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麻组急性中毒92例治疗及护理管理

毒麻组急性中毒92例治疗及护理管理

一、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06)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在统一高效的指挥下,协同采取应对措施。在这些部门中,医院是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医院的参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简称“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败。然而,医院应对能力不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SARS危机显示了中国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是医院应对能力建设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医院应对能力全面系统评估的研究报道。 目的 1.构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3.对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普查; 4.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5.应用医院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6.在现状普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战略机会窗口分析法(SWOTAnalysis)分析北京市医院应对能力建设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障碍,提出加强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自由列举访谈和专家评分法构建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

周蕊,谷云芬[2](2004)在《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99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了5批92例群体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经全力抢救,无1例死亡,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92例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12-70岁。来院后立即或第2、3天取血,尿及胃内容物送检,毒物检测确诊为毒鼠强。所有病例均在出现中毒症状后0.5-2h就诊。重型组16例:表现为频发抽搐或持续抽搐、神志不清、低氧血症。中-轻型组76例,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乏力, 小抽搐或局部抽搐。

胡鸿涛,韦彩玲,黄坚芳,苏逢英,李其成[3](2003)在《急性毒鼠强中毒救治的护理现状》文中提出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统计后认为,急性毒鼠强中毒(ATI)事件已成为我国目前急性职业中毒中危害极大的新问题,随着急性毒鼠强中毒的诊治与救援的开展,护理方法也有了认识和研究,现对护理现状综述如下。1 病情评估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评估病人中毒状况及各系统损害情况,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毒鼠强中毒一般为进食后15min至7天发病,多

徐秀萍[4](2018)在《血液灌流急救流程再造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效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中毒常规救治流程在血液灌流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患者开始血液灌流时间与指南推荐时间差距的原因,探讨流程存在的缺陷,为流程再造提供依据。实施血液灌流急救流程的再造,探讨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效能研究。方法1.对某三级甲等医院从2017年6月-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中毒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时间追踪表作为研究工具,收集患者从入院到开始首次血液灌流的各项指标:①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有无基础疾病、毒物类型、接触毒物时长、APACHE Ⅱ评分、入院时意识状态;②各环节时间指标:首次开始血液灌流时间、灌流前院内等待时间、入院至进入EICU时间、进入EICU至开始血液灌流时间;③临床指标:意识障碍病人意识清醒时间、总住院天数包括EICU住院天数和普通病房住院天数。分析常规救治流程在实际应用中的薄弱地方。2.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血液灌流急救流程的再造,将再造的急救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收集2018年2月-8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中毒行血液灌流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第一部分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探讨再造的急救流程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通过对2017年6月-12月收治的30例行血液灌流救治的急性中毒患者常规救治流程应用现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首次开始血液灌流时间为7.5(6,9.37)h,该结果与2017年《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的4-6h存在一定的差距;常规救治流程包括急诊抢救室急性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流程和EICU的血液灌流常规操作流程两部分,两大流程的适用范围不同,不能较好地适用于急性中毒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流程的再造。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有无基础疾病、毒物类型、接触毒物时长、APACHE Ⅱ评分、入院时意识状态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流程再造后患者首次开始血液灌流时间从7.5(6,9.37)h缩短至5(4,6.31)h;HP前院内等待时间从4(3.25,4.63)h缩短至2.28(1.75,3.13)h;进入EICU至开始HP时间从2(1.5,2.74)h缩短至0.84(0.67,1.06)h;总住院天数从12.5(10,16.5)天缩短至 10(8.75,11.25)天;EICU 住院天数从 6(5,9)天缩短至 5(4,5)天;普通病房住院天数从7(5.5,9.5)天缩短至5(4,6.25)天;两组患者的上述环节时间指标和临床指标经Mann-Whitney Te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流程再造后意识障碍病人意识清醒时间从39.05(27.63,47.3)h缩短至13.5(9.25,42.65)h,经Mann-WhitneyTe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流程再造前后两组患者在入院至进入EICU时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2,P=0.105)。结论再造的血液灌流急救流程整合了急诊抢救室和EICU针对急性中毒行血液灌流救治患者的两大流程,加强了两大区域间的有效信息沟通,使抢救室和EICU两大不同区域的救治工作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达到无缝隙衔接。再造的血液灌流急救流程优先执行安装、预冲血液灌流装置,节约了该操作所花费的时间,同时将血液灌流的上机优先于一系列的入院护理操作,避免了时间的浪费,整体缩短了患者开始血液灌流的时间、减少了住院天数、缩短了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清醒时间,使救治工作具有时效性、条理性和科学性。此再造的急救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护理。

蒋东方,刘清华,陈雪冬[5](2013)在《2005—2009年广西地区群发与散发急性中毒人口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广西地区群发与散发急性中毒人群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地区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11个市的36家市级医院、12家县级医院及15家乡镇卫生院在2005—2009年间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其中群发组641例、散发组5369例,作分类比较分析。[结果]群发组人群,女性、年龄<25岁、小学学历、职业为学生、城镇者构成比最高,分别为56.79%、62.40%、32.63%、34.32%、59.47%。散发组人群,女性、年龄26岁、中学学历、职业为务农、农村者构成比最高,分别占52.71%、56.79%、45.43%、50.78%、64.37%。两组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及地区构成均不同(P均<0.05)。[结论]广西的群发性与散发性急性中毒在人群构成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群发性急性中毒以城镇的低龄在校学生为主,而散发性急性中毒则以农村26岁的务农者为主。应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中毒过程、中毒环境、中毒原因与毒物的比较研究。

陈虹[6](2011)在《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近年来,我国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关键机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是医院应对能力建设的基础,数字化医院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尚没有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相关的研究报道。为了保证获取研究数据的可行性,结合本单位在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方面的多年经验,我们选择军队数字化医院做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目的:一、构建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二、编制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三、建立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四、利用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和综合评价模型,调查、分析和评价军队数字化医院的应对能力五、基于以上研究,找出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的不足,为后续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的建设和提高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构建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后续两轮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组成和权重。依据前期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对抽取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建立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加权线性模型,量化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结合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现状调查的结果,对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成功构建了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2、构建的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检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后续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研究;3、构建了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公式: Z=1000*0.16*[0.35*(0.40*C1+0.28*C2+0.32*C3)+...+0.30*(0.26*C7+0.32*C8+0.32*C9)]+...1000*0.15*[0.34*(0.29*C46+0.23*C47+0.21*C48+0.27*C49)+...+0.30*(0.30*C53+0.20*C54+0.22*C55+0.28*C56)]。其中Z为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综合得分,C1、C2、C56等表示所对应三级指标的实际调查得分。4、军队数字化医院具备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在应急制度、监测预警、院内外医疗处置、应急储备、人员和设备安全、教育与改进6个方面均有不足。特别是在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数字化医院以上6个方面能力上,大部分被调查医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5、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发现:中心医院以上级别医院强于中心医院,教学医院强于非教学医院,SARS重灾区医院强于非SARS重灾区医院、收治过SARS患者/疑似患者医院强于未收治过相应患者医院,东部医院强于西部医院,南部和北部医院应对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合理可行的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本研究调查的军队数字化医院在应急制度、监测预警、院内外医疗处置、应急储备、人员和设备安全、教育与改进6个方面都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医院以上6个方面能力上,还有较大潜力。3、中心医院以上级别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强于中心医院,教学医院强于非教学医院,SARS重灾区医院强于非SARS重灾区医院、收治过SARS患者/疑似患者医院强于未收治过相应患者医院,东部医院强于西部医院,南部和北部医院应对能力无明显差别。本研究创新性:1、首次构建了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首次编制了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问卷,对抽取的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3、首次建立了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对军队数字化医院相关调查结果,对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上研究首次对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找出了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为后续军队数字化医院应对能力的建设和提高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徐雯雯[7](2010)在《毒鼠强中毒18例的急救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赵琦[8](2009)在《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SARS爆发,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SARS疫情的蔓延,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等问题。因此,围绕公共卫生长期需求,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1、研究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构建应急体系能力评估模型。具体目标是:(1)提出适合我国现有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2)开发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构建应急能力评估模型(3)描述我国基层应急体系应对能力建设现状(4)评价现有应急体系的能力状况,提出改善能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2.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专家论坛等定性研究的方式,构建系统评价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文献描述和专业知识,将定量的指标转化可以获得的评估问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经济状况的研究现场进行现场评估和应用。采用自行开发和设计的、经过信度和效度评价的评估工具了解能力建设现状,并在现场研究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探索能力评估模型。定量收集的资料采用Epidata3.1双遍录入,使用SPSS11.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研究的资料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3.1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应该以县级基层单位的评估为起点和核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中的业务技术部门,以机构为单位开展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需涵盖保障能力、预警能力(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能力(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综合医院的评价工具包括①预案、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文件、②监测与预警、③实验室检测、④应急队伍及专家库、⑤信息交流与发布、协调机制、⑥演练与培训、⑦应急处置能力和⑧储备八个维度,而乡镇卫生院则着重评估基本卫生服务、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和应急能力四个方面。县CDC、县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的评估工具问卷分别包括了211、184和54个评估指标。研究开发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评价系数均在0.95以上。除了CDC的“信息”维度的系数为0.5833外,其他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6。在CDC和综合医院的问卷中分别有5个(62.15%)和7个(86.75%)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在0.8以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各调查问卷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3.2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3.2.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的18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平均最大服务半径为81.36Km,平均在职职工61人,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79.8%),学历普遍较低(主要是中专及以下),而职称多为中级及初级。实验室工作人员占在岗职工总数的6.84%-25%不等。调查地区的CDC均制定和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仅有25.00%的单位提供的预案满足《条例》的要求,预案涵盖的内容不全面,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地区完成了辖区内尤其是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建设,有89.90%的机构对收集的资料开展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有75.00%的机构可以开展趋势分析,有2家机构仅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做简单的风险分析。监测信息迟报、漏报现象依然存在,传染病的及时率最低为4.23%,传染病漏报率最高达到27.10%不等。县级CDC的实验室还是主要以血液标本为主,开展ELISA、培养等工作。各调查单位都设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常设机构占66.67%,均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成立应急队伍,有66.67%的机构备有专家资源库。各单位针对重点传染病的各种能力包括监测、识别、应急处理等较强,但是针对原因不明疾病、化学物质中毒、放射物质泄露与伤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为薄弱。各单位工作人员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普遍不足,仅有30-40%的工作人员认为本单位具有相应的独立应对能力。各单位均已建立了信息沟通、交流与信息发布的制度、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但是培训内容单一,局限在重点传染病上。能力评分发现,监测与预警方面的得分较高(90.65),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49.14),不同经济状况地区不同维度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2.2县综合医院调查的17家县级综合医院中,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约占医院总人数的82.30%(65.09-92.20%),平均医护比为1:1.06,有三分之二的医院病床处于超负荷状况。县级综合医院都拥有预案、重点传染病、突发紧急状况的救助手册和紧急救援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医院设置了症状监测点,有83.33%的单位要求医生填写门诊日志。各单位均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仅有71.40%的单位会定期分析收集的资料。县医院能够成批收治主要传染病、常见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的患者,但是对于化学性物质引起的伤害、放射伤害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种疾患和伤害的救治能力有限,尚不能成批收治外伤患者;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传染病应对能力不同;有15家医院(83.33%)建立了人力资源储备库,但是仅有1家(5.56%)医院储备了心理医生,2家医院(11.12%)储备了家庭护士;紧急状态下各医院的加床能力较弱,平均可以增加10.07%的病床;没有一家医院的实验室加入区域内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县级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医疗单位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但是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乃至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地建立了长效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从县级综合医院不同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培训、监测与预警能力的应答情况较好,而储备的应答情况最差,分别为73.50、65.37和44.93分。3.2.3乡镇卫生院研究共计调查54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基本以中专及以下学历、初级职称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7.69%和76.15%,基本没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员。调查地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计划免疫接种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四苗”覆盖率均在90%以上。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59.2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网络直报。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基本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能力。基础设施较差、人力资源匮乏、监测预警能力有限、监测网底脆弱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乡镇卫生院基本卫生服务以及应对能力的发展。3.3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采用本研究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基层应急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综合医院的综合能力主要由应急因子、识别因子和保障因子组成,计算公式为:FCDC=0.608F应急+0.242F识别+0.15F保障Fhospital=0.718F应急+0.156F保障+0.126F识别3.4应急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定性研究发现,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地区间和系统内发展不均衡、职能定位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聚类研究发现,无论是医院还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可以归为四类,不同类别能力特点不同,中心位置分布不同,具体表现为(1)综合能力高且单项能力发展均衡,但是单一能力评价平平;(2)三个评价因子各有所长,分别表现为保障机制完善突出的、识别能力强、应急能力强三类。因而在地区能力发展策略制定的时候,应该优先解决能力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高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4.结论研究开发的能力评估工具包括了保障、预警(识别与判断能力)、应急(应急处理、现场救治、救援、控制能力)和评估机制四个层面,预案与规章制度、监测与预警、实验室检测、应急队伍及专家库、信息交流、发布与协调机制、演练与培训、应急处置能力和储备等八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基层应急体系的能力评估。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应对能力综合反应在应急、识别和保障三个角度,这三个因子构成了基层综合能力三角模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大大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但是,卫生投入、人力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监测网络建设情况等是影响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力发展不均衡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单位在今后的能力发展中,应该重点关注能力评估后发现的薄弱环节。对于综合能力发展均衡的机构应该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稳固发展;对于保障机制落后的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应急机制的建设;对于识别能力落后的机构,应该在今后的资源配置中加大对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应该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对于应急能力薄弱的机构,应该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流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流程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现场
        一、地理、人口概况
        二、医院设置情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时间
        一、研究对象定义
        二、选择二级以上医院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三、确定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 文献研究
        1. 文献来源
        2. 检索词
        3. 文献资料的分类
        (二) 自由列举访谈
        1. 访谈对象的选择
        2. 访谈内容
        3. 访谈资料的整理
        4. 访谈资料的分析
        (三) 专家评分法
        1. 专家的选择
        2. 专家评分问卷的设计
        3. 专家评分问卷资料的收集
        4. 专家评分资料的整理
        5. 专家评分资料的分析
        (四)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确立
        (五)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普查
        (一) 设计调查问卷
        (二) 设计调查问卷软件包
        (三) 预调查
        (四) 正式调查
        (五) 抽样复测
        1. 抽样方法
        2. 实施复测
        (六) 现状调查资料的整理
        (七) 现状调查资料的分析
        三、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2. 确定共性因子的个数
        3. 解释共性因子的实际意义
        4. 计算共性因子得分
        5.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二)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1. 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
        2. 不同类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比较
        四、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战略机会窗口分析
        (一) 应对能力调查评价
        (二) 政策环境分析
        (三) 专题小组讨论
        (四) 综合分析
    第四节 质量控制
        一、偏倚
        (一) 选择偏倚
        (二) 信息偏倚
        二、其它误差
        (一) 抽样误差
        (二) 过失误差
    第五节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本研究课题计划的审核批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自由列举访谈结果
        (一) 自由列举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二) 自由列举访谈结果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
        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立
        (一) 专家积极系数
        (二) 专家基本情况
        (三) 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熟悉程度
        (四)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1. 专家对应对能力13个方面的评分情况
        2. 专家对应对能力42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分情况
        五、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 信度
        1. 内在信度
        2. 外在信度
        (二) 效度
        1. 内容效度
        2. 结构效度
    第二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 应答医院在区(县)的分布情况
        (二) 应答医院等级分布情况
        (三) 应答医院组织类型分布情况
        (四) 应答医院其它特征分布情况
        (五) 应答医院人员分类和床位设置情况
        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 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二) 应急预案
        (三) 监测预警
        (四) 实验室管理及诊断
        (五) 信息报告与交流
        (六) 应急人员
        (七) 应急床位
        (八) 应急药品储备
        (九) 医疗救治措施
        (十) 消毒净化能力
        (十一) 个人防护设备储备
        (十二) 其它应急物资储备
        (十三) 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自评情况
        四、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经费预算情况
        五、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结果小结
    第三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一)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二) 确定共性因子个数
        (三) 解释共性因子的实际意义
        (四) 计算共性因子得分
        (五)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 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
        (二) 不同类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比较
        1. 二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2. 综合医院与非综合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3. 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4. 有发热门诊医院和无发热门诊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5. 接收过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医院和未接收过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医院之间应对能力比较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小结
    第四节 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战略机会窗口分析
        一、医院自身的优势
        (一) 医疗资源丰富
        (二) 医院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三) 院前急救网络初步形成
        (四) 有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和教训
        (五)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健全
        二、医院自身的劣势
        (一) 医疗资源条块分割、沟通协调不畅
        (二) 临床和公共卫生整合不够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识别判断能力较低
        (四)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强弱不一
        三、存在的机会
        (一) 政府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 国家层面
        2. 北京市层面
        (二) 防治人禽流感的契机
        (三) 迎奥运工作的需要
        四、面临的障碍
        (一) 政府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二) 卫生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评价
        一、偏倚的控制
        (一) 选择偏倚
        (二) 信息偏倚
        二、其它误差的控制
        (一) 抽样误差
        (二) 过失误差
    第三节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全面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一、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的现状
        二、应急预案的现状
        三、监测预警的现状
        四、实验室诊断能力的现状
        五、信息报告和交流的现状
        六、应急人员的现状
        七、应急床位的现状
        八、应急药品储备的现状
        九、医疗救治措施的现状
        十、消毒净化的现状
        十一、个人防护设备储备的现状
        十二、其它应急物资储备的现状
        十三、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现状
    第五节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二、影响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识别判断因子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软件因子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硬件因子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意识因子
        (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因子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第六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加强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判断能力
        二、保证所有医院都具备基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三、加大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投入
        四、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
        五、整合资源、加强沟通协作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与建设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概念
        (一) 突发事件的定义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
        2. 群体性
        3. 危害的严重性
        4.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1. 国外发达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理论
        1. 什么是危机
        2. 什么是危机管理
        3. 危机管理理论
        三、应对能力评价
        (一) 能力评价理论
        1. 能力的定义
        2. 能力评价模型
        (二) 应对能力的内涵
        1. 预防职能(事件发生前)
        2. 处理和控制职能(事件发生时)
        3. 评估职能(事件发生前、中、后)
        (三) 应对能力评价方法
        四、应对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五、应对能力建设
        (一) 什么是能力建设
        1. 能力建设的定义
        2. 能力建设的特点
        3. 进行能力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 应对能力建设的途径
        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 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3. 成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4. 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
        5. 制定应急预案或计划
        6. 人员、物资储备与调配
        7. 沟通和信息交流
        8. 教育和培训
    附录2 北京市二、三级医院名单
    附录3 本研究文献检索相关网站网址
    附录4 参与自由列举访谈的专家名单
    附录5 参与专家评分的专家名单
    附录6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专家评分问卷
    附录7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附录8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初稿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9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10 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与现状调查问卷条目对应关系表
    附录11 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关于进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估调查的通知
    附录12 抽样复测选择医院名单
    附录13 本研究使用/涉及的法律法规、领导讲话和政府文件
    附录14 北京市加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专题小组讨论纪要
    附录15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16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分和综合评价等级一览表
    附录17 名词解释
    附录18 调查表、调查问卷应用软件及应用软件使用说明光盘
致谢
个人简历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索引

(2)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救治方法
3护理管理
4结果
5讨论
    5.1有效的院前救护是群体中毒抢救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5.1有效的院前救护是群体中毒抢救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5.3及时果断地进行综合治疗是病人康复脱险的关键。

(4)血液灌流急救流程再造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技术路线图
    (六) 样本量估算
    (七) 质量控制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使用厂家、规格、型号均相同的血液灌流机器和装置
        3. 研究相关的前期培训
        4. 一般资料调查表的应用
        5. 核对整理资料
二、常规救治流程在急性中毒行血液灌流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现况调查研究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1. 调查工具
        2. 调查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各环节时间指标和临床指标结果
        3. 常规救治流程的构成
    (五) 讨论与分析
    (六) 小结
三、再造后血液灌流急救流程的应用效能评价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1. 血液灌流急救流程再造的组织和实施
        2. 调查工具
        3.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再造后的血液灌流急救流程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3. 血液灌流急救流程再造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结果
    (五) 分析与讨论
        1. 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2. HP急救流程再造可缩短HP开始治疗和等待时间,提高抢救时效性
        3. 早期HP可缩短患者意识清醒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4. 医护急救小组的成立,提高抢救效率
        5. 无缝隙衔接急诊抢救室和EICU两大区域的救治工作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2005—2009年广西地区群发与散发急性中毒人口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及方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现状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现状
第三章 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与评价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数字化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数字化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节点探析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1 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件2 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件3 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件4 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7)毒鼠强中毒18例的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救治方法
    1.3 护理方法
        1.3.1 基础护理
        1.3.2 多参监护
        1.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3.4 抽搐的护理[3]
        1.3.5 饮食护理
        1.3.6 心理护理
2 结果
3 护理体会

(8)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框架与定位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评估工具的应用
    第一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级综合医院应对能力评估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估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县医院应对能力评估模型的探索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节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综合能力发展策略探讨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研究的主要结果
    2.结论
    3.政策建议
    4.研究的创新性
    5.研究的局限性
    6.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四、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D]. 张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2]群体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救治及护理管理92例[J]. 周蕊,谷云芬.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S1)
  • [3]急性毒鼠强中毒救治的护理现状[J]. 胡鸿涛,韦彩玲,黄坚芳,苏逢英,李其成.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3(03)
  • [4]血液灌流急救流程再造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效能研究[D]. 徐秀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4)
  • [5]2005—2009年广西地区群发与散发急性中毒人口学特征[J]. 蒋东方,刘清华,陈雪冬.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03)
  • [6]军队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评价研究[D]. 陈虹.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7)
  • [7]毒鼠强中毒18例的急救与护理[J]. 徐雯雯.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8)
  • [8]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对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评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D]. 赵琦. 复旦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毒麻组急性中毒92例治疗及护理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