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系探讨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系探讨

一、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涵[1](2021)在《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下级湖流场及水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旨在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国家战略性工程,是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四湖下级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定量研究其水动力和水质变化至关重要,对南四湖水环境保护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保护具有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南四湖下级湖为研究对象,选用MIKE21软件进行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并基于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8-2019年度调水为例,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构建南四湖下级湖水动力模型,模拟通水前后水动力特性变化:通水期平均流速约为通水前的三倍,滞水区面积降低65%,流速大于0.01m/s水域面积增加89%;通水后水流流向较通水前更为复杂,明湖区形成多处环流,有助于水体交换和污染物扩散,进而改善湖泊水环境。南水北调通水期南四湖下级湖水动力条件较通水前有效改善。(2)构建南四湖下级湖水质模型,模拟通水期南四湖下级湖TN、TP、NH3-N三种代表性污染物的运移扩散情况:南水北调通水使三种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氨氮浓度降低最为显着,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明湖区由于流速较低,污染物扩散速率较慢;航道水动力条件较好,污染物扩散最快;微山岛周围及南四湖下级湖西南部芦苇区地形复杂,约束着水流运动,易导致污染物滞留。(3)构建南四湖下级湖水体交换模型,从水体交换率和水体更新时间两方面评价南四湖下级湖不同区域的水体交换能力:通水结束后南四湖下级湖平均水体交换率为72%,其中航道水体交换能力最强,西南部芦苇区水体交换能力最弱;南四湖下级湖平均水体更新时间为89天,航道水体更新时间为38天;南水北调通水使南四湖下级湖约67%区域的水体得到有效更新。(4)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对南四湖下级湖进行水质评价。通水期CODMn、NH3-N、TP浓度较非通水期均明显降低;分别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通水期水质级别较非通水期有所改善。

王晓君[2](2021)在《基于区域水资源需求的泵站增容方案比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四湖湖西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存在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地势高难以蓄水利用、省际县际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长期以来缺水成为当地常态,极大的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将当地部分水利工程纳入“南水北调”配套,开展实施“郑集河输水扩大工程”,以优化提升区内沿河流域水利资源配置能力,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本文围绕“郑集河输水扩大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南四湖湖西地区自然地理、水文地质、灌溉及防洪工程的全面调查,结合工程补水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利用全年动态供需水数据,开展了该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基于水资源供需计算和分析,得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向郑集河受水区最大调水流量为80m3/s。据此,本文在输水工程沿线泵站现状基础上提出若干增容扩建备选方案,并分别从泵站总体布置、泵型及台数、进出水型式和支护方案等不同层面出发,考虑技术参数、经济指标等因素对备选方案进行比选分析,得出主要泵站改扩建的最终设计方案:最大流量55m3/s,扬程5.4m;引水角30度,正向引水、出水;泵型基于水力模型和结构型式计算采用低扬程、大流量、大口径立式轴流泵(5机1备);涵洞式引渠,出、进水池侧壁地下连续墙支护。本文从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出发,对相关设计方案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在灌溉、除涝、防洪等效益等方面均合理可行,增容对缓解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褚铄[3](2021)在《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资源形势的日趋严峻,我国水资源管理问题愈发受到广泛关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现阶段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指导下我国最可行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流域内行政区间的初始水权分配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也是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水权合理流转的最有效途径,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为了合理分配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本文收集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基础资料,分析了南四湖流域研究区主要问题,根据流域实际状况确定初始水权分配原则、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以2018年为基准年,建立不同分配模型对2030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进行分配。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2018年为现状基准年,预测得到2030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基本用水权7.71亿m3,流域生产用水权44.5亿m3。(2)基于AHP的模糊物元法计算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分配至行政区的初始水权,得到分配方案为济宁市16.77亿m3、枣庄市14.37亿m3、菏泽市12.80亿m3、泰安市8.27亿m3。基于熵权的TOPSIS法计算得到分配方案为济宁市23.46亿m3、枣庄市9.63亿m3、菏泽市15.20亿m3、泰安市3.92亿m3。(3)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计算模型分配结果与现状分配模式的关联度,构造友好度函数评价分配模型对流域友好程度,对比分析后选择基于熵权的TOPSIS分配模型结果为基础,采用多目标优化法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后的分配方案为济宁市22.32亿m3、枣庄市5.59亿m3、菏泽市19.82亿m3、泰安市4.48亿m3。(4)综合对比后得到优化后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对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更加适配。根据优化方案结果建议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可保持济宁市现状初始水权分配量;为促进区域综合效益发展,适当增加枣庄市及泰安市初始水权分配量;为解决用水浪费问题,推行节水工作,适当缩减菏泽市初始水权分配量。

王长斌[4](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张贤哲[5](2020)在《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枣庄徐州段作为两省连接处,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规划区的水质敏感区,其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东线供水工程水质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南水北调水污染鲁苏跨域区域协同治理是实现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协同治理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中不仅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提高了水污染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对协同治理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鲁苏区域水污染现状指出跨域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其次,利用调查的方式同两地涉及到南水北调治污相关单位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并基于访谈所得信息对该区域的治理情况进行总结,已构建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水污染防治法律初步成型,已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等。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不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意识淡薄,法律支撑滞后,社会公众参与不受重视。最后,从国内外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改进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统一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思想认知、完善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法律保障制度、构建跨流域政府间的协同治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水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

孙蓉[6](2018)在《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响应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湖泊是水资源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南四湖又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十分重要的调蓄湖泊,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所以对于南四湖水量水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就十分重要。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对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研究的基础上,由统计数据资料,运用MIKE21模型,模型主要参数主要选取湖内糙率、污染物扩散系数以及污染物降解系数,模型所选取的污染物指标为COD、NH3-N、TP三种。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后,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将模型应用于模拟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本文提出的模拟方案,包括调水期(10月至次年5月)以及非调水期(6月至9月)。模拟分析了多情景下南四湖上级湖内水质变化过程,并根据结果分析得到南四湖上级湖内水量水质响应关系。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南四湖上级湖的MIKE21模型,进行了上级湖水量水质模拟,应用实测径流、COD、NH3-N、TP等数据序列进行模型的校准验证,结果合理。(2)基于建立的南四湖上级湖的MIKE21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响应关系。最终得到研究结果表明:1)非调水期与调水期湖内流向流速差别较大,对南四湖整体水量水质影响较大。调水期湖内整体水位相较于非调水期有抬升,湖内水流较大,流速较快,所以综合污染物比非调水期湖内整体水质要好。2)根据各入湖河流来水量的不同进行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来水量越大、来水水质越差时,达到全湖90%以上水域三类水所需要的时间也会越长。3)TP降解速率最慢,在流域污染防治过程中要重点监测治理。4)湖岸边易形成污染物堆积,难以降解完全,由于湖岸带水深较浅,在后续的湖内水资源治理中,可以重点考虑湖岸带的污染治理,会使会内整体水质上升。(3)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对于南四湖上级湖湖内以及流域上污染治理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为南四湖水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王坤[7](2018)在《大型浅水湖泊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流域面积31700km2,周边高程在36.79m以下的滨湖区地势低洼,涝水自排困难,区域内入湖河道坡降小,湖泊高水位对河道内水位顶托严重,滨湖区排涝对湖泊水位响应剧烈。南四湖正常蓄水位下平均水深1.5m,是典型的浅水湖泊,湖泊水位是南四湖流域水资源及洪涝管理的关键因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连通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五大天然湖泊,旨在从长江下游取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节点,既是受水区又是输水区,按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调水期为非汛期(10月到次年5月)。自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以来,山东半岛遭遇大旱,水资源供需形势趋紧,多次在汛期实施应急调水。考虑到东线工程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和环境变化引发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增加,突破规划,在汛期利用东线工程实施应急调水,来缓解山东半岛等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将趋于频繁。南四湖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汛期旱涝急转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湖泊平浅,滨湖洪涝灾害与湖泊水位响应敏感,为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因此,模拟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常规调度”与“应急调水”条件下的南四湖水位及滨湖地区洪涝特性变化,以及调水对南四湖水位、湖泊水面和流速分布时空变化的影响,揭示大型浅水湖泊对调水扰动的水文效应,是强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科学管理与受水区重要工程科学调度的基础,成为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南四湖及滨湖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湖泊~入湖河道~滨湖洼地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南四湖不同水位条件下滨湖区受涝情况,定量分析了湖泊流域受涝面积对湖泊水位变动的响应规律;模拟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常规调度”与“应急调水”两种条件下,遭遇不同暴雨条件下的南四湖滨湖区涝灾演变规律;模拟了南水北调工程按规划调水的第一个月对南四湖水位、湖泊水面和流速的影响。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南四湖~入湖河道~滨湖洼地一/二维耦合水力学模型,该模型既能较好地模拟滨湖区涝水经泵站提排入河,再由入湖河道进入南四湖的动态过程,亦能很好地模拟区域内二级坝、排涝泵站等不同建筑物的调度行为。利用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发生的实际洪水对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通过对比南阳、马口、二级湖闸(下)、微山四个站点实测与计算的水位过程,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2)模拟分析了南四湖流域发生5年、10年和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湖泊水位与滨湖区受涝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遭遇上述3种量级设计降雨,设置上级湖初始水位33.5m、下级湖水位31.8m时,滨湖区内淹没水深大于10cm区域面积分别为777.8km2、875.5km2、965.0km2,淹没水深大于50cm区域面积分别为44.4km2、126.2km2、200.1km2。较上级湖初始水位33m、下级湖水位31.3m的情景,分别增加1.4%~16.63%和6.94%~36.12%;上级湖初始水位34m,下级湖水位32.3m情景较上级湖水位33.5m下级湖初始水位31.8m情景,受涝面积相对增加量分别在2.37%~3.44%和13.12%~51.02%。可见湖泊水位变幅相同时,初始水位越高,滨湖区受涝面积增加越大;滨湖区淹没深度大的区域较淹没水深小的区域面积增加更为显着。(3)以2003年作为典型年,研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汛期应急调水对南四湖流域受涝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汛期应急调水使2003年南四湖滨湖区淹没水深大于10cm和50cm的区域面积分别增加了3.04%和13.32%。应急调水情景下,二级坝枢纽提前4天开始下泄,相较于不调水情景,共多下泄了2.49亿m3的水量。加强降雨预报准确性及预见期是提高调水安全的重要措施。(4)以东线工程输水期(10月至次年5月)多年平均水位作为不考虑调水时南四湖初始水位,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南四湖调蓄水位作为调水情景初始水位,模拟了研究区内遭遇不同设计暴雨时的内涝过程,模拟过程中调水泵站开启。结果表明,降雨量为5年、10年、20年一遇情况,调水导致滨湖区淹没水深大于10cm的面积分别增加了 32.53km2、33.01km2、13.26km2,增加幅度在1.4%~1.63%之间;淹没水深大于50cm的区域面积分别增加了36.12km2、11.13km2、6.94km2,增幅在19.11%~36.12%。受调水影响,研究区内提前2小时出现重涝区域。(5)以2001年为典型年,模拟研究了东线工程按规划输水的第一个月(10月份)对南四湖水位、湖泊面积、流速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线工程的调水,逆转了2001年10月份南四湖水面逐日下降的趋势,调水进行1个月后,上级湖水位较不调水情况下提升了0.46m,使上级湖水位高于多年平均水位的天.数增加了 28天;南四湖下级湖水位较不调水情况下增加了0.7m,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的天数减小了 16天。东线工程对南阳湖及昭阳湖航道附近流速增加较大,对南阳湖与独山湖、昭阳湖与微山湖连接处水面面积及流速影响最为显着。

王志垲[8](2016)在《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调蓄湖泊,调水将对南四湖水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研究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为目标,分析了调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因子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南四湖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基于MIKE21模型建立了南四湖水环境安全影响模型,模拟研究了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下级湖的水环境安全产生的影响。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研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于南四湖的影响。从水环境因子、丰枯水期、周边汇入河流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南四湖的水环境以及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南四湖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针对南四湖相对复杂的多因素水环境系统,以人工神经网络法为手段,应用数学软件MATLAB作为计算工具,以2012年7月南四湖的监测数据为训练对象,对南四湖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调水前南四湖水环境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满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的要求。针对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产生的影响,选取丹麦水利所(DHI)研究开发的MIKE软件作为工具,建立了南四湖MIKE21模型,从水位、流场、流速、水质等四个方面研究并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在建立南四湖MKE21模型后,对南四湖下级湖在未通水条件下以及通水后条件下的水位进行模拟可以得知,在南水北调东线没有通水时,南四湖下级湖的水位高点出现在地势较为狭窄的昭阳湖段,这是一种较为不利的水力条件。而在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广阔的微山湖水位变高,昭阳湖水位降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平缓,形成了一种比较有利的水力条件。对南四湖下级湖在未通水条件下以及通水后条件下的流场进行模拟可以得知,在南水北调东线没有通水时,二级坝下游的湖岛周边、昭阳湖与微山湖交界的东西两侧以及微山岛北部周边地区出现了流场单位rad值较低的流场,表明这三个水域的水流流动性较差,流场的水力特性不理想。而在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来水的较高流速和较大流量使得原本流动性较差的区域流动性增强,流场单位rad值有明显升高。对南四湖下级湖在未通水条件下以及通水后条件下的流速进行模拟可以得知,在南水北调东线并没有通水时,沛县林场以北河流汇入河口处、昭阳湖与微山湖交界西南侧、微山岛附近以及微山岛东侧等靠近湖岸处流速较低,在0-0.04 m/s,易形成死水区,屯水区等水流不通畅区域,在流速方面给南四湖的下级湖造成了不利的水力特性。而在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后,下级湖大部分水域流速较大,流动性更好,水流的交换速度以及扩散速度更快。南水北调的来水水质较好,在与南四湖下级湖原水进行混合稀释后,能够有效降低南四湖的总氮、氨氮以及磷酸盐等代表性污染物的浓度,对南四湖水质有着明显的改善。从水位、流场、流速、水质等四个方面分析,南水北调通水改善了南四湖下级湖的水环境。

杨朝晖,温国玉[9](2015)在《南水北调实施后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问题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基本情况1.南四湖基本情况南四湖地处江苏与山东两省交界地区,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相连而得名。湖区面积1280km2(上级湖609km2,下级湖671km2),南北长126km,东西宽525km,周边长311km。南四湖为浅水型平原湖泊,湖盆浅平,北高南低。南北狭长,形如长带,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湖腰最窄处(昭阳湖中部)的二级坝枢纽将南四湖一分为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下级湖流场及水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调水工程对河湖水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2.2 南水北调工程对南四湖水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2.3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4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水质监测
    2.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况
    2.2 南四湖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河流水系
        2.2.3 水文气象
    2.3 水质监测
        2.3.1 采样点布设
        2.3.2 指标测定
        2.3.3 水质监测结果
第三章 南四湖下级湖通水前后水动力模拟
    3.1 数值模型原理
        3.1.1 控制方程
        3.1.2 数值解法
    3.2 水动力仿真模型构建
        3.2.1 网格数据
        3.2.2 边界条件
        3.2.3 参数设置
    3.3 模型验证
    3.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3.4.1 水位
        3.4.2 流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四湖下级湖通水期水质模拟
    4.1 对流扩散方程
    4.2 水质仿真模型构建
    4.3 模型验证
    4.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4.4.1 TN
        4.4.2 TP
        4.4.3 NH_3-N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四湖下级湖通水期水体交换模拟
    5.1 水体交换模型构建
    5.2 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
        5.2.1 水体交换率
        5.2.2 水体更新时间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四湖下级湖水质评价及分析
    6.1 水质指标时间变化分析
    6.2 水质评价
        6.2.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6.2.2 内梅罗指数法
        6.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6.3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区域水资源需求的泵站增容方案比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及课题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区域水资源分析
    2.1 自然地理及流域概况
    2.2 区域灌溉及防洪工程
        2.2.1 灌溉分区
        2.2.2 主要河道
        2.2.3 梯级泵站及控制性建筑物
        2.2.4 防洪排涝工程
    2.3 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3.1 工程补水范围
        2.3.2 需水量预测
        2.3.3 供水量预测
        2.3.4 供需平衡计算与分析
第三章 泵站增容方案
    3.1 增容需求分析
    3.2 增容方案比选
        3.2.1 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设计流量及扬程
        3.2.3 总体布置比选
        3.2.4 泵型及台数比选
        3.2.5 进出水型式比较
        3.2.6 支护方案比选
    3.3 总体设计方案
        3.3.1 泵站总体设计
        3.3.2 水力机械
        3.3.3 金属结构
第四章 工程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4.1 工程效益计算
        4.1.1 灌溉效益
        4.1.2 除涝效益
        4.1.3 防洪效益
        4.1.4 工程总效益
        4.1.5 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
    4.2 工程经济评价
        4.2.1 国民经济评价
        4.2.2 敏感性分析
    4.3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候
        2.1.4 水系河流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流域水资源状况
        2.1.7 流域现存问题
    2.2 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2.3 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的建立
    2.4 研究区基础数据
    2.5 初始水权分配方法
        2.5.1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物元法
        2.5.2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
    2.6 分配模型结果优化
    2.7 本章小结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域基本用水权
        3.1.1 流域生活用水权
        3.1.2 流域生态用水权
        3.1.3 流域基本用水权
    3.2 指标权重
        3.2.1 主观权重
        3.2.2 客观权重
        3.2.3 综合权重
    3.3 现状分配模式
    3.4 一次分配方案
        3.4.1 基于AHP的模糊物元水权分配模型
        3.4.2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水权分配模型
        3.4.3 合理性分析
        3.4.4 友好度评价
    3.5 二次优化方案
    3.6 初始方案与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3.6.1 关联度比较
        3.6.2 友好度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探讨
        4.1.1 分配层次探讨
        4.1.2 分配方法探讨
    4.2 评价方法探讨
    4.3 分配方案探讨
    4.4 研究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4)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现状及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2.3 理论基础
3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3.1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调查
    3.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成效
4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的问题及原因
    4.1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 国内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5.3 国内外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启示
6 完善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
    6.1 统一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思想认知
    6.2 完善区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法律保障制度
    6.3 构建跨流域政府间的协同治理体制
    6.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水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6.5 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响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3 湖泊水量水质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湖泊二维水量水质模型
    2.1 水动力模块
        2.1.1 基本控制方程
        2.1.2 数值解法
    2.2 水质模块
第三章 南四湖概况及模型参数选取与验证
    3.1 南四湖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
        3.1.2 南四湖流域污染情况
    3.2 模型前处理
        3.2.1 确定计算区域
        3.2.2 确定模型边界
        3.2.3 模型初始数据及输入数据
    3.3 模型参数选取
        3.3.1 湖区介质糙率
        3.3.2 污染物降解系数
        3.3.3 污染物水平扩散系数
    3.4 模型验证
        3.4.1 水位验证
        3.4.2 水质模型验证
第四章 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模拟方案设定
        4.1.1 非调水期模拟情景方案设定
        4.1.2 调水期模拟情景方案设定
    4.2 非调水期水质模拟
        4.2.1 入湖河流流量计算
        4.2.2 P=50%洪水情况的南四湖上级湖水质变化情况模拟
        4.2.3 P=10%洪水情况的南四湖上级湖水质变化情况模拟
        4.2.4 P=5%一遇洪水情况的南四湖上级湖水质变化情况模拟
        4.2.5 非调水期不同方案水量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4.3 特殊干旱调水期水质模拟
        4.3.1 调水期沿湖河流入湖径流为50m~3/s
        4.3.2 调水期沿湖河流入湖径流为100m~3/s
        4.3.3 调水期沿湖河流入湖径流为150m~3/s
        4.3.4 调水期沿湖河流入湖径流为200m~3/s
        4.3.5 调水期不同方案水量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第五章 南四湖流域污染防治对策
    5.1 南四湖流域点源污染防治对策
    5.2 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治对策
        5.2.1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5.2.2 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举措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大型浅水湖泊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调水引起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1.2.2 湖泊流域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流域涝灾特性分析
    2.4 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现状
        2.4.1 防洪工程概况
        2.4.2 排涝工程概况
    2.5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及其对南四湖造成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四湖及其滨湖内涝影响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
    3.1 南四湖及滨湖区洪涝分析模型结构
    3.2 南四湖入湖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模型构建
        3.2.1 模型原理及工具
        3.2.2 一维河网模型建模与率定
    3.3 南四湖湖泊及滨湖洼地二维模型构建
        3.3.1 模型原理及工具
        3.3.2 二维淹没模型建立
    3.4 南四湖及滨湖区洪涝一/二维耦合模拟模型
        3.4.1 一/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耦合原理及工具
        3.4.2 模型率定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泊水位与滨湖洼地洪涝灾害的响应关系研究
    4.1 方案设置
    4.2 湖泊水位变动对滨湖区排涝影响规律分析
    4.3 滨湖区不同区域的内涝对湖泊水位变动的响应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四湖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文效应研究
    5.1 汛期应急调水对南四湖滨湖区受涝影响
        5.1.1 方案设置
        5.1.2 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5.2 南水北调输水期对南四湖滨湖区受涝影响
        5.2.1 方案设置
        5.2.2 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5.3 南水北调输水期对南四湖水文要素影响
        5.3.1 方案设置
        5.3.2 计算结果比较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8)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水影响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
        1.2.2 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
        1.2.3 跨流域调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通水影响南四湖水环境分析
    2.1 南四湖水环境现状
        2.1.1 南四湖水环境因子水平现状
        2.1.2 南四湖丰、枯水期水环境状况
        2.1.3 南四湖周边汇入河流情况
    2.2 南水北调东段工程南四湖段简介
    2.3 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2.3.1 水位的影响
        2.3.2 水质的影响
    2.4 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3章 南四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3.1 常用评价方法介绍
    3.2 BP神经网络法介绍
    3.3 BP神经网络法在南四湖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KE21模型的南四湖水环境安全影响分析
    4.1 国内外水环境模型研究现状
    4.2 南四湖水环境模型功能需求
    4.3 南四湖水环境MIKE21模型
        4.3.1 MIKE21模型简介
        4.3.2 南四湖下级湖MIKE21模型
        4.3.3 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南水北调实施后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问题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1.南四湖基本情况
    2.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基本情况
二、水资源管理现状
    1.管理体制和机构
    2.管理现状
三、南四湖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流域管理手段不足
    2.缺乏必要的水量监测、计量措施
    3.多头管理、政令不畅
    4.南水北调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四、加强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快建立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方案体系, 推动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立法
    2.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3.加强用水计量与监测, 提高流域管理能力
    4.推行区域综合水价改革,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下级湖流场及水质影响研究[D]. 张晓涵. 济南大学, 2021
  • [2]基于区域水资源需求的泵站增容方案比选分析[D]. 王晓君. 扬州大学, 2021(08)
  • [3]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D]. 褚铄.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南水北调鲁苏跨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D]. 张贤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水质响应模拟研究[D]. 孙蓉. 山东大学, 2018(02)
  • [7]大型浅水湖泊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文效应研究[D]. 王坤. 福州大学, 2018(03)
  • [8]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的影响研究分析[D]. 王志垲.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9]南水北调实施后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问题与思考[J]. 杨朝晖,温国玉. 治淮, 2015(12)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