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飞”上百万美元

面对“飞”上百万美元

一、面对“飞”来的百万巨款(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燕[1](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姜冬冬[2](2020)在《1912—1927年云南个旧锡业发展的困境》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民国之后,由于国际锡业市场的兴盛,云南个旧锡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很快便陷入困境。资本不足是导致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原始资本不足、资本积累缓慢、银行信贷匮乏三个方面,而其成因则主要是云南省政府巨额内债发行、富滇银行信贷紧缩、侨商资本撤离以及营商环境恶化。个旧锡业发展的困境表明,良好的社会局面及营商环境是实业发展的前提,否则再多的发展机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阿尔孜姑丽·阿力木[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情缘》》文中认为

赵松林[4](2019)在《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1874-1895)》文中认为“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在台湾,尤其是在被称为“番地”的原住民族居住区的重要施政方针。自1874年至1895年,“开山抚番”政策得到了历任主政福建及台湾官员的积极贯彻。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制造侵台事件,破坏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与治权。另外,清政府在台湾长期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下,清政府逐渐重视台湾的战略位置,大力开发“番地”,妥善招抚“番民”。“开山抚番”政策的实施过程,也为近代台湾建省铺平了道路。因此,对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则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论述。第一,论述了沈葆桢巡台时期“开山抚番”的主要政策。同时,系统介绍了“开山抚番”的主要实施背景与原因。除此之外,探讨了淮军将领唐定奎及武毅铭军驻台期间,巩固防务,抗日保台,并积极配合沈葆桢“开山抚番”。第二,论述了丁日昌抚闽时在台湾的“开山抚番”主要政策。首先,介绍了王凯泰提出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其次,分析了丁日昌奏请取消闽抚巡台制的原因以及理清了丁日昌提出恢复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旧制的过程。第三,论述了刘铭传抚台时期实施的“开山抚番”政策。首先,整理了刘璈作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兼学政期间,他在任内进行的“开山抚番”。其次,梳理了“开山抚番”过程中台湾由防内转为防外的建省历程;从暂难改省至自成一省的统筹全局。第四,论述了其他重要人物的“开山抚番”政策,包括吴赞诚的两次巡台及岑毓英的两次巡台。另外,介绍了葆亨、李明墀、勒方锜、张兆栋、杨昌濬、邵友濂等相关人物的“开山抚番”。最后,概述了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开山抚番”中所发挥的作用。清政府的“开山抚番”政策对近代中国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山抚番”涉及到台湾及“番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一举措加快了“番地”的开发建设;维护了台湾民族关系的稳定;加强了台湾及沿海地区的海防;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发展;扞卫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与巩固了治权。“开山抚番”政策的实施为台湾建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坚定地明确了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两岸交流源远流长,两岸文化一脉相承。

张杨波,侯斌[5](2019)在《重新理解网络众筹:在求助与诈捐之间——以罗尔事件为例》文中指出个人因自身或亲人疾患借助互联网向社会求助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慈善类型。这种便捷、高效的众筹让求助者迅速摆脱困境,然而引发的社会争议却层出不穷。文章以"罗尔事件"为例,指出法律合法性的重点是探讨这种事件的违法性质,却忽略了社会情理机制对它更广泛的约束。文章借鉴社会学的合法性机制分析框架,从求助资格、求助信息、求助方式和善款处置全面展现罗尔与公众在这场求助事件中爆发的合法性冲突。结论指出,类似事件的爆发从消极后果来说,会伤害公众的捐赠爱心,剥夺真正求助者的救济权利并破坏公益慈善的氛围;可是从积极方面来看,却有助于公众在众筹议题上迅速达成一般性共识,从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付振强[6](2018)在《张九毛的秋天》文中研究表明一张九毛突然发现了一条能让自己快速聚财敛富的发家之路。这个突然的发现足足让张九毛激动了半宿。他一再地想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只要一触碰到这个发现就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他预感到自己的春天,不,应该是秋天,那个收获的季节就要来到了。张九毛本名其实叫张久谋,九毛是发小顾家昌给起的外号。用顾家昌的话说,这张久谋就他妈是一个人精!你说他什么没干过?当过兵、

刘晓婷[7](2018)在《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文中提出茶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茶作为饮品,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过程。而作为“文化”,则介入了儒、道、释诸家文化的整体建构,又与不同的“境界”相联系,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趣味。“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追溯这一文化的历史过程,则初为道家思想所开蒙,继为儒家思想所涵养,复为禅宗思想所升华,转成为士大夫的风雅、普通人的饮品。然饮茶不只是借以涤除烦虑、清心解颐,当茶与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相融合的时候,它事实上成为不同文化理念或意境的呈现方式,也因此而发展出了独特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实熔铸儒、释、道三教,被赋予“正”、“清”、“和”、“雅”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茶席展现不同的审美物境,不同的茶人体现不同的审美情境,不同的观念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境。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通常做法稍有不同的是,我把古代文献也作为基本考察的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茶文化资料的历史积淀过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论述“茶道”与“茶境”,主要任务是论述茶与道家、儒家、禅宗的关系,试图说明茶文化被不同思想体系赋予不同思想意趣的途径与方式,茶如何成为它们特殊理念的“象征物”。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分别论述“茶艺”、“茶器”、“茶水”,旨在展示茶如何成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审美韵味。在这些部分,通过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清的瀹茶法等,我对中国茶艺的文化脉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越瓯碗、兔毫盏、曼生壶、若琛杯等器物的描述,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茶器文化的发展机理;通过对“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择水之要的描述,辨析了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茶经》有言:“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则茶器、茶水,在茶道文化中,确乎非是单纯之器物,同样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意象。

王彪[8](2016)在《你里头的光》文中研究说明他们以黑夜为白昼,说":亮光近乎黑暗。"——《圣经·约伯记》17:12第一章这会儿,陈米海终于如愿以偿。竟然还是在高红梅自己家里。老实说,那张床很糟,席梦思的弹簧坏了,他抱住高红梅躺下时有塌陷的幻觉,恍若陷身某个致命的泥沼。可以想见这些年高红梅过得怎样,跟她那张一本正经的脸相差无几吧,表面上总是端庄光鲜,皮肤的内里却松了。但陈米海知道自己非常满意,他真是个有耐心的人,为了这一天,他足足花费了二十五年漫长时光。他的亢奋就显得悲喜交集。也是这当口,他突然

彭霖山[9](2011)在《来路不明的百万善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有求不应碧云峰上有座问心庵,每天翻山越岭前来烧香许愿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据传这庵有上百年的历史,庵内供奉的观音大士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故而香火旺盛,长久不衰。时至今日的庵

易惠莉[10](2010)在《近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建立之困境——以招商局并购旗昌轮船公司为个案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船招商局在其实施"官督商办"体制的早期历史中,1873—1884年属商办性质相对突出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李鸿章始终未对该局的"官督"性质予以职位上的落实,作为北洋官方委派的盛宣怀,在局内也从无凌驾其他管事诸人的地位。这为以拥有商本股权为背景执掌该局经营大权的唐廷枢、徐润,留下了相当大的施展才能和实现理想的空间。因此,招商局的发展演变具有两个可能的趋向,一是完全在商人主导下向近代企业演变的发展趋向,

二、面对“飞”来的百万巨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飞”来的百万巨款(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2)1912—1927年云南个旧锡业发展的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锡价高涨而个旧产量不振
    1.高涨的国际锡业市场
    2.陷入停滞的个旧锡业
二、资本不足成为个旧锡业发展的桎梏
    1.原始资本不足
    2.资本积累缓慢
    3.银行信贷匮乏
三、资本不足的生成逻辑
    1.内债发行的资本挤出效应
    2.金融恐慌传导下的信贷紧缩
    3.营商环境恶劣导致侨商资本撤离
余 论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介绍
    (二)维译汉
        1.《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介绍
        2.《情缘》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译文
    (二)维译汉
        1.《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译文
        2.《情缘》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原文
    (二)维译汉
        1.《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原文
        2.《情缘》原文
结语

(4)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1874-18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沈葆桢巡台时期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一节 “开山抚番”的背景及原因
        一、近代列强侵台事件
        二、台湾民族关系概况
    第二节 沈葆桢的主要政策
        一、开山修路,发展交通
        二、设府置县,整顿吏治
        三、开禁招垦,开发番地
        四、改革营制,巩固防务
        五、建立番学,改易风俗
    第三节 唐定奎及淮军的“开山抚番”
第二章 丁日昌巡台时期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一节 王凯泰与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
    第二节 丁日昌的主要政策
        一、开路伐木,调整防务
        二、改革行政,选贤任能
        三、矿务垦务,并行举办
        四、宣扬教化,移风易俗
        五、清查户口,蠲免杂饷
    第三节 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旧制的确立
        一、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的取消
        二、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旧制的恢复
第三章 刘铭传巡台时期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一节 刘璈的“开山抚番”政策
        一、“开山抚番”条陈
        二、刘璈的主要政策
    第二节 “开山抚番”过程中的台湾建省
        一、由防内转为防外的建省历程
        二、由暂难改省至自成一省的统筹全局
    第三节 刘铭传的主要政策
        一、开拓道路,修建要道
        二、设抚垦局,管理番务
        三、改革行政,布置区划
        四、实行清赋,发展实业
        五、整顿海防,讲求武备
        六、力行教化,发展教育
第四章 其他重要人物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一节 吴赞诚两次巡台时的“开山抚番”
        一、第一次巡台
        二、第二次巡台
    第二节 岑毓英两次巡台时的“开山抚番”
        一、第一次巡台
        二、第二次巡台
    第三节 其他人物的“开山抚番”政策
    第四节 李鸿章在“开山抚番”中的作用
        一、妥善处理“牡丹社事件”
        二、支持沈葆桢“开山抚番”
        三、勉励丁日昌专办台事
        四、协助刘铭传巩固台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料类
    二、专着类
    三、期刊类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张九毛的秋天(论文提纲范文)

(7)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1.2.1 古代文献
        1.2.1.1 唐朝以前的文献
        1.2.1.2 唐代茶书
        1.2.1.3 宋代茶书
        1.2.1.4 明代茶书
        1.2.1.5 清代茶书
        1.2.2 当代文献
        1.2.2.1 茶史研究
        1.2.2.2 茶艺和茶道研究
        1.2.2.3 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1.2.2.4 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3 问题的总结与写作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茶之道
    2.1 茶之“天和”——茶与道家的关系
        2.1.1 草木仙骨,道法自然
        2.1.2 品茗通仙,天乐逍遥
        2.1.3 洒心去欲,恬淡虚静
    2.2 茶之“中和”——茶与儒家的关系
        2.2.1 守仁居敬,民胞物与
        2.2.1.1 以茶利礼仁
        2.2.1.2 以茶表敬意
        2.2.2 茶和中道,不偏不倚
        2.2.3 温润如玉、刚健雅正
        2.2.4 行茶于道,志气通达
    2.3 茶之心和——茶与禅宗的关系
        2.3.1 自古高僧能辨茶
        2.3.1.1 蒙顶茶与吴理真
        2.3.1.2 三碗便得道之皎然
        2.3.1.3 “禅茶一味”之圆悟克勤
        2.3.1.4 峨眉雪芽之宝掌和尚
        2.3.1.5 皓首《茶经》之陆羽
        2.3.2 诗文经卷说禅茶
        2.3.2.1 《五灯会元》之禅茶说
        2.3.2.2 《百丈清规》之禅茶说
        2.3.3 禅茶一味不二门
        2.3.4 逢茶即茶平常心
3 茶之境
    3.1 艺术境界的内涵
    3.2 茶境的精神内核
        3.2.1 茶境由心而生
        3.2.2 心与茶境相互依存
        3.2.3 心能转换茶境
        3.2.4 心与茶境本不相到
        3.2.5 心与茶境冥合
    3.3 茶境之几种存在形式
        3.3.1 雅之境
        3.3.2 静之境
        3.3.3 灵秀之境
        3.3.4 闲适之境
        3.3.5 禅悦之境
4 茶之艺
    4.1 芼茶艺
    4.2 煎茶艺
        4.2.1 陆羽与《茶经》
        4.2.2 煎饮艺
    4.3 点茶艺
        4.3.1 点茶的具体方法
        4.3.2 斗茶艺
        4.3.3 分茶艺
        4.3.4 饮茶艺
    4.4 溣饮艺
5 茶之器
    5.1 唐代茶器——金银秘色烁古今
        5.1.1 生火用具
        5.1.2 煮茶用具
        5.1.3 烤、碾、量茶用具
        5.1.4 水具
        5.1.5 盐具
        5.1.6 饮茶用具
        5.1.7 清洁用具
        5.1.8 藏陈用具
    5.2 宋代茶器——雨过天青点浮华
        5.2.1 兔毫紫盏斗旗枪
        5.2.2 茶碾
        5.2.3 茶臼
        5.2.4 汤瓶
        5.2.5 茶盏
        5.2.6 茶筅
    5.3 明代茶器——景瓷宜陶斗风雅
    5.4 清代茶具——孟臣若琛水在瓶
6 茶之水
    6.1 上善之水助茶香
    6.2 三昧真火三沸汤
    6.3 自古名士能辨水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你里头的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四、面对“飞”来的百万巨款(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2]1912—1927年云南个旧锡业发展的困境[J]. 姜冬冬.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20(03)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不忘初心,坚定四个意识,完成使命》、《情缘》[D]. 阿尔孜姑丽·阿力木. 新疆大学, 2020(07)
  • [4]清政府在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研究(1874-1895)[D]. 赵松林. 烟台大学, 2019(09)
  • [5]重新理解网络众筹:在求助与诈捐之间——以罗尔事件为例[J]. 张杨波,侯斌.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2)
  • [6]张九毛的秋天[J]. 付振强. 参花(上), 2018(10)
  • [7]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D]. 刘晓婷. 浙江大学, 2018(07)
  • [8]你里头的光[J]. 王彪. 江南, 2016(06)
  • [9]来路不明的百万善款[J]. 彭霖山. 章回小说, 2011(07)
  • [10]近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建立之困境——以招商局并购旗昌轮船公司为个案考察[J]. 易惠莉. 近代中国, 2010(00)

标签:;  ;  ;  ;  

面对“飞”上百万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