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场所德国小蠊防治方法研究

特殊场所德国小蠊防治方法研究

一、特殊场所控制德国小蠊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汉森,何亚明,季恒青[1](2021)在《灭蟑饵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蜚蠊,俗称蟑螂,作为一种世界性卫生害虫,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由于其喜欢隐蔽阴暗生存环境的习性,施放饵剂成为室内灭蟑螂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以往常规的化学杀虫剂长期大量使用会对人体和室内环境产生危害,造成蟑螂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对安全、高效的灭蟑饵剂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该文综述了目前灭蟑饵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今后对蟑螂的防制新方法的探索提供帮助。

运玲,王福才,张秋芬,商秀丽,晁亦舒,刘媛媛,董荣轩[2](2020)在《ARIMA模型在德国小蠊密度季节消长预测中应用及抗药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德国小蠊密度的预测,评价德国小蠊抗药性及酶活性。方法选用粘捕法监测德国小蠊的密度和侵害率,运用ARIMA模型对唐山市德国小蠊密度进行拟合与预测;采用药膜法和诊断计量法测定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用生理生化法测定其体内的酶活性。结果 2007—2017年唐山市德国小蠊密度为0.17只/张,侵害率为7.63%。在监测生境方面,不同生境之间德国小蠊的密度(F=5.693)、侵害率(χ2=590.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季节消长方面,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分别为0.28只/张和11.36%。通过ARIMA模型对2007—2017年德国小蠊密度进行拟合,最终确定ARIMA(0,1,3)×(0,1,1)12为最佳模型。唐山市德国小蠊对不同杀虫剂均已产生抗药性;德国小蠊野外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与敏感品系无差异;多功能氧化酶(MFO)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高于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低于敏感品系。结论成功建立ARIMA模型,可用于德国小蠊密度的预测预警;唐山市德国小蠊抗药性问题严重,MFO和CarE增进抗药性。

朱礼平[3](2018)在《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及白纹伊蚊、德国小蠊抗药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鼠、蚊、蝇和蜚蠊是我国的主要病媒生物,严重干扰和危害人们的健康生活,如蚊虫的叮咬吸血习性,鼠类挖洞穴居生活的习性,蝇和蜚蠊可污染大量食物。病媒生物也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蝇和蜚蠊可机械性传播伤寒和痢疾,蚊类可传播登革热和疟疾,鼠类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当有登革热病例存在时,白纹伊蚊可能会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德国小蠊具有繁殖率高、适应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是蜚蠊种群的优势种,为当前分布范围最广、治理最为困难的蜚蠊种类。长久以来,病媒生物的防制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方法,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化学杀虫剂,病媒生物逐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而且抗药性程度呈增高趋势,已成为有效防制病媒生物的难题。大鹏新区作为深圳市新型旅游区,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游客,高密度的病媒生物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区的满意度,还可能会给游客带来相关疾病。为了科学、合理的防制大鹏新区病媒生物和病媒生物性疾病,掌握该区主要病媒生物基本状况及白纹伊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现状显得极为重要。研究目的1.了解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掌握该区病媒生物的基本状况,为病媒生物和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科学的参考。2.了解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和德国小蠊抗药性状况,指导化学杀虫剂的合理使用,为有效防制病媒生物提供科学的参考。研究方法1.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参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等方案,鼠类监测采用鼠笼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诱蚊诱卵器法和容器指数法;蝇类和蜚蠊监测分别采用笼诱法和粘捕法。病媒生物的分类鉴定参考《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2.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生物测定用幼虫浸渍法,对6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3.德国小蠊抗药性检测:生物测定用药膜接触法,对7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生化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德国小蠊体内酶的活力,比较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酶的活力,分析其与抗药性的关系,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监测指标。研究结果1.本次调查在大鹏新区捕获鼠形动物559只,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48.30%,其次为褐家鼠,占25.22%;平均鼠形动物密度为7.25%,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明显(1.72%11.93%),密度高峰期出现在8-10月;不同类型生境鼠形动物密度差异有显着性(χ2=55.84,P<0.05),旧屋村最高,密度达11.35%。捕获蚊类2019只,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86.13%,其次为白纹伊蚊,占5.40%;平均蚊密度为0.78只/(灯·h),蚊密度消长曲线呈双峰型,密度高峰出现在5月和1月;不同类型生境蚊密度差异有显着性(F=3.81,P<0.05),蚊密度最高为居民区,为1.18只/(灯·h)。大鹏新区诱蚊诱卵指数为6.33,不同类型生境诱蚊诱卵指数差异有显着性(χ2=15.39,P<0.05),公园最高,为8.36。布雷图指数为10.06,房屋指数为6.38,容器指数为26.35。捕获蝇类12460只,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87.87%,其次为丝光绿蝇,占3.66%;平均蝇密度为70.79只/笼,蝇密度消长曲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为193.57只/笼;不同类型生境蝇密度差异不显着(F=2.15,P>0.05),蝇密度最高为居民区,为109.03只/笼。捕获蜚蠊15981只,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9.09%,其次为美洲大蠊,占5.65%;平均蜚蠊密度为4.76只/张,蜚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为9.10只/张;不同类型生境蜚蠊密度差异有显着性(F=16.46,P<0.05),蜚蠊密度最高为餐饮,达到11.93只/张。2.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残杀威、双硫磷、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39、6.83、2.47、3.48、2.22,属低度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1.33,属中度抗性。3.大鹏新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敌敌畏、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10、2.36、2.74、3.67,属低度抗性;对氯菊酯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1、6.90,属中度抗性;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0.34,属高度抗性。野外品系AChE、GSTs、SOD三种酶的活力高于敏感品系,差异有显着性。研究结论1.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的优势种群分别为褐家鼠、致倦库蚊、大头金蝇和德国小蠊;鼠形动物密度、蝇密度和蜚蠊密度均较高,该区应进行重点防制。2.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对6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程度最高,为中度抗性。3.大鹏新区德国小蠊对7种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程度最高,为高度抗性;AChE、GSTs、SOD三种酶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形成有关,可作为德国小蠊产生抗药性的监测指标。

闫斌[4](2017)在《机场公共区域德国小蠊危害调查及杀灭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机场公共区域德国小蠊的防治,有效控制德国小蠊密度,为大型公共区域德国小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喷药、毒饵、粘蟑板等方法开展灭蟑并监测灭蟑前后的蟑螂密度。结果调查了413间,发现蟑螂种类均为德国小蠊,总的阳性率为23.59%,密度为2.9只/间,通过2个月3次灭蟑工作,总的阳性率下降到2.9%,密度下降到0.2只/间,杀灭率达到84.7%。结论针对德国小蠊生活习性和综合公共区域特点,应当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措施,采用多种灭蟑药物开展杀灭工作,德国小蠊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林雅红,肖义军[5](2016)在《蟑螂驱避剂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蟑螂是一类常见的病媒昆虫,目前主要采取化学杀虫剂的办法来防治,但存在污染环境和抗药性问题,在某些场合还存在不适合使用杀虫剂的问题。采用驱避剂驱赶昆虫来防治蟑螂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驱避剂是一类能引起害虫产生忌避作用的化学物质,驱避剂的使用历史悠久。文中就近年来蟑螂驱避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艾乐乐,张海洋,朱长强,郑剑,贾德胜,黎胜,谭伟龙,姜志宽[6](2015)在《2%溴氰菊酯防虫垫对蜚蠊的灭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2%溴氰菊酯防虫垫对蜚蠊的防治效果。方法依照GB/T 13917.1-2009,观察2%溴氰菊酯防虫垫的实验室灭蠊效果,选取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某个病区观察现场灭蠊效果。结果防虫垫实验室药效实验中,室温存放2年的2%溴氰菊酯防虫垫对美洲大蠊的半数致死时间(KT50)为13.4 min,对德国小蠊的KT50为9.6 min,72 h死亡率为100%。现场实验,施放1、3、7 d均只出现少量蜚蠊死亡,30 d后蜚蠊密度下降率为43.1%,60 d后密度下降率为68.5%。结论 2%溴氰菊酯防虫垫实验室存放2年对两种蜚蠊仍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现场杀灭德国小蠊,短期效果不明显,与快速灭蠊药剂配合使用可作为医院长效灭蠊产品。

周明浩[7](2015)在《蟑螂的化学防治和效果评估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蟑螂是重要的病媒生物。蟑螂防治应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物理防治为辅,强调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原则。蟑螂的化学防治应关注科学使用各类化学防治药械、重视化学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注重特殊场所的化学防治以及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估等方面。

吕文,晁国刚,皇甫晓中,卜向举,李伟玲,杨俊峰,霍丽霞,孙养信[8](2015)在《陕西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陕西省咸阳、渭南、铜川、汉中和安康市德国小蠊抗药性情况,指导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方法药膜接触法。用丙酮将原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稀释液,将2.5 ml稀释液均匀涂抹在500 ml透明广口瓶内壁,待丙酮挥发后测试德国小蠊雄性成虫的击倒情况,并与实验室标准试虫比较。结果陕西省5个地区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敌敌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083.69、1.044.10、1.309.69、1.775.40、1.674.05和1.289.74倍。结论 5个地区德国小蠊对6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延缓德国小蠊抗药性增长。

张家林[9](2015)在《我国蜚蠊化学防制技术研究概述》文中指出蜚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俗称蟑螂。目前,全世界的蜚蠊共有5 000多种,我国有252种,蜚蠊有家栖和野栖两类,野栖种类占绝大多数,生活于室内的种类不到1%,与人类关系密切,是重点研究防制的对象。其中,我国室内蜚蠊有6科11属20种[1]。蜚蠊是重要的卫生害虫,携带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2]以及寄生虫及虫卵[3],能够传播多种

冯向阳,费守华[10](2014)在《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德国小蠊是城市中最难防治的卫生害虫之一。我国已大量应用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该文从目前胶饵的主要成分、使用剂量和方法、现场杀灭效果、适口性、连锁杀灭作用等方面对国内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更科学地使用胶饵技术防治德国小蠊。

二、特殊场所控制德国小蠊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场所控制德国小蠊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灭蟑饵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化学成分的灭蟑饵剂
2 新型蟑螂胶饵及其研究现状
    2.1 植物源性制剂
    2.2 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s)
    2.3 微生物源性制剂
3 新型蟑螂饵剂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 结语

(2)ARIMA模型在德国小蠊密度季节消长预测中应用及抗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方法
    1.2 ARIMA模型建模步骤
    1.3 抗药性检测
        1.3.1 试虫来源
        1.3.2 主要试剂
        1.3.3 抗性试验方法
        1.3.4抗性判定标准
    1.4 酶活性测定
        1.4.1 酶源制备[4]
        1.4.2 酶活性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德国小蠊密度概况(表1)
    2.2 德国小蠊侵害率(表2)
    2.3 德国小蠊的季节消长(图1)
    2.4 ARIMA预测模型建立
        2.4.1 2007—2017年唐山市德国小蠊密度序列平稳化
        2.4.2 模型识别与参数估计(图2)
        2.4.3 模型预测和效果评估(图3)
    2.5 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表3)
    2.6 酶活性测定(表4)
3 讨论

(3)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及白纹伊蚊、德国小蠊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和种群分布状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监测时间
        1.3 监测点选择
        1.4 监测工具
        1.5 监测方法
        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鼠类监测结果
        2.2 蚊类监测结果
        2.3 蝇类监测结果
        2.4 蜚蠊监测结果
    3 讨论
        3.1 鼠类监测结果分析
        3.2 蚊类监测结果分析
        3.3 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3.4 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虫
        1.2 供试药物
        1.3 实验仪器和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其几种相关酶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虫
        1.2 供试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和材料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结果
        2.2 德国小蠊抗性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结果分析
        3.2 德国小蠊抗药性相关酶监测结果分析
结论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机场公共区域德国小蠊危害调查及杀灭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
    1.2 器材
    1.3 场所选择
    1.4 方法
        1.4.1 密度监测
        1.4.2 灭蟑药物使用
        1.4.3 环境治理
2 结果
    2.1 侵害情况
    2.2 杀灭效果观察
3 讨论

(6)2%溴氰菊酯防虫垫对蜚蠊的灭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蟑螂的化学防治和效果评估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化学防治药械
    1.1 化学杀蟑剂
        1.1.1毒饵
        1.1.2 喷射剂
        1.1.3 烟雾剂
        1.1.4 其他
    1.2 杀蟑器械
        1.2.1 施药器械
        1.2.2 诱杀器械
2 化学防治新技术
    2.1 新型杀蟑药物
    2.2 新型、特殊杀蟑剂型
        2.2.1 杀蟑油漆
        2.2.2 杀蟑毒饵站
3 特殊场所的蟑螂防治
    3.1 超市的蟑螂防治
    3.2 旅客列车、舰船等的蟑螂防治
    3.3 下水道的蟑螂防治
    3.4 其他场所
4 入侵蟑螂的挑战及防治效果的评估
    4.1 评估体系的环节
    4.2 评估环节的实施
        4.2.1 杀蟑胶饵的选择和评估
        4.2.2 杀蟑毒饵的选择和评估
        4.2.3 引入IPM策略中的杀蟑毒饵以及滞留喷射剂对亚洲小蠊的防效评估
        4.2.4 对遮蔽物的喜好评估
        4.2.5 对灯光的驱好性评估
        4.2.6 确定亚洲小蠊的IPM策略

(8)陕西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我国蜚蠊化学防制技术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杀虫剂
2 化学防制
3 抗药性
4 生物化学防制
5 结语

(10)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于胶饵的主要有效成分
    1.1 氟虫胺
    1.2 氟蚁腙
    1.3 氟虫腈
    1.4 氟磺酰胺
    1.5 吡虫啉
    1.6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1.7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
2 胶饵现场使用的剂量
3 胶饵施用方法的应用
    3.1 常见场所施用的重点区域
    3.2 施用频率
    3.3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对胶饵药效的影响
4 各种成分胶饵现场杀灭效果
5 胶饵在现场的适口性
6 胶饵现场连锁杀灭德国小蠊的研究
7 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对其种群抗药性的影响
8 应用胶饵现场防治德国小蠊研究的展望

四、特殊场所控制德国小蠊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灭蟑饵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肖汉森,何亚明,季恒青.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05)
  • [2]ARIMA模型在德国小蠊密度季节消长预测中应用及抗药性[J]. 运玲,王福才,张秋芬,商秀丽,晁亦舒,刘媛媛,董荣轩. 中国公共卫生, 2020(03)
  • [3]深圳市大鹏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及白纹伊蚊、德国小蠊抗药性研究[D]. 朱礼平.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4]机场公共区域德国小蠊危害调查及杀灭效果观察[J]. 闫斌.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7(05)
  • [5]蟑螂驱避剂的研究现状[J]. 林雅红,肖义军. 福建畜牧兽医, 2016(02)
  • [6]2%溴氰菊酯防虫垫对蜚蠊的灭效观察[J]. 艾乐乐,张海洋,朱长强,郑剑,贾德胜,黎胜,谭伟龙,姜志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6)
  • [7]蟑螂的化学防治和效果评估实例[J]. 周明浩.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5(03)
  • [8]陕西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J]. 吕文,晁国刚,皇甫晓中,卜向举,李伟玲,杨俊峰,霍丽霞,孙养信.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4)
  • [9]我国蜚蠊化学防制技术研究概述[J]. 张家林.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1)
  • [10]应用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 冯向阳,费守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特殊场所德国小蠊防治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