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料的选择性絮凝

细料的选择性絮凝

一、Selective flocculation of fines(论文文献综述)

霍美霞[1](2021)在《甲壳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印染废水净化研究》文中指出包装印刷工序会产生大量印染废水,若排放至水环境中将危害各级生物的健康,因此开发高效的水净化剂一直是水处理领域富有挑战的课题。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可通过选择性分离实现二次利用。将不回收的染料进行氧化降解,可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水处理剂的原料逐渐向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方向发展,如农业、食品等领域产生的天然废弃物。选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利用简单和无二次污染的方法进行印染废水的净化研究,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分别以壳聚糖(CS)和蝉蜕为基体制备纤维素纳米纤丝/壳聚糖(CNF/CS)复合薄膜和掺铁杂原子炭(Fe@HIC),运用吸附和Fenton氧化的方法,分别针对印染废水中有机染料的选择性去除和高浓度染料的降解进行研究,并进行材料的表征和对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律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天然高分子材料CS和纤维素纳米纤丝(CNF)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浇注和溶剂蒸发方法制备了 CNF/CS复合薄膜。基于CNF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CNF与CS良好的相容性,该复合薄膜具有低溶胀性和耐酸性,可防止吸附剂在吸附过程中结构破坏。此外,CNF/CS薄膜的正电性导致其在一元体系和二元体系中对阴离子染料和阳离子染料的吸附能力差异。其对阴离子染料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能达到665.23 mg·g-1。循环试验表明CNF/CS复合薄膜在吸-脱附6次后吸附量无大幅下降。(2)Fe@HIC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利用超声(Sono)辅助Fenton氧化的工艺(Sono-Fenton)研究Fe@HIC对高浓度染料的降解能力。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在不破坏炭基体结构的情况下Fe2+和Fe3+成功负载到杂原子炭(HIC)表面。240 min内,Fe@HIC对高浓度刚果红(CR)、亚甲基蓝和四环素(300 mg·L-1)的去除率分别为93.69%、99.87%和90.32%。在不同pH值(3-10)和共存盐离子浓度(NaCl和Na2SO4,50-200 mg·L-1)下,Fe@HIC对CR的降解率分别能保持在93.84%、94.36%和90.77%以上。

龙乾[2](2020)在《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文中研究指明优质铝土矿是棕刚玉冶炼的主要原料,随着矿石品位降低,主要杂质硅是造成炉况不稳定、产品质量差、高能耗、灰渣产量大的重要因素,而灰渣主要含铝、硅、钾等成分,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本文采用碱浸的方式对矿石进行脱硅,结合生产实际,对粉矿造团,以喷淋碱液的方式进行脱硅;采用常规水浸方式回收灰渣中的硫酸钾和粒度分离富集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相,并将灰渣和铝土矿进行混合碱浸脱硅。重点考查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碱浓度、脱硅温度、脱硅时间、液固比和喷淋温度等参数对脱硅效果的影响,并分析脱硅机理。获得主要结论如下:确立了粉矿焙烧制度,以10°C/min随炉升温至1000°C,保温1min,较佳碱溶条件为脱硅温度95°C,脱硅时间40min,碱浓度110g/L,液固比12:1,脱硅率可达58.44%,脱硅精矿的A/S从5.68提高至10.23,碱耗为5.62%,铝损失率4.37%。造团矿较佳碱液喷淋工艺为碱浓度110g/L,喷淋初始温度400°C,脱硅率为45.26%,脱硅精矿A/S从5.68提升至7.24,碱损失率为5.47%和铝损失率4.93%。前者脱硅效果更为显着。水?回收灰渣中的硫酸钾,适宜工艺为水浸温度60°C,水浸时间30min,水浸液固比20:1;经蒸发结晶产物硫酸钾回收率为65.46%,氧化钾含量达52.27%;经湿筛粒度分离后大于1微米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分别为54.65%和11.04%,小于1微米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分别为17.19%和57.57%,且灰渣中的氟、氯、钠等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灰渣与低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适宜条件为:灰渣/矿石配比为1:7,脱硅温度95°C,脱硅时间30min,碱浓度110g/L,液固比12:1;脱硅率可达66.40%,脱硅精矿A/S从3.15提升至8.55,铝损失率2.69%,碱耗率为5.23%;灰渣与高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适宜条件:灰渣/矿石配比为5:1、液固比10:1、温度95°C、时间40min、碱浓度110g/L,脱硅率可达54.37%,脱硅精矿A/S从5.02提升至10.98,铝损率和碱耗分别为4.23%和6.74%。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微观形貌主要呈板状和柱状,经900°C焙烧后形成致密豆鲕状,温度升高至1000°C出现裂缝并呈蓬松板状,有利于脱硅过程固液相接触;在900~1000°C范围,温度升高脱去结合水的偏高岭石(Al2O3·2Si O2)形成尖晶石(2Al2O3·3Si O2)和过渡形态Si O2*,在1000°C时达到适宜的活化效果;温度继续升高至1100°C,出现石英相,不利于脱硅。

陈会娟[3](2020)在《环保型聚合物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典型有机染料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废水末端处理技术是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及循环利用,进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开发新型废水处理环保材料是促进废水末端处理技术改进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纺织、印染行业因污染严重、印染废水产生量大已成为环保严格管控的行业之一,而纺织、印染工业又是保障衣物生产过程中印花材料需求的重要行业,如何妥善解决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实现印染废水高效净化处理从而规避因印染废水不达标排放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与影响,已成为保障纺织、印染行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印染废水中有机染料含量高、常规环保材料难以实现深度净化处理的现实难题,论文以开发新型磁性纳米吸附材料实现印染废水中有机染料高效去除为目标,在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现有文献报道及前沿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纳米材料的独特优势,以氨基化/羧基碳纳米管为核心构筑材料,以聚乙烯亚胺、酸性粘多糖类等环保型高分子聚合物为修饰剂,通过对碳纳米材料表面修饰、负载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等序列组装处理,制备了系列磁性纳米吸附剂,并深入考察了所制备材料对典型阴离子染料茜素红、阳离子染料中性红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筛选了吸附工艺条件、构建了吸附工艺模型,进而评估了所制备材料的实际应用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系统阐明表面修饰剂对碳纳米管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效应,并进而基于碳纳米管表面修饰剂筛选实现典型阳离子染料去除为目标,选择氨基化碳纳米管为构筑材料,环保型粘多糖类聚合物海藻酸钠、透明质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表面功能化修饰剂,分别制备了海藻酸钠(SA)、透明质酸钠(SH)、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剂(SA@MCNTs、SH@MCNTs、CMC@MCNTs),进而考察了三种吸附剂对典型阳离子染料中性红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三种吸附剂对中性红的最佳吸附条件均为:吸附温度25℃,p H=6.0,吸附时间50 min,吸附过程均遵循Langmuir模型;鉴于海藻酸钠、透明质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电负性的差异,三种吸附剂对中性红的最大吸附容量依次为:SA@MCNTs(263.16 mg/g)>CMC@MCNTs(227.27 mg/g)>SH@MCNTs(192.31 mg/g),反映了采用分子结构中富含羧基及磺酸基团的环保型聚合物对碳纳米管表面修饰是制备高效去除阳离子染料吸附剂的有效路径;SA@MCNTs可通过有效再生与重复利用且对模拟废水中的中性红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性能;(2)针对蒽醌类染料化学结构保守,进入水体难以被自然降解,对水生态环境危害严重的现状,结合蒽醌类染料化学特性,以羧基化碳纳米管为构筑材料,选择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修饰剂,采用化学交联法对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修饰,并进一步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将四氧化三铁锚定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碳纳米管表面,制备了一种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剂(PEI@MCNTs),并以典型蒽醌类染料茜素红(阴离子染料)为模式去除对象,在吸附条件优化,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PEI@MCNTs对茜素红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分子对接等手段分析了吸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室温下、p H=6.0的溶液中,吸附40 min时,PEI@MCNTs对茜素红的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196.08 mg/g,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模型;鉴于PEI@MCNTs与茜素红之间存在π-π作用、静电作用、氢键等多重相互作用,PEI@MCNTs对茜素红的吸附容量明显优于传统吸附剂,PEI@MCNTs可以通过碱性溶液有效再生且具备优良的磁分离性能,基于模拟废水实验已初步证实,PEI@MCNTs可用于印染废水中蒽醌类染料的高效去除;本文采用环保型聚合物对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修饰及组装,分别制备了可用于印染废水中典型阳离子染料中性红与蒽醌类染料茜素红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剂,为印染废水中茜素红及中性红的有效去除提供了一些新型材料,也为可用于水体净化处理的磁性纳米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提高了点滴技术支撑,但鉴于论文实验室工作均是在模拟废水基质中进行了,所制备材料在更为复杂的废水基质中以及规模化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性能依然是今后要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

苗颖[4](2020)在《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Cd(Ⅱ)离子采用不同的处理途径和方法,但难以实现对处理后的Cd(Ⅱ)离子回收再利用,因此,本文设计一种能够针对Cd(Ⅱ)离子选择性吸附的材料。本文以硅藻为载体,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为功能单体,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Cd(Ⅱ)离子为模板离子制备了硅藻基Cd(Ⅱ)离子表面印迹复合吸附材料(SH/DE-ⅡP)。使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对所制备印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观察到硅藻表面形貌由光滑变得粗糙,且改性剂在硅藻表面随着交联剂的加入,分布更为均匀、规则;从X射线能谱图(EDS)观察到S元素,说明成功将功能单体负载到硅藻表面上,形成良好的复配效应。(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观察到:SH/DE-ⅡP孔隙内部结构比硅藻基非印迹吸附材料(SH/DE-NIP)的集中度高,交联使Cd(Ⅱ)离子分布状态和表面结构均化,说明了模板离子在印迹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孔结构和表面积分析,印迹硅藻吸附剂比表面积为38.8 m2 g-1,平均孔径减小至4.5 nm,说明经过印迹改性,印迹硅藻吸附剂上形成了更多细小的微孔结构,提高了吸附能力。(3)根据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可知:接枝MPS后,3708.4 cm-1处孤立羟基峰消失,2553.2 cm-1处新增-SH特征峰,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i 2p拟合图谱中Si-C键,证明MPS水解后与硅藻孤立硅羟基缩合反应。根据交联过程C-O结合能峰位的出现,意味ECH开环,然后与-SH基团交联反应。洗脱后XPS图谱中S-Cd作用峰消失,硅藻上形成了与Cd(Ⅱ)离子大小形状相同的印迹结合位点。(4)根据SH/DE-ⅡP接枝度分析表明,MPS水解后与硅藻表面活性硅羟基的接枝方式是以单接枝为主,双接枝为辅。计算出的接枝度分别为13.85,印迹硅藻吸附剂提供了良好的复配效应。(5)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确定了SH/DE-ⅡP对Cd(Ⅱ)离子的最佳吸附条件,SH/DE-ⅡP在二元混合体系中,相对选择性系数大于1.5,且经过5次吸附-脱附后的去除率仍可维持在9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再生性。硅藻基Cd(Ⅱ)离子表面印迹复合吸附材料是一种稳定的吸附剂。

王倩倩[5](2019)在《磁絮凝与吸附工艺预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对熟料造纸废水和染色废水处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熟料造纸染色废水兼具造纸废水和染色废水双重特点,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处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针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COD高、难降解、色度高、浊度高等特点,开展相关处理技术研究对解决该类废水污染及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试验选择河北任丘市某乡镇的熟料造纸染色废水为研究对象,该厂以废旧书本为生产原料,主要产品为民俗文化用纸、高档白纸、板纸等。废水主要为碎浆机产生的废水、轻度涂层废水、压滤机喷淋废水和滤液。生产民俗用纸加入大量水溶性好、呈深黄色均匀粉末状的染料直接冻黄,因此该废水色度也较高。结合该造纸企业废水的水质特点,以其熟料造纸染色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通过静态实验的方法,以COD和浊度作为因子。开展最佳混凝剂的筛选和投加量试验,确定混凝剂、助凝剂、磁性铁粉、活性炭以及硅藻土的最佳投加浓度和投加顺序,得到活性炭的吸附等温公式。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PAC,PAM、磁性铁粉、活性炭、硅藻土等5个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况。针对动态试验与静态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采用磁性铁粉、活性炭和硅藻土协同作用的方法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中的COD和浊度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动态试验与静态试验结果基本相同。说明磁絮凝与吸附工艺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有较好的预处理效果较好且处理效果稳定。从技术、经济角度对工艺进行分析,与传统的工艺相比,磁絮凝与吸附工艺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的费用更低,具有可行性。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后续处理更加顺畅;并深入探索磁絮凝与吸附工艺的作用原理。此次实验结果可以为该造纸企业造纸印染废水预处理提供依据,亦可为类似废水处理提供参考。

李佳睿[6](2019)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碳酸钙的改性及其留着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酸钙作为一种功能性填料,在橡胶、塑料、造纸等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添加碳酸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成品的理化性能。在再造烟叶填料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碳酸钙填料在抄造过程容易流失造成留着率低、造成白水污染、磨损抄造机、片基填充不均匀等。针对目前应用的实际问题,本论文对壳聚糖和瓜尔胶这两种助留剂对烟草浆料的助留机理进行研究,使用壳聚糖作为改性剂对碳酸钙进行包覆改性,以期提高碳酸钙在造纸法再造烟叶片基中的留着率。利用MorFi-Compact纤维分析仪研究了瓜尔胶和壳聚糖对烟草浆料微观形态的影响及不同助留剂的助留机理,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瓜尔胶和壳聚糖,研究了烟草浆料纤维和细纤维微观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瓜尔胶和壳聚糖对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助留机理不同。加入壳聚糖,浆料通过烟草纤维束、细小纤维和填料的中和作用相互交织形成空间网状,网格尺寸增大,细小纤维(特别是低于检测限的细小组分)和填料与壳聚糖结合形成细小纤维。瓜尔胶通过“形核长大”包裹纤维,达到助留效果。利用SPSS Statistics 22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得到添加壳聚糖的浆料总留着率=48.041-0.064×x∣PCD∣+1.328×x扭结率,添加瓜尔胶的浆料总留着率=80.780-0.034×x∣PCD∣-0.513×x∣Zeta∣。同时线性拟合总留着率y=k*ln(x∣PCD∣)+b,斜率k和ln(x∣PCD∣)可作为表征使用不同种和同种助留剂时的留着效果。采用碱沉积法制备壳聚糖包覆改性碳酸钙,研究碳酸钙晶型、壳聚糖脱乙酰基度、壳聚糖添加量三个因素对改性碳酸钙性能的影响,利用XRD、SEM、FT-IR、粒度、Zeta电位、比表面测试对改性碳酸钙进行表征。扫描电镜的结果表面壳聚糖是有选择性的吸附于碳酸钙的晶面,同时发现壳聚糖对方解石(104)晶面选择性吸附。红外光谱的结果表面壳聚糖与方解石和文石晶型的碳酸钙表面都有氢键作用,形成了包覆层。壳聚糖脱乙酰基度和壳聚糖添加量对改性碳酸钙的粒度和Zeta电位有较大影响。将改性碳酸钙应用到烟草浆料和漂白阔叶木浆中能明显提高填料的留着率,改性碳酸钙最优的工艺组合为:在漂白阔叶木浆中,使用文石晶型碳酸钙,壳聚糖脱乙酰基为58.16%,壳聚糖添加量为3%时改性的碳酸钙留着率可达91.66%,在烟草浆料中使用文石晶型碳酸钙,壳聚糖脱乙酰基为82.25%,壳聚糖添加量为5%时改性的碳酸钙留着率可达93.03%。改性碳酸钙主要通过胶体吸附和提高机械截留两种方式提高填料留着率,通过微观结构可以发现破碎的碳酸钙有更多活性位点助于吸附在纤维表面,纺锤形的碳酸钙有助于形成“架桥”提高留着率。

孙雪玮[7](2019)在《铜熔渣分步贫化过程中铜、铁贫化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渣是铜冶炼过程中产出的副产物,2016年我国年产铜渣量近2000万t。目前,富含大量有价金属的铜渣因缺少有效回收而被长期堆存,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铜、铁矿资源日趋枯竭情况下,优化铜渣冶炼方法,提高渣中铜、铁金属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将成为有色冶金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铜渣主要由火法冶炼工艺产生,渣中富含有价金属铜、铁含量较高,一般Fe含量大都在40%左右,Cu含量为0.58%。然而,传统的铜渣还原贫化金属回收过程,由于还原程度控制不严格,产物中往往得到大量金属合金或混合物物相,需要后续复杂的浸出工艺进行分离处理,有价金属整体回收效果不佳,渣中铜、铁回收率小于75%,且一次性可处理渣量较少,工艺尚未大规模工业化,同时,由于需要加入浸出试剂量较大,对设备产生严重腐蚀,环境受到污染。因此,为实现选择性有效回收渣中铜、铁金属资源,避免过程中大量金属合金的生成,本研究通过控制渣中铜相优先于铁氧化物贫化分离,提出采用熔融铜渣分步贫化方法(铜锍沉降→还原贫化铜→还原贫化铁)对铜铁进行高效分离,实现渣中金属的有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以国内某铜冶炼企业的熔池熔炼渣为对象,研究不同贫化温度、时间、助熔剂CaO和还原剂炭粉添加量对渣中铜铁选择性贫化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优贫化条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铜锍沉降是一个物理过程,熔渣中存在的大量Cu2S颗粒因相互间的引力作用碰撞而聚集长大,形成的大尺寸锍相由于重力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差异与渣相分离,实现渣中铜的初步贫化。渣含铜量随温度和贫化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当温度和贫化时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减小趋势变缓,最终确定最佳贫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350℃和25min,渣含铜由6.1%减小到3.23%,Cu2S含量降至0.76%。还原贫化氧化铜过程中,高温下,添加适量还原剂炭粉,使其与渣中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并使Fe3O4相向FeO转化,降低熔渣粘度,促进金属铜相的生成并与渣相分离。另外,添加的助熔剂CaO通过与渣中SiO2固相结合,也进一步降低了熔渣粘度值,加大了贫化效果。一定范围内,渣中铜相贫化分离效果随温度、还原剂和助熔剂添加量的增大而加强,从能耗和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铜相还原贫化过程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还原剂和助熔剂添加量分别为1350℃、2.5%和22%,最终实现渣含铜由6.1%降至0.51%,贫化率达91.64%。为进一步回收还原贫化铜尾渣中有价金属铁,结果显示,在温度、还原剂炭粉和助熔剂氧化钙添加量分别为1350℃、8%和24%条件下,渣中铁贫化效果较好,铁量由44.71%减小到11.94%,铁相还原率和贫化率分别达到86.12%和83.56%,体系转变为结构简单的SiO2-CaO-Al2O3渣相,为后续铜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性能稳定的渣型。

吴笑冬[8](2019)在《吉安集团有限公司9万吨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制浆造纸工业的生产与消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制浆造纸工业有着高耗能、耗水的特点。制浆造纸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污染源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水环境。对此,国家对制浆造纸工业的节能以及污染治理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存在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布局和结构方面的不合理问题,同时还存在着造纸污水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目前,国内对于造纸废水通常采用一级沉淀以及二级生化处理的工艺,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极难处理,但是通过生化处理还是可以将其去除掉,使用生物法如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都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不过因为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成为废水达标排放的重大障碍,所以,对于废水处理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造纸污水回收处理势在必行。本论文从废纸原料的变化、季节气候变化、化学品助剂、添加剂的变化、生产纸张种类变化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污水处理的条件。①废纸原料的变化直接影响来水的COD浓度,2017年10月份以来,外废与国废的比例从65%:35%调整为目前的35%:65%。各纸机排水的COD浓度和SS都升高明显。②季节性气候变化对污水处理的影响最直观的反应体现在夏秋两季。夏季纸机外排水温度高达50℃,需要进行冷却降温;入冬以后,纸机外排水温度在30℃左右,需要蒸汽加热。最终保证进厌氧系统的水温温度保持在35~38℃这一最佳生长区间内。③化学品助剂如硫酸铝的添加量变化,间接影响厌氧运行的效率。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对厌氧生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并且硫化氢因其阈值低,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因此需严格限制硫酸铝添加量。④在生产的不同纸种过程中,会加入各种不同的化学助剂。这些助剂进入废水后将会形成复杂的污水处理工序。吉安集团主要在造纸污水处理环节进行了优化。在系统调试过程中,对遇到的IC反应器的钙化问题、厂区臭气问题、污水处理提标、中水回用精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结论:前物化系统SS从4800mg/L降至200mg/L,去除率为95.8%,提高了后续生化系统的污泥活性和处理效率.废水经厌氧反应器后COD去除率达到65%。出水COD为1408mg/L,不仅去除大部分有机物,还提高了废水的B/C值,为后面的好氧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系统生化后出水COD为112mg/L,再经Fenton高级氧化处理后废水COD为50mg/L,BOD5为19.7mg/L,均达到排放标准。吉安集团通过对污水处理工艺的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并优化了污水处理系统。①厌氧反应中,通过在IC反应器的进水端处投加钙离子分散剂,降低钙离子在反应器中的截留量,从而减缓钙化速率,抑制反应器进水管结垢。②为提高出水水质要求,使用AstraFe强氧化系统对二沉池出水进行氧化过滤,降低其中COD、TSS等含量。经过中试试验及实验室小试,确定了在进水150mg/lCOD时,Fe2+和H2O2的投加量。③为改善厂区臭气问题,通过投资改建原料堆料场,抑制了原料中臭气产生的根源问题;对生产线上的PM12&PM15热回收系统优化改造,车间内粉尘、胶料优化使用控制,各厂屋顶排风口出口加装阻挡罩,防止臭气扩散;同时对于污水处理产生的臭气,优化IC反应塔的填料,更换了塔顶密封胶条,进一步对污水处理臭气进行整治。④中水回用深度处理中,为提高中水回用水质,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了砂滤+叠片过滤+UF+RO的双膜法进行处理。双膜法处理对中水回用水质有较大的提升效果,且后续的化学清洗也不会对膜的继续使用产生大的影响。吉安集团污水处理工艺的改造与优化,实现了对制浆造纸工业污水处理的系统化管理,改善了造纸工业的环境问题。

邢梅[9](2018)在《磷矿浆生产节能降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湿法磷酸配套湿法磨磷矿浆工艺现状,得出磷矿浆水含量高,影响湿法磷酸装置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通过改变磨矿工序浓密机进料方式、对堆场的磷矿石进行预均化、对生产参数进行标准化,磨矿装置磷矿浆w(H2O)由42%下降至40%以下,38%40%合格率为95%,浓缩每吨稀磷酸蒸汽消耗减少0.07 t,达到了经济生产。

姚柒忠[10](2018)在《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结构的微观研究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等优点,在黑龙江省内应用空间广阔。但目前省内尚无相关工程应用,同时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宏观性能研究,对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形成结构的微观研究较少,需进一步研究。该技术受当地环境和材料的影响较大,在本地区应用前应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鉴于此,本文针对本地区材料和环境特点,开展了相关室内试验,探究了沥青用量、拌和用水量和水泥掺量对再生混合料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其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对省内常用沥青进行了室内发泡试验研究,结合发泡机理分析了沥青种类、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与发泡效果的相关性和影响显着性,得到了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其次,根据旧料的级配特征,设计了不同的配合比,通过击实试验得到了最佳用水量,利用劈裂强度为控制指标,得到了最佳的沥青用量。采用冻融劈裂试验对混合料性能检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沥青用量可保证较好的水稳定性,设计级配路用性能满足要求。再次,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了沥青用量、拌和用水量和水泥掺量对其强度和刚度特性影响规律;研究了混合料经冻融循环作用后的性能变化规律。合理选取沥青用量和拌和用水量可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再生混合料,增大水泥掺量可提高混合料的强度和水稳定性。随着冻融循环作用次数增大,其强度衰减,空隙率增加。最后,对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做了定性描述,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劈裂破坏试件的断面信息,建立了定量评价泡沫沥青分散性状和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并分析了沥青用量、拌和用水量、水泥掺量和水分入侵等对其的影响规律,结合宏观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得到了各因素对性能的影响机理为:沥青用量和拌和用水量会影响到沥青分散性状和分布均匀程度;水泥掺量的增加对沥青分散性状影响较小,而有助于提高自由填料部分强度;水分入侵后,自由填料部分强度下降迅速,进而导致力学性能迅速下降。

二、Selective flocculation of fin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lective flocculation of fines(论文提纲范文)

(1)甲壳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印染废水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2 染料及其种类
    1.3 染料的去除和脱色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混合处理方法
    1.4 甲壳质基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甲壳质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CS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2 CNF/CS复合薄膜的简易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CNF/CS薄膜的制备
        2.2.3 CNF/CS薄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2.2.4 CNF/CS薄膜的吸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NF/CS薄膜的形态表征
        2.3.2 CNF/CS薄膜的物理性能
        2.3.3 一元体系染料去除
        2.3.4 二元体系染料去除
        2.3.5 CNF/CS薄膜的吸附机理
        2.3.6 CNF/CS薄膜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2.3.7 环境条件对CNF/CS薄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2.3.8 染料解吸和CNF/CS薄膜的再生
    2.4 本章小结
3 Fe@HIC的一步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Fe@HIC的制备
        3.2.3 Fe@HIC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2.4 Fe@HIC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3.2 Fe@HIC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实验
        3.3.3 Fe@HIC的氧化机理
        3.3.4 环境条件对Fe@HIC降解性能的影响
        3.3.5 Fe@HIC体系的去除效果与其他类Fenton体系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棕刚玉及生产工艺概述
    1.2 棕刚玉原料铝土矿概述
    1.3 棕刚玉灰渣来源及其特点
    1.4 铝土矿脱硅及棕刚玉灰渣利用现状
        1.4.1 物理法脱硅
        1.4.2 生物法脱硅
        1.4.3 化学法脱硅
        1.4.4 棕刚玉灰渣研究利用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5.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设备、药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实验分析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脱硅方法
        2.2.2 棕刚玉灰渣回收利用方法
    2.3 检测与表征方法
第三章 铝土矿及灰渣结构与形貌特征
    3.1 棕刚玉用铝土矿及灰渣物相
    3.2 棕刚玉用铝土矿及灰渣形貌特征
    3.3 棕刚玉灰渣粒度及其他矿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品位铝土矿碱浸脱硅研究
    4.1 铝土矿细化-焙烧-碱浸脱硅
        4.1.1 焙烧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2 焙烧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3 脱硅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4 碱浸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5 液固比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6 碱浓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7 验证实验
    4.2 铝土矿制球-焙烧-碱液喷淋脱硅
        4.2.1 焙烧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2 焙烧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3 喷淋初始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4 验证实验
    4.3 脱硅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棕刚玉灰渣回收利用研究
    5.1 灰渣水洗回收硫酸钾及铝硅分选
        5.1.1 水洗回收硫酸钾
        5.1.2 水洗后铝硅分选
        5.1.3 产品质量评估
    5.2 灰渣与低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
        5.2.1 不同比例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2 碱浓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3 脱硅温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4 脱硅时间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5 脱硅液固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6 验证实验
    5.3 灰渣与高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
        5.3.1 不同配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2 碱浓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3 脱硅温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4 脱硅液固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5 脱硅时间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6 验证实验
    5.4 混合脱硅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环保型聚合物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典型有机染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水环境中有机染料的来源及危害
        1.1.1 水环境中有机染料的来源
        1.1.2 有机染料的危害及环境影响
    1.2 废水中有机染料常用净化处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化学处理技术
        1.2.3 生物处理技术
    1.3 碳纳米管复合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碳纳米管概述
        1.3.2 碳纳米管表面修饰及功能化方法
        1.3.3 碳纳米管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种粘多糖类聚合物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中性红性能的比较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磁性碳纳米管复合吸附剂的制备
        2.1.4 吸附性能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磁性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2.2 中性红含量测定
        2.2.3 吸附条件优化及吸附模型构建
        2.2.4 SA@MCNTs、SH@MCNTs、CMC@MCNTs吸附性能比较
        2.2.5 吸附热力学及机理分析
        2.2.6 磁性吸附剂的选择性分析
        2.2.7 再生性能分析
        2.2.8 实际应用性能分析
    2.3 小结
3 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碳纳米管高效去除水中染料茜素红S的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PEI@MCNTs的制备
        3.1.4 ARS、TOC 及 COD 浓度值的测定
        3.1.5 吸附性能研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pH溶液中ARS的检测
        3.2.2 PEI@MCNT 的制备与表征
        3.2.3 吸附实验及模型的构建
        3.2.4 吸附机理分析
        3.2.5 PEI@MCNTs的选择性分析
        3.2.6 再生性能分析
        3.2.7 实际应用性能分析
    3.3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中的镉
        1.1.1 镉元素的性质
        1.1.2 镉元素的存在形式
        1.1.3 镉污染及其危害
    1.2 含镉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生物修复法
        1.2.5 电化学法
        1.2.6 吸附法
    1.3 离子印迹技术
        1.3.1 离子印迹技术介绍
        1.3.2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组成
    1.4 离子印迹技术方法
        1.4.1 本体聚合
        1.4.2 悬浮聚合
        1.4.3 沉淀聚合
        1.4.4 溶胶-凝胶法
        1.4.5 表面印迹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
        1.6.1 课题创新点
        1.6.2 可行性分析
    1.7 课题来源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硅藻土的活化处理
        2.2.2 巯基功能化硅藻土的制备
        2.2.3 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吸附剂的制备
        2.2.4 硅藻基Cd(Ⅱ)离子非印迹吸附剂的制备
        2.2.5 材料的选择性吸附
        2.2.6 材料的循环利用性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样品元素含量分析
        2.3.7 比表面积及孔径(BET、BJH)分析
        2.3.8 热稳定性(TGA)分析
        2.3.9 分散体系稳定性(Zeta电位)分析
        2.3.10 溶液pH的测定
第3章 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复合材料制备表征与机理分析
    3.1 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形貌与孔隙结构分析
        3.1.1 材料表观形貌与元素分析
        3.1.2 材料孔径内部形貌分析
        3.1.3 材料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3.2 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物相与表面性质分析
        3.2.1 材料物相分析
        3.2.2 材料官能团分析
        3.2.3 材料表面化学态分析
        3.2.4 热稳定性分析
        3.2.5 Zeta表面电性分析
    3.3 硅藻基离子印迹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图
    小结
第4章 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复合材料接枝效果与印迹效果
    4.1 硅藻表面接枝度分析
        4.1.1 以C1s环境下分析
        4.1.2 以Si2p环境下分析
    4.2 材料性能分析
        4.2.1 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4.2.2 材料选择性能评价
        4.2.3 材料重复利用率
    4.3 吸附机理分析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5)磁絮凝与吸附工艺预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水处理技术进展研究
        1.2.2 絮凝沉淀工艺研究进展
        1.2.3 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水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水质检测
        2.3.2 吸附等温式
        2.3.3 吸附等温线
3 磁絮凝与吸附工艺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预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3.1 混凝剂的选择
        3.1.1 不同混凝剂去除熟料造纸染色废水COD效果分析
        3.1.2 不同混凝剂去除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浊度效果分析
    3.2 PAC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的影响
        3.2.1 PAC投加浓度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2.2 沉淀时间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3 PAM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3.1 PAM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3.2 沉淀时间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4 磁性铁粉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4.1 磁性铁粉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4.2 沉淀时间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5 活性炭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5.1 活性炭投加浓度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5.2 活性炭吸附等温线
        3.5.3 沉淀时间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6 硅藻土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6.1 硅藻土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6.2 沉淀时间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水质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磁絮凝与吸附法对熟料造纸染色废水预处理的最佳条件
    4.1 投加顺序对试验原水水质影响
    4.2 正交试验
    4.3 平行试验
    4.4 可行性分析
        4.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碳酸钙的改性及其留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酸钙的结构与性质
    1.2 碳酸钙的制备
        1.2.1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1.2.2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
        1.2.3 针状碳酸钙的制备
        1.2.4 立方形碳酸钙的制备
        1.2.5 片状碳酸钙的制备
    1.3 碳酸钙的工业应用
        1.3.1 碳酸钙在橡胶中的应用
        1.3.2 碳酸钙在造纸中的应用
        1.3.3 碳酸钙在塑料中的应用
        1.3.4 碳酸钙在涂料中的应用
        1.3.5 碳酸钙在油墨中的应用
        1.3.6 碳酸钙在日化用品及医药中的应用
    1.4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1.4.1 表面改性理论
        1.4.2 表面改性方法
    1.5 造纸用碳酸钙的改性研究
        1.5.1 碳酸钙填料的包覆改性
        1.5.2 纤维素改性碳酸钙
        1.5.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碳酸钙
        1.5.4 细小纤维/碳酸钙复合
    1.6 造纸法再造烟叶概述
        1.6.1 碳酸钙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1.6.2 助留剂壳聚糖、瓜尔胶概述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思路
        1.7.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试剂、原料及仪器
    2.2 壳聚糖、瓜尔胶对造纸法再造烟叶纤维的作用
        2.2.1 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制备
        2.2.2 烟草浆料纤维的微观形态
        2.2.3 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制备
        2.2.4 片基微观结构观察
        2.2.5 浆料Zeta电位、PCD颗粒电荷、总留着率测试
        2.2.6 数据分析
    2.3 壳聚糖改性碳酸钙的制备与表征
        2.3.1 碳酸钙的制备
        2.3.2 壳聚糖脱乙酰基度及黏度测试
        2.3.3 碳酸钙的改性
        2.3.4 改性碳酸钙的表征
    2.4 再造烟叶留着特性表征
        2.4.1 漂白阔叶木浆手抄片的制备
        2.4.2 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制备
        2.4.3 片基中碳酸钙留着率测试
        2.4.4 片基的灰分计算
        2.4.5 片基的显微结构观察
第三章 壳聚糖、瓜尔胶对造纸法再造烟叶纤维的助留机理
    3.1 引言
    3.2 壳聚糖和瓜尔胶不同添加量对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影响
        3.2.1 壳聚糖和瓜尔胶不同添加量对纤维和细小纤维含量的影响
        3.2.2 壳聚糖和瓜尔胶不同添加量对纤维微观形态的影响
        3.2.3 壳聚糖和瓜尔胶不同添加量对细小纤维微观形态的影响
    3.3 壳聚糖和瓜尔胶对纤维和细小纤维的作用机理
        3.3.1 壳聚糖和瓜尔胶对烟草浆料不同组分的作用
        3.3.2 壳聚糖和瓜尔胶对纤维的助留机理
        3.3.3 壳聚糖和瓜尔胶不同添加量对纤维卷曲率的影响
    3.4 瓜尔胶和壳聚糖对再造烟叶浆料留着特性表征
        3.4.1 添加瓜尔胶浆料留着率与浆料特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3.4.2 添加壳聚糖浆料留着率与浆料特性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3.4.3 模型检验
        3.4.4 不同助留剂表征总留着率的特征值筛选
    3.5 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改性碳酸钙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壳聚糖脱乙酰基度计算
    4.3 改性碳酸钙有机包覆率测试
    4.4 改性碳酸钙物相分析
    4.5 改性碳酸钙的形貌分析
    4.6 改性碳酸钙的红外光谱分析
    4.7 改性碳酸钙的粒度分析
    4.8 改性碳酸钙的Zeta电位分析
    4.9 改性碳酸钙的比表面分析
    4.10 小结
第五章 改性碳酸钙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改性碳酸钙对不同浆料留着性能的影响
        5.2.1 漂白阔叶木浆手抄片中碳酸钙的留着率
        5.2.2 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碳酸钙的留着率
    5.3 改性碳酸钙对造纸法再造烟叶与漂白阔叶木浆中灰分的影响
    5.4 改性碳酸钙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与漂白阔叶木浆中的微观结构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铜熔渣分步贫化过程中铜、铁贫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铜矿资源和铁矿资源概况
        1.2.1 铜矿资源
        1.2.2 铁矿资源
    1.3 铜渣的来源及综合利用现状
        1.3.1 铜渣的来源
        1.3.2 铜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铜渣的分类及矿物相组成特点
        1.4.1 铜渣的分类
        1.4.2 铜渣的矿物相组成特点
    1.5 铜渣中有价金属元素回收研究现状
        1.5.1 铜渣中铜元素的回收方法及现状
        1.5.2 铜渣中铁元素的回收方法及现状
    1.6 铜渣综合利用前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选题的研究内容
        1.7.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铜熔渣组分特性及贫化原理
    2.1 铜渣
    2.2 焦炭
    2.3 贫化原理
    2.4 分析方法及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熔渣中铜锍相聚集沉降的研究
    3.1 铜渣熔融过程热力学分析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装置及检测设备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铜锍聚集沉降的影响
        3.3.2 沉降时间对铜锍聚集沉降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熔渣中氧化铜还原贫化的研究
    4.0 铜渣成分分析
    4.1 铜熔渣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装置及检测设备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还原剂炭粉添加量对氧化铜还原贫化的影响
        4.3.2 助熔剂Ca O添加量对氧化铜还原贫化的影响
        4.3.3 温度对氧化铜还原贫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熔渣中铁相还原贫化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装置及检测设备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温度对铁相还原贫化的影响
        5.2.2 还原剂添加量对铁相还原贫化的影响
        5.2.3 助熔剂添加量对铁相还原贫化的影响
    5.3 贫化尾渣渣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吉安集团有限公司9万吨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造纸污水处理方法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电化学法
        1.3.3 湿式空气氧化法
        1.3.4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5 生物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影响废纸造纸污水处理因素的探讨与对策
    2.1 废纸造纸工业污水特点
        2.1.1 废纸造纸污水主要的成分
        2.1.2 废纸造纸污水的来源
        2.1.3 废纸造纸污水特点
    2.2 影响废纸造纸污水处理的因素
        2.2.1 原料废纸变化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2.2.2 季节气候变化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2.2.3 化学品助剂、添加剂的变化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2.2.4 生产品种的变化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2.3 吉安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4 吉安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系统
        2.4.1 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指导思想与目标
        2.4.2 污水处理系统设计的工艺说明
        2.4.3 污水处理系统的调试与试运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安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3.1 引言
    3.2 厌氧系统钙化及控制处理措施
        3.2.1 引言
        3.2.2 钙离子分散剂试验
        3.2.3 分析与讨论
        3.2.4 小结
    3.3 污水处理系统提标改造
        3.3.1 引言
        3.3.2 高级氧化活性砂滤原理
        3.3.3 高级氧化活性砂滤工艺中试方案
        3.3.4 分析与讨论
        3.3.5 小结
    3.4 全厂臭气改造案例
        3.4.1 引言
        3.4.2 优化改造项目方案
        3.4.3 改造前后对比图
        3.4.4 分析与讨论
        3.4.5 小结
    3.5 中水回用的深度处理
        3.5.1 引言
        3.5.2 实验方案
        3.5.3 实验结果
        3.5.4 分析与讨论
        3.5.5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磷矿浆生产节能降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法磷酸配套湿法磨磷矿浆工艺现状分析
    1.1 棒磨、球磨工艺
    1.2 矿浆分级工艺
    1.3 矿浆絮凝浓密工艺
2 节能降耗的基本内容
    2.1 降低110万t/a磨矿装置矿浆水分
    2.2 110万t/a磨矿装置配套磷矿石2#堆场物流优化
    2.3 操作标准化
3 结束语

(10)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结构的微观研究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发展简介
        1.2.2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沥青发泡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沥青发泡机理及评价简析
        2.1.1 泡沫沥青发泡机理简介
        2.1.2 沥青发泡性能的评价
        2.1.3 沥青发泡特性的影响因素
    2.2 沥青发泡试验研究
        2.2.1 沥青发泡设备
        2.2.2 试验用原材料
        2.2.3 试验方案
        2.2.4 试验结果
    2.3 沥青发泡试验结果分析
        2.3.1 沥青种类对发泡特性的影响分析
        2.3.2 沥青发泡温度对发泡特性的影响分析
        2.3.3 发泡用水量对发泡特性的影响
        2.3.4 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2.4 最佳沥青发泡条件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RAP旧料性状分析
        3.1.1 RAP旧料沥青特性分析
        3.1.2 RAP旧料级配特征分析
    3.2 配合比设计过程
        3.2.1 设计原则简介
        3.2.2 设计指标与要求
        3.2.3 配合比设计步骤
    3.3 矿料级配设计
    3.4 确定最佳拌和用水量
    3.5 确定最佳泡沫沥青用量
    3.6 再生混合料性能检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试验方法及仪器简介
        4.1.1 劈裂强度试验
        4.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1.3 回弹模量试验
    4.2 沥青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2.1 劈裂强度的变化规律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4.2.3 回弹模量变化规律
    4.3 拌和用水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劈裂强度变化规律
        4.3.2 无侧向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4.3.3 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
    4.4 水泥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4.1 劈裂强度的变化规律
        4.4.2 无侧向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4.4.3 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
    4.5 冻融循环作用下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研究
    5.1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的定性描述
    5.2 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断面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5.2.1 断面评价指标的建立
        5.2.2 断面图像的采集和处理
    5.3 泡沫沥青分散性状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5.3.1 沥青用量变化时沥青分散性状的影响规律
        5.3.2 拌和用水量变化时沥青分散性状的影响规律
        5.3.3 水泥用量变化时沥青分散性状影响规律
        5.3.4 浸水与不浸水条件的对比分析
    5.4 沥青胶浆分布均匀程度分析
        5.4.1 沥青用量改变对其影响分析
        5.4.2 拌和用水量改变对其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Selective flocculation of fines(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壳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印染废水净化研究[D]. 霍美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D]. 龙乾. 贵州大学, 2020(03)
  • [3]环保型聚合物修饰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典型有机染料性能的研究[D]. 陈会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硅藻基Cd(Ⅱ)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苗颖.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5]磁絮凝与吸附工艺预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试验研究[D]. 王倩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碳酸钙的改性及其留着机理研究[D]. 李佳睿.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铜熔渣分步贫化过程中铜、铁贫化特性的研究[D]. 孙雪玮.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8]吉安集团有限公司9万吨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与优化[D]. 吴笑冬.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9]磷矿浆生产节能降耗的研究[J]. 邢梅. 磷肥与复肥, 2018(06)
  • [10]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结构的微观研究及性能分析[D]. 姚柒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细料的选择性絮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