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

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

一、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艾三喜,古兆琦,毕娅兰,李明喜,李雪梅[1](2021)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并发主动脉壁间血肿一例》文中研究表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 主要累及中小血管, 主动脉受累罕见。本例患者为52岁男性, 临床表现为皮肤、肺、肾、周围神经、心脏、主动脉多系统受累, 皮下肿物病理提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胞质型(cANCA)1∶80, 诊断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予甲泼尼龙1 g/d 静脉滴注3 d后改口服泼尼松60 mg/d, 环磷酰胺 0.2 g 隔日1次静脉注射, 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主动脉壁间血肿吸收, 其他器官受累亦好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累及主动脉罕见且危重, 需早期识别和治疗。

葛静[2](2020)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疗效及主动脉重塑的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对比TBAD患者不同手术时机TEVAR术后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总结不同手术时机对TBAD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术前、术后主动脉真假腔直径、总直径及假腔血栓化的动态变化,总结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aortic remodeling,AR)动态情况及规律,为国家大血管疾病数据库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217例TBA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以后每年随访一次。第一部分:收集患者一般基线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围术期及随访期死亡,围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内漏、覆膜支架移位、覆膜支架远端新发夹层、逆撕A型夹层、脑卒中、脊髓缺血、急性肾损伤等。第二部分:收集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观察胸腹主动脉段真假腔直径、主动脉总直径变化情况及假腔血栓化形成情况,总结AR动态情况及规律。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共纳入217例TBAD患者,根据发病到接受TEVAR治疗的时间分为急性期组(A组,时间<14天),非急性期组(B组,时间≥14天)。其中A组患者141例,年龄60.1±12.8;B组患者76例,年龄63.5±11.4。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57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吸烟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患者中有吸烟史的人占比为50.4%,B组患者中有吸烟史的人占比为34.2%,χ2=5.207,P=0.022。两组患者其余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率2.8%(A组2.8%vs.B组2.6%),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2.8%(A组2.8%vs.B组2.6%),并发症发生率14.7%(A组14.9%vs.B组14.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死亡率7.6%(A组5.8%vs.B组10.8%),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4.3%(A组3.6%vs.B组5.4%),并发症发生率8.1%(A组8.8%vs.B组6.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7例患者1,3,5 年的生存率(Kaplan-Meier 估计法)分别为 0.952,0.934,0.834。Renyi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544,P=0.245)。第二部分: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获得具有完整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随访资料的患者106例。平均年龄61.1±12.4,其中男性80(75.5%)例,女性26(24.5%)例,吸烟史53(50.0%)例,饮酒史51(48.1%)例,高血压史91(85.8%)例、高血脂史43(40.6%)例、冠心病史17(16.0%)例、糖尿病史18(17.0%)例。真腔直径:主动脉峡部平面、肺动脉分叉平面、膈肌平面、腹腔干平面、左肾动脉开口平面较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直径:主动脉峡部平面、肺动脉分叉平面较术前缩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直径:各平面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各平面假腔全血栓化率:①主动脉峡部平面分别为18.42%、76.32%、50.00%、47.37%,②肺动脉分叉平面分别为 21.05%、73.68%、43.75%、42.11%,③膈肌平面分别为18.42%、42.11%、37.50%、36.84%,④腹腔干平面分别为13.16%、5.26%、12.50%、10.53%,⑤左肾动脉开口平面分别为12.96%、4.86%、0.00%、5.22%,⑥腹主动脉分叉平面分别为0.00%、10.51%、6.25%、9.89%。结论:(1)TBAD行TEVAR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低,早中期疗效良好。(2)TBAD急性期与非急性期行TEVAR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及生存率无差异,急性期有手术指征的TBAD患者可及时行TEVAR治疗。(3)TEVAR术后真腔直径增大、假腔直径缩小、假腔血栓形成并机化吸收,胸主动脉段AR优于腹主动脉段。(4)腹主动脉段重塑不佳,但短期随访结果腹主动脉段假腔直径及总直径变化不显着提示夹层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需密切随访。(5)TEVAR技术微创、简便、高效,基层医院可常规开展。(6)本研究数据真实、可靠,为本中心后续更好的开展TEVAR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路洪剑,刘莹,唐栋[3](2018)在《复杂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类型,探讨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经临床及CT血管成像确诊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病人46例,重点分析其类型及CT征象。结果 46例病人中,主动脉壁内血肿29例,主要表现为增强后沿主动脉壁环形或弧形无强化的相对低密度影;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6例,表现为主动脉壁出现对比剂充填的龛影;主动脉夹层10例,表现为主动脉壁内膜片的撕裂及真假腔形成。本组病人中,有10例表现为壁内血肿合并不同程度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夹层合并壁内血肿;2例腹主动脉较大穿透性溃疡伴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髂动脉。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常表现为多类型同时存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对于明确病变类型具有重要价值。

张孟婷[4](2018)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01月到2017年12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确诊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将病例原始图像调出,传到与之配套的GE AW4.5三维重建工作站,并运用Add/Sub软件进行后处理。所有CT原始图像资料均由1名医师对其进行后处理,然后对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1名主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对结果进行审核与校正,意见不一致时进行协商讨论得出结果。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各类病变特点及细节进行记录。最后运用SPSS 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实验共有7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在70例患者中,其中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34岁,平均年龄为59.28±11.41岁。(1)主动脉夹层42例(Stanford A型13例,B型29例);主动脉壁间血肿19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6例,不稳定性主动脉瘤3例。(2)主动脉夹层共42例。全部病例均显示真假双腔、及内膜片,29(69.0%)例撕裂口显示清晰,5例可疑显示,8例未见明确显示。26(61.9%)例真假腔呈平行走形,16(38.1%)例假腔呈螺旋形包绕真腔。所有病例真腔内未见附壁血栓。17例病例假腔中见附壁血栓,且多位于假腔近端。19(45.2%)例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受累:头臂干受累3例,左颈总动脉受累2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6例,腹腔干动脉受累1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2例,肾动脉受累4例,髂总动脉受累15例。主动脉管腔最大直径分别为53.62±12.85mm(A型),47.63±15.21mm(B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腔与真腔管径之比分别为0.62±0.98mm(A型),1.18±0.37mm(B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共19例,其中A型5例(26.3%),B型14例(73.7%)。16例(84.2%)血肿呈星月形增厚,3例(15.8%)呈环形增厚。IMH中的合并PAU有9例(47.4%),共显示26处溃疡。血肿厚度分别为13.27±3.61mm(A型),12.63±3.53mm(B型),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受累管腔直径分别为54.57±4.39mm(A型),46.82±4.06mm(B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单纯性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共6例,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10处溃疡,其中1处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其余9处均发生在主动脉弓降部。合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PAU为2例,显示5处溃疡;合并在IMH中的PAU为9例,显示26处溃疡。复合性PAU是指合并在AD、IMH中的PAU,其中3处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其余28处均发生在主动脉弓降部。单纯性和复合性PAU溃疡发生部位,最终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各类病变特点,达到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2)急性主动脉夹层中,A型和B型中主动脉最大管径、假腔与真腔管径之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主动脉最大管径A型较B型大;(3)主动脉壁间血肿,A型和B型中受累管腔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受累管径A型较B型大。

杨秋云,石安斌,翟建春,吴继雄,方文亮,张文俊[5](2016)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或主动脉造影确诊的PAU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单纯性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MSCT特点及溃疡形态的差异。并比较CT增强扫描、CT图像后处理及CDFI诊断单纯性溃疡和复合型溃疡的准确率。结果:单纯性溃疡的主动脉厚度和累及范围低于复合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和复合性溃疡合并主动脉夹层(P<0.05)。单纯性溃疡患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比例小于复合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和复合性溃疡合并主动脉夹层(P<0.05)。单纯性溃疡、复合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复合性溃疡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溃疡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CT图像后处理及CDFI诊断单纯性溃疡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复合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对复合性溃疡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PAU的病变特点,且其诊断准确率高于CDFI。

魏里[6](2016)在《应用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应用低电压、低对比剂对于主动脉CT血管成像影像质量的评价目的:探讨应用“双低剂量技术”(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对于主动脉CTA图像质量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来我院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带心电门控的轴位扫描组为A组(实验组)和带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螺旋扫描组为B组(对照组)。扫描范围:主动脉弓上胸廓入口至双侧髂动脉分叉;轴位扫描组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程序进行扫描,扫描参数:80-100kV,100-200mAs,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层厚1.0mm,每层间隔0.5mm。对比剂浓度及流速:碘海醇(300mgI/ml)4ml/s。B组为螺旋扫描组,扫描参数:120kV,200-500mAs,螺距(Pitch) 0.984:1,对比剂浓度及流速:碘帕醇(370mgI/ml) 4ml/s。其它扫描及重建参数同A组。扫描完成后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记录主动脉各段及主要分支血管图像CT值,各组图像的噪声比,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及辐射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 CTDI)、碘摄入量等相关参数。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所有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价,采取4分制;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72例患者均顺利配合检查完成扫描,其中主动脉CTA造影正常25例,主动脉夹层17例,主动脉壁间血肿7例,主动脉瘤4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9例。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0.69)两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5.05±1.53和3.52±0.51分,14.67±1.53和3.44±0.50分;t=1.25、0.7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降低约56%(6.76±1.08mSv和15.48±1.01mSv, t=34.62, P<0.001))。A组图像对比噪声(27.01±2.26)与B组(28.08±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2,P>0.05)。两组主动脉及重要分支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01)。A组人均对比剂碘摄入量(300.25±7.2mgI/kg)低于B组(367.86±5.54mgI/kg)(t=44.48,P<0.001).结论:应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即较低的管电压(80~100kV)结合低浓度(300mgI/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主动脉及主要分支血管图像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图像对比度,在减少碘对比剂摄入的情况下,同时显着降低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诊断价值的探讨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及主动脉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236例,其中女性83例,男性153例,年龄19~86岁,平均年龄54.3±12.4岁,患者有急性胸背部疼痛、腹痛、胸闷、头晕、黑蒙等病史。应用触发的心电门控血管扫描技术,扫描完成后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动态4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重组(volume reformation,VR)等技术处理血管图像。结果检查全部成功完成,主动脉CTA显示正常65例(27.54%);主动脉夹层81例(34.32%),Standford A型18例、B型63例;所有病例共发现动脉内膜破裂口74处,其中16处位于升主动脉,39处位于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近端,19处位于腹主动脉。可疑破口12处,其中5处位于升主动脉,3处位于主动弓降主动脉近端,4处位于腹主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合并少量胸腔积液,27例合并中量及以上胸腔积液,合并心包积液1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2例(22.03%),Standford A型11例、B型41例;病变受累主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53.5±4.8mm,主动脉弓直径:49.5±4.7mm,降主动脉直径41.6±3.8 mm。主动脉血肿厚度:升主动脉12.2±3.5 mm,主动脉弓:11.8±3.6mm,降主动脉12.3±2.8mm。7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15例合并中量及以上胸腔积液,合并心包积液5例、合并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瘤3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38例(16.10%),共104处溃疡,12处位于升主动脉,21处位于主动脉弓,39处胸主动脉,32处位于腹主动脉。其中乳头状(23/104),蘑菇状(32/104),扁平状(22/104),火山口状(27/104);发现溃疡样突起(ULP)16处;壁间血池(IBPs)12处。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变的83例(35.17%)。结论 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AAS不同病变的特点及并发症的表现,能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影像学数据支持。第三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随访研究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随访主动脉壁间血肿价值及血肿的演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84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应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fy projection, MIP)、容积重组(volume reformation, VR)等重组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由两位高年资医师诊断分析。结果随访8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患者,其中StandfordA型23例、B型61例,3例A型和2例B型因为急性临床并发症主动脉破裂进行手术;5例A在三个月内因为进展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另外15例A型保守治疗病变稳定吸收。3例B型由于进展为主动脉瘤行主动脉内支架治疗,2例进展为主动脉夹层进行急症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21例B型保守治疗完全吸收,33例保守治疗部分吸收,保持病变稳定。8例壁间血肿合并少量胸腔积液,16例出现中量以上胸腔积液,6例心包积液,其中3例同时合并出、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所有患者中合并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2例;升主动脉血肿最大厚度约14.2±3.4m,平均12mm,降主动脉血肿最大厚度12.3±2.5mm,平均11.4mm。受累主动脉最大直径:升主动脉52.4±4.6mm。降主动脉42.3±3.5 mm。血肿的吸收平均时间为(78.5±13.4D)。统计分析显示在主动脉管腔直径扩张较小的、血肿直径较小的患者壁间血肿更容易吸收(38.9±4.2:45.3±3.2mm, p<0.001), (11.9±2.1:14.3±2.5mm, p<0.001),多变量分析急性期最大动脉直径与壁间血肿比值大于30%是壁间血肿吸收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8; 95%CI:1.34,22.5); ULP累及分支动脉是血肿进展为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OR,3.28; 95%CI:1.66,24.8).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的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并可以评估其进展的临床风险,对诊断及随访有重要的意义。

李淑珍,朱宪明,刘志平,王坚,李伟,雷鹏[7](2015)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共3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加强化下行右侧股动脉切开,在介入治疗下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术后1、3、6及12个月及之后每年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复查,比较患者术后血肿吸收率、溃疡修复率,围术期有无脊髓缺血及支架远端有无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共植入36枚支架,4例患者溃疡位置较低且为多发溃疡,术中植入2枚支架,其中第二枚支架为渐细支架。4例患者溃疡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2例直接封闭左侧锁骨下动脉,2例先行腋-腋转流后再行支架植入术。围术期无死亡,1例(3%)患者术后2周出现进食咽下困难(食道造影未见受压)3个月后全身消耗死亡。1(3%)例患者支架远端出现假性动脉瘤二次行支架植入术。伴发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血肿在1年左右完全吸收。13例(40.6%)患者术后发热给予对症(激素+消炎痛)治愈。无截瘫、无支架内漏、无支架移位,无脑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对于持续性胸痛不缓解、血压控制不满意;溃疡直径≥20 mm或深度≥10 mm;伴发主动脉内壁间血肿患者控制血压、心率治疗2周、复查CTA血肿吸收后;均应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谢超贤,龙腾河,赵海波,邓燕云,廖明壮[8](2015)在《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征象。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确诊,其中主动脉夹层39例(Stanford A型14例,B型25例,同时合并升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例),MSCT上均可见主动脉呈双腔样改变及低密度撕裂内膜片影;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MSCT重建图像见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无强化高密度影;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7例(4例合并壁间血肿),MSCT显示主动脉管壁内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作为快速、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客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征象,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李青春,唐德秋,刘进才,肖文莲,罗光华,吴晓东,陆从容[9](2014)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表现及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20例PAU患者的临床、放射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归纳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无症状,15例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起病,20例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PAU的特征性CT表现:20例均可见外翻凸起"火山口"状溃疡、内膜钙化斑块和主动脉管壁广泛粥样硬化增厚,单发溃疡8例,多发溃疡12例。PAU的并发症征象:范围不一壁间血肿20例;假性动脉瘤6例;主动脉扩张1例;透壁性主动脉破裂2例。该组患者中5例无症状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并定期影像学随诊观查;15例有症状患者起初采取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并密切影像随诊,5例病灶稳定且症状明显好转;8例最终及时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包括1例症状持续且溃疡深度增加,5例假性动脉瘤和2例主动脉破裂;1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扩张不允许手术治疗。结论 PAU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MDCTA是首选的诊断手段,临床症状明显伴并发症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复查并尽早手术治疗。

梅菲[10](2014)在《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发病急,早期病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主动脉疾病。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IMH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预后情况,并比较Stanford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A)和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B)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1例诊断明确的IMH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的收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资料,根据血肿范围将患者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式以及预后的差异。数据统计采用SPSS16.0。结果:IMHA型壁间血肿共25例,IMHB型壁间血肿36例。IMHA组平均年龄为59.00±9.15岁,]IMHB组平均年龄为60.19±11.12岁,IMHA组男女比例约1.5:1,IMHB组男女之比为2.6:1。两组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主动脉疾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IMHA组胸痛和背痛的比例高于IMHB, IMHB组腹痛的比例高于IMHA组。两组在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上均有统计学差异,IMHA的发生率均要明显要高于MHB。IMHA组的误诊率为8%,IMHB的误诊率为8.1%。两组的院内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但IMHA的院外死亡率高于IMHB (55.00%vs9.09%, P<0.0001)。 IMHA的总死亡率也高于IMHB (64.00%vs16.67%, P<0.0001)。两组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但IMHA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显着高于IMHB保守治疗组(84.62%vs8%,P<0.0001),IMHA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显着高于IMHB保守治疗组(88.89%vs17.86%,P<0.0001)。IMHA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显着高于外科干预组(88.89%vs0.00%,P<0.0001)。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17.86%,支架治疗的死亡率为12.5%,后者死亡一例,死亡原因为脑溢血。结论:1.IMH好发于中年男性,首发症状多为胸、背痛,并有不典型症状,尚存在一定的误诊率。2.仅仅依靠症状以及体格检查无法鉴别IMHB和IMHA,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应该立即行无创的影像学检查。3. IMHA早期死亡率高,保守治疗有风险,甚至很危险,应该立即外科手术。4.无并发症的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与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定期复查CTA,一旦发生并发症则应考虑外科干预,干预手段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5.在IMHB的随访过程中,发现主动脉壁进行性增厚,预示破裂风险增大,也应考虑腔内支架植入术。研究背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BAD)与主动脉壁间血肿(IMHB)都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主动脉疾病,IMHB可以继续进展为ABAD。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疾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或者为夹层前期。目的:ABAD与IMHB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转归及预后情况,并比较二者的死亡率,以及对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诊断明确的IMHB患者和270例ABAD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的收集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方式以及预后,数据统计采用SPSS16.O。结果:IMHB组共36例,ABAD组270例。IMHB组平均年龄为60.19±11.12岁,ABAD组平均年龄为52.37±11.11岁,有统计学差异。IMHB组男女比例约2.6:1,ABAD组男女之比为4.7:1。两组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马凡综合症和主动脉疾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患高血脂和肾囊肿的比例显着高于IMHB组。两组表现为胸痛、背痛和腹痛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患肠缺血、肢体缺血的比例高于IMHB组。IMHB组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低于ABAD组(8.00%vs52.34%,p<0.0001),IMHB组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低于ABAD组(17.86%vs56.41%,p<0.0001)。IMHB组支架治疗死亡率为12.55%,死亡一例,死亡原因为脑溢血,ABAD组支架治疗的死亡率为5.37%,两组无差异。IMHB组保守治疗与支架治疗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BAD组保守治疗、支架治疗以及杂交手术的院内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ABAD组保守治疗的院外死亡率显着高于支架治疗和杂交手术(52.34%vs4.08%vs0.00%, p<0.0001)。ABAD组保守治疗的总死亡率也显着高于支架治疗和杂交手术(56.41%vs5.37%vs0.00%,p<0.0001)。结论:1. IMHB和ABAD好发于中年男性,首发症状多为胸、背痛,并有不典型症状。2.仅仅依靠症状以及体格检查无法鉴别IMHB和ABAD,所以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应该立即行无创的影像学检查。3.无并发症的IMHB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与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定期复查CTA,一旦发生并发症则应考虑外科干预,干预手段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4.在IMHB的随访过程中,发现主动脉壁厚度不断增加,预示破裂风险增大,也应考虑外科干预。5. ABAD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较外科干预的死亡率显着增高,即ABAD保守治疗有风险,甚至很危险,可更为积极的给予外科干预,首选腔内支架植入术。

二、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疗效及主动脉重塑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疗效的研究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的研究分析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创新与不足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复杂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扫描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2.1 主动脉壁内血肿
    2.2 主动脉穿透性硬化性溃疡
    2.3 主动脉夹层
3 讨论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扫描
        1.2.2 超声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PAU临床特点比较(表1)
    2.2 3组PAU的MSCT特点比较(表2)
    2.3 CT增强扫描、CT图像后处理及CDFI诊断PAU的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3.1 PAU病理学表现
    3.2 医学影像在PAU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3.3 PAU的常规CT和MSCTA表现

(6)应用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PREFACE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应用低电压、低对比剂对于主动脉CT血管成像影像质量的评价
    前言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随访研究
    前言
    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影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7)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8)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检查设备及扫描参数
    1.3图像后处理
2结果
3讨论

(9)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2.2 治疗
3 讨论
    3.1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自然进程
    3.2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临床表现
    3.3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上影像表现
    3.4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治疗策略

(10)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6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与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病例分享
    病例1
    病例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发表论文目录

四、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并发主动脉壁间血肿一例[J]. 艾三喜,古兆琦,毕娅兰,李明喜,李雪梅.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1)
  • [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疗效及主动脉重塑的研究分析[D]. 葛静. 川北医学院, 2020
  • [3]复杂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及价值探讨[J]. 路洪剑,刘莹,唐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3)
  •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D]. 张孟婷. 南华大学, 2018(01)
  • [5]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J]. 杨秋云,石安斌,翟建春,吴继雄,方文亮,张文俊.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06)
  • [6]应用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研究[D]. 魏里. 山东大学, 2016(03)
  • [7]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腔内治疗临床分析[J]. 李淑珍,朱宪明,刘志平,王坚,李伟,雷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06)
  • [8]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 谢超贤,龙腾河,赵海波,邓燕云,廖明壮.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7)
  • [9]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治疗策略[J]. 李青春,唐德秋,刘进才,肖文莲,罗光华,吴晓东,陆从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33)
  • [10]主动脉壁间血肿与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梅菲.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