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笔记之一

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笔记之一

一、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札记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美[1](2021)在《祥瑞凤凰考》文中指出凤凰是我国最着名的神鸟,其神性一直被视作理所当然与生俱来的。但最初的凤凰最初并不具备神性,无论是卜辞中的凤字还是西周时期的凤字,都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神鸟的身份。甲骨文中的凤字大部分情形中是作为风的代指出现的,仅在偶然的情况下作为实有生物名与地名使用。西周时期的凤开始正式作为生物名出现,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纹饰中也出现了对这种生物形象的描摹。凤凰神圣意象的建构始于对《尚书》中“凤皇来仪”一句的误读,将此处的凤皇理解为了会受韶乐感召的神鸟。进而从孔子的感叹开始,逐步赋予了凤凰以超凡脱俗的可以指代圣人德性与盛世德治的象征。凤凰的形象自此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不仅被赋予了“鸿前麟后”等生物特征,其所具有的神圣性也逐步增强,从《诗经》《山海经》中的实有生物发展为了“能通天祉、究人事”的神性形象。战国末期五行学说兴起以后,凤凰又被纳入了这个大的分类与运动体系,在董仲舒的阐释中成为了与火德相对应的符应,进一步被当作了统治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强有力证据。凤凰的降临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资本,开始在汉代政治中被频繁利用来巩固政权。而影响凤凰降临频次的因素除了受五行学说与祥瑞灾异思想的影响之外,不同时期政治形势与社会状况的不同也会对凤凰的降临产生影响。凤凰一步步被神化进而被纳入五行体系,成为祥瑞,被赋予政治含义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动物道德化进程的缩影。在这个体系中,动物与人被纳入了同一个道德价值体系,对动物的分析是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非动物自身的客观真实条件。所以对凤凰的分析必须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其形象变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

刘贵玺[2](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张博实[3](2019)在《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试图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来阐释文学审美、文学创作及其作家写作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写作状态或精神品质。批判地、辩证地分析、反思“反本质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理上的参考、审视的视角。更要通过探讨上述诸多理论与创作之间复杂的纠结关系,考察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学审美的历史演变和所指范围,以及为何要选择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作为论述的对象等问题,并且做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诠释。在此为全文界定、确立概念的所指范围,以之作为论述的理论和逻辑起点。我们还对“反本质主义”的相关理论做出综述性梳理,并结合中外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研究,讨论其如何获得自己的理论视点及其缺失和不足。论述“本质化”“固化”思维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深度影响,以及作家如何通过其文本自身的审美属性对僵化思维所带来的束缚进行反思和整饬。重点论述自一九八五年前后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之间的互动,小说叙事发生变革的历史过程及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新思维的辩证关系。考量多样化、多元化的历史、现实表象背后,作家在历史观念、美学原则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和结构性转变。按照这种思维向度进行拓展性思考,分析作家如何以审美的角度,兼及对“反本质主义”精神的认真思辨,重新审视、质疑“本质主义”、固化的历史观,对以往历史叙事的文学观、叙事法则、话语系统重新进行反思、拓展,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学叙事,做出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诸多讨论中,重申“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原则,继续在审美、反固化思维为核心的讨论中,深入地思考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探讨作家如何在历史和人性维度上展开对人的心理、精神、灵魂的探索和表达,解析、发掘社会生活、时代及人的内心隐秘。

刘秀珍[4](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李明奎[5](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认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罗云婷[6](2019)在《浦江清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浦江清是一位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重量级学者。举凡文学史研究、中国诗研究、中国小说戏曲研究、文史考证等方面,浦江清皆留下诸多力作。然而因其早逝,学界一直关注无多。本文在梳理其一生学思历程的基础上,从文学史观、诗歌观、小说观、戏曲观、学术方法论五大方面入手,分析论述其文学思想,掘发其中隐含的学术经验、思想方法及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六章,围绕浦江清“治中国文学必用中国间架”这一毕生治学的主导观念展开论述。第一章考察浦江清的问学经历及学术交往,纵观其一生学思历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第二章探讨浦江清的文学史观,了解其是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学的历史”。第三章分析浦江清的诗歌观,以“诗歌是一种音乐文学”为出发点,阐发其对“诗”之定义、诗词语言的理解以及诗歌审美倾向。第四章从“中国文学里的‘小说’”角度立论,来梳理浦江清的小说观,以见其对本民族小说传统的重视。第五章从曲律与剧本内容两方面入手,用“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这一理念来概括浦江清的戏曲观。第六章是对浦江清古典文学研究学术方法的总结,既有古今中外的纵向、横向比较,又有文史考证,真正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融会贯通。

夏梦[7](2019)在《清代粤西笔记中的广西叙事 ——以《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粤西历来被中土士人视为畏途,对中土而言是“远方”“蛮荒”“贬谪”的代名词。恶劣的环境、未知的事物、剽悍野蛮的民风,凡此种种构建了恐怖、神秘、又令人惊奇的广西图景。而这个图景是事实与想象交织的产物。这种对广西“蛮荒异域”的认知随着广西的深入开发与治理而渐渐改变,由模糊的想象而趋于清晰并在明清时达到高潮,其中以广西为描述对象的粤西笔记数量较为丰富而研究较少。通过对《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三种笔记进行研读,将作者的见闻感想及其暗藏的微妙心理一一剖析,还原出士人眼中真实可感的“粤西图景”。这对于今人解读粤西笔记和理解广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此三种笔记皆为未经点逗注解的原始古籍文献,以古典文献法和文本细读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研读“粤西”和士人的记述时,考虑到时代背景、作者的文化背景及其相对于粤西的异质性,以及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因素,尤其士人心中可能的情感“偏见”与认知误差、其所共有的“好奇”心态与各不相同的个人遭际。笔记内容主要涵盖气候与地理、古迹与神怪异闻、民俗与风物、文教与治安四个方面,三位作者以此建立了各自心中的“广西图景”,原本模糊、神秘与恐怖的广西渐渐清晰可感。通过解构笔记而获得这种图景,而这种解构的过程也伴随着对“广西图景”的再建构。通过对这三种粤西笔记的研究得出结论:清代粤西笔记作者以一种好奇的异乡人的客位视角看广西,又因其官宦身份而带有主位态度。其对于广西的记述整体上较为纪实,其中的神异虚幻色彩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淡化;作者在基本客观的态度下将自己的个人遭际与感受融入其中,因而呈现出差异性。这种解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建构过程,其中也融入了研究者个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邹雪倩[8](2017)在《《亚洲文会会报》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译介》文中研究表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1857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个文化机构。该机构在华期间创办了亚洲文会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文会会报。虽然关于中西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但就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而言,学界往往较多关注相关的思想、学说和人物的论述,对于充当文化交流媒介的机构关注较少,关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相关研究除王毅之外大多只言片语。作为一个旨在“调查研究中国各项事情”的文化机构,其出版的会报内容自然也是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诸多方面。文会会报刊载了大量汉学家、外交官的译介作品和评论文章。但对于会报具体文章的价值几乎无人论及。本文拟重点结合其中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相关的篇目,以求展现它们的译介策略和文学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858年至1948年出版的《亚洲文会会报》中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相关的篇目,包括小说、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戏剧和叙事诗。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对象为《亚洲文会会报》中的小说。小说一直是来华汉学家和外交官关注的重心,在会报创办早期刊登的翻译类文章大多是节译或概述,在此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几乎长篇翻译或概述作者都会加上自己的评价,其中有他们对于中国小说的看法,还有他们对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看法等等;第二章论述对象为《亚洲文会会报》中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来华汉学家并没有仅仅关注中国古代经典着作,而是深入民间去搜集那些可能被中国知识分子所忽略的材料并从中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第三章论述对象为《亚洲文会会报》中的戏剧与叙事诗。中国汉族的叙事诗资源较少,而古代中国对于戏剧的评价也往往不高。会报中关于叙事诗和戏剧的文章主要还是以翻译为主,对于戏剧的基本情况概述较多,评论较少。

何静[9](2016)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生共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内涵深远,是少数民族的"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于儿童的精神世界,融化于儿童的心灵,少数民族聚居区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为例,考察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并依据此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首先,本研究对文化、民族、课程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梳理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成果的特点、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同时,本研究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阐明其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对儿童发展、幼儿园课程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其次,本研究以裕固族文化为中心,主要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考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四所幼儿园将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四所幼儿园在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方面已经探索出了开展裕固语言活动、编写裕固语言教材、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等方式,但是也出现了文化融入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以及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位等问题。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文化生存状态堪忧以及幼儿园内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再次,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同时,本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A幼儿园为行动研究的研究现场,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幼儿、教师、家长及其他合作者均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最后,本研究总结研究结果,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关教师方面、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社区方面的教育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考方向。

涂昕[10](2014)在《从“博物学”看鲁迅》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鲁迅对“博物学”持续终生的爱好为核心展开话题,大致想要梳理以下三个问题:(一)鲁迅一生对“博物学”的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他为什么如此热爱“博物学”;(三)“博物学”的视野对他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绪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论文选题的依据,以及对“博物学”的界定;第二部分简述跟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整理论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首先依据鲁迅本人以及周作人、周建人等人的回忆,介绍鲁迅童年时代的自然环境、自幼对花木的喜爱,以及成年以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然后从中国传统“博物”图书、近现代“博物”图书以及美术中的“博物学”三个方面分别梳理鲁迅一生的“博物学”历程。第二章分三节探讨鲁迅喜爱“博物学”的原因。第一节将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我们的讨论:鲁迅从南京矿路学堂开始,一直到留学日本,接触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什么归国以后,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来作为自己研究植物的参考?我们细读鲁迅早期论文《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会发现相较于具体的科学知识,鲁迅更看重的是滋养科学(以及音乐、美术、文学等所有人类文明)的“神思”。而“神思”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人类与天地万物“冥契”、“灵会”的产物,也正因为此,鲁迅才特别看重我们古中国“普崇万物”的文化“本根”。在鲁迅看来,只有那些没有丢失自己的“本根”、保持了天性中最原初的一颗与万汇百物交相感应的“白心”的人,才能“神思美富”。所以,鲁迅大量辑录中国传统的“博物学”书籍,是想从本民族文化的“根柢”处寻找和体验自己最为看重的“白心”和“神思”。第二节首先探讨鲁迅早期的论文和翻译喜欢用“古字古义”,这样的态度实际上跟他后来“五四”时期倡导“白话”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辩证的转化”关系。与之同构的是,他对“博物学”这种“异端思想资源”的热爱,也包含着对传统士大夫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对少受实利污染的“纯白之心”的看重。接着探讨鲁迅为呵护他所看重的“白心”做了哪些努力,其中的重点是他如何尝试着将“博物学”与文学相沟通。第三节通过分析那些深受鲁迅喜爱的作品,获得这样一个发现:无论是古籍中的“博物学”还是美术中的“博物学”,鲁迅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背后是否有切身的“实感经验”作为支撑,而他本人的“博物学”实践,也一直有个人的切己经验参与其中。无论是“伪士”的空腹高心、顺大势发声,还是英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虚妄幻觉,都是鲁迅要摒弃的东西;他所愿意的,是向低的、广的方面寻求切实而宽博的实感经验,而关联着民俗风情、日用生计的“博物学”,正是通向这些经验的一个可靠途径。第三章则探讨“博物学”的视野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博物学”所包含的核心精神、致思方式,跟鲁迅本人有哪些可以相互印证的地方。第一节第一部分讨论鲁迅由生物学的“进化论”所产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为什么鲁迅如此喜欢陶元庆画在《彷徨》封面上的那个“不圆”的太阳?在鲁迅看来,“圆满”、“圆融”、“止于至善”、“理想家的黄金世界”,都是“心造的幻影”,因为在进化的链条上,一切都是“中间物”;深知自身的限度,切实地完成自己在进化的长索上应尽的一环,是鲁迅一贯的态度。第二、第三部分探讨的则是“进化学说”中所包含的万物同根同源的思想,这给了鲁迅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观察生物的生活,作为人生的参照。更进一步,鲁迅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到了既包含“有生物”,也包含“无生物”的整个宇宙万象——“外面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万物都与我有关联、我对万物有情的广阔胸怀。第四部分则探讨所有事物相互关联的前提,是各各不同的个体,由此引出鲁迅对“个体”的尊重,对万物差异的敏感和爱惜,以及始终站在“弱小者”一边的立场。第二节首先将生物世界中个体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以及人与其它生物“共同进化”的“相互主体性”格局,与鲁迅的思想相互印证。然后试图呈现鲁迅“相互主体性”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他思想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这样一种关系不局限于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之间,也应该建立在与人之外的万事万物之间。同时,他也将这种思路化用在自我意识的内部,所以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对话、质疑、争辩;而当他把原本从属于个人内心主观的“寂寞”、“绝望”与“希望”,变作超出自身经验以外的、可以与之进行“对话”的“主体”时,它们就获得了自身的开放性。最后一部分则将话题延伸到与“博物学”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那就是鲁迅如何看待“自然”、描写“自然”,我们试图回答鲁迅分明对自然有着精细入微的感受,为什么却故意说自己对自然之美并无敏感,且对流连于“风景名胜”的“雅人”嗤之以鼻;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会通过文本细读,来感受鲁迅理解自然、描述自然的独特之处。

二、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札记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札记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祥瑞凤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章框架
第一章 凤凰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凤字的最初渊源与发展
    第二节 纹饰中的凤形象
    第三节 作为地名与族名的凤
第二章 神鸟凤凰的建构史
    第一节 雏形初现: 凤凰神性的最初具备
    第二节 羽翼渐丰: 凤凰神性的逐渐发展
    第三节 振翅翱翔: 凤凰神性的最终成熟
第三章 作为祥瑞的凤凰
    第一节 五行与五德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的祥瑞灾异思想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的凤凰祥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3)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审美维度”下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世纪初对审美维度的新思考与溯源
    第二节 文学审美之维的期待与反思
第二章 “本质化”思维与审美伦理重建
    第一节 “本质化”思维及其祛魅
    第二节 “固化”的思想与审美伦理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重建”
第三章 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
    第一节 小说叙事变革的发生
    第二节 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
第四章 历史想象与审美视域的拓展
    第一节 “本质化”历史及其悖论
    第二节 话语真相和历史的“迷踪”
    第三节 历史“起源”的审美考量
第五章 “人的文学”与人性的维度
    第一节 “大写的人”和“小写的人”
    第二节 人性的“隐秘”与“禁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浦江清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写作思路与本文框架
第一章 浦江清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思历程
    一、浦江清的问学经历
    二、浦江清的学术交往
第二章 “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学的历史”:浦江清的文学史观
    一、文学史即是一部文体演变史
    二、历代文学古今相同价值论
    三、文白并重
    四、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承续发展
第三章 “诗歌是一种音乐文学”:浦江清的诗学观
    一、“诗即韵文”
    二、“诗词是格律化的语言”
    三、诗歌的“美妙”
第四章 中国文学里的“小说”:浦江清的小说观
    一、“小说”的意义
    二、“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始”:宋元话本的成就
    三、“三实七虚”及其他:小说写作的艺术
第五章 “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浦江清的戏曲观
    一、曲律与文辞并重
    二、“戏曲出于宗教方能庄严伟大”
第六章 浦江清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方法论
    一、考据学的现代拓展
    二、文史互证
    三、比较研究
结语“治中国文学必用中国间架”
参考文献
附录 浦江清先生学术年谱简编
后记

(7)清代粤西笔记中的广西叙事 ——以《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粤西笔记”
        (二)“广西叙事”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笔记文学的研究
        (二)关于粤西笔记的研究
        (三)关于“广西叙事”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法
        (二)文本细读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粤西笔记概述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粤西笔记
        一、“笔记”体的涌现
        二、清代以前粤西笔记主要作品
        三、清代以前粤西笔记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清代的粤西笔记
        一、清代粤西笔记概述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粤西笔记
第二章 《粤西偶记》中的广西
    第一节 《粤西偶记》的气候与地貌
        一、《粤西偶记》中的气候
        二、《粤西偶记》中的地理风貌
    第二节 《粤西偶记》中的古迹灵异与神怪异闻
        一、《粤西偶记》中的古迹灵异
        二、《粤西笔记》中的神怪异闻
    第三节 《粤西偶记》中的风物
        一、一般植物类
        二、一般动物类
        三、恐怖的生物
        四、神奇的事物
    第四节 《粤西笔记》中的文教、治安与民俗
        一、《粤西偶记》中的文教
        二、《粤西偶记》中的治安
        三、《粤西偶记》中的民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西琐记》中的广西
    第一节 《粤西琐记》中的自然环境
        一、多雨与冷暖无常
        二、瘴气
    第二节 《粤西琐记》中的山水古迹
        一、《粤西琐记》中的名胜
        二、《粤西琐记》中的神怪异闻
    第三节 《粤西琐记》中的文教治安
        一、《粤西琐记》中的文教
        二、《粤西琐记》中的治安与民政
    第四节 《粤西琐记》中的风物与民俗
        一、《粤西琐记》中的风物
        二、《粤西琐记》中地民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西纪游》中的广西
    第一节 《粤西纪游》内容简述
        一、《粤西纪游》前集
        二、《粤西纪游》后集
    第二节 初抵粤西的印象
        一、抵达官舍前
        二、抵达官舍后
    第三节 粤西游历的记述
        一、戴氏游历的山水
        二、戴氏“隐士”之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西笔记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叙事的内容要素
        一、叙事内容简括
        二、叙事的基本要素
        三、叙事关注点的迁移
    第二节 叙事的视角与心态
        一、作为异乡人的客位视角
        二、作为统治者的主位心态
    第三节 叙事的情感倾向
        一、负面的情感倾向
        二、正面的情感倾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亚洲文会会报》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亚洲文会会报》创刊背景及概述
    三.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一章 《亚洲文会会报》中的小说
    第一节 红楼梦简介:翟理思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翻译
        1. 翟理思对《红楼梦》的介绍与评价
        2. 翟理思对《红楼梦》的翻译
    第二节 《桃花源记》译文及短评:译者个性化的再创作
        1. 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关注
        2. 增加人物角色
        3. 折射社会现实
    第三节 《历代神仙通鉴中的基督》:关注插图
第二章 《亚洲文会会报》中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第一节 对民间神话传说的重视
        1.原因
        2.搜集整理民间神话传说的途径
    第二节 构建中国形象
        1.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资源
        2.中国人与神话传说
    第三节 关注道教和历史人物
第三章 《亚洲文会会报》中的叙事诗与戏剧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的译介
        1.孔雀形象的消失
        2.具体细节翻译的不足
        3.母子关系的淡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戏剧的译介
        1.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改译
        2.对比中西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会报》中的叙事文学篇目
致谢

(9)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三) 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伦理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 文化、文化传承
        (二) 民族、少数民族
        (三) 课程、幼儿园课程
    二、文献综述
        (一) 裕固族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三) 少数民族聚居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四) 其他相关课程的研究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探讨
    一、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文化学理论基础
        (二) 教育学理论基础
        (三) 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探讨
        (一) 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 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价值
        (三) 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第三章 裕固族文化述略
    一、自然与人文交融下的生态环境
        (一) 裕固族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裕固族开放包容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悠远与多彩融合下的文化景观
        (一) 语言文化:裕固族的"金钥匙"
        (二) 生活文化:日常生活的独特魅力
        (三) 节日文化:生产生活的美好憧憬
        (四) 婚姻家庭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尚
        (五) 民间传承文化:鲜活灵动的人文世界
        (六) 科技知识文化:日常生产生活的智慧
        (七) 信仰崇尚文化:冥冥中的主宰与慰藉
第四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状况
    一、关于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调查
        (一) 园长、教师的态度
        (二) 家长的看法
        (三) 孩子的声音
    二、四所幼儿园文化融入的现实叙述
        (一) A幼儿园:我们是领头雁
        (二) K、M幼儿园:我们开了语言课
        (三) H幼儿园:语言课已经停了
    三、四所幼儿园文化融入的问题扫描
        (一) 文化融入的形式、内容单一
        (二)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缺位
第五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的影响
        (一) "国家很重视"
        (二) "县上有政策"
    二、文化生存状态的影响
        (一) "文化快要消亡了"
        (二) "语言是个大问题"
        (三) "我们自身不重视"
    三、幼儿园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 "教师方面问题多"
        (二) "园里工作没做好"
        (三) "家园合作不如意"
第六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一、目标:促进儿童成长、赓续民族文化
        (一) 目标的定位
        (二) 目标的设置要求
        (三) 目标的基本内容
    二、内容:适宜儿童发展、体现民族特色
        (一) 内容的选择要求
        (二) 选择的具体内容
        (三) 内容的组织形式
    三、实施: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各种活动
        (一) 实施的价值取向
        (二) 多样的实施方式
    四、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内容方法多样
        (一) 多元的评价主体
        (二) 丰富的评价内容
        (三) 多样的评价方法
第七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情境
        (二) 行动研究法
        (三) 研究流程
    二、研究过程
        (一)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
        (二)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
        (三)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活动
        (四) 裕固族文化融入家园社区合作活动
        (五)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三、研究总结
        (一) 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
        (二) 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三) 合作教师在研究中的成长
        (四) 其他合作者在研究中的收获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从“博物学”看鲁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的界定
    二 研究现状简述
    三 论文大致思路
第一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1 多方搜求
        2 影写与辑录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1 矿物学
        2 进化学说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4 科普读物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2 花鸟诗笺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1 问题的提出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3 “本根”、“白心”、“神思”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1 “复古”与“革命”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 “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1 个体与共生
        2 互为主体性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附录二: 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附录三: 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四、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札记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祥瑞凤凰考[D]. 张清美. 山东大学, 2021
  • [2]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D]. 张博实. 吉林大学, 2019(02)
  •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6]浦江清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研究[D]. 罗云婷.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7]清代粤西笔记中的广西叙事 ——以《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为例[D]. 夏梦.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8]《亚洲文会会报》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译介[D]. 邹雪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D]. 何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10]从“博物学”看鲁迅[D]. 涂昕.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孔雀的尾巴 阅读生物学笔记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