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旱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的表现

巴西旱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的表现

一、巴西陆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试种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华[1](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郑旭颖[2](2014)在《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云南省连续出现季节性干旱,导致部分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稻无法有效种植,地区的粮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区域性课题。稻谷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之一,主要分为陆稻和水稻两种,水稻的机械化种植较为普遍、产量较高,但只适合种植在有灌溉条件或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与水稻相比,陆稻具有节水耐旱的特点,适合在干旱的地方种植,大多种在山区丘陵,其种植普遍采用传统手工种植方式,导致劳动强度大、产量低,而且只有少数种植环节采取农业机械。水稻和陆稻的农业性状相似,故可在某些环节借鉴水稻的机械使用;其次小麦也是旱作植物,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为陆稻机械化种植提供可行性参考。由于陆稻种植劳动强度较大且产量较低,为了保障山区粮食安全,应寻找出一条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来提高陆稻种植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方法。陆稻是一种具有耐旱性强、需水少特点的粮食作物,现有对陆稻种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种植的方法和种植中具体某项环节的改进措施方面。本文的研究切入点为陆稻种植方式的整体转变,由传统手工种植向机械化种植方式上的转变,并包含转变后的可行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并借鉴芒市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法和邻近地区小麦机械化种植流程,填充国内外在陆稻机械化种植方法上的空白,并从其机械化种植的经济效益出发,探寻一种符合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气候地貌特点的陆稻机械化种植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将机械应用于陆稻的生产种植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产值较高,且其机械贡献率为26.9%,说明在陆稻稻作过程中机械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陆稻产量和收入;再通过对比假设,假设分全机械种植、部分机械种植和全手工种植三组,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机械种植可达到12.38%的增幅,同时表明机械化程度和种植增收的程度成显着的正相关,在计量回归的结果中同样能够得到正相关的结论。第二,在机械化稻作的具体流程定性分析中,根据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并借鉴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情况,在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环节推荐使用山东常林1GZ6耕整机、小型手推式单行多功能播种机、电动喷雾施肥机和鑫源微型收割机,其主要特点是灵活低耗轻便,适合丘陵山区的陆稻种植,节省工时,提高效率。第三,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可作为陆稻发展的一种参考方法,从技术经济分析可得,此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陆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节约释放一部分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结论,本文从政府、机械研发和机械推广三个层面做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大对丘陵山区陆稻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增加陆稻种植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设立相关机械化种植流程规范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和农户基础教育水平等。

彭星木[3](2013)在《吉安市旱稻栽培的可行性研究及建议 ——以永丰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吉安地区地貌多丘陵和高山,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灌溉也不方便,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了当地农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何在现有耕作的条件下,充分发掘耕地潜力,以确保在大灾面前能保证农民生活和生产的稳定,是学者与政府人员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围绕上述问题和需求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1)吉安市(永丰县)推广旱稻种植的必要性,包括当地旱灾情况和抗旱保产、以及自身条件的分析;(2)吉安市推广旱稻种植的可行性,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证和分析,得出吉安市推广旱稻是否可行;(3)对当地农村居民推广旱稻种植意愿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主要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从事的行业、农业收入及其所占比率、常年从事农业劳动人数、亩纯收入、是否了解旱稻、是否种植过旱稻等因子(这些因子对于农民行为的改变具有影响力)。通过种植意愿的相关性分析,从而找出哪些变量与农民的种植意愿关系更加密切,以做到“对症下药”的效果。通过上述论证与分析后,可以确定在该地区旱稻的种植是可行的,是大有可为的。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收入及其所占的比率、亩纯收入、是否了解或种植过旱稻同旱稻种植意愿具有较强相关性,尤其是农业收入所占比率、是否了解或种植过旱稻这两方面与该意愿具有完全相关性,而对于旱稻种植意愿,年龄、文化程度、常年从事农业劳动人数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一定关联。面对当地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卷中所存在的与农民旱稻种植意愿密切相关的因素,我们必须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与建议,尤其是在推广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策略,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与推广,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领导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共同努力,更好地让农民接受旱稻和种植旱稻。

叶协锋[4](2011)在《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文中认为在收集、分析大量土壤、烟叶样品和气象数据等资料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等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建立包括植烟土壤适宜性、烤烟气候适生性的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烤烟品质定性、定量的评价体系。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河南省植烟区域生态条件的定性、定量评价和区划。1、构建了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1)建立了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速效钾、速效氮、水溶性氯、速效磷、有机质、耕层厚度、pH、土壤质地、全氮和盐分10个因子。(2)建立了气候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成熟期均温、生育期均温、生育期日照时数、生育期降雨量、生育期相对湿度等5个因子;(3)建立了地形地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度等3个因子。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评价体系中,土壤适宜性评价权重为0.60,气候适生性评价权重为0.30,地形地貌适宜性评价权重为0.10。2、系统研究了烤烟NC89的生长发育规律与气象条件的吻合度,分析了河南省烟区移栽期气温稳定达到12℃和成熟期日均温小于20℃的地区和时间,并探讨了部分质量因素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1)系统分析了有效叶现叶规律,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围的生长规律,以及干物质积累规律,并建立了各指标的拟合方程;(2)叶龄21d-41d之间是叶肉细胞快速扩展、内含物逐步丰富的主要时期。随着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叶绿体片层结构清晰度不断下降,结构逐渐松散并消失,最终导致叶绿体解体,内含物发生游离,出现空泡;(3)当年主要气象要素及历年气象要素与NC89的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4)河南省烟区移栽期日均温稳定达到12℃的时间分别是四月上旬、中旬和下旬,成熟期日均温小于20℃的出现时间分别为八月下旬,九月上旬、中旬和下旬;(5)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介于0.05㎜和0.001㎜之间的土壤颗粒百分含量,以及土壤钙、镁、铁、铝和钠的含量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巨豆三烯酮4个同分异构体的含量;(6)土壤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镁、pH和钠等6个指标和烟叶有机酸含量关系较密切。3、将地质背景与烟叶品质相结合探究两者关系,并完成了地形地貌适宜性区划。(1)在河南省植烟县分布最广的地质沉积全新统层为烟叶种植较适宜区,早于第四纪地层的区域为烟叶种植中等适宜区,中更新统沉积层为烟叶种植的低适宜区,晚更新统沉积层区域为烟叶种植较低适宜区,早更新统沉积层区域为烟叶种植适宜区。(2)河南省烟草种植地形地貌适宜性区划为四个等级,一级适宜区占到了河南省的70%,二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周口、商丘、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地市,三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等地市,四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南阳、济源和洛阳等地市。4、研究并评价了河南省植烟土壤适宜性等级。(1)河南省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多数土壤样品pH为中性或偏碱性,有效氮含量处于适宜水平,多数样品速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平均值较适宜但烟区间变异较大,土壤水溶性氯含量整体偏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处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适宜。共有49个样品盐分含量>1.0%,周口和商丘植烟土壤属于轻盐渍化土壤,其他地区植烟土壤为非盐渍化土壤。郑州植烟土壤质地偏砂,三门峡、洛阳和济源植烟土壤质地相对偏粘;(2)肥力等级一级适宜区包括29个植烟县,二级适宜区19个植烟县,三级适宜区15个植烟县,四级适宜区1个植烟县。5、评价了河南省烟区1971-2005年间4-9月主要气候因子变迁趋势,并进行了河南省气候适宜性区划。(1)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061℃/a,平均气温豫南>豫中>豫西烟区。常年日照时数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倾向率为-4.1575h/a,日照时数豫西>豫中>豫南烟区。降雨量变化趋势与常年平均值相近并略有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31mm/a,降雨量豫南>豫中>豫西烟区。相对湿度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047%/a,相对湿度豫南>豫中>豫西烟区。平均气温的上升使得烤烟移栽期可以提前,而日照时数的下降直接影响到烟叶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质量形成。(2)河南省气候适宜性一级适宜区包括7个地市,其中南阳适宜面积最大;二级适宜区包括11个地市,其中信阳和驻马店适宜面积相对较大;三级适宜区以信阳(20.97%)面积相对较大;四级适宜区以商丘(16.71%)面积相对较大。6、建立了烟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研究并评价了河南省烤烟质量。(1)河南省多数烤烟样品外观质量较好,烟叶颜色多橘黄,成熟度较好,结构较疏松,身份中等,有油分,色度中等,正反色差较小,叶面较均匀;(2)烟叶含梗率和平衡含水率在适宜范围的比例较低;(3)总糖含量整体偏高,钾含量整体偏低;(4)河南省烤烟样品吸食质量在中等偏上的水平,总分以济源最高,南阳次之,商丘最差;(5)河南省不同地区烟叶的综合质量指数得分均在70分以上,而周口、信阳、商丘等地稍低。7、完成了河南省烟草种植区生态适宜性区域划分。包括5个一级种植区,分别是豫西山地丘陵种植区、豫中平原种植区、豫西南南阳盆地种植区、豫南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种植区、豫东平原种植区。对64个植烟县进行了适宜等级区划。

魏兴华,汤圣祥,余汉勇,王一平,袁筱萍,徐群[5](2010)在《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各类国外水稻种质,其中9963份已被国家种质库正式编目。通过检疫、隔离种植和多年评价,一批优异种质被直接或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和生产。在我国水稻生产中,连续几年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100万亩)和在6670~66700hm2(10万~100万亩)的国外常规品种分别为22个和81个;具有国外胞质雄性不育和/或国外强恢复系(亲本/血缘)、年种植面积超过40万hm2(600万亩)的杂交水稻组合33个;一大批国外引进种质已成为不同时期我国高产、优质和多抗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近60年来衍生了2000余个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因直接和间接利用国外引入水稻种质而增产的稻谷超过773亿kg,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入,对于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宝库,增加遗传多样性,防止遗传脆弱性,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周永国[6](2008)在《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这些重要进展给杂交水稻育种在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进一步显现了杂交水稻发展的良好前景。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各项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闵优香粳”是由上海市闵行区种子公司于2000年用261S与W香99075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香型两系杂交晚粳新品种,也是目前上海唯一推广的两系杂交稻,但是就直链淀粉含量而言,“闵优香粳”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8.5%,未能达到农业部部颁的一级优质米标准。本研究以由本实验室将anti-waxy基因导入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获得的6个共转化子的T1代种子为研究材料,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目的基因PCR检测,筛选纯合转基因后代,经过3代的筛选得到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采用TAIL-PCR技术,扩增出4个转基因株系T3代植株中T-DNA侧翼序列。分析了5个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未转基因261S的自交结实率及3个纯合转基因株系与W香99075杂交结实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与对照的自交结实率和杂交结实率都没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了anti-waxy基因整合到受体水稻261S后,没有对受体水稻的正常结实产生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转基因水稻T4代种子与对照261S水稻的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及其与原恢复系W香99075杂交F2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261S株系T4代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比较呈极显着差异;有2个转基因株系杂交稻F2糙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食味品质可能已被改良的新型“闵优香粳”杂交稻。本研究中我们还获得了植株矮化且剑叶较短的261S水稻突变体,它是由261S水稻成熟胚在离体组织培养过程中突变获得的。经2代常规种植观察显示,其各种农艺性状已经稳定。我们分别对矮化株系和对照261S水稻株高、穗尖与叶尖之间距离及剑叶长等性状进行记录及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矮化株系与转基因对应编号的非矮化转基因261S株系及未转基因的261S植株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在植株高度上,矮化株系比261S对照平均降低约10cm;261S水稻植株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约为11cm,而矮化株系的穗尖与叶尖之间的距离仅约3cm。在大田种植中,能明显看出矮化株系的上半穗浮于叶片表面,形成“叶上禾”状态。在进行大田杂交制种时,这有利于父本的花粉不受剑叶的遮挡而更容易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从而有可能大大提高杂交授粉率、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因此,这个矮化及短剑叶突变株系在以后的杂交育种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从制种过程分析,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普通常规稻都可以作为恢复系进行杂交制种。因此在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中,母本的培育比父本更重要。尽管人们也可以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对两系不育系的各种性状进行改良,但是,利用杂交技术改良两系不育系水稻的品质,一是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要求保持原来水稻品种作为不育系所应该具备的特性也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已成功获得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和植株矮化及剑叶较短两种不同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新品系,为今后培育新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陈富忠,曹启章,李恒蓉,王秀凤,赵芳,白世枝[7](2007)在《旱稻发展趋势及丹粳系列旱稻品种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节水型稻作研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旱稻作为一种新兴起种植模式,是节水型高效旱作农业。本文简述了发展旱稻意义,国内外旱稻育种研究的回顾、发展现状与趋势,着重介绍了丹东农科院近几年旱稻选育进展及近期育成的旱稻品种的生育特点和应用状况,并进一步阐述了旱稻选育的关键技术、旱稻栽培要点。

严学东[8](2007)在《旱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及抗旱性的遗传参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稻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是水稻抗旱性改良育种的巨大宝贵种质资源。推广旱稻种植面积或利用旱稻资源培育高产优质的旱稻品种(或抗旱水稻品种)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减少旱灾危害、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途径;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35份旱稻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主要品质性状和抗旱性指标采用方差、协方差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广义遗传力、简单相关、遗传相关、预期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通径系数、因子载荷值等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13个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有效分蘖秆长>株高>1~2穗节长>穗颈长>穗长>全生育期>剑叶宽>单株有效穗数>剑叶长>单株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千粒重。单株产量、千粒重、结实率这3个性状的遗传力较低,若配置杂交组合,针对这些产量性状适宜在高世代性状趋于稳定时进行定向选择。(2)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颈长>单株实粒数>1~2穗节长>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有效分蘖秆长>剑叶宽>结实率>株高>剑叶长>千粒重>穗长>全生育期。单株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位列第4,故在本试验的旱稻群体中该性状具有较丰富的遗传潜力,选择潜力较大。(3)在选择率为5%、1%时,13个农艺性状的预期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顺序为:穗颈长>1~2穗节长>单株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有效分蘖秆长>株高>剑叶宽>穗长>剑叶长>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单株产量位次比较靠前,并且遗传变异系数也比较大(29.51%),因此单株产量的遗传潜力大、遗传进度快、选择效果较好。本研究的35份旱稻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和遗传潜力,可为进一步的遗传研究和选育新种质提供有效的遗传基础。(4)单株产量与千粒重、单株实粒数、结实率的简单相关(r分别为:0.5717**、0.7584**、0.7708**)和遗传相关(rg分别为:0.7926**、0.9759**、0.9835**)都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对千粒重、单株实粒数、结实率进行选择时单株产量的相对相关遗传进度也大(当K=2.06时,分别为:24.6034%、37.1987%、33.0304%),因此对这3个性状的间接选择能显着地提高单株产量。(5)农艺性状通径分析表明,千粒重(x1)、单株实粒数(x2)、结实率(x3)对单株产量(y)的直接作用比较大。且这3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6.6198+ 0.1852x1+0.0081x2+0.1198x3(SLE=0.10,SLS=0.10)。因此,在旱稻的选育种中可根据各农艺性状的遗传表现、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效应,配合单株产量选择的最优方程进行有重点的选择,以达到良好的选择效果。(6)品质性状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透明度级别呈极显着负相关(r=-0.4621**),与剑叶长(r=-0.3508*)、全生育期(r=-0.3583*)呈显着负相关,与糙米率呈显着正相关(r=0.3539*)。直链淀粉含量与剑叶宽(r=-0.4679**)、与1~2穗节长(r=-0.4427**)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垩白粒率(r=0.3361)、垩白度(r=0.3190)的正相关系数较大但不显着。因此,对与之相关明显的性状进行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改良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的目的。(7)品质性状因子分析表明,粒形、糙米率、垩白、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6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8.0466%,基本上概括了12个品质性状的主要信息。在旱稻品质育种中应重点对这6个主因子进行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和效果。且6个主因子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在育种上必须注意主因子或性状间的协同改良。(8)对35份旱稻种质的抗旱性测验表明,离体叶片保水率、细胞质膜损伤率、分蘖秆长变异系数、种子高渗溶液发芽率4个抗旱性指标对检测旱稻抗旱性是有效的。抗旱性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抗旱指标选择抗旱总级别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种子高渗溶液发芽率>分蘖秆长变异系数>离体叶片保水率>细胞质膜损伤率。通过这些抗旱性指标选择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种子高渗溶液发芽率>分蘖秆长变异系数>细胞质膜损伤率>离体叶片保水率。且抗旱总级别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显着正相关。(9)结合抗旱总级别值法与抗旱性聚类分析法将35份旱稻种质分为3类。其中18份种质归为抗旱性强的类群(抗旱能力≥3级以上),12份种质归为抗旱性中等的类群(抗旱能力大部分介于2~3级之间),5份种质归为抗旱性弱的类群(抗旱能力<2级)。因此,可认为通过对旱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抗旱性的遗传参数研究,能为寻求高产、优质、抗旱较优的性状组合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以及为旱稻的选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性状遗传参数。

王智华[9](2006)在《转基因耐盐旱稻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及其生理指标测定》文中提出以早稻297转入BADH和mtlD基因产生变异经选择获得的新品系99-1、99-2、99-3、99-4、99-5,在不同含盐量的条件下对其产量、农艺性状、耐盐性及其耐盐生理指标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转入相同目的基因所获新品系其耐盐性表现不同。将品系99-1、99-2、99-3、99-4、99-5和对照分别在含盐量0.3±0.05%、0.5±0.05%和0.8±0.05%不同盐渍土上种植结果表明,在轻盐渍土上,参试品系产量与对照存在差异,但不明显。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参试品系与对照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有很大差异。其中,品系99-4、99-5下降速度较慢,99-1、99-2、99-3及对照下降速度较快,其产量间差异达到明显水平。2.初选出耐盐抗旱水稻新品系。在高盐浓度的条件下(含盐量0.8±0.05%),其供试品系的产量均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7.5-52.7%。其中品系99-5和99-4分别增产98 Kg/亩和90 Kg/亩。增产幅度分别达52.7%和48.4%,表现出良好的耐盐和抗旱特性,适宜在黄河三角洲盐渍地区试种。3.盐的浓度对新品系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分别在0.3%、0.5%、0.8%氯化钠溶液中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在低含盐量(0.3%)时,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没有明显差异,甚至略有提高;随着盐浓度的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但耐盐品系99-4、99-5下降较慢,与其它品系及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而品系99-4与99-5之间差异不显着。4.耐盐新品系其生理指标存在差异。经对不同含盐量种植的供试材料植株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在低盐条件下,各供试材料植株间电导率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其各参试品系间的电导率值逐渐升高,但升高趋势有较大差异,耐盐品系99-4、99-5升高速率较慢,表明这两个品系细胞膜受到盐离子损害最小,耐盐渍能力较强。在低含盐量条件下,参试品系植株间脯氨酸含量差别较小,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但增加的趋势差别较大,品系99-4、99-5增加速率较快,含量最高,可达到对照的5—15倍,对质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5.目的基因转入后的表达差异性的可能原因供试材料的5个新品系,尽管是相同基因转入同一受体而获得变异体,但其田间试验证明品系间在耐盐性、产量、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因可能生物性状是由内在代谢所控制,而代谢是由其基因产物所决定,故目的基因表达程度或表达量的不同而导致了这种差异的出现。同时证明转基因技术是植物创造变异的有效途径,其后代需经常规育种技术严格的选择和鉴定。

姚帮松[10](2006)在《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明巴西陆稻IAPAR9全生育期的需水状况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对其生长、生理生态以及产量的影响。利用调亏灌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子萌发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其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整齐度和活力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含水率为80%的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就壮苗指数而言,水分含量在50%-70%的处理较好。幼苗的苗体素质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根长、根冠长度比、根重、茎重、须根数与水分呈极显着相关;茎长、根冠重量比与水分呈显着相关。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其发芽力、种子活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苗体素质也呈现显着的差别。土壤含水量为60%-80%的条件下幼苗的根冠比较大,主根和须根数均较发达,是较理想的株型。所以在土壤含水量为80%的条件下播种,发芽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以上,这样既可以节水20%左右,又可以获得苗体素质较好的幼苗。2.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不同,对根后期生长影响较大,除根长外,根数、根体积、根重和根冠比等是前期水分含量较低而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各项指标增加较快。C7处理的根数和根体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61根和30.01cm3,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55%—65%、70%—80%;C9处理的根重和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3g和37.52%,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65%—75%、70%—80%。单根根长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第三阶段增加的速度最大,C19处理达到最大值为40.37cm,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75%—85%、75%—85%、80%—90%。根冠比随光合速率的增加而增加。3.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对巴西陆稻IAPAR9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前期水分含量较低、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有明显地增加,胞间CO2浓度明显地降低。当土壤水分含量第一阶段为55%-65%;第二阶段为65%-75%;第三阶段为70%-80%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最明显,说明巴西陆稻IAPAR9具有补偿生长效应。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非线性关系,当蒸腾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超出这一临界值的蒸腾应通过合适的措施进行控制,减少水分地丢失。4.当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蒸腾速率分别为3.4021 mmolH2Om-2s-1和3.0057mmolH2Om-2s-1时(实测值3.63 mmolH2Om-2s-1、2.46 mmolH2Om-2s-1),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8.5520μmolCO2m-2s-1和24.2752μmolCO2m-2s-1(实测值8.58μmolCO2m-2s-1、24.15μmolCO2m-2s-1),说明蒸腾速率3.4021 mmolH2Om-2s-1和3.0057 mmolH2Om-2s-1为蒸腾速率的阀值。5.气孔导度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阀值为0.0986 molH2Om-2s-1和0.1489molH2Om-2s-1,小于此值不利于蒸腾和光合,大于此值既不利于蒸腾和光合,也不利于节水。6.N、P、K元素含量受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影响大小的顺序为K>N>P,基本上呈极显着相关。第一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65%-75%。第二阶段最有利于N、P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5%-85%,K是65%-75%[对应第一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和K为A1(45%-55%);P为A2(55%-65%)]。第三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0%-80%[对应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为A2(55%-65%);B4(55%-65%),P为A2(55%-65%);B6(75%-85%),K为A2(55%-65%);B5(65%-75%)]。7.水分利用率(WUE)、产量(Y)和供水量(X)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水分利用率的最佳值不是在供水充足、产量最高时获得。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应将蒸腾速率控制在临界值以下,避免奢侈蒸腾,灌水量应在各生育期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敏感期的供水量,有利于水分利用率地提高。孕穗—齐穗阶段需水量、模比系数、需水量强度较大,依次是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8.C10处理的理论产量最高5015.5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三阶段80%-90%。C9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4799.9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三阶段70%-80%。实际最高产量耗水量(6868.3 m3.hm-2)与充分灌溉耗水量(8507.2 m3.hm-2)相比,节水1638.9 m3.hm-2,可节水23.86%,产量提高12.28%。9.当灌水量为6368.96m3.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0.7941);当灌水量为6907.92 m3.hm-2时,产量最高,(7854.53 Kg.hm-2)。所以灌水量控制在6368.96m3与6907.92 m3.hm-2之间为宜,与充分灌溉(对照处理8507.20 m3.hm-2)相比,可节约灌溉用水23.16%-33.57%。试验的理论最高产量和实际最高产量的耗水量正是在这一范围。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的模比系数为:播种—出苗9.56%、出苗—分蘖14.30%、分蘖—孕穗20.02%、孕穗—齐穗39.65%、齐穗—成熟16.47%。10.从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来看:千粒重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影响,实粒数、有效穗主要受耗水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顺序是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11.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程度是:孕穗—齐穗>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这与需水强度越大的阶段,作物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越高的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得到巴西陆稻IAPAR9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为:Ya/Ym=(ETa1/ETm1)0.0971×(ETa2/ETm2)0.0816×(ETa3/ETm3)0.2469×(ETa4/ETm4)0.2624×(ETa5/ETm5)0.0198

二、巴西陆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试种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西陆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陆稻种植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1.4.2 稻作与陆稻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1.4.3 陆稻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澜沧县陆稻调查研究
    2.1 澜沧县概况
    2.2 稻作生产情况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
    2.5 调查结果
        2.5.1 澜沧县陆稻种植方式现状
        2.5.2 制约陆稻机械化种植原因
    2.6 陆稻种植机械化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陆稻机械化种植
    3.1 芒市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3.2 小麦机械化种植生产情况
    3.3 陆稻种植用地及耕整地机械
    3.4 陆稻播种
        3.4.1 播种的机械形式
        3.4.2 播种的技术要求
        3.4.3 播种期的要求
    3.5 陆稻施肥
        3.5.1 施肥机械
        3.5.2 肥料的选择及施用方法
    3.6 中耕
        3.6.1 中耕技术及其机械化
        3.6.2 除草技术及其机械化
        3.6.3 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其机械化
    3.7 收割
    3.8 收获后处理技术及其机械化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经济分析
    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4.1.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特点
        4.1.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
    4.2 模型选择
        4.2.1 生产函数选择
        4.2.2 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
    4.3 C-D函数影响要素回归分析
        4.3.1 因变量和自变量设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4.3.4 回归分析
    4.4 农业机械贡献率
        4.4.1 农业机械贡献率计算方法
        4.4.2 陆稻种植机械贡献率
第五章 陆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选择理论分析
    5.1 机械化种植经营模式理论模型
        5.1.1 基本原理
        5.1.2 种植方式对比分析
        5.1.3 各环节机械可行性分析
    5.2 机械化种植生产者行为理论模型
        5.2.1 基本理论
        5.2.2 生产者行为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6.3 建议与展望
        6.3.1 政府层面
        6.3.2 陆稻机械研发层面
        6.3.3 陆稻农业机械化推广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B:调查附图

(3)吉安市旱稻栽培的可行性研究及建议 ——以永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吉安市区域概况
        1.1.1.2 旱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1.1.1.3 农业生产中抗旱策略研究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旱稻种植研究概况
        1.2.1 旱稻的特性
        1.2.2 我国旱稻种植历史及现状
        1.2.3 我国旱稻高效栽培技术与推广研究现状
        1.2.3.1 我国旱稻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2.3.2 我国旱稻推广模式中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
        1.2.4 旱稻种植的意义
    1.4 国外相关研究
        1.4.1 旱灾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1.4.2 国外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参考理论
2.吉安市旱稻栽培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吉安市推广旱稻栽培的必要性
        2.1.1 旱灾的发生对吉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1.2 吉安市及永丰县自身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2.1 气候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2.2 地形及地力方面对农业生产的的影响
        2.1.2.3 水资源方面对农业生产的的影响
        2.1.2.4 社会安定与生活稳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 吉安市旱稻栽培推广的可行性
        2.2.1 地区客观条件及旱稻特性决定了当地旱稻适宜栽培
        2.2.2 具备了种植旱稻的技术条件
3.永丰县旱稻推广种植意愿调查的分析
    3.1 问卷资料的概况与分析
        3.1.1 性别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2 年龄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3 文化程度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4 主要从事的行业、农业收入及其所占比率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5 常年从事农业劳动人数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6 亩纯收入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1.7 是否了解旱稻、是否种植过旱稻与种植意愿的相关性
    3.2 农民所关注的旱稻种植问题及担心的分析
    3.3 问卷结论
4.吉安市推广旱稻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4.1 吉安市旱稻推广所将面对的问题
    4.2 吉安市旱稻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1 影响烤烟烟叶质量形成的生态因素
        1.1.2 GIS 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在区划研究中的应用
        1.1.3 国内外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切入点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切入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生态资料的收集
        2.1.1 样品采集
        2.1.2 烟叶样品的分析评价
        2.1.3 土壤样品的分析评价
        2.1.4 烟区气象条件调查
        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烤烟生长发育规律与气象因素的吻合度研究
        2.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2 测定指标、方法及时间安排
    2.3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
        3.1.1 参评因子的选取
        3.1.2 权重确定
    3.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3.2.1 各参评因子隶属函数的建立
        3.2.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3.3 小结
第四章 河南烟区生态因素与烟叶质量关系分析
    4.1 烤烟生长发育规律与气象因素的吻合度研究
        4.1.1 烤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1.2 叶片发育规律与气象条件吻合度分析
    4.2 河南省烟区移栽期气温和成熟期气温分析
        4.2.1 前期气温稳定达到12℃的地区和时间分析
        4.2.2 后期日均温小于20℃的地区和时间分析
    4.3 土壤理化性状与烟叶巨豆三烯酮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3.1 土壤养分含量与巨豆三烯酮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颗粒组成与巨豆三烯酮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3.3 土壤矿质元素含量与巨豆三烯酮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4 土壤理化性状与烟叶有机酸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4.4.1 烤烟烟叶有机酸含量与土壤常规成分相关关系分析
        4.4.2 烤烟烟叶有机酸含量与土壤机械组成相关关系分析
        4.4.3 烤烟烟叶有机酸含量与土壤大、中量营养元素含量相关关系分析
        4.4.4 烤烟烟叶有机酸含量与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相关关系分析
        4.4.5 烤烟烟叶三大类有机酸含量及总量与土壤性状相关关系分析
        4.4.6 烤烟三大类有机酸含量及总量与土壤性状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烟区地质单元构造及其与烟叶质量关系分析
    5.1 河南省地形地貌分析评价
        5.1.1 太行山地和丘陵地貌及其特征
        5.1.2 豫西山地和丘陵地貌及其特征
        5.1.3 桐柏--大别山地地貌及其特征
        5.1.4 南阳盆地地貌及其特征
        5.1.5 豫东平原地貌及其特征
        5.1.6 河南省烟草种植地形地貌适宜性区划
    5.2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性状的影响
        5.2.1 成土母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
        5.2.2 成土母质对土壤颜色和热量状况的影响
        5.2.3 成土母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2.4 成土母质对植物养料元素的影响
    5.3 河南省植烟县第四纪地质与烟叶质量关系分析
        5.3.1 第四纪时代划分
        5.3.2 第四纪沉积层的比重
        5.3.3 第四纪沉积层地在各植烟县的分布
        5.3.4 河南省植烟县第四纪沉积层与烟叶质量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烟区土壤因素状况及适宜性评价
    6.1 不同烟区植烟土壤理化性状评价
        6.1.1 河南省植烟土壤理化性状总体评价
        6.1.2 河南省不同地区植烟土壤养分分布状况
    6.2 河南省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
        6.2.1 肥力等级一级适宜区概况
        6.2.2 肥力等级二级适宜区概况
        6.2.3 肥力等级三级适宜区概况
        6.2.4 肥力等级四级适宜区概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河南省烟区气候特征及适生性评价
    7.1 河南烟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1.1 豫中烟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1.2 豫西烟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1.3 豫南烟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1.4 河南烟区4-9 月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7.1.5 小结
    7.2 河南烟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7.2.1 豫中烟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7.2.2 豫西烟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7.2.3 豫南烟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7.2.4 河南烟区4-9 月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7.2.5 小结
    7.3 河南烟区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7.3.1 豫中烟区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7.3.2 豫西烟区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7.3.3 豫南烟区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7.3.4 河南烟区4-9 月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7.3.5 小结
    7.4 河南烟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7.4.1 豫中烟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7.4.2 豫西烟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7.4.3 豫南烟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7.4.4 河南烟区4-9 月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7.4.5 小结
    7.5 河南省烟草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7.5.1 一级适宜区
        7.5.2 二级适宜区
        7.5.3 三级适宜区
        7.5.4 四级适宜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河南省烟叶质量状况及可用性评价
    8.1 河南省不同地区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8.1.1 河南烟叶外观质量描述统计分析
        8.1.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8.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烟叶物理性状评价
        8.2.1 河南省烤烟物理性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8.2.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物理性状评价
        8.2.3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物理性状的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
    8.3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化学成分评价
        8.3.1 河南省烤烟化学成分的描述统计分析
        8.3.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化学成分评价
        8.3.3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化学成分的聚类分析
    8.4 河南省烤烟致香物质评价
        8.4.1 河南省烤烟样品中性香气成分含量评价
        8.4.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分析
        8.4.3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中性香气物质的聚类分析
    8.5 河南省烤烟样品有机酸综合评价
        8.5.1 河南省烤烟有机酸含量统计描述分析
        8.5.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有机酸含量的差异分析
        8.5.3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有机酸含量的聚类分析
    8.6 河南省烤烟吸食质量评价
        8.6.1 河南省烤烟吸食质量综合评价
        8.6.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吸食质量评价
    8.7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质量综合评价
        8.7.1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质量综合评价
        8.7.2 河南省不同地区烤烟综合质量聚类分析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分区
    9.1 豫西山地丘陵种植区
        9.1.1 分区范围
        9.1.2 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9.1.3 烟叶生产及品质概况
    9.2 豫中平原种植区
        9.2.1 分区范围
        9.2.2 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9.2.3 烟叶生产及品质概况
    9.3 豫西南南阳盆地种植区
        9.3.1 分区范围
        9.3.2 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9.3.3 烟叶生产及品质概况
    9.4 豫南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种植区
        9.4.1 分区范围
        9.4.2 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9.4.3 烟叶生产及品质概况
    9.5 豫东平原种植区
        9.5.1 分区范围
        9.5.2 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9.5.3 烟叶生产及品质概况
    9.6 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分区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引种概况
    1.1 国外稻种作新品种直接利用
    1.2 杂交水稻利用
    1.3 育种亲本利用
2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3 对60年来水稻国外引种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3.1 国外引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 水稻病虫检疫
    3.3 引种理论和基本规律
    3.4 重点引入的种质和地区

(6)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及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我国水稻分布概况
    2. 杂交水稻的发展
        2.1 三系法
        2.2 两系法
        2.3 一系法
        2.4 超级稻
    3. 水稻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3.1 品质性状
        3.1.1 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 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
        3.1.2.1 粒型
        3.1.2.2 垩白
        3.1.3 蒸煮食昧品质性状的遗传
        3.1.3.1 直链淀粉含量
        3.1.3.2 胶稠度
        3.1.3.3 糊化温度
        3.1.3.4 香味
        3.1.4 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
        3.1.4.1 蛋白质含量
        3.1.4.2 脂肪含量
        3.2 抗虫
        3.2.1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
        3.2.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3.2.3 植物凝集素基因
        3.2.4 其它抗虫基因
        3.3 抗病
        3.3.1 白叶枯病
        3.3.2 稻瘟病
        3.3.3 纹枯病
        3.3.4 水稻条纹叶枯病
        3.4 抗逆
        3.4.1 耐盐
        3.4.1.1 脯氨酸
        3.4.1.2 海藻糖
        3.4.1.3 甜菜碱
        3.4.1.4 糖醇
        3.4.2 抗旱
        3.5 抗除草剂
    4.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利用anti-waxy 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质粒
        1.3 1/2 MS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筛选含anti-waxy 基因植株及纯合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水稻植株总 DNA 的提取
        2.3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2.3.1 转基因植株中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2.3.2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gus 基因的PCR 分析
        2.3.3 含anti-waxy 基因植株hpt 基因的PCR 分析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3.4.1 凝胶的制备
        2.3.4.2 加样及进行电泳
        2.4 转基因T3 代植株含anti-waxy 基因的T-DNA 侧翼序列分析
        2.4.1 引物设计
        2.4.2 TAIL-PCR 扩增
        2.4.3 TAIL-PCR 产物回收和测序
        2.4.4 序列的比较与分析
         2.5 转基因两系不育系 261S 水稻自交留种、杂交制种以及 F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5.1 自交留种及自交结实率分析
        2.5.2 杂交制种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2.5.3 F_2 杂交种子的获得
        2.6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1 直链淀粉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6.2 转基因T-4 代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6.3 杂交后代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7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2.7.1 大田种植农艺性状稳定性观察
        2.7.2 突变体矮化及短剑叶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2.7.3 数据调查
        2.7.4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结果与分析
        1. 转基因水稻植株PCR 分析及转基因纯合材料的获得
        1.1 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1.2 筛选只含有anti-waxy 基因的纯合转基因后代
        2. 转基因T3 代植株中含anti-waxy 基因T-DNA 侧翼序列分析
        3. 转基因2615 水稻自交结实率及异交结实率分析
        3.1 自交结实率分析
        3.2 异交结实率分析
        4. 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1 T_4 代转基因2615 水稻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 含有anti-waxy 基因的杂交稻植株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4.2.1 F_1 代植株anti-waxy 基因的PCR 分析
        4.2.2 F_2 种子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5. 矮化两系不育系2615 新品系的获得
        5.1 大田种植稳定性观察结果
        5.2 矮化突变性状与anti-waxy 基因共分离分析
        5.3 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讨论
        1. 降低两系不育系261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改良“闵优香粳” 杂交稻米的食味品质
        2. 转基因安全性
        3. 不同整合位点anti-waxy 基因对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4. 矮化两系不育系 261S 新品系的获得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研究成果
附件

(7)旱稻发展趋势及丹粳系列旱稻品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旱稻的意义
2 国内外旱稻育种研究的回顾、现状与趋势
    2.1 国外旱稻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国内旱稻育种研究的回顾、发展现状及趋势
        2.2.1 历史的回顾
        2.2.2 国内旱稻发展现状及趋势
3 丹粳系列旱稻品种选育进展
    3.1 审定了一批品种, 有力地推进了旱稻生产
    3.2 选育关键技术
        3.2.1 正确选择亲本是育种成败的先决条件。
        3.2.2 选定相适宜的育种场所, 增加选择压力。
        3.2.3 科学的杂种子代培育方法是选育良种的关键环节。
    3.3 栽培要点
        3.3.1 选地
        3.3.2 整地与播种
        3.3.3 施肥
        3.3.4 土壤水分管理
        3.3.5 防除杂草
        3.3.6 防治病虫

(8)旱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及抗旱性的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旱稻概述
        1.1.1 种质特性
        1.1.2 旱稻的主要用途
    1.2 旱稻育种研究概况及其抗旱性研究
        1.2.1 国内外旱稻育种研究概况
        1.2.2 旱稻抗旱性研究
    1.3 稻作遗传参数研究
        1.3.1 稻作遗传力的研究
        1.3.2 稻作相关性的研究
        1.3.3 稻作通径分析的研究
        1.3.4 稻作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各试验指标的测定方法
        2.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品质性状的测定
        2.3.3 抗旱性指标的测验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参数估算方法
        2.4.2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1.1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3.1.2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分析
        3.1.3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预期遗传进度分析
        3.1.4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1.5 用遗传力、遗传相关预测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
        3.1.6 旱稻12 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3.1.7 单株产量选择的最优方程
    3.2 旱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2.1 旱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
        3.2.2 旱稻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2.3 旱稻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2.4 旱稻主要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3.3 旱稻抗旱性的遗传参数分析
        3.3.1 旱稻抗旱性的方差分析与评价
        3.3.2 旱稻抗旱性的简单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利用加性-显性模型估算旱稻有关性状遗传力的问题
    4.2 关于旱稻有关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问题
    4.3 有关遗传相关分析的问题
    4.4 预期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进度
    4.5 关于旱稻有关性状的通径分析问题
    4.6 有关因子分析法在旱稻品质评价上的应用问题
    4.7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标准与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转基因耐盐旱稻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及其生理指标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我国早稻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保障
    1.4 旱作稻发展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1.5 我国早稻发展的广阔前景
    1.6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产量性状调查
    2.4.耐盐生理指标测定
    2.5 田间管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含盐量的土壤对旱稻产量的影响
    3.2 供试材料的耐盐性室内试验
    3.3 耐盐生理指标分析
    3.4 旱作稻节水的效果
4 讨论
    4.1 转基因后代变异多样性及其可能机制
    4.2 目的基因转入后的表达差异性
    4.3 脯氨酸可作为植物耐盐性的选择指标
    4.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5 结论
    5.1 选出了两个适宜当地盐渍土栽培高产旱稻新品系
    5.2 确定了耐盐旱稻新品系的适宜耐盐范围
    5.3 转基因耐盐旱稻脯氨酸含量高
    5.4 转基因耐盐旱稻植株相对电导率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分与旱稻生长的关系
        2.2 灌溉与旱稻产量的关系
        2.3 供水量与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2.4 水分与作物蒸发蒸腾、光合和气孔导度的关系
    3 调亏灌溉的研究
        3.1 背景和意义
        3.2 作物对调亏灌溉的反应
        3.3 调亏灌溉的机理
    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 创新点
    6 项目来源
第二章 试验设计
    1 试验概况
    2 试验方法设计
        2.1 种子萌发及幼苗质量试验
        2.2 调亏阶段试验
        2.3 土壤水分含量控制
    3 测试内容与仪器
        3.1 土壤水分含量
        3.2 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3.3 根及根冠比
        3.4 生理指标
        3.5 氮、磷、钾含量与有机质及PH值
    4 分析方法、数据处理
第三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处理对发芽力的影响
        2.1.1 发芽势
        2.1.1.1 发芽速率
        2.1.1.2 整齐度
        2.1.2 发芽率
        2.2 不同水分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2.1 发芽指数
        2.2.2 活力指数
        2.3 不同水分处理对苗体素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根及根冠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与测定方法
        1.2 取样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长
        2.2 根数
        2.3 根体积
        2.4 根重
        2.5 根冠比
        2.6 光合速率与根冠比
    3 讨论
第五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时间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腾速率
        2.2 光合速率
        2.3 气孔导度
        2.4 胞间CO2浓度
        2.5 蒸腾与光合
        2.6 气孔导度与蒸腾、胞间CO2浓度
        2.6.1 气孔导度与蒸腾
        2.6.2 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
        2.7 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
    3 讨论
第六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施肥情况
        1.3 取样时间及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2 第二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3 第三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产量的影响
    1 水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1.1 不同的水分处理与产量构成因子
        1.2 产量构成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土壤水分对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巴西陆稻IAPAR9对水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1 水分利用率
        1.1 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
        1.2 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
        1.3 供水量与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1.4 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征
    2 巴西陆稻IAPAR9水分生产函数
        2.1 水分敏感指数
        2.2 水分敏感指数的计算及水分生产函数
    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博士期间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
发表的论文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件:科技查新报告

四、巴西陆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试种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2]丘陵山区陆稻全程机械化构想及对其经济效益分析 ——以澜沧县为例[D]. 郑旭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3]吉安市旱稻栽培的可行性研究及建议 ——以永丰县为例[D]. 彭星木.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4]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D]. 叶协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5]中国水稻国外引种概况及效益分析[J]. 魏兴华,汤圣祥,余汉勇,王一平,袁筱萍,徐群. 中国水稻科学, 2010(01)
  • [6]利用anti-waxy基因降低两系不育系261S水稻及杂交粳稻“闵优香粳”稻米直链淀粉含量[D]. 周永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08(12)
  • [7]旱稻发展趋势及丹粳系列旱稻品种的选育[J]. 陈富忠,曹启章,李恒蓉,王秀凤,赵芳,白世枝.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 [8]旱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及抗旱性的遗传参数分析[D]. 严学东.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03)
  • [9]转基因耐盐旱稻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及其生理指标测定[D]. 王智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6(03)
  • [10]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D]. 姚帮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巴西旱稻IAPAR9在浙西南山区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