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幼儿园教师试用学分制

德州幼儿园教师试用学分制

一、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铁绳[1](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桂林[2](2013)在《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文中认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且具备综合能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通过建设稳定且素质高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这一方式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已在世界多个国家达成共识。若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教育质量及确保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顺应世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趋势,倡导幼儿园教师教育本科化以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是根本前提与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系的必然趋势。因此,设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若要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现实需求的优秀人才,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研究主题,具体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过程,将我国建国以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历史沿革划分为学习和模仿苏联阶段、自主探索阶段、遭遇打击和重创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和科学构建与完善等五个阶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依据内容分析法的比较分析模式,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对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整体情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总结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的要素结构不周全,内容表述不规范,不同院校间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极其相似,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矛盾,致使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合理性缺失,功能受到制约,价值彰显不足等问题。第三部分,在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研究,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度保障缺失,监管责任失位;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制行政化明显,培养方案专业性不足;高等院校培养条件有限,培养方案保障条件缺失和人才培养理论不完善,培养方案学理研究滞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问题主要原因。第四部分,结合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生人才的需求现状,从厘清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和制定原则、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优化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结构等三个方面为我国高等院校合理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姚建军[3](2012)在《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至今全国独立建制了5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层次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培养开始得到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重视;各地学前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教育已成为许多学前教育机构追求的办园特色,幼儿园体育教学呈现明显“专职化”趋向。依据教育统计数据资料:2010年我国有学前教育教育机构150420所,有学前教育职工1849301人,有学前教育专职教师1144225人。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教育宏观规划教育政策方面,还是从学前教育机构需求的角度,学前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将得到重视和发展,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所以,研究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现实意义。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将中国知网全文期刊,优秀硕博论文,报纸,读秀书库等资料库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有利于本课题的资料信息;在课题研究中广泛应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学前教育机构体育师资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或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有利于本研究的相关数据。研究首先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现状和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学前教育和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试图建立既适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又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阶段发展需要的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认为:(1)研究幼儿园体育教育问题对学前教育中体育教育师资培养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和紧密性的提高;从作息时间看是调节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从生理机能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看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2)当前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相关主体对幼儿园体育教育认识不足,幼儿园体育教育内容和手段单一,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和教学条件薄弱,幼儿园体育教育发展地域差异较大,幼儿园体育教育法理依据立法层次较低,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兼职人员比重严重超高。(3)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人才培养措施又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评价、培养途径、师资队伍等内容。依据人才的不同分类标准,当前人才主要可以分为通才与专才、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4)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有四年制大学院系学前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素质技能型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5)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幼儿园”结合的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合作培养模式、幼儿园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模式。(6)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单位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师资培养单位应该从人才需求入手,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7)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虽然有一定的需求和市场,但是开设幼儿园体育教育专业并未普及;因此,需要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单位适时调整部分本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并结合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体育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

王玉丰[4](2008)在《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98年以来,我国有一大批专科院校经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它们因组建时间尚短,通常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客观地讲,这类院校虽然形式上已是本科院校,但实质上仍然没有达到本科院校的内在要求,正处于由层次转型向内涵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如何真正实现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型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建立在求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的基点上,以这类院校转型发展为研究的主线,遵循“一般→个别,静态→动态”的研究进路,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图景切入,将实地研究的结论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并力图在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内,全面而深入地解析影响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变量,系统而客观地揭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理性而前瞻地探寻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以期为这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论文的第一部分以现实图景为立论前提,按照由面到点的研究思路,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予以全面检视。首先,从“面”上着眼,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兴起及其成因的深刻剖析,指出这类院校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共同形塑的结果;同时,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追赶式”发展的现实描摹以及内外部困境的立体解读,指出实施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摆脱当前困境、实现良性运行的理性选择。其次,从“点”上入手,分别选取三所不同类别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案例进行深度的实地研究,通过对这些院校发展过程的全景式描述,客观地展示出它们转型发展的真实状况,进一步证明了新建本科院校只有谋求常规突破,实施转型发展,才能化解前进中的危机,从而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状态。论文的第二部分以自组织理论为分析框架,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给予理论探讨。首先,从静态层面对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检索,并过滤出三个一级变量及其相应的二级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深刻解析,指出各变量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力度具有非均衡性。其中,外源变量是转型发展的客观条件,起辅助性作用;内源变量是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起主导性作用;而支配变量则是转型发展的内在基核,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从动态层面深入探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作用机制,揭示出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力学机制、路径实现机制以及逻辑演进机制;同时指出各变量间竞争与协同的非线性作用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动力,分叉与选择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渐进式发展与跃进式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两种主要演进方式。论文的第三部分以上述实践考察与理论分析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跃迁态势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刻画出这类院校必然要从当前状态向更高一级的渐近稳定定态跃迁的转型趋势。同时,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分类的全面检视和理性审思,指出高校分类中存在的事实缺陷是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盲目发展的主要诱因,并从新建本科院校实践的层面论证了教学服务型大学是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客观目标与现实归宿。论文的最后,对整个研究给予全面总结,并归纳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问题,都是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这类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转型发展,才能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学校的良性运行。第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并非率性而为、漫无目标地随意转变,其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间体现了这类院校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是一种基于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结果。第三,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趋向,“战略—组织—制度”三位一体构建模式是这类院校转型发展得以实现的主要行动策略。

宋玉良[5](2006)在《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保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05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要达到56万人,在校生达到150万人。力争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诚然,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又一难得的机遇,也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在教学研究领域里,仍然存在着对职教教研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规定不能落实到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不健全,至今尚未形成职教教学研究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职教教学研究工作缺失,与职教事业发展不相协调;教研力量薄弱,职教教研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型”、“经验型”教研员较多,而“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教研员很少,等等。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因此,加强市以下职教教研工作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职业教育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论文确定为“区域中等职业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在国家和省实行“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和科学发展观呼唤职教教研转型的新形势下,重新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进行的审视和理性反思。本研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一逻辑思路展开,即在演变与特点、现状及问题、对策和措施三大板块,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剖析、探讨和构架。第一部分,对区域中等职业教学研究的内涵、演变作了阐释、界定、描述和

崔希俊[6](2004)在《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文中认为

马达[7](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张书丰,张良才,锺文,张静,孙元涛,伊焱,叶长文,苗洪霞,徐瑞,文慧,舒展,广少奎,李建刚,陈春红[8](2000)在《世纪回眸:──1900~1999山东教育大事志 1900~1999山东教育人物志》文中研究指明1900~1999。100年,在浩渺宇宙不过是弹指一瞬,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世纪。弹指一瞬间,宇宙不可能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漫长的一个世纪,沧海桑田,人间日月换新天。1899年,真正具有现代教育特点的学校在山东在寺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封闭保守讲授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的书院也只有寥寥几百所。1999年,太阳还是那颗太阳,山河还是那片山河,却已有近5万所中小学星罗棋布于齐鲁大地的角角落落,已有1500万中小学生在鲜花盛开的校园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欢快地学习生活:49所设施完备的大学为18万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提供了健康成长的沃土……历史不能忘记。或许我们今日做的,前人已趟出了坚实的道路;或许昨天的失误之旅,正成为今天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经之途!当千禧年灿烂的阳光洒遍齐鲁大地,照彻我们的身心,请再回首,让我们的视线穿越漫长的百年时空,透过纷攘的历史尘埃,去寻觅一个世纪里无数英杰为发展山东教育事业所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去探索100年来山东教育所经历的曲曲折折的历程……

二、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综述
    (五) 研究设计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的历史沿革
    (一) 学习和模仿苏联阶段:1952—1956年
    (二) 自主探索阶段:1957—1965年
    (三) 遭遇打击和重创阶段:1966—1976年
    (四) 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94年
    (五) 科学构建与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36份培养方案整体情况统计分析
    (二) 36份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统计分析
三、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度保障缺失,培养方案监管失位
    (二)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制管理行政化,制定过程专业性不足
    (三) 高等院校培养条件有限,培养方案保障条件欠缺
    (四) 人才培养理论不完善,培养方案学理研究滞后
四、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一) 厘清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与原则,提高系统性
    (二) 明确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
    (三)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1.2.2 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1.2.3 有助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和紧密性的提高
    1.3 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1.3.1 国外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体育师资培养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体育师资培养的研究
    1.4 自己的见解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基本思路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基本现状
    2.1 培养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的依据
        2.1.1 幼儿园教育指导性文件是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依据
        2.1.2 国家宏观教育规划是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
        2.1.3 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依据
    2.2 培养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的作用意义
        2.2.1 从作息时间看是调节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2.2.2 从生理机能看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
        2.2.3 从素质教育看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3 当前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基本现状
        2.3.1 相关主体对幼儿园体育教育的认识
        2.3.2 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3.3 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和教学条件
        2.3.4 幼儿园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
        2.3.5 幼儿园体育教育的法理依据
        2.3.6 幼儿园体育教育兼职人员
    2.4 湖南省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2.4.1 幼儿园数量与入园率
        2.4.2 幼儿园教师队伍与师生比率
        2.4.3 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层次
3 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3.1.1 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3.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3.1.3 人才分类与培养的主要模式
    3.2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1 四年制大学院系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2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3.2.4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4 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1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培养模式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培养模式
    4.3 体育教育专业+“幼儿园”结合的培养模式
    4.4 学前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合作培养模式
    4.5 幼儿园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框架
2 现实图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困境与转型诉求
    2.1 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与形成归因
    2.2 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与现实困境
    2.3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诉求
3 常规突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地研究
    3.1 综合性学院转型发展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
    3.2 师范性学院转型发展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3.3 技术性学院转型发展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案例
4 变量解析: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外源变量: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客观条件
    4.2 内源变量: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
    4.3 支配变量: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基核
5 机制探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
    5.1 竞争与协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动力
    5.2 分叉与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5.3 渐进与跃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演进方式
6 转型跃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
    6.1 应然与必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跃迁的态势分析
    6.2 检视与反思:基于我国高校分类的理性审思
    6.3 目标与归宿:构建现实中的教学服务型大学
7 结束语:走向辉煌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调查问卷

(5)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演变及特点
    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演变
        (一)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涵
        (二)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演变
    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定位及特点
        (一)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定位
        (二)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部分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现状
        (一)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体制开始形成
        (二) 有效发挥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业务职能
    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体制很不完善
        (二)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功能弱化
        (三)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能力欠缺
第三部分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一) 加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 加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 加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
    二、建立符合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体制
        (一) 构建具有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特色的组织结构
        (二) 建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经费保障机制
        (三) 完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转变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方式
        (一) 转变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研方式的形式
        (二) 有效发挥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
    四、提高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素质
        (一) 准确定位,转变教研作风,提升教研员的研究能力
        (二)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研员的业务与指导水平
        (三)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研员的创新能力
    五、营造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
        (一) 在区域内大力提倡创业与奉献精神
        (二) 在教学研究领域体现职业教育研究特色
        (三) 在教师层面努力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二、 新学制的实施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土地革命时期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六、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四、 结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七、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D]. 桂林. 西南大学, 2013(12)
  • [3]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姚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4)
  • [4]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D]. 王玉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5]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宋玉良. 山东师范大学, 2006(10)
  • [6]德州幼师试行学分制[J]. 崔希俊. 师范教育, 2004(01)
  •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
  • [8]世纪回眸:──1900~1999山东教育大事志 1900~1999山东教育人物志[J]. 张书丰,张良才,锺文,张静,孙元涛,伊焱,叶长文,苗洪霞,徐瑞,文慧,舒展,广少奎,李建刚,陈春红. 山东教育, 2000(Z1)

标签:;  ;  ;  ;  ;  

德州幼儿园教师试用学分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