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仁先生

加入WTO,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仁先生

一、入世,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蒋捷媛[2](2020)在《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受益者,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方式持续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影响力的多方面上升,外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正当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生活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作为特殊利益集团可能扭曲和阻挠我国市场化进程,影响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发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损害了我国的政策效应。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外资企业是否同时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开放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利益集团定义“具有共同利益、组织化结构、形成政治压力”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益集团。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的三维分析范式出发,梳理政府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行为逻辑和行动结果,总结并构建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外资企业因素,建立了外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性模型。鉴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内生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用利益集团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的适用性,确定利益集团在我国对外经济决策体系和宏观政治架构中的位置。不同于西方代议制国家,中国的政治决策体系结构较为复杂,外资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并不稳定,发挥影响的路径和方式较为隐蔽,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和面对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博弈能力的强弱。本文回顾了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根据在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行为策略建立了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机制和分析框架。外资企业的影响路径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路径。直接干预路径通过干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由于我国不允许公开游说且政府的防御性较强,外资企业直接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多是利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来传递诉求,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制定过程的案例可窥一二。间接干预路径是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在谈判和磋商中对中国政府施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华美国企业主要通过(1)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2)院外游说、(3)非正式会晤等政策工具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第二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多边对话、双边对话和单边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这种方式对外资企业改善在华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的案例正是外资企业努力的成果之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机制。个体行动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个体进行的游说活动。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几乎无法改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方针,但由于央地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原因,外资企业可能对我国地方外资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外企的寻租活动投入越高,则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越高。之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资企业数据,用聚类稳健标准误下的混合回归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的寻租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十分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地方外资补贴政策存在影响。针对外资企业影响我国政策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方法,本研究从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提供规范外资企业影响行为的思路,从而保障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重点聚焦于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路径的分析,从在华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个角度,研究其政治干预方式和游说机制,并通过“两税合一”、政府采购等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方式和结果,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开放程度提高。

刘玥[3](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研究指明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萧冬连[4](2020)在《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文中指出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着——《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通过揭示重大事件的经纬,对"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个问题作了阐释。作者将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既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也是对过渡路径的探索。该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长篇采访报道,入选《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腾讯华文好书等机构2019年度好书榜,并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那么,这本书与已有的相关着作有些什么不同?作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观察?近期,本刊编辑部就这些问题对萧老师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徐淑云[5](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张静[6](2018)在《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合作是生活在现实经济社会关系中的人自觉主动联合起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行动。中国特色经济合作是一个波澜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个体农民实现了由分到合的嵌入,再到改革开放后由分到合的新发展,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脉络。今天,重新梳理和反思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厘清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构建合理的经济合作框架,不仅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所必需,也为新时代中国实现更高发展所必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是经济关系的重要变革,而任何经济关系的变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合作必然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为逻辑起点,与此相适应,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就成为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合作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到,最大程度和范围上满足农民主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是一以贯之的基本价值追求。无论经济合作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还是经济合作的组织原则,处处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尊重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原则。本文借鉴当前经济合作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剖析经济合作的一般机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点、目标追求、核心本质、制度安排以及组织原则,系统分析和梳理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生动描绘和勾画了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创新实践与发展的巨幅画卷,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展望中国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这一研究旨在为把握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理论实质、分析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演进特征,把握其变迁逻辑及发展规律,进而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合作理论为指导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一个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解释框架和理论支撑。本论文包括七章内容,具体思路如下:第1章绪论,概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章经济合作的基础性分析。从经济合作的概念入手、对经济合作的生成基础、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合作经济、合作制、合作化等与经济合作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以此作为论文展开的基础和原点。第3章从思想和理论上进行溯源。首先,梳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经济合作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思想源头;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经济合作的伦理价值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重要理论资源;最后,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吸纳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理,这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参考。第4章深入阐述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本章从经济合作的理论前提、目标追求、逻辑起点、核心问题以及组织原则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阐释,提出对于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新的见解,以期深化和充实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理论内涵,澄清思想误区,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第5章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法,分三个时期考察中国经济合作的历史变迁。具体包括建国初期经济合作的初步探索(1949-1956年);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化”经济合作的曲折探索(1957-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合作的创新实践与发展(1978-现在),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经济合作起承转合的路径特征和内在发展逻辑。第6章总体反思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演进历程,概括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转向特征和原则要求。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在批判吸收和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渐趋成熟,经济合作的目标取向由政治偏好向经济理性复归,功能定位由一元向多元扩展,利益分配由平均主义转向公平与效率统一,动力机制由强制转向引导和扶持等,并在历史的渐进发展中生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和反映经济合作一般规律的逻辑体系。第7章本章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当前中国经济合作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主体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经济合作发展优势与阻力并存,推动经济合作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合作思想为指导,以理论创新推动顶层设计,以深化改革突破制度和机制束缚,以政策法规完善优化经济合作外部环境,以思路转换推动经济合作主体构建。

王蔚[7](2018)在《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句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事实,不仅包括实词类语病还包括虚词类语病及句法类语病。虚词的数量虽远不及实词,但它是汉语语法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虚词类语病也值得大家重视。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五步的工作,即分析描写汉语虚词类语病检测项,以期为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病句提供理论支持。本篇论文之所以能围绕第五步的工作展开主要得益于前面阶段性工作的顺利完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的模式;搜集大量研究材料,提出新的分类模式;根据新的分类模式,提出分类出现频率;依据语病频率分布,构建检测项目体系。本篇论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汉语虚词类语病检测项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材料和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篇论文的正文部分。这几章主要针对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在内的虚词类可检测项被误用的情况进行描写。第二章副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副词的频率、被误用的副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三章介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介词的频率、被误用的介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四章连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连词的频率、被误用的连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五章助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助词的频率、被误用的助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六章语气词类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语气词的频率、被误用的语气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评析本篇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日后阶段性工作的开展进行展望。

王艳珍[8](2015)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老子》中所说:“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所有不凡业绩的取得也都需要从思想到行动上的逐渐积累。拥有卓越是一种过程,也是平凡而非凡的品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打破西方人认为的其只会领兵打仗而不会领导人民搞经济建设的错误认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领导力,带领全国人民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而今正在奔向全民共富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乐章。我国作为GDP总值位居当今世界第二的事实已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领导力之强大。而这种强大的经济领导力的取得是源于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实践。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探索着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跨入增速稳定的升级版,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经济领导力变革发展之路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由绪论和八章“正文”构成的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交织、将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杂糅,对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的领导力变革进行研究。具体操作路径是:以相关概念的界定为楔入点,阐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关系,以渐进式转型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理论依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客观必然性与可行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实践特征及实践要义进行分析;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及领导力变革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客观总结分析了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把领导经济发展当成首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发展效果上要坚持追求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在观念上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政绩观的统一;在科技上应主要靠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在体制上要扭转利益格局失衡使经济向全面均衡发展转变。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认为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容性发展在吸取历史经验,运用时代智慧,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已取得辉煌成就。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转型发展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成为势在必行。经济新常态下党的领导力开始由管制型向简约型转变、由官僚型向服务型转变、由集权型向共享型转变、由空谈型向务实型转变。呈现简约化、服务化、共享化、务实化的发展趋势。当传统增长引擎正加速失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做出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助力我国经济的增长呢,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最佳方案:改造传统引擎,打造创新引擎。这恰似给处于严冬的中国经济穿上了能保暖升温的“秋裤”。他在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说:“中国经济要行稳至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要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实行双引擎。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的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造升级传统的引擎。”中国经济唯有“腾笼换鸟”,方能实现“凤凰涅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各项改革措施来应对新的发展需求,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领导力也与传统经济状态下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新的领导力。这种新的领导力主要由战略管控力、经济平衡力、创新驱动力、愿景感召力、法治践行力、民生惠及力构成。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自然也要受到国际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学习借鉴国外有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成功经验来看,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力变革的长效开发机制;二是要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保障领导力的发展;三是要规范领导力的开发方法路径应多元化;四是要关注领导力开发中的本土文化因素。这些成功的做法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式地全盘生搬硬套,在领导力变革的具体实现途径上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主观上,一是要以包容并蓄培养领导力变革;二是要以德行垂范约束领导力变革;三是要以变革胆识完成领导力变革;客观上,一是要以能力转型促进领导力变革;二是要以制度完善保障领导力变革;三是要以实践锻炼成就领导力变革。

李彬[9](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何海琳[10](2014)在《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刘国光经济思想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主要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刘国光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分析。本文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计划与市场结合论、经济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换、宏观调控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批判新自由主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进入新世纪后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史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刘国光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并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对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第一,刘国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刘国光曾多次参与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可以加深对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和改革开放历程的认识;第三,刘国光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严谨学风是广大经济学人学习的榜样。

二、入世,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核心概念及界定
        1.5.1 外资企业
        1.5.2 对外经济政策
        1.5.3 利益集团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1.2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2.2 外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2.2.1 利益集团理论
        2.2.2 外资利益集团
    2.3 利益集团和中国政治
        2.3.1 中国政治体制
        2.3.2 中国利益集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益集团行为影响政策机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3.1 .利益集团和政策过程
        3.1.1 政策过程分析
        3.1.2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
        3.1.3 结果分析
    3.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经典理论模型
        3.2.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3.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3.2.3 “保护待售”模型
    3.3 外国资本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行为逻辑
    4.1 中国政治体制特性
        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1.3 国务院
    4.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制定
        4.2.1 政策制定过程
        4.2.2 政策制定机构
        4.2.3 加入WTO后的新特点
    4.3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外资企业的行为逻辑
        4.3.1 外资企业在中国政治决策体系中的位置
        4.3.2 外资企业的资源禀赋
        4.3.3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政策决策的方式与手段
    4.4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路径和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回顾:1978年-2019年
    5.1 第一阶段:外资初步发展与试点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5.2 第二阶段: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5.3 第三阶段:外资高层次开放阶段(2001年-2011年)
    5.4 第四阶段:外资全面开放阶段(2012年至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6.1 概述
    6.2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直接作用路径:干预东道国政府
        6.2.1 影响立法机关
        6.2.2 影响行政机关
        6.2.3 案例分析:“两税”合一的博弈过程
    6.3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间接作用路径:游说母国政府
        6.3.1 第一阶段:在华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
        6.3.2 第二阶段: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
        6.3.3 案例分析: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
    6.4 外资企业对华策略现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7.1 .传统“反向寻租”理论和外资企业个体行动的寻租行为
        7.1.1 地方优惠外资政策和传统“反向寻租理论”
        7.1.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
    7.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理论模型
    7.3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假设
        7.3.2 数据、变量和实证方法
        7.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规范在华外资企业影响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的建议
    8.1 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2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3 对外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论文提纲范文)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合作的基础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合作及其生成基础
        2.1.2 经济合作与合作经济
        2.1.3 合作制与合作化
    2.2 经济合作的功能
        2.2.1 规模经济效益功能
        2.2.2 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2.2.3 对经济运行的整合提升功能
    2.3 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2.3.1 主体的合作能力和愿望
        2.3.2 组织的规模、结构
        2.3.3 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
        2.3.4 外部制度环境
        2.3.5 作为非制度性规范的文化
第3章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思想溯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济合作思想的源起与传承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合作思想
        3.1.2 列宁的经济合作思想
        3.1.3 毛泽东的经济合作思想
        3.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合作思想
    3.2 经济合作的中国传统智慧与启示
        3.2.1 “和合”精神——经济合作的理念原则
        3.2.2 “义利统一”——经济合作的价值取向
    3.3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及评述
        3.3.1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合作观
        3.3.2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
        3.3.3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合作理论
        3.3.4 公共选择理论的集体行动逻辑
第4章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4.1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点和目标指向
        4.1.1 理论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4.1.2 目标指向:“自由人联合体”
    4.2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逻辑起点、核心问题和价值追求
        4.2.1 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的利益需求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逻辑起点
        4.2.2 利益关系协调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
        4.2.3 利益共享是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价值追求
    4.3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原则
        4.3.1 资本产权制度:劳动联合还是资本联合?
        4.3.2 分配的基础和原则: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
        4.3.3 组织原则:自愿互利、平等民主
第5章 建国后中国经济合作的历史变迁
    5.1 建国初期经济合作的初步探索与成就
        5.1.1 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路径特征及效果评价
        5.1.2 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成就
    5.2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化”经济合作的曲折探索
        5.2.1 “集体化”经济合作的路径特征
        5.2.2 “集体化”经济合作的低效根源
        5.2.3 经济合作回归正轨
    5.3 改革开放后经济合作的创新实践与发展
        5.3.1 改革开放后经济合作的产生背景与发展阶段
        5.3.2 改革开放后经济合作的创生形式
第6章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发展转向和原则遵循
    6.1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发展转向
        6.1.1 目标取向——由政治偏好转向经济理性
        6.1.2 功能定位——由一元向多元扩展
        6.1.3 利益分配——由平均主义转向公平与效率统一
        6.1.4 动力机制——由强制转向引导和扶持
    6.2 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原则遵循
        6.2.1 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
        6.2.2 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原则
        6.2.3 坚持尊重主体自愿与政府合理引导相结合
        6.2.4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7.1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7.1.1 合作模式更加多样
        7.1.2 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7.1.3 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7.2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7.2.1 为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力
        7.2.2 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共享提供有效制度安排
        7.2.3 为扶贫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新力量
    7.3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优势和阻力
        7.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优势
        7.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阻力
    7.4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
        7.4.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为指导
        7.4.2 以深化改革突破经济合作制度和机制束缚
        7.4.3 以政策法规完善优化经济合作外部环境
        7.4.4 以思路转换推动经济合作主体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病句检测软件开发工作阶段性研究现状
        1.2.2 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材料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2 副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2.1 副词错用检测项研究
        2.1.1 被错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2.1.2 被错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2.1.3 副词被错用的类型
    2.2 副词滥用检测项研究
        2.2.1 被滥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2.2.2 被滥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2.2.3 副词被滥用的类型
    2.3 副词欠缺检测项研究
        2.3.1 被漏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2.3.2 漏用副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2.3.3 副词被漏用的类型
    2.4 副词词性误用检测项研究
        2.4.1 被误用词性的副词情况统计
        2.4.2 被误用词性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2.4.3 副词词性被误用的类型
    2.5 小结
3 介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3.1 介词错用检测项
        3.1.1 被错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3.1.2 被错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3.1.3 介词被错用的类型
    3.2 介词滥用检测项研究
        3.2.1 被滥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3.2.2 被滥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3.2.3 介词被滥用的类型
    3.3 介词欠缺检测项
        3.3.1 被漏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3.3.2 漏用介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3.3.3 介词被漏用的类型
    3.4 小结
4 连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4.1 连词错用检测项
        4.1.1 被错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4.1.2 被错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4.1.3 连词被错用的类型
    4.2 连词滥用检测项
        4.2.1 被滥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4.2.2 被滥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4.2.3 连词被滥用的类型
    4.3 连词欠缺检测项
        4.3.1 被漏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4.3.2 漏用连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4.3.3 连词被漏用的类型
    4.4 小结
5 助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5.1 助词错用检测项
        5.1.1 被错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5.1.2 被错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5.1.3 助词被错用的类型
    5.2 助词滥用检测项
        5.2.1 被滥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5.2.2 被滥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5.2.3 助词被滥用的类型
    5.3 助词欠缺检测项
        5.3.1 被漏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5.3.2 漏用助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5.3.3 助词被漏用的类型
    5.4 其它类助词检测项
        5.4.1 被误用的其它类助词情况统计
        5.4.2 被误用的其它类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5.4.3 其它类助词被误用的类型
    5.5 小结
6 语气词类自动检测项研究
    6.1 语气词错用检测项
        6.1.1 被错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6.1.2 被错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6.1.3 语气词被错用的类型
    6.2 语气词滥用检测项
        6.2.1 被滥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6.2.2 被滥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6.2.3 语气词被滥用的类型
    6.3 语气词欠缺检测项
        6.3.1 被漏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6.3.2 漏用语气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6.3.3 语气词被漏用的类型
    6.4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成果
    7.2 本研究的不足
        7.2.1 病句语料数据不够大
        7.2.2 虚词类病句的描写不够准确
        7.2.3 虚词类病句在格式描写上存在的问题
    7.3 语病研究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8)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研究
        (二) 国内外对领导力变革的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二) 本文的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及本文的界定
        (一) 转型与变革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 领导力变革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关系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动力源
        (二) 领导力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助推器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领导力变革提出挑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 渐进式转型理论
        (二) 变革型领导理论
        (三) 魅力型领导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必然性
        (一) 党的领导力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领导力变革同步跟进
        (三) 党对经济转型的领导依托于相关制度的供给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可行性
        (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的可能
        (二) 领导力变革引领并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现实且可行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实践要义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出发点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落脚点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的实践特性
第三章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济领导力变革的演进与经验教训
    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济领导力变革的演进过程
        (一) 计划经济“重工轻农”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49-1978)
        (二) 探索“经济建设新路”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79-1991)
        (三) 经济增长向质量型转变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92-2002)
        (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的领导力变革(2003-2011)
        (五) “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下的领导力变革(2012—至今)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把领导经济发展当成首要的任务
        (二) 发展效果上要坚持追求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
        (三) 思想上要实现领导政绩考核与经济发展标准的统一
        (四) 科技上靠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向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变
        (五) 体制上需扭转利益格局失衡使经济向均衡发展转变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
        (一) 能力不足与赶超发展相悖
        (二) 民意难顺与主人地位相悖
        (三) 决策近视与持续发展相悖
        (四) 因循守旧与创新发展相悖
        (五) 权力寻租与社会稳定相悖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观念陈旧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 追求“显绩”忽略“潜绩”短视经济转变
        (三) 用人上德才观偏废耽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 领导干部知识恐慌乏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 圈子里潜规则至上破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 领导干部心浮气躁贻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发展的趋势
    一、由管制型转向简约型
        (一) 简约领导与简政放权的内涵及特点
        (二) 简约领导与传统领导的区别
        (三) 新常态下简政放权的意义
        (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二、由官僚型转向服务型
        (一) 服务型领导的内涵
        (二) 善于服务是领导力变革的根本
        (三) 党的领导力变革首要体现是政府角色的双重转型
        (四)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特殊本质
    三、由集权型转向共享型
        (一) 共享领导的内涵
        (二) 两种领导类型的利弊分析
        (三) 共享领导的价值
    四、由空谈型转向务实型
        (一) 务实领导的内涵
        (二) 务实领导的核心内容
        (三) 务实领导的现实价值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发展的框架
    一、战略管控力
        (一) 战略及定力与战略管控力的涵义
        (二) 战略管控力的理论依据
        (三) 战略管控力的提升
    二、经济平衡力
        (一) 平衡力及平衡状态与经济平衡力的涵义
        (二) 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及其解决
        (三) 国外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启示
    三、创新驱动力
        (一) 引擎与双引擎助力双中高的涵义
        (二) 改造传统引擎
        (三) 打造创新引擎
        (四) 创新驱动力的时代价值
    四、愿景感召力
        (一) 愿景与愿景感召力的涵义
        (二) 愿景感召力的特点
        (三) 愿景感召力的作用
    五、法治践行力
        (一) 践行和法治践行力的涵义
        (二) 法治践行力的特点
        (三) 法治践行力的实质
    六、民生惠及力
        (一) 民生惠及力的涵义
        (二) 民生惠及力的特点
        (三) 民生惠及力的实质
第七章 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领导力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成功经验
        (一) 建立健全领导力变革长效开发机制
        (二) 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保障领导力发展
        (三) 规范领导力开发方法路径应多元化
        (四) 关注领导力开发中的本土文化因素
    二、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 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 重视教育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三)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有效作用
        (四) 汲取对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
第八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实现途径
    一、以包容并蓄培养领导力变革
        (一) 包容性发展与包容领导力的内涵
        (二) 包容领导力的作用
    二、以道德规范修成领导力变革
        (一) 道德规范之于领导的重要性
        (二) 道德规范是改变领导力的有效手段
    三、以变革胆识完成领导力变革
        (一) 以变商提高发展领导力变革
        (二) 以胆商提高促成领导力变革
    四、以能力转型促进领导力变革
        (一) 领导能力转型的必要性
        (二) 转变观念是领导能力转型的关键
    五、以制度完善保障领导力变革
        (一) 制度创新对于党的经济领导力变革的重要性
        (二) 干部任免从“委任制”到“责任制”的转变
    六、以实践锻炼成就领导力变革
        (一) 注重实践是领导力变革的根本
        (二) 实践是实现领导力变革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刘国光学术生涯概述
    第一节 刘国光的学术生涯简介
    第二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对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三、在与多种经济思想的碰撞中发展充实
    第三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之交对宏观调控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在批判和反思中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特点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三、大无畏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经济思想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结合论
        一、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不是排斥的,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二、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节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注意点
    第三节 双重模式转换
        一、双重模式转换的含义
        二、两种模式转换是相互促进的
        三、促进双重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论
        一、抑制通货膨胀
        二、治理通货紧缩
        三、“软着陆”理论
        四、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五节 简要的评论
        一、刘国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杰出探索者
        二、刘国光是最早提出“双重模式转换”的经济学家,为两个根本性转变决策作出了先行的论证
        三、刘国光是经济发展的稳健派
第三章 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争论
        一、“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二、公有经济是否低效论
    第二节 落实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一、公有制经济必须把握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二、探索多种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途径
        三、有序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四、尊重市场规律,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资本营运理论
        三、把遵循市场规律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相结合起来
        四、对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四章 论新时期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的观点
        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原因分析
        三、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解决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二、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性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刘国光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
        二、刘国光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刘国光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建议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对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反思
    第一节 坚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学术界对改革方向讨论的主要观点
        二、刘国光关于改革方向的观点
    第二节 改革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推进
        一、唯物论对改革的指导作用
        二、辩证法对改革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不走老路、邪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改革的指导作用
第六章 坚决批判和抵制新自由主义
    第一节 对新自由主义的分析
        一、警惕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教学中的干扰
        二、对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盛行的原因分析
        三、新自由主义实质
    第二节 对新自由主义主要经济观点的批判
        一、反对全面私有化,掉卫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要尊重市场规律,但不能迷信市场
        三、批判极端的自由化,强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三节 应对新自由主义挑战的建议
        一、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舆论导向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第四节 简要评论
        一、引起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走向
        三、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繁荣发展
第七章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一、立场上,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二、方法论上,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方法论
        三、内容构建上,要系统地梳理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本质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五、宏观经济调控
        六、对外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主流和主导
        二、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
        三、要防止两种教条主义
    第四节 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学的建议
        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教学方针
        二、要重视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
        三、要提高师资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四、要保证高校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第五节 简要评论
        一、刘国光是对政治经济学科建设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思考的经济学家
        二、刘国光关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三、刘国光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论
    一、刘国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二、通过对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可加深对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和改革开放历程的认识
    三、刘国光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严谨学风是广大的经济工作人学习的榜样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入世,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蒋捷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J].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2)
  • [5]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中国特色经济合作理论研究[D]. 张静. 吉林大学, 2018(12)
  • [7]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D]. 王蔚.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2)
  • [8]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D]. 王艳珍.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6)
  • [9]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0]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 何海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加入WTO,我们共同面对——本刊专访着名经济学家董辅仁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