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dherin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E-cadherin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一、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会[1](2021)在《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前言: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研究结果,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约108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5.6%,胃癌死亡病例在全世界大约76.9万(占7.7%)。随着对胃癌的认识不断加深、癌症筛查的实施、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下降趋势。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胃癌的疾病负担依然严重。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应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影响胃癌预后的关键基因及治疗靶点尤为重要。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肿瘤相关生物数据的出现,肿瘤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对癌症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鉴定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使得寻找可以作为癌症诊断、预测、预后及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变为可能,而且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癌症作为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纵然可以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癌症多组学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多个基因组合的预后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癌症病人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GSE62254数据集,基于预后相关基因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针对预后风险模型中的基因CTNNAL1的表达特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发现了其共同的预后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包对预后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Lasso(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Cox算法,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利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t ROC)评估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基于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诺模图(nomogram)。2、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33个肿瘤类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CTNNAL1m RNA的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因素,根据CTNNAL1m RNA表达量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比较高表达组与正常对照组织之间CTNNAL1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之间CTNNAL1m RNA的表达差异。利用R语言survminer包确定GSE62254胃癌数据集中CTNNAL1m 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然后将GSE62254中的300例胃癌患者根据最佳cutoff值分成CTNNAL1m RNA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利用人类蛋白图谱HPA(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CTNNAL1基因在人体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基因在细胞水平的表达特征;进一步在GSE134520(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中分析CTNNAL1在胃组织中不同种类细胞中的表达;分析CTNNAL1基因的表达与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预测CTNNAL1相关功能。3、免疫组化检测209例胃癌及其非癌胃粘膜组织中CTNNAL1蛋白的表达及178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kendall tau-b等级相关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单因素Cox分析,TCGA胃癌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1561个(P<0.05),其中风险比(Hazard ratio,HR)>1的基因共1137个,HR<1的基因有424个。GSE62254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5949个(P<0.05),其中HR>1的基因有2913个,HR<1的有3036个。两个数据的预后相关基因共同的不良预后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因素171个。不良预后因素KEGG信号通路明显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黏着斑、Ras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基底膜-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通路。2、将TCGA和GSE62254中分析所得的共有预后相关基因代入Lasso-Cox回归模型,成功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这六个基因分别是富脯氨酸蛋白15样(PRR15L,proline rich 15 like)、SP6转录因子(SP6,Sp6 transcription factor)、包含C2结构域蛋白8(CPNE8,copine 8)、神经菌毛素1(NRP1,neuropilin 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样受体(PDGFRL,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ike)和α连环蛋白样1(CTNNAL1,catenin alpha like 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分高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组的患者。该模型预测的5年生存率AUC为0.754,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评判价值。并在GEO数据库中验证了基于6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判价值。3、根据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分组,高风险组组织学分级更高,弥漫型胃癌中风险评分高于肠型胃癌Lauren分型,随着TNM分期的增加,高风险组的比例上升。4、将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和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M分期、MSI状态和是否进行放射治疗)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的诺模图用于预测胃癌患者的个体化生存时间。5、通过单因素Cox分析CTNNAL1m RNA表达与不同肿瘤类型的预后关系,发现CTNNAL1不仅在胃癌中与不良预后相关,在肾乳头状癌和低级别胶质瘤等也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在弥漫大B淋巴瘤和胸腺瘤等中,则与预后较好相关。6、HPA数据库显示CTNNAL1在人正常的肾上腺、卵巢、甲状腺、睾丸、肺脏、心肌中表达量较高。CTNNAL1基因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较低的细胞特异性,其中在滋养层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CTNNAL1的表达次之。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34520的分析结果显示,CTNNAL1在多种细胞中存在表达,其中在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较高。CTNNAL1基因表达与间质评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内皮细胞数量成正比。7、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在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4)。组织学分级G3组中CTNNAL1 m RNA的高表达率高于G2组和G1组(P=0.023),CTNNAL1m RNA表达在间质表型胃癌高于上皮表型(P<0.001)。GSE62254中CTNNAL1 m RNA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CTNNAL1m RNA低表达组(P<0.001),CTNNAL1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0)。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胃癌分子分型中,MSS/EMT亚型CTNNAL1的m RNA表达高于其他亚型(P<0.001)。GSEA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EPITHELIAL_MESENCHYMAL_TRANSITION(上皮间质转化)、MYOGENESIS(肌细胞生成)和TGF_BETA_SIGNALING(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PPI网络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细胞黏附、黏着连接等功能相关。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TNNAL1蛋白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成弱等级相关(r=0.146,P=0.026)。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CTNNAL1的表达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8)。E-cadherin的缺失率在组织学分级G3组高于G1组和G2组,且与组织学分级呈弱等级相关(P<0.001,r=0.327)。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E-cadherin的缺失率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1)。但是,161例胃癌组织中CTNNAL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基于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得到了共同的预后不良相关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基因171个。其中不良预后基因显着富集在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黏附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通路。采用Lasoo-Cox回归模型,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基于筛选得到的预后相关基因,构建了基于六个基因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在多个GEO数据集的验证,证实该模型中的基因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中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风险模型,构建了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诺模图。2、CTNNAL1基因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预后评估的因子;CTNNAL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单细胞层面,CTNNAL1基因在成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较高。CTNNAL1在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较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提示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增多导致胃癌不良预后。3、胃癌组织中CTNNAL1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异质性,CTNNAL1高表达与弥漫型胃癌和组织学分级相关。

王强[2](2021)在《TCGA和ACRG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源于胃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主要原因。胃癌作为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男性发病率为每100000人中有18例,女性发病率为每100000人中有9例。胃癌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基因修复功能异常、细胞生长、死亡和凋亡基因的功能紊乱等,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胃癌存在不同发展机制、检测标记物、临床病理特征。为了明确胃癌的发展机制,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证据和方向,改善患者预后,研究胃癌分类的相关分子机制至关重要。TCGA分型和ACRG分型是近些年学者们提出的新的胃癌相关的分子分型方法,该分型方法的提出可以弥补传统病理分型的不足,为胃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TCGA分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人群,而ACRG分型来源于亚洲人群,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这两种分型在基因扩增、基因突变、临床特征、预后等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的研究价值,对于临床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然而,TCGA分型和ACRG分型在河北省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参数和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二代测序(NGS)进行肿瘤分型,探讨两种分型方法和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并通过大数据深入挖掘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胃癌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实验理论。第一部分 ACRG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目的:研究ACRG分型在G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明确ACRG分型是否适用于河北人群,探讨ACRG分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5例患者GC组织中MDM2,P21,E-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水平。2.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IHC染色显示MLH1,MDM2和P21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E-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则主要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膜中表达。2.不同年龄段(≤60岁和>60岁)胃癌病人的MLH1和MDM2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3.E-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在不同位置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4.四种ACRG分子分型的GC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Lauren分型或术后辅助治疗类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5.MSS/TP53+胃癌在胃食管结合部(EGJ)(10.3%)显示出低频率,而大多数MSS/TP53-胃癌存在于远端胃(41.7%)。6.MSS/EMT GC患者倾向为弥漫型(53.8%),而MSS/TP53-GC患者为肠型(57.1%;MSS/TP53-GC患者倾向于肠型)。7.MSI与MSS/EMT预后明显不同(P<0.001),MSS/EMT与MSS/TP53-预后明显不同(P<0.001)。MSS/EMT预后最差,其次为MSS/TP53-、MSS/TP53+、MSI。8.ACRG分子分型(P=0.045)、Lauren分型(P=0.001)和辅助治疗(P=0.013)与GC的总生存率(OS)相关。小结:1.MLH1和MDM2蛋白与年龄显着相关。2.E-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与肿瘤的位置显着相关。3.MSS/EMT胃癌患者倾向为弥漫型,而MSS/TP53-胃癌患者则倾向为肠型。大多数MSS/TP53-胃癌存在于远端胃。4.在所有ACRG分型中,MSI的OS最好,复发率最低。第二部分 TCGA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目的:采用二代测序对胃癌进行综合分析,根据TCGA分型对65例胃癌患者进行分类。探讨胃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明确TCGA分型是否适用于河北人群,评价TCGA胃癌分子分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65例患者GC组织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和注释。2.应用相关统计学分析TCGA与GC患者OS之间的关系。结果:1.NGS测序结果显示在65例GC病例中,EBV+为6例(9.2%),MSI为15例(23.1%),GS为14例(21.5%),CIN为30例(46.2%)2.MSI在女性中更为常见(53.3%),而EBV+在男性中更为常见(83.3%)。3.65例胃癌中,TP53的突变率为80.0%,扩增百分比CCNE1为20.0%4.弥漫型、GS分子、MSS/EMT和接受XELOX辅助化疗患者的预后最差。5.Kaplan-Meier图显示多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较差。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表明TP53突变的患者(危险比=4.193,95%置信区间=1.260-13.945)的预后较差。小结:1.MSI和EBV+发生的概率有性别差异;2.GS和MSI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概率有差异;3.CIN胃癌在胃食管连接处更为常见;4.弥漫型、GS分子、MSS/EMT和接受XELOX辅助化疗的患者的预后最差;5.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扩增百分比最高的是CCNE1;6.多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较差;7.TP53突变是GC的独立预后指标。第三部分 ACRG亚型MSI和EMT存在预后差异的分子机制探索目的:利用来自NCBI的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癌症基因组的大型公共数据集数据库(TCGA)研究ACRG分型的生物信息分析,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对MSI和EMT突变频率进行分析,探讨MSI和EMT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分析,对MSI和EMT相关基因和通路进行分类。从基因层面探讨MSI和EMT型胃癌的影响因素。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和来源于NCBI的GEO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比较TCGA数据库与GSE62254数据集中MSI和EMT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GC患者预后。2.对MSI和EMT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分析。3.单变量Cox风险回归分析来探讨差异基因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对GSE62254胃癌数据集和TCGA数据库的综合分析显示,EMT阳性与不良总体存活显着相关,且MSI的总体生存显着优于EMT。2.MSI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EMT。3.8个基因与胃癌患者EMT和MSI分型显着相关,分别是THBS4、CPE、RSPO3、APOD、CRISPLD1、GHR、SFRP4、NAP1L3。4.THBS4、CPE、RSPO3、APOD、CRISPLD1、GHR、SFRP4、NAP1L3在EMT患者中表达量显着高于MSI,且有统计学差异。小结:1.MSI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EMT;2.MSI患者的总体生存显着优于EMT;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HBS4、CPE、RSPO3、APOD、CRISPLD1、GHR、SFRP4、NAP1L3与胃癌患者的分类及预后显着相关;4.THBS4、CPE、RSPO3、APOD、CRISPLD1、GHR、SFRP4、NAP1L3在EMT患者中表达量显着高于MSI,且有统计学差异。

马晓丽[3](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黄咏莲[4](2021)在《miR-613通过靶向TAGLN2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近25年中发病率约增加2倍,目前在临床恶性肿瘤中占1%。甲状腺癌的常见病理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显着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加所导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占80%-85%。目前PTC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甲状腺切除术(包括颈部淋巴结清扫)、放射性碘(RA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虽然PTC的总体预后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病例复发风险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淋巴结转移在PTC患者中非常普遍,大概有80%的病例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据最近的文献报道,PT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局部复发和生存率有着密切关联。目前,PTC发病和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进一步探讨与其发生发展及恶性生物学特征相关的因素,揭示其潜在分子机制,为寻找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新靶点提供新的方向,也对进一步提高PTC的整体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长度为18~25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成熟体microRNA被核糖体识别并整合入RNA诱导的基因沉默复合体(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其功能主要通过特异性识别特定mRNA 3’UTR,与结合位点序列的完全或不完全互补,诱导mRNA的降解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起到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有关microRNA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报道,miRNA被发现在肿瘤发生、恶性进展以及放化疗耐药和抵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Zh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膀胱癌细胞内上调miR-145-5p的表达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的生长和运动能力。在甲状腺滤泡癌中,miR-1通过沉默其靶基因CCND2的表达抑制甲状腺滤泡癌细胞的进展。除此之外,在肺癌、乳腺癌、上颌窦鳞状细胞癌、胆囊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microRNA发挥着抑癌或促癌作用。miR-613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微小RNA,只有一个5’端成熟体,miRNA近年来被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且在体内或体外改变miR-613的表达,可以调控肿瘤的生长,然而,miR-61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方法:1、收集10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组织中miR-61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613表达水平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多灶性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培养三株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K1,TPC-1,BCPAP)和甲状腺正常滤泡上皮细胞系(Nthy-ori-3-1,N3),RT-PCR检测细胞内miR-613的表达情况,比较PTC细胞系和滤泡上皮细胞系内miR-613表达的差异。3、在PTC细胞系内转染miR-613 mimics以过表达miR-613,RT-PCR检测miR-613的表达水平以评估转染效率并确定最佳转染浓度。实验分组如下:control组(未转染组)、NC组(negative control组)和mimics组(过表达miR-613组),然后分别通过MTS、伤痕愈合实验和Matrigel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在PTC细胞内过表达miR-613对细胞生长、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4、在PTC细胞系内过表达miR-613,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比较各组间上述蛋白表达的差异。5、Targetscan,miRDB,RNAInter和miRWalk数据库预测miR-613下游靶基因,取四个数据库交集以确定下游靶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靶基因TAGLN2 mRNA 3’UTR(3’untranslated region)和miR-613的结合;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TAGL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在PTC细胞系内过表达miR-613后,细胞内TAGL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6、功能回复实验分组如下:control组(未转染组)、mimics组(过表达miR-613组)和mimics+TA组(共转染miR-613 mimics和TAGLN2过表达质粒组)。分别通过MTS、伤痕愈合实验和Matrigel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在PTC细胞生长、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ing检测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蛋白表达的差异。7、分别在PTC细胞系内过表达和敲减TAGLN2,实验分组如下:control组(未转染组)、p CMVTAGLN2(过表达TAGLN2组)、p CMV-control组(过表达空载体组)、sh-TAGLN2组(敲减TAGLN2组)和sh-control组(敲减空载体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PTC细胞内PI3K/AKT通路蛋白(PI3K、p-PI3K、AKT和p-AKT)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蛋白表达差异。结果:1、RT-PCR结果显示,在癌组织中miR-613相对表达量为1.339±0.523,明显低于miR-61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3.756±0.934,p<0.01);并且miR-613的异常表达与PTC颈部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以及多灶性无关(p>0.05)。2、与甲状腺正常滤泡上皮细胞N3相比,miR-613在三株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K1,TPC-1和BCPAP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613在以上四株细胞系中的表达分别为1.074±0.291,0.195±0.043,0.201±0.053,0.270±0.052。3、与未转染组(control)和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相比,过表达组(miR-613 mimics)中miR-61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MTS检测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相比,K1、TPC-1和BCPAP细胞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被抑制(p>0.05)。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对划痕愈合面积进行测量,K1细胞未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组平均划痕愈合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8.6%±1.40%,74.7%±1.80%,52.6%±3.20%;TPC-1细胞为40.7%±2.30%,28.1%±1.60%,38.4%±1.50%;BCPAP细胞为38.6%±3.60%,37.2%±2.80%,28.0%±1.90%,过表达miR-613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Transwell检测过表达miR-613对PT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K1细胞未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组平均细胞数为225.8±14.3,157.3±25.7,268.0±22.5;TPC-1细胞为496.20±73.5,220.2±5.4,498.2±73.7;BCPAP细胞为568.6±25.6,233.8±24.2,532.0±34.1,在PTC细胞内过表达miR-613能够显着抑制其侵袭能力(p<0.05)。4、Western blotting用于检测过表达miR-613后,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K1细胞中,miR-613过表达组E-钙黏蛋白相对表达量(4.433±0.082)明显高于未转染组(1±0.119,p<0.001)和阴性对照组(1.317±0.037,p<0.001);N-钙黏蛋白相对表达量(0.218±0.004)明显低于未转染组(1±0.121,p<0.01)和阴性对照组(0.903±0.011,p<0.001);波形蛋白相对表达量(0.501±0.008)明显低于未转染组(1±0.064,p<0.01)和阴性对照组(1.013±0.012,p<0.001);金属基质蛋白酶2相对表达量(0.545±0.014)明显低于未转染组(1±0.092,p<0.01)和阴性对照组(0.840±0.016,p<0.001)。在TPC-1细胞中,未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组中E-钙黏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8,1.074±0.030,1.959±0.021,过表达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01)和阴性对照组(p<0.001);未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组中N-钙黏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30(p<0.05),0.942±0.015(p<0.001),0.395±0.035;波形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58(p<0.01),1.128±0.030(p<0.001),0.581±0.021;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6(p<0.0001),0.898±0.047(p<0.001),0.240±0.009,这三种蛋白在过表达组中均明显降低。BCPAP细胞miR-613过表达组E-钙黏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460±0.014,高于未转染组1.033±0.141(p<0.05)和阴性对照组1.299±0.015(p<0.01);过表达组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74±0.034,0.544±0.019和0.267±0.009,明显低于未转染组(1±0.017,p<0.01;1±0.007,p<0.0001;1±0.017,p<0.0001)和阴性对照组(0.887±0.039,p<0.01;0.986±0.016,p<0.0001;1.078±0.037,p<0.0001)。而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5、Targetscan、miRDB、RNAInter和miRWalk四个在线数据库预测肌动蛋白结合蛋白TAGLN2可能是miR-613直接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共转染野生型WT质粒+mimics组的荧光比值(1.768±0.085)明显低于共转染野生型WT质粒+NC组的荧光比值(2.324±0.043,p<0.05)。同时,共转染突变型MUT质粒+mimics组的荧光比值(2.819±0.102)与共转染突变型MUT质粒+NC组的荧光比值(2.761±0.172,p>0.0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TAGLN2 mRNA 3’UTR能够与miR-613直接结合。Western blotting及RTPCR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AGLN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31±0.197和1.237±0.14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973±0.080,p<0.001和0.836±0.145,p<0.01)。同时,在PTC细胞中,通过mimics过表达miR-613,结果显示miR-613抑制细胞内TAGL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6、过表达miR-613的PTC细胞,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增殖、迁移和侵袭)被明显抑制,而共过表达miR-613和TAGLN2的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被回复;同时细胞内EMT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改变:重新过表达TAGLN2后,细胞内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而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表达均增高。7、在上调TAGLN2的表达能够增加PTC细胞内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TAGLN2的表达能够降低PTC细胞内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而无论上调还是下调TAGLN2的表达,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iR-61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并且其表达水平与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说明miR-613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侵袭调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miR-613能够明显抑制PT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以及抑制上皮细胞间质化。过表达miR-613在改善PTC恶性表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miR-613参与调节肌动蛋白结合蛋白TAGLN2的表达,在细胞内过表达TAGLN2可以抵消miR-613对PTC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miR-61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挥抑癌作用的生物学机制。4、TAGLN2可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提示我们TAGLN2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促进EMT的进展。本研究结果可能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张艺[5](2020)在《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胃癌(GC)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预后不良,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第三位和第二位。众所周知,胃癌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的重要起始步骤。在中国传统药物(CTM)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已被用于治疗疾病。马钱苷(Loganin)是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e.)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减少氧化应激,还可以提高记忆力。既往研究表明,Loganin在未来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无有关Loganin如何影响GC中EMT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马钱苷(Loganin)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了其机理。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株AGS、BGC823及SGC7901。采用噻唑蓝(MTT)技术检测Loganin干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GC823细胞株在药物Loganin干预前后相关基因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Loganin作用48h后,AGS、BGC823及SGC7901细胞的活性分别为(0.748±0.051)、(0.581±0.042)、(0.412±0.037),BGC823的活性最低(F=44.101,P<0.01)。随着Loganin剂量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36.298、47.942,P<0.01)。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下降,高剂量(200mg/L)Loganin的作用比低剂量组(50mg/L)明显(迁移:F=87.750,P<0.01;侵袭:F=85.749,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EMT相关基因发生改变,高剂量Loganin作用更明显(均P<0.01)。Loganin作用后,BGC823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弱,p-PI3K和p-AKT的表达明显降低,高剂量Loganin的作用更明显(F=38.590、63.563,P<0.01)。结论:Loganin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上皮间质转化具有抑制作用,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实现的。

张冬冬[6](2020)在《转录因子NUB1调控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多因素,多步骤的疾病,这其中包括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多种机制的失调。胃癌是消化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在全球造成超过100W的新发病例和约78W的死亡病例的出现,这使得它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五大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以及癌症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尽管我们在外科手术治疗及辅助放化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预后不良仍旧是胃癌的顽疾之一。活跃的增殖性、强烈的侵袭及转移性以及胃癌本身的高异质性都是造成胃癌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索介导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调节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泛素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关键方式,它在真核细胞生物体内的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基因转录、细胞增殖以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理过程。此外,泛素化的调控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癌基因亦或是抑癌基因的表达受到这种机制的监管。蛋白质泛素化降解的基本方式:泛素亦或是泛素样蛋白通过结合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决定底物特异性的泛素连接酶E3形成复合物,然后附着于特异性的底物,从而实现对底物的泛素化标记,然后再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底物完成最终的降解。NUB1(negative regulator of ubiquitin-like protein-1)是泛素化调控系统的负性调节因子,它的主要调节目标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泛素样蛋白NEDD8,NUB1可以通过负性调节NEDD8与其靶蛋白的缀合系统来控制多种底物的泛素化降解。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NUB1在诸多类型的癌症中均有异常的表达,例如肾癌、直肠癌和宫颈癌。但是它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调控机制,我们却知之甚少。转移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序的部分激活被认为是增加肿瘤启动和转移潜能的关键驱动器。包括胃癌在内,几乎所有肿瘤的恶性进展均与EMT密切相关。上皮细胞形态过渡到间充质细胞形态时,多种EMT相关标记物会随之发生改变,如上皮细胞形态标记物E-钙黏蛋白表达会下降,同时间充质细胞形态的相关标记物,特别是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会升高。这些改变会进一步促进肿瘤的恶性进展。此外,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也会诱导EMT,包括经典WNT,TGF-β,NF-κB通路等等。泛素化机制可以参与调控这些通路中部分关键蛋白的表达。然而NUB1作为负性调控泛素化过程的关键转录因子,它对于胃癌的侵袭和EMT的调控作用,我们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中,基于116例术后胃癌患者的组织切片以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我们对比了NUB1蛋白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了NUB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此外,结合网络在线数据库,包括蛋白质表达和mRNA表达两个层面在内,我们还分析了NUB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验证了过表达NUB1对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包括增殖、迁移和侵袭。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它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尤其是控制细胞周期G1/S期的过渡。利用实时定量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分析了NUB1对于EMT部分关键指标和抑癌基因p27Kip1表达的调控作用。本次研究,我们重点讨论了NUB1的过表达如何调控胃癌的发生和进展以及对于胃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这些新的发现可为NUB1在抗癌过程中充当新型药物的载体或是诊断标记物提供帮助。当然,根据组化实验的结果,NUB1蛋白的表达对于胃癌的临床意义也是重要新发现的一部分。鉴于NUB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上积极的抑癌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认识胃癌的发病机制,也为临床上制定更加精准的抗肿瘤方案提供潜在的策略。第一部分NUB1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目的:探索胃癌及癌旁病理组织样本中NUB1蛋白表达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116例胃癌及配对的癌旁样本的石蜡切片进行检测,分析了NUB1在癌与癌旁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基于患者病理样本的组化评分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和斯皮尔曼相关性系数分析了NUB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在线数据库mRNA表达数据,采用Kaplan-Meier估计和Log-Rank检验的方法,我们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两个层面上分析了NUB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模式,评价了NUB1表达对于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最后,结合患者淋巴结检查的临床信息,分析了NUB1表达与患者淋巴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样本,NUB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NUB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分期以及患者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蛋白质表达水平,还是在mRNA表达水平,低表达NUB1的患者预后更差。同时结合COX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包括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在内,证实NUB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淋巴结阳性率的比较证实,低表达NUB1的患者相对于高表达NUB1的患者拥有更高的淋巴结阳性率。结论:NUB1在胃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以及它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提示NUB1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生存分析结果提示NUB1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同时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NUB1的表达有成为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的可能。最后,淋巴结阳性率的比较提示低表达NUB1的患者拥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第二部分细胞实验研究NUB1调控胃癌恶性表型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体外NUB1对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材料和方法:NUB1过表达细胞模型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进行构建,实时定量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确定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NUB1对于胃癌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FACS)分析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作用。体外细胞划痕实验和基质胶Transwell实验验证NUB1对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NUB1对于EMT相关指标蛋白和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抑癌基因p27Kip1的调节作用。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过表达NUB1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恶性表型。流式细胞术证实了过表达NUB1阻滞了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变过渡。NUB1过表达增加了抑癌基因p27Kip1的蛋白表达水平。然而,实时定量RCR实验结果却显示,NUB1过表达并没上调p27Kip1的mRNA表达水平,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蛋白质印迹实验表明,NUB1过表达上调了E-钙黏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了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论:过表达NUB1抑制了胃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活性,并造成了细胞周期G1/S期的阻滞。同时,过表达NUB1上调了抑癌基因p27Kip1蛋白的表达,但是其mRNA表达没有显着变化。此外,过表达NUB1能够通过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能力。

虞炜[7](2019)在《PRDX1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途径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其有着一定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但大部分胃癌在诊断时,肿瘤已处于进展期,因此整体预后不佳。研究表明,PRDX家族的基因大部分都参与到肿瘤的进展和侵袭转移,但迄今为止PRDX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尚未被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临床病理标本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以期为后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PRDX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且通过进一步实验探究胃癌中PRDX1通过EMT途径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方法收集21例术前诊断为胃癌的新鲜肿瘤标本和癌旁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RD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收集105例有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信息的原发胃癌患者的石蜡病理切片做免疫组化分析,以了解PRDX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的关系以及胃癌预后的影响因子。2.构建敲减PRDX1的胃癌细胞系MGC803和SGC7901,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而后做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以了解敲减的PRDX1对胃癌细胞的表型影响。3.对上述石蜡病理切片做E钙黏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以明确PRDX1与其表达的相关性。然后再检测E钙黏蛋白、Anail、Vimetin的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对表型的影响是否与激活EMT通路有关。结果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的21例胃癌中PRD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肿瘤周围组织,并且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2.105例有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信息的原发胃癌患者的石蜡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发现,在胃癌组织中发现PRDX1高表达的有71例,占比67.62%,癌旁组织中PRDX1低表达的有81例,占比77.14%,两组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DX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5),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00)和TNM分期(p=0.041)显着相关,与患者的性别(p=0.599)、年龄(p=0.567)、肿瘤大小(p=0.932)无显着相关性。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PRDX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明显低于PRDX1低表达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OS:p=0.001,DFS:p=0.003)、浸润深度(OS:p=0.021,DFS:p=0.030)、淋巴结转移(OS:p=0.006,DFS:p=0.001)、TNM分期(OS:p=0.000,DFS:p=0.000)及PRDX1的表达(OS p=0.014,DFS:p=0.006)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RDX1的高表达(OS:p=0.000,DFS:p=0.017)、TNM分期(OS p=0.000,DFS:p=0.004)为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4.我们成功构建并验证了特异性敲减PRDX1的MGC803和SGC7901细胞系。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PRDX1能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5.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其与PRDX1的表达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钙黏蛋白在大部分癌旁组织中高表达,在大部分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PRDX1表达的关系呈正相关。6.在siPRDX1和空白对照组检测了PRDX1、E钙黏蛋白、Anail、Vimet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对PRDX1敲减的MGC803和SGC7901细胞系中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Snail和Vimetin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结论1.PRDX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着相关。2.PRDX1促进了胃癌的肿瘤进程,与患者不良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RDX1的高表达、TNM分期为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可作为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指标。3.PRDX1通过EMT途径促进了胃癌侵袭和转移的表型,促进了肿瘤的生物学进程

姚苏梅[8](2019)在《GRK6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肺腺癌已经成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近年来,针对肺腺癌的治疗手段从最初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进展到现在,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各种治疗措施,尤其是后两种治疗措施更是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明显延长的总生存获益,但尽管如此,肺腺癌的生存预后依然很差。其生存率低的原因众多,难以得到早期诊断、癌症易复发和早期转移率高均是常见原因。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过程复杂,其中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相关的癌基因激活参与了这一过程,起重要作用。目前肺腺癌发生进展的精确分子机制依然不甚明了,所以探索新的肺腺癌生物标记物显得尤为迫切,这对揭示肺腺癌的发病机制、预后判断以及研发新的治疗药物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GRK6是G蛋白偶联激酶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与众多肿瘤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之间存在关联。GRK6在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中作用不尽相同,呈现多样化,既有促进肿瘤生长,也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但在人肺腺癌中GRK6基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所以本研究着眼于探讨GRK6与人肺腺癌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人肺腺癌中GRK6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阐明GRK6在肺腺癌中表达下调的可能原因以及转录因子C/EBPa对其相关调控机制,探讨C/EBPa/GRK6信号通路在肺腺癌细胞迁移侵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包含122例肺腺癌和45例正常肺组织的组织芯片GRK6基因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8例新鲜肺腺癌组织标本和邻近的非癌肺组织标本的蛋白表达,qPCR测定20例新鲜肺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及匹配的邻近的非癌肺组织标本中GRK6基因的mRNA。统计分析GRK6蛋白表达水平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亚硫酸氢盐测序PCR检测54例肺腺癌临床标本中GRK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分析GRK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检测肺癌细胞系A549、A427、H1299和支气管细胞系16HBE中GRK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进一步应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处理肺癌细胞后观察GRK6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3、应用生物信息学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探索并验证可能参与调控GRK6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C/EBPa,利用野生型和突变型的GRK6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以研究C/EBPa与GRK6可能的结合位点对GRK6基因转录的影响。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肺腺癌组织和邻近的非癌肺组织中C/EBPa和GRK6基因启动子之间的结合情况。对肺癌细胞系A549应用5-氮杂-2’-脱氧胞苷进行去甲基化处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EBPa和GRK6基因启动子区结合变化情况;4、通过沉默及过表达C/EBPa观察GRK6的表达,通过沉默及过表达GRK6观察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调控肺癌细胞A549及H1299的GRK6表达水平观察EMT相关标记物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水平的变化,过表达肺癌细胞A549的GRK6水平,观察MMP2、MMP7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GRK6基因表达水平在肺腺癌组织中显着下调,GRK6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肺腺癌细胞的细胞质中。GRK6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肿瘤组织病理分级显着相关,但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显着相关性;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分析显示,GRK6表达(P=0.004)和病理分级(P<0.001)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GRK6的低表达与肺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差有显着相关性(P<0.001);2、MSP发显示54例肺腺癌患者中有42例患者的癌组织GRK6启动子区甲基化为高甲基化和部分甲基化,并且甲基化水平与病理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24),但GRK6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不同甲基化水平的三组患者之间其OS存在差异(P=0.027),但是在无甲基化和部分甲基化组间的OS没有差异(P=0.492);BSP方法检测发现肺腺癌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GRK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52±7.8%和23±6.5%,肺腺癌组织GRK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非肿瘤组织;3、GRK6基因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A427中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支气管细胞系16HBE,GRK6在肺癌细胞系H1299中的mRNA水平与16HBE细胞相比无差异,进一步应用BSP检测上述四种细胞系中GRK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显示为:A549细胞系中GRK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为(63.9%),在A427细胞系中为(56.7%),在H1299细胞系中(26.7%)及16HBE细胞系中甲基化程度较低(15.6%);采用5-氮杂-2’-脱氧胞苷对肺癌细胞进行去甲基化处理后,A549和A427细胞中GRK6表达上调;4、在线预测软件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GRK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中三个 C/EBPa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1:-793/-784 bp;S3:-394/-385bp;S4:-198/-189 bp),利用野生型和突变型的GRK6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启动子区域缺失结合位点S1、S3或S4的组中转录活性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比较肺腺癌组织和相邻的非癌组织中C/EBPa和GRK6基因启动子之间的结合情况。在C/EBPa抗体免疫沉淀反应后,由不同的引物(S1,1号位点引物;S3,3号位点引物;S4,4号位点引物)对DNA片段的数量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比邻近的非癌组织数量显着降低;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进行5-氮杂-2’-脱氧胞苷处理后,发现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在应用5-氮杂-2’-脱氧胞苷的肺癌细胞中其C/EBPa和GRK6基因启动子区三个结合位点S1、S3及S4的结合均显着增加;5、通过siRNA沉默C/EBPa表达和pcDNA3.1-C/EBPa上调C/EBPa表达后,蛋白免疫印迹显示应用C/EBPa siRNA处理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C/EBPa的表达显着下降。相反的,应用pcDNA3.1-C/EBPa转染的细胞其C/EBP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此外,抑制C/EBPa表达显着下调GRK6蛋白的表达,同时促进C/EBPa表达显着上调了 GRK6蛋白的表达;使用siRNA和过表达质粒抑制和促进GRK6的表达。转染siRNA后,GRK6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相反,转染pcDNA3.1-GRK6后GRK6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cDNA3.1-GRK6转染A549细胞后,GRK6蛋白表达上调,迁移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被抑制,侵袭实验显示肿瘤细胞侵袭能力也被明显抑制(P<0.05)。相反,当H1299细胞通过siRNA抑制GRK6表达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6、调控肺癌细胞系A549的GRK6表达后检测其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变化,GRK6的过表达导致E-钙黏蛋白表达上调和波形蛋白表达下调(P<0.05)。相反,在GRK6下调的细胞中,E-钙黏蛋白表达减少,波形蛋白表达增加(P<0.05);对调控GRK6表达后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MMP2和MMP7的水平进行检测,过表达GRK6可以显着抑制MMP2和MMP7的水平(P<0.05)。研究结论:1、GRK6基因在人肺腺癌中表达下调,并且GRK6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肺腺癌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GRK6的表达水平是肺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2、肺腺癌中GRK6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与该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抑制了转录因子C/EBPα与基因的结合有关;3、在肺腺癌中C/EBPa/GRK6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7水平来参与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胡丽敏[9](2019)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对列研究,收集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2018年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的病理标本,对标本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进行分组描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各组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表达的阳性率,分析HGF、c-Met与胃癌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两年间,就诊邯郸市中心医院且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65例,正常胃组织标本35例。1.纳入标准:1)年龄41-81岁;2)符合胃癌病理诊断及分型标准。标准依据我国《胃癌病理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4月修订)。2.排除标准:已经接受放疗或化疗者。3.设计病理资料记录表:对实验标本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纳入实验的胃癌病理标本共65例,其中高、中分化组36例,低分化组29例;有淋巴结转移组33例,无淋巴结转移32例;胃癌TNM分期Ⅰ+Ⅱ期者31例,Ⅲ+Ⅳ期者34例。正常胃组织标本有35例(胃癌组织远端部位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组织者)。4.实验试剂及实验结果判读标准:试剂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北京中杉金桥公司,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浆及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65例胃癌组织中HGF阳性率为80%(52/65),c-Met阳性率为83%(54/65);35例正常组织中HGF阳性率为20%(7/35),c-Met阳性率为17.1%(6/35)。胃癌组织中HGF、c-met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33例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HGF阳性率90.9%(30/33),c-Met阳性率93.9%(31/33);3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中HGF阳性率68.7%(22/32),c-Met阳性率71.8%(23/3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HGF、c-met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TNM分期Ⅲ+Ⅳ期的实验组中HGF阳性率91%(31/34),c-Met阳性率94%(32/34);TNMⅠ+Ⅱ期组中HGF阳性率68%(21/31),c-Met阳性率71%(22/31)。TNM分期Ⅲ+Ⅳ期组中HGF和c-met的表达明显高于TNMⅠ+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分化癌组织中分别为:低分化组中HGF阳性率89.6%(26/29),c-Met阳性率89.6%(26/29);高、中分化组中HGF阳性率72.%(26/36),c-Met阳性率77.8%(28/36)。HGF及c-Met阳性表达在不同分化癌组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别为:>50岁患者组中HGF阳性率80%(32/40),c-Met阳性率82.5%(33/40);<50岁患者组中HGF阳性率80%(20/25),c-Met阳性率84%(21/25)。HGF及c-Met阳性表达不同年龄患者癌组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GF及其受体c-Met的异常过度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并促进其侵袭转移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贾海云[10](2017)在《基质金属蛋白酶、钙黏蛋白和生存素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生存素(Suvivin)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因子与食管鳞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包括初次发病者121例,术后化疗复发患者35例,收集其肿瘤组织和食管正常粘膜组织,且正常粘膜组织至少距癌肿5 cm。采用免疫组化法(链霉卵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检测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发食管鳞癌患者及复发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MP-2、E-cadherin及Su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1.MMP-2在食管正常鳞状细胞中主要表达于胞膜外和胞质,而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位置则主要集中于胞膜;E-cadher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位置没有变化,主要集中于胞膜,但表达减少;Suvivin在食管正常鳞状细胞中的表达较少,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较多,并且表达位置主要集中在胞核和胞浆,但以在胞浆中表达为主。2.MMP-2在低分化程度(73.68%)以及中等分化程度(66.33%)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其在高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38.89%)(P<0.05),在深层浸润深度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4.22%)显着高于其在浅层浸润深度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38.98%)(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后,MMP-2的阳性表达率(85.36%)显着高于其在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52.17%)(P<0.05);E-cadherin在低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26.31%)显着低于其在高分化程度(55.56%)以及中等分化程度(45.54%)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P<0.05),达到深层浸润深度的肿瘤组织中,E-钙粘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0.93%)显着低于其在浅层浸润深度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61.02%)(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24.39%)显着低于其在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53.04%)(P<0.05);低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中,Suvivin的阳性表达率(84.21%)显着高于其在高分化(38.89%)及中等分化程度(69.31%)肿瘤组织中的表达(P<0.05),达到深层浸润深度的肿瘤组织中,Suvivin的阳性表达率(75.25%)显着高于其在浅层浸润深度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45.76%)(P<0.05),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Suvivin的阳性表达率(87.80%)显着高于其在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56.52%)。此外,肿瘤大小、性别及年龄对MMP-2、E-cadherin及Suvivin的表达无影响(P>0.05)。3.MMP-2在复发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71%)显着高于其在初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59.50%)(P<0.05);而E-cadherin在初发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3.55%)显着高于其在复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31.42%)(P<0.05);Suvivin在复发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2.85%)显着高于其在初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58.67%)(P<0.05)。4.在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Suvivin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性,而E-cadherin的表达和Suvivin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MMP-2、E-cadherin及Suviv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和表达位置均与其在食管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可以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有效辅助手段。

二、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TCGA和 GEO数据库寻找胃癌预后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
        2.1.2 GEO数据库胃癌基因表达谱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流程
        2.2.2 TCGA胃癌数据集的生存分析
        2.2.3 GSE62254 生存分析
        2.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2.5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2.2.6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
        2.2.7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构建诺模图
    3 结果
        3.1 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 数据集的单因素Cox分析胃癌预后相关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
        3.2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3.3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TCGA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构建诺模图
        3.5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相关基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CGA、HPA和 GEO等数据库中CTNNAL1 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及其表达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CTNNAL1 表达与TCGA33 种肿瘤生存预后分析
        2.2 TCGA胃癌数据中CTNNAL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3 GSE62254中CTNNAL1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2.4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2.5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2.6 CTNNAL1 基因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2.7 CTNNAL1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2.8 CTNNAL1 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CTNNAL1 TCGA-pan Cancer预后分析
        3.2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3.3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3.4 GSE62254中CTNNAL1m RNA表达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5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3.5.1 CTNNAL1 在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5.2 CTNNAL1在sc RNA-seq单细胞基因测序数据中的表达
        3.6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3.7 CTNNAL1 基因表达在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3.8 GSEA分析CTNNAL1 相关信号通路
        3.9 CTNNAL1 基因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胃癌组织中CTNNAL1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
        3.2 CTNNAL1 在细胞、非癌胃粘膜组织和胃癌中的表达
        3.3 胃癌组织CTNNAL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E-cadher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3.5 CTNNAL1 表达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CTNNAL1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TCGA和ACRG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ACRG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CGA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CRG亚型MSI和EMT存在预后差异的分子机制探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TCGA和ACRG相关检测指标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miR-613通过靶向TAGLN2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miR-613在PTC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并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实时定量PCR(q-PCR)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iR-613在PT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
        3.2 miR-613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miR-613抑制P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miR-613mimics序列合成及细胞转染
        2.3.3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
        2.3.4 细胞迁移(Wound healing assay)
        2.3.5 侵袭实验(Transwell)
        2.3.6 Western blot检测EMT蛋白标志物
        2.3.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过表达miR-613抑制PTC细胞增殖
        3.2 过表达miR-613抑制PT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3 过表达miR-613对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miR-613通过下调TAGLN2抑制PT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2.3.4 实时定量PCR(q-PCR)
        2.3.5 细胞转染
        2.3.6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
        2.3.7 细胞迁移(Wound healing assay)
        2.3.8 侵袭实验(Transwell)
        2.3.9 Western blot检测EMT蛋白标志物
        2.3.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AGLN2是miR-613的直接下游靶基因
        3.2 TAGLN2在PTC组织中表达上调
        3.3 miR-613通过TAGLN2影响PT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
        3.4 TAGLN2激活EMT相关信号通路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MiR-613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介绍
        1.2 主要应用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实验方法
        2.1 人胃癌细胞株 AGS、BGC823、SGC7901 细胞培养
        2.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2.3 划痕实验(Wound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4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基因mRNA表达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基因蛋白质表达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Loganin对胃癌细胞株活性的影响
        4.2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
        4.3 Loganin对BGC82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4.4 Loganin对BGC823细胞侵袭迁移基因的影响
        4.5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EMT基因的影响
        4.6 Loganin对 BGC823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影响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转录因子NUB1调控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NUB1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盒)及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患者病理样本收集
        2.2.2 石蜡组织切片制作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4 组化结果评分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UB1蛋白在胃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2 NUB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3 NUB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淋巴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
        3.4 NUB1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
        3.5 NUB1蛋白表达的预后价值(包括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6 NUB1的m 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4 结论
第二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NUB1调控胃癌恶性表型的作用机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盒)及耗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方法
        2.1.4 主要胃癌细胞系及转染病毒的信息
        2.1.5 主要引物序列
        2.1.6 主要抗体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正常胃粘膜细胞系及胃癌细胞系的培养
        2.2.2 病毒转染
        2.2.3 实时定量PCR(RT-PCR)实验
        2.2.4 蛋白质印迹实验
        2.2.5 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
        2.2.6 细胞迁移实验(体外划痕实验)
        2.2.7 细胞侵袭实验(预置基质胶Transwell实验)
        2.2.8 流式细胞实验(荧光细胞激活分选实验)
        2.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UB1基因在正常胃粘膜细胞系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3.2 NUB1基因在胃癌细胞系中构建过表达细胞模型
        3.3 NUB1基因对胃癌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
        3.4 NUB1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
        3.5 NUB1 基因对抑癌基因p27Kip1 的影响
        3.6 NUB1基因对胃癌细胞迁移性的影响
        3.7 NUB1基因对胃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3.8 NUB1基因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讨论
总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PRDX1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途径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中PRDX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PRDX1 通过EMT途径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通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GRK6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RK6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GRK6基因在肺腺癌中表达下调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C/EBPa/GRK6信号通路调控肺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本文使用的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质金属蛋白酶、钙黏蛋白和生存素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 标本采集
    4 主要试剂及仪器
    5 研究方法及步骤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MMP-2、E-cadherin及Suvivin在正常食管粘膜细胞和癌肿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2 MMP-2、E-cadherin及Suvivin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3 MMP-2、E-cadherin及Suvivin在初发组织和复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4 MMP-2、E-cadherin及Suvivin三者之间的表达关系
讨论
    1 E-cadherin表达特点与ESCC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2 MMP-2 表达特点与ESCC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3 Survivin表达特点与ESCC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四、E-钙粘附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 李文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TCGA和ACRG分型在河北省胃癌人群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 王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4]miR-613通过靶向TAGLN2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D]. 黄咏莲.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马钱苷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张艺. 河北大学, 2020(08)
  • [6]转录因子NUB1调控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冬冬.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7]PRDX1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途径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D]. 虞炜.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8]GRK6基因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姚苏梅. 苏州大学, 2019(04)
  • [9]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D]. 胡丽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基质金属蛋白酶、钙黏蛋白和生存素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相关性[D]. 贾海云. 青岛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E-cadherin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