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青文集译本考证

刘长青文集译本考证

一、刘长卿集版本考述(论文文献综述)

朱若阳[1](2020)在《刘长卿别集版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长卿是中唐着名诗人,其作品自唐代开始结集,宋、明、清三代都有其别集版本传世。现代学者虽有若干关于刘长卿别集版本考证的成果问世,但囿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各有其不全面之处。对刘长卿别集版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从唐代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新唐书·艺文志》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刘长卿的作品自唐代开始结集。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十卷本“刘长卿集”和后世流传最广的十一卷本(前十卷为诗、后一卷为文)两个版本系统。虽然宋代目录着录的刘集大多是十卷本,但十卷本系统留存至今仅有国图藏残宋本一个版本传世;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十一卷本系统在宋代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是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着录的“建昌本”,一是被认为是明清两代刘长卿集祖本的南宋“书棚本”。目前,十一卷本系统已没有宋刻本传世,但传世的众多明清刘集版本均属于十一卷本系统。成书于元代的《宋史·艺文志》虽记载有二十卷本刘长卿集,但因只有廖廖几句,且无传世文献可印证,无法确定是否属于新的版本系统。明代的刘长卿别集版本,四个郡斋刻本和明抄本与南宋书棚本有比较清晰的传承脉络,各种唐人集丛书版本的底本不明,也都属于十一卷本系统。清代现存几个版本的刘长卿别集依旧属于十一卷本系统,它们也大多属于丛书中的一种。其中,《全唐诗》本、《畿辅丛书》本较前代增补了一些诗文;卢文弨抄本保存了何焯校宋本的校勘成果。在充分搜集刘长卿别集现存版本及相关记载资料的基础上,文中对搜集到的所有版本进行了详尽描述。由于疫情等各种原因,虽无法做到亲自目验每个存世版本,但根据文献记载补充了这些版本的信息,这些遗憾,只能留待以后再解决了。研究者在对众多版本进行校勘之后,归纳出了刘长卿别集各版本的版本特点,并梳理出刘集版本的传承脉络。经过繁重的校勘工作,研究者发现:前人关于残宋本是不是北宋本、明抄本是否直接抄自宋刻书棚本等争论中,是可以在全面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厘清思路,得出一些可令人信服的结论的。本论文尽可能提供一个较为全面详尽的刘长卿别集版本考述,以期能为将来刘长卿别集文献整理提供详实的版本基础,为刘长卿诗文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但研究者水平与见识有限,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陈伟[2](2019)在《黄丕烈藏书题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丕烈耽嗜古籍,尤好宋椠,不仅是乾嘉时期苏州着名的藏书家,而且在清朝乃至整个藏书史上都享有盛誉。黄丕烈在古籍的收藏、修缮、校勘、刊刻等方面居功甚伟,黄氏藏书在当时及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谓福泽后学,嘉惠士林。本文以黄丕烈所撰藏书题跋为依托,对黄氏一生多方面的成就及学术思想进行揭橥。首先,是关于黄丕烈生平、交游与着述的介绍。黄丕烈所撰藏书题跋若按时日排列,可谓是极其详尽的藏书日记,题跋对其平生的藏书活动以及交游人物多有记录,如学者钱大昕、段玉裁;藏书家顾抱冲、袁廷梼;书贾钱听默、陶蕴辉等,这些人都与黄丕烈往来甚密。除藏书题跋之外,黄丕烈还撰有诗集和多种校勘及目录学着作,但或存或亡,本文拟对其进行简介并注明版本。其次,介绍黄丕烈藏书题跋的内容与特色。黄丕烈藏书题跋数量甚夥,内容驳杂,涉及藏书态度、藏书源流、得书过程,以及黄氏对书籍之作者、卷数、内容、藏印的考证等。黄丕烈以散文的方式撰写题跋,多有兴到之语,并且一书多跋,同时又保存了大量的藏书纪事诗。论文对黄氏题跋的内容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对其特色给予公允的评价。再次,论述黄丕烈藏书题跋所体现出的文献学成就与思想。黄丕烈藏书最重版本,在撰写题跋时往往言及版本鉴定方法。在版本思想方面,黄氏“佞宋”的同时,也重视元刻本、明刻本、名钞本、名校本、名藏本、残本。黄氏一生校书不辍,量多质精,在纠谬正讹,保存古籍原貌方面厥功至伟,并形成了自己的校勘理论。同时黄丕烈在其藏书、校书的基础上还编纂了多种目录书。因此对黄丕烈在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及思想进行论述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最后,指出黄丕烈的藏书贡献与学术缺失。黄丕烈以精藏精校之本为底本刊刻书籍多种,在古籍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功勋卓着,有益学林,而且黄氏花费大量财力修缮古籍,可谓嘉惠来者。黄丕烈所撰题跋众多,这其中史料亦丰,但也存在一些错误和有待商榷之处,其藏书思想也偶有前后矛盾之时。本文明其功,述其弊,以期对黄氏藏书题跋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

王孟云[3](2019)在《《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文中提出从古籍目录的角度研究唐五代别集,是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一条新思路,是古籍目录与文学关系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本论文以《郡斋读书志》中着录的唐五代别集为研究对象,考察唐五代别集的研究现状,厘清《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概况、史料价值及其文学批评方法,探讨古籍目录对唐集研究的价值,考查古籍目录所具有的文学意义。本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对《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概况加以梳理。本章阐述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方式以及解题内容,形成对唐五代别集的初步认识;比较《郡斋读书志》袁、衢两个版本在着录唐五代别集上的差异,了解到袁、衢二本在集名的着录上存在脱字、篇卷数异、字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解题内容中存在脱漏、讹误以及语言阐述的不同;此外立足于《郡斋读书志》着录的唐五代别集,从“唐集在宋之流传”和“宋人对唐集流传之努力”这两方面论述,探寻唐五代别集在宋代的流传状况,从而对《郡斋读书志》中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概况有深入了解。第二章着眼于阐述《郡斋读书志》中唐五代别集的史料价值。本章对唐五代别集的解题内容作深入挖掘,探析其在作家生平、文学现象及版本记录方面的史料。考察晁公武在编撰唐五代别集解题时的史料来源,论证唐五代别集解题史料真实可靠;分析晁公武对史料的考辨及所运用的考辨方法,从而说明晁公武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加以甄别,更进一步说明唐五代别集解题史料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唐五代别集解题中作家生平、文学现象及版本史料价值作具体阐释。第三章重点论述《郡斋读书志》所着录唐五代别集的文学批评价值。本章对唐五代别集解题中文学批评材料作深入分析,研究晁公武的文学批评观及文学批评方法。挖掘出晁公武“文以载道”的唐代文学功用观、“喜清淡娴雅,厌浮俚艳丽”的唐诗风格观以及“文如其人”的唐诗认知观;对文学批评材料归类分析,总结出晁公武采取引证、摘句、比较及追源溯流的文学批评方法;总结《郡斋读书志》在文学批评上的地位,从而肯定其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

刘静[4](2019)在《周贺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贺是中晚唐时期姚贾诗人群体的重要诗人。《全唐诗》中现存周贺诗九十三首,《全唐诗补编》中又补四句。周贺诗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姚贾诗派的群体性诗歌风格,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因此研究周贺及其诗歌既有助于深入考察姚贾诗派的艺术风格,又能够丰富中晚唐时期的个体诗人研究。根据现有记载,以周贺诗歌内容为依托,本文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周贺的生平事迹,重点关注周贺与贾岛、姚合的交往过程以及还俗返初的人生经历,同时对于周贺先后几次驻足嵩山、庐山、南徐、长安的漫游经历进行了一定的考辩与补证。周贺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多围绕个人生活展开,可分为交游诗、送别诗、行旅诗和闲适诗四类。而在艺术风格方面,周贺深受北宗禅与南宗禅思想的双重影响,其诗歌具有僧气未脱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在以禅入诗的题材选择、崇尚苦吟与谨遵格律的创作风格、充满僧衲气的意象使用以及清静寂定的禅境营造。同时在语言、意象与意境等方面,周贺诗歌总体上呈现出了清寒幽僻与清雅闲淡的双重特点,共同构成了清淡幽僻的诗歌风格。具体地说,在语言表达上工于锤炼字句又擅长白描手法,在意象选择上既学习了贾岛式清瘦幽僻的取象风格又亲近姚合式清闲淡雅的意象群,因此营造出了清寂幽深与清淡闲雅的不同意境。在与姚贾诗人群体的比较中,周贺诗歌表现出了群体中的独特艺术个性。总之,周贺诗在姚贾诗群乃至中晚唐诗坛上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并且对宋初九僧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立新[5](2018)在《皇甫冉诗歌校注》文中研究指明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玄宗开元至唐代宗大历年间着名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及第。历官无锡县尉、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入河南元帅、东都留守王缙幕,任掌书记。大历二年入朝为左拾遗,擢左补阙。后奉使江表,省家至丹阳,卒,年五十四。皇甫冉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有名的诗人,“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至其造语玄微,端可平揖沈、谢,雄视潘、张”。有《皇甫冉诗集》二卷,其弟皇甫曾编次,独孤及作序。经流传均有散佚与误收。在广泛搜集、整理、比对现存宋明清、民国时期的铜活字印本、抄本、刻本、石印本等版本的皇甫冉诗集基础上,本论文分上、下二编。上编为前言部分,含六节内容。第一节为皇甫冉研究综述;第二节主要对皇甫冉的交游考(陶敏的《全唐诗人名汇考》稍有涉及,或陶敏与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两者皆未考及之人)进行补正;第三节主要总结皇甫冉诗歌的重收误收情况;第四节主要分析皇甫冉诗歌的思想倾向;第五节对皇甫冉诗歌的题材内容作系统的整理、分析;第六节着重分析皇甫冉诗歌的艺术特色。下编为正文部分,即诗文校注部分。于所存的善本中,选取宋刻本《皇甫冉诗集》二卷善本作为底本,散文校注部分则以清嘉庆刻本《钦定全唐文》本皇甫冉文四篇本为底本,分别参校其他版本,对现存的皇甫冉诗文(含《<全唐诗>补逸》、《<全唐诗>补编》及其他校本所补录皇甫冉诗),地名、人名、官名、典制、典故等进行较为详尽、准确的注释和分析,而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校勘注疏本,以期有助于今后学界对皇甫冉诗文的研究。

封树芬[6](2015)在《汲古阁刻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晋是明末清初常熟藏书家与刻书家,声名远播,贡献卓着。论文以毛晋汲古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刻书活动,包括汲古阁之藏书、刻书目录、校勘情况、底本选择、印本先後等方面。全文共六章并一附录,首冠以绪论,以明研究现状。主体部分依次为:第一章介绍毛晋家世生平及着述。利用常熟图书馆藏抄本《汲古阁毛氏家谱》,补充其生平家世。对学界很少关注的毛晋着述进行文献学的考察,着录其作品内容、版本、流传及收藏地等信息,以供参考。第二章论述毛晋藏书,考察其来源及流散,重点研究最具有价值的毛抄本。初步汇编《存世汲古阁抄本目录》,并由此归纳分析毛抄本的特点、价值及影响。另详述毛扆所编鬻书书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版本情况,以补前人阙漏。第三章研究其刻书目录,详细介绍并辑补“知而未见书目”及“代刊书目”;利用陶、顾二目分析毛晋刻书类别,结合明末社会背景及学术背景分析其选刊缘由。第四章研究其校勘,运用毛晋手校本诸多案例,分析归纳其校勘方法、内容,并将手校本与刻本相对校,还原校书至刻书的整个过程,研究其校勘改字处理方式,指出清代以来学人所谓的毛刻“好臆改”的观点,实有偏颇,不足为信。并汇编整理《毛氏手校本经眼录》;充分利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及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考察毛本与诸本异文,具体分析其致误之由,进一步考实毛晋刻书并未如前人所言“舛讹甚多”。第五章考查汲古阁刻本采用底本情况,以《津逮秘书》及毛刻唐人集为代表,考察出毛晋在底本选择上,遵循择善而从的原则,以宋元旧本、抄本及家藏本为主,多为罕见之本。毛氏既不迷信宋本,亦不排斥坊本,而是从实际版本价值出发来选定底本,从而厘清了清人所谓毛晋刻书不据家藏善本而妄改的说法。第六章研究汲古阁本初印本及後印本的情况,略补前人研究之漏,了解毛晋刻书过程及其认真态度,批评了叶德辉称毛晋“亦妄庸者流”的不实之论。当时书坊据汲古阁原版重印及重刻本情况亦作了些汇编及论述。此外,研究清代以来汲古阁本的流传及影响,重点是《四库全书》采用汲古阁本的情况及馆臣对汲古阁本的评价问题。毛晋藏书刻书成就突出,为一时之冠,其刻书方法及思想极大影响後来者,为古籍保存及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付佳奥[7](2015)在《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历诗的研究已经从点发展成面,有了对大历诗风宏观的认识。对大历诗人的行迹和创作上的考证、诗歌面貌和艺术成就的批评这两大方面都有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利用这些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许可以再深入一步。本文旨在回到天宝以后、贞元以前这一段历史时期,通过分析诗人们不同的创作选择、创作动机来看大历诗,着重于不同的大历诗人的特别之处以及他们在面临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所做出的有代表意义的决定,来分析唐诗是如何在温和地新变的。大历诗得到的评价一直不能算高,其水平当然也很难与盛唐、元和这些黄金年代相媲美,但它所处的时间节点我却认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借鉴意义。在一个“唐朝梦”濒临破碎的时代,大历诗人在矛盾与困惑中前行,披上又脱掉各种各样的外衣,最终给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以往将大历与盛唐、元和相比,更注意的是在盛唐和元和的标准下,大历是什么样子。也许换一种眼光,以大历以往的研究为基础,先观察其间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作出的选择,再看这些选择如何作用于群体面貌也是进一步研究大历诗歌的一种方法。同样的,还有群体共性对代表诗人诗风形成的另外一个方向的影响。文学史上,共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历诗也可以说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材料。

李红英[8](2013)在《袁克文集部善本书题跋辑録》文中研究指明袁克文(1890—1931),字豹岑,又作抱存,或曰豹丞①。出生於朝鲜汉城,生母爲朝鲜金氏,祖籍河南项城,袁世凯第二子。後袁克文得宋人王说(字晋卿)《蜀道寒云图》,得物志喜,因自号"寒云"。孙揆均有诗云"万山蜀道画中身,一片寒云悟净目"②。

闵祥林[9](2013)在《浅说刘长卿和他的诗与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为大历诗坛代表。观乎其生平,浮沉世乱,坎坷多难,为官数任,多遭贬谪。究其缘由,不外乎身罹世乱,又"刚而犯上",是以有此坎坷经历;观乎其诗,擅五律,工五言,号"五言圣手",诗风清新妙致,幽远细密,尤其于写景,清秀淡雅,凝练自然,又含淡淡哀愁,其地位在唐诗史上不容小觑。长卿诗作现存五百余篇,自唐至近代,其版本流播众多,而尤以宋、明为其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版本名称、卷数、内容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明霞[10](2012)在《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文中研究指明《唐六十家集》是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一套唐人诗文集丛书,目前存世有二十四种,是存世宋本唐人集中数量最多、刊刻最成系统的一种。这套唐人集,在版本学界,乃至中国文化史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首先,他们是目前存世唐人集最早的雕版印刷本,在文献校勘、篇目辑佚、正讹勘误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他们是存世的原始文物材料,是研究中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以及书籍文化传播的最可靠实物资料同时,作为一手文献它们对研究唐代文学史、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於历史文献记载的匮乏,致使这套丛书在宋代的刊刻情况、刊刻者是谁,以及丛书名称的所指,都很不清楚。同时,这套丛书,从宋代产生,流传至今,其问不仅经历了丛书内部包括的版本形式的演变,也经历着在外部浩瀚历史中的收藏传承与流落散佚,这些复杂的情况,不仅造成对《唐六十家集》名称认识上的疏误和混乱,更使版本问的源流关系模糊不清。另外,这套丛书,是唐人集目前可知的最早雕版印刷本,因而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版本的文献校勘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学界还缺乏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地位与文献价值的判断与论述。而且,学界目前己有的研究,也多是以各本唐人集为研究对象,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作为一个群体的研究还未曾见。鉴於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目前学界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以“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为题,从版本身份鉴定、版本价值认定、文献校勘价值判断、版本收藏流传等方面,对这一选题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更清楚地探讨《唐六十家集》的刊刻面貌,以及更为清晰的了解这套丛书的版本性质,进而揭示宋代四川地区雕版事业的发展状况,阐释书籍收藏流传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及意义。同时,也为唐人集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版本,进而更好地整理校勘唐人诗文集,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历史。本文在校勘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借鉴传播学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群体的宏观研究,结合以各本唐人集的微观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选题的探讨: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鉴定本章首次对历来概念含混不清的《唐六十家集》名称所指进行研究,并考证其包括的版本形式;其次,通过避讳字研究等方法,考证这批丛书的刊刻年代,并以探究这项浩大刻书工程之刊刻真相;再者,对历来研究较为薄弱的宋代四川地区私家、坊刻主信息梳理,以探讨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刊刻者;最後,通过现存宋蜀刻唐人集之间,及与其他蜀刻本版刻特徵的对比,更清晰的认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版本特徵。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性质认定本章首先探讨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对唐人集在题名及卷目上的改动痕迹,以揭示这项刻书事业在唐人集传播上的功与过;其次,考证目前版本源流关系较为混乱的几种唐人集,以备客观评价蜀刻本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次之,梳理各唐人集从宋代到清代的主要版本,考证宋蜀刻本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刻书工程的意义,及这套丛书的版本价值进行评价。三、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的文献校勘价值判断本章首先通过传世版本和文本的完整度,总体上判断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文献校勘价值。其次通过校勘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权载之文集》、《孙可之文集》,与通行本之间的文字差异,细致考证辨析这套丛书的文献校勘价值。四、宋蜀刻《唐六十家集》藏弆考本章分宋元明、清代、民国、收藏现状四部分,梳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从宋代至今的收藏流传情况,以发覆流传过程中隐藏的版本源流线索,并以阐释流传中折射的文化现象。最後,以附录形式,整理历代书目题跋关於宋蜀刻唐人集的记载,以便学界研究采用。

二、刘长卿集版本考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长卿集版本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1)刘长卿别集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历代刘长卿别集版本考述
    2.1 唐代:结集之始
        2.1.1 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
        2.1.2 《新唐书·艺文志》:《刘长卿集》十卷
    2.2 宋代:两个版本系统的形成
        2.2.1 宋刊十卷本与国图藏残宋本
        2.2.2 十一卷本:建昌本与书棚本
    2.3 明代:十一卷本系统的传承
        2.3.1 明弘治十一年韩明李纪刻本
        2.3.2 明弘治十三年李充嗣刻本
        2.3.3 明正德十二年汤(?)刻本
        2.3.4 明嘉靖二十九年蒋孝刻《广十二家唐诗》本
        2.3.5 明万历十六年汉东瑞珠堂刻本
        2.3.6 明铜活字刻本
        2.3.7 明唐人七家诗本
        2.3.8 国图藏明抄本
    2.4 清代:十一卷本系统的继承与整理
        2.4.1 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书局刻《全唐诗》本
        2.4.2 清康熙四十七年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2.4.3 清康熙间野香堂刻《中晚唐诗》本
        2.4.4 清乾隆四十一年卢文弨抄本
        2.4.5 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
        2.4.6 清光绪五年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
        2.4.7 清石研斋七律钞选本
        2.4.8 清末婺源江忠赓刻本
第三章 现存刘长卿别集版本基本特征比较
    3.1 基本情况比较
    3.2 收录作品特征比较
    3.3 版本传承脉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黄丕烈藏书题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黄丕烈及其藏书题跋研究综述
        (一) 关于黄丕烈生平的研究
        (二) 关于黄丕烈藏书题跋的辑佚、刊刻和点校
        (三) 关于黄丕烈藏书题跋的研究
    三、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黄丕烈的生平、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黄丕烈的生平
    第二节 黄丕烈的交游
        一、与学者的交游
        二、与藏书家的交游
        三、与书贾的交游
    第三节 黄丕烈的着述
第二章 黄丕烈藏书题跋的内容与特色
    第一节 题跋、序跋的起源与区别
    第二节 黄丕烈藏书题跋的内容
        一、表明藏书态度
        二、考订书籍信息
        三、叙述藏书源流
        四、记录得书途径、过程及逸事
    第三节 黄丕烈藏书题跋的特色
        一、散文体书写方式
        二、多兴到之语
        三、藏书纪事诗
        四、他人代跋与一书多跋
第三章 黄丕烈藏书题跋体现出的文献学成就与思想
    第一节 黄丕烈的版本学成就与思想
        一、黄丕烈的版本学成就
        二、黄丕烈的版本学思想
    第二节 黄丕烈的校勘学成就与思想
        一、黄丕烈的校勘学成就
        二、黄丕烈的校勘学思想
    第三节 黄丕烈的目录学成就与思想
        一、题跋与目录之异同
        二、黄丕烈的目录学成就
        三、黄丕烈的目录学思想
第四章 黄丕烈的藏书贡献与学术缺失
    第一节 黄丕烈的藏书贡献
        一、精刻典籍,裨益学林
        二、修缮补亡,嘉惠来者
        三、保存史料,资稽有迹
    第二节 黄丕烈的学术缺失
        一、藏书思想,自蕴矛盾
        二、撰写题跋,间存疵瑕
结语
附录一 清至民国藏书题跋集汇编
附录二 重辑黄丕烈藏书题跋一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郡斋读书志》收录唐五代别集统观
    第一节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概况
        一、唐五代别集的着录方式
        二、唐五代别集的解题内容
    第二节 袁、衢二本的唐五代别集着录
    第三节 从《郡斋读书志》看唐五代别集在宋代的流传
        一、唐五代别集在宋之流传
        二、宋人对唐集流传之努力
    小结
第二章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唐五代别集解题的史料考辨
        一、考辨之内容
        二、考辨之方法
    第三节 作家生平及文学现象之史料
        一、作家生平之史料
        二、文学现象之史料
    第四节 唐五代别集的版本史料
        一、版本存佚之史料
        二、版本内容之史料
    小结
第三章 《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解题的文学批评价值
    第一节 晁公武的唐五代文学批评观
        一、“文以载道”的唐代文学功用观
        二、“喜清淡娴雅,厌浮俚艳丽”的唐诗风格观
        三、“文如其人”的唐诗认知观
    第二节 《郡斋读书志》唐五代文学批评之方法
        一、引证法的运用
        二、摘句法的运用
        三、比较法的运用
        四、追源溯流法的运用
    第三节 《郡斋读书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地位
        一、承前人之余绪
        二、立后人之模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袁衢本《郡斋读书志》唐五代别集着录一览表
致谢

(4)周贺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关于周贺诗僧身份的说明
第一章 周贺生平事迹考述
    第一节 周贺籍贯考辩
    第二节 周贺生卒年补考
    第三节 周贺生平履迹考述
        一、少从浮屠,游历长安
        二、漫游干谒,返初还俗
        三、荣望落落,归隐自终
    第四节 周贺诗重出误收补考
        一、《送僧》
        二、《送忍禅师归庐岳》
        三、《重阳》
        四、《赠卢长史(句)》与《游南塘寄王知白(句)》
第二章 周贺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交游诗
        一、赠答方外之士
        二、寄予诗友故交
        三、投谒上级官员
    第二节 送别诗
        一、惜别挂念,相思盼逢
        二、感怀远人,兼抒己志
    第三节 行旅诗
        一、羁旅漂泊的思归之情
        二、孤独愁苦的寂寥之心
    第四节 闲适诗
第三章 僧气未脱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周贺的佛禅思想
    第二节 以禅入诗的题材选择
        一、佛理禅悟的渗透
        二、佛禅习惯的流露
        三、僧人形象的刻画
        四、禅院生活的描绘
    第三节 禅思烛照下的艺术表现:清苦净寂
        一、崇尚苦吟与诗法谨严
        二、特殊意象中的僧衲气
        三、清净禅心与清寂禅境
第四章 清淡雅洁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清寒淡雅的语言特色
        一、清寒在目
        二、淡雅有味
    第二节 平易雅洁的语言表达
        一、生动简洁,工于炼字
        二、自然流畅,妙于炼句
        三、体物入微,擅于白描
第五章 清淡幽僻的意境艺术
    第一节 清僻与淡雅的意象特征
        一、清瘦幽僻的意象群
        二、清闲淡雅的意象群
    第二节 清幽与闲淡的意境特征
        一、清寂幽深的意境
        二、清闲淡远的取境
        三、壮阔、沉郁的别调
第六章 周贺诗歌比较研究
    第一节 周贺与贾岛、姚合的诗歌艺术比较
        一、与贾岛比较:幽僻处学从贾岛
        二、与姚合比较:闲淡处追慕姚合
    第二节 周贺诗在姚贾诗派中的独特性
        一、与诗僧无可的诗歌比较
        二、与诗派其他重要成员的诗歌比较
第七章 周贺诗歌的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周贺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意义
        一、在中晚唐诗坛中的地位
        二、在后世诗名不显的原因
    第二节 周贺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皇甫冉诗歌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皇甫冉研究综论
    绪论
        第一节 皇甫冉研究综述
        第二节 皇甫冉交游补正
        第三节 《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考补
        第四节 皇甫冉诗歌思想倾向
        第五节 皇甫冉诗歌题材内容
        第六节 皇甫冉诗歌艺术特色
下编 皇甫冉诗歌校注
    凡例
    诗集上
        润州南郭留别
        祭张公洞二首
        临平道中赠同舟人
        巫山峡
        长安路
        送朱逸人
        西陵寄灵一上人朱放
        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人云门所居
        舟中送李八
        与张补阙、王炼师自徐方清路同舟南下于台头寺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
        酬张二仲彝
        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
        少室韦炼师升仙歌
        独孤中丞筵陪饯韦使君赴升州
        送王绪剡中
        酬李郎中侍御秋夜登福州城楼见寄
        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余馆
        赠普门上人
        与诸公同登无锡北楼
        同李苏州伤美人
        送李录事赴饶州
        同诸公有怀绝句
        题魏仲光淮山所居
        送郑判官赴徐州
        送顾苌往新安
        秋夜有怀高十五兼呈空和尚
        赋中送权三兄弟
        送裴阐
        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
        杂言迎神词二首
        迎神
        送神
        屏风上各赋一物得携琴客
        江草歌送卢判官
        题画帐二首
        山水
        远帆
        落第后东游留别
        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
        寄刘八山中
        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
        沣水送郑丰鄠县读书
        九日寄郑丰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
        渡汝水向大和山
        秋怨
        赠郑山人
        刘方平西斋对雪
        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河南郑少尹城南亭送郑判官还河东
        登玄元庙
        冬夜集赋得寒漏
        玄元观送李深李风还奉先华阴
        刘方平壁画山
        登山歌
        和郑少尹祭中岳寺北访萧居士越上方
        秋夜寄所思
        赋得郢路悲猿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寄刘方平
        秋怨
        曾东游以诗寄之
        适荆州途次南阳赠何明府
        秋夜戏题刘方平壁
        问正上人疾
        山中五咏
        门柳
        远山
        南涧
        春草
        山馆
        送窦叔向入京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
        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寄江东李判官
        送蒋评事往福州
        送从弟豫贬远州
        送钱唐路少府赴制举
        赋得荆溪夜湍送蒋逸人归义兴山
        送孔党赴举
        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迫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
        送包佶赋得天津桥
        上礼部杨侍郎
        宿严维宅送包七
        同张侍御咏兴宁寺经藏院海石榴花
        崔十四宅各赋一物得檐柳
        送段明府
        与诸公同登无锡北楼
        送王司直
        婕妤怨
        送李使君赴抚州
        同樊润州游郡东山
        酬杨侍御寺中见招
        重阳日酬李观
        寄权器
        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
        见诸姬学玉台体
        酬张二仓曹扬子所居见寄兼呈韩郎中
        送安律师
        题卢十一所居
        送陆澧郭郧
        山半横云
        题裴二十一新园
        寄高云
    诗集下
        温汤即事
        送张南史
        庐山歌送至弘法师兼呈薛江州
        送薛秀才
        使往寿州淮路寄刘长卿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
        送薛判官之越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赋得檐燕
        送李万州赴饶州觐省
        送邹判官赴河南
        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
        送归中丞使新罗
        小江怀灵一上人
        送唐别驾赴郢州
        送魏中丞还河北
        送李使君赴邵州
        寄振上人无碍寺所居
        奉寄皇甫补阙
        酬李补阙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
        赠恭顺皇后挽歌
        病中对石竹花
        寄郑二侍御归新郑无碍寺所居
        送庐山人归林虑山
        送荣别驾赴华州
        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
        送王翁信还剡中旧居
        酬张继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送陆?潜夫
        又得云字
        又送陆潜夫往茅山赋得华阳洞离骚体
        又送陆潜夫寻友
        又赋得越山三韵
        送卢郎中使君赴京
        杨氏林亭探得古槎
        送郑二之茅山
        和王给事禁省梨花咏
        送陆鸿渐赴越序
        同赋送远客一绝
        送窦叔向
        题蒋道士房
        送郑员外入茅山居
        送志弥师往淮南
        谢韦大夫柳栽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刘侍御朝命许停官归侍
        夜集张諲所居
        酬权器
        寄刘方平大谷田家
        送云阳少府
        曾山送别
        题高云客舍
        台头寺愿上人院古松下有小松栽毫末新生与纤草不辨重其有凌云干霄之志与赵八员外、裴十补阙同赋之
        清日渔子沟寄赵员外裴补阙
        送崔使君赴寿州
        奉和独孤中丞游法华寺
        之京留别刘方平
        出塞
        赴李少府庄失路
        雨雪
        馆陶李丞旧居
        送刘兵曹还陇山居
        同李三月夜作
        同裴少府安居寺对雨
        送元晟归潜山所居
        送康判官往新安赋得江路曲南永
        宣洞灵观
        酬卢十一过宿
        酬裴十四
        奉和彭祖井
        奉和对雪
        送萧献士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
        初出沆江夜入湖
        送裴员外往江南
        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
        奉和对山僧
        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
        奉和汉祖庙下之作
        和朝郎中杨子玩雪寄山阴严维
        闲居作
        归渡洛水
        送郑二员外
        送谢十二判官
        送处州裴使君赴京
        送田济扬州赴选
        送袁郎中破贼北归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
        酬崔侍御期籍道士不至兼寄
        送裴陟归常州
        送韦山人归钟山所居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
        徐州送丘侍御之越
        闲居
        送延陵陈法师赴上元
        赋得海边树
        题昭上人房
        寄韦司直
        送魏十六还苏州
        婕妤怨
        送客
        秋日东郊作
        秋夜宿严维宅
        送魏六侍御葬
        送普门上人
        送张道士归茅山谒李尊师
    皇甫冉诗集补遗
        送夔州班使君
        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
        和谢舍人雪后寓直
        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
        寻戴处士
        早发中严寺别契上人
        酬郑高邮秋夜见寄
        送王相公赴幽州
        东郊迎春
        华清宫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招隐寺送闻判官还江州
        李二侍御丹阳东去新亭
        洪泽馆壁见礼部尚书题诗
        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
        赠寄权三客舍
        送李山人还
        浪淘沙二首
        夜发沅江寄李颍州刘侍郎时二公贬于此
        逢庄纳因赠
        送郑秀才贡举
        题竹扇赠别
        怨回纥歌
        其二
        春思
        韦中丞西厅海榴
        送王相公之幽州
        句
        田家作
        寄刘方平
        和中丞奉使承恩还终南旧居
        送令狐明府
        同韩给事观毕给事画松石
        送从侄栖闲律师
        舟中送李观
        金山
        送韩司直
        送韦判官赴闽中
        三月三日后亭泛舟
        顺心上人山池
        题陈胜林园
附录
    一、皇甫冉文
    二、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三、《新唐书·萧颖士传》皇甫冉附传
    四、辛文房《唐才子传·皇甫冉传》
    五、计有功《唐诗纪事·皇甫冉传》
    六、四部丛刊三编本《皇甫冉诗集》附文
    七、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附文
    八、历代诗评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6)汲古阁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晋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毛晋家世生平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毛晋着述考
第二章 毛晋藏书
    第一节 汲古阁藏书来源及流散
    第二节 汲古阁抄本
第三章 汲古阁刻书书目
    第一节 《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版本述略
    第二节 陶湘“知而未见书目”考
    第三节 毛氏代刊书目
    第四节 毛晋刻书之类别与特点
第四章 汲古阁校勘研究
    第一节 校勘者
    第二节 校勘示例
    第三节 毛氏手校本经眼录
    第四节 毛晋校勘方法及内容
    第五节 校刻改字问题
第五章 汲古阁刻书采用底本情况
    第一节 《津逮秘书》底本考
    第二节 《津逮秘书》本与《秘册汇函》本
    第三节 汲古阁本唐集底本情况
第六章 汲古阁本之刻印与流传
    第一节 汲古阁本之刻印
    第二节 汲古阁本与《四库全书》
结语
附录 毛氏题跋拾遗
主要参考文献

(7)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时代
    第一节 侠少题材的诗歌创作与文人的书剑事业
    第二节 长望哀往古:深沉痛切的今昔之悲
    第三节 大历诗与药之关系
    第四节 音乐与诗的交汇
第二章 诗人
    第一节 大历诗人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节 韦应物早期诗歌与“韦苏州体”的塑成
    第三节 李端:群体与个人
    第四节 戴叔伦诗中之心
    第五节 元结诗中之漫
第三章 诗艺
    第一节 环绕大历诗诗境构造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王昌龄《诗格》“十七势”与韦应物诗
    第三节 两种南北二宗论之间
    第五节 六言诗与五言三韵诗,兼论大历诗人的近体本位思想
    第六节 论《别郑礒》是否“工于发端”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议题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议题研究之学术史回顾
        一、关於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名称所指的研究
        二、宋蜀刻唐人集的整体研究
        三、宋蜀刻唐人集的个体研究
    第三节、议题之研究方法与成果创新
第一章、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鉴定
    第一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包括的版本形式考辩
        一、学界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形式的研究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在宋代包括的版本形式
        三、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在明代包括的版本形式
    第二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书目考
        一、《直斋书录解题》记载的书目
        二、《野客丛书》记载的书目
        三、《宋版古籍佚存书录》着录的书目
        四、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书目总计
    第三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年代考
        一、宋蜀刻唐人集刊刻年代的已有研究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年代考
        三、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後印本
    第四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版刻特徵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十二行、十一行、十行本版刻特徵比较
        二、其它宋蜀刻私家、书坊本版刻特徵
        三、宋代四川地区版刻特徵比较
    第五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考
        一、宋代四川地区的私家、坊刻主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刊刻者
第二章、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优劣考
    第一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对书名、卷帙改易情况考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对书名的改易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对卷帙的调整
        三、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改易之举在唐人集传播上的功与过
    第二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源流考
        一、刘禹锡集宋本三种版本源流考
        二、宋蜀刻本《权载之文集》版本源流考
        三、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版本源流考
        四、宋蜀刻本《郑守愚文集》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
        一、具有版本源头性地位的版本
        二、在版本源流中地位较弱的版本
        三、版本源流地位有待考证的版本
    第四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价值判断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刊刻意义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版本价值
第三章、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的文献校勘价值
    第一节、从传世版本及文本完整度看《唐六十家集》文献校勘价值
        一、文献校勘价值较大的版本
        二、文献校勘价值较小的版本
    第二节、从校勘分析《唐六十家集》的文献校勘价值
        一、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与宋浙刻本校勘
        二、宋蜀刻本《权载之文集》与清朱珪刻本校勘
        三、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与明正德王鏊刻本校勘
    第三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木的文献校勘价值判断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文献校勘价值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文献校勘价值利用情况
第四章、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的收藏流传
    第一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宋、元、明收藏流传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在宋代的藏弆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在元明的藏弆
    第二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清代收藏流传
        一、十二行本在清代的收藏流传
        二、十一行本在清代的收藏流传
        三、十行本在清代的收藏流传
    第三节、宋蜀刻《唐六十家集》民国收藏流传
        一、十二行本在民国间的流通
        二、十一行本在民国的流通
        三、十行本在民国的流通
    第四节、宋蜀刻本《唐六十家集》收藏现状
附录:历代书目题跋关於宋蜀刻唐人集的着录
    一、宋蜀刻本产生之前唐、宋书目着录唐人集
        (一)、《新唐书·艺文志》
        (二)、《崇文总目》
        (三)、《遂初堂书目》
        (四)、《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
        (五)、《中兴馆阁书目》
        (六)、《郡斋读书志》
    二、《直斋书录解题》着录唐人集
    三、清代书目题跋着录宋蜀刻本唐人集
        (一)、《天禄琳琅书目後编》
        (二)、《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三)、《荛圃藏书题识》
        (四)、《思适斋书跋》
        (五)、《铁琴铜剑楼书目》
        (六)、《皕宋楼藏书志》
        (七)、《订补海源阁藏书五种》
    四、民国书目题跋着录宋蜀刻本唐人集
        (一)、《藏园群书经眼录》
        (二)、《文禄堂访书记》
    五、《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着录宋本唐人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刘长卿集版本考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刘长卿别集版本研究[D]. 朱若阳. 河北大学, 2020(08)
  • [2]黄丕烈藏书题跋研究[D]. 陈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郡斋读书志》着录唐五代别集研究[D]. 王孟云. 河南大学, 2019(01)
  • [4]周贺及其诗歌研究[D]. 刘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皇甫冉诗歌校注[D]. 韩立新.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6]汲古阁刻书研究[D]. 封树芬. 南京大学, 2015(01)
  • [7]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D]. 付佳奥. 南京大学, 2015(05)
  • [8]袁克文集部善本书题跋辑録[J]. 李红英.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3(00)
  • [9]浅说刘长卿和他的诗与集[J]. 闵祥林.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03)
  • [10]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D]. 李明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刘长青文集译本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