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学习回忆

我的英语学习回忆

一、Reminiscences of My English Studies(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荣[1](2021)在《词汇熟悉程度和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是指测试比重学更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保持(Roediger&Karpicke,2006)。在以往众多的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中,实验材料大部分是被试学习过或熟悉的内容,尚未考察在没有学习过的或不熟悉的内容中是否也存在测试效应。Zaromb和Roediger(2010)根据自己与前人实验结果的比较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或词表的长度可能会对测试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没有考察学习内容的数量是否影响测试效应的实验研究。因此,选取母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但却从未学习过日语的大学生为被试,以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和日语片假名词汇为实验材料,做了五项对比实验研究。前三项实验分别以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和日语片假名字形词汇为实验材料;后两项实验分别以“片假名词汇+其读音”和“片假名词汇+其读音+汉语词义”为实验材料。以学习方式为自变量,以最终测试成绩为因变量,分别对比了“重学”和“测试”在不同长度词表中的学习效果。实验结果显示:(1)学习或识记非常熟悉的母语-汉语词表,只有较长的词表(例如10-22个汉语词汇)才能产生测试效应;学习比较熟悉的二语-英语词表,产生测试效应的词表长度(6-16个英语词汇)相应地缩短。在被试短时记忆广度之内较短的汉语和英语词表均不产生测试效应。(2)初次学习或识记片假名字形词表和音形义片假名词表时,较长的词表(4-8个片假名词汇)中重学效果更好;较短的片假名词表(4个片假名词汇以下的数量)中重学组和测试组的学习效果差异不显着。(3)初次学习或识记音-形片假名词表时,只有中等长度的词表(2-4个片假名词汇)产生测试效应;较短的(2个片假名词汇以下的数量)或较长的词表(4-8个片假名词汇)不产生测试效应,反而在较长的词表中重学组的学习效果更好。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词汇的熟悉程度以及所学词汇的新、旧和词表长度均影响测试效应的产生。被试对所学词汇越熟悉,产生测试效应的词汇数量越多或词表长度越长;反之,则越少或越短。识记较多的旧词时产生测试效应,而识记一种字形新词时无测试效应,反而“重学”的学习效果更好。学习或识记一种新词的形音有助于中等长度词表产生测试效应,而同时学习新词的形音义并无显着促进作用。

许琳琳[2](2021)在《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质量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仍存在问题设计随意、质量低、偏重知识传授本身等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关注的焦点。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不足进行修正,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等21世纪所需核心素养的培养,且具有较强的可应用性。为探究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本质原因,本研究以Y、Z两所小学中八位教师的八节课堂教学实录为研究对象,运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中,高阶思维层次提问数量少且质量不高;低阶思维层次提问数量多且机械性强;各年级之间高低阶提问比重合理性低。本研究结合教师访谈深入探究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成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即小学英语教师提问观念的局限性;小学英语教师提问技巧的制约性;小学英语教师忽视学生认知差异。基于问题的成因,本研究对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提出三个方面的优化建议。首先,教师应更新课堂提问观念,树立思维培养意识;促进提问观念内化,优化课堂问题结构。其次,应充实提问理论知识,优化课堂提问质量;强化提问专项训练,提升提问实践能力。最后,应强化年级差异意识,体现各级提问差异;加强各级教师研讨,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詹嘉慧[3](2021)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课题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上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是引领内陆城市发展的先锋队,上海市教育大会在2019年的召开强调打造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新课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修改,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板块中提出“学会学习”的基本内涵。在小学阶段学习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是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原因很可能与学生不会学习有关。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上的现状,通过问卷及数据分析与统计,归纳整理学生的不足之处,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五年级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的总分为3.56,使用频率为中高频,小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是资源策略,其次是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调控策略使用率相对较低。结论二,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和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听力水平方面,低水平学生在四个策略上都需要提升,在语法水平上,低水平学生最应该关注认知策略的提升,在运用水平上,低水平学生最应该关注资源策略的提升。结论三,不同性别,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途径导致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差异显着,但不同学习投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不显着。一性别上,相比男生,女生的学习策略掌握的更好,差异最为显着的是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资源策略。二学习兴趣上,学生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策略的水平较高。三学习动机上,学生的内在动因,求知欲(觉得英语重要)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最明显。四学习途径上,认为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努力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水平最高。结论四,尤其是在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显着。通过教师问卷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教师十分关心的、措施实施的好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也相对更好。总体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某些方面的忽视导致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上的问题。结论五,在认知策略上,学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概括归纳能力较弱,不善于联系课内知识,比如词性与词汇,词汇与课文;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弱,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三学生不善于主动阅读课外书籍。结论六,在调控策略上,学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不善于把握弱点和重点学习内容;二学生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学习上的问题,学生总结意识薄弱,不善于构建知识网络;三学生不善于在学习中做计划,不重视学习目标的设立。结论七,在交际策略上,学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交际方法不够丰富,比如利用相近词替代、动作替代策略;二学生对于语言中的反思和实践较少;三学生不善于将语言与非语言行为联系;四学生在课后对于英语交际的主动性不强。结论八,在资源策略上,学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不了解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二学生不善于使用工具书;三学生不太会联系课内外知识,比如联系生活中的英语词汇;四学生不会主动听读纳米盒。最终提出促进小学生有效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优化建议:(1)丰富课程和活动,加深学生意义认知,先通过开设学习策略课程,系统指导学生,后将英语文本再构丰富内容,促进学生认知。(2)回归对话和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首先要关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反思,其次要关注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3)关联教育和文化,建构学生知识网络,教师要通过联系课内知识,系统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再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丰富学生英语学习资源。(4)严密阅读与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先通过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再通过开展课外英语阅读,促使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其培养建议,一方面降低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与焦虑感,帮助学生从“要我学”的困境中走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引领学生走近“我要学”的精神花园与知识海洋。另一方面,给教师反思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方向,重视在英语教学中系统讲授和指导英语学习策略,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减轻教师实际负担,激发教师热情与信心。

苏芳[4](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提出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王玉瑶[5](2021)在《任务型教学法视域下对外汉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学生无话可说。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相关写作话题缺乏实践和情感体验。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问题。本论文基于笔者在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留学生写作教学的实践,讨论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法视域下进行对外汉语记叙文写作教学。具体而言,论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首先,从宏观背景角度探讨任务型教学法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对何为任务、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发展及理论背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其次,从具体环节角度对任务进行分解研究。任务目标部分,探讨任务与目标的关系,根据目标来设计教学任务。任务提出部分,探讨如何根据任务的难易度、学生的作文水平等因素来提出任务,并分析了任务提出时涉及的教学原则及特点。任务落实环节,探讨通过哪些途径落实任务,须遵循哪些教学原则,体现出任务教学怎样的特点。任务检查环节,探讨任务落实情况、完成效果,并思考如何改进。最后以《抹不去的记忆》为例,先对学生教学前测,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从整体综合角度,对任务提出、落实及检查环节进行研究和案例展示,进而提出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鲁铭慧[6](2021)在《基于ARCS激励模型的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线上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也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而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励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线上汉语教学的学习兴趣,该文以两名华裔少儿为研究对象,尝试以ARCS激励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在线华裔少儿汉语教学的行动研究。研究中利用了课堂录像、每周课堂反馈、作业成绩、教学日志、访谈等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在行动研究中,通过观察前四周教学的课程回放发现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有:(一)未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高;(三)成功信心建立不足;(四)学生满足感不强。根据前四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明ARCS模型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后,制定了针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行动方案。该文行动方案实施步骤为:收集课程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前四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ARCS激励模型理论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从第五周开始执行所制定的行动方案,在第五周到第十二周期间,撰写教学日志记录每次上课的反思、心情感受,每周给予研究对象课堂反馈;最后呈现并分析行动方案实施后研究对象的学习效果,并进行反思和总结,改善预设的教学激励策略,形成相对完善的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的激励策略。该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效为:学习者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实现了从原先不爱表达到敢于、乐于表达的转变,学习者自信提升,学习者入学前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经过十二周的行动研究,该文得出ARCS激励模型适用于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值得广大汉语教育者学习与借鉴。该文还得出了四点研究结果。第一,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激励策略主要包括:(一)激发兴趣,刺激询问,维持注意;(二)定位目标,匹配兴趣,联系实际;(三)树立成功期望,给予成功机会,明确成功归因;(四)增强内在满足,奖励积极行为,保持待遇公平。第二,该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实现教师个人成长。第三,该研究有效激发了华裔少儿通过网络学习汉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第四,该研究对ARCS激励模型应用于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也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一点新思路。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剑雄[8](2020)在《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汉语词汇附带习得和视频理解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受益于多媒体文化的迅速发展,多模态语言材料和影视视频材料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对二语习得者而言,以多感官的方式接触目标语会让词汇学习变得更加有效。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字幕的输入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以及视频内容理解的实效性问题,但鉴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施相对较晚等现状,鲜有研究涉及字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Schmidt的“注意假设”、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和二语习得信息加工模型,选择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四种不同类型的字幕呈现形式来探讨不同类型的视像字幕(中文关键词字幕、中文全字幕、中文关键词凸显字幕、无字幕)对汉语词汇附带习得和视频内容理解的影响。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是否会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果?2.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是否会影响视频内容的理解效果?3.字幕不同呈现方式下的视频内容理解与词汇附带习得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无字幕相比,带字幕的输入方式总体上均能对词汇附带习得产生积极影响;(2)关键词凸显字幕最有利于汉语学习者附带词汇习得现象的发生以及对词汇的识记和整个视频的理解,全字幕则最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形式的识别和掌握;(3)在视频内容理解上,关键词凸显字幕效果最好,而关键词字幕并未呈现出应有的优势,效果最差。其他两组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4)在不同的字幕呈现形式下,词汇附带习得与视频内容理解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基于以上结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所教授内容的不同使用多种输入方式来讲授词汇,利用中文原声视频,并结合不同类型的字幕解释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所传递的意义。与此同时,字幕与视频的有机融合使语流可视化变为可能,有利于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段和解码,从而提高学生接收性词汇知识的附带习得能力。

曹艳芳[9](2020)在《聚类词汇呈现方式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成功学会一门语言最必要的条件之一。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最基础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将走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因而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是高职学生成长为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必备技能。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的问题仍旧突出,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是一项非常困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词汇呈现方式对于提升词汇记忆效果、改进词汇教学方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某高职院校的2019级6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以心理词库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对比聚类词汇呈现方式和传统词汇呈现方式学习效果。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1)通过聚类词汇呈现方式教授词汇后,实验班学生词汇记忆效果是否与对照班有显着差异?2)聚类词汇呈现方式和传统词汇呈现方式下学生记忆词汇的效果在即时测试和延时保持中哪种呈现方式表现更优?3)实验班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对聚类词汇呈现方式的态度如何?在本研究中,先后进行了英语水平测试、先导实验、一次即时测试和两次延时测试,实验数据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处理,通过分析组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即时测试中,实验班和对照班词汇记忆效果并无显着差异,即在短时记忆方面,两种词汇呈现方式词汇记忆效果相当;2.延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记忆词汇效果差异显着,即用聚类词汇呈现方式所授词汇在记忆保持方面优于传统词汇呈现方式;3.通过对实验班实验后访谈研究者发现,对于在英语三级测试中得分非常低的学生来说,聚类呈现方式并不适合,因为他们的英语词汇量非常匮乏,难以形成语义联结或者词汇范畴聚类,因而词汇表呈现方式对于英语水平基础很差的学习者来说更加简单、更便于查找学习词汇,从而有助于词汇记忆。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启示: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心理词汇,增加词汇刺激节点,并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生活素材语境,有利于建立起聚类的联结思想,诱发深层次、功能性的语境共鸣;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呈现新词也应考虑系列位置效应,适当调整词汇呈现的顺序和时间,以期让学生对新词记忆效果最佳。

仝天奇[10](2020)在《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朗读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给予特别注意而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因而朗读也成为提升学习者语言记忆,实现背诵,获取有意义语言输入的有效方式。而背诵作为朗读的延伸,在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升语言技能发展,积累相关知识等方面发挥显着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的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背诵进行相应的指导,尤其是对背诵过程—朗读重视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利用朗读这一重要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背诵,结果部分学生也因无有效的背诵方法而使得记忆效果不佳,从而畏惧背诵。基于此,从朗读训练入手,引导学生对语言特定材料有意注意,增强记忆效果,是改善学生背诵质量的最佳切入点。本研究以输入假说和注意假说为指导,将文章标记应用于朗读教学指导,重点考察该方式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旨在探索出增强背诵的有效朗读指导方式。研究选取山东省菏泽市XX县笔所任教的XX中学高中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与访谈的方法收集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数据,主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高中生对基于文章标记的英语朗读训练的态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提升高中生英语背诵质量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在背诵的内容完整度和语音表述方面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背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减少背诵过程中的漏词漏句、语调以及句子重音错误,提升学生的连读意识等方面作用显着;(3)该朗读训练方式在高中生英语背诵练习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在背诵方法上给与学生启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文部分内容标记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此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将文章标记融入日常朗读训练,形成一种稳固的以文章标记为基础的朗读训练方法,对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项研究仍存一定的不足,如受试样本过小,训练时间不够长等,或许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但总体而言,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进一步证明文章标记与朗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背诵质量,可为高中学生英语背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也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二、Reminiscences of My English Studi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miniscences of My English Studies(论文提纲范文)

(1)词汇熟悉程度和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测试效应研究概述
        1.1.1 测试效应的概念与分类
        1.1.2 测试效应的起源与发展
        1.1.3 测试效应的理论解释
        1.1.4 测试的消极影响
    1.2 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1.3 学习词汇的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问题的提出
    2.2 创新之处
    2.3 研究意义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1比较熟悉的英语词表长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3.1.1 实验目的
        3.1.2 被试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设计
        3.1.5 实验程序
        3.1.6 计分标准
        3.1.7 结果分析
    3.2 实验2非常熟悉的汉语词表长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
        3.2.2 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设计
        3.2.5 实验程序
        3.2.6 计分标准
        3.2.7 结果分析
    3.3 实验3初学片假名字形词表的长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3.3.1 实验目的
        3.3.2 被试
        3.3.3 实验材料
        3.3.4 实验设计
        3.3.5 实验程序
        3.3.6 计分标准
        3.3.7 结果分析
    3.4 实验4初学片假名音形词表的长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3.4.1 实验目的
        3.4.2 被试
        3.4.3 实验材料
        3.4.4 实验设计
        3.4.5 实验程序
        3.4.6 计分标准
        3.4.7 结果分析
    3.5 实验5初学片假名音形义词表的长度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3.5.1 实验目的
        3.5.2 被试
        3.5.3 实验材料
        3.5.4 实验设计
        3.5.5 实验程序
        3.5.6 计分标准
        3.5.7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词汇的熟悉程度和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1.1 比较熟悉的二语-英语词表的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1.2 非常熟悉的母语-汉语词表的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2 初学片假名词表的词汇数量和学习方法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2.1 初学片假名字形词表的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2.2 初学片假名音形词表的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2.3 初学片假名音形义词表的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2.4 初学片假名字形词表的发音和词义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3 词汇的熟悉程度及词汇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
    4.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实验1材料
附录B:实验2材料
附录C:实验3材料
附录D:实验4材料
附录E:实验5材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简要概述
        一、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基础
        二、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内容
        三、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三种思维系统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第二节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适切性
        一、课堂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二、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义务教育课程总目标相契合
        三、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顺应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理论依据
        二、审视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本质问题
        三、建构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问题模型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研究的对象
        二、确定研究的工具
        三、资料收集及整理
        四、研究信效度说明
        五、研究的伦理说明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现状的年段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高阶思维层次提问数量少且质量不高
        二、低阶思维层次提问数量多且机械性强
        三、各年级之间高低阶提问比重合理性低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小学英语教师提问观念的局限性
        二、小学英语教师提问技巧的制约性
        三、小学英语教师忽视学生认知差异
第五章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建议
    第一节 转变教师提问观念,重视高阶思维培养
        一、更新教师提问观念,树立思维培养意识
        二、促进提问观念内化,优化课堂问题结构
    第二节 加强提问技巧学习,提高课堂提问水平
        一、充实提问理论知识,优化课堂提问质量
        二、强化提问专项训练,提升提问实践能力
    第三节 关注学生认知差异,优化各级问题比重
        一、强化年级差异意识,体现各级提问差异
        二、加强各级教师研讨,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策略
        1.2.2 学习策略
        1.2.3 英语学习策略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内容与维度
    2.2 调查实施
        2.2.1 问卷试测
        2.2.2 问卷正式发放
第3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3.1.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总体情况
        3.1.2 学生认知策略的情况
        3.1.3 学生调控策略的情况
        3.1.4 学生交际策略的情况
        3.1.5 学生资源策略的情况
    3.2 不同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
        3.2.1 不同性别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2 不同学业水平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3 不同学习兴趣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4 不同学习投入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5 不同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2.6 不同学习途径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3.3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影响情况
        3.3.1 认知策略的情况
        3.3.2 调控策略的情况
        3.3.3 交际策略的情况
        3.3.4 资源策略的情况
第4章 调查研究结论
    4.1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结论
    4.2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认知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调控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交际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资源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优化建议
    5.1 丰富课程和活动,加深学生意义认知
        5.1.1 开设学习策略课程,系统指导学生
        5.1.2 文本再构丰富内容,促进学生认知
    5.2 回归对话和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5.2.1 关注课堂对话,激发学生反思
        5.2.2 关注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
    5.3 关联教育和文化,建构学生知识网络
        5.3.1 联系课内知识,系统建构
        5.3.2 联系生活文化,丰富资源
    5.4 严密阅读与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5.4.1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参与的热情
        5.4.2 开展课外英语阅读,创造性运用语言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英语教师策略影响的调查问卷
致谢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学术素养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2.3 大学生社会化
    2.4 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3.2 研究场域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3.2.2 S课程
    3.3 研究参与者
        3.3.1 核心参与者
        3.3.2 非核心参与者
    3.4 研究者角色
    3.5 数据收集
        3.5.1 问卷调查
        3.5.2 课堂观察
        3.5.3 访谈
        3.5.4 叙事
        3.5.5 研究日志
        3.5.6 实物资料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3.6.2 数据深入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3.7.1 伦理道德问题
        3.7.2 研究的可信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4.4 S课外学术实践
        4.4.1 专业学习
        4.4.2 社团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1 宏观机构因素
    5.2 中观课程因素
        5.2.1 课程资源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5.2.3 课堂互动方式
    5.3 微观个体因素
        5.3.1 个人实践网络
        5.3.2 能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6.2.2 能动性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附录三 问卷调查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5)任务型教学法视域下对外汉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任务型教学法与写作教学
    第一节 任务型教学法
    第二节 任务型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章 记叙文写作中任务的提出
    第一节 目标的研究
    第二节 如何提出任务
    第三节 教学思考
    第四节 任务提出环节涉及的教学原则及特点
第三章 记叙文写作中任务的落实
    第一节 任务如何落实
    第二节 任务落实的分类探讨
    第三节 教学思考
    第四节 任务落实环节涉及的教学原则及特点
第四章 记叙文写作中任务的检查
    第一节 任务检查的意义
    第二节 其他主题完成效果的分析
    第三节 教学思考
第五章 记叙文写作中任务的综合探讨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案例的展示
    第三节 教学反思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记叙文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ARCS激励模型的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ARCS激励模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线上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1.2.3 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信息分析
        1.4.1 学生信息及分析
        1.4.2 研究对象
第2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ARCS激励模型
    2.2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
第3章 行动方案的设计
    3.1 问题的发现与确立
        3.1.1 课程资料特征
        3.1.2 教学初期的问题
    3.2 行动计划的设计
第4章 行动方案的实施
    4.1 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以课程“心”的教学为例
    4.2 行动方案的实施结果
        4.2.1 研究对象——乐乐
        4.2.2 研究对象——云豪
第5章 行动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汉语词汇附带习得和视频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词汇知识习得
        2.1.2 词汇附带习得
        2.1.3 语言的输入方式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2.2.3 小结
    2.3 理论基础
        2.3.1 “注意”假设理论
        2.3.2 双重编码理论
        2.3.3 二语习得信息加工模型
    2.4 当前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视频材料
        3.3.2 关键词的选择
        3.3.3 字幕的制作
        3.3.4 词汇附带习得测试
        3.3.5 视频理解测试
    3.4 研究过程
        3.4.1 先导测试
        3.4.2 词汇前测
        3.4.3 实验步骤
4 数据分析
    4.1 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4.2 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视频内容理解效果的影响
    4.3 字幕不同呈现方式下的视频内容理解与词汇附带习得之间的相关性
5 结果与讨论
    5.1 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影响
    5.2 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视频内容理解的影响
    5.3 视频内容理解与词汇附带习得之间的相关性
6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教学启示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目标词汇列表
附录 B 词汇前测测试卷
附录 C 词汇习得及视频内容理解测试卷
附录 D 不同字幕在同一帧画面的效果对比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聚类词汇呈现方式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词汇呈现方式
        2.主题聚类
        3.语义聚类
    (二)聚类呈现方式国内外研究概况
        1.聚类呈现方式国外研究概述
        2.聚类呈现方式国内研究概述
    (三)理论基础
        1.心理词汇
        2.信息加工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访谈法
    (四)研究过程
        1.实验对象
        2.目标词
        3.实验过程
        4.教学案例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分析
        1.两组被试英语水平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2.控制班、实验班即时测试数据分析
        3.控制班、实验班延时测试1数据分析
        4.控制班、实验班延时测试2数据分析
        5.实验班个别受试者访谈结果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研究结果
        2.讨论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
附录2:词汇呈现目标词汇
附录3:目标词汇音标及释义
附录4:语义聚类呈现图片资料
附录5:先导实验词汇测试题
附录6:目标词汇即时测试题
附录7:目标词汇延时测试1试题
附录8:目标词汇延时测试2试题
附录9: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朗读
        2.1.2 文章标记
        2.1.3 背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朗读的相关研究
        2.2.2 文章标记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Krashen的输入假说
        2.3.2 Schmidt的注意假说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
    3.6 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有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英语背诵的影响
        4.1.1 朗读训练对文章背诵整体上的影响
        4.1.2 学生课文背诵的具体表现
    4.2 高中生对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的态度
        4.2.1 朗读训练的实用性
        4.2.2 朗读训练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建议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对英语朗读训练的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背诵测试评分细则
附录Ⅱ 英语背诵测试评分表
附录Ⅲ 背诵测试短文
附录Ⅳ 访谈提纲
致谢

四、Reminiscences of My English Studies(论文参考文献)

  • [1]词汇熟悉程度和数量对测试效应的影响[D]. 周艳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研究[D]. 许琳琳.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D]. 詹嘉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任务型教学法视域下对外汉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王玉瑶. 兰州大学, 2021(02)
  • [6]基于ARCS激励模型的线上华裔少儿汉语教学行动研究[D]. 鲁铭慧.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字幕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汉语词汇附带习得和视频理解的影响[D]. 李剑雄.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聚类词汇呈现方式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文章标记的朗读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背诵的影响研究[D]. 仝天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的英语学习回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