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词史空白的杰作:评邓红梅《女词史》

填补词史空白的杰作:评邓红梅《女词史》

一、填补词史空白的力作——评邓红梅《女性词史》(论文文献综述)

陈俞元[1](2020)在《南宋“隔”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国维是一代词学理论大师,在《人间词话》中,关于词之优劣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他认为“隔”词劣于“不隔”之词,并针对两宋词做出了高低优劣之分,认为南宋词不如北宋词,主要原因在于南宋词较北宋词“隔”,本论文着重探析“隔”与“不隔”的内涵,探析南宋“隔”词之美,并对王国维的词学观及欣赏北宋及以前之词抑南宋词的态度进行思考,对南宋“隔”词进行客观评价。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对南宋词的研究作一个文献综述,理清南宋词的研究领域,找出南宋词研究薄弱的地方,并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南宋词的相关评价进行阐述,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以及创新之处,有助于开拓南宋词的研究角度,更能帮助大家把握王国维词学理论的合理性。正文中首先结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所举的诗例,找出王国维不喜的“隔”词所表现出的主要内容,对《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的产生进行说明,对其内涵进行探析,然后对南宋“隔”词做出一个界定,分析南宋“隔”词的主要特征。第二章对南宋“隔”词进行多元审视,理清“隔”词的主要内蕴,对南宋词“隔”词的实现方式进行探析,找出“隔”词在语言、理论思维等方面的特征,随后分析“隔”词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期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隔”词不超出读者审美期待的便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但对王国维的评价不做完全否定,如若“隔”的度已然超出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期待的,便会使期待视野受挫,太“隔”便会晦涩。并以此为依据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词学理论做出合理的怀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妙在“隔”与“不隔”之间。接下来是对王国维所说的“隔”词作理性思考,这种“隔”词的造成原因除了时代原因之外,还与词作者的经历有关;更与词的内部发展规律脱离不了关系。结合南宋的时代环境,对“隔”词的造成原因进行探析,说明“隔”词存在的合理性。文本末尾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些诗论与审美习惯指出南宋“隔”词的诗学审美传承,揭示“隔”词本就是中国传统“诗家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的“朦胧美”的一种传承,审美感受与“新奇”相似的特点,并结合南宋“隔”词的实例进行说明,词人独辟蹊径的造成“隔”的审美特质主要视为了让词具有中国传统的朦胧美或者造成一种延迟性的审美,使词在读者内心留存的时间更长,具有余音绕梁之感。最后,对文本做一个总结,南宋“隔”词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根据以上南宋“隔”词产生的原因以及“隔”符合中国审美特质的特点对南宋“隔”词作客观评价,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贬“隔”词尊“不隔”词进行辨析,“不隔”之词有一种直观的美,“隔”词也有自己的韵味,从而告诉读者认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合理程度,论词不仅靠自己的直觉,还需要考虑种族、环境和时代等因素,本土化的事物不能完全与引进来的东西完全相贴合。

张昊苏[2](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李金坤[3](2019)在《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康雍年间的农民女词人贺双卿,是真实存在的金坛人。由于她悲惨的身世与"别是一家"的词之创作,遂享有"清朝第一女词人"之美誉。其词发之肺腑,词心悲切,以封建社会中最底层劳动妇女之身份,第一次在词中原生态地反映了她艰苦繁重的劳动生活与孤寂凄凉的精神世界;其词语朴情真,直抒胸臆,多以身边的自然实景作比兴材料,意境凄幽哀婉。她擅长白描,喜用叠字,多用第一人称,淳朴可爱,词风婉约,词情动人。别具"田家风味""当行本色"的词学审美特征,不失为中华千年词苑中一株含露绽放而独领风骚的艺术奇葩,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赵洪霞[4](201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趋势在各个领域快速浸染,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自然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5年“方法论”热,一时间,各种理论、思潮的引进,对中国文化、文学和批评都产生了影响。作为西方重要思潮的女性主义文论在此时悄然到来。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除了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外,也有中国自身的文化需求与时代机遇。中国的改革不仅直接导致经济的变化,而且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带动了妇女的解放,女性实现被动与主动的自我觉醒,特别是女性作家、女性批评学者与批评家自我觉醒。9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格局,为女性写作和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也为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契机。在文学与文学批评史上,一直被书写、被遮蔽的女性形象多是天使与妖魔的化身,即使20世纪初“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写作,或多或少也被遮蔽在男权文化的羽翼下,因此以女性主义视角来重新解读女性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主要关注点为“女性形象”批评、“女性写作”批评、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及建构“性别诗学”。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文本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主要为“五四”时期、80年代、90年代三个高潮期的相关批评文本。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被摧毁。女性文学研究者对女性写作深入探讨与挖掘,更是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向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并且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相关的几组概念进行了辨析。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女性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并对中国的女性形象批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中国女性形象批评在自己的传统积淀上借鉴西方女性形象批评的方法与经验迅速发展。通过对女性形象批评文本的解读,重新审视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凸显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质,并归结出女性形象批评逐渐走向多元化。同时,笔者也意识到女性形象批评存在的不足,如对底层女性形象关注不够等。第二章侧重分析女性写作批评中的性别因素。通过批评文本的细读,梳理不同时代际遇下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历程,以便能够推动性别意识渐觉式的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女性写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女性写作批评钩沉出传统女性文学创作,尤其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女性写作批评主要集中对“五四”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女性写作的研究与批评。这也有利于女性文学史的重新建构,彰显女性意识与主体的不断觉醒与确立,凸显女性写作独有的特质。第三章介绍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父权制的压迫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并借鉴西方女性文论,阐发重新书写女性文学史的重要意义,意在颠覆父权中心思想,唤醒女性意识,并对其进行反思。第四章对性别诗学进行了梳理与探讨。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女性”逐渐被“性别”所替代,性别诗学对“性别”的强调,意在主张对于“生理性别”之外的“社会性别”的重视,倡导在两性平等对话的目标下,建构和谐的“性别诗学”。结语部分。在“女权批评”与“女性批评”视阈下,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男权文化的反叛与颠覆,对自身女性提升的追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是对抗男性,而是对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男权统治意识的抗争,男性与女性应建立和谐共处的“性别诗学”,虽然这一理论也有其困惑与不解,但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多元化。拨开迷雾,但见云淡风轻。

张彤彤[5](2017)在《明代嘉兴词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明词研究不断深入,而研究的重中之重则是环太湖地区的词学研究。嘉兴亦是环太湖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明代词坛和其他地域性词坛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至晚明其词创作达到巅峰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然相对于吴中、松江等地,对其研究一直处于亟待深入的状态。因此我们以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第一章,明代嘉兴词人及其创作概貌。对明代嘉兴词人的生存环境进行概述,通过梳理嘉兴地域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探知明代嘉兴词人生活环境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在江南文人文化个性中挖掘出嘉兴词人淳秀、达观等文化个性;对明代嘉兴词人的创作阶段进行划分,梳理各阶段的词人群构成情况,从而对明代嘉兴词的整体发展轨迹和词人的具体形态有一定的把握。第二章,明代嘉兴词人笔下的嘉兴及其清丽的词风。嘉兴词人笔下的嘉兴山水清爽秀丽,其笔下的历史名胜和园林等人文景观则呈现出清幽隐趣之风。总体而言,嘉兴词人笔下的嘉兴带有清丽之风。第三章,佛道思想与明代嘉兴词人超尘旷逸的词风。嘉兴一府有众多佛寺道观,嘉兴词人与方外人士有着密切的交往,此间佛道思想浸润着嘉兴词人并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具体而言表现为词中佛道意象的运用及其带来的调节情感抒发之功效。这使得词作带有尘外之想和旷逸之趣,情感的表达也更加深隐化。这些都促成了嘉兴词超尘旷逸的词风。第四章,明代嘉兴词人艺术素养与其词的创作追求。明代嘉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词人亦具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些艺术素养在词人创作中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水墨山水般词境的追求方面,运用冷色调手法和重视遗貌取神的审美特点,这对词作情感的表达和清丽潇散、含蓄蕴藉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明代嘉兴词人创作中的题画词、词中有画的技法和书画语汇的运用也是书画元素在词作中的体现。第五章,明代嘉兴词派研究:嘉兴望族与王屋对柳洲词派形成的重要作用。明清之际的四大词派中,嘉兴独占其二:嘉善县的柳洲词派和嘉兴县的梅里词派,二者构建了明代嘉兴词的地位和辉煌。本章针对“明代”这一时间范畴内嘉兴词派的发展状况,以及研究界已有诸多相关成果之现状,着重于补充论述柳洲词派形成初期的创作情况。认为柳洲词派的形成离不开嘉善诸多望族对嘉兴词人在精神气质上的影响和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王屋对于嘉善词人的纽带之功。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晚明嘉善词人有频繁的交往和唱和活动,且推动了王屋等四子《词笺》系列词集的刊刻;同时,以望族人士为主所作的《词笺》序跋也完成了嘉兴词人词学理论的建构,由此,柳洲词派正式形成。第六章,明代嘉兴词学观念及对创作的影响。在柳洲词派宣告成立的同时,嘉兴词坛在词学理论方面也完成了一番进化。此前词学理论仅仅是偶有流露,然至晚明,大量的词论以序跋的方式出现,成为嘉兴词人词学理论正式而集体性的宣言。这些词论主要可以归结为尊体意识、骚情论和多元化风格论三个方面。词学理论与词创作二者密不可分,在形成鲜明而系统的词学理论以后,晚明嘉兴词的创作对前期有所反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前辈词人某些轻率态度加以纠正,在词风上对苏辛词风的接受和时代性口语化的表现,艺术手法上比兴寄托手法的复归以及深隐化表达情感的新方式——悲喜结合手法的出现。第七章,晚明嘉兴词对清初浙西词派的影响。谈及晚明嘉兴词的影响,就不得不将视野延伸至清初。晚明嘉兴词与清初的浙西词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章以清初王翃、曹溶、曹尔堪三人对朱彝尊的影响来探究二者间的关系。曹王三人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层面对朱彝尊产生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朱彝尊对晚明嘉兴词学思想既有传承,同时在创作上对晚明嘉兴词又有着古雅醇正式的改造。这种继承和改造在其具体创作中有迹可察,同时也源于当时特定时代的影响。

池瑾璟[6](2015)在《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宋词,上承唐诗,下启元曲;以乐传词、以文化乐,兼具文学与音乐特性,是宋代音乐文学高度发展的标志。宋词里面的女性词乐占有一定比例,女性词乐与男性词乐共同创造了中国音乐文学史上的辉煌。涌现出一批以李清照、吴淑姬、魏夫人、朱淑真等为代表的女性词人。关于宋词的音乐特性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的外在音乐,指指乐谱的声腔;二是词的内在音乐,指词的声韵平仄。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所致,宋词的大部分乐谱已经散佚,这给后人研究词与音乐本体关系带来诸多障碍。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宋词词乐以及相关音乐文学史料的析理比照、修复还原,去揭示词与音乐关系的存在方式。宋代的词谱、乐谱是一种“弹性乐谱”,词“别是一家”就别在燕乐与雅乐行腔方法的不同之中。关于宋词词乐依字行腔的问题,要查阅相关文献辨别一个词调是哪一类律音系统的词,方可知依字行腔的法,方可判定词章结构的源流。而倚声填词,讲的是要求词家尽量遵从声韵规律,使歌辞有一个符合起调毕曲音及主音范畴的旋律框架,填曲者才好在这个框架内创作曲子。因此,谱曲只须词作者提供三个音:调式主音、起调音、毕曲音,指出歌辞的典型腔格即可。填词不只单讲平仄,还要讲四声阴阳的搭配。倚声行腔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对音,只须基本框架要求的音能对上即可,但这并不是音乐的旋律与乐谱。词是带腔的音,词的乐音是独立的,乐音与乐音间靠口传心授,故唱者可以自由润腔。词讲拍均,不列板式。每人唱法不同,只要拍点对上,均对上节奏即可。宋代女性词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它不仅体现着宋代女性词乐创作的生命精神和表现力,反映着宋代女性词乐创作的哲学思考和美学特征。并且通过宋代词乐这一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宋代女性词人有限生命而获得无限精神超越的自由境界。说到底,宋代女性词乐是人化和化人的文化,追问的是女性词人怀着乡愁、揣着情思……寻找精神家园的本真活动。全文有绪论、五章十三节和余论构成。“绪论”部分,由“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组成。本文认为,海内外学者对于宋词、宋代词乐的探讨越来越多,从整体研究到个案研究,从流派研究到地域研究,呈现出趋于体系化的研究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古代文学学界以采用较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居多。而文艺理论的学者,则会采用现代的理论方法,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典,从中可以窥见,有的理论未必适合中国。有的学者对西方理论的本体理解还不透彻,使得在研究中出现一种简单的比附现象。词、乐本是一体,长短不同的句式,将其韵律和意象运用到白话式的词乐创作中,从比兴暗流变为显在现象。宋代词乐的乐谱是一种“弹性乐谱”,对于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研究,应该结合内在的方法体制、声律格调,与外在的思想立场、精神取向、审美意识等人文内涵。第一章“宋代背景与女性生活”。基于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从“宋代音乐的景观”和“宋代女性的社会角色”两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二章“宋代词乐与女性词人”。阐述宋代词乐发展的历程与特点、宋代女性词乐用韵方式、词与乐的关系以及在形式构成上的一致性,如:词律与乐律的关系,四声与五音的关系,八病与入乐的关系,清浊、轻重与入乐的关系,词律与诗律的关系等方面。并例举宋代着名女性词人李清照词乐个案展开分析;第三章“宋代女性词乐中的形象塑造”。将宋代女性词乐与宋代男性词乐作横向比较,进而论述“宋代女性词乐中的女性形象”,从中得以窥见,宋代女性词乐,其创作往往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内敛视角,把自我的情感体验与自然景物,巧妙贴切的融为一体,在对人生的思索中探索存在的意义,达到境由心生的境界。这些女性词乐中的形象塑造大多表现的是自己,可以清晰地读出女词人生命历程中的欢笑、叹息和呼告。可以说,宋代女性词乐就是女词人人生的缩影,对人生的理解,诠释了人生的内涵与轨迹;第四章“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特征”。从作为生命、生活之现实源泉的艺术,到作为艺术作者之审美心灵现实的艺术,到作为艺术文本存在形态的艺术,到作为艺术接受者之审美心灵实现的艺术的四个审美实践流变环节中进行阐述;第五章“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追求”。由“精神美”、“意象美”、“音乐美”三节分而述之。在宋代女性词乐中,所传达的一切思念、一切悲悯、一切情爱、一切劝诫……,折射着宋代女性词人的审美诉求,反映着宋代女性词人的审美心理,体现着宋代女性词人的自由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切。二是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视心性修养。“余论”部分,宋代女性词乐中的审美境域所呈现出来的是自觉的人生美学情致,是词人内在性情(内韵)境界的体现。它通过作品中特定意象内涵、审美范畴的标举以及词乐的生动、精到的审美品鉴,得到凸现。其中,对“人”与“真感情”的倡导,构建了宋代女性词乐中独有的美学体现。这样的人生美学旨趣呈现了民族美学和谐的情致,是中国人生美学精神自觉的重要始源。这种追求现实生存与人生超越相统一的词性张力品格,聚焦为人生艺术化的纠结,并将美真切地融入了生命践履之中,成为最热烈执着也最博大高旷的生命存在方式。

崔琇景[7](2010)在《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文中指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女性作家们活动的盛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空前的。虽然民国初期还有一些人对明清女性文学给予关注,但其后一直不太受到重视。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外学界开始重新评估传统时代的女性文学,并试图为女性作家定位。本论文从文化分析、个案研究、断代史研究等角度,主要探讨了该时代的女性文学话语、交游关系、女性作家形象、出版与流传及女性文学对朝鲜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分析”,是指诠释和解读当时的人们对某种文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女性书写及作家的相关话语。清后期不少文人学者积极鼓励女性书写并宣传其影响。围绕女性书写与女性作家行为展开的议论中,女性诗歌经典论是使该时代的书写女性可以保持道德尊严的最有力工具。在当时文坛上处于对立状态的格调派与性灵派人士对经典论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格调派提出,女性作家所体现的“诗经精神”主要见于“诗教论”,而且认为在诗教的作用上没有男女之分。但性灵派人士却对女性固有的文学风格和体裁予以肯定,还认为这种风格应有别于男性文学。该时代还在女性作家对书写及作家身份的确认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对文学的观念的认识上还显示出不少差异,但该时代的女性作家们在女性书写价值的认同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女性弹词作家也在书写观念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虽然部分弹词作家表现出了陈腐的女性才德观念,同时提出弹词可以作为“风化”的最佳手段,以此促使了女性弹词的公共化,但笔者认为,部分女性作家所表现的这种公共意识与她们感到的“盛清后”的危机感有不少关系。在第二章中,笔者探讨了女性作家交游的多样形态。嘉庆、道光年间的部分女性作家以极其活跃的文学交游与从师行为闻名。同男性文士的主要交游形态就是女性作家的入门从师。本论文以吴中十子、随园女弟子及陈文述女性社团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吴中十子虽然成员的所属感和凝聚力很强,却没有具备随园女弟子集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但在袁枚的女弟子当中,部分女性的弟子身份还有商榷的余地。而且一些女弟子与袁枚进行交际时,还表现了相当程度的能动性与主动性。陈文述社团虽然很松散,但其规模上超过了随园女弟子群体。该时代女性从师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男性领袖与女性作家的关系往往介于“从师与交流之间”。与此同时,女性作家还积极展开女性文学群体的活动。女性文学群体虽然没有具备男性领袖主导的群体那样的很明显的社会性和可见度,但部分女性作家仍通过女性群体活动建构了有别于“三从”与家族关系的新的生活模式与人际关系形态,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公共性与作家身份的确认。但每个女性作家心目中的女性交游的含义及其意义均各不相同。在第三章中,笔者探讨了被描写的女性作家形象与她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关系。清后期早慧少女的大量出现与所谓“才女福薄论”的衰退可以证明该时代女性教育与家学观念的发展。但有时,人们理想中的才女形象脱离于现实中的女性教育环境。在关于两性关系的内容上,人们往往对女性作家进行叙事化处理。作为男性精神伴侣的知己型妻子形象就是代表的例子,而这种妻子形象的变化会导致从女性身上去掉“三从”关系所界定的女性角色而突出具有才华的个体女性。但与此同时,人们依然很看重女性的道德操守在家庭人伦关系上的作用。女性作家也依然尊重守节或殉节本身的价值,但她们在对节妇烈女的解释中,更重视个体的意志,而不太把这种行为视为传统伦理纲常的表现。另外,本文还探视了宗教生活对女性文学生活的影响。除了家庭领域之中的女性作家形象外,该时代还出现了活跃于家庭之外的若干女性作家。尤其是在该时代中可见闺秀女性出游的增加。作为一个传统闺秀,为个人日的而出游,这本身已有悖于传统性别规范,但为了实现区别于家庭领域的个体女性的诞生,必须带有女性个人的出游。而女性出游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追求谋生的单独旅游。该时代的女性作家虽然不同于明末清初,身份上大都出身闺房,但是每个人的具体环境都不大相同。这种环境的多元性导致了传统性别规范的弱化。嘉庆道光年间,在处于婚姻格局之外的部分女性身上几乎看不到道德方面的考量,有的女塾师更充分利用自身的流动性,扩大自己的文学交游关系及文化影响力。但19世纪后期的女塾师职业所蕴含的意味与前代有所不同。自该时代开始,在女性文学领域出现了回归家庭与传统价值观念的趋势,而该趋势改变了对书写女性的解释体系。咸丰年间以后,女诗人的书写与其相关的文学活动明显减小。这时代也不乏一部分女性纪录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她们大多数是从被动的立场观察其间的悲剧,不太延伸到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笔者在第四章中从“生产”与“流传”的视角探视了清后期女性文学生活的另一个层面。抄写固然曾为女性文学的保存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清代中期以后女性着作的激增,与清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出版文化的兴盛是不可分割的。女性诗文集的出版主要采取家刻形式,其目的在于获取“名誉”,但从出版主体的身份来看,清后期的女性出版呈现了相当程度的多样化。虽然由男性家长主导的女性出版还占多数,娘家主导的出版事例也不罕见。而且非血缘、非姻亲关系的“赞助人出版”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实际上由女性作家自己主导的出版形态也存在。与诗文集出版不同,在女性弹词出版领域,坊刻本占绝对优势,而19世纪前期侯芝的出版事业代表了该时期女性弹词的流传从抄写转为出版的一大趋势。此外,清后期还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女性诗文总集。19世纪前期《国朝闺秀正始集》带动了该时代的女性诗文选集的道德主义倾向。与此同时,如《名媛诗话》等所示,该时期的编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当下感与自传式介入。但19世纪后期以后,女性总集编撰逐渐进入历史化阶段。在第五章中,笔者探视了中国女性才女文化与女性文学对朝鲜的影响及朝鲜人对此的接受程度。18-19世纪的朝鲜不同于清社会,尚紧紧固守传统的性别理念。18世纪来华的部分燕行者曾对中国才女文化表现出好奇,但这种心态并没有改变朝鲜社会对女性文学生活的传统想法。19世纪以后,部分朝鲜知识分子开始与中国文人进行持久性的交流,并积极接受中国才女文化,从而影响了朝鲜文人对整个女性文化的看法。另外,现在韩国收藏了5本10种的女性弹词作品,而且还留下两种《再生缘》韩文翻译本。其中朝鲜后期的《再生缘传》乐善斋本说明,在朝鲜后期《再生缘》已被传入。但经过翻译,弹词固有的叙述特点被删去,《再生缘传》变成了朝鲜本长篇小说。

白梅[8](2010)在《晚明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词史发展的长河中,虽然女性词萌芽尚早,但明代万历以后才呈现出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词人群体庞大,作品数量繁多。晚明女性词人主要由青楼词人和闺秀词人两部分构成,鉴于学界对青楼词研究成果较多,本文拟对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做系统研究。首先概述晚明闺秀词盛况。对闺秀词人在晚明时期呈现的家族性、地域性、结社唱和、出版词集四个特点作重点论述,并简要分析闺秀词盛况原因。其次重点论述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分别对闺秀词人的闺情春怨、咏物写景、寄赠酬和、生活情趣等传统抒情词和羁旅情思、感世伤怀、厌世游仙等别样情怀做详细论述。第三,对闺秀词和青楼词做比较。对比闺秀词中的悠悠亲情与青楼词中的孤独无依,对比闺秀词中的甜蜜婚姻与青楼词中的归宿企盼。最后,对商景兰做个案研究。

王艳峰[9](2010)在《从依附到自觉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的批评文本的分析、从两个维度来研究我国20多年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如何从对男权批评的依附到试图确立女性言说主体、建立女性自己的理论体系的;2、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参照系统,研究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本文认为,80年代后半期社会文化层面的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研究界的成功建构标志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从男权话语中分离出来的开始。之后,通过女性形象批评、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女性写作研究、性别诗学的建构等四个方面,走上了女性主义自觉化、理论化的历程;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女性形象批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的批评形式,它通过对男性作品中不真实的女性人物的批评实现对男权文化的批判,是女性性别自觉的开始。我国的女性形象批评不拘泥于真实的女性社会生活,自觉运用多种方法深入文学文本内部分析女性形象被压抑的真相,更加令人信服。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在研究对象上摆脱了对男性文学的依赖,试图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风格、主题、结构及女性创造力的研究中建构女性写作者的主体地位。我国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尽管有很多批评实绩,但一方面缺乏女性美学方面的探求,另一方面集中于现当代文学领域,对古代女性文学传统的构建还不够。女性写作理论试图以身体为语言建构女性的主体。我国的“女性写作”理论过滤掉了西方比较明显的生理色彩,强调女性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所具有的反抗与颠覆男权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策略一方面强调了女性书写行为的反抗性、提防被男权话语所利用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放弃了对世纪之交兴起的“身体写作”进行批评的话语权。“性别诗学”理论标志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觉,它与西方女性主义诗学的不同在于,试图通过建立一种基于性别维度的文学理论体系改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仅仅建立在“女性经验”之上的局面。值得警惕的是,女性主义的立场是否会因为性别诗学的以“性别”取代“女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传统的理论体系代替鲜活的批评实践而改变。

王芬涛[10](2008)在《宋代女性词研究》文中认为宋代是词体成熟和繁荣的时代。在文人骚客争相创作的宋代词坛,有一支虽然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创作队伍——女性词人。宋代女性词人在作品中反映了与同时代的男性词人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词作大都是个人心声的直接流露,是反映那个时代女子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的绝唱,为今人认识和理解宋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提供了真实可感的材料,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鉴于以往对宋代女性词整体研究的欠缺,本文着重于从宏观的角度首先探讨宋代女性词繁荣的原因,认为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宋代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可从宋代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婚姻状况、社会角色等方面得以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最终导致了宋代女性词的繁荣。其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李清照、朱淑镇、歌妓为代表研究不同层次的女性词人创作特点。最后全面探讨宋代女性词的艺术成就,对其中内容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以及宋代女性词的审美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深刻地呈现了宋代女词人独有的艺术审美追求与前所未有的自我意识觉醒。

二、填补词史空白的力作——评邓红梅《女性词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补词史空白的力作——评邓红梅《女性词史》(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宋“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宋“隔”词说细论
    第一节 “隔”与“不隔”说产生的缘由
    第二节 “隔”在《人间词话》中的内涵
    第三节 南宋“隔”词的特征
第二章 南宋“隔”词析论
    第一节 南宋“隔”词的内蕴
        一、哀吟亡国,呼号救国之志
        二、悲慨时代,感叹身世起伏
        三、寄情山水,隐藏遗民之恨
    第二节 南宋“隔”词的实现方式
        一、文学材料上——语言的编织
        二、语言运用上——修辞的崇尚
        三、理论思维上——推敲与感悟
    第三节 南宋“隔”词的审美期待
        一、“隔”词魅力——期待视野适度受挫
        二、“隔”词弊端——期待视野高度受挫
        三、妙在“隔”与“不隔”之间
第三章 南宋“隔”词的理性思辨
    第一节 “隔”词的客观意志——南宋的时代气质
        一、政治压迫导致的“意”隔
        二、“存天理,灭人欲”导致的“情”稍隔
    第二节 “隔”词的主观意识——南宋词人的心理
        一、悲愤的词人
        二、颓废的词人
        三、哀伤的词人
    第三节 “隔”词的内部规律——文学上的自然演变
第四章 南宋“隔”词的诗学传承
    第一节 “隔”是诗家语的习惯
    第二节 “隔”是一种婉约的朦胧美
    第三节 “隔”与“通变”相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学生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下:范围、框架、思路
        一、关于“乾嘉”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结语:何以乾嘉?
参考文献

(3)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贺双卿真伪及里贯之辨正
二、贺双卿作品整理与结集之述略
三、贺双卿词心之原生态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
    (一) 《浣溪沙》
    (二) 《望江南》
    (三) 《湿罗衣》
    (四) 《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
    (五) 《二郎神·菊花》
    (六) 《惜黄花慢·孤雁》
    (七) 《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
    (八) 《薄幸·咏疟》
    (九) 《一剪梅》
    (十) 《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一) 《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 《孤鸾·病中》
        (三) 《春从天上来》 (饷耕)
四、贺双卿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概念
第一章 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批评
    第一节 女性形象批评的产生
        一、西方女性形象批评的嬗变与影响
        二、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的传统积淀与发展阶段
    第二节 女性形象批评多元化
        一、被歪曲与丑化——重读男性作家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二、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逐渐产生——挖掘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三、21世纪中国女性形象批评
    第三节 女性形象批评的反思
        一、女性形象批评的多元化
        二、女性形象批评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性别意识渐觉式的女性写作批评
    第一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生成
        一、西方女性写作批评的启发与影响
        二、中国文化蕴生女性写作批评
    第二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时代际遇
        一、女性写作批评“浮出历史地表”
        二、“迟到”的性别书写
        三、语言与身体的“舞蹈”
    第三节 女性写作批评的反思
        一、女性写作批评的多样化
        二、女性写作批评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重新书写的女性文学史
    第一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背景
        一、父权制下被遮蔽的女性文学传统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三、80年代对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第二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实践
        一、男性笔下的古代女性文学史书写
        二、女性笔下的女性文学史书写
    第三节 重写女性文学史的反思
        一、女性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文学史中女性缺失
第四章 和谐期许的性别诗学
    第一节 先天生理与后天语境——女性独特的个体存在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后天语境中的超性别写作
    第二节 实然与应然——性别诗学的真实与想象
        一、男性视角下的“性别诗学”
        二、女性视角下的“性别诗学”
    第三节 构建和谐的性别诗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明代嘉兴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代嘉兴词人及其创作概貌
    第一节 明代嘉兴词人的生存环境概述
        一、嘉兴历史沿革及界定
        二、嘉兴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第二节 历史积淀下的明代嘉兴文人的文化个性
        一、刚毅、尚气节
        二、崇文、淳秀
        三、中庸、达观
    第三节 明代嘉兴词人创作阶段划分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嘉兴词人笔下的嘉兴及其清丽的词风
    第一节 清爽秀丽:嘉兴的自然山水
        一、“鸳湖深,鸳水碧”——南湖
        二、“山晓看胥,塘寒浮魏”一—胥山、伍子塘
        三、贝琼隐居处——殳山
    第二节 清幽隐趣:嘉兴的人文景观
        一、历史名胜
        二、明代嘉兴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道思想与明代嘉兴词人超尘旷逸词风
    第一节 嘉兴的佛道氛围与词人的佛道情怀
        一、嘉兴的佛寺道观
        二、嘉兴词人与方外人士的交往
    第二节 佛道意象在词中的运用
        一、“虚幻型”佛道意象的运用
        二、“现实型”佛道意象的运用
        三、节制情感与旷逸词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嘉兴词人艺术素养与其词的创作追求
    第一节 明代嘉兴的艺术氛围与词人的艺术素养
        一、明前期嘉兴词人的艺术素养
        二、嘉兴项氏与中晚明嘉兴的艺术氛围
        三、中晚明词人的艺术素养
    第二节 水墨山水般的词境追求
        一、冷色调的运用
        二、遗貌取神的审美特点
    第三节 词作中的书画元素
        一、盛于晚明的题画词
        二、词中有画的技法
        三、书画语汇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嘉兴词派研究:嘉兴望族与王屋对柳洲词派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精神底蕴的奠基:明代嘉兴的望族及其望族文化
        一、显宦书香世家:钱氏家族
        二、官宦书香世家:曹氏家族
        三、忠臣孝子世家:魏氏家族
        四、中正风雅:望族文化的精神底蕴
    第二节 以王屋为中心的晚明嘉善词人交游考述
        一、王屋与嘉兴望族的交游
        二、王屋与嘉兴文士的交往
    第三节 晚明嘉兴词学活动与柳洲词派的形成
        一、畸园唱和
        二、南湖雅集唱和
        三、虞美人花唱和
    第四节 “四子”词集的刊刻与“柳洲词派”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嘉兴词学观念及对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词学理论的形成
        一、尊体意识
        二、骚情论
        三、多元化风格论
    第二节 超拔发展:晚明嘉兴词人的创作
        一、豪迈爽朗:苏辛词风的接受
        二、含蓄蕴藉:艺术手法的丰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明嘉兴词对清初浙西词派的影响——以清初曹王三人对朱彝尊的影响为切入点
    第一节 曹王三人与朱彝尊的交游
        一、曹尔堪与朱彝尊
        二、王翃与朱彝尊
        三、曹溶与朱彝尊
    第二节 朱彝尊对晚明嘉兴词学思想的传承
        一、未治词期:王翃兼容并蓄的创作观的影响
        二、治词之始:曹溶南北宋词并重的影响
        三、转折期:曹尔堪清丽骚雅的影响
    第三节 朱彝尊创作上对晚明嘉兴词的改造
        一、朱氏的改造:古雅醇正
        二、朱氏创作中雅正特点的形成轨迹
        三、朱彝尊改造之时代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宋代背景与女性生活
    第一节 宋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音乐景观
    第二节 女性生活
        一、社会角色
        二、地位衰落
        三、生活追忆
第二章 宋代词乐与女性词人
    第一节 宋代词乐
        一、概念阐释
        二、词与乐的关系
        三、宋代词乐的发展与特点
        四、现代词家对词律现象的考察
    第二节 女性词人
        一、官妇女性词人
        二、平民女性词人
        三、歌妓词人
    第三节 宋代女性词乐的创作与演唱
        一、宋代女性词乐的创作
        二、宋代女性词乐的演唱
    第四节 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为例
        一、词谱中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译谱中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第三章 宋代女性词乐中的形象塑造
    第一节 宋代女性词乐中的女性形象
        一、歌伎词乐中的女性形象
        二、闺情词乐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宋代女性词乐中的男性形象
        一、官妇词乐中的男性形象
        二、歌妓词乐中的男性形象
        三、宫怨词乐中的男性形象
第四章 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灵动婉曲柔韧隽永
        一、情文融一的审美立意
        二、虚实回环的辨证思维
        三、言像意象的动态整合
        四、悲愁驱动的结构制因
    第二节 寓理帅气空疏平淡
        一、情理入于性理
        二、细音入于娇柔
第五章 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 精神美
        一、三教融合的精神美
        二、词乐创造的自由美
    第二节 意象美
        一、词乐中的“月”意象
        二、词乐中的“楼”意象
        三、词乐中的“梅”意象
    第三节 音乐美
        一、词乐的节奏美
        二、词乐的韵律美
        三、词乐的叠字双声美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7)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与主要概念
    第三节 历代女性文学史及其他研究成果
第一章 清后期女性文学生活的相关话语
    第一节 围绕女性书写的主要论点
        一、女性诗歌经典论的运用
        二、诗教论的盛行及其影响
        三、对女性诗歌的读法
        1、女性文学本色论与对此的诠释
        2、男性对女性书写的香艳化解读
    第二节 女性作家的自我认识
        一、女诗人的书写意识
        1、女性是否应该书写
        2、才德合一论和文学话语的优势
        3、女性作品应否被传世
        二、女性弹词作家的书写心态
        1、19世纪女性弹词的写作环境
        2、侯芝对弹词写作的认识
        3、邱心如和郑贞华的弹词论
        4、"盛世"的衰落和女性书写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清后期女性作家的交游活动及其意义
    第一节 女性作家与男性文人的互动关系
        一、吴中十子社团的性质
        1、结社过程及其成员
        2、成员与男性领袖的关系
        二、随园女弟子成员的从师及同男性的交游活动
        1、有关"随园女弟子"身份的若干问题
        2、女性作家从师行为的本质
        3、"随园女弟子"群体的性质
        三、陈文述的女性社团
        四、女性从师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非血缘关系的女性作家群体
        一、乾嘉之际女性交游的两种类型
        二、女性交游和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汪端的综合性交游网
        四、道光后期的女性交游与其意义
        1、秋红吟社-兼论女性交游对叙事文学创作的影响
        2、文本中的共同体与其涵义:《名媛诗话》中的女性群体
第三章 清后期女性作家的形象及其生存环境
    第一节 处于家内的女性作家
        一、"才女"形象的嬗变及女性教育
        1、才女福薄论的消长
        2、家学与女性教育的关系
        二、女性作家生活的叙事化-以性别关系为中心
        1、"知己妻子"模式的盛行与其涵义
        2、作为性别对象的女性作家
        3、女性作家与节烈故事
        三、被置于家庭生活中的女性作家
        1、于柴米与文学之间
        2、女性作家与宗教生活
    第二节 家庭领域之外的闺秀
        一、女性出游的增加及其意义
        二、职业女性作家的出现与其形象
        三、追求谋生的女性旅行
    第三节 19世纪后期的女性作家
        一、对女性作家评价体系的变化
        二、乱离时代女性作家的见证方式
第四章 女性书写的流传与传播
    第一节 女性着作的传播状况及其意义
        一、女性诗文集出版的途径
        1、家族出版
        2、赞助人出版
        二、女性弹词的流传方式
        1、弹词抄写与其文化意义
        2、19世纪的弹词出版-以侯芝为中心
    第二节 清后期女性总集
        一、嘉庆、道光年间总集的特点
        1、道德主义倾向
        2、编者的介入和当下感
        3、地方主义与家族主义
        4、女性合集、评论集的增加
        二、清末民初的女性总集
        1、清末民初女性总集出版-徐乃昌和其他
        2、清末民初的女性诗话出版
第五章 朝鲜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反应和接受
    第一节 18-19世纪朝鲜文人与中国女性文学
        一、18世纪燕行者视野中的中国才女
        二、19世纪朝鲜人对中国女性文化的看法
        1、申纬
        2、李相迪
    第二节 女性弹词小说在朝鲜的传播
        一、韩国收藏的女性弹词小说
        二、《再生缘》的翻译和流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晚明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明闺秀词概述
    1.1 晚明闺秀词人及其作品基本情况介绍
    1.2 晚明闺秀词人群体特征
        1.2.1 家族性
        1.2.2 地域性
        1.2.3 结社唱和
        1.2.4 出版词集
    1.3 晚明闺秀词繁盛的原因
第二章 晚明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
    2.1 晚明闺秀词人的传统闺情词
        2.1.1 闺情春怨
        2.1.2 咏物比兴
        2.1.3 寄赠酬和
        2.1.4 生活情趣
    2.2 晚明闺秀词人的别样情怀词
        2.2.1 羁旅情怀
        2.2.2 感世伤怀
        2.2.3 厌世游仙
    2.3 与青楼词词情世界的比较
        2.3.1 闺秀词中的悠悠亲情与青楼词中的孤独无依
        2.3.2 闺秀词中的甜蜜婚姻与青楼词中的企盼归宿
第三章 商景兰个案研究
    3.1 生平事迹
    3.2 词情世界
        3.2.1 "夜雨渡芭蕉,怀人正此宵。"——思念情深
        3.2.2 "时候黄昏,兰房独坐愁多少。"——寂寞空闺
        3.2.3 "山色秀,水纹清。落花轻。"——四时之景
        3.2.4 "篆冷香消却怎生,同心两地明。"——深厚友谊
        3.2.5 "迢迢子去伤离别,空亭寂寞愁千结。"——国破家亡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晚明闺秀词人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晚明闺秀词人地域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从依附到自觉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基本思路
    三、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辨析
第一章 女性意识的觉醒: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
    第一节 女性意识觉醒前的女性文学研究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
第二章 对男权的性别批判:女性形象批评
    第一节 女性形象批评:抗拒性阅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我国女性形象批评的三次高潮
    第三节 对女性形象批评的反思
第三章 女性主体的建构:重构女性文学传统
    第一节 文学史叙述与性别建构
    第二节 重构女性文学传统的背景
    第三节 重构女性文学传统的批评实践
    第四节 重构女性文学传统的影响与反思
第四章 女性身体的自觉:女性写作的建构
    第一节 身体自觉与女性写作
    第二节 女性写作理论建构的二要素:西方理论与本土文学实践
    第三节 女性写作理论的本土化特点
    第四节 对本土化女性写作的理论的反思
第五章 性别诗学——突围还是陷落?
    第一节 理论的自觉与性别诗学的崛起
    第二节 性别诗学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第三节 性别诗学提出的背景
    第四节 对性别理论的深度思考与性别诗学的批评实践
    第五节 突围还是陷落——对性别诗学的理论反思
结束语:在途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宋代女性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宋代女性词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女性词研究状况及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宋代女性词繁荣探因
第一章 宋代女词人研究
    第一节 李清照
    第二节 朱淑真
    第三节 歌妓词人
第二章 宋代女性词的特点
    第一节 宋代女性词的特点
    第二节 宋代女性词与“男子作闺音”之代言体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四、填补词史空白的力作——评邓红梅《女性词史》(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宋“隔”词研究[D]. 陈俞元. 吉首大学, 2020(03)
  • [2]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3]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J]. 李金坤. 语文学刊, 2019(01)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 赵洪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5]明代嘉兴词人研究[D]. 张彤彤. 黑龙江大学, 2017(09)
  • [6]宋代女性词乐的美学研究[D]. 池瑾璟.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7]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D]. 崔琇景. 复旦大学, 2010(04)
  • [8]晚明闺秀词人的词情世界[D]. 白梅. 西北大学, 2010(10)
  • [9]从依附到自觉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 王艳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10]宋代女性词研究[D]. 王芬涛. 贵州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填补词史空白的杰作:评邓红梅《女词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