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浮萍镁含量的选育措施探讨

提高浮萍镁含量的选育措施探讨

一、提高鸭茅镁含量的育种措施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闵小莹[2](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分布面积广,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同时也是全球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该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以及碳酸岩丰富的节理裂隙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深,土壤水分渗漏加剧,地表干旱缺水,临时性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交替频发,使该区植物普遍遭受干旱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根据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基本原理,结合水分胁迫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农业植物种植理论和植物营养理论,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文献分析法、室内模拟实验法、野外田间试验法、方差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冗余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等研究方法,在2017-2020年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在以喀斯特高原山地为主的毕节撒拉溪研究区选取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桑树(Morus alba)为代表的植物、喀斯特高原峡谷为主的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及施秉喀斯特研究区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进行盆栽模拟干旱胁迫实验研究,干旱胁迫实验采用室内盆栽模拟干旱胁迫,设置正常供水control check(CK)、轻度干旱light drought stress(LS)、中度干旱moderate drought stress(MS)、重度干旱severe drought stress(SS)四个梯度,测定草灌植物的形态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植物,同时进行野外田间试验,探讨植物营养价值与干旱胁迫的影响关系,在野外实验的基础上验证室内结果,2017-2020年分13次在三个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456个样品的55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紧紧围绕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提升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及与品质相互作用、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植物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1)6种草灌植物的形态生长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6种植物的株高、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面积leaf area(LA)、叶绿素、叶片氮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LRWC)、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最大净光合速率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max)、暗呼吸速率dark respiration rate(Rd)、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AQY)和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减少,呈负相关关系,而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叶厚leaf thickness(LT)、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在重度胁迫下,LRWC最高的是构树,其次是桑树和芒,相对电导率值黑麦草>构树>桑树>白车轴草>芒>紫花苜蓿,说明芒和紫花苜蓿的叶片细胞膜系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抗旱能力较强,而黑麦草和构树的叶片在遭受到干旱胁迫后细胞膜透性系统的伤害最大,膜透性增强,抗旱能力弱;叶片MDA含量芒>紫花苜蓿>桑树>构树>白车轴草>黑麦草。(2)通过隶属函数法对6种草灌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结果:以6个形态生长和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对三个研究区6种草灌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能力从大到小排序:构树>白车轴草>桑树>黑麦草>芒>紫花苜蓿,其中,构树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为0.828,为具有强抗旱特性的植物;其次是白车轴草,其隶属函数值为0.620,属于抗旱的植物;桑树、黑麦草和芒三者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550、0.492、0.370,综合评价值均在0.3-0.6之间,属于中抗;紫花苜蓿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仅为0.167,耐旱性较弱,为弱抗。说明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抗旱能力,所以在干旱较严重的地方种植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可以更好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可以促进植被恢复,减少因干旱而减产的损失,因此,具有较高抗旱性能的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可以在干旱缺水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和种植。(3)草灌抗旱性的田间验证结果:通过比较旱棚与对照组之间植物的存活率和株高,得出旱棚下植物的存活率:构树>桑树>白车轴草>黑麦草>芒>紫花苜蓿,旱棚株高与对照下降的幅度来看,紫花苜蓿>芒>黑麦草>桑树>构树>白车轴草,总体上田间干旱试验结果与各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抗旱性顺序:构树>白车轴草>桑树>黑麦草>芒>紫花苜蓿,田间试验的结果为室内模拟实验进行验证。(4)干旱与对照下的6种植物营养价值变化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6个物种总体营养成分指标对照组>干旱组,营养价值排名前六位:对照组构树>对照组白车轴草>对照组桑树>干旱组构树>干旱组白车轴草>干旱组桑树,总体来说,对照组植物的营养价值较干旱组高,表明植物在遭受干旱胁迫会导致营养品质的降低,根据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营养价值:构树>白车轴草>桑树>紫花苜蓿>黑麦草>芒,在喀斯特高原山地撒拉溪研究区可以广泛种植白车轴草和桑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其营养价值高,在花江研究区种植营养价值较高的构树和紫花苜蓿可以提高收入,促进畜牧业发展,在施秉研究区,黑麦草和芒相对来说营养价值较低,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牧草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5)石漠化地区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相互作用:喀斯特地区植物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结构的改变来适应干旱胁迫。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发现大气CO2浓度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Ca)、是影响Tr和Pn的主要环境因子,Tr与Pn和Gs呈显着正相关,Gs与Pn呈显着正相关;叶气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ifference in leaf gas saturation(Vpd)和Ca是影响Gs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对植物的营养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表明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SBD)和土壤总孔隙度total soil porosity(TSP)对植物品质影响作用显着,SBD对牧草的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有显着的促进作用,TSP对牧草的钙calcium(Ca)、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相对牧草质量relative forage quality(RFQ)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on-fibrous carbohydrates(NFC)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对牧草品质影响作用显着,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对DM、ADF和NDF有显着的影响,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对NFC有显着的影响,TK对木质素Lignin、镁magnesium(Mg)和钾potassium(K)有显着的影响,AP和SOM对粗脂肪ether extract(EE)有显着的影响,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在干旱环境下和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土壤理化性质对于植物营养价值的单维和交互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大于土壤物理性质。(6)石漠化地区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特殊性,在石漠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该地的草灌植物种植技术、品质提升技术,在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种植白车轴草和桑树,在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种植紫花苜蓿和构树,在施秉喀斯特示范区种植黑麦草和芒,根据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示范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在三个示范区应用草灌种植技术与品质提升技术来提高草灌植物的科学化种植技术和营养价值,提高人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水平,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张寅坤[3](2020)在《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优良的质地以及抗旱、耐践踏等优点。可应用于各种运动场地、公园和庭院。我国狗牙根资源丰富。其中,牧草型狗牙根具有极高的刈割回收率和作为饲草利用的潜力。在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狗牙根可日益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饲用牧草作物,以缓解我国牧草生产的压力。刈割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效牧草管理方案。适宜的刈割可通过延缓牧草衰老、调节代谢水平以及提升阳光和养分吸收效率,促进禾本科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刈割频率在刈割管理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刈割频率对维系、提高牧草可持续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的刈割方式对于牧草型狗牙根的可持续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刈割影响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以牧草型狗牙根?Wrangler‘为研究对象,设置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种实验方案,研究了不同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营养价值及再生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牧草狗牙根刈割后再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W、4W、6W、12W时,对温室盆栽狗牙根产量、品质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繁刈割显着降低牧草产量。牧草干、鲜产量在4 W和6 W时最高;增加刈割频率显着提升牧草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刈割频率为2 W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刈割频率为4 W时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频率。刈割频率对粗纤维、含水量和氮含量无显着影响;增加刈割频率使磷、氮相关转运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刈割频率为4 W时,PHT1、PHT2和NRT1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机械伤相关激素基因AOC、AOS、MYC2和NCED1相对表达量均在4 W显着上调。牧草的恢复再生能力在4 W时最强。2.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 W、4 W、6 W、8 W时,对田间栽培狗牙根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高的刈割频率显着降低牧草的产量,牧草产量在2 W时最低,并随刈割频率降低显着提升,在8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蛋白质、粗脂肪、氮、磷含量等各项营养指标在2 W和4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纤维含量在不同刈割频率下无显着差异。综上,降低刈割频率可提升狗牙根产量,但会导致其营养品质的下降。适量增加刈割频率可提升牧草品质。最适宜狗牙根的刈割频率为4 W,此时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同时牧草的再生恢复能力最强。

池永宽[4](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罗建川[5](2018)在《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文中提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闻名的草原,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重视和关注,不少学者从生产、生态、生活等多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本文以矿物元素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刈割和放牧(包括休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通过野外调研和定点试验相结合,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矿物元素分布特点、牧草和绵羊对元素的利用效率以及影响矿物元素变化的机制等,旨在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不同种类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以及植物对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吸收能力各不一样。草原植物中矿物元素供给量与家畜需要量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元素可能无法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相比刈割利用,放牧利用的草地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较高。2.对草甸草原进行研究发现,土壤中Mg、Mn和Zn含量随草原生长季推移逐渐下降,而Ca含量维持稳定。羊草和无芒雀麦对矿物元素的吸收效率随生长季波动,矿物元素在牧草根、茎、叶中的分布及转移效率也均不断变化。牧草中矿物元素含量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在草地上维持适当比例的优质杂类草有利于改善草地矿物元素水平。草地生长季期间,绵羊血液中Ca和羊毛中Zn含量稳定,而血液和羊毛中其余元素在放牧前后或随放牧时间推移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3.刈割和放牧在短期内对土壤p H值、容重、含水量、矿物元素总量和有效含量影响不大,但均改变了草地地上生物量、群落结构等,且提高了草地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含量。草地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变化与杂类草比例、无芒雀麦茎叶比呈正相关关系,与草地地上生物量、羊草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舍饲条件下,绵羊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变化较小,而放牧条件下环境和植物组成比较复杂,绵羊对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变化较大。4.不同休牧处理在短期内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对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牧草茎叶比产生了显着影响,这与每个阶段绵羊选择性采食有关。不同休牧下牧草矿物元素变化趋势相似,但是不同阶段下休牧对牧草矿物元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持续放牧时绵羊从草地上摄入的矿物元素总量最大,而在第二个放牧阶段进行休牧处理的放牧方式下,绵羊从草地上摄入矿物元素的效率最高。

唐林[6](2016)在《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研究了大豆等不同前作植物对后茬作物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的影响以及大豆作为前作植物防治后茬作物根肿病的机理。此外,还对油菜根肿病肿根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防菌筛选。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明确了大豆作为前作植物防治后茬作物根肿病的效果。比较了5种不同前作植物(水稻、莴苣、土豆、玉米和大豆)对后茬作物(油菜、白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可作为前作植物防治后茬作物根肿病。在田间轮作试验中,大豆作为前作植物对后茬油菜和白菜根肿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2.10%和80.28%。在温室试验中,大豆对后茬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达到35.10%。后茬白菜株高和干重明显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2.明确了对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机理。机制之一是大豆根系分泌物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非寄主植物(大豆、豌豆和三叶草)和寄主植物(白菜和油菜)均可以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大豆根系分泌物处理过的休眠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40.13%。显着高于其他非寄主植物豌豆(26.97%)和三叶草(30.25%),寄主植物白菜(28.68%)和油菜(26.80%)及对照处理无菌水(14.48%)和营养液(18.12%)。研究还表明根系分泌物和土壤中的N、Ca、B和Mg等元素可以抑制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3.明确了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根肿菌含量的影响。血球计数板法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处理后土壤根肿菌含量为1.5×106个孢子/g土壤,显着低于白菜处理(6.6×106个孢子/g土壤)、油菜处理(4.2×106个孢子/g土壤)、豌豆处理(5.5×106个孢子/g土壤)、三叶草处理(3.7×106个孢子/g土壤)和休耕处理(9.3×106个孢子/g土壤)。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表明:大豆处理后土壤根肿菌含量为7.4×105个孢子/g土壤,显着低于白菜处理(2.3×106个孢子/g土壤)、油菜处理(2.5×106个孢子/g土壤)、豌豆处理(1.3×106个孢子/g土壤)、三叶草处理(1.2×106个孢子/g土壤)和休耕处理(2.5×106个孢子/g土壤)。4.对油菜根肿病肿根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对其防治根肿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从油菜苗期和成熟期肿根内分别分离得到36株和53株内生细菌,以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主,分别占14.61%和26.97%。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3株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抑菌效果分别为漠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s)。3株菌株对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均有抑制效果,其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39.19%、55.78%和43.09%。盆栽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株防治根肿病效果分别达到19.15%、46.26%和30.29%。

张俞[7](2016)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文中研究表明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具有世界最典型的脆弱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不断扩大的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改善“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是我们目前恢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熊康宁,1999)。袁道先(2014)院士指出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是治理石漠化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中,如何充分利用牧草资源提高牧草利用效率来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在2013-2016年以生态学的生态位互补理论、动物营养学的健康养殖理论、自然地理学的空间异质性理论为基础。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动物”一体化农业生产体系。选取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典型代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示范基地。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了解石漠化周边相似原生植被群落、植物适生耐旱耐寒特性、不同地貌部位或生境梯度差异等为参考背景;野外与室内实验取证分析方法测定不同牧草的营养价值;结合牛羊的实体消化,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等级石漠化条件下的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体系。分别在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理论基础、耦合模式、关键技术、技术示范、监测评价、模式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依托“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动物”的生态畜牧业生产理论提出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混合比例为3:7,加强更多品种科属牧草的搭配来满足牛羊的营养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选取优质的适生牧草白三叶(trrifoliumrepensl.)、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扁穗雀麦(bromuscatharticusvahl.)、多年生黑麦(loliumperennel.)、鸭茅(dactylisglomeratal.)、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roxb)及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等植物,通过瘤胃瘘管法对单播、不同混合比例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羊对该地区白三叶、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等牧草的营养吸收利用状况较好,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混合比例为3:7。动物营养需求的多样性是维持家畜健康的基础,多物种建立的系统符合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草地建设中应充分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适当增加草地生产系统的多样性,以提高草地系统对自然地理的适宜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优质的牧草中优化配置,加强更多品种科属牧草的搭配来满足牛羊的营养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2)在不同等级石漠化条件下提出牧草的营养搭配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模式,研发出牧草营养搭配与草畜配套两大体系,接下来需要发展良种繁育技术优化产业布局来完善草蓄配套体系。基于不同等级喀斯特生态环境中适生物种的选取和牛羊营养需求的标准提出了牧草的营养搭配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模式。依据不同科属牧草营养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混合牧草来进行营养的差异互补,采用实体消化实验得出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同时加强牧草营养的搭配产量能提高14%-25%左右,能有效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提出了牧草营养搭配系统模式。草畜配套系统是将牧草和畜牧业的关系有效的结合,加大草畜配套系统设施、加强牧草种植技术培训、建立牛羊等牲畜养殖基地、畜禽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链条。在未来发展牧草营养搭配体系中饲草作为牲畜的主要营养来源,为促进草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牧草的质量与数量,选育和引进更多品种牧草,增加乡土植物对牛羊营养供给的贡献率。(3)提出牧草种植技术、牛羊的饲养技术、冷暖季型牧草的建植组合分区技术和牛羊棚圈的建设技术,在此基础上有待扩大技术体系完善技术流程。牛的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喂养,能有效控制牛对牧草的践踏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运动量有助于增肥。羊的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加放牧。放牧加饲补的育肥方式更加注重草地上的牧草状况进行判断,决定晚上舍内饲补的精料多少,秋冬季节牧草的供给量大大减弱,一般要按照体重的0.5%-1%补饲混合精料。建议加强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饲草新能源,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和精饲料补充料,形成以优质牧草为主、精料补充的营养相对全面的饲草饲料生产格局。(4)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在毕节撒拉溪、贞丰-关岭花江示范规模55hm2,示范效果良好,下一步可扩大示范点分布数量,发展典型示范农户。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于2013年9月份开始实施。示范技术有,牛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羊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牧草营养搭配技术示范工程。草地改良技术示范工程、牧草种植技术示范。目前示范区内草饲技术已经得到百姓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发展种草养畜产业,示范区畜牧业已经步入良性循环。但是示范布局相对较少,百姓参观学习条件欠缺。在今后的示范工程中应该加大示范面积,扩大示范点分布数量。组织典型示范户,给当地百姓传授经验。(5)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模式的监测评价显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增加、石漠化面积减小,石漠化治理出现良性的发展趋势,可进一步完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采用半放牧半舍饲、舍饲的喂养方式,通过人工能够有效的控制高强度高频率的连续放牧。有助于牧草的恢复、增强牧草的覆盖度、提高草场利用的均匀性,从而比连续放牧有较高植物多样性指数。通过长期的牛羊消化试验、体重增肥效果和牧草野外产量营养动态监测,发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牧草混合搭配比例适中。土壤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民经济状况改善。在未来的监测评价中,要增加监测评价指标,扩大监测面积,保障草地畜牧业对石漠化治理的贡献率。

杨小辉[8](2011)在《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期小黑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饲草小黑麦是禾本科牧草的优良品种,对我国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和农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小黑麦在黑龙江省种植,既能填补冬季饲料的缺口,又能解决大豆重茬带来的问题,产量较高、可行性强。本试验于2010年4月至7月在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香坊农场进行,通过研究不同的氮素用量和氮肥类型及不同的收获时期来探讨饲草小黑麦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能的变化,以明确合理的施肥水平和收获时期,为大面积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试验采用小黑麦品种东农5305,设氮素调控和收获时期两个因子,氮素调控因子分别为N1(施氮量100 kg·hm–2)、N2(施氮量150 kg·hm–2)、N3(施氮量200 kg·hm–2),以上氮肥种类为尿素,N4(施氮量150 kg·hm–2,氮肥为缓释肥)、N5(施氮量100 kg·hm–2,氮肥为尿素,另加有机肥200 kg·hm–2);三个收获时期包括:C1(抽穗期收获)、C2(开花期收获)、C3(半乳熟期收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素调控下饲草小黑麦的生理指标不同。增加氮肥施用量能促进饲草小黑麦的株高、分蘖、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机肥处理下小黑麦整个生育时期内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缓释肥处理在小黑麦开花期以后,对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促进较为明显。对于饲草小黑麦的分蘖数和叶绿素含量,也表现为高氮量水平下这两项指标较高,缓释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同样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效果显着。氮素调控对于饲草小黑麦的产量影响很大。N3处理小黑麦的饲草产量均显着高于N1和N2处理,缓释肥处理抽穗期收获时产量低于N3处理,开花期和半乳熟期收获时,与N3处理差异不显着,两者共同达到较高产量。N5处理对小黑麦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贡献较大。随施入速效氮肥量的增加,饲草小黑麦的品质显着提高。高氮量(N3)处理小黑麦的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茎叶比低。缓释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小黑麦的饲用品质也较高,相比而言,到生育后期,缓释肥效果更优。收获期不同,小黑麦的产量和饲用品质差距很大。总体而言,随二茬草收获期推迟,相同施肥处理下小黑麦鲜重、干重增加,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下降,小黑麦木质化程度加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茎叶比增加,饲草适口性和消化率显着下降。可通过不同的收获时期确定饲草小黑麦的用途,如在抽穗期收获可直接饲喂牲畜,此时饲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半乳熟期收获可用来晒制干草或青贮,缓解冬季和早春饲草不足的问题;开花期收获时,既可作当季饲料,也能晒制干草使用。小黑麦残茬和根部的可溶性糖和氮素含量对刈割后再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施肥处理小黑麦根部可溶性糖和氮素在刈割后都发生一致变化,即迅速下降后逐渐上升,残茬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及变化幅度大于根部。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的影响也不同,N3、N4、N5处理小黑麦根部和残茬中氮素以及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变幅大,再生能力强。综合小黑麦产量及品质的比较结果,确定尿素施氮量200 kg·hm–2较为合理,而缓释肥和有机肥在促进小黑麦产量和品质的效果上也较为理想,在节省资源和劳力上优于N3处理。对于小黑麦的收获期,可根据不同的饲草用途来选择合理的收获时期。

徐丽君[9](2009)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文中认为2007-2008年在内蒙古林西县,以敖汉苜蓿、Rangelander、阿尔冈金、金皇后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材料,从植物产量构成要素、根系形态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土壤特性等方面对4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筛选出适宜评价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的39个指标,分别为株高、分枝数、叶片重、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倾角、越冬率、生长速度、产草量、根颈直径、根颈收缩、根颈芽、单位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根瘤数、根系生物量、钙、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紧实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土壤有机氮、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商、Nbio/Norg和微生物数量。(2)采用的AHP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4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状况评价表明,Rangelander人工草地的差异性健康系数为1.36,阿尔冈金1.34,金皇后为1.16, 3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均好于本土品种敖汉苜蓿人工草地。用生态承载力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到了与模糊评价相类似的结果。(3)4个紫花苜蓿品种产量构成要素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产量构成要素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生长3、4年,各项指标达到一高峰,之后,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呈递减的变化趋势。生长2年处于生长阶段,生长5、6年的产量构成要素变化规律表现为下降趋势,尤其是株高、分枝数、叶片重量等下降明显。(4)不同生长年限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形态的各项指标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呈递增趋势。阿尔冈金、Rangelander、金皇后和敖汉苜蓿根系腐烂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09%、8.11%、8.45%和15.49%,根据根系腐烂分级标准,阿尔冈金、Rangelander和金皇后3种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处于轻度伤害水平,敖汉苜蓿根系处于中度伤害水平。(5)生长年限相同的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植物营养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Pn、Tr和WUE日变化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1:0013:00、9:0011:00和15:00左右。各项生理适应性指标的变化规律与品种及其生长年限有关,以生长3、4年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能较好的抵御外界的胁迫环境。阿尔冈金脯氨酸含量、CAT活性均较高,丙二醛、电导率比较低,具有较高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金皇后与阿尔冈金的变化规律相反,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弱,敖汉苜蓿与Rangelander介于二者中间。(6)土壤含水量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在15cm和70cm处出现最大值,在30cm处出现最小值;土壤紧实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土壤pH总体上差异不显着;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不明显,仅有微小波动,最大值出现在4:00左右;土壤养分总体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养分存在“表聚”现象。(7)4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微生物生物学指标表现出:起初较低(生长2年),在3年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生长4、5年居中)的单峰型规律,如蛋白酶与脲酶总体变化表现为先增后降、生长3年活性较高的趋势;土壤健康指数显示,生长6年的敖汉苜蓿和Rangelander与生长4年的阿尔冈金和金皇后人工草地微生物处于较好的生存环境。

张怀山[10](2014)在《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型狼尾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intermedium)是陈守良和金岳杏在1984年发现并命名的长序狼尾草新变种,为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属(Pennisetum)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甘肃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经过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具有产草量高、萌发力强、易栽培、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平均株高1.8~1.9m,年均干草产量达到1.60×104kg/hm2,粗蛋白含量18%以上。本论文对中型狼尾草4个新品系的生长特性、生殖特性、细胞学特性、抗逆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包括4个新品系在内的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的表型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中型狼尾草3个早熟品系的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日内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00~11:00,8:00~10:00是开花高峰期。1号品系开花时间7:00开始,11:00结束;2号品系7:30开始开花,11:30结束;3号品系开花始于7:30,11:00结束。1号、2号和3号品系的开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3d、20d和15d。1号、2号品系有一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的态势;2号品系出现两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次高—低”的态势。中型狼尾草开花变化除受自身开花节律的控制外,与气温变化、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关系,20~25℃温度范围较适宜花粉萌发,空气湿度较大时,花药散粉推迟或不散粉。花粉形态近似球形或卵园形,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饰纹,呈鱼鳞状排列。平均花粉粒大小为47.1μm,平均极轴长为45μm,平均赤道轴长为52μm,平均长/宽比例为0.86。探讨了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花粉形态与低结实率的关系。(2)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型狼尾草是以9为基数的4倍体种,4个品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36,同属中着丝点的小型染色体,在基因源上是同源性较强的染色体组;1号、3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7m+1sm,2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6m+2sm,4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8m(1SAT),4个品系染色体核型均属于不对称性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的变异范围较小,染色体核型为1B型。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2号、4号品系与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3)对采自云南省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栽培种质材料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各表型在29份材料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平均变异系数为17.58%,离散程度较高,极差变幅为0.31~51.60。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穗长、穗宽、穗柄长、节间长等茎叶与穗部营养性状的变异是中型狼尾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和贡献者,种子相关性状发芽率和结实率的变异程度低,遗传稳定。聚类分析结果,29份供试材料总体上分为3大类:第Ⅰ类有9份材料,第Ⅱ类有12份材料,第Ⅲ类包含8份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4)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7.2个;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611、1.7428、0.5610和0.3959;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236~0.90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1为界,29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但Mantel检测表明种质材料的遗传聚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370,P=0.2046)。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型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中型狼尾草野生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5)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下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①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降,在PEG浓度为5%时达到最大;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在20%PEG处理下含量是CK的6.0倍;MDA含量呈现“急剧增加—相对稳定—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5%PEG处理下MDA累积量达到最大;SOD活性总体上呈“急剧下降—微增—迅速上升”的趋势,PEG浓度为5%时最低,PEG浓度为20%时达到最大。②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升高趋势;MDA含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③随着NaCl胁迫水平的加强,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均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OD活性则呈现“微增—缓慢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PEG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低温4h胁迫下,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极显着正相关;NaCl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显着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适应逆境胁迫受到多种生理生化的调节,且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是中型狼尾草应答逆因子胁迫的重要生理调节机制,体现了其抵抗逆境胁迫、减轻伤害的适应性反应。(6)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4个中型狼尾草野生栽培新品系在甘肃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的物候期、生长速度、叶面积及分蘖数等性状的变化特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号、2号和3号品系出苗快,成熟早,生育天数147d左右;4号品系出苗迟,成熟晚,生育天数160d。1号品系生长最快,其株高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材料(P<0.05),在开花期达最高(187.94cm);3号品系生长较慢,株高最矮(150.51cm)。生育前中期,参试材料单株叶面积、茎粗逐步增长,抽穗期以后,趋于平稳甚至有所下降,1号、2号和4号品系变化一致且明显高于3号品系。2号品系分蘖能力最强,其次是1号、3号和4号品系。综合生产性能较好的是1号和2号,年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5300kg/hm2、14700kg/hm2。综合评价认为,中型狼尾草1号、2号新品系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草量高,成熟早,综合生产性能优良,适宜在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推广种植。综上所述,中型狼尾草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其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状饰纹;细胞染色体数为36,染色体核型为1B型;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逆境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会发生应激变化,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个中型狼尾草品系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的是1号和2号,是适合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盐渍土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系)。

二、提高鸭茅镁含量的育种措施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鸭茅镁含量的育种措施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3 试验方案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1 生态养猪技术
        2 林草间作技术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
    (二)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机理
    (一)草灌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
        1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
        2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
        3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
        4 草灌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二)野外验证试验
        1 田间干旱胁迫试验下对草灌植物的生长影响
        2 田间干旱胁迫试验对比下草灌植物营养品质变化机理
四 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相互作用
    (一)石漠化地区草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1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地区植物的影响
        2 植物形态和生长特征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3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与措施
    (二)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三)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单维和交互影响
        1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2 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3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交互影响
五 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2 灌木栽培技术
        3 施肥技术
        4 灌溉技术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草灌种植技术
        2 草灌品质提升技术
        3 野外田间旱棚装置技术
        4 植物生长模拟试验装置技术
    (三)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狗牙根概况
        1.1.2 刈割管理
        1.1.3 当前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2.2 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3 刈割对牧草再生能力的影响
        1.2.4 刈割对牧草氮、磷等养分的影响
        1.2.5 刈割对狗牙根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1.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品质的影响
        1.4.3 狗牙根响应刈割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温室试验
        2.2.2 田间试验
    2.3 试验取材
    2.4 样品测定
        2.4.1 地上部干、鲜重
        2.4.2 粗蛋白质含量
        2.4.3 粗脂肪含量
        2.4.4 粗纤维含量
        2.4.5 牧草含水量
        2.4.6 磷、氮含量
        2.4.7 株高
        2.4.8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4.9 基因表达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试验
        3.1.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鲜、干产量的影响
        3.1.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1.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3.1.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3.1.7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3.2 田间试验
        3.2.1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3.2.2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2.4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2.5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磷、氮含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4.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4.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含水量的影响
    4.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7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4.9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壤中的矿物元素
        1.1.1 矿物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1.1.2 影响土壤矿物元素的因素
        1.1.3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变化
    1.2 植物中的矿物元素
        1.2.1 植物对矿物元素的吸收
        1.2.2 矿物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1.2.3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变化
    1.3 动物中的矿物元素
        1.3.1 动物对矿物元素的吸收与分布
        1.3.2 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
        1.3.3 草食家畜日粮中矿物元素的调控
    1.4 矿物元素在“土-草-畜”间的流动
    1.5 本论文切入点与研究目标
        1.5.1 论文切入点
        1.5.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植物矿物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特征
        2.2.2 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和植物中元素含量的影响
        2.2.3 植物对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吸收能力
        2.2.4 不同植物中Ca、Mg、Mn和Zn元素含量及特征
    2.3 讨论
        2.3.1 影响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流动的因素
        2.3.2 放牧家畜营养需要与草原矿物元素间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矿物元素在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的分布及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3.2.2 常见牧草生长时期的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3.2.3 矿物元素在无芒雀麦和羊草中各部位的分布及变化
        3.2.4 矿物元素在土壤和牧草各部位间的转移效率及变化
        3.2.5 矿物元素在绵羊血液和羊毛中的变化特征
        3.2.6 矿物元素在绵羊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
    3.3 讨论
        3.3.1 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随季节变化
        3.3.2 矿物元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及转移
        3.3.3 矿物元素在动物体中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元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
        4.1.4 样品分析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理化特性及矿物元素变化
        4.2.2 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植物茎叶比变化
        4.2.3 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变化
        4.2.4 草地植物特征对刈割和放牧响应的多元分析
        4.2.5 绵羊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
    4.3 讨论
        4.3.1 不同处理下草地植物特征和矿物元素含量
        4.3.2 不同处理下草地土壤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
        4.3.3 反刍家畜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休牧处理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元素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样品分析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休牧处理下放牧压变化
        5.2.2 土壤理化特性及矿物元素变化
        5.2.3 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植物茎叶比变化
        5.2.4 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变化
        5.2.5 绵羊采食量、排粪量及采食组分分析
        5.2.6 不同休牧处理下绵羊摄入的矿物元素
        5.2.7 绵羊元素摄入与排泄的关系
    5.3 讨论
        5.3.1 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关系
        5.3.2 不同休牧对绵羊采食及元素摄入的影响
        5.3.3 放牧绵羊采食与排粪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研究进展
        1.1 根肿病的发生
        1.2 根肿病的症状
        1.3 根肿菌的分类地位与生活史
        1.4 根肿菌的生物学特性
        1.5 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分化
        1.6 根肿菌的检测与定量
        1.7 根肿菌的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8 根肿病的防治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防效评估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大田试验
        2.2 盆栽实验
        2.3 计算公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田试验结果
        3.2 盆栽试验结果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机理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与表面消毒
        2.2 根渗液的制备
        2.3 根渗液对休眠孢子萌发的评估
        2.4 根渗液化学物质分析
        2.5 盆栽土壤化学成分测定
        2.6 血球计数板法检测盆栽土壤孢子含量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盆栽试验土壤孢子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作物对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3.2 根系分泌物化学物质分析
        3.3 盆栽试验后土壤化学成分
        3.4 血球计数板法定量盆栽土壤根肿菌含量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盆栽土壤根肿菌含量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油菜肿根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生防菌的筛选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肿根内生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2.2 内生细菌的鉴定
        2.3 生防菌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生防菌的筛选
    4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
    2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的关系
    3 草地营养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理论基础
    1 牧草营养成分状况及适口性分析
    2 牧草产量分析
    3 草地营养利用率对牛羊健康的影响
        3.1 实验研究设计
        3.2 单一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
        3.3 混合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机制
四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模式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2.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4.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1.1 牧草种植技术
        1.2 牧草刈割技术
        1.3 牧草贮藏技术
        1.4 草地建植技术
        1.5 牧草评价技术
        1.6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
        1.7 牛羊的营养饲补技术
        1.8 牛羊的疾病防范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六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
        1.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3 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程化设计与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成效
        5.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成效
七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监测评价
    1 试验检测样地设置
    2 生态效益评价
    3 经济效益评价
    4 石漠化治理评价
八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与应用
    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
        1.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
        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
        2.1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
        2.2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期小黑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小黑麦的目前种植状况
        1.2.2 小黑麦的生物学特征
        1.2.3 饲草小黑麦的用途
        1.2.4 施肥对小黑麦的影响
        1.2.5 刈割对小黑麦的影响
        1.2.6 缓释肥及有机肥对小黑麦的影响
    1.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小黑麦生理指标的测定
        2.2.3 小黑麦产量测定
        2.2.4 小黑麦品质测定
        2.2.5 小黑麦再生性能测定
        2.2.6 数据分析工具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调控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1.1 氮素调控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株高的影响
        3.1.2 氮素调控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氮素调控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分蘖数的影响
        3.1.4 氮素调控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产量的影响
    3.3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饲用品质的影响
        3.3.1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粗蛋白的影响
        3.3.2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粗脂肪的影响
        3.3.3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3.3.4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3.3.5 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时期小黑麦茎叶比的影响
    3.4 氮素调控对小黑麦刈割后再生性能的影响
        3.4.1 氮素调控对小黑麦根及茎基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2 氮素调控对小黑麦根及茎基部氮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素调控对小黑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4.2 氮素调控对小黑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刈割时期与饲草小黑麦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关系
    4.4 刈割、施氮与饲草小黑麦再生性能的关系
    4.5 黑龙江省饲草小黑麦种植建议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华北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牧交错带界定
    1.3 国内外苜蓿研究现状
        1.3.1 苜蓿产量构成要素研究现状
        1.3.2 苜蓿根系形态学特性研究现状
        1.3.3 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现状
        1.3.4 苜蓿草地土壤特性研究现状
        1.3.5 农牧交错带种植苜蓿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1.4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1.4.1 草地健康的含义
        1.4.2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管理
        2.1.1 区域特点
        2.1.2 地形与地貌
        2.1.3 土地资源
        2.1.4 气候资源
        2.1.5 植被
    2.2 试验材料与田间管理
        2.2.1 试验材料
        2.2.2 田间管理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植株产量构成要素测定
        2.3.2 紫花苜蓿根系形态观测
        2.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4 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特性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紫花苜蓿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 构建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原则
    3.2 指标确定
        3.2.1 资料收集
        3.2.2 问卷调查
        3.2.3 专家组会议
        3.2.4 野外试验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3.3.1 指标与指标体系
        3.3.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3.3.3 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章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
    4.1 株高
    4.2 单株分枝数
    4.3 叶片重
    4.4 叶面积
    4.5 冠幅
    4.6 冠层
        4.6.1 叶面积指数
        4.6.2 叶倾角
        4.6.3 散射光穿透系数
    4.7 越冬率
    4.8 生长速度
    4.9 茎叶比
    4.10 鲜干比
    4.11 产草量
    4.12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相关分析
    4.13 紫花苜蓿产量构成要素主成分分析
    4.14 小结
第五章 根系形态特性
    5.1 根颈收缩
    5.2 根颈直径
    5.3 根颈芽
    5.4 根系总长度
    5.5 根系总表面积
    5.6 根系总体积
    5.7 根系直径
    5.8 根瘤
    5.9 根系生物量
    5.10 主根腐烂面积百分比
    5.11 紫花苜蓿病虫害调查
        5.11.1 紫花苜蓿病害调查
        5.11.2 紫花苜蓿虫害调查
    5.12 根系形态指标间相关分析
    5.13 根系形态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5.14 讨论
        5.14.1 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
        5.14.2 根系健康与根系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
    5.1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营养及生理生化特性
    6.1 植物营养状况
        6.1.1 氮元素(N)
        6.1.2 磷元素(P)
        6.1.3 钾元素(K)
        6.1.4 钙元素(Ca)
        6.1.5 镁元素(Mg)
    6.2 光合特性
        6.2.1 光合速率(Pn)
        6.2.2 蒸腾速率(Tr)
        6.2.3 水分利用率(WUE)
        6.2.4 叶绿素
        6.2.5 叶绿素a/b
        6.2.6 植物的光合、蒸腾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生理适应性
        6.3.1 游离脯氨酸
        6.3.2 丙二醛(MDA)
        6.3.3 过氧化氢酶(CAT)
        6.3.4 电导率
    6.4 植物营养及其生理生化指标间相关分析
    6.5 植物营养及其生理生化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6.6 讨论
        6.6.1 光合因子日变化规律
        6.6.2 生理适应性因子月动态变化规律
    6.7 小结
第七章 土壤特性
    7.1 土壤含水量
    7.2 土壤 PH 值
    7.3 土壤紧实度
    7.4 土壤呼吸
        7.4.1 土壤原位呼吸日进程
        7.4.2 土壤原位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7.5 土壤养分
        7.5.1 氮元素(N)
        7.5.2 磷元素(P)
        7.5.3 钾元素(K)
        7.5.4 有机质
        7.5.5 4 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与原始裸地比较分析
    7.6 土壤微生物
        7.6.1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
        7.6.2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健康指数
        7.6.3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7.6.4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7.7 土壤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7.8 土壤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
    7.9 讨论
        7.9.1 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7.9.2 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规律
        7.9.3 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
        7.9.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与微生物商的指示性
    7.10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苜蓿人工草地健康综合评价
    8.1 模糊数学的特点
    8.2 模糊综合评价
        8.2.1 隶属度的确定
        8.2.2 一级综合评价
        8.2.3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8.3 不同紫花苜蓿草地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8.3.1 产量构成要素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8.3.2 根系形态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8.3.3 植物营养及光合生理生化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8.3.4 土壤特征因子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8.3.5 综合评价系数
    8.4 基于林西县生态承载力的生产性能影响分析
    8.5 讨论
        8.5.1 健康评价指标的选择
        8.5.2 健康评价方法的选择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1.1 植物种质特性研究的意义
        1.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狼尾草种质特性研究进展
        1.2.1 狼尾草生长特性研究
        1.2.2 狼尾草生殖特性研究
        1.2.3 狼尾草抗逆性研究
    1.3 狼尾草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狼尾草形态学分析
        1.3.2 狼尾草细胞学分析
        1.3.3 狼尾草同工酶分析
        1.3.4 狼尾草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开花授粉习性
        2.2.2 花粉形态观察
    2.3 讨论
        2.3.1 中型狼尾草日内、日间开花变化规律
        2.3.2 中型狼尾草的开花授粉习性及应用
        2.3.3 中型狼尾草花粉形态对结实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型狼尾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及来源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数目观测
        3.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2.3 不同品系染色体核型参数比较
    3.3 讨论
        3.3.1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
        3.3.2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长度类型
        3.3.3 中型狼尾草的核型进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4.2.2 表型性状方差分析
        4.2.3 主成分因子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DNA 提取及定量
        5.1.3 ISSR 引物的筛选
        5.1.4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5.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SSR 扩增产物及多态性分析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5.2.4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PEG、低温和盐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 PEG 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2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3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4 PEG、低温和盐胁迫下各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6.3.2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6.3.3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栽培试验及生产性能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供试材料
        7.1.3 试验设计
        7.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5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物候期
        7.2.2 株高
        7.2.3 单株叶面积
        7.2.4 茎粗
        7.2.5 单株分蘖数
        7.2.6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3 讨论
        7.3.1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生态适应性
        7.3.2 中型狼尾草叶面积变化在生产中的利用
        7.3.3 中型狼尾草生产性能的综合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发明专利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提高鸭茅镁含量的育种措施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D]. 闵小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3]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张寅坤. 鲁东大学, 2020(01)
  • [4]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5]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D]. 罗建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6]大豆作为陷阱植物防治根肿病的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D]. 唐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8]氮素调控对不同收获期小黑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杨小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9]华北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D]. 徐丽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怀山.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提高浮萍镁含量的选育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