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轨迹CAD

井底轨迹CAD

一、井底轨迹图CAD(论文文献综述)

吴泽兵,潘玉杰,张帅,吕澜涛,王勇勇[1](2020)在《混合钻头井底齿坑建模仿真及布齿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混合钻头的切削结构轮廓图进行布齿设计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在UG建模环境下绘制混合钻头井底齿坑模型图的方法。齿坑模型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示混合钻头切削结构的径向匹配、周向匹配、布齿密度、切削齿匹配以及相对高度等信息。采用C++语言进行UG的二次开发,可实现快速导入模型、齿坑模型图的自动绘制和模型保存等功能。该方法能够给混合钻头布齿设计提供参考,缩短布齿优化设计时间和混合钻头设计研发周期。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参考齿坑模型图可直观地观察混合钻头切削结构的复合匹配关系,从而对混合钻头进行高效的布齿优化设计。研究结果可为混合钻头布齿设计提供指导。

潘玉杰[2](2020)在《针对页岩气开发的混合钻头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储量位居全球第一。因此页岩气开发是我国当今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考虑到常用水平井开采页岩气,且混合钻头在定向钻井过程中有着优于常规PDC钻头以及牙轮钻头的破岩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定向钻井过程中造斜不稳定的问题。所以针对页岩气的开发,混合钻头是较好的选择。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混合钻头设计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从理论研究到建立混合钻头三维模型,再到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等的工作,并进行了混合钻头的优化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常见的牙轮钻头和PDC钻头,结合二者的切削结构特点,根据两种钻头的基本设计原则,建立了一种拥有二者切削结构优点的针对页岩气开发的混合钻头三维实体模型;(2)对混合钻头进行强度仿真分析和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了混合钻头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推导的几何学运动学方程的正确性;(3)研究了新的布齿设计参考图,即齿坑模型图。并利用C++语言在NX10.0环境下进行二次开发制作出“齿坑工具”插件,可以自动高效地绘制齿坑模型图,指导混合钻头的布齿优化设计;(4)归纳出了混合钻头从设计、建模、仿真、再到设计优化调整的一整套的设计方法,从而实现混合钻头的差异化和针对性设计。

韩丹丹[3](2020)在《采空区垮落岩体煤层气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采空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但采收率低。经典“三带”理论认为:采空井的井底布置在“裂隙带”内即可高效地抽采煤层气。但采空区煤层气压力低,抽采范围小,煤层气抽采面临“不产气”、“产气少”和“产气量差异大”等难题。而针对垮落带煤层气抽采的研究较少,且仅将垮落带假设为“黑匣子”,“经验性”设置采空区不同层位空隙率,研究“黑匣子”内煤层气的渗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及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不同层位空隙率的分布特征,及低压力的煤层气在空隙内的渗流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拉格朗日框架下采用软球模型中的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描述岩块与岩块之间及岩块与壁面之间的碰撞作用力,并综合考虑岩块的重力,建立垮落岩体的受力压缩数学模型;对于气相中含空气的煤层气,则采用离散单元法在欧拉框架下建立了气相流动方程。联立上述所构建的方程,即可建立垮落岩体内煤层气渗流的数学模型。基于垮落岩体的受力压缩模型,模拟了大尺度岩块组成的垮落岩体的压实过程。在压实过程中,应力主要通过强力链自上向下传递,导致上部岩体应力明显大于下部岩体应力。随压缩量增大,强力链向下延伸距离增长,覆盖范围变大,导致高应力范围逐渐向下扩展;由于垮落岩体下部岩块受外力扰动小,岩块受力向下滑移的距离也较短,使垮落岩体下部岩块间的接触网络较疏松,配位数较小,导致垮落岩体自上而下空隙率逐渐增大;垮落岩体空隙与力链空隙均呈现双峰分布,随压缩量增大,力链出现断裂,力链空隙进行重组,导致垮落岩体内部分大空隙分裂为小空隙。基于垮落岩体内煤层气渗流的模型,模拟了低压煤层气在垮落岩体空隙内的渗流过程。垮落岩体空隙为煤层气自下而上流动提供了流动空间,岩块间空隙越大,煤层气气体的流动速度越大;而颗粒排布越密集,对煤层气气体流动的阻碍能力越强。由于垮落岩体底部岩块间的空隙较大,储存大量煤层气,导致垮落岩体底部煤层气压力较大,流动速度也较大;随距垮落岩体底部距离的增大,岩块间空隙逐渐减少,煤层气压力逐渐降低,煤层气的流动速度基本趋于平稳。在垮落岩体相同的层位上,随煤层气浓度的增大,煤层气气体的流动速度也在逐渐增加。本文选取了三口地质条件相似的关闭矿井采空区,其中#1号钻井、#2号钻井及#3号钻井分别位于裂隙带内、垮落带上部及垮落带底部。#1号采空井、#2号采空井及#3号采空井的煤层气抽采量依次增大,表明#3号采空井的井位是适合低压采空区的最佳抽采井位。这是由于采空区煤层气的压力较低,有效抽采范围小。当采空井的井底布置在裂隙带,采空区内低压煤层气较难流入钻井抽采范围。而垮落带的底部空隙较大,储存着大量煤层气,钻井位于采空区底部,能够快速有效地抽采遗煤解吸出的煤层气。

胡卫[4](2019)在《多层压裂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发》文中提出目前投球式压裂技术,由于套管的尺寸是固定的,而投球和球座尺寸在有限的空间内从下到上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变动着,因此单趟管柱压裂层数极其有限,往往不能满足多层压裂的要求,同时施工操作程序严苛,投球顺序必须严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投放,否则会出现漏层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施工效果,甚至出现压裂事故,造成严重损失。针对这个多年困扰施工单位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以投球式压裂工具为原型,研究出了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多层(理论上可无限层)压裂技术——“多层压裂自动控制装置”。论文以传统的投球滑套式多层压裂工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压裂层数有限以及投球顺序严苛,在此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本次设计的核心思想——以可变径球座代替原有的固定球座,开发研制出了多层压裂自动控制装置。在整套压裂管柱中,除分层压裂控制器外,其他辅助装置仍然采用原有的零部件。论文运用弹性力学、管柱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学科知识对整套管柱进行了力学分析以及强度校核,并利用MATLAB编程功能自主编制了压裂管柱受力分析的程序。针对多层压裂管柱中的核心部件分层压裂控制器进行了分析,利用AutoCAD与SolidWorks软件的建模功能,对分层压裂控制器中的核心零部件进行了模型的建立,根据压裂管柱施工的实际工况,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分层压裂控制器中的核心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分析了其在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和强度等问题,保障了分层压裂控制器在压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考虑到可变径球座处是压裂管柱内通道直径最小处,容易受到冲蚀影响,因此运用ICEM CFD软件网格划分功能与FLUENT流体仿真计算功能对可变径球座处流体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冲蚀分析,确保了可变径球座能够与压裂小球正常配合,完成压裂施工工作。同时论文根据分层压裂控制器工作环境要求,对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零部件进行了选型;并基于分层压裂控制器工作原理,以C语言为编程语言,Keil uVision3软件为程序编写平台对分层压裂控制器的控制程序进行了编写,并利用Proteus软件的仿真功能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了程序控制仿真。根据设计的分层压裂控制器试制了样机模型,并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要求,为后续的试验、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佼翰[5](2019)在《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选用库班国立技术大学石油工业教研室主任阿·伊·布拉托夫,叶·尤·普罗谢尔科夫和尤·姆·普罗谢尔科夫共同编着的《水平井钻进》一书中的《水平钻进技术》与《水平井钻进工具》两个章节作为俄译汉笔译实践材料,主要包括翻译实践总结、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三部分。其中,翻译实践总结为本文的重点,笔者尝试总结科技文本的语言特点和翻译规则,以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为基础,以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方法作为理论指导,探讨科技俄语文本的翻译问题,并对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翻译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概述。介绍项目信息、原文主要内容和研究项目创新点;第二部分:翻译过程描述。简述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第三部分:科技俄语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科技语体的特点;第四部分: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分析。分析、研究翻译理论,探索翻译方法;第五部分:结论。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相关信息对国内水平钻井技术的发展以及拓宽中俄合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所选俄文资料不仅介绍了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也对水平井钻井工具进行了介绍。通过翻译俄罗斯水平井钻进技术相关材料,笔者可以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提高自身翻译实践能力并给予其他译者以建议。同时,有助于了解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相关知识,从而为中国能源相关企业提供前沿信息。

郭峰[6](2019)在《柔性钻杆屈曲碰摩井壁时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质资源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深入,钻杆动力学研究也愈发重要,有效利用钻杆动力学特性和运动规律实现井下钻杆、钻头轨迹的精确控制是目前急需深入掌握的关键技术。研究细长柔性钻杆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不但有助于钻进工程师认清井下工作状态减少钻井事故,对于非线性力学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特例。因此,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系统,并进行系统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研究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钻杆动力学理论建模、钻杆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拟、钻杆动力学室内模型试验三个方面对钻杆涡动和运动屈曲状态进行动力学分析与研究。论文对井下钻杆运动轨迹以及与轨迹形成相关的碰摩阻力和离心力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有限元和弹性力学相关知识建立起钻杆动力学的理论模型,并建立了钻杆动力学的一般方程,通过MATLAB计算软件拟合出钻杆的涡动轨迹,最后分析了非线性动力学瞬态稳态运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同时,论文对实际钻杆—井壁—钻头模型进行了简化,通过ANSYS建立了钻杆的模态中性文件(MNF),导入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后添加约束和驱动,进行了柔性钻杆和刚性井壁、钻头的耦合仿真模拟,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对钻杆部分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碰撞力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并搭建了模型试验装置,采用多组摄像机拍摄方式记录钻杆的运动状态,通过视频编辑软件Video Studio X9结合传感器数据对钻杆轨迹以及转速、钻压对钻杆运动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通过理论、模拟与试验三方面相结合,还原了钻杆轴向点在各自水平面方向上以及整个井筒中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钻杆运动中伴随着横纵向、扭转、正反向涡动以及振动耦合现象,得出随着转速、钻压增加,钻杆屈曲变形、摆动频率与幅值、自转频率与摆动频率等参量的变化规律。论文结果为钻杆动力学研究和井眼轨迹控制探索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蒋亚峰[7](2019)在《喷射造斜钻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资源勘探方向由较容易开采的资源逐渐向低渗、海洋开采及陆地浅层等非常规能源转变。为了能够在松软的地层中完成短半径水平井眼,研究新型喷射造斜钻头,将喷射切削、滑动给进和连续造斜技术应用到软弱地层钻井过程中,解决其由于地层参数的限制,无法达到短半径水平井造斜率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与实验,设计并加工钻头,得出喷嘴结构参数、钻头水力参数等因素对造斜效果的影响规律,对进行现场钻井试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对水平井研究和喷射钻井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喷射造斜钻头,利用Autodesk CFD软件对射流流场进行模拟并通过野外试验,分析钻压、水力参数、喷射造斜钻头结构参数等因素对造斜效果的影响规律,完善喷射造斜钻头的设计,实现在松软的地层中钻进短半径水平井。通过对射流和喷射钻井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射流钻头和水平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进行的研究内容如下:(1)喷射造斜钻头钻进机理分析研究喷射钻进理论及其对水平井的影响因素,介绍水力喷射钻头水力参数计算和水力辅助钻进机理,分析了喷射钻头在水平井中对造斜效果的影响。(2)喷射造斜钻头的结构设计新型喷射造斜钻头的结构设计,具体研究内容为:中心喷嘴类型及参数、侧喷喷嘴类型及参数、钻头体斜面结构设计。(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结构参数对射流流场的影响规律在以上设计基础之上,通过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设计参数的喷嘴射流流场,进行优化选取,最终确定钻头的几何结构和参数。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并通过与野外试验场实验的造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构参数对造斜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当中心喷嘴采用2个喷嘴,侧喷喷嘴采用6个,钻头体上导向斜面的倾角在6°时,造斜效果较好。

罗金武[8](2018)在《基于CFD-DEM耦合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平井PDC钻头作为钻井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深层页岩气水平井的开发中,如何在泥页岩地层中高效钻进的同时达到最佳的井底清岩效果就对水平井PDC钻头的水力结构提出了要求。利用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研究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中岩屑运移的情况,可以协助和指导钻头水力结构的设计。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多采用单相流和拉格朗日粒子样本追踪的方法,并未考虑高钻速情况下大量的岩屑与钻井液的双向耦合作用以及岩屑的大小和力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了 CFD-DEM(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耦合技术,针对高岩屑量情况下水平井PDC钻头的井底流场进行了岩屑运移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有如下各方面:(1)以CFD-DEM耦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重力和旋转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液固双向耦合的基本理论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2)利用CAD软件建立井底三维流场模型,根据岩石切削量仿真理论提取各切削齿产生的初始岩屑量以及岩屑的初始运动速度和方向。(3)建立CFD-DEM耦合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方法;使用多面体网格划分技术进行计算模型的网格无关性验证;在不同条件下采用轨迹跟踪的方式对模拟结果中钻井液运动和岩屑运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利用岩屑滞留量和岩屑运移比作为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携岩性能的两个评价指标。(4)针对水平井PDC钻头,依据评价指标分析对比钻头流道形状、喷嘴数量、喷嘴大小、喷嘴排布对钻头井底流场岩屑运移的影响研究,并提出水力结构的设计建议,现场结果表明,采纳设计建议后的水平井PDC钻头性能表现较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进一步了解井底岩屑的运移状态和改进钻头水力结构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刘铭刚[9](2018)在《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油管和固井结构是地下储气库(Underground gas storage,UGS)井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井筒完整性评价的主体,其中固井结构包括套管、水泥环和周围地层。UGS“既采又注”的超低周循环运行和高压高速的注/采气作业方式对井筒完整性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目前对UGS油管的失效评价多依据静力分析,而对注采过程中,尤其是开/关井等动态工况中油管受力的问题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目前对固井结构的失效评价多依据简化的理想模型,而对温差、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机理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某气田UGS的实际运行工况和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实验模拟等手段开展以下工作:第一,推导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问题的求解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结合准相似实验研究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油管截面状态和近壁压力分布,以此作为初始条件和载荷条件,建立基于CEM理论(Cellular element method)的油管动力学分析方法,进而研究注采过程中油管的失效机理。第二,通过研究井筒周围地应力分布,考虑地应力不均匀性、温度载荷和位移连续条件建立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套管、水泥环和胶结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而研究固井结构的失效机理。最后,引入因子分析模型对井筒失效的贡献因素进行筛选、分类和重要度排名,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一种量化的、分级的UGS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UGS井筒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改进的Euler管流模型和Riemann-Glimm(R-G)方法,开展了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分析。通过改进一维管流的8方程模型,得到了描述天然气-油管系统任意时刻横截面状态的Euler方程组。利用Euler方程与Riemann问题的转换,推导了开井后nt时刻到nt(10)(35)t时刻Euler双曲方程初值问题的求解过程,给出了局部坐标系中系统横截面上的内力表达式。将R-G方法通过FLUENT UDF编程实现,研究了开井过程中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横截面的力学状态,并得到了压差和油管内径对油管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影响规律。(2)对改进的Euler模型和R-G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研究了注采过程中油管近壁压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UGS-T4的井身结构为原型搭建了天然气-油管系统模拟实验装置,并完成以下工作:参考Tijsseling的研究完成了冲击管流实验,通过测量冲击载荷作用后油管的近壁压力、油管加速度和管壁应变,发现R-G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进而分析得到了R-G方法的最优网格数量以及Courant-Friedrichs-Lewy(CFL)系数的合理取值区间。基于上述装置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条件和雷诺自相似条件的UGS注采过程准相似管流实验,结合数值计算全面研究了UGS注采过程中压差、油管内径、狗腿度和接头尺寸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规律。(3)基于CEM方法开展了注采过程中UGS油管动力学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引入CEM理论推导了求解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油管受力问题的过程,并给出了迭代格式和算法,通过与ANSYS计算结果对比证明了CEM方法的易收敛性。在流固耦合分析和油管近壁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EM方法全面研究了稳态过程和开井过程中油管的运动、受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开井过程中油管中和点下移,其变形状态主要由轴向力决定;油管处于直线状态、正弦弯曲状态、螺旋弯曲状态的时间受油管内径和压差的影响。为便于分析,根据油管的三种失效方式定义了“油管失效指数”和“油管失效因子”,给出了判定油管失效程度的量化公式和分级评价标准,研究表明:当采气压差较小时,油管易发生刚度失效或稳定性失效,而随着压差的增大,强度失效逐渐成为油管失效的主导因素;在稳态过程和开井过程中,随着油管内径和采气压差的增大,油管的失效因子均随之增大。(4)基于分层模型和多目标约束反分析方法,开展了UGS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为获取目标井所在区块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首先利用测井信息和Gristensen公式得到了目标储层的动态、静态岩性参数,通过引入“多目标约束优化反分析”方法对该区块的地应力进行了反演。在此基础上考虑构造地应力和附加地应力,并引入垂向分层模型,基于弹性力学孔板问题的拉梅解推导任意水平横截面上井筒周围地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而研究井筒周围地应力分布随坐标方位角、距井壁距离的变化规律。(5)基于改进的多层界面模型,开展了UGS固井结构受力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在区块地应力反演结果和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胶结面位移连续条件、非均匀地应力和温度载荷,改进了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了新的多层结构应力计算公式。结合分层地应力计算结果,得到了UGS-T4井F一段水平截面上固井结构和胶结面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为便于分析,定义了“固井结构失效指数”和“固井结构失效因子”,给出了判定固井结构失效程度的量化公式,并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得到UGS-T4井F一段的失效因子为1.15,证明发生了完整性失效。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了地应力非均匀系数、环空压力、地层温度和材料参数对固井结构失效程度的影响。(6)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了一种UGS井筒完整性的量化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为充分考虑材料、结构、载荷和事件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在力学分析和失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学理论和可靠度计算方法对UGS井筒完整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推导了井筒完整性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以最少信息丢失为原则对UGS井筒完整性失效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类、筛选和重要度排名,将井筒完整性失效的贡献因素类别从23类压缩为7类,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统计效率,得到“套管等效应力失效”的重要度排名为第1名。基于中心点法推导了量化UGS井筒完整性的可靠概率计算公式,并用Monte-Carlo法验证了其精度。最后通过建立“井筒完整性可靠概率”与“井筒完整性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UGS井筒完整性的分级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和Monte-Carlo法得到的UGS-T4井筒完整性可靠概率分别为0.8966和0.9106,井筒完整性的评价结果分别为“较可靠”和“很可靠”,证明了本文方法精度良好。

付传红[10](2016)在《旋切钻头破岩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钻头的机械钻速和使用寿命,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对各种类型钻头破岩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发现心部破岩效率不高是现有大多数钻头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钻头(旋切钻头),并利用数学、力学、计算机编程以及实验等方法对旋切钻头展开了以下研究:介绍了旋切钻头的结构设计以及坐标系的建立,并对该钻头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旋切钻头的切削齿以旋切方式破岩,中心破岩效率高,保径效果好,机械钻速高,轴承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好的改善,切削齿的磨损比较均匀,钻头的使用寿命长。建立旋切钻头切削齿的运动学分析模型,为切削齿的破岩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重点是建立径向、切向、纵向的速度和加速度分量模型。根据建立的运动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等现代设计方法,对运动学模型中的不同参数进行了研究,同时,完成β、s、齿圈、不同切削齿性能等关键参数对钻头运动行为影响的分析,得到关键参数的影响曲线和结论,为旋切钻头的结构设计、性能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当β为30。、s为8mm、轮体速比为0.46时,旋切钻头的切削齿将逐步覆盖整个井底,有利于提高破岩效率,同时所有齿圈都过井壁可以实现所有切削齿切削井壁的功能。基于本文建立的切削齿运动学模型对不同齿圈的破岩展开分析,同时,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建立旋切钻头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旋切钻头的破岩理论模型,对不同齿圈的破岩机理进一步展开分析。由此可知,旋切钻头的切削齿可实现从里往外、从下往上“刨”的效果,并且在破岩过程中,切向切削作用为破岩主要因素,中心处的齿圈冲击力比较大,破岩效率比较高,并且齿圈1的磨损最严重。对旋切钻头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对不同类型的钻头在井底模型、破岩岩屑、钻压与扭矩、钻压与机械钻速等方面以及旋切钻头的破岩方面、磨损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实验为旋切钻头的破岩机理与切削齿失效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进行了旋切钻头的结构设计与坐标系的建立;建立了旋切钻头切削齿的运动学模型,并对运动学模型中的不同参数进行了分析;基于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破岩理论模型进行了旋切钻头的破岩机理的研究;基于理论研究进行了旋切钻头的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为钻头破岩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井底轨迹图CA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底轨迹图CAD(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钻头井底齿坑建模仿真及布齿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混合钻头布齿设计
    1.1 布齿设计原理
    1.2 PDC冠部轮廓设计
    1.3 牙轮外部轮廓设计
    1.4 混合钻头切削结构包络图
2 齿坑模型绘制
    2.1 三维模型建立
    2.2 混合钻头的运动方式
    2.3 基本假设
    2.4 定义初始参数
    2.5 获得齿坑模型图
3 自动绘制齿坑的实现方法
    3.1 UG的二次开发
    3.2 制定自动绘制方案
    3.3 导入钻头模型
    3.4 选取钻头旋转轴和移动轴
    3.5 输入仿真参数
4 应用实例
    4.1 建立模型
    4.2 输入参数
    4.3 输出结果及分析
5 结论

(2)针对页岩气开发的混合钻头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2.2 国内外混合钻头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混合钻头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页岩气概述及混合钻头基础理论
    2.1 中国页岩气概述
    2.2 PDC钻头概述
        2.2.1 PDC钻头结构
        2.2.2 PDC钻头碎岩机理
        2.2.3 PDC钻头的失效形式
    2.3 牙轮钻头概述
        2.3.1 牙轮钻头结构
        2.3.2 牙轮钻头碎岩机理
        2.3.3 牙轮钻头的失效形式
    2.4 混合钻头概述
        2.4.1 混合钻头的结构
        2.4.2 混合钻头的破岩机理
        2.4.3 混合钻头的失效形式
    2.5 混合钻头的基础理论
        2.5.1 钻头坐标系
        2.5.2 钻头几何学和运动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钻头的参数化设计
    3.1 混合钻头的设计内容
    3.2 绘制PDC部分
        3.2.1 刀翼冠部曲线设计
        3.2.2 刀翼形状选择
        3.2.3 布齿设计
        3.2.4 确定齿前角和侧转角
    3.3 绘制牙轮部分
        3.3.1 绘制牙轮初始轮廓
        3.3.2 绘制牙齿
    3.4 混合钻头的装配
        3.4.1 PDC部分的装配
        3.4.2 牙轮部分的装配
        3.4.3 混合钻头的装配
    3.5 井底破碎曲线的绘制
        3.5.1 牙轮部分井底破碎曲线的绘制
        3.5.2 PDC部分井底破碎曲线的绘制
        3.5.3 混合钻头的井底破碎曲线的绘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钻头的仿真分析
    4.1 混合钻头牙轮体的强度仿真
        4.1.1 Creo Simulate概述
        4.1.2 基本假设
        4.1.3 建立模型
        4.1.4 定义材料
        4.1.5 网格划分
        4.1.6 约束条件及载荷
        4.1.7 仿真结果分析
    4.2 混合钻头的运动学仿真
        4.2.1 基本假设
        4.2.2 创建约束
        4.2.3 添加动力源
        4.2.4 机构分析与定义
        4.2.5 仿真结果分析
        4.2.6 Matlab仿真分析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钻头齿坑建模及布齿设计优化方法
    5.1 自动绘制齿坑的实现方法
        5.1.1 UG的二次开发
        5.1.2 制定自动绘制方案
        5.1.3 模块函数说明
    5.2 插件使用方法
        5.2.1 NX10.0 下菜单系统
        5.2.2 实例操作
    5.3 齿坑模型输出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采空区垮落岩体煤层气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空隙分布
        1.2.2 采空区煤层气渗流特性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值方法及模型建立
    2.1 离散单元法简介
        2.1.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2.1.2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
    2.2 受力压缩模型的建立
        2.2.1 建模假设
        2.2.2 接触模型理论
        2.2.3 模拟参数的设置及模型的创建
        2.2.4 网格独立性分析
    2.3 渗流模型的建立
        2.3.1 垮落岩体内煤层气流动的数学模型
        2.3.2 垮落岩体内煤层气流动的物理模型
        2.3.3 垮落岩体内煤层气渗流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空区内不同载荷下垮落岩体细观特征
    3.1 应力传递及演化特征
        3.1.1 单一粒径岩块构成的垮落岩体内力链的分布规律
        3.1.2 双粒径岩块构成的垮落岩体内力链的分布规律
    3.2 岩块颗粒的运移特征
        3.2.1 单一粒径岩块的运移特征
        3.2.2 双粒径岩块的运移特征
    3.3 岩块配位数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垮落岩体内空隙率分布特征
    4.1 不同层位垮落岩体空隙率的分布
    4.2 不同级配垮落岩体内空隙分布
    4.3 垮落岩体空隙率整体分布特征
    4.4 垮落岩体内空隙尺寸的分布特征
    4.5 垮落岩体空隙率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垮落岩体内煤层气的渗流特性
    5.1 不同层位煤层气压力分布特征
    5.2 不同层位煤层气流动速度分布特征
    5.3 煤层气的流动轨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验证
    6.1 采空区地质概况
    6.2 采空井层位布置
    6.3 不同层位采空井的抽采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层压裂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压裂技术现状
        1.2.1 分段压裂技术
        1.2.2 国外多级压裂系统和工具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多级压裂方式对比和工具发展现状
    1.3 面临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分层压裂工具结构设计及管柱力学分析
    2.1 多层压裂工具方案设计
    2.2 分层压裂控制器整体结构设计及压裂工作原理
    2.3 多层压裂管柱力学分析
        2.3.1 管柱力学分析原理
        2.3.2 管柱的强度校核原理
        2.3.3 管柱力学分析及强度校核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变径球座执行机构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3.1 可变径球座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3.1.1 可变径球座的工作原理
        3.1.2 可变径球座的结构设计
        3.1.3 可变径球座的力学模型
        3.1.4 可变径球座的有限元分析
    3.2 压裂小球的选取
    3.3 可变径球座锁止结构的设计
    3.4 活塞的设计
    3.5 压裂滑套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3.5.1 压裂滑套的结构设计
        3.5.2 压裂滑套的有限元分析
    3.6 可变径球座执行机构的冲蚀分析
        3.6.1 冲蚀模型的选择
        3.6.2 模型网格的划分
        3.6.3 冲蚀计算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层压裂控制器其他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1 封隔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1.1 胶筒坐封压力的计算
        4.1.2 胶筒的有限元分析
        4.1.3 顶筒的设计
    4.2 管柱螺纹连接设计及校核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层压裂工具控制系统设计
    5.1 电机的选取
        5.1.1 开关环处的转动力学分析
        5.1.2 电机型号的选取
    5.2 压力传感器的选取
    5.3 控制芯片的选取
    5.4 控制程序的编写及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层压裂控制器的室内试验
    6.1 室内试验过程
    6.2 室内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一 管柱力学分析MATLAB程序
附录二 控制系统C语言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Часть Ⅰ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о переводу
    Ⅰ. Изложение проекта
    Ⅱ. 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Ⅲ.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текст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и принципы ихперевода
    Ⅳ. Теория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П. Ньюмарка ипереводческие тактики
    Ⅴ. 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Часть Ⅱ Переводный текст
Часть Ⅲ Исходный текс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6)柔性钻杆屈曲碰摩井壁时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钻杆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国内钻杆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柔性钻杆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模型
    2.1 井下旋转钻杆运动状态与力学特征
        2.1.1 钻杆的螺旋线运动
        2.1.2 钻杆与井壁间的碰摩阻力
        2.1.3 钻杆旋转时的离心力与弯曲应力
    2.2 钻杆动力学模型
        2.2.1 钻杆动力学一般方程推导
        2.2.2 旋转钻杆涡动轨迹计算模型
        2.2.3 非线性动力学瞬态及稳态运动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钻杆动力学分析
    3.1 基本假设
    3.2 仿真基本原理与流程
    3.3 模型建立
        3.3.1 柔性钻杆模型
        3.3.2 井壁模型与刚柔耦合
    3.4 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4.1 钻杆运动轨迹与响应分析
        3.4.2 转速对钻杆运动状态的影响规律
        3.4.3 钻压对钻杆运动状态的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钻杆动力学室内模型试验
    4.1 基于相似理论的试验模型建立
        4.1.1 钻杆模型转化与失稳挠度推导
        4.1.2 相似模型建立
    4.2 室内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4.2.1 试验装置设计
        4.2.2 模型试验钻杆及井壁参数
        4.2.3 试验方案与步骤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钻杆的屈曲与运动轨迹
        4.3.2 旋转转速对钻杆运动的影响规律
        4.3.3 轴向载荷对钻杆运动的影响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喷射造斜钻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喷射钻井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喷射钻井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喷射造斜钻头钻进机理研究
    2.1 喷射钻井基本概念
        2.1.1 喷射钻井
        2.1.2 射流
    2.2 喷射钻头的水力参数
    2.3 喷射钻头破岩钻孔规律
第三章 喷射造斜钻头结构设计
    3.1 喷射造斜钻头基本理论
    3.2 新型喷射造斜钻头的设计要求
        3.2.1 喷嘴结构设计
        3.2.2 钻头导向斜面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射造斜钻头CFD模型的建立
    4.1 AUTODESK CFD软件介绍
    4.2 喷射造斜钻头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流体动力学三大控制方程
        4.2.2 Navier-Stokes的时均控制方程
        4.2.3 标准k-ε两方程模型
    4.3 CFD求解方案
    4.4 喷射造斜钻头计算模型
        4.4.1 喷嘴几何模型
        4.4.2 喷嘴流场网格划分
        4.4.3 边界条件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造斜钻头射流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1 不同结构喷嘴射流流场及影响因素
        5.1.1 射流流场速度模拟对比
        5.1.2 缩扩喷嘴射流影响因素模拟
    5.2 喷射造斜钻头流场模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喷射造斜钻头的加工与试验
    6.1 喷射造斜钻头的加工
    6.2 试验现场
        6.2.1 试验场地布置
        6.2.2 试验场地主要仪器
    6.3 鞋掌钻头造斜试验
        6.3.1 龙河1-1井试验数据分析
        6.3.2 龙河1-2井试验数据分析
    6.4 喷射造斜钻头造斜试验
        6.4.1 龙河2-1井试验数据分析
        6.4.2 龙河2-2并试验数据分析
    6.5 现场应用小结
第七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CFD-DEM耦合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PDC钻头井底流场研究现状
    1.3 CFD-DEM耦合的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FD-DEM耦合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理论
    2.1 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携岩流场概述
    2.2 井底流场CFD基本控制方程与计算模型
        2.2.1 流体基本控制方程
        2.2.2 水平井旋转流场中的湍流模型
    2.3 岩屑初始参数与DEM基础理论
        2.3.1 岩石切削量仿真理论
        2.3.2 DEM控制方程
        2.3.3 DEM接触模型
        2.3.4 DEM计算时间步长
    2.4 CFD-DEM耦合的实现
        2.4.1 耦合流程
        2.4.2 耦合作用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D-DEM耦合的井底流场建模理论及分析
    3.1 井底流场计算模型
        3.1.1 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建模
        3.1.2 初始岩屑量参数提取
        3.1.3 网格划分
        3.1.4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 流场携岩的物理模型
        3.2.1 钻井液湍流模型
        3.2.2 岩屑颗粒模型
        3.2.3 边界条件
        3.2.4 运行说明
    3.3 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指标
        3.3.1 钻井液运动分析
        3.3.2 岩屑颗粒的运移现象
        3.3.3 岩屑颗粒运移分析
        3.3.4 岩屑滞留量评价指标
        3.3.5 岩屑运移比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井底流场携岩性能影响研究与应用
    4.1 流道形状影响研究
    4.2 喷嘴直径影响研究
    4.3 喷嘴数量影响研究
    4.4 喷嘴排布影响研究
    4.5 现场应用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筒完整性研究现状
        1.2.2 管流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1.2.3 油气井管柱力学研究现状
        1.2.4 固井结构失效机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R-G方法的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分析
    2.1 天然气-油管系统的Euler流固耦合模型
        2.1.1 模型简化和基本假设
        2.1.2 天然气-油管系统的Euler流固耦合模型
        2.1.3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2.2 Euler流固耦合方程的Riemann解法
        2.2.1 Euler流固耦合方程的分解
        2.2.2 Euler流固耦合方程对应的Riemann问题讨论
        2.2.3 求解Riemann问题解的改进Glimm方法
    2.3 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横截面状态分析
        2.3.1 UGS开井过程中天然气-油管系统的横截面状态分析
        2.3.2 注采压差对油管横截面状态的影响
        2.3.3 油管内径对油管横截面状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及油管近壁压力研究
    3.1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
        3.1.1天然气-油管系统冲击振荡实验
        3.1.2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及影响因素分析
    3.2模拟UGS注采过程的准相似管流实验
        3.2.1 实际井况与准相似模型
        3.2.2 实验可行性分析及误差讨论
    3.3 注采过程中UGS油管近壁压力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注采压差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3.3.2 油管内径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3.3.3 狗腿度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3.3.4 接头尺寸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EM方法的UGS油管动力学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
    4.1 基于CEM的数值算法及在管柱力学中的应用
        4.1.1 利用CEM方法求解固体力学问题的基本原理
        4.1.2 细长油管结构受力问题的CEM模型
        4.1.3 基于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初始元胞状态求解
    4.2 CEM方法在稳态计算中的应用及与FEM的对比分析
        4.2.1 基于CEM方法的稳态过程中UGS油管受力分析
        4.2.2 CEM与 FEM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对比
    4.3 基于CEM方法的开井过程中UGS油管动力学分析
        4.3.1 UGS油管变形失效机理及判定条件
        4.3.2 开井过程中UGS油管受力、变形时程分析
        4.3.3 油管内径对开井过程中油管受力、变形的影响
        4.3.4 注采压差对开井过程中油管受力、变形的影响
    4.4 注采过程中UGS油管失效方式及评价方法
        4.4.1 油管失效程度评价指标
        4.4.2 油管失效分级评价方法
        4.4.3 UGS-T4 油管失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层模型的UGS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方法
    5.1 UGS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5.1.1 储层岩性参数分析方法
        5.1.2 目标区块地应力的约束优化反演方法
        5.1.3 分层地应力模型及计算方法
        5.1.4 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方法
    5.2 UGS-T4 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
        5.2.1 UGS-T4 储层岩性参数分析
        5.2.2 UGS-T4 储层地应力反演
        5.2.3 UGS-T4 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层界面模型的UGS固井结构受力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
    6.1 基于多层界面模型的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方法
        6.1.1 套管-水泥环-地层结构受力分析模型
        6.1.2 套管-水泥环-地层结构温度载荷处理方法
        6.1.3 UGS-T4 井固井结构受力分析
    6.2 UGS固井结构失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套管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6.2.2 水泥环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6.2.3 胶结面接触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6.3 UGS固井结构失效方式及评价方法
        6.3.1 固井结构失效因子
        6.3.2 固井结构分级评价方法
        6.3.3 UGS-T4 固井结构失效风险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UGS井筒完整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7.1 失效贡献因素的因子分析法
        7.1.1 因子分析模型推导
        7.1.2 因子载荷矩阵和因素贡献度分析
        7.1.3 UGS-T4 完整性失效贡献因素分析
    7.2 井筒完整性的量化分级评价方法
        7.2.1 基于中心点法的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
        7.2.2 基于Monte-Carlo法的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
    7.3 UGS-T4 井筒完整性评价
        7.3.1 UGS-T4 井筒结构的参数随机性分析
        7.3.2 UGS-T4 井筒完整性评价
    7.4 UGS井筒完整性评价软件开发
        7.4.1 数字化井筒模块
        7.4.2 测井资料解释及分层地应力计算模块
        7.4.3 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模块
        7.4.4 井筒完整性评价模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旋切钻头破岩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牙轮钻头的研究
        1.2.2 PDC钻头的研究
        1.2.3 模块化钻头的研究
        1.2.4 孕镶钻头的研究
        1.2.5 复合钻头的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旋切钻头的设计与坐标系的建立
    2.1 旋切钻头设计
    2.2 旋切钻头性能特点
    2.3 坐标系的建立
        2.3.1 建立固定圆柱坐标系
        2.3.2 建立动圆柱坐标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切钻头切削齿运动学分析模型
    3.1 切削齿空间位置分析模型
    3.2 切削齿速度分析模型
    3.3 切削齿加速度分析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参数对旋切钻头运动行为的影响
    4.1 动坐标系动极角α_P与轮体夹角β分析
        4.1.1 当动极角为0时
        4.1.2 当动极角为π/4时
        4.1.3 当动极角为π/2时
        4.1.4 当动极角为3π/2时
        4.1.5 当动极角为7π/4时
    4.2 动坐标系动极角α_P与动竖高h分析
        4.2.1 当动极角为0时
        4.2.2 当动极角为π/4时
        4.2.3 当动极角为π/2时
        4.2.4 当动极角为3π/2时
        4.2.5 当动极角为7π/4时
    4.3 旋切钻头切削齿速度分析
        4.3.1 当s=-8mm时
        4.3.2 当s=+8mm时
    4.4 旋切钻头切削齿加速度分析
        4.4.1 当s=-8mm时
        4.4.2 当s=+8mm时
    4.5 旋切钻头牙轮的速度瞬心分析
    4.6 旋切钻头牙轮的转动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切钻头井底模型研究
    5.1 井底模型计算结果
        5.1.1 旋切钻头井底模型分析法
        5.1.2 旋切钻头井底模型结果分析
    5.2 轮体夹角β对井底模型的影响
    5.3 轴颈偏移量S对井底模型的影响
    5.4 轮体速比对井底模型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破岩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6.1 旋切钻头不同齿圈破岩运动学特性
    6.2 旋切钻头不同齿圈破岩动力学特性
        6.2.1 基于动力学的旋切钻头破岩分析模型
        6.2.2 基于动力学的旋切钻头破岩分析模型的算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7.1 不同类型钻头的室内实验
        7.1.1 实验结果
        7.1.2 结果分析
    7.2 旋切钻头的破岩实验
        7.2.1 实验结果
        7.2.2 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井底轨迹图CAD(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钻头井底齿坑建模仿真及布齿优化[J]. 吴泽兵,潘玉杰,张帅,吕澜涛,王勇勇. 石油机械, 2020(08)
  • [2]针对页岩气开发的混合钻头设计及仿真分析[D]. 潘玉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采空区垮落岩体煤层气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韩丹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多层压裂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发[D]. 胡卫.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俄罗斯水平钻井技术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吴佼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柔性钻杆屈曲碰摩井壁时的动力学研究[D]. 郭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喷射造斜钻头的研究[D]. 蒋亚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基于CFD-DEM耦合的水平井PDC钻头井底流场研究[D]. 罗金武.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D]. 刘铭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旋切钻头破岩机理与实验研究[D]. 付传红.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井底轨迹CAD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