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样,拆花样 - 畅销书之一说

看花样,拆花样 - 畅销书之一说

一、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军[1](2018)在《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引进版少儿图书畅销原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我者与他者文化共性认同和冲突弱化两大议题,分析引进版少儿图书在中国线上零售渠道畅销的原因。引进版少儿图书作为他者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到我者文化中,由于显性的语言差异和隐性的意识形态等差异,不可避免会受到我者文化的排斥,甚至产生文化冲突,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者与他者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扩大,受文化浸染程度低的全球少儿读者更易于接受异文化产品,少儿图书独有的大量形象符号成为全球少儿的通用语,语境、受众、产品三者促成了我者与他者的跨文化认同。对于引进版少儿图书在跨文化传播中显现的文化差异因素,版权代理人提前把关,出版社基于本土文化对图书进行二次编码,符合本土受众阅读习惯的高低语境修辞转换,图书宣传时使用的文化“标签”消解了受众对他者文化的不确定性,从版权贸易、图书翻译及改编到宣传营销,出版社在少儿图书的跨文化传播中,弱化文化冲突的因素达成我者与他者文化的互惠性理解,从而形成引进版少儿图书畅销局面。本文通过对当当网2013年—2017年少儿图书在线零售书目的统计分析,描述引进版少儿图书在我国近五年的畅销现状,阐明引进版少儿图书从他者到我者跨文化传播中的共性因素,以个案分析探究出版社对图书差异性因素的弱化策略,希望对我国少儿出版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启示意义。

陈秋慧[2](2011)在《新文学传统与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文中提出本论文重点考察新文学传统在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承传。这一时期的台湾处于戒严状态,白色恐怖弥漫全岛;官方出于防御心理机制,将1949年前的大多数新文学作品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定为“禁忌”。一般较难从具体作品的传播来考察新文学传统在台湾的接受情况,但文学教育的运作过程中,新文学传统仍然潜在地发挥着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教育与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围绕反共文学创作、青年动员、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而展开的文学教育自然需要呼应时代主题;不过,文学活动自身的弹性空间、作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国语运动中奠定的语言观、市民文化性格等因素掺杂在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规避了现实政治对文学创作的消极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以间接、迂回的方式承继了新文学传统。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绪论、正文、结论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起、评述研究现状、阐释论文研究思路,重点论证从文学教育的线索来考察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的适用性。本论文论及的“新文学传统”是一个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引申出的更具包容力的传统,1949年前的新文学实践当中奠定的语言观、现实观、文学观是构成新文学传统的重要部件。正文部分第一章以反共文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从“文艺工作者”这一关键词入手来论述官方文学教育的策略,探寻文艺理论家如何将作家动员到一个以“工作者”身份为号召的政治同盟。由于此时文学的功能性得到官方确认,国民党文艺阵营三、四十年代倡导的“三民主义”文学理论成为引导作家创作反共文学的工具;作家受到动员,虽深感困惑却不得不实行相应的创作转向。“生活”与“写实”是新文学诞生之后理论界频繁使用的语汇,一九五○年代台湾的反共文学教育也有所借用:前者作为创作过程的中介物,被视作与政治实践同义的概念;后者则落实在有关写实主义的理论表述中,对反共文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不过,在反共文学当中“写实”和“生活”都是被篡改本义的概念。在论述反共文学教育对新文学传统进行的篡改之后,第一章还论述了该教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两点积极因素: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研习组、中华文艺函授学校等机构开展的集体文学教育并不盲从于政治宣传,教育者有意引导受教育者重视文学本体;反共文学论者最初号召作家从“人性”的角度攻讦政治敌手,却由于司马桑敦、聂华苓等创作者对法国作家纪德进行有选择性的接受,写出了真正探测人性深度的文学。这两方面因素结合之后导致反共文学面临自我消解的命运。第二章讨论文学教育中的青年问题。青年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运动的主力,五四之后的出版物注重面向青年读者宣传各种新知,无形中结成一个以青年为支撑的“想象的共同体”;各派政党也对青年问题高度重视,能否成功动员青年成了决定各项运动成败的关键议题。放在文学教育的环节中来看,文学青年比思想已获成熟的作家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自新文学诞生起,教育者对文学青年进行的指引不单纯从文学本身立论,也有意在文学教育当中混合人生教育的成分,使得文学启蒙与思想启蒙同步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的苦闷成为教育者除之而后快的消极事物;与此有关的纠偏始自于一九二○年代初期的大陆,至一九五○年代的台湾仍有体现。接受教育与动员的过程中,青年逐渐被改造,不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含了对抗政治动员的因素。正如新文学初期的青年文艺社团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青年参与写作时,多注重艺术世界的营造而回避政治主题,这无形中使得官方文学教育者的教义无处落实。虽然“新文艺腔”的问题仍是文艺家们对青年创作进行批评的重要原因,年轻的写作者却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进步;这一时期,青年作家如端木方等人与五四时期的作家遥相呼应,由于端木方他们对自身处境的敏感体察,其作品悲剧性的浓度可说是更为加深。第三章在台湾的国语运动当中寻找新文学传统的因子,从三个角度展开:本省籍作家在国语运动当中经历了怎样的努力过程;中学课堂内的国文教育与课堂外的文学教育如何互动;五四时期形成的语言观如何在一九五○年代台湾的作家创作中体现。国语运动在光复初期的台湾开始推行,政府官员与民间知识分子当时就对统一语言的必要性形成共识,推行国语的具体过程最集中地体现了语言问题对于“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的意义。本省籍作家进入中文创作之前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促使他们形成了对语言的敏感以及关注语言的自觉意识,这一点在他们后来的创作中一直有所延续。与此同时,国语运动衍生出其他有关文学教育的问题:例如中学国文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较深入的文学启蒙,这其实是1949年前新文学教育没有解决的问题;加上在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新文学尚未进入大学中文系,中华文艺函授学校承担起为新文学传灯的责任,国语教育与文学教育都是函校教员关注的议题,该函校对于提升本省籍青年的写作能力做出了一定贡献,也纠正了官方文学教育的若干弊病。从语言的角度来考量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发现教育者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国语”口号的呼应:批评家引入西方文学作为参照,批评中文创作表现力不够,这种危机感直接引导写作者重视斟酌语言。第四章聚焦文学大众化与通俗化的议题。“文艺大众化”是1949年前新文学作家所热议的话题,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文坛较少直接重复这一口号,但官方在文学教育、宣传中都贯彻了与之相通的话语表述。论文从相关史料中提炼出“到民间去”与“从民间来”这两个词组,以之概括这一时期文学教育者的大众文学观。对于官方的文学教育者而言,大众化与通俗化两条路径都可发挥文学的政治潜力;不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一经结合,官方设计的大众化文艺路线却发生了偏移,以“反共加爱情”为题材的创作就颇具有通俗文学面目。此外,生命力顽强的市民文化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发生作用,当作家作品的受众从“大众”过渡为“市民”,文学教育者期冀的政治效力消退,而“人的文学”渐次浮现。

朱环新[3](2007)在《1949-2006年中国大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文中认为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是指通过版权贸易等方式,由境外或港澳台地区着作权人授权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本文以1949-2006年中国大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为研究对象,但不包括从港、澳、台引进的少儿文学类图书。我国在20世纪初即开始翻译出版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的颁布和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的生效,图书版权贸易在我国逐渐兴起,其中少儿文学类图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迅速发展。这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少儿读者的阅读,开阔了少儿读者的视野,为我国原创少儿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增进了中国出版界与国外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使国内出版社的视野、观念、图书运作方式等都更加国际化。对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助于少儿图书出版理论建构。本文以经典文本和相关书目数据为基础,对1949年至2006年中国大陆的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首先结合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背景对我国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然后结合社会学、传播学、文学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在图书品种、出版形式、出版数量与规模、竞争格局、来源国等方面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结果。由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着其文化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所以引进版少儿图书出版体现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和民族文化的较量。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但很少有人以此为专题进行研究。本文以丰富的书目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潘凯雄[4](2002)在《刀光剑影中的童话——说畅销之四》文中研究说明 如果说琼瑶一类言情小说的畅销为一部分人所不理解的话,那么,另一类小说的大行其道同样为人所不可理喻;如果说言情小说的阅读还有一部分特定的读者的话,那么,这一类小说的读者则更无规律可循,从高级知识分子乃至包括专门研究文学的专家到芸芸众生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肯定地说,喜欢这一类小说者绝不在少数,而这一类小说作者中的某一位甚至还

潘凯雄[5](2002)在《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文中提出 畅销书,其缘起本为一个纯粹的商业标准,无非指某本书销售量之大而已;然而,当这个舶来的概念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这片东方的土地上时,却不知不觉地裹上了另一层价值判断的含义。 要说这另一层价值判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可需要点“与时俱进”的目光。

二、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引进版少儿图书畅销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现状
        0.2.1 跨文化传播理论
        0.2.2 引进版少儿图书相关研究
        0.2.3 关于少儿心理的研究
    0.3 研究对象
    0.4 概念界定
        0.4.1 引进版少儿图书
        0.4.2 畅销书
    0.5 研究价值
        0.5.1 理论价值
        0.5.2 实践价值
    0.6 研究方法
        0.6.1 文献研究
        0.6.2 数据分析
        0.6.3 质化研究
1 当当网2013-2017年引进版少儿图书概述
    1.1 引进地区:经济发达区、地缘文化圈
    1.2 引进类别:深耕教育主题、开发利基市场
    1.3 引进标签:强调获奖书籍、追捧名家名社
    1.4 引进形式:单本到系列、礼盒套书热销
2 引进版少儿图书跨文化传播维度
    2.1 我者维度:异质畅销书的利己功能
        2.1.1 强调基于核心价值观共通基础上的文化差异特色
        2.1.2 进版少儿图书在儿童教育的认知纬度上扩展了思路
        2.1.3 趣味叙述和互动游戏融入我者传统知识谱系
    2.2 他者维度:传播范式的主观偏好
        2.2.1 他者图式
        2.2.2 符号隐喻
3 文化共性的认同:少儿图书跨文化传播中的普适性
    3.1 全球化的传播语境
        3.1.1 变小的“地球村”
        3.1.2 扩大的共通空间
    3.2 形象符号与品牌认同
        3.2.1 形象符号:全世界少儿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
        3.2.2 品牌认同:不确定性的消解
    3.3 少儿“童真”的生命共通体验
        3.3.1 社会濡化程度低
        3.3.2 游戏天性束缚少
        3.3.3 认知偏于具象和偏离现实
4 文化冲突的弱化: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过程
    4.1 差异性原理:文化冲突的因素
        4.1.1 语言差异
        4.1.2 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4.1.3 审美差异
        4.1.4 图书消费水平差异
    4.2 互惠性理解:本土化过程
        4.2.1 版权代理人——提前把关
        4.2.2 童书改编——从差异性到适应性
        4.2.3 宣传发行——本土化营销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新文学传统与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文学与宣传——反共文学教育的关键词分析
    第一节 一九五○年代台湾“文艺工作者”的塑形过程
        1. “文艺工作者”身份与作家的政治同盟
        2. 以符咒代替符咒——反共文学的动员过程
    第二节 “写实”与“生活””——反共文学与新文学共享的关键词
        1. “理想-实践-生活-意识-作品”创作程式分析
        2. 一九五○年代台湾的“写实主义”与反共文学作品分析
    第三节 反共文学教育的副产品
        1. “小说研习组”——集体文学教育的尝试
        2. “人性”的文学与反共文学的瓦解
第二章 动员与呼应——文学青年与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文学教育
    第一节 文学青年的苦闷与日常生活
        1. 文学青年的苦闷
        2. 文学青年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文学动员与革命动员
        1. 文学青年与“想象的共同体”
        2. 动员与对峙中的文学青年
    第三节 青年的文学与文学的青年
        1. “新文艺腔”的问题——从青年创作看新文学的成长轨迹
        2. 从‘铁屋子”到“废墟”——悲剧时代的青年心灵史
第三章 国语与文学——新文学传统与“国语运动”中的文学教育
    第一节 国语运动中的本省籍作家
        1. 国语运动与一九五○年代作家的语言隔阂
        2. 一九五○年代台湾本省籍作家的语言突围
    第二节 国文教育与文学教育
        1. 国文课堂:从五四时期到一九五○年代的台湾
        2. 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校外文学课堂
    第三节 白话文学的检视
        1. “文学的国语”与中国文学危机论
        2. “描写”问题——从“五四”到一九五○年代的白话文学
第四章 “娱乐与教育”——一九五○年代语境下文学的通俗化与大众化
    第一节 一九五○年代台湾“文艺大众化”口号溯源
        1. “到民间去”——有待实现的大众文艺远景
        2. “从民间来”: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教育的民粹主义倾向
    第二节 爱情——一九五○年代文学的第一通俗要素
        1. 从“革命加恋爱”到“反共加爱情”的写作模式
        2. 爱情小说的反动——以徐舒《江湖行》为案例
    第三节 从“大众”回到“市民”———日常生活观照中的文学
        1. 乱世传奇与读者的阅读期待
        2. 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3)1949-2006年中国大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相关概念
        1.1.2 数据来源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思路与结构
2. 1949-2006年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基本格局
    2.1 文革“前十七年”:1949-1965年
    2.2 文革期间:1966-1976年
    2.3 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1977-2006年
        2.3.1 1977-1989年
        2.3.2 1990-1999年
        2.3.3 2000-2006年
    2.4 本章小结
3. 图书品种的兴衰演变
    3.1 经典童话经年不衰
    3.2 小说不断推陈出新
        3.2.1 幻想小说
        3.2.2 科幻小说
        3.2.3 动物小说
        3.2.4 冒险小说、探险小说、惊险小说
        3.2.5 侦探小说、悬疑小说
        3.2.6 魔幻小说
        3.2.7 魔幻惊险小说、恐怖小说
        3.2.8 成长小说
        3.2.9 少儿生活小说
    3.3 寓言几无发展,故事种类繁多,图画故事书日益兴盛
    3.4 本章小结
4. 出版形式的变动与丰富
    4.1 世界文学名着的少儿读本:改编本、导读本、改写本、注释本
    4.2 文学与语言读物的结合:从拼音版到语言对照版
    4.3 文字与图画的结合:从插图本到图画故事书
        4.3.1 引进图文版少儿文学类图书的主要形式
        4.3.2 主要代表作品
    4.4 从单行本走向系列、全集、大系
        4.4.1 全集
        4.4.2 系列
    4.5 其它出版形式
    4.6 本章小结
5. 出版数量与规模的变化
    5.1 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总体状况
        5.1.1 历年出版数量
        5.1.2 各时期出版数量
        5.1.3 年平均出版数量
    5.2 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总体状况分析
        5.2.1 特定的时代因素使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发展成为必然
        5.2.2 政府对版权贸易的鼓励与推动,影响尤为显着
        5.2.3 受益于版权贸易的理论探讨与传播活动
        5.2.4 以少儿图书出版业发展为基础,与出版界国际交流密切相关
        5.2.5 信息渠道增多与需求增长促进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发展
    5.3 由出版数量看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5.3.1 再版重印率高提高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数量
        5.3.2 同质图书以不同形式再版,致使出版数量提高
        5.3.3 同一作家作品版本数量众多,影响了出版数量构成
    5.4 本章小结
6. 对少儿图书市场的影响及竞争格局的调整
    6.1 对少儿图书市场的影响
        6.1.1 扩大了少儿图书市场规模
        6.1.2 启发了少儿图书的畅销书运作
    6.2 对出版国际化与图书经营的影响
    6.3 竞争格局的调整
        6.3.1 竞争格局总体状况与分析
        6.3.2 竞争格局的时代变迁
        6.3.3 竞争格局调整
    6.4 本章小结
7. 来源国影响力消长与变动
    7.1 来源国的总体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7.1.1 悠久的儿童文学传统
        7.1.2 多样化的、成熟的文学样式及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
        7.1.3 来源国的文化特色、原创能力
        7.1.4 成熟的少儿文学出版的出版机制
    7.2 来源国的时代变迁
        7.2.1 来源国影响力的时代变迁
        7.2.2 来源国地位调整与竞争力
        7.2.3 引进版少儿图书出版: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文化的较量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引进版少儿图书畅销原因分析[D]. 王亚军. 辽宁大学, 2018(01)
  • [2]新文学传统与一九五○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D]. 陈秋慧. 南京大学, 2011(08)
  • [3]1949-2006年中国大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D]. 朱环新. 北京大学, 2007(02)
  • [4]刀光剑影中的童话——说畅销之四[J]. 潘凯雄. 传媒, 2002(04)
  • [5]见招拆招——说畅销之一[J]. 潘凯雄. 传媒, 2002(01)

标签:;  ;  ;  ;  ;  

看花样,拆花样 - 畅销书之一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