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设西州考证

唐代设西州考证

一、唐代西州成立时间考(论文文献综述)

管俊玮[1](2022)在《从国图藏BD11178等文书看唐代公文钤印流程》文中研究说明唐代公文钤盖官文书印后才能生效,钤印由勾检部门负责。利用BD11178等文书,可对唐代四等官制下公文钤印的一般流程进行复原:曹司将待钤印的公文逐条登记,制成以印目为主体的请印文书,并将两者同时递送至勾检部门。勾检系统的负责人先对请印公文行判,之后由所属官府的长官完成终判。对批准钤印的公文,由小吏在监印官的监督下按照印目勘印,同时置有勘印簿对此进行记录。勘印簿逐日而作,按月汇总为印历存档。勾检与钤印两个环节互相嵌合,构成严密的公文审核体系,保证唐代的日常政务运作可以得到有效监管。

胡凌燕[2](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虞越溪[3](2021)在《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所研究的唐代西陲边塞诗,特指创作于唐代西陲地区或由当地本土人士创作的描绘风光景物、征战闺怨、政治世情等的诗歌。在考证梳理出土文献中符合本文定义的边塞诗歌的基础上,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描摹诗歌创作和诗集编纂的时代背景,勾勒边塞诗人的创作历程。尝试突破以中原文化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研究禁锢,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开拓唐代边塞诗研究新的空间。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后五章以地域为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罗列梳理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中的西陲边塞诗作,以及能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相互印证的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考察分析敦煌汉简、五凉时期、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探究其与中原诗歌创作的异同以及对后世边塞诗发展的影响。总结归纳唐代西陲边塞诗所拥有的总体特征。第二章,唐代河西边塞诗之酒泉与凉州诗。勾勒敦煌文献中酒泉边塞诗所展现出的河西局势与唐归交往,分析悬泉置遗址与酒泉边塞诗的关系。在综合考察传世与敦煌文献所载凉州边塞诗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凉州边塞诗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活动为中心,将唐诗和碑文对于哥舒翰的表现相互印证,探索哥舒翰在盛唐诗坛上的作用。第三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陷蕃诗。在逐一梳理统计敦煌文献所载陷蕃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敦煌僧官的陷蕃诗作,揭示此期僧官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倾向。探讨Дx.3871+P.2555敦煌写卷所载陷蕃组诗的作者构成和创作年代,对以往学者一些不合史实的假说提出质疑,并尝试勾勒该写卷的编纂形态和成集背景。第四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归义军诗。以悟真出使长安的酬答诗作、《沙洲敦煌二十咏》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僧人诗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唐朝和归义军的交往、中原赴边人士的境遇,以及曹氏归义军时期僧诗的世俗化发展进程和原因。第五章,唐代西州边塞诗。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前期诗歌写卷的研究,探讨西州地区所呈现出的诗歌南朝化风尚以及这种风尚的形成原因。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记载的途经交河的交通要道,并与岑参创作的纪行诗和送别诗相印证。分析敦煌文献中的交河诗歌,考察晚唐时期的西州政治局势。第六章,唐代安西边塞诗。通过分析骆宾王从军西域所作诗歌,结合史籍与出土文献,勾勒其行军路线及与疏勒、碎叶的关系;指出前辈学者根据元稹、白居易《缚戎人》诗推断龟兹陷蕃时间的谬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相关碑文的分析判断龟兹从未陷蕃,最终被回鹘控制;考察《谒金门·开于阗》的创作时间以及此期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分析敦煌文献所载与焉耆有关的诗歌,探究陷蕃后焉耆王室的生活境况与晚唐高昌回鹘管辖下的焉耆形势。

刘晓恒[4](2021)在《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回纥部落整体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回纥部落时期(744年漠北回纥汗国建立之前)、回纥汗国时期(744—840年)和包括了西州回鹘、甘州回鹘、沙洲回鹘等分散政权在内的西回鹘时期(840年之后)。本文则选取4至8世纪作为时间段,内容为研究这段时间回纥部落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磨延啜三碑的研究,将时间段划分为第二突厥汗国时期、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和高车袁纥韦纥时期,由于越靠近744年,史料越丰富详尽,因此采用从后向前推进时间线的行文方法,并在每一章开头给出断代的理由和论证,每章节内以小标题的形势提出各个问题点并加以研究和解答。第一章重点研究突厥重返漠北时与回纥在漠北地区对抗的局势、回纥部落在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情况以及691年之后回纥部落在蒙古高原的迁移历史,同时对741年—744年突厥汗国陷入崩溃之后的漠北局势进行分析,并给出塔里亚特碑的新释读和考证。第二章主要解决这一时期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变迁和回纥早期部落酋长传承脉络问题。第三章整合磨延啜三碑中有关回纥早期历史的部分,主要针对回纥部落在605年时健俟斤带领迁往色楞格河之前的历史情况展开研究,结合汉文史料与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材料,将袁纥—韦纥—回纥部落的部落发展历史以及变迁的地理位置总结成图。第四章为全文的总结,将文中解决的问题重新整理并一一给出解答,最终形成回纥汗国前史的完整体系,解决744年之前回纥部落时期历史模糊不清的问题。

闫章虎[5](2019)在《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政治制度的视角出发,对唐代书法史进行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唐代书法史与政治制度相关的那一层面。基于这种观察视角,本文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根据论述主题,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揭示了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并考察唐代国家典仪中的书法因素,分析书法活动及相关书迹背后的政治意涵,解读它们在处理政治关系、维护统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第二部分,论文从文书行政的角度出发,思考唐代铨选制度中为何会设置“楷法遒美”及“工书”这两个关于书法的标准,探究“楷法遒美”与“工书”的具体内涵并梳理它们和唐代书法史的关系。基于以上讨论,这一部分还对“书判拔萃科”中“书判”的具体所指进行了考证。论文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凭借书法技艺为皇室服务的翰林书待诏,对这一群体的性质、供职模式、工作内容、选拔方式、仕途、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传世及新出石刻资料,考察唐代宫廷书法对翰林书待诏书法的影响,以及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第四部分关注的则是在行政及文馆机构中供职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等群体,揭示他们在当时整体制度框架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所承担的不同职能。并结合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书法特征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唐代的“书法教育制度”,这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对相关制度进行全面介绍,而是重在分析这些“书法教育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对唐代书法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除侍书之外,书学、弘文馆等机构在唐代书法史上所起的作用明显被夸大了。

蒲宣伊,孟宪实[6](2019)在《从名岸战役看唐西州府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一次在名岸发生的战役,研究西州府兵的问题,一是西州都督府对各个折冲府的领导,二是各个折冲府之间的相互配合。这对于理解边州地区的府兵及其防御,应该具有典型意义,对唐朝府兵制的整体理解也大有帮助。

赵洋[7](2017)在《唐代西州道经的流布》文中研究表明吐鲁番文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道经残片,基本都是抄写於唐代西州时期。通过对德国及旅顺博物馆所藏的数件重要道经进行考论,证实了唐代西州道经三洞经典存续完整,又据旅顺博物馆藏LM20-1460-37-14《太玄真一本际经》残片的卷题,认定其爲五卷本系统,并进一步推论至迟到唐太宗贞观末年,唐代西州已有道教传播与道经传抄。此外,根据目前整个吐鲁番出土道经的状况,比较了敦煌道经、吐鲁番道经及《南竺观记》所载经目的差异,对唐代西州道经的流布情况与"开元道藏"的关系再作检讨。

贺钢,徐瑞瑞[8](2017)在《2016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年度中国大陆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专着、译着及相关论文集3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兹分政治、历史地理、经济、法制、宗教、民族、社会文化、艺术、文献古籍、语言文字、考古与文物保护、书评与学术动态等专题概述如下。

陈继宏[9](2016)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文中指出吐蕃曾于公元786—848年统治敦煌达62年。虽然传统汉、藏史籍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但敦煌地区所出吐蕃统治时期汉、藏文文献资料,以及当时开窟造像活动留下的石窟壁画等考古资料,为厘清这一时期史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些文献、考古资料,选定吐蕃入主敦煌后的统治秩序和经济生产两个专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按照所选二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探讨吐蕃统治敦煌后建立的新统治秩序,下含三章。第一章为背景铺陈,探讨了吐蕃攻陷敦煌的历史背景,对敦煌落蕃始末的相关史事做一梳理。第二章探讨吐蕃统治敦煌的管理方式即部落制,从纵向上按时间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分别探讨每一时期的部落设置情况,并对部落内部的百户组织、十户组织做了探讨。第三章探讨吐蕃对敦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内容包括敦煌的上级机构、当地职官设置和军事基层组织三个方面。下编重点探讨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经济生产,下含三章。第四章探讨了吐蕃在敦煌执行的经济制度,内容包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劳役制度四个方面。第五章探讨了吐蕃时期敦煌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从水利、具体生产情况、农业人口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畜牧业一节对当时敦煌的官营、寺营、民间饲养等几种生产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探讨了吐蕃时期敦煌的手工业,内容包含金属铸造业、纺织业、粮食加工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情况,并就吐蕃当局对敦煌手工业劳动者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

殷盼盼,李晓明[10](2016)在《2015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年度中国大陆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专着及相关论文集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2篇。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民族与宗教、语言与文字、文献与古籍、文学、艺术、考古与文物保护、医学、书评与学术动态等诸多内容,现分类概述如下。

二、唐代西州成立时间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西州成立时间考(论文提纲范文)

(1)从国图藏BD11178等文书看唐代公文钤印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2)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四、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总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代西陲”与“边塞诗”的概念界定
    二、考古发现相关唐代边塞诗的研究现状
    三、考古发现与唐代边塞诗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空间开拓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
    第一节 考古发现有关唐代西陲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二、吐鲁番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三、唐代西陲边塞诗相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诗学渊源
        一、敦煌汉简中的西陲边塞诗
        二、五凉时期的西陲边塞诗
        三、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
    第三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一、特殊的时代划分
        二、浓郁的佛教色彩
        三、独立的创作轨迹
第二章 唐代河西边塞诗:酒泉与凉州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酒泉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所载唐蕃战争中的酒泉诗
        二、《唐佚名诗集》所载归义军治下的酒泉诗
        三、丝绸之路上的悬泉驿遗址
    第二节 传世与敦煌文献中的凉州边塞诗
        一、凉州边塞诗的开端与奠基
        二、敦煌文献中的高适凉州边塞诗佚作
        三、中晚唐西陲与中原文士所写凉州边塞诗比较
    第三节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与盛唐诗坛
        一、陇右诸役:麦庄、石堡城与九曲
        二、勋业千秋:《哥舒翰纪功碑》释读
        三、良将情怀:哥舒翰与盛唐诗歌
        四、幕府才子:高适与哥舒翰
        五、临危受命:悲壮结局的咏叹
        六、结语
第三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上):陷蕃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的陷蕃诗作概况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僧官陷蕃诗研究
        一、敦煌陷蕃文人与僧官赠答诗
        二、敦煌陷蕃僧官的同题诗
        三、敦煌陷蕃僧官的送别诗
    第三节 Дx.3871+P.2555 陷蕃组诗再探
        一、Дx.3871+P.2555 正背面陷蕃组诗的作者及其联系
        二、Дx.3871+P.2555 正面陷蕃组诗的创作年代再探
        三、Дx.3871+P.2555 写卷的编纂形态与成集背景
第四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下):归义军诗
    第一节 张氏归义军时期悟真的酬答诗作与宗教交往
        一、《阙题四首》所见张氏政权的三次遣使入京
        二、赠答诗与悟真使团进贡行为的考察
        三、唐张关系影响下的赠答诗创作
        四、悟真使团及其后的唐归宗教交往
    第二节 纪景组诗《沙洲敦煌二十咏》新探
        一、《沙洲敦煌二十咏》创作时代考证
        二、《沙洲敦煌二十咏》政治内涵发微
        三、《沙洲敦煌二十咏》作者境遇探察
        四、《沙洲敦煌二十咏》的渊源与创变
    第三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僧诗的世俗化倾向
        一、道真诗歌中的世俗生活
        二、俗讲僧诗的世俗化表现
        三、僧人诗歌世俗化的原因
第五章 唐代西州边塞诗
    第一节 唐代前期西州诗歌南朝化风尚
        一、高昌国至唐前期南朝诗歌在西州的流传
        二、吐鲁番出土初盛唐诗歌写卷的南朝化倾向
        三、初盛唐时期西州诗坛南朝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交河:战争、交通与诗歌的集结地
        一、战争与交通枢纽
        二、马料文卷中交河郡腾过人物与岑参诗考论
        三、《唐佚名诗集》所见晚唐交河景况
第六章 唐代安西边塞诗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唐诗镜像中的安西四镇
        一、骆宾王诗中的疏勒、碎叶与从军西域路线考
        二、元白《缚戎人》与龟兹陷蕃
        三、敦煌曲子词所见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
    第二节 敦煌出土诗歌所见中晚唐的焉耆
        一、《上焉只王诗》的创作年代
        二、《上焉只王诗》的创作缘由
        三、《焉耆》诗所见晚唐归义军与高昌回鹘的关系
    第三节 安西陷落与唐廷联回抗蕃
        一、西州陷蕃时间考
        二、安西陷落的历史轨迹
        三、唐廷的联回抗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边塞诗研究综述
作者简历

(4)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突厥回鹘语碑铭与回纥前史研究
    史料及研究成果
    写作思路
第一章 第二突厥汗国时期(685 年—744 年)
    第一节 希内乌苏碑中突厥可汗统治的“整整五十年”时间段判定
    第二节 骨咄禄时期的漠北局势
        一、骨咄禄重返漠北时间考释
        二、突厥统治回纥部落时间小考
    第三节 691 年—741 年“整整五十年”间的漠北回纥部落
        一、突厥碑铭中715—718 年的突厥与乌古斯之战
        二、汉文史料中727 年甘、凉回纥叛乱
        三、第二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乌古斯(铁勒)—回纥小结
    第四节 第二突厥汗国灭亡后的漠北地区
        一、回纥可汗“第二次登位”的准确时间
        二、磨延啜三碑中的回纥部落(741 年—744 年)
        三、铁兹碑中“真假可汗”新考
第二章 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626 年—685 年)
    第一节 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626 年—685 年)的推断由来
    第二节 回纥部落统治核心地区的历史变迁
        一、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第一次变迁——薛延陀汗国灭亡(土拉河→鄂尔浑河)
        二、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第二次变迁——唐平漠北之战(鄂尔浑河→土拉河)
    第三节 希内乌苏碑北面第三行的释读与吐迷度称汗时间考察
第三章 高车袁纥—韦纥时期(390 年—626 年)
    第一节 回纥早期部落的迁移历史(6 世纪)
        一、605 年的铁勒叛乱
        二、汉文史料中6 世纪之前的回纥部落
        三、西方视角下5—6 世纪的回纥部落
        四、六世纪的早期回纥部落与“祖先统治八十年”的两种解读
    第二节 回纥早期部落的迁移历史(4—5 世纪)
        一、“(?)(回鹘可汗)”“(?)(满足的统治了七十年)”两处辨析
        二、西部高车与“bozoq”部落的迁徙
    第三节 高车袁纥—韦纥时期的部落迁徙史
第四章 回纥部落时期历史研究总结
    第一节 回纥历史分段研究小结
        一、突厥汗国时期
        二、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
        三、高车袁纥—韦纥时期
    第二节 回纥前史总结
附录
    附录一:回纥部落全史(汉文史料线、突厥史料线)
    附录二:回纥大事纪年表
    附录三:回纥部落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分期
参考文献
致谢

(5)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术语释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三节 基本资料评述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 礼仪与政治语境中的书法
    第一节 唐代书法的“政治属性”
    第二节 礼仪活动中的书法因素:以“册”类书迹为中心的讨论
        一、皇帝即位、册太子、上尊号仪式中的玉册及其书法情况
        二、丧葬仪式中的哀册、谥册、神主与墓志
        1、唐代哀册、谥册、墓志及神主使用制度概述
        2、现存唐代哀册、谥册的书法分析
        三、“册”的书写者、所用书体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书法活动的政治意涵
        一、建构政治合法性
        二、恩宠与褒功:唐代皇帝的赐“御书”活动
        三、纪功与纪念:碑刻的政治色彩
第二章 试以政事:文书行政视角下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第一节 唐代之前的“文书行政”与官吏的“行政技能”
    第二节 唐代的“文书行政”
    第三节 作为官吏“行政技能”的“楷法遒美”和“工书”
        一、“楷法遒美”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二、“工书”标准与流外官的铨选
    第四节“楷法遒美”、“工书”的性质及其与唐代楷书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书判拔萃”相关问题考辨
第三章 执艺以事上奉诏而处中:宫廷中的翰林书待诏
    第一节 翰林院及待诏群体的性质
    第二节 翰林书待诏的供职模式与工作内容
    第三节 进入翰林院的途径及书待诏的仕途
    第四节 墓志所见书待诏的社会关系
    第五节 宫廷书法影响下的翰林书待诏
    第六节 翰林书待诏书法的群体性特征:基于石刻的考察
        一、字体、风格的多样性
        二、“各有所长”与“分工合作”
        三、书法传承的家族性
        四、“创作意识”的出现?:关于书待诏书写格式的一个推测
第四章 专职缮写:行政及文馆机构中的文书吏、楷书手、书直及告身书写人
    第一节 普遍设置的文书吏
    第二节 秘书省及诸文馆中的“职业抄写员”:楷书手
        一、楷书手的设置及职能
        二、楷书手的选拔与仕途前景
        三、“楷书手”称名问题考
        四、楷书手书法的特征:以敦煌所出宫廷写经为中心
        1、唐代官方抄写制度略说
        2、楷书手书法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 作为“专业人才”的书直
        一、书直的设置及其职责
        二、书直的选拔标准、来源及迁转诸问题
    第四节 唐代的告身书写人及现存告身的书法形态
        一、告身颁给制度及告身书写人
        二、现存告身的类别及书法形态
第五章 唐代“书法教育制度”再研究
    第一节“文字教育机构”还是“书法教育机构”?:国子监书学性质考辨
        一、国子监书学的制度起源
        二、作为文字教育机构的唐代书学
        三、唐代官学的兴废及书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弘文馆书法教学活动的短暂性
    第三节 宫教博士与内廷书法教育
        一、宫教博士的设置及相关问题考论
        二、宫教博士的阶官化与内廷书法教育的式微
    第四节 作为皇室“职业书法教师”的侍书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6)从名岸战役看唐西州府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资料
二、名岸所在
三、战斗伤亡推测
四、边州府兵的防区及其性质

(7)唐代西州道经的流布(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州道经三洞经典存续完整
二由新见《本际经》残片蠡测西州道经流布的时间上限
三西州道经与“开元道藏”
四余论
附表:
    吐鲁番道经目録

(8)2016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
二、历史地理
三、经济
四、法制
五、宗教
六、民族
七、社会文化
八、艺术
九、文献古籍
十、语言文字
十一、考古与文物保护
十二、书评与学术动态

(9)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界定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界定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第三节 前人研究综述
        一、前人研究成果
        二、成绩与不足
上篇统治秩序篇
    第一章 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安史乱后的河西形势
        一、安史乱后的唐蕃战争形势
        二、吐蕃对河西地区的蚕食
        第二节 敦煌落蕃始末
        一、敦煌文书所见落蕃前河西形势
        二、敦煌的陷落
        三、敦煌的收复
    第二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部落制
        第一节 敦煌落蕃前的行政建制
        一、唐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与落蕃前的敦煌
        二、吐蕃的地方行政建制
        第二节 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的部落设置
        一、世俗民众
        二、宗教人口
        第三节 吐蕃统治敦煌中期的部落设置
        一、行人部落
        二、丝绵部落
        三、擘三部落
        四、敦煌文书所见其他部落
        第四节 吐蕃统治敦煌后期的部落设置
        一、阿骨萨部落
        二、悉董萨部落
        三、悉宁宗部落
        四、通颊部落
        第五节 敦煌部落的内部行政设置
        一、百户组织——将(Tshan)
        二、十户组织
    第三章 吐蕃统治敦煌的职官体系与军制
        第一节 敦煌所属的上级军政机构
        一、吐蕃中央的直接管辖
        二、东道节度使
        三、瓜州节度使
        第二节 吐蕃时期敦煌的职官体系
        一、吐蕃告身制度
        二、敦煌蕃官体系
        三、敦煌汉官体系
        第三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军事组织
        一、河陇地区的吐蕃军事体系
        二、吐蕃军事褒奖制度——大虫皮告身
        三、敦煌的基层军事组织
下篇经济生产篇
    第四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经济制度
        第一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户籍制度
        一、吐蕃本土的户籍制度
        二、敦煌的户籍制度
        第二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土地制度
        一、突田制探源——吐蕃的土地制度
        二、敦煌的突田制
        第三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赋税劳役制度
        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赋税
        二、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劳役
    第五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农牧业
        第一节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水利
        一、敦煌的水文环境
        二、蕃占之前敦煌水利建设沿革
        三、吐蕃时期的敦煌水利
        第二节 吐蕃时期敦煌农业概观
        一、农业恢复发展的背景
        二、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
        三、吐蕃文书中所见敦煌农作物种类及其变化
        第三节 吐蕃时期敦煌农业人口
        一、唐前期敦煌农业人口概观
        二、蕃占时期敦煌的农业人口
        三、蕃占时期敦煌的奴隶问题
        第四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畜牧业
        一、官营畜牧业
        二、寺营畜牧业
        三、民间饲养
    第六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手工业
        第一节 金属铸造业
        一、统治初期的凋敝
        二、铜铁器制造
        三、金银器制造
        第二节 纺织印染业
        一、丝织业
        二、棉纺织业
        三、麻纺织业
        四、毛纺织业
        五、印染业
        第三节 粮食加工业
        一、碾硙业
        二、造酒业
        三、榨油业
        第四节 其他手工业及官府对工匠的管理
        一、造纸业
        二、其他手工业
        三、吐蕃官府对敦煌工匠的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10)2015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法律
二、经济
三、历史地理
四、社会文化
五、民族与宗教
六、语言与文字
七、文献与古籍
八、文学
九、艺术
十、考古与文物保护

四、唐代西州成立时间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国图藏BD11178等文书看唐代公文钤印流程[J]. 管俊玮. 文献, 2022(01)
  • [2]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D]. 胡凌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3]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D]. 虞越溪. 浙江大学, 2021
  • [4]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D]. 刘晓恒. 兰州大学, 2021(02)
  • [5]政治制度视角下的唐代书法史研究[D]. 闫章虎. 吉林大学, 2019(02)
  • [6]从名岸战役看唐西州府兵[J]. 蒲宣伊,孟宪实. 西域研究, 2019(02)
  • [7]唐代西州道经的流布[J]. 赵洋. 中华文史论丛, 2017(03)
  • [8]2016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J]. 贺钢,徐瑞瑞.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7(00)
  • [9]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D]. 陈继宏. 兰州大学, 2016(03)
  • [10]2015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J]. 殷盼盼,李晓明.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6(00)

标签:;  ;  ;  ;  ;  

唐代设西州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