理亚型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全面认识该肿瘤的常见病理亚型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治疗结局具有重要作用。RLS的几种常见病理亚型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 甚至可以相互转化。高分化和低分化脂肪肉瘤是最为常见的病理亚型, 具有相似的起源和基因改变, 但两者的临床特征有时又极为不同, 两者是RLS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类病理亚型。黏液性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是次常见的两种类型, 前者为中等恶性, 后者为高度恶性。近年来,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又新增了一些病理亚型。本文就目前已知亚型的RLS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讨论各种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 以期对该病的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黄坤,赵平武,白斗,杨雪兰,王晋[3](2021)在《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及临床评价》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低,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缺少针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别探讨手术、放射、化疗在他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SEER数据库提取1975—2016年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病例,依据ICD-O-3分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脂肪肉瘤5类,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间肿瘤特异生存(CS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并分析患者CSS与O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 296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917例,去分化脂肪肉瘤847例,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30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35例,混合脂肪肉瘤95例。中位随访42个月(IQR:13~90个月)。估算的5年O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74.99%(95%CI=71.65%~78.01%)、去分化脂肪肉瘤42.83%(95%CI=38.87%~46.73%)、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50.13%(95%CI=47.02%~58.86%)、多形性脂肪肉瘤34.69%(95%CI=26.39%~43.11%)、混合脂肪肉瘤57.67%(95%CI=46.43%~67.37%),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4,P<0.000 1)。估算的5年CS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87.98%(95%CI=85.23%~90.25%)、去分化脂肪肉瘤57.78%(95%CI=50.46%~61.85%)、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64.99%(95%CI=58.64%~70.62%)、多形性脂肪肉瘤46.02%(95%CI=36.22%~55.25%)、混合脂肪肉瘤67.33%(95%CI=55.71%~76.53%),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2,P<0.000 1)。不同病理学类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各病理学类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在高分化组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 (根治性:HR=0.42,95%CI=0.19~0.92, P=0.031;非根治性:HR=0.40, 95%CI=0.18~0.88, P=0.023)和CSS (根治性:HR=0.32,95%CI=0.16~0.63,P=0.001;非根治性:HR=0.23,95%CI=0.12~0.44,P=0.001);化疗会降低患者的OS(HR=2.29,95%CI=1.54~3.40,P<0.001)和CSS (HR=3.55,95%CI=2.16~5.83,P<0.001)。在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 (根治性:HR=0.25,95%CI=0.18~0.35,P<0.001;非根治性:HR=0.34,95%CI=0.24~0.47,P<0.001)和CSS (根治性:HR=0.22,95%CI=0.15~0.33,P<0.001;非根治性:HR=0.31,95%CI=0.21~0.45,P<0.001);放疗能提高CSS (HR=0.75,95%CI=0.57~0.99,P=0.043);化疗会降低OS (HR=1.33,95%CI=1.05~1.69,P=0.018)和CSS (HR=1.64,95%CI=1.24~2.18,P=0.001)。放疗能提高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的OS (HR=0.66,95%CI=0.47~0.92,P=0.015)和CSS (HR=0.54,95%CI=0.34~0.84,P=0.007)。结论:年龄是影响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治疗,应以病理学分类为导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高分化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最佳适应证。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评价患者全身情况。在高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R0切除不是必须的,R1切除或者局部治疗(包括微波、射频等)也能达到提高患者OS和CSS的作用。而对于去分化脂肪肉瘤,则应争取达到R0切除。放疗是黏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的最佳适应证,同时也是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治疗手段的重要补充。在高分化和去分化病理学类型中,化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苗成利,黄梅,陈小兵,刘世博,邹博远,罗成华[4](2021)在《多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治疗及预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原发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腹膜肿瘤切除+腹膜后脂肪清扫的49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多原发情况及预后。结果 49例患者中, 病理证实存在多个原发肿瘤(多发组)15例, 非多个肿瘤(单发组)34例, 多原发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发生率为30.6%(15/49)。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31.8%和44.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组和单发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40.0%和38.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49患者中, 死亡5例。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存在多原发性, 行腹膜后脂肪切除术可使多原发患者的复发情况获益。

刘蕾,刘世博,王丽华,任玉波,饶晓松[5](2021)在《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紧邻肾脏,影像学肾缺损征不明显,易误诊。肾周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3),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1)。肾周AML绝大多数单发(90.9%,10/11)、原发(100.0%,11/11),组织形态多伴有血管玻璃样变性(63.6%,7/11),免疫组化表达Melan-A和HMB45;而脂肪肉瘤常多发(51.3%,20/39)、复发(79.5%,31/39),免疫组化Ki-67、P16、CDK4、MDM2较AML高表达(P<0.05),MDM2基因扩增。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最大径及坏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肾周AML与脂肪肉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原发/复发、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要更广泛的切除、积极治疗并随访。

解文静,张海燕,王喜林[6](2021)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MSCT影像学征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观察肿瘤发生的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和程度等;观察邻近组织器官的变化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大小18cm×22cm×28cm至6cm×12cm×15cm。15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以脂肪密度肿块为主,不均匀,有网状分隔、无脂肪成分的等密度、低密度肿物,边缘较模糊。17例黏液型脂肪肉瘤,其中呈7例囊样改变,有分隔,边界较清晰,10例肿块呈棉絮样,密度较低,边界模糊。6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混合性肿块,有2例内部脂肪成分较少,与软组织影分界不清,1例有明显界限。2例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4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肿块邻近组织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8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伴有肿大,6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判断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7](2021)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Renal mesenchymal malignancy)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手段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8例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6~79岁,男29例,女19例。首诊主诉腰痛31例,腹胀8例,体检发现6例,血尿2例,还有1例以上臂痛就诊骨科,完善检查提示肾脏来源肿瘤。根据初诊时的影像学结果进行临床分期,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的48例患者,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9例(9/48)未接受手术治疗。将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检验各预后因素组间生存率的差异,将有意义的变量引入COX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临床T1期7例,T2期16例,T3期20例,T4期5例。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17例(17/48)为平滑肌肉瘤,17例(17/48)脂肪肉瘤,14例为其他类型间叶来源恶性肿瘤。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9/48)未行手术治疗。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6.8%)高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肉瘤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0.8%)高于平滑肌肉瘤患者(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44.6%)高于肾部分切除术患者(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较罕见,恶性程度高。肾脂肪肉瘤相比其他类型肾间叶恶性肿瘤生存时间更长。对于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术前行穿刺活检并不会对其预后产生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预后较差,初诊时临床分期,越早期患者预后越好。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的选择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张大岭,丁亚飞,张心全,邹沪煌,王涛,王军,姚文诚,贾占奎,党晓卫,杨锦建[8](2021)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47例。中位年龄53(26~78)岁。我院首次手术治疗65例,外院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24例。初诊临床表现: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41例,腹胀12例,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纳差8例,尿频、排尿困难6例,双下肢水肿1例。术前CT检查示肿瘤主体位于腹膜后肾区58例,位于腹膜后间隙、盆腔腹膜外间隙31例;肿瘤单发55例,多发34例。肿瘤长径中位值20(3~52)cm。首诊65例中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47例(72.3%)。89例手术中,腔镜手术78例,其中腹腔镜手术21例,后腹腔镜手术3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9例;开放手术11例。87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42例术中行邻近脏器切除术。对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本组8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中位值200(10~2 000)ml。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23例,去分化型40例,黏液样/圆形细胞型20例,多形性型5例,混合型1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42例,高级别4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3~108)个月。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16.7%、16.1%和52.6%。57例局部复发,1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时间24个月;4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6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1)、病理类型(P<0.01)、组织学分级(P<0.01)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术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5)、病理类型(P<0.05)、是否复发(P<0.01)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初次手术、是否根治性切除、是否联合邻近脏器切除对患者的预后生存无影响(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RR=2.360,95%CI 1.313~4.241,P=0.004)、肿瘤是否多发(RR=1.899,95%CI 1.068~3.375,P=0.029)、病理类型(RR=4.976,95%CI 1.622~15.264,P=0.005)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RR=31.495,95%CI 1.062~933.684,P=0.046)。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少见,复发率高。手术出血量、肿瘤是否多发、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冯元春,李卿瑞,张蔚,罗成华[9](2021)在《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估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MSCT对腹膜后肿瘤诊断能力。方法:观察38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MSCT图像特点,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常见类型及好发部位,并行Fishers或x2检验。结果: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38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149例(神经源性肿瘤占39.6%);恶性236例(脂肪肉瘤占60.6%)。MSCT结合多平面重建对腹膜后肿瘤定位准确率为95.7%。脂肪肉瘤好发于肾周围间隙(78例),占该区域肿瘤的78%(78/100);神经源性肿瘤位于脊柱旁(65例),占该区域肿瘤的90.3%(65/72)。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判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6.5%、91.2%和84.7%;恶性肿瘤不规则形态144例(占72.7%),良性肿瘤54例(占27.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20.25,P<0.001);所有良性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表现为相互推压,无粘连或受侵,而恶性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或受侵为83.0%(196/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0,P<0.001)。结论:MSCT扫描对腹膜后肿瘤的解剖定位准确性很高,高分化脂肪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脂肪瘤等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查立超,李修霞,周斌,田蓝天,曲腾飞,邱法波[10](2020)在《原发性腹膜后肉瘤预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然而病理类型繁多。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的高复发率是此类疾病治疗的一大困扰。此文分析总结了相关文献,结果显示腹膜后肉瘤病人的预后主要与病理类型、肿瘤级别、手术范围及肿瘤数目等有关。

二、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与病理
    2.2 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
        2.2.1 高分化脂肪肉瘤
        2.2.2 黏液样脂肪肉瘤
        2.2.3 去分化脂肪肉瘤
        2.2.4 平滑肌肉瘤
        2.2.5 高危险度胃肠道外间质瘤
        2.2.6 滑膜肉瘤肿瘤位于盆腔内右侧盆壁,CT平扫呈等、低
        2.2.7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2.2.8 血管肉瘤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CT平扫呈等密度,动
        2.2.9 骨外尤文肉瘤
        2.2.1 0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即以往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2.11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3 讨论
    3.1 脂肪肉瘤
    3.2 平滑肌肉瘤
    3.3 GIST
    3.4 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
    3.5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3.6 血管肉瘤
    3.7滑膜肉瘤
    3.8 尤文肉瘤
    3.9 横纹肌肉瘤

(3)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提取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特征
    2.2 预后分析
        2.2.1 全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
        2.2.2 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
    2.3 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2.3.1 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2.3.2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
        2.3.3 腹膜后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
        2.3.4 腹膜后多形性脂肪肉瘤
        2.3.5 腹膜后混合脂肪肉瘤
3 讨论

(5)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1.3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P16、CDK4、MDM2、Melan-A、HMB45、SMA、Desmin、Myogenin、MyoD1的表达
    1.4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DM2基因扩增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特征
    2.3 病理表现
        2.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3.3 FISH检测结果
    2.4 肾周AML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2.5 随访
3 讨 论

(6)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MSCT影像学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40例患者手术病理情况
    2.2 MSCT图像表现
        2.2.1 肿瘤发生的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边界
        2.2.2 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和程度
        2.2.3 邻近组织器官的变化及远处转移情况
    2.3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7)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3 手术方式
    4 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仪器与药物
    1.3 检查方法
    1.4 观察与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病理类型
    2.2 肿瘤定位
    2.3 肿瘤定性
    2.4 不同类型肿瘤病灶的MSCT典型特征
3 讨论
    3.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3.2 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估价值
    3.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特征
4 结论

(10)原发性腹膜后肉瘤预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理类型
二、肿瘤级别
三、手术范围
四、其他影响因素
五、总结

四、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J]. 洪志友,张禹,朱友志,骆祥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2]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亚型及特点[J]. 邓欢,曹博,卫勃.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12)
  • [3]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及临床评价[J]. 黄坤,赵平武,白斗,杨雪兰,王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10)
  • [4]多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治疗及预后[J]. 苗成利,黄梅,陈小兵,刘世博,邹博远,罗成华.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6)
  • [5]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J]. 刘蕾,刘世博,王丽华,任玉波,饶晓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1(08)
  • [6]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MSCT影像学征象分析[J]. 解文静,张海燕,王喜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5)
  • [7]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因素[J]. 张大岭,丁亚飞,张心全,邹沪煌,王涛,王军,姚文诚,贾占奎,党晓卫,杨锦建.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1(02)
  • [9]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评估价值研究[J]. 冯元春,李卿瑞,张蔚,罗成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2)
  • [10]原发性腹膜后肉瘤预后研究进展[J]. 查立超,李修霞,周斌,田蓝天,曲腾飞,邱法波. 腹部外科, 2020(04)

标签:;  ;  ;  ;  ;  

腹膜后恶性脂肪肉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