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电联宣的运作模式

浅谈广电联宣的运作模式

一、略谈广播媒体联合宣传的运作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高可欣[1](2019)在《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的加入以及广播的“窄”播化、四级办台等原因使得广播新闻生态圈的竞争环境更加剧烈。与此同时,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成为了主流,互动参与行为较以往更加频繁,利用多种媒介获得新闻信息则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这些变化都让广播新闻节目一时间难以应对,也导致了其承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压力极具增大。因此,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只有及时创新,才能够在这种困境中寻求到突破。而外部技术环境的高度发展也刚好给湖南交通频道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在此创新背景下,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从节目生产、节目功能、传播形式和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这四个层面展开了创新。在创新节目生产上,其拓宽了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强化了深度报道,同时对节目编排方式进行了优化。在创新节目功能上,其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服务性;在创新传播形式上,其通过和新媒体进行融合,不仅使新闻节目内容可以通过在线音频软件以及其自主打造的融媒专属平台进行传播,还实现了将更丰富的新闻内容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发布;而在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上,通过培养名主持和开展线下活动也为其新闻节目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给湖南交通频道带来了可观的市场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较高的业内评价。然而,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的创新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媒介融合方面,其战略布局缺乏新意,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不高。其次,在新闻内容方面,与其他频率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缺乏“差异性”。最后,其仍需改进的新闻生产体制正束缚着其持续的创新。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寻求未来的创新方向也刻不容缓。从湖南交通频道当前拥有的创新条件来看可以设想其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中能运用车联网技术、“AI”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创新广播新闻生产传播新模式,打造定制新闻和广播“智媒体”新闻中心。同时,也能通过发挥车联网优势、强化用户思维等广播新闻生产传播创新理念提升节目内容质量。最后,可以通过实现与本地都市媒体的“合作共享机制”、再造以媒介融合为中心的节目生产传播流程等广播新闻生产传播创新机制扩大节目社会影响。这些创新措施也或许会成为未来交通类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方向。

李溪慧[2](2019)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文中提出本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主导性的传播媒介,移动传播、大数据的普及应用标志着全面新媒体时代的开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批评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批评主体由知识分子向着大众和各种新媒体意见领袖泛化,批评话语由学术话语独秀向着学术话语与散碎的、个性化的话语并存转变,批评样态由总体性、历史性的文字批评向着散碎的、即时的以及影像的批评拓展,传统批评范式被弱化,批评标准呈现多样化甚至混杂化,个人化批评标准替代学术标准或专业标准成为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显着现象,同时网络中的批评话语表达出现了情绪化、宣泄式的表述,产生道德失序等问题。传统电影批评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批评崛起,改变了批评的格局。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产业发展、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来看,建构起合理有效的电影批评体系都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对当下电影批评的现象及成因进行梳理分析,发掘问题之所在,从而为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知电影批评、发挥电影批评的作用并重构电影批评体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论文主体包括如下七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现有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第2章: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交流,内容用户同时也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越发显着,造就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文化表达的多样化与开放性、文化审美的媒介化。这是当下电影批评流变的新媒体时代作用,它促使电影批评的总体特征的转化。第3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从点对面到互文本传播的转化、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转化,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转化。新媒体影评改变了传播的单向性和封闭性,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但无中心结构虚拟的群体传播存在信息缺少过滤的弊端。第4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批评主体个体身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分化,知识分子批评仍然存在但从中心位置退出,大众崛起成为数量上的绝对主体,职业影评人也是批评中的一种重要力量。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呈现为张扬个性、真实身份隐藏在网络背后、并自觉形成某些兴趣为指向的群体聚集。在对主体演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后,着重去探讨主体身份背后的话语权问题。第5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话语流变。多元化的批评话语是新媒体时代话语构成的显着特征。批评话语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解构,体现为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性的解构,导致新媒体时代批评话语意义的游移与含混。电影批评的体制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三种话语形态,在建构多元批评话语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民间话语与专业话语、民族话语与西方话语也在多元的话语格局中复杂交织。第6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与样态转换。新媒体批评范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大众文化批评、感悟式批评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样态在不断拓展中,从文字批评到视觉化批评、从总体性批评到微碎化批评、从历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拓展给批评提供了更多可能第7章: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首先梳理新媒体技术性变革带来的建设问题,体现为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建构、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建构。然后对理论建设进行问题性思考,批评标准混杂、批评理论个人化碎片化、批评的道德失序是当下电影批评的存在主要问题,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才能建设起真正适应当下语境的电影批评。最后对电影批评建设提出几点总体性的构想,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规范非专业批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加强机制性建设。总之通过对新媒体电影批评的总体发展演变进行理论思考,并进行建构合理有效批评格局与批评生态的尝试,其意义在于:首先确认媒介语境对新媒体电影批评开展的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新媒体语境制约了言语的传达交流,也能够消除歧义,引导正确理解和传达言语的意义。其次,梳理当下电影批评的种种问题与乱象。在对电影批评媒介语境和诸多要素的分析中剖析学术批评的“边缘化”、大众批评的喧嚣无序、职业批评的缺失主体性等问题,对网络水军现象、酷评骂评现象、批评泛化、价值迷失现象进行深入的理性审视,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批评的合理建构提出有益的见解。再次,对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建构进行合理设想,提倡建构多元发展的电影批评格局,从而指导电影批评实践,促成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的互为互动,推动电影批评生态的健康发展。

孟伟,宋青[3](2017)在《2016中国广播融合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以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众信息交往的重要场景、重要阵地,传统媒体包括广播媒体融合探索进入"深水区"。广播人通过多种渠道更深、更广地展开广播转型与创新的讨论和实践。首先,守住声音媒体属性和社会传播责任的本分,大胆创新,在广播喉舌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引导网络舆情等方面做出基于新兴媒体技术和新渠道的有益探索,广播声音传播的本体属性获得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其次,移动互联网领域信息产品聚合等核心理念渗透到广播内容生产、运营的具体细节中,新型内容产品的开发已被广播界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再次,从众媒到智媒的广播技术创新探索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2016年,我国广播在迎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抓住新的机遇,为新型主流媒体赢得应有的话语权。

郑永涛[4](2015)在《南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品牌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广播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独特的品牌定位获得听众的关注,通过打造品牌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成为广播媒体赢得高收听率和忠诚度的关键。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分析阐述,以论证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广播品牌综述,从品牌与广播品牌要素分析、创建广播品牌的意义和国内外广播品牌创建三个方面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南宁电台广播品牌的构建,广播品牌的构建是广播媒体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基础是打造品牌节目,魅力在于实现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而活动品牌则是落实这项战略性工作的催化剂,最终目标是塑造出具有良好形象的频率品牌。这一部分结合了南宁电台节目、人才、活动以及频率的具体情况做详细论述。第四部分,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收听率、市场占有率、到达率、频次比率这些衡量广播频率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和广告收入等数据为基础,对南宁电台的广播品牌进行分析,得出南宁电台拥有广播品牌的结论。第五部分,南宁电台广播品牌创建的启示和建议。品牌创建是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蓬勃发展、媒介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广播媒体需要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品牌创建道路。结束语。笔者以南宁电台为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南宁电台的广播品牌构建之路。为南宁电台打造品牌战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之路做出合理建议,为发展我国广播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孟伟[5](2015)在《2014年中国广播发展图景》文中认为2014年是我国传统广播深入探索媒体融合的一年。从媒体形态转型、产业模式转型,到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型,以至互联网思维的转型都迈出了一大步。从有效覆盖到有效到达、从公益服务到公共服务的拓展、从农村广播服务的创新到政治报道的新媒体化,传统广播坚守社会价值和音频传播的优势,虽有彷徨和困惑,但勇于进行基于新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沿性探索,彰显了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独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创新力。

覃继红,王佩,吕晓虹[6](2013)在《《中国广播》创刊20年的点点滴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诞生于延安的人民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播》(月刊)杂志是一本研究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和广播业态规律的公开发行出版物。从1993年7月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这本杂志承载了广播人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希望与梦想,记录了广播人在逆境中探索、在期盼中前行的感悟与思考。为了记载这20年留存在记忆中的一件件难忘的事,2013年5月7日,《中国广播》杂志召集曾经领导或在杂志工作过的部分同志进行座谈,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实录的方式,将座谈会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记载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李洋[7](2012)在《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把广播媒体划入了第三产业,表明国家开始承认广播的产业属性。2001年3月,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策略正式纳入到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文化产业”第一次正式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表明国家在新时期将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都在推动着我国广播媒体进行产业改革,在这股产业洪流中,黑龙江交通广播作为其中一员,走产业发展之路是其必然选择。本文重在探讨“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它包括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现状和特点分析、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策略以及其近十几年来产业管理带来的可借鉴意义。同时,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仍然在进行当中,仍需我们关注。

许琳[8](2010)在《当代广播媒体的立体式经营研究》文中提出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的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收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的重要媒介工具,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媒体以及三网融合的趋势发展,广播媒体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的被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瓜分,这不得不使我们要更加关注广播媒体产业的发展。传媒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但目前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媒体在发展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遇到的一些困境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优势广播电台的经验总结,摸索创新出新的经营思路和运行模式。秉承媒体创新的意识,着重从媒体形象、创收渠道、经营模式、媒体服务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树立“立体式”的媒体创新意识,力争让广播媒体的发展更为成熟,并希望以此来为中国广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思考。本文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传媒界,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竞争元素,该文通过对广播媒体的理论探索,提出的一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李春华[9](2010)在《地方广播舆论监督类热线节目研究 ——以《阳光行风热线》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受众面前,发挥着其他监督形式无可替代的强大威力,但是,由于目前舆论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监督环境还不尽如意,在缺乏新闻法律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处于困境之中,影响了舆论监督的顺利有效开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报告同时指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些论述都为如何进一步发挥媒介优势,强化舆论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舆论监督虽然在社会监督机制中作用独特,但是媒体不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强制性,它的力度还不够。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新闻纵横》类节目在中央和省级电台风头正劲的时候,一些地市级电台就已经感到了监督方式在权力干预下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尝试通过热线电话让普通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反映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公共信息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这类节目的开办对于缓解当地的社会矛盾,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的社会和谐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而且该类节目也在当地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舆论监督类广播热线节目不仅革新了广播舆论监督传统的节目形式,延伸了广播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拓展了广播舆论节目的创新空间,而且发挥了广播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交流沟通方便的优势特点,从而提升了广播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的媒介影响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地市级广播电台开办了此类节目,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阳光行风热线》节目现象。这种舆论监督类广播热线节目现象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新闻舆论监督,尤其是广播舆论监督节目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力求从微观视角切入,即以笔者所在的滨州人民广播电台所开办的《行风热线》节目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阳光热线》节目入手,对该类节目如何发挥目前无奈处于弱势媒介地位的广播的优势特点,把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广播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就其产生背景、特点功能、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粗浅的探讨和研究。

王丽[10](2010)在《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发展看,当广播遭遇电视的重创后,另辟蹊径,开始细分听众,采取一家电台只播出一种节目取胜的的节目编排模式与节目形态,开创出了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传播模式;五十年代发轫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广播运行模式。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从美国发源,20世纪70年代传入台湾,21世纪初再由台湾资深传媒人引入中国大陆开始实施,因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类型化广播发生的环境与美国既有相似之处如遇到电视媒介的竞争,也有不径相同的地方,比如遇到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等等。因此,研究类型化广播既要把它放到世界范围内考察,更需要考量我国自身的国情和媒介语境等因素。本文以类型化广播为研究对象,着眼点有二:一是研究作为广播运行新模式的类型化广播,与我国广播发展第二阶段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即类型化广播及其特征等相关概念的厘清,从而为这一目前尚稍显空白并存在一定争议的学术研究抛砖引玉;二是归纳美国、台湾类型化广播发展特点,重点分析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发展的实例,以此找出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发展遇到的瓶颈以及突破途径,提出在我国实施类型化广播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预测我国类型化广播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首先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广播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较为本土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即认为根据市场细分和受众细分理论,类型化广播是在一个地区频率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在一个频率中只播出针对不同听众的某一类特别喜好的内容,以一种时钟循环的编排模式播出某一固定类型的节目。明确提出类型化广播呈现以下特征,即五大模式特点:特定类型的“内容流”、固定格式的“模块流”、竖式编排的“形式流”、植入广告的“点式流”、目标明确的“听众流”。另外,花相当篇幅区分了类型化广播与综合广播特别是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表面上看,专业化广播和类型化广播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类型化广播的运作逻辑和运营理念上与专业化广播其实相去甚远。它们会互相借鉴、扩展、融合,但“单一”性不变,专业化就是专业化,类型化就是类型化。一般而言,专业化在先,类型化在后;专业化粗分,类型化细分;通俗地说,如果把专业化电台比喻为专卖店的话,那类型化电台就是精品店。文章总结了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情况,认为2002年国内第一个流行音乐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开播,开始了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探索;迄今几乎每年都有不止一家类型化电台产生。八年左右时间类型化广播的探索与实践,使中国大陆广播在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中国广播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中央台到省级台到省会城市电台的一百多家电台相继采用类型化广播模式,形成了类型化广播的第一方阵;二是类型化广播以音乐台为主但细分程度低,新闻、故事等类型化电台开始展露头角。文章选择了北京地区的国家级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88.7热力金曲广播以及笔者所在的省级电台湖北音乐广播FUNMUSIC RADIO以及省会城市电台的武汉音乐台作为分析和比较的案例,认为其发展遇到如下共同的瓶颈和问题:首先是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制度瓶颈:一是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二是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三是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四是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电台的类型化发展得不到社会资源的有利支撑。其次是类型化广播的运作模式瓶颈:一是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一个城市出现两个甚至三个听不出区别的类型化电台;二是缺少地方特色,与本地听众的贴近度不够;三是主持难度加高,类型化音乐电台主持人说话时间有规定,要求主持人语言提炼能力更强、主持个性更鲜明;四是节目互动性不够,机器编程的歌曲循环反复加上主持人少量的语言构成类型化音乐台的全部,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必然下降;五是节目模块局限性大,使得广播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受到制约。另外,技术、频率资源等一些客观因素也成为制约类型化广播发展的瓶颈。在具体对策上,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具体做法:一是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从时间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一蹴而就,应逐步推广;从地域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同步展开,应分步进行。二是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科学调研,精准定位;技术先行,细化定位。三是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从受众上,类型化广播切忌追求面面俱到,应锁定“小众”;从品牌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个性模糊,应有明显特色;从主持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千人一面,应独具魅力;从广告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包打天下,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面向市场,深入推进类型化广播。最后本文将类型化广播这一课题置于整个媒介和世界广播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判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电台的数量呈激增趋势;随着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电台呈多元化类型趋势;随着体制改革的推动,类型化广播将呈现出联盟化趋势。特别是利用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优势联手构建省级广播联播网,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先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台湾的既有做法,并且有可能在我国起到广播改革的示范性作用和影响。

二、略谈广播媒体联合宣传的运作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广播媒体联合宣传的运作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
    1.1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1.1.1 新媒体对广播新闻核心竞争力的冲击
        1.1.2 广播频率细分所带来的业内竞争
        1.1.3 外部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
    1.2 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
        1.2.1 移动化、碎片化接收方式成为主流
        1.2.2 互动参与行为频繁
        1.2.3 多种媒介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1.3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自身发展的需要
        1.3.1 广播新闻的舆论引导责任
        1.3.2 广播新闻的经济效益压力
第2章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的创新举措
    2.1 改革新闻节目生产方式
        2.1.1 寻求多渠道新闻来源
        2.1.2 强化深度报道,彰显自身公信力
        2.1.3 优化节目编排
    2.2 提升新闻节目服务功能
        2.2.1 加强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2.2.2 做好新闻内容的贴近性解读
    2.3 拓宽新闻节目传播渠道
        2.3.1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2.3.2 与在线音频软件融合
        2.3.3 打造专属平台
    2.4 打造新闻节目品牌影响
        2.4.1 培养“名主持”
        2.4.2 开展线下活动
第3章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的效果和不足
    3.1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的效果
        3.1.1 可观的市场效益
        3.1.2 良好的社会效益
        3.1.3 较高的受众评价
    3.2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中的不足
        3.2.1 融媒布局雷同,融合程度不高
        3.2.2 新闻内容缺乏“差异化”
        3.2.3 新闻生产体制仍需改进
第4章 湖南交通频道及全国交通类广播新闻节目未来创新发展的建议
    4.1 运用媒介技术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生产与传播新模式
        4.1.1 跟踪车联网发展,探索广播新闻定制新模式
        4.1.2 运用“AI”技术打造广播“智媒体”新闻中心
    4.2 创新新闻节目生产理念提升内容质量
        4.2.1 发挥场景优势精制新闻内容
        4.2.2 强化用户思维服务受众多样需求
    4.3 创新生产传播机制扩大节目社会影响
        4.3.1 实现与本地都市媒体的“合作共享机制”
        4.3.2 再造以媒介融合为中心的节目生产传播流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收听调查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关于电影批评理论和批评史的研究
        1.2.2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呈现的新问题研究
        1.2.3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1.2.4 本文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电影批评遭遇新媒体
    2.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2.1.1 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2.1.2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表征
    2.2 关于电影批评
        2.2.1 什么是电影批评
        2.2.2 传统电影批评的特点
        2.2.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新变
    2.3 强势发展的新媒体批评对电影批评的影响
        2.3.1 向多媒体化发展——对电影批评载体的影响
        2.3.2 向大众演化——对电影批评主体的影响
        2.3.3 向娱乐拓展——对电影批评功能的影响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方式的演化
    3.1 电影批评传播的技术语境凸显
    3.2 新媒体引发的电影批评传达与接受形式的变革
        3.2.1 从点对面到互文本的传播形态
        3.2.2 从纸质传播到一键式发出的信息发布
        3.2.3 从整体接受到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接受
    3.3 电影批评传播形式变革对影评的影响
第4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变迁
    4.1 批评主体构成与批评新秩序
        4.1.1 大众的喧嚣
        4.1.2 知识分子的言说
        4.1.3 职业影评人的发声
    4.2 批评主体的群体特征
        4.2.1 个性化的批评主体
        4.2.2 隐藏的批评者与静默的批评者
        4.2.3 群体聚集的批评者
    4.3 批评主体身份和话语权的分析
        4.3.1 批评者、娱乐记者与网络推手
        4.3.2 话语权背后的权力与资本逻辑
    4.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变迁剖析
第5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的流变
    5.1 批评话语的解构
        5.1.1 网络语言对传统批评话语的解构
        5.1.2 碎片化语言对整体性权威型话语的冲击
        5.1.3 话语的含混与意义的游移
    5.2 建构中的多元批评话语构成
        5.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
        5.2.2 理性深思的专业话语
        5.2.3 喧嚣的情绪化的大众话语
    5.3 多种批评话语的交织
        5.3.1 民间批评话语与专业批评话语的融汇
        5.3.2 西方话语的介入与民族性话语的建设
    5.4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话语流变相关问题思索
第6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文本范式及样态转变
    6.1 电影批评范式及范式演化
        6.1.1 批评范式与电影批评范式
        6.1.2 传统批评范式的权威性消解
        6.1.3 多元批评范式的兴起
    6.2 电影批评样态的多元扩展
        6.2.1 从文字批评向视听批评的样态延申
        6.2.2 从总体性批评向微碎化批评的样态扩充
        6.2.3 从延时批评向即时批评的样态拓展
    6.3 对电影批评范式探索与样态扩展的审视
第7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思考
    7.1 新媒体技术变革之于当下电影批评建设
        7.1.1 交互传播与主体泛化下的批评重构
        7.1.2 移动终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批评重构
    7.2 当下电影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于批评建设
        7.2.1 批评标准的多元混杂与批评标准的确立
        7.2.2 批评理论的碎片化与批评理论的新建
        7.2.3 新媒体批评的道德失序与批评的道德再察
    7.3 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建设的总体性构想
        7.3.1 确立主流批评的原则标准,扩大主流批评的影响力
        7.3.2 规范非专业批评的发展,强化专业与非专业批评的共生
        7.3.3 适时制定电影批评的法律法规,加强机制性建构
结语:媒体融合发展下电影批评的机遇与使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2016中国广播融合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广播业发展格局
    1. 音频媒体用户规模
    2. 音频媒体的移动收听方式成熟普及
    3. 聚合音频为未来发力点
    4. 广播收入的正能量启示
    5. 广播车载移动产业拓展
    6. 广播移动互联网的有效覆盖
二、广播创新发展国家主流媒体功能
    1. 广播新型产品理念
    2. 广播创新技术宣讲国家大政方针
    3. 广播引领主流价值观
    4. 广播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
    5. 广播民族宣传服务的有效覆盖
    6. 广播国际传播能力拓展
三、广播创新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1. 公益服务平台创新
    2. 应急传播平台创新
    3. 慈善平台创新
    4. 生活服务平台创新
    5. 农业信息平台创新
四、从广播产业到信息产业的创新
    1. 广播供给侧改革
    2. 广播用户思维指导节目创意
    3. 从广播品牌到广播IP
    4. 广告与“服务”和“游戏”的结合
    5. 广播微商飞速发展
    6. 广播入主直播产业
    7. 广播大连接
五、从广播节目到广播内容产品的创新
    1. 声音本体战略和高质量声音节目
    2. 声音艺术节目开发
    3. 声音心灵节目探索
    4. 短音频节目
    5. 声音资源开发
六、从众媒到智媒的广播技术创新
    1. 广播融媒体平台开发
    2. 广播大数据评估技术
    3. 版权保护技术
    4. 广播智能科技
七、结语
    1. 广播发展需要找到向“内”的力量
    2. 服务“用户”更是“引导”用户
    3. 广播转型无法忽视的行业基础经济规律
    4. 广播边界消融的“太空舱”
    5. 启动广播人才工程的必要性
    6. 立法和规制不是“管死”而要“管活”

(4)南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广播品牌综述
    第一节 广播品牌要素分析
        一、品牌的概念
        二、广播品牌
        三、广播品牌创建要素分析
    第二节 创建广播品牌的原因分析
        一、基于媒介竞争的广播品牌创建
        二、基于产业发展的广播品牌创建
    第三节 国内外广播品牌创建分析
        一、国外广播品牌创建分析
        二、国内广播品牌创建分析
第二章 南宁电台广播品牌概述
    第一节“内容为王”,打造品牌节目
        一、《焕然一新早高峰》,伴随出行人群的一档早间资讯类栏目
        二、《大嘴说交通》,搭建直接投诉、解决问题的平台
        三、《1074大嘴修车》,服务南宁广大车友的品牌生活服务栏目
        四、《全民欢唱第一榜》,要在南宁上空“想唱就唱”
        五、《吃香喝辣》,1074交通台重磅推出南宁本土小吃节目
    第二节 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出色的人才团队
    第三节 推出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第四节 打造有个性的专业频率
        一、FM101.4 新闻台:首善之区,首府之声
        二、FM107.4 交通台:资讯领航、音乐换挡
        三、FM104.9 经典调频:经典之声、全天守候
        四、成功FM89.5 电台:雅俗共赏、精品故事
第三章 南宁电台广播品牌分析
    第一节 小台精办,强化内部竞争优势
    第二节 重视产品,打造广播媒介的“金子招牌”
    第三节 把握机遇,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手机微信关注,提升品牌关注度
        二、建立网络广播
    第四节 注重营销,拓展多元化经营
第四章 南宁电台广播品牌创建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南宁电台广播品牌创建的启示
        一、培养应急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品牌意识
        二、确定频率理念,打造广播媒体的频率形象
    第二节 南宁电台品牌创建的问题分析
        一、同城竞争、节目雷同
        二、南宁电台网站建设的缺失
        三、频率发展的“侧重”与“并重”
    第三节 南宁人民广播电台品牌创建的建议
        一、品牌整合、融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新媒体助力,提升品牌形象
        三、根据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抢占老年受众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2014年中国广播发展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播传播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从有效覆盖到有效到达
        1.区县广播联盟深化三农服务
        2.“大喇叭”的新生力
        3.民族语言广播开播
        4.兵团综合广播开播
        5.高速公路广播开播
        6.国家级应急广播联动机制建立
        7.外宣广播多元、立体化推进
    (二)从公益服务到公共服务
        1.公益广播体制层面的改革
        2.公益节目高品质、长效开展
        3.新闻广播创新公共服务模式
        4.品牌化的百姓互助类节目
    (三)从“走转改”到“农村与城市的桥梁”
        1.走转改联动报道
        2.内容表达民间化
        3.沟通农村与城市的桥梁
    (四)政治报道的新媒体化
        1.以新媒体思路制作广播节目
        2.传统电台之间的新媒体联动
        3.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的高度互补
二、广播影响力:音频媒体融合全面深化
    (一)广播体制性融合
        1.广播机构融合
        2.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融合
        3.制作人制(及主持人工作室)
        4.项目团队负责制
        5.国有媒体与民企融合探索
    (二)广播内容融合
        1.内容设计产品化
        2.内容模式互联网化
    (三)广播运营融合
        1.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平台
        2.广播互联网金融试水
        3.广播内容数据营销
    (四)广播跨区域、跨行业融合
        1.基于新技术的跨区域融合
        2.基于政策需要的跨区域、跨部门融合
        3.基于战略发展的跨行业融合
        4.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广播媒体价值
三、广播公信力:新技术驱动下的成熟专业化媒体
    (一)广播业态渐趋成熟
        1.医疗药品、保健品专题广告转型
        2.媒体的社会价值是长远的核心竞争力
    (二)夯实广播基本功
        1.碎片化中寻求整体性和深度
        2.节目从原创到聚合再到原创
        3.坚守新闻立台理念
    (三)老节目,新思维
        1.名牌节目的新生力
        2.交通广播二次创业
    (四)广播的规制
        1.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
        2.外资曲线进入音频内容生产
        3.互联网语言规范
        4.取缔“黑广播”
四、广播生命力:新形态、新流程、新渠道
    (一)“去广播化”的广播新品
    (二)即采即播的新流程
    (三)为移动互联网人群专设的新闻频率
    (四)内容生产的数据化决策趋势
五、广播的蓝海在哪里
    (一)无尽的忧虑:车载移动阵地会不会失守
    (二)诸多疑惑:传统广播何去何从
    (三)寻找广播的蓝海
        1.无关乎“新”与“旧”
        2.市场化力量的双刃效果
        3.广播内容优势有期限
        4.大数据的罪与罚

(7)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
    第一节 “广播产业”、“文化产业”、“产业管理”的涵义
        一、 广播产业的涵义
        二、 文化产业的涵义
        三、 产业管理的涵义
    第二节 发展广播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 广播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产业管理是形成广播产业的必由之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现状
        一、 黑龙江交通广播的发展脉络
        二、 黑龙江交通广播产业管理的组成
    第二节 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特点
        一、 精细化提升了管理品质
        二、 产业化助推了品牌价值
        三、 车友俱乐部提供了拓展平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策略
    第一节 与时俱进的产业定位
        一、 正确认识事业单位体制的优与劣
        二、 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
    第二节 贴近市场的品牌营销
        一、 全力打造品牌节目
        二、 包装推介明星主持人
        三、 户外活动品牌化运作
    第三节 创新科学的管理经营
        一、 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搞活创新方式
        二、 建立尊重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三、 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拓展新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交通广播对广播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直面市场形势,勇敢应对产业发展浪潮
        一、 广播产业发展要直面市场形势
        二、 广播产业要融入产业发展浪潮
    第二节 尊重市场规律,深化改革达到和谐共赢
        一、 广播产业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
        二、 广播产业要深化改革取得共赢
    第三节 走进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 广播产业要纳入到文化产业之中
        二、 广播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当代广播媒体的立体式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当代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广播媒体的整体收听态势
        (一) 广播媒体的受众群体
        (二) 广播媒体细分化的节目定位
        (三) 广播媒体的收听环境
        1、传统半导体伴随性收听
        2、车载广播主动收听
        3、网络广播在线、记忆收听
        4、手机广播自主、点播收听
    二、广播媒体的经营现状
        (一) 广播媒体经营的增长及幅度
        (二) 广播媒体经营的结构格局
第二章 新媒介环境下广播媒体的困境
    一、广播与电视、报纸媒体的竞争
        (一) 广播与电视媒体的竞争
        (二) 广播与报纸媒体的竞争
    二、广播与数字新媒体的竞争
        (一) 广播与新媒体的竞争
        (二) 广播与网络媒体的竞争
        (三) 广播媒体内部的竞争
    三、制约我国广播媒体发展的因素
        (一) 专业人才的匮乏
        (二) 媒体经营的稚嫩
        (三) 广告环境的混乱
第三章 广播媒体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一、自身优势的无可替代性
        (一) 广播媒体自身优势
        (二) 广播广告竞争优势
    二、新的技术手段带来经营空间的增长
        (一) 网络广播的迅速普及
        (二) 手机广播的便捷应用
第四章 当代广播媒体发展的创新扩散
    一、树立“大媒体”的品牌形象
        (一) 打造强势媒体品牌形象
        (二) 个性化精品栏目锁定市场
        (三) 媒体全方位包装要到位
    二、拓展“多元化”的创收模式
        (一) 创新“适地适时”的经营模式
        (二) 开发新颖的广告产品
        (三) 拓展广播媒体创收渠道
        (四) 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品类
    三、完善“专业化”的服务理念
        (一) 提高专业化团队素质
        (二) 培养专业化研究能力
        (三) 策划创意精品广告文案
        (四) 推出“定制化”服务理念
        (五) 提高服务效率,共享广告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地方广播舆论监督类热线节目研究 ——以《阳光行风热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地方广播舆论监督类热线节目的兴起
    一、"阳光热线"风行全国
    二、学术研讨相对滞后
第二章 个案解析:滨州《行风热线》的传播学观察
    第一节 热线传者:舆论监督责任担承
        一、《行风热线》重塑地方广播的新闻理念
        二、《行风热线》再造地方广播的媒体形象
    第二节 热线受众:参与监督有序互动
        一、《行风热线》架起理解沟通桥梁
        二、《行风热线》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第三节 热线新闻:三位一体贴近现实
        一、"三位一体"的新闻模式
        二、"理政为民"的新闻理想
第三章 文本精研:《行风热线》节目功效分析
    第一节 节目样态分析
        一、矛盾:在沟通交流中化解
        二、问题:在和风细雨中解决
    第二节 节目效果调查
        一、社会功能凸显
        二、服务空间拓展
第四章 由点到面:《行风热线》的传播效应
    一、横向延伸媒体联动
    二、纵向拓展立体传播
第五章 创新求变:《行风热线》节目的拓展思考
    第一节 《行风热线》节目存在的隐忧
        一、舆论监督渐趋"弱化"
        二、节目内容时有误读
        三、受众难以持久忠诚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一、从小处着手,多为群众解难题
        二、要审慎操作,少为媒体自身添难题
        三、要注意多学习有关政策,不为政府出难题
        四、一定要有好编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问题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类型化广播及其产生背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的涵义与特征
    一、类型化广播的涵义
    二、类型化广播的特征
    三、类型化电台与综合台、专业台的区别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产生的背景
    一、媒介生存形态变化的背景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
    三、汽车工业繁荣发展的背景
    四、商业音乐文化繁荣的背景 第二章 类型化广播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美国的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美国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台湾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台湾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台湾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及其特点
    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大陆类型化音乐广播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分析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FM90.0兆赫)
    一、转型背景
    二、改革特点
第二节 个案分析之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FM88.7兆赫)
    一、HIT FM 88.7音乐频率受众定位
    二、HIT FM 88.7音乐频率节目定位
    三、RCS操作系统的运用
    四、主持人(DJ)在HitFM音乐频率中的作用
    五、广告经营与品牌推广
第三节 个案分析之三-湖北音乐广播FUN MUSIC RADIO(FM103.8兆赫)
    一、湖北音乐广播类型化广播改革的三大特点
    二、关于湖北音乐广播收听情况的实证调查
第四节 个案分析之四-武汉音乐台SIMAL RADIO(FM101.8兆赫) 第四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制度瓶颈
    一、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类型化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
    二、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类型化广播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三、广播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类型化广播人力资源利用率
    四、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运作模式瓶颈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二、缺少地方特色
    三、主持难度加高
    四、节目互动性不够
    五、节目模块局限性大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技术瓶颈
    一、媒介资源
    二、音乐资源
    三、市场调查的局限 第五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对策与前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对策
    一、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
    二、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
    三、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
    四、面向市场,深化推进类型化广播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数量呈激增趋势
    二、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呈多元化类型趋势
    三、体制改革推动,类型化广播呈联盟化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略谈广播媒体联合宣传的运作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交通频道新闻节目创新研究[D]. 高可欣. 湘潭大学, 2019(12)
  • [2]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流变研究[D]. 李溪慧. 辽宁大学, 2019(10)
  • [3]2016中国广播融合与创新[J]. 孟伟,宋青.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03)
  • [4]南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品牌研究[D]. 郑永涛.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5)
  • [5]2014年中国广播发展图景[J]. 孟伟.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03)
  • [6]《中国广播》创刊20年的点点滴滴[J]. 覃继红,王佩,吕晓虹. 中国广播, 2013(07)
  • [7]黑龙江交通广播的产业管理研究[D]. 李洋. 黑龙江大学, 2012(S1)
  • [8]当代广播媒体的立体式经营研究[D]. 许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6)
  • [9]地方广播舆论监督类热线节目研究 ——以《阳光行风热线》为例[D]. 李春华. 山东大学, 2010(09)
  • [10]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丽. 武汉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浅谈广电联宣的运作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