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边坡稳定性系统定量评价研究

黄土边坡稳定性系统定量评价研究

一、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焦贝[1](2021)在《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炭资源开采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大,导致煤矿区由于地下开采诱发地表边坡失稳滑坡地质灾害越发严重。地下采煤诱发的地表边坡失稳滑坡是一个渐进破坏过程,其破坏机理有一定的复杂性,现有的地下开采情况下,地表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中,忽略了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开采扰动的影响因素,并将开采过程中地表黄土滑坡视为静力学问题,采用隐式算法求解其安全系数,无法有效分析开采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及破坏过程,以及确定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利于地下采煤情况下地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因此本文在考虑黄土动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显式有限元动力学大变形分析方法,开展地下采煤过程中地表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工作,提出采煤过程中地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建立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评价模型,给出地下采煤情况下地表边坡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本文以陕西黄陵矿区地下采煤诱发地表黄土边坡失稳为背景,对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地下煤层开采过程中扰动诱发地表边坡失稳作为动力学大变形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种适合地下煤层开挖影响地表边坡稳定性问题的显式大变形数值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地下采煤扰动作用下,地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2、建立黄土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采用阻尼器和弹簧并联的方式建立黄土本构模型的黏弹性部分,将Mohr-Coulomb强度理论作为动力本构模型的塑性部分,并与黏弹性部分进行串联建立黄土动黏弹塑本构模型,将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动三轴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合理性。3、将建立黄土动本构模型与显式大变形有限元计算方法相结合,并将显式有限元大变形方法确定的静力条件下的边坡安全系数与显式有限差分法、隐式有限法求解的边坡安全系数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显式有限元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4、将提出的显式有限元大变形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用于地下采煤过程中地表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以黄陵矿为工程背景,结合工程地质勘探资料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实验,确定了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利用显式有限元大变形计算程序,分析了开采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在开采过程中开采进尺、开采速度、开采厚度(一次开采煤层的厚度)、边坡坡度及高度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采扰动影响范围内,不同开采进尺、开采速度、开采厚度、边坡坡高、边坡坡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但是开采扰动影响范围与开采速度、开采厚度、边坡坡高、边坡坡度无关,其只与采空区的位置有关。建立了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评价模型,通过安全系数评价地表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不同开采条件下、不同工程条件下,地下煤层开挖的最大进尺。

张宇鹏[2](2021)在《黄土地区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重力式挡土墙作为支挡结构的一种类型,在黄土地区边坡工程中广泛应用。建筑边坡在经过科学合理治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是毫无疑问的,但边坡工程服役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土体强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从而引起稳定性降低。然而目前关于黄土地区建筑边坡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次研究以黄土地区典型服役期建筑边坡挡土墙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现场监测、模型试验及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地区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进行研究,掌握黄土地区建筑边坡挡土墙服役期的稳定性状态,揭示水文环境与服役时间影响下边坡挡土墙受力变形规律,建立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体系。论文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总结了黄土地区建筑边坡挡土墙病害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在系统调查黄土地区典型服役期边坡挡土墙的基础上,得出挡土墙病害主要分为裂缝、砂浆脱落、鼓胀变形、错台、断裂、内部掏空、基础滑移和泄水孔堵塞。分析得到影响服役期挡土墙边坡主要影响因素有:坡高、坡度、水文环境、坡体损毁情况、支挡结构损毁情况、截排水工程效果、治理所需时间、施工难易程度、治理工程服役时间,并运用AHP法对各影响因素权重进行比较,计算得出水文环境和治理工程服役时间对黄土地区挡土墙建筑边坡影响较大。(2)建立了挡土墙建筑边坡位移预测模型。基于现场监测位移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加速指数变换与几何平均生成变换,改进了时序投影寻踪回归模型。对监测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进行预测,得出位移随时间呈“快速增长—剧烈波动—缓慢增长—逐渐稳定”的规律,并对建筑边坡挡土墙初步稳定时间进行预测,计算得到黄土地区A、B边坡挡土墙工程初步稳定时间分别为43.90个月、26.23个月。(3)建立了挡土墙建筑边坡蠕变数值模型。考虑挡土墙建筑边坡的时间效应,基于MIDAS数值模拟软件,得到了不同坡高、坡度、蠕变时间、降雨强度下挡土墙边坡的位移变化量,并借助Matlab自带ones函数建立了边坡最大位移量与坡高、坡度、蠕变时间、降雨强度的一元四次表达式。(4)建立了黄土地区建筑边坡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典型服役期边坡挡土墙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定量评估基于未确知理论,以坡高、坡度、水文环境、坡体损毁情况、支挡结构损毁情况、截排水工程效果、治理所需时间、施工难易程度及治理工程服役时间为评价因子,选取单指标测度函数建立矩阵进行评估,定性评价采用边坡安全等级划分表,将两者结合从而对典型服役期边坡挡土墙治理效果进行评价。

闫照存[3](2021)在《黄土沟壑区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形变破坏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西部黄土覆盖区是我国煤炭主要产地,黄土矿区复杂的地形因素对开采沉陷特征具有显着的影响。多工作面综放开采条件下所留设的工作面间隔煤柱对地表沉陷特征也产生重要影响,导致黄土矿区开采沉陷规律十分复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资料支持,学术界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选择典型黄土沟壑区彬长文家坡煤矿和大佛寺煤矿为研究区,利用地表移动实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土工试验等方法,针对黄土沟壑区多工作面开采的地表形变及破坏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实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多个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以文家坡和大佛寺煤矿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地表点的动态下沉特征及三维移动轨迹,得出多工作面间隔煤柱和采空区上方地表点移动变形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多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过程剧烈,破坏范围扩大;倾向线上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当前工作面开采的地表下沉曲线整体偏向老采空区一侧。针对埋深较浅的煤层开采后所出现的采动地表裂缝,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空无人机航拍测定地表裂缝的方法,并分析了采动裂缝的形成机理及其发育特征。(2)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揭示了黄土沟壑区采动斜坡滑移变形和采动土体单元体积变形的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变形是由斜坡滑移和开采沉陷变形共同影响的结果,斜坡滑移及土体单元体积变形特征不但与坡形、坡度有关,还与采空区和斜坡的相对位置有关;近地表采动土体单元体积变形等于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之和,其值由水平变形主导,且在煤柱和采空区上方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不同采深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具有显着的差异性。(3)根据地表移动实测数据改进了多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的预计模型,定量评价了黄土沟壑区采动影响下山体斜坡的稳定性变化。基于现有的概率积分法模型构建了地表下沉的分段预计函数,较好地拟合了多工作面开采条件下老采空区和煤柱一侧地表下沉的非对称性特征。结合现场采样土工试验,确定了不同密实度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了土体单元变形与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土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计算出采动坡体的安全系数,得出多工作面开采下斜坡坡度变化与坡体安全系数的量化关系,可为西部黄土矿区开采损害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李姜瑶[4](2021)在《西宁盆地黄土区植物水文效应及其增强边坡稳定性评价》文中提出为进一步研究西宁盆地黄土区植物水文效应及植物护坡机理,本项研究通过在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4种草本植物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inn.Gaertn.)和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4种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Bunge Maxim.)和中宁枸杞(Lycium barbarum L.)作为试验供试种,设计了直形边坡和阶梯形边坡2种坡形,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期4种草本、4种灌木生长特征;对区内6种类型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试验测试和特征分析;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入渗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了影响坡面入渗的主要因素;利用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3种模型对边坡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区内6种类型边坡所适用的土壤入渗模型;最后,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法探讨了不同草本和坡形条件下6种类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并基于极限平衡法对区内6种类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方面的结果:(1)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可知,与未种植裸坡相比较,种植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边坡坡面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相对最小,分别为51.42 L、51.25 L,160 g、210 g;与直形边坡相比较,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相对较小为5.62 L、110 g,进一步分析可知,与种植垂穗披碱草直形边坡相比较,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降低幅度分别为89.07%和31.25%,这反映出阶梯形边坡具有显着抑制坡面地表径流形成的作用。(2)通过对野外试验区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分析可知,种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边坡坡面的入渗速率相对最大,为0.38~0.44 mm/min;与直形边坡相比较,阶梯形边坡延长土壤水分入渗时间和减少坡面径流,其中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其入渗速率相对最大为0.50~0.52 mm/min,进一步研究表明,与未种植裸坡相比较,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入渗速率增加幅度为52.94%~85.19%。(3)通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内边坡土壤有机质与初始入渗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2=0.986),且植被覆盖度与稳定入渗率之间呈极显着相关关系(R2=0.997);与此同时,通过选用3种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对6种类型边坡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可知,区内直形边坡中,4种类型边坡土壤入渗过程以Horton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较为显着;相应地,阶梯形边坡土壤入渗过程以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最优。(4)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区内模拟降雨后未种植裸坡较种植边坡表现出具有相对较显着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变化,其中,与未种植裸坡相比较,种植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和细茎冰草3种草本边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5.88%~52.94%、0%~23.04%;此外,随降雨历时增加,种植草本植物可有效降低坡面最大剪应力集中面积,其中,在直形边坡中,种植垂穗披碱草坡面最大剪应力集中面积相对最小为0.396 m2。通过进一步与直形边坡相比较,模拟降雨后区内阶梯形边坡其坡底位置处最大剪应力集中面积相对较小,其中,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最大剪应力集中面积为0.226 m2,因此阶梯形边坡其稳定程度相对更为显着。(5)通过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6种类型边坡安全系数可知,区内种植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其增强边坡稳定性程度相对最为显着,表现在模拟降雨历时为60 min时,种植垂穗披碱草边坡安全系数最大为1.813,其次为种植老芒麦边坡,其安全系数为1.783;与直形边坡相比,阶梯形边坡稳定程度相对更为显着,表现在当模拟降雨历时为60 min时,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安全系数为2.151。(6)通过采用抗剪强度指标评价法可知,与未种植裸坡相比较,区内种植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相对最大,其中黏聚力c值增加幅度分别为51.12%和52.46%;同样地,与直形边坡相比较,阶梯形边坡土体抗剪强度增强效果较为显着,其中种植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黏聚力c值为12.66 k Pa。进一步研究表明,本项研究采用抗剪强度指标评价法得到的结果与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的计算结果基本相一致。本项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探讨高寒干旱-半干旱环境,通过种植植物方式实现科学有效地防治区内边坡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周越[5](2021)在《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边坡是指由于建筑工程和采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之一。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形成深大采坑和斜坡,边坡稳定性成为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目前,针对边坡失稳问题主要借助传统勘察手段,采用地质调绘、遥感测绘和钻孔、挖掘等常规手段来获取有限的地质信息,借助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来完成失稳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但传统勘察手段获得的地质资料有限,缺乏地下连续三维空间信息,且失稳地质体本身地质构造特别复杂,势必造成数值模拟地质条件与实际地质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边坡失稳状态的评价不会准确。基于此,本文以失稳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性质为基础,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研究,与边坡失稳演化机理结合,构筑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特性与工程力学参数的关联机制,建立一套基于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场特征识别和描述滑坡体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来丰富失稳边坡地质信息,提高稳定性评价精度。完成研究内容和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前人针对失稳边坡工程地质特征、演化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成果,对三种典型边坡类型: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及岩土复合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形成条件、主导因素及表现形式等进行总结,并对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2.通过研究岩土体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岩土体属性特征如孔隙率、含水性、饱和度等之间关系,进而建立与工程力学参数的关联性,实现地球物理勘探的量化解释。在参数量化基础之上,构建了土质边坡、土石复合边坡和岩质边坡地球物理模型。3.以白云鄂博铁矿和高速公路边坡的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了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综合地质调绘和工程勘察资料,确定了失稳边坡滑坡体的形态、规模、结构等特征,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对失稳边坡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土体土工试验获得的工程力学参数,构建了岩体工程力学参数与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将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和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失稳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准确的地质数据。4.以合成孔径监测预警系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滑坡灾害进行早期识别、预警。在地球物理勘探的基础上,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构建边坡数值分析模型,对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依据刚体极限平衡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分析边坡失稳原因。通过对比,基于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而建立的失稳边坡数值模型稳定性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通过本文的研究,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中发挥地球物理作用,可提高评价与监测精度,为边坡的灾害预警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章瑞环[6](2021)在《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级黄土边坡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边坡类型之一,目前有关其地震作用下稳定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理论框架较为滞后,致使多级黄土边坡的抗震设计及优化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对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就成为了我国岩土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相关研究内容,如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多级黄土边坡抗震优化设计等内容开展了研究,以期对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系统地进行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多级黄土边坡整体破坏模式下与局部破坏模式下坡脚圆、中点圆等可能的破坏机构。然后基于改进拟静力极限平衡法,推导出各破坏机构对应的边坡地震安全系数解析式,进一步采用最优化方法来确定整体破坏模式下与局部破坏模式下各破坏机构所对应的边坡地震稳定安全系数极小值。最后给出了系统地进行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的流程来确定边坡的最小安全系数及临界滑移面。通过算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结果与传统拟静力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较为接近,两者最小安全系数相对偏差不超过7.2%,确定的临界滑移面基本一致。(2)对地震作用下影响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边坡岩土体性质和结构、边坡地形地貌及地震作用等做了简要介绍。甄选了边坡土体参数、边坡几何参数以及地震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安排了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试验,利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排序及显着性等。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地震作用力是影响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最敏感因素,水平地震作用力和土体内摩擦角对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高度显着性。(3)针对放坡空间有限(总坡率一定)的这类多级黄土边坡,安排了关于边坡平台宽度和边坡级数的单因素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边坡平台宽度、边坡分级对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而为这类多级黄土边坡的抗震优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各平台宽度的增大,各级边坡坡度相应的变陡,边坡地震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增强,边坡地震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边坡分级的增多,各级边坡坡度相应的变陡,边坡地震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先增强后减弱,边坡地震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7](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学林[8](2020)在《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分析》文中认为植被根系会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构成具有一定空间异构性的天然复合材料,不仅能有效减少径流对坡面的冲蚀,防止土壤资源流失,还改善了当地水文资源条件。已有诸多研究对植物根系的力学特性以及固持土壤、提高堆积体安全系数能力进行了分析,但根系与土壤的耦合机制(本构关系)搭建尚需进一步探索。现有理论多停留对单根或单个根束阶段,缺少精度高、实用强的仿真建模方法,难以估算大量根系对土壤的加固效果,普遍存在着理论结果与试验数值相差较大的现象。本文以山西省吉县地区数种抗旱优势灌草、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根系不仅具有竖向纵深生长的特性,许多植物的竖向根在坡体剖面中呈现出均匀排布状态,形成了具有周期性分布的长纤维复合材料。基于该现状,本文基于周期性结构与均匀化理论,参照钢筋、混凝土的仿真技术,选取根土复合体的仿真模型横截面作为该复合材料本构关系模型,通过该“单胞”模型和数值仿真运算得到根系对土壤的增益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该“单胞”模型数值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使复合体中的根系符合周期性排布。以山西试验地所采集的刺槐根、侧柏根、油松根及当地黄土进行三轴试验,将参数带入“单胞”模型中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开发含林边坡的多尺度耦合力学模型,尝试从周期复合材料角度揭示含根系固土机制,利用实体单元和均匀化两种建模方式,分析林木根系对浅层坡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估算不同类型的边坡安全系数。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根土复合体本构关系方程,成功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平面“复合单胞”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弹性模量、单胞尺寸等因子探究对其极限载荷的影响,以及复合体三轴压缩试验,从理论和试验角度均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2)通过建立素土边坡与含植物根系边坡模型,证明草本(以披碱草为例)和乔木(以油松、刺槐和侧柏为例)根系能改善边坡浅层土体的应力场,边坡模型内的根系分布区受到的剪应力更加均匀,稳定性得到提升。(3)通过实体根系边坡模型与均匀化根系边坡模型的数值仿真结果对比,两种建模方法具有相近精度,但是均匀化方法极大地减少了模型计算工作量,节省了约95.58%的单元数。(4)30°边坡模型中,无草边坡安全系数为F=4.28,根系对边坡的稳定性平均提高约2.92%;当坡角增大到45°时,无草边坡安全系数下降为2.90,而含草边坡平均安全系数提升了13.45%,根系固土效果更加显着。(5)通过油松、刺槐、侧柏三种乔木根系的三轴压缩试验,证实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仅为4.9~13.3%。这可能是由于试件存在少许弧形边缘造成的,也侧面说明本文方形平面“单胞”模型适用性强、准确度高。

朱宗辉[9](2020)在《天水市区典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失稳判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水市是我国黄土滑坡分布最密集、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以天水市城区北山两处典型的巨型黄土滑坡--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GeoStudio软件中SEEP/W模块与SLOPE/W模块分布耦合方法,定量评价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确定其整体失稳的临界条件,采用FLAC-3D,分析失稳条件下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失稳模式。研究发现:1.天然状态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局部表层欠稳定,这与现场实际调查结果一致。2.降雨条件下,滑坡整体稳定性随降雨概率减小不断降低,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受降雨总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持时综合作用,且对降雨持时的响应更为敏感。百年一遇24h降雨条件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水眼寨滑坡在后缘泉眼下部局部失稳,马兰滑坡在前缘坡脚局部欠稳定。当降雨强度为158.7 mm/36h时,两个滑坡滑体均完全饱和,滑坡整体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3.地震作用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稳定性随地震荷载增加降低明显,在0.2g地震加速度影响下,水眼寨滑坡在后缘顶部黄土台塬区局部失稳,马兰滑坡在前缘次级滑坡段局部失稳,在0.25g地震荷载作用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整体均将失稳,反映地震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远高于降雨。4.极端降雨条件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失稳均呈现分块活动模式。滑坡复活呈现如此活动方式的关键因素在于极端降雨后滑坡体不同部位饱和程度不同,孔隙水压力升高量值存在差异。岩土体饱和软塑,滑体容重增大、滑带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升高是降雨导致滑坡的内在机理。5.极端地震作用下,水眼寨滑坡和马兰滑坡均表现出整体自后向前的推移式活动特征。滑坡在不同部位由于微地形差异,位移变化量有所不同,局部微地形是造成地震条件下滑坡整体自后向前活动的关键因素。

郭晓娟[10](2020)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吕梁地区马兰黄土强度参数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省吕梁地区作为黄土高原区的一份子,属沟壑纵横的多山地带,由于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引发的相关地表灾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滑坡就是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愈发明显的大背景下,冬季冻结、春季消融的季节性冻融边坡会由于春季温度迅速回升而在消融期迅速融化,导致坡体内水分在短期内迅速集聚,与此同时,反复的冻融循环作用使得坡体内土颗粒排列和应力状态也会有所调整,从而改变坡体的原始状态并影响其稳定性。因此,研究反复冻融作用下的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和边坡稳定性变化,可以从根本上了解冻融循环作用对边坡的影响机理,为该类型黄土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意义。本文以吕梁地区原状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了不同循环次数的冻融作用对原状马兰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统计调查和基本参数测定得知,柳林县的冻土深度为1.0 m,极端最低温度-19℃,土体的天然和塑限含水率分别为12.2%和18.2%。通过对比天然和塑限两种特征含水率的试样在5组冻融循环试验前后的含水率值发现,在封闭系统中,土样含水率在经历冻融作用后会有略微减少,且初始含水率越高含水率减少量越多,含水率减少量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对数型增长。冻融循环试验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时,土样损失的含水率不多,在分析土体抗剪强度与冻融循环作用的关系时,可以忽略含水率变化的影响。(2)在对天然和塑限两种特征含水率的原状Q3马兰黄土试样进行0、1、5、8、10、15次冻融循环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组土样在4个围压下的不固结不排水(UU)三轴剪切试验,得到对应的12组应力应变特征曲线。分析发现偏应力会随围压和轴向变形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变形时偏应力陡升表现为弹性变形,随着轴向变形增大,会逐渐转变为塑性变形,并且随围压的递增,天然含水率土样由微弱软化转为微弱硬化最后呈典型的应变硬化,而塑限含水率土样全程都呈微弱软化。含水率对偏应力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冻融循环作用。此外,获取到各组土样的破坏应力变化规律,发现冻融循环会使土体在剪切时更容易屈服,在围压和含水率一定时,土体的破坏应力随冻融循环的叠加整体呈下降趋势。(3)在三轴剪切试验基础上,根据莫尔—库伦基本理论绘制出各组土样的应力莫尔圆,并拟合得到每组应力莫尔圆的公切线及其包络线的表达式,进而得到每组试验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值,以及两参数随冻融循环作用的变化规律。发现经历不同循环次数的冻融作用后,土样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会劣化,但黏聚力劣化程度更大,它随冻融循环次数呈指数函数型降低,内摩擦角稍有减小但幅度很小,而且塑限含水率土样的抗剪强度参数普遍低于天然含水率土样。(4)参考试验获取的抗剪强度参数值,以柳林县某个黄土边坡为例,借助FLAC3D对经历各轮冻融循环次数后的边坡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剪切应变由坡脚处呈圆弧形向上延伸,水平向位移也是从坡脚附近逐渐扩展,会有潜在滑面雏形显现,随冻融循环作用的叠加,边坡虽然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如若冻融作用持续下去,叠加降雨、裂缝等因素,边坡便会有失稳的可能。

二、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定量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滑坡的研究现状
        1.2.3 地下开采情况下地表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土动力学基本理论
        2.1.1 基本理论
        2.1.2 黄土动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
        2.1.3 动本构模型验证
    2.2 计算方法基本理论
        2.2.1 显式有限元法
        2.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地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ABAQUS显式分析模块介绍
    3.2 二次开发的实现
    3.3 方法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开采条件对地下采煤情况下地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数值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置
    4.2 地下采煤前边坡稳定性分析
    4.3 开采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4.3.1 开采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的确定
        4.3.2 开采进尺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3 开挖厚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4 开采速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边坡几何特征对地下采煤情况下地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1 坡高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5.2 坡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三维情况下地下采煤地表边坡稳定性分析
    6.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6.2 计算结果分析
    6.3 地下采煤对地表黄土边坡稳定性的评价
        6.3.1 极限安全系数的确定
        6.3.2 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黄土地区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设期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2 服役期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3 建筑边坡治理效果评价的类型和时效性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挡土墙边坡现场调查分析
    2.1 建筑边坡挡土墙主要病害发育规律
        2.1.1 建筑边坡挡土墙现场调查
        2.1.2 建筑边坡挡土墙调查结果汇总
    2.2 挡土墙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2.2.1 挡土墙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2.2 层次分析理论概述
        2.2.3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2.3 本章小结
3 重力式挡土墙效果的监测与预测评价法
    3.1 监测方案
        3.1.1 监测内容
        3.1.2 监测元件简介及数据处理方法
        3.1.3 建筑边坡治理工程现场监测
    3.2 监测结果及评价
        3.2.1 受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2.2 现场位移监测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的室内模型试验
    4.1 模型试验设计
        4.1.1 相似比的确定
        4.1.2 试验设备系统
    4.2 试验准备
        4.2.1 土工试验
        4.2.2 边坡模型制备
    4.3 试验方案
        4.3.1 参数选取及试验组数安排
        4.3.2 元器件布设方案
    4.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1 土压力变化规律
        4.4.2 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4.4.3 位移变化规律
    4.5 监测结果验证
        4.5.1 土压力
        4.5.2 孔隙水压力
        4.5.3 位移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
    5.1 降雨对典型挡土墙边坡影响的数值模拟
        5.1.1 挡土墙支护效果分析
        5.1.2 不同降雨工况挡土墙支护效果分析
    5.2 蠕变对典型挡土墙边坡影响的数值模拟
        5.2.1 坡高对挡土墙边坡的破坏影响
        5.2.2 坡度对挡土墙边坡的破坏影响
        5.2.3 蠕变时间对挡土墙边坡的破坏影响
        5.2.4 降雨强度对挡土墙边坡的破坏影响
        5.2.5 坡体位移与坡高、坡度、蠕变时间、降雨强度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6 黄土地区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综合性评价
    6.1 综合评价因素及分级
        6.1.1 综合评价因素
        6.1.2 综合评价因素分级
    6.2 未确知理论
        6.2.1 未确知理论概述
        6.2.2 未确知测度模型原理
        6.2.3 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
    6.3 未确知理论评价过程
    6.4 治理效果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的工作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黄土沟壑区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形变破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黄土沟壑区开采沉陷研究现状
        1.2.2 地下采煤对斜坡影响研究现状
        1.2.3 黄土坡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黄土沟壑区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彬长矿区概况
        2.1.2 文家坡煤矿开采工作面与观测站布设
        2.1.3 大佛寺煤矿开采工作面与观测站布设
    2.2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
        2.2.1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规律
        2.2.2 地表移动参数变化分析
        2.2.3 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对比分析
    2.3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动态移动特征
        2.3.1 地表点移动轨迹分析
        2.3.2 老采空区地表动态下沉特征
    2.4 不同地质条件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
        2.4.1 地形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2.4.2 采深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2.5 采动地表裂缝发育特征
        2.5.1 采动裂缝形成机理
        2.5.2 采煤塌陷裂缝测定方法
        2.5.3 裂缝发育特征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采动斜坡滑移及土体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3.1 采动斜坡滑移数值模拟
        3.1.1 采动地表变形分布特征
        3.1.2 采动斜坡滑移特征
    3.2 采动斜坡土体单元变形分析
        3.2.1 采动土体单元变形机理
        3.2.2 水平变形规律分析
        3.2.3 竖向变形规律分析
        3.2.4 采动土体单元体积变形分析
    3.3 采深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采深下的地表移动特征
        3.3.2 不同采深下的土体单元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预计与坡体稳定性评价
    4.1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预计
        4.1.1 黄土层荷载作用下开采沉陷类型判别
        4.1.2 相邻工作面间隔煤柱稳定性判别
        4.1.3 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预计
    4.2 采动影响下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4.2.1 采动形变引起的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变化
        4.2.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坡体稳定性计算
        4.2.3 不同坡度下的采动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西宁盆地黄土区植物水文效应及其增强边坡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
        1.2.1 植物与坡面形态对坡面地表径流影响
        1.2.2 植物与坡形对坡面土壤入渗影响
        1.2.3 不同植物和坡形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基本特征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1.3 土壤与植被类型
        2.1.4 社会经济发展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物理地质现象
        2.2.6 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2.3 小结
第3章 试验区草本和灌木植物种植及土体基本特征
    3.1 试验区护坡植物筛选与种植
        3.1.1 供试种植物筛选原则
        3.1.2 供试种植物筛选结果
        3.1.3 试验区草本和灌木植物种植方案
        3.1.4 试验区植物播种量与种植方法
    3.2 试验区植物生长特征及其土体特性
        3.2.1 植物生长特征
        3.2.2 植被覆盖度
        3.2.3 边坡土体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测试原理与方法
        3.2.4 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测试结果
    3.3 小结
第4章 试验区模拟降雨条件下边坡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模拟降雨试验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 模拟降雨试验装置基本结构及组成
        4.1.3 模拟降雨试验水文参数类型及其确定
        4.1.4 模拟降雨试验及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测量
        4.1.5 径流系数计算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产流特征
        4.2.2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产流特征对比
        4.2.3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产沙特征
        4.2.4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产沙特征对比
    4.3 小结
第5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含水量分布特征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坡面入渗率计算原理与方法
        5.1.2 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法
        5.1.3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及其特征
        5.1.4 含水量传感器的安置及其含水量测量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土壤入渗特征
        5.2.2 不同草本植物和坡形条件下坡面入渗特征对比
        5.2.3 影响坡面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及其特征
        5.2.4 坡面土壤入渗过程模拟评价
        5.2.5 模拟降雨条件下边坡坡面土体含水量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模拟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评价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计算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定
        6.1.2 数值模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选取
        6.1.3 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
        6.1.4 抗剪强度指标评价方法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有限元数值法及其评价结果
        6.2.2 抗剪强度指标法评价结果
        6.2.3 3 种不同方法评价边坡稳定性结果对比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滑坡理论发展过程
        1.2.2 滑坡理论研究现状
        1.2.3 滑坡体地球物理勘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失稳边坡滑坡演化机理与稳定性分析理论
    2.1 岩质边坡失稳演化机理
        2.1.1 岩质边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2 土质边坡失稳演化机理
        2.2.1 土质边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2.2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2.3 岩土复合边失稳演化机理
        2.3.1 岩土复合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3.2 岩土复合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因素
    2.4 边坡失稳演化过程
    2.5 边坡稳定性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2.5.1 自身内部条件因素
        2.5.2 外部条件因素
    2.6 边坡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
        2.6.1 定性评价方法
        2.6.2 定量评价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失稳边坡岩土地球物理性质及地球物理模型
    3.1 失稳边坡岩土体地球物理性质
        3.1.1 电阻率特征
        3.1.2 弹性波速特征
        3.1.3 探地雷达特征
    3.2 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关系
    3.3 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1 岩质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2 土质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3.3 岩土复合失稳边坡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失稳边坡地球物理方法模拟研究
    4.1 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演模拟
        4.1.1 电阻率法正演方法理论
        4.1.2 边坡失稳地电模型
        4.1.3 边坡失稳模型正演模拟及装置选择
        4.1.4 高密度电阻率法反演
    4.2 探地雷达正演模拟
        4.2.1 探地雷达正演方法理论
        4.2.2 探地雷达正演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分析
    5.1 白云鄂博主矿南帮失稳边坡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分析
        5.1.1 工程概况
        5.1.2 研究区地质条件
        5.1.3 野外数据采集
        5.1.4 探测成果分析
        5.1.5 滑坡体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建立
    5.2 张榆线公路勘察中滑坡体的地球物理特征与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5.2.3 野外数据采集
        5.2.4 探测成果分析
        5.2.5 滑坡体演化机理分析
    5.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第6章 典型边坡失稳演化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6.1 滑坡灾害识别和预警
        6.1.1 滑坡体的识别
        6.1.2 滑坡体的预警
    6.2 滑坡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
        6.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6.2.2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6.2.3 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分析
        6.2.4 边坡失稳演化机理分析
    6.3 边坡稳定性评价
        6.3.1 岩土体工程力学参数的确定
        6.3.2 边坡稳定性评价
    6.4 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6.5 典型边坡滑坡探测与预警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1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2.4 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改进拟静力极限平衡法的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本假设
    2.3 多级黄土边坡整体破坏模式下地震稳定性分析
        2.3.1 坡脚圆破坏机构下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3.2 中点圆破坏机构下的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3.3 整体破坏模式下多级黄土边坡地震最小安全系数
    2.4 多级黄土边坡局部破坏模式下地震稳定性分析
        2.4.1 局部1 级破坏模式下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4.2 局部m级破坏模式下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5 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流程
    2.6 算例验证
        2.6.1 算例一
        2.6.2 算例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多级黄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
        3.2.1 边坡岩土体性质和结构
        3.2.2 边坡地形地貌
        3.2.3 地震作用
    3.3 正交试验设计
        3.3.1 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
        3.3.2 各因素取值水平
        3.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极差分析
        3.4.2 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黄土边坡抗震优化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多级黄土边坡平台宽度对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
        4.2.1 试验工况
        4.2.2 建立边坡动力分析模型
        4.2.3 多级黄土边坡平台宽度对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4.2.4 多级黄土边坡平台宽度对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
    4.3 多级黄土边坡分级对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
        4.3.1 试验工况
        4.3.2 多级黄土边坡分级对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4.3.3 多级黄土边坡分级对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7)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8)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植物护坡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根系固土理论与模型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内容与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内容
        2.1.1 均匀化理论及其在根系固土中的应用
        2.1.2 技术路线及说明
    2.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均匀化理论与周期结构理论
        3.1.1 控制方程
        3.1.2 等效刚度求解与三维本构关系
    3.2 边坡的有限元模拟
        3.2.1 草本根系边坡模型
        3.2.2 乔木根系边坡模型
    3.3 三轴试验方法
4 黄土高原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分析
    4.1 方法验证与本构关系计算
    4.2 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和分析
        4.2.1 边坡应力分布
        4.2.2 边坡安全系数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黄土高原乔木根系固土效果分析
    5.1 根土复合体等效参数的影响规律
    5.2 三轴压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饱和度下粘聚力、内摩擦角及残余强度的变化
        5.2.2 不同根径对油松根土复合体强度的影响
        5.2.3 不同根系(油松、刺槐、侧柏)对复合土体强度的影响
        5.2.4 主应力差和轴向应变曲线
    5.3 根土复合体等效弹性参数的试验与理论对比
    5.4 乔木植被根系固土效果数值分析
        5.4.1 本构关系计算
        5.4.2 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和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9)天水市区典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失稳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滑坡形成机理
        1.2.2 滑坡稳定性及失稳判据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3.1 新近系
        2.3.2 第四系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
        2.5.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2.5.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2.6 地质灾害
第3章 典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
    3.1 水眼寨滑坡
        3.1.1 滑坡形态与结构特征
        3.1.2 滑坡区地下水
        3.1.3 滑坡活动历史
        3.1.4 滑坡现状及其动态
    3.2 马兰滑坡
        3.2.1 滑坡形态与结构特征
        3.2.2 滑坡区地下水
        3.2.3 滑坡活动历史
        3.2.4 滑坡现状及其动态
第4章 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与临滑判据
    4.1 计算方法选取
        4.1.1 滑坡渗流场模拟方法
        4.1.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4.2 模拟工况设计
        4.2.1 天然工况
        4.2.2 降雨工况
        4.2.3 地震工况
    4.3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4.3.1 水眼寨滑坡
        4.3.2 马兰滑坡
    4.4 滑坡稳定性与临滑判据
        4.4.1 水眼寨滑坡
        4.4.2 马兰滑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复活机理与失稳模式
    5.1 方法选取
    5.2 破坏准则与失稳判据
        5.2.1 材料破坏准则
        5.2.2 斜坡失稳判据
    5.3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5.3.1 水眼寨滑坡
        5.3.2 马兰滑坡
    5.4 滑坡复活机理与失稳模式
        5.4.1 水眼寨滑坡
        5.4.2 马兰滑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冻融循环作用下吕梁地区马兰黄土强度参数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黄土抗剪强度研究现状
        1.2.2 冻融作用下黄土强度衰减研究现状
        1.2.3 吕梁地区黄土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及土体物理特性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地层岩性
        2.1.5 地质构造
        2.1.6 水文地质
        2.1.7 人类工程活动概况
        2.1.8 地质灾害特征
    2.2 土样采集
    2.3 土样基本物理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融循环作用前后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
    3.1 试验仪器
        3.1.1 仪器简介
        3.1.2 仪器性能特点
    3.2 样品制备
    3.3 试验步骤
    3.4 冻融对土体含水率影响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
    4.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案的确定
    4.2 冻融循环后应力应变分析
        4.2.1 冻融后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4.2.2 冻融后破坏应力特征
    4.3 冻融循环后马兰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
        4.3.1 莫尔—库伦基本理论
        4.3.2 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融循环作用对马兰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5.1 黄土边坡的数值模拟
        5.1.1 几何模型建立
        5.1.2 材料参数和属性的确定
        5.1.3 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5.2 边坡稳定性模拟结果分析
        5.2.1 剪切应变分析
        5.2.2 边坡稳定系数
        5.2.3 边坡水平向位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定量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采煤对地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D]. 焦贝.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黄土地区建筑边坡重力式挡土墙治理效果评价研究[D]. 张宇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黄土沟壑区多工作面开采地表形变破坏分析与评价[D]. 闫照存.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西宁盆地黄土区植物水文效应及其增强边坡稳定性评价[D]. 李姜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1(01)
  • [5]典型边坡滑坡地球物理特征与演化机理研究[D]. 周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6]地震作用下多级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 章瑞环.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8]基于渐近均匀化理论的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分析[D]. 王学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天水市区典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失稳判据研究[D]. 朱宗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冻融循环作用下吕梁地区马兰黄土强度参数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 郭晓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黄土边坡稳定性系统定量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