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岩爆防治方法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岩爆防治方法

一、综放工作面邻空巷冲击地压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高家明[2](2021)在《断层区采动沿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沿空巷道围岩结构和围岩运动规律相对复杂,当工作面推采至断层影响区域时,围岩结构的变异程度和断层活化风险增大,区域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强。本文基于实际工程条件,研究断层区沿空巷道围岩运动规律,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相似模拟试验开展上平巷围岩运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采,上平巷与断层距离减小,工作面采动超前影响范围逐渐增大;上平巷围岩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增强;上平巷围岩变形量增大。(2)建立了沿空巷道上覆支承压力与覆岩压力计算式。分析认为断层支承压力与上平巷实体帮侧向支承压力经历未叠加、发生叠加和高度重叠三个阶段,随着工作面推采,上平巷围岩应力集中程度逐步增强。(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得沿空巷道围岩在不同推采阶段对应的受载变形特征。一次见方时上平巷发生严重破坏变形。工作面继续推采时,断层区上平巷围岩变形量、变形范围均随巷道与断层距离减小而增大。工作面二次见方时上平巷超前段变形破坏程度强于一次见方时。(4)综合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在断层影响区域推采,上平巷围岩受到断层支承压力、巷帮侧向支承压力、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影响,造成巷道应力、变形加大,构成断层体的采动范围内岩层活动起到辅助作用。

何生全[3](2021)在《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直立煤层群由于特殊的煤岩赋存和开采方式,覆岩破断运动及其导致的围岩静载应力分布和动载扰动特征与缓倾斜煤层有较大差异,冲击地压灾害严重,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为指导近直立煤层冲击地压防治,系统研究冲击地压机理和预警问题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为此,论文采用实验室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对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监测预警展开研究。研究分析了乌东煤矿87°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显现特征及诱冲因素。冲击地压全部发生在先开采的B3+6工作面;冲击显现以回采巷道为主,位于综放面前方0~209m,单次冲击破坏范围为75~418 m;顶底板巷破坏呈非对称性和方向性,其中顶板巷以顶板侧巷道肩角下沉、帮鼓及顶板下沉为主,底板巷以岩柱侧南帮底角底鼓和帮鼓为主;破坏较同采方法的东部典型水平和缓倾斜煤层严重。微震事件、冲击震源及高波速区位于工作面附近煤体受压撬作用区域的悬顶和岩柱;综采诱发充填体下沉,地表煤层顶板和岩柱有向采空区拉裂现象;煤体所受的压撬应力是诱发冲击的基础静载力源,构造应力、充填体下沉及悬顶和层间岩柱破裂产生的动载扰动对冲击显现有重要诱发作用。研究了近直立煤层群开采静载应力分布规律。煤层群围岩应力场呈现非对称分布特征,B3+6煤层走向水平应力峰值位于超前工作面20.7 m,倾向距综放面顶部39.3 m,都大于B1+2煤层;综采诱发顶板和岩柱向采空区运移,对煤体施加较大的压撬作用,顶板水平和垂向位移分别是岩柱的10倍和3.5倍,顶板侧煤体下沉现象较岩柱侧明显;除B3+6煤层应力集中程度与充填材料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外,煤层群应力集中程度与采深、充填材料密度、侧压力系数及煤层倾角呈正相关;近直立煤层群相对其它倾角煤层悬空顶板和岩柱结构相对完整未破断。建立了震动位移场方程,推导了同步压缩变换函数,研究了近直立煤层群诱冲动载作用规律。介质类型影响震动波传播,同一地层呈现各向同性衰减,巷道围岩受震动波作用发生应力升高并最终卸压发生破坏,S波造成的破坏显着大于P波,受震源位置影响破坏呈明显的由北向南的方向性,巷道破坏呈非对称;岩体破裂产生的动载扰动对诱发近直立煤层冲击地压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了悬空结构走向和倾向物理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了模型的弹性变形能分布函数,研究揭示了近直立煤层群充填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机理。充填长度和充填体反力影响基本顶和层间岩柱走向岩梁组合支撑结构稳定性和工作面区域应力场;围岩能量分布受煤层倾角、侧压力系数、支护力系数及结构悬空长度影响,压撬区弹性能最大,压撬区域顶板和岩柱有发生破裂并产生动载荷的能力,悬空顶板和岩柱结构是静载源和动载源的主要来源;得到了冲击地压致灾过程模型,冲击地压机理为:悬空顶板挤压破裂诱冲机理、悬空岩柱撬转破裂诱冲机理及压撬效应耦合诱冲机理。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近直立煤层群的冲击危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各指标对冲击危险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近直立煤层群时空预警指标前兆特征演化规律与水平/缓倾斜煤层存在差异,多指标集成预警方法能够及时预警冲击危险,解决了各系统各自为政,预警结果独立的问题,提高了预警准确性。研究成果为类似赋存条件煤层群安全开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该论文有图125幅,表15个,参考文献282篇。

崔峰,刘振波[4](2020)在《耿村煤矿巨厚煤层区段煤柱综放复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缓解矿井接替紧张状况,以耿村煤矿巨厚煤层区段煤柱为研究对象,提出复采巨厚煤层区段煤柱的综放开采技术,建立工作面覆岩破断模型,确定复采工作面布置在与区段煤柱相距30 m处的煤矸互层中,保障巷道的安全使用。通过判定工作面冲击地压等级,提出防控冲击地压、巷道支护失效、瓦斯超限爆炸和煤炭自燃发火等灾害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复采区段煤柱及老空区遗煤是安全可行的,区段煤柱的复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缓解了矿井工作面接替紧张状况。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矿井提供复采参考依据。

赵善坤[5](2020)在《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深部复杂的工程地质构造环境、较高的工程地质应力环境和大范围高强度集约型开采所引起的工程地质扰动使得冲击地压发生频度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陕蒙地区深部厚硬顶板条件下回采工作面双(多)巷布置、宽区段煤柱下,留巷因采动影响冲击地压日趋严重。本文以鄂尔多斯巴彦高勒煤矿11盘区采动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勘察与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现场测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采动巷道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和围岩应力环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厚硬岩层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模拟研究了高低位厚硬岩层侧向不同断裂位置组合下区段煤柱受力特征,揭示了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顶板结构破断特征及应力传递机制,研究了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技术与预裂爆破技术在优化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及控制区段煤柱应力状态的适用性和关键技术参数,建立了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典型冲击地压巷道进行了现场效果检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提出了采动巷道稳定性多参量综合评价指标,得出了采深大、顶板岩层厚硬、煤岩层均具有冲击倾向性、区段煤柱留设宽度和巷道支护结构不合理是影响陕蒙地区深部采动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利用自行设计的岩层破断回转加载装置和大尺寸煤岩试样,对比分析了采动巷道高低厚硬岩层在区段煤柱上方四种不同破断位置组合下,低位厚硬岩层应变特征、岩层回转倾角及区段煤柱的受力状态,建立了四种不同破断位态组合下顶板全过程载荷计算模型和区段煤柱极限强度计算模型,得出在区段煤柱宽高比一定的条件下,高低位厚硬岩层分别在采空区侧和区段煤柱中部破断是最优结构组合破断方案,给出了基于低位厚硬岩层高度的区段煤柱稳定性判据。(3)高低位厚硬岩层破断分别体现一次、二次采动影响下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对区段煤柱的影响。低位厚硬岩层向上控制高位岩层回转角度、抑制侧向断裂位置向深部发展,向下回转挤压直接顶短臂岩梁,造成区段煤柱采空区侧应力集中,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形成动载易诱使处于非稳定平衡状态的区段煤柱冲击失稳。(4)“倒直梯形区”和“倾斜块体”是影响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结构稳定的核心。倒直梯形区具有承载上覆岩层重量和传递岩层应力双重作用。倾斜块体一侧以砌体铰接结构支撑上部岩层的重量并作为缓冲垫层吸收上覆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动压载荷,另一侧与嵌入倒梯形结构区内的对应岩层倾斜铰接,为倒直立梯形提供顶推力,控制低位厚硬岩层上方岩层向采空区侧倾斜,具有控制倒直梯形区扩展和保护区段煤柱的双重作用。(5)提出以优化高低位岩层破断结构,增加高位岩层破断释放弹性能传递损耗,优化区段煤柱尺寸,切断底板能量传递通道,提高巷道吸能让压支护强度,控制区段煤柱应力分布,动态调整各种卸压措施时空组合方案的动压巷道防治理念,制定了吸能让压卸支耦合支护原则和参数选择方案,得出深孔断底爆破配合煤层卸载爆破可有效抑制底板冲击,构建了以“吸能稳构、断联增耗、转移释放、让压阻抗”为核心的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体系。(6)采用深浅组合式布孔、炮孔间距为8m时,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可有效增加爆破裂隙密度及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延长爆破衰减能量作用岩石的时间,致使塑性破坏区范围更加发育,爆破块度更加碎裂均匀,位移场速度变化和有效应力峰值点距离观测点最远,顶板结构控制效果最好。(7)通过改变半圆盘弯曲试件裂纹倾斜角度β,分析裂纹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曲线和表观位移场演化特征得出,当0°≤β<15°时,裂纹以Ⅰ型断裂为主,水平位移变化快,垂直位移变化相对缓慢,裂纹呈均匀对称分布;当15°≤β≤45°时,裂纹表现为Ⅰ/Ⅱ复合型断裂,但Ⅱ型破裂占主导地位,水平位移量值变化减缓而垂直位移变化增大;当45°<β时,KⅠ和KⅡ均呈下降趋势,裂纹表现为Ⅰ/Ⅱ复合型破裂。当裂纹倾角声接近45°时,可充分发挥地应力的作用使得裂纹同时承受Ⅰ型裂纹张拉作用和Ⅱ型裂纹的错动剪切作用,尤其适用于注水压力有限的工况。(8)当工作面由未断顶区域进入断顶区域或者进出相邻不同断顶结构控制区域时,因人为造成上覆顶板岩层结构运动不协调,应力与能量传递不连续,积聚在上覆厚硬岩层内的弹性变性能释放不均匀或不充分而在局部区域形成积聚,在外载扰动作用下易发生冲击地压。同时,当厚硬顶板微震监测出现“缺震”现象时,具有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9)对比压裂前后孔内裂纹的裂隙发育及位置、压裂过程中顶板的煤炮强度和频次以及压裂前后辅回撤通道附近的微震、应力变化发现,相比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深孔顶板水压致裂在顶板控制效果、现场施工效率、工程量、限制条件以及施工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但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具有组织时间短、防冲效果见效快的特点,适用于冲击危险区域的应急解危。同时,对于原生裂隙发育的顶板岩层,深孔顶板预裂爆破技术更为适用。

孙鹏[6](2018)在《雨田煤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指出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的严重矿井动力灾害之一。冲击地压因其发生的突然性和剧烈的破坏性对矿山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开采深度进一步加深,复杂地质条件媒层的开发,冲击地压现象日渐增多。研究针对性的主动解危技术措施和矿井动力灾害优化设计,能有效降低冲击地压的危害性,保障采掘工程的安全高效,增强煤矿系统整体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矿井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针对雨田煤矿坚硬顶板条件下的冲击地压灾害防治与矿井采区优化设计开展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雨田煤矿的冲击地压显现概况及其冲击诱发因素。上覆坚硬顶板、褶曲构造和煤柱宽度是一采区西翼工作面冲击危险的主控因素。利用动静载叠加原理对冲击地压煤岩体进行了动静载分析,阐明了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对冲击显现事故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2)开展了雨田煤矿冲击危险性的综合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评定了一采区西翼及各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指数,采用多因素耦合分析法对W1103和W1104工作面采掘期间的冲击危险进行了区域划分。针对雨田煤矿3-3煤层一采区西翼具体致灾类型及实际情况,提出对静载与动载进行时空综合监测的监测预警体系(3)建立了雨田煤矿一采区西翼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体系:冲击地压危险等级的确定与危险区域划分→冲击危险区域的优化设计布置→冲击危险的动静载分级监测预警→冲击危险防治与解危→冲击危险解危效果的检验→采掘正常作业,并给出了采掘工作面不同冲击危险区的监测和防治措施(4)提出了雨田煤矿一采区西翼的防冲优化设计布置方案。综合分析考虑了区段煤柱宽度、开采顺序、工作面开切眼位置、工作面停采线位置、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作用,并建立了相关的优化设计举措,有效降低了冲击危险程度。

解嘉豪[7](2018)在《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围岩动静载特征及冲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冲击矿压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统计表明,95%的冲击矿压事故发生于巷道中,其中65%发生在临空侧巷道中。在缓倾斜煤层中,工作面临空侧巷道的冲击矿压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对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围岩动静载荷特征及冲击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采用工程调研、案例分析、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等手段,研究了临空侧巷道冲击矿压特征及规律,得出如下结论:统计分析了临空侧巷道冲击矿压的显现特征,结果表明:回采期间巷道发生冲击比例高,外帮(煤柱侧)冲击次数较内帮(实体煤侧)高,顶板-煤层属于强冲击倾向性的巷道冲击占比最高,煤柱宽度1030m时冲击频次高。煤层倾角、煤柱及采空区宽度以及覆岩结构是缓倾斜煤层临空侧巷道动静载荷的主控因素。理论分析了缓倾斜煤层与水平煤层临空侧巷道围岩静载应力特征。缓倾斜煤层采空区下侧冲击危险高于上侧;采空区下侧岩层顶板侧应力峰值位置向采空区偏移,底板侧应力峰值位置则向煤体深部偏移。在缓倾斜煤层内开挖巷道后,巷道实体煤侧顶部受压,底部受拉,煤柱侧则反之。护巷煤柱内形成“8”字型弹性核,成为临空侧巷道冲击的主要静载力源。研究了缓倾斜煤层覆岩结构演化规律与动载特征。与水平煤层相比,缓倾斜煤层中“悬臂梁”和“砌体梁”两种结构不容易失稳。临空侧覆岩在“F”型-“T”型-“V”型结构演化过程中,煤柱稳定性变差。坚硬厚层老顶以及亚关键层破断所产生矿震传播至临空侧巷道时携带较高能量,是临空侧巷道冲击的动载力源。模拟研究了煤柱宽度、采空区宽度及煤层倾角对缓倾斜煤层临空侧巷道静载应力场的影响,并得出了远场矿震和近场强矿震作用下临空侧巷道的动载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煤柱宽度15m时,垂直应力集中程度最高;2025m时,顶底板应力峰值差异最明显;随煤层倾角增大,煤柱内顶板应力峰值位置向采空区偏移,底板应力峰值向巷道帮部偏移;远场矿震作用过程中,巷道两帮垂直应力下降,水平应力上升,且迎波侧变化幅度大于背波侧。远场矿震作用后,煤柱内“8”字型载荷与巷道帮部垂直距离减小;近场强矿震作用过程中,巷道迎波侧煤体水平应力瞬间大幅度升高,近场强矿震作用后,巷道迎波侧煤体以张拉破坏为主,顶板下沉为辅,背波侧顶部以剪切破坏为主,底部以拉张破坏为主。上述研究成果在雨田矿W1102工作面得到了应用。主要是采取采前预评价与监测防治措施相结合,减小静载荷与控制动载荷相结合的方法,对冲击矿压危险进行了有效预测和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峰[8](2017)在《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及液态CO2致裂防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冲击地压是最为严重的动力灾害之一。全国各大矿区均存在不同形式的孤岛工作面,孤岛工作面及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愈加频繁,造成的灾害性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何安全高效的开采孤岛工作面,提高煤炭回采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进行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研究,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技术方案,对解决冲击地压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大同矿区忻州窑矿8939孤岛工作面为例,综合应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和井下调查等方法,开展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论文提出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价方法,分析了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动力条件;统计分析了已采相邻工作面冲击地压分布规律,在实验室对孤岛工作面煤的力学参数及冲击倾向性进行测试。运用弹性板理论、弹性力学等理论对煤岩体变形失稳特征和坚硬顶板能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采用CW-TOPSIS冲击地压综合评判模型对冲击影响因子进行权重,分析了孤岛面冲击地压强度。论文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孤岛工作面及相邻工作面开采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回采前及回采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并对区段煤柱塑性破坏受力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了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确定了适合孤岛面的常规防治措施并提出新措施。针对液态CO2致裂措施机理进行研究,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对致裂参数进行测试,并在现场进行试验,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和钻孔窥视设备进行效果监测;针对不同危险性区域制定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方案,利用微震监测和液压支架在线监测进行冲击地压预测和效果检验。论文研究成果确定了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动力条件,揭示了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预测了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提出了液态CO2致裂防冲新措施,并在现场得到良好的应用,制定了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方案。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冲击地压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提高了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的有效性,保障了孤岛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为类似条件矿井提供重要应用价值。

朱斯陶[9](2017)在《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近年来我国80%以上冲击地压事故均发生在特厚煤层采掘工作面的现状,急需在理论上揭示特厚煤层更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的机理,从而为特厚煤层的开采设计、冲击地压防治和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以新疆、山东矿区多起特厚煤层严重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案例调研、岩石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围绕特厚煤层孕灾时间长、易发生"工作面与两道同时冲击"的整体性冲击灾害、冲击与大变形同时致灾等共性问题,系统研究了特厚煤层典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取得了如下成果:(1)研究了特厚煤层两种典型冲击地压(卸荷型冲击和蠕变型冲击)的发生机理。建立了不同厚度煤层巷道围岩能量释放计算方法,提出了以煤体冲击倾向性和动静应力比值为基础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揭示了特厚煤层围岩分区蠕变特征,并推导出了各分区蠕变范围的计算公式,为特厚煤层的开采设计、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2)研究了孤岛工作面发生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全过程。建立了孤岛工作面载荷传递估算模型和煤层承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型冲击危险评估方法,为孤岛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3)提出了深井特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机制。揭示了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基本顶二次破断回转诱发沿空巷道大变形的力学机制,推导出了基于能量耗散指数法的防冲钻孔参数定量计算方法,提出了 "分区分级"的冲击地压防治理念,研发了新型双立柱单元式超前支架,实现了深井特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4)提出了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典型冲击危险区的冲击机制和防冲技术。研究了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联络巷强烈动压区的致灾机理,揭示了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断层活化规律,并将其分为应力显现阶段、蓄能阶段和结构活化阶段三个阶段,建立了深厚表土薄基岩综放采场充分采动条件下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估算模型,为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防冲开采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海平,孟国胜[10](2016)在《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忻州窑矿冲击地压防治存在的预测预报手段落后、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强、主动防御性差及防治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在介绍冲击地压防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成因,提出了由钻屑法、微震法、矿压法、电磁法、综合法5种预测预报技术及"卸、断、护、支、避"5种综合控制技术构成的"55"综合防治技术,并在11号煤层西二盘区8937综放工作面进行现场应用,治理效果显着,达到了主动防御。

二、综放工作面邻空巷冲击地压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放工作面邻空巷冲击地压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断层区采动沿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沿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规律
        1.2.2. 构造影响下采动沿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规律
        1.2.3. 采动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研究方法
        1.2.4. 问题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断层构造区冲击倾向性煤岩地层地质力学特征
    2.1. 工程条件
        2.1.1. 矿井概况
        2.1.2. 工作面地质与开采条件
        2.1.3. 煤岩冲击倾向性测试
        2.1.4. 区域地应力分布特征
    2.2. 冲击地压灾害显现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断层区沿空巷道围岩运动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3.1.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3.1.1. 相似模拟试验原理
        3.1.2. 试验目的与研究内容
        3.1.3. 试验方案设计
        3.1.4. 试验系统适用性改造
    3.2. 试验过程
        3.2.1. 相似材料与支护构件研制
        3.2.2. 模型体制作
        3.2.3. 监测元件埋设
        3.2.4. 模型加载与开挖
    3.3. 断层构造区岩层运动特征
        3.3.1. 断层上下盘岩层运移演化特征
        3.3.2. 沿空巷道上覆岩层应力与位移演化特征
    3.4. 沿空巷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演化规律
        3.4.1. Ⅰ监测断面数据分析
        3.4.2. Ⅱ监测断面数据分析
        3.4.3. Ⅲ监测断面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断层区采动沿空巷道围岩运动理论分析研究
    4.1. 断层区沿空巷道围岩结构特征
    4.2. 断层区沿空巷道静态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4.2.1. 静态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分析
        4.2.2. 应力升高区分布长度计算
        4.2.3. 静态支承压力分布计算模型
    4.3. 断层区不同剖面沿空巷道侧向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4.3.1. 典型场景一
        4.3.2. 典型场景二
        4.3.3. 典型场景三
    4.4. 断层区工作面采动超前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4.4.1.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力源分析
        4.4.2. 超前支承压力演化规律
    4.5. 断层区沿空巷道潜在冲击危险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断层区沿空巷道围岩运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研究目的与方案
        5.1.1. 研究目的与内容
        5.1.2. 数值模拟方案
    5.2. 数值模型建立
    5.3. 工作面一次见方分析
        5.3.1. 沿空巷道围岩运动特征
        5.3.2. 地堑区域断层滑移与应变特征
        5.3.3.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5.4. 工作面正常推采分析
        5.4.1.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5.4.2.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演化规律
    5.5. 工作面双面见方分析
        5.5.1. 沿空巷道围岩应变特征
        5.5.2. FD8断层滑移特征
        5.5.3. 上平巷变形破坏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
        1.3.2 动载诱冲机制研究现状
        1.3.3 大倾角煤层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1.3.4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及诱冲因素研究
    2.1 近直立煤层群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2.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2.1 典型冲击地压事件
        2.2.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破坏特征
    2.3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诱冲因素分析
        2.3.1 冲击前后微震活动特征
        2.3.2 冲击前后应力场演变特征
        2.3.3 地表及围岩破坏特征
        2.3.4 冲击地压诱冲因素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近直立煤层群开采静载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案
        3.1.1 数值模型
        3.1.2 模拟研究方案
    3.2 覆岩运移及煤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3.2.1 近直立煤层群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3.2.2 近直立煤层群覆岩运移规律
        3.2.3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动应力分布特征
    3.3 采空区充填材料力学性质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3.1 应力场随充填材料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3.3.2 覆岩运移随充填材料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3.3 采空区不同充填材料力学性质下煤岩体塑性破坏特征
    3.4 侧压力系数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4.1 应力场随侧压力系数的变化特征
        3.4.2 覆岩运移随侧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3.5 煤层倾角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5.1 应力场随煤层倾角变化
        3.5.2 失稳破坏强度随煤层倾角变化
        3.5.3 煤体运移规律随煤层倾角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近直立煤层群动载诱冲作用规律研究
    4.1 煤岩体破裂震动位移场
    4.2 动载源处理及震动波形拆分
        4.2.1 震动波辐射模式设定
        4.2.2 诱发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的典型震动波计算和校准
        4.2.3 基于同步压缩变换的震动波形拆分
    4.3 动载模拟方案和损伤评估方法
        4.3.1 冲击地压背景和破坏特征
        4.3.2 动载计算模型构建和赋值
        4.3.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4.3.4 震动波加载方法
        4.3.5 冲击地压损伤评估方法
    4.4 近直立煤层群动载诱冲数值模拟结果
        4.4.1 震动波在煤岩介质中的传播特征
        4.4.2 震动波引起的围岩动态响应
        4.4.3 近直立煤层群巷道围岩的损伤特征
        4.4.4 动载作用下巷道围岩损伤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压撬型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5.1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走向岩梁受力分析
        5.1.1 煤层群采空区走向充填布置
        5.1.2 充填条件下基本顶超静定梁分析
        5.1.3 充填条件下层间岩柱超静定梁分析
    5.2 “近直立悬顶结构”倾向模型构建及力学分析
        5.2.1 悬顶结构力学模型构建及受力分析
        5.2.2 悬顶结构能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2.3 悬顶破裂诱冲能力分析
    5.3 “近直立岩柱结构”倾向模型构建及力学分析
        5.3.1 悬空岩柱力学模型构建及受力分析
        5.3.2 悬空岩柱能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覆岩结构弹性能释放诱发动载扰动分析
    5.5 近直立煤层群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分析
        5.5.1 悬顶挤压效应和破裂诱发冲击地压
        5.5.2 岩柱撬转破裂诱冲机理
        5.5.3 压撬效应耦合冲击地压机理
    5.6 本章小结
6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多指标集成预警方法及工程验证
    6.1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危险多指标集成预警原理
    6.2 冲击地压危险前兆信息响应特征及指标体系
        6.2.1 监测系统布置
        6.2.2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时序前兆特征分析
        6.2.3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空间前兆特征分析
        6.2.4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体系
    6.3 冲击地压危险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
        6.3.1 集成预警技术架构
        6.3.2 集成预警模型构建
    6.4 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工程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耿村煤矿巨厚煤层区段煤柱综放复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程概况
2 区段煤柱开采工作面的位置确定
    2.1 工作面层位确定
    2.2 工作面平面位置
    2.3 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分析及其边界确定
3 区段煤柱综放开采技术关键及灾 害防控
    3.1 巷道围岩支护
    3.2 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等级评价
        3.2.1 地质因素及指数
        3.2.2 开采因素及指数
    3.3 工作面灾害防控方案
        3.3.1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方案
        3.3.2 瓦斯防治技术方案
        3.3.3 自燃发火防治技术方案
4 结 论

(5)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巷道形成机制及顶板破断特征研究现状
        1.2.2 采动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典型厚硬顶板采动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2.1 典型厚硬岩层采动巷道矿压显现特征
        2.1.1 采动巷道围岩强动压显现特征
        2.1.2 采动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特征
        2.1.3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1.4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特征
    2.2 上覆厚硬顶板采动巷道围岩结构及力学参数特征
        2.2.1 顶板岩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2.2 煤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2.3 底板岩层结构特征及力学参数
    2.3 上覆厚硬岩层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2.3.1 采动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3.2 采动巷道稳定性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巷道厚硬顶板侧向不同断裂位置对区段煤柱受力特征试验研究
    3.1 现场采样及试样加工制备
        3.1.1 现场采用
        3.1.2 试样加工制备
    3.2 试样装置及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样加载装置设计加工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应变特征分析
        3.3.2 高位顶板回转倾角分析
        3.3.3 煤柱受力状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运动特征及结构破断力学分析
    4.1 采动巷道上覆厚硬岩层运动特征及来压机理分析
        4.1.1 采动巷道低位厚硬岩层结构及运动特征
        4.1.2 采动巷道高位厚硬岩层结构及运动特征
        4.1.3 采动巷道上覆厚硬岩层侧向倒直梯形区形成过程
        4.1.4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倒直梯形区应力传承机制
    4.2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形式
        4.2.1 高位厚硬岩层侧向结构破断分析
        4.2.2 低位厚硬岩层侧向结构破断分析
        4.2.3 采空区顶板断裂形式及煤柱受力分析
    4.3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对区段煤柱稳定性影响及卸压判据
        4.3.1 采动巷道区段煤柱侧向厚硬岩层结构破断模型
        4.3.2 不同破断结构形式下的区段煤柱极限强度计算
        4.3.3 基于煤柱稳定性的最优侧向破断位态分析与及其卸压判据
    4.4 本章小结
5 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
    5.1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优化与围岩应力控制
        5.1.1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优化与围岩应力控制
        5.1.2 采动巷道结构优化防冲原则
        5.1.3 采动巷道应力控制防冲原则
    5.2 采动巷道侧向顶板断裂结构控制技术
        5.2.1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力构防控技术
        5.2.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力构控制技术
    5.3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优化防控技术
        5.3.1 采动巷道吸能让压卸支耦合支护技术
        5.3.2 深孔断底爆破应力阻隔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工程实践
    6.1 采动巷道围岩应力特征及侧向厚硬岩层破断位置实测
        6.1.1 311103工作面回风顺槽概况
        6.1.2 巴彦高勒煤矿11盘区地应力实测
        6.1.3 311103工作面应力状态实测
        6.1.4 采动巷道侧向厚硬岩层破断位置实测
    6.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防冲技术实践
        6.2.1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参数设计
        6.2.2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防冲效果检验
    6.3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技术实践
        6.3.1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参数设计
        6.3.2 深孔顶板定向水压致裂防冲效果检验
    6.4 深孔顶板预裂爆破与定向水压致裂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雨田煤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矿压产生机理研究
        1.2.2 坚硬顶板条件下冲击地压问题研究
        1.2.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雨田煤矿冲击地压原因分析
    2.1 雨田煤矿地质概况
        2.1.1 岩层地质结构及构造
        2.1.2 矿井采区概况
    2.2 雨田煤矿冲击地压概况
        2.2.1 一采区西翼冲击地压概况
        2.2.2 冲击地压诱发因素
        2.2.3 冲击地压煤岩体载荷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冲击危险性综合评价
    3.1 评价方法及流程
    3.2 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因素
        3.2.1 自然因素
        3.2.2 开采技术因素
    3.3 冲击危险性综合指数法
        3.3.1 概述
        3.3.2 雨田煤矿冲击危险性综合指数法评价
    3.4 多因素叠加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3.4.1 概述
        3.4.2 掘进期冲击危险区分析
        3.4.3 回采期冲击危险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
    4.1 冲击地压灾源分类
    4.2 雨田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案
        4.2.1 微震监测
        4.2.2 震动波CT反演
        4.2.3 钻屑法
        4.2.4 矿压监测
    4.3 雨田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4.3.1 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
        4.3.2 煤体注水
        4.3.3 煤体卸压爆破
        4.3.4 顶板深孔预裂爆破
        4.3.5 冲击地压综合防治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冲击危险性矿井防冲优化设计研究
    5.1 设计原则
    5.2 雨田煤矿防冲优化设计
        5.2.1 区段煤柱
        5.2.2 开采顺序
        5.2.3 切眼位置
        5.2.4 停采线
        5.2.5 推进速度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围岩动静载特征及冲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巷围岩静载特征
    2.1 引言
    2.2 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冲击矿压显现特征
    2.3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巷冲击机理
    2.4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顶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2.5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巷道煤体受载规律
    2.6 本章小结
3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覆岩结构演化及动载特征
    3.1 引言
    3.2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覆岩破断结构特征
    3.3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覆岩结构演化规律
    3.4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巷道动载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缓倾斜煤层临空侧巷道动静载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案
    4.3 缓倾斜煤层临空巷静载应力特征
    4.4 缓倾斜煤层临空巷动载作用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雨田矿临空侧巷道降载防冲工程实践
    5.1 引言
    5.2 W1102工作面采前预评价
    5.3 W1102工作面动静载监测预警
    5.4 W1102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冲击危险防治措施
    5.5 W1102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冲击危险防治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及液态CO2致裂防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1.2.2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1.2.3 冲击地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价及煤的性质测试
    2.1 矿井开采现状
    2.2 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价
        2.2.1 地质动力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2.2.2 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的地质动力条件评价
    2.3 矿井冲击地压统计分析
        2.3.1 冲击地压总体统计
        2.3.2 西二盘区8939邻近工作面冲击地压分布
    2.4 煤的冲击倾向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动力特征研究
    3.1 孤岛工作面煤体变形失稳机理
    3.2 孤岛工作面坚硬顶板能量特征力学分析
        3.2.1 弹性薄板弯曲变形能理论
        3.2.2 孤岛工作面坚硬顶板破断能量分析
    3.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影响因子权重分析及强度预测
        3.3.1 “AHP+熵权法”组合赋权
        3.3.2 CW-TOPSIS冲击地压综合评判模型
        3.3.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预测及防治技术评价
    4.1 孤岛工作面能量特征数值分析
        4.1.1 煤体临界能量密度分析
        4.1.2 孤岛工作面回采前能量特征分析
        4.1.3 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能量特征分析
    4.2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破坏受力分析
        4.2.1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应力分析
        4.2.2 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破坏分析
    4.3 回采速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4.4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评价
        4.4.1 冲击地压防治原理
        4.4.2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分析
        4.4.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孤岛工作面液态CO_2致裂防冲实验研究
    5.1 液态CO_2致裂技术评价
    5.2 液态CO_2致裂装备及工艺
        5.2.1 液态CO_2致裂结构及设备
        5.2.2 工艺流程
    5.3 液态CO_2致裂防冲机理
    5.4 液态CO_2致裂参数测定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设备研发
        5.4.3 实验方案设计
        5.4.4 实验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工业性试验
    6.1 液态CO_2致裂防冲试验
        6.1.1 试验方案
        6.1.2 钻孔窥视效果观测
    6.2 分布式光纤监测液态CO_2致裂效果
        6.2.1 试验目的及监测原理
        6.2.2 试验设计及施工
        6.2.3 监测数据分析
    6.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方案
        6.3.1 液态CO_2致裂爆破
        6.3.2 钻孔卸压
        6.3.3 顶煤预裂爆破
        6.3.4 爆破放顶
        6.3.5 加强支护
    6.4 孤岛工作面开采效果评价
        6.4.1 重点防治区域开采效果评价
        6.4.2 微震监测效果检验
        6.4.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9)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2.2 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灾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灾害现状
        2.2.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2.2.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2.2.4 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2.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3 特厚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
    3.1 特厚煤层频繁发生冲击地压事故案例
    3.2 特厚煤层高能围岩卸荷冲击机理
        3.2.1 薄及中厚煤层掘进与特厚煤层掘进对比
        3.2.2 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卸荷能量计算模型
        3.2.3 算例分析
        3.2.4 特厚煤层卸荷型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
    3.3 特厚煤层高能围岩应力腐蚀导致蠕变冲击机理
        3.3.1 特厚煤层巷道分区蠕变变形破坏特征
        3.3.2 特厚煤层不稳定蠕变诱冲机理研究
        3.3.3 算例分析
        3.3.4 蠕变型冲击地压防治对策
    3.4 本章小结
4 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4.1 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案例
        4.1.1 工程概况
        4.1.2 孤岛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地压发生情况
    4.2 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4.2.1 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事故现场揭示的冲击地压形式
        4.2.2 应力监测揭示的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特征
        4.2.3 微震-应力联合监测揭示的冲击地压机理
    4.3 特厚煤层孤岛综放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危险评估研究
        4.3.1 深井孤岛综放工作面载荷传递估算
        4.3.2 深井孤岛综放工作面煤体承载能力估算
        4.3.3 深井孤岛综放工作面整体蠕变失稳型冲击危险评估
    4.4 数值模拟揭示的1305孤岛综放工作面冲击危险性
    4.5 微震监测揭示的1305孤岛综放工作面冲击危险性
    4.6 本章小结
5 深井特厚煤层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地质概况
    5.3 深井特厚煤层支承压力变化特征的现场实测
    5.4 深井特厚煤层沿空巷道大变形机理
    5.5 深井特厚煤层沿空巷道顶板二次破断力学机理
    5.6 深井特厚煤层沿空巷道冲击地压与大变形协调控制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防冲的特厚煤层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6.1 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联络巷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1.1 新巨龙矿井2302S综放工作面地质概况
        6.1.2 新巨龙矿井2302S综放工作面联络巷发生冲击地压情况
        6.1.3 深井综放工作面联络巷附近煤体支承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6.1.4 综放工作面过联络巷期间对煤体支承压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6.1.5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联络巷期间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1.6 工程验证
    6.2 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断层活化规律及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2.1 工程地质概况
        6.2.2 工作面正常推进期间微震事件特征
        6.2.3 工作面过断层期间微震事件特征
        6.2.4 工作面过断层对煤体支承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6.2.5 工作面过断层期间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6.2.6 断层活化规律与开采条件探讨
    6.3 深井巨厚表土综放工作面防冲开采设计研究
        6.3.1 矿井开采设计不合理诱发冲击工程案例
        6.3.2 深井巨厚表土地层载荷传递机制
        6.3.3 深井巨厚表土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
        6.3.4 深井巨厚表土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的现场验证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能量耗散指数法的防冲钻孔参数设计研究
    7.1 煤层卸压效果评价指标
        7.1.1 能量耗散指数概念
        7.1.2 煤体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特征分析
    7.2 防冲钻孔参数的设计方法
    7.3 防冲钻孔参数设计的现场应用
    7.4 防冲钻孔参数设计的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冲击地压主要成因
3 冲击地压“55”综合防治技术
    3.1 时空逐级预测预报技术
    3.2 综合控制技术
4 现场应用
    4.1 工作面概况
    4.2 综合预测预报技术应用
    4.3 综合控制技术应用
    4.4 防治效果
5 结论

四、综放工作面邻空巷冲击地压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断层区采动沿空冲击地压巷道围岩运动规律研究[D]. 高家明.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3]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D]. 何生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耿村煤矿巨厚煤层区段煤柱综放复采可行性研究[J]. 崔峰,刘振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5]采动巷道冲击地压力构协同防控技术研究[D]. 赵善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6]雨田煤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D]. 孙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缓倾斜煤层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围岩动静载特征及冲击规律[D]. 解嘉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孤岛工作面冲击失稳特征及液态CO2致裂防冲技术研究[D]. 朱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4)
  • [9]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D]. 朱斯陶.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1)
  • [10]忻州窑矿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 刘海平,孟国胜. 煤炭工程, 2016(06)

标签:;  ;  ;  ;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岩爆防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