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伊阿马特

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伊阿马特

一、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文献综述)

蒋静飞[1](2018)在《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是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个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也为我们研究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阿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着眼于中阿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现的新时期极具战略意义。论坛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在运行过程中,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紧贴不同时期中阿双方的不同需求,为中阿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可以说,“中阿合作论坛”是服务于中阿关系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对于中阿务实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21世纪以来,中阿友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本论文以“中阿合作论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前中阿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论坛成立的背景和过程、论坛主要相关文件、论坛机制及相关活动、中阿合作模式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作模式的异同等进行全景式考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综合的研究与评估,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本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顾了“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和创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的历史积淀,是对21世纪初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的积极应对,是中阿相互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现实选择。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积极回应,同意“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中阿合作论坛’”。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础上,各自拟订了文件草案。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筹备下,“中阿合作论坛”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中阿合作论坛”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长级会议为引领机制,以高官委员会为执行机制,以中阿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互办文化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高教与科研研讨会、环境保护合作等十余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机制为协同机制的框架。本章对这些机制进行分类,分析论坛的主要会议文件、介绍论坛机制的相关活动,并对论坛的机制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特点及局限,同时阐述外界对其评价。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迅速发展。自论坛成立以来,推动中阿关系经历了三次飞跃:2004年论坛成立之际,首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阿关系升级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一带一路”构想正式纳入中阿合作的议题,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进构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本章对论坛成立后中阿关系的三个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类型进行研究并阐明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本章把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分为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机制这三大类,并列举典型案例对这三类合作机制进行分析,通过与中国对阿合作机制的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揭示其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要深化战略、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时代主题,提升合作效能。

高雅[2](2013)在《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文中认为政党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开展党的对外交往活动,通过开展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不但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而且为国家外交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与更多国家的执政党、参政党以及政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外交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一贯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在中阿国家外交友好发展的同时,中阿政党外交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与众多阿拉伯国家政党相继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双方逐步建立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关系,成为促进中阿友好关系深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同样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变革,政党组织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正在阿拉伯社会崛起。把握阿拉伯国家政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中阿政党外交,对促进中阿友好合作、维护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及其现状,分析中阿政党外交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与不足之处,并在总结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应之策。目的在于从中阿政党外交的案例中总结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方式、规律、特点、经验,塑造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阿拉伯国家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推进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加强同阿拉伯国家互动与合作,维护我国在能源、经济等领域的海外利益。

顾坚[3](2012)在《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题为“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旨在从认知层面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考察1949-2009这60年间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是连接双方的纽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经过60年的发展,中阿关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新高度。学术界对于中阿关系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但目前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停留在历史层面,更多是对史实的还原与再现;或是聚焦于现实问题,致力于对中阿关系中的热点加以评论、跟踪和展望,对双方关系的深度考察和探讨还显得薄弱。本文的着力点在于将认知学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尝试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阿拉伯的双向认知,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论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对认知的概念、表现、层次、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和恢复的全部过程,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中。论文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根据认知主体的不同,认知可以分为政府层次、精英层次和民间层次。论文结合案例,分析中阿认知各个层次的特点,指出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阿之间的双向认知,进而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认知,根据其领域又可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不同的层面。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对方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对对方的政策,以及相互关系的展开。论文认为,在心理学层面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中阿相互认知,主要体现在: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国内政治与国际格局等三个层面。论文以中阿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以搜集的中文、阿文和英文文献为基本依托,以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1949-2009这60年间的中阿关系区分为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改革开放前)、1978-2001(中国改革开放-“9·11”事件)、2001-2009(“9·11”事件以来)等三个时期;分别从政府、精英、民间三个视角,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层面,以及信仰体系、国内政治和国际格局三个角度,对中阿双向认知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考察。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为: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层次占主导地位,精英层次主要体现为领袖人物和外交官的影响力,民众参与中阿认知还有所不足;改革开放后,民间层次的地位上升,出现了以学者为核心的精英群体;“9·11”事件后,中阿认知呈现出政府主导、精英引导和民众参与的特征;②中阿认知在层面上随着各个时期重心不同,经历了从“政权合法性”向“国家利益为中心”向“国际共同利益攸关体”的演变;③在影响因素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意识形态在中阿认知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因素的地位提升,“9·11”事件后,反恐战争引发的国际格局的转型在中阿认知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Abdullah Saleh Al Saadi)[4](2012)在《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所有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具有共性,即珍惜友谊、公平和宽容。这些价值观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原则,而且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重视并世代流传下去,唯有如此,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才成为可能。阿曼和中国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其各自文明史均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这两个地区国家的双边贸易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因此,本文旨在详细阐述这两大文明和两个国家的互动关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前伊斯兰时期,这两种文明频繁互动的背后动因是什么?阿曼与中国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中阿两国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何处?本文还将详细阐述阿曼学者在政府和商业部门中扮演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尤其是其与中国开展交流时,其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的胸怀与视野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还意识到引导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本论文还将讨论中阿关系发展的其他方面,以及两国在双边贸易和在经济、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本论文首先概述了从伊斯兰教出现后到当代,阿曼苏丹国和古代中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发展;解读中阿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以及阿曼与中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本文详述了中阿自古以来的地缘联系;考察了两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航行的历史背景;最后,本文回顾了阿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的合作交流关系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通过向中东问题专家咨询和收集历史资料,本文以历史事件和合作领域为两大主线,探讨两国在双边政治、贸易、文化和外交事务中频繁互动、密切联系的动因及其特征。本文通过学术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学术和现实问题:第一,从前伊斯兰时期到今天,阿曼和中国的关系是如何逐步发展的,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阿曼和中国关系中的地缘因素是什么;第三,阿曼与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航海的背景及其影响如何;第四,阿曼船队向中国购买的第一批商品是什么,反过来,中国船队从阿曼购买的第一批商品是什么;第五,两国历史上在各领域的合作达到了什么程度;第六,阿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双边贸易、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传播前后中国与阿曼双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何共同点与差异;第七,当前中阿关系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结论是,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经济联系与航海密切相关,阿拉伯半岛尤其是阿曼港口的东海岸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地区。中国早在唐朝时期就通过奢华而又强大的海船引领世界进入航海时代,促进了东亚与中东海上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阿曼以造船闻名,阿曼人长期垄断的技术帮助阿曼航海者进行了环球航行。出于在印度洋的航行和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经济互动的需要,阿曼许多港口当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瓷器碎片、尤其是在娑哈发现的中国明朝流行的白色和蓝色瓷器。阿曼和中国人民通过深入的纽带联系起来,双边贸易模式为两国人民的发展、进步和繁荣以及文化和知识的交流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新现实主义理论出发,以阿曼与中国关系发展的历史与合作的领域为主线,提出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地缘政治、地区秩序、意识形态、领导层与政治结构、国际体系转型,认为阿曼与中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在于双方文明的互动性、经贸上的互补性和政治上的互需性。

李彩阳[5](2010)在《中国—沙特阿拉伯关系研究(1990-2009)》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于1990年7月21日正式建交。在这之前,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皆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冷战等历史限制,沙特一直与“中华民国”(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沙建交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但中沙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一直维持友好和平发展,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间和睦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本文对中沙关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两国建交前沙特与“中华民国”(台湾)的关系作为中沙建交的背景被提出。在概述台沙关系后,作者认为,台沙间经贸往来是双方保持关系的主要动力,也给中沙建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中沙建交后,这一关系也没有停止,并仍有发展,台湾也没有停止利用这一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拓展空间”的动作。这一事实要求中国重视在与沙特发展关系时既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更要注重合适的策略。其次,两国的建交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超智慧和娴熟的外交技巧。利用国内穆斯林展示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是赢得沙特对中国的好感的重要举措,在穆斯林交往的推动下,中沙间的经贸、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往从无到有,两国的民间外交最终促成了政治上的建交。中沙建交完全可以作为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利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观念”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这一研究路径对中沙建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沙特对中国的认识的改变主要缘自对中国国内穆斯林的认识,在看到中国自由的宗教政策后,两国慢慢以经贸、体育交流为桥梁,最终达到正式建交。第三,建交后,中沙两国的关系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提速,中沙间的经贸关系已经达到一种战略高度。中国的经济腾飞离不开沙特石油的供应,这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此外,中沙间的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也不断上升。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注,中沙间已经完成了最高领导人的互访,而中国最高领导人已三次访问沙特。这些互访不仅巩固了中沙间的经贸关系,更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在处理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上,两国都表示互相理解和支持;除宗教交往外,两国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领导人称赞“中沙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阶段”。中沙关系友好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中国对沙特的贸易逆差,台湾与沙特的关系等;而在国际因素上则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与沙特接壤的伊拉克局势动荡,隔湾相望的伊朗核问题局势不明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未来的中沙关系。要应对这些问题,中沙两国必须加强交流和合作。

闫文虎[6](2006)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认为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为理论基点,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而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对台军事斗争战略等高度,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点。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及其特点,全球化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国家安全的几个方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我国的新安全观,并引入全文。 第二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类型、成因、特点和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产物,战争也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的恐怖主义泛滥,教派冲突不断,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表现。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周边地区的影响,分析了东南来、南亚、中亚、俄罗斯车臣地区及其阿富汗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伊斯兰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等。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条件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安稳定的伊斯兰因素,分析了东突恐怖组织是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提出东突恐怖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化语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的原因。重点指出了国际伊斯兰世界包括伊斯兰极端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慈善机构和有些国出于战略上需要对我国东恐怖主义的支持,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渗透。 第五章是前四章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催生下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影响,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影响,分析了东突组织与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联系及其对未来国家对台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牵制。此外,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周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对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打击制毒、贩毒和运毒等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为由全面进驻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全面渗透南亚,控制阿富汗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的震荡。 第六章,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分析中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发展西部经济,提高包括穆斯林群众在内的物质文化水平,因为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

王猛[7](2006)在《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本理论,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个案剖析与综合概括、普遍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思路,以层次分析视角将论文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在理论应用上赞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完全决定或者构成行为体所从事的行为,行为体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构成了一个和物质世界并列的意义与知识的世界,即结构造就行为体,行为体也建构结构:在主体选择上,将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整体加以考虑,从发展和联系而不是人为割裂的观点回顾和总结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情况:在客体选择上,在中东概念传统“十八国”范围的基础上,把具有类似国情、相近区域的伊斯兰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期望以大中东的宽泛视角提供制定政策的便利:在文章结构上,试图以穷尽行为体参与行为的方式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互动(侧重于中国方面)进行分析,并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扩展预留空间。 第一部分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聚焦点,重点论述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即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以及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并对这种状况从动力学、关联度、决策机制与实施策略四方面进行剖析。 第二部分则从微观领域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众多行为体细分为9个大类,即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政党、个人、民族、国际政治运动、宗教运动与组织,试图以归纳的方式探究各类行为体在20世纪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得失,研判行为体在下一个类似情境的反应,同时注重了丰富多彩外交斗争情况的趣味性。 第三部分则重点分析两例个案。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切入点,分析伊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比照20世纪中国与伊朗在国家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勾画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演变轨迹。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论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参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状况具有继承性,不能漠视和人为割裂这种继承性。2、参与是一个互动过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交汇决定了双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在碰撞中走向成熟。3、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开始全方位参与中东事务,行为体之间逐渐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复杂关系。4、文明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地导致国际关系的冲突或对抗,文明间的关系是在交往中共存,是“和而不同”。

杨发祥[8](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洪漫[9](2003)在《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文中指出据新华社科威特1月7日电(记者洪漫) 多哈消息:卡塔尔代埃米尔、王储贾西姆和首相阿卜杜拉7日分别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并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司马义·艾买提分别转达了江泽民主席、胡锦涛副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对哈马德埃米尔、贾西姆王?

马云福[10](1999)在《中国伊协外事工作回顾——庆祝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文中指出

二、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提纲范文)

(1)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缘起与创立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是论坛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核心利益
        二、从单一援助到多样化合作,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第二节 21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形势是论坛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对国家间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二、新世纪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是中阿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推手
    第三节 中阿双方的多样化需求是论坛建立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需求
        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需求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筹备与创立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建设
    第一节 引领机制:部长级会议
    第二节 执行机制:高官委员会
    第三节 协同机制:其他合作机制
        一、经贸能源类合作机制
        二、人文交流类合作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类合作机制
    第四节 “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评估
        一、“中阿合作论坛”的外交类型
        二、历届部长级会议的意义及成绩
        三、“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特点
        四、“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局限性
        五、外界对“中阿合作论坛”的评价
    小结
第三章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04~2009年
        一、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二、经济关系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借力论坛框架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四、加强国际事务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二节 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0~2013年
        一、理性应对中东变局,稳妥推进政治关系
        二、经贸关系逆势增长,合作平台愈加完善
        三、文化交往有序开展,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第三节 中阿“命运共同体”(2014年~至今)
        一、战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二、“一带一路”当为契机,经济务实合作提质增效
        三、文化交流实力推进,民间参与稳步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当前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阿拉伯联盟参与的整体合作机制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论坛
        二、阿拉伯—日本经济合作论坛
        三、阿拉伯联盟参与的其他整体合作机制简要介绍
    第二节 阿拉伯地区区域组织参与的局部合作机制
        一、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
        二、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
    第三节 阿拉伯世界特定国家的对外合作模式
    第四节 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阿关系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机遇
        二、当前形势下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指导下的“中阿合作论坛”建设
        一、新气象
        二、新期待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
附录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层领导交往统计表(2004~2017年)

(2)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政党外交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党外交”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阿政党间的政治交流
    第二节 中阿政党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节 中阿政党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关于中阿政党外交的几点思考
结语
附 2003 年——2009 年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交往事记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阿认知研究概述
        二 中阿认知研究评析
        三 发展良性认知的方式
        四 认知的跨学科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研究的方法
        四 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会聚性证明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节 论文架构
    小结
第一章 国际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认知的对象——从个体到国际行为体
    第三节 认知的内涵与外延
        一 认知的内涵
        二 认知的外延
    第四节 认知的研究凭据
    第五节 认知的研究层次
    第六节 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认知中的应用
    小结
第二章 中阿关系中的认知
    第一节 中阿认知的概念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研究凭据
        一 文本
        二 媒体
    第三节 中阿认知的层次
        一 政府层次
        二 精英层次
        三 民间层次
    第四节 中阿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 信仰体系
        二 国内政治
        三 国际格局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阿认知(1949-1978)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
        二 中国对前四次中东战争的态度(1948-1973)
        三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与阿拉伯世界
    第四节 本时期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层次—政府主导
        二 层面—政权合法性
        三 影响因素—信仰体系占主导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阿双边认知(1978-2001)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阿双方诉求的变化
    第三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表现
        一 政治层面的中阿认知
        二 安全层面的中阿认知
        三 经济层面的中阿认知
        四 文化层面的中阿认知
    第四节 典型案例
        一 1983 年穆巴拉克访华
        二 1993 年李岚清的海湾之行
    第五节 本阶段中阿认知的特点
        一 民间、精英层次的上升
        二 层面—国家利益型认知
        三 认知影响因素—国内政治
    小结
第五章 “9·11”以来的中阿认知(2001-2009)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文明冲突论”
        二 “9·11”事件和美国反恐战争
    第二节 本阶段的中阿认知
        一 政治认知的新特点
        二 安全认知的新特点
        三 经济认知的新特点
        四 文化认知的新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
        一 中国对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态度
        二 中国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2008-2009)
        三 阿卜杜拉国王访华—中沙能源共同利益
    第四节 本阶段认知的特点
        一 中阿认知层次的互动
        二 “利益攸关体”认知
        三 本阶段认知影响因素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催化剂”作用
    小结
结论
    (一)认知在中阿关系中的应用
    (二)中阿认知在层次上的特点
    (三)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重心演变
    (四)中阿认知不同时期的影响因素
    (五)研究心得
附:中阿首脑互访记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档案文献: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二、 英文文献
    三、 阿拉伯文文献

(4)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中文部分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与研究重点
        第二节 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二、中国研究成果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方法
        二、文本解读方法
        三、问卷调查方法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阿曼与中国的交流关系
        第一节 唐朝以前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二节 唐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三节 宋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四节 元朝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阿曼与中国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新现实主义与阿曼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分析框架
        第二节 阿曼与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新现实主义分析视角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阿曼与中国的全面互动关系
        第一节 新中国与阿曼的初步接触
        第二节 阿曼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第五节 21世纪初阿曼与中国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因素与两国关系未来
        第一节 影响阿曼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地缘政治因素
        二、地区秩序
        三、意识形态
        四、领导层与政治结构
        五、国际体系转型
        第二节 中国与阿曼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与阿曼伊斯兰酋长国关系
        二、中国与“阿曼人民解放阵线”的关系
        三、阿曼与中国台湾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阿曼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阿曼与中国关系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关于中阿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天津宣言》
    附录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公报
    附录三: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
英文部分
    1 Introduction
        1.1 Focus,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policy significance of the dissertation
        1.3 Literature survey home and abroad
        1.3.1 Literature survey abroad
        1.3.2 Literature survey in China
        1.4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1.4.1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1.4.2 Text analysis
        1.4.3 Survey Research
        1.5 Chapter plan
    2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Oman and China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1 The perio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2.2 In the Tang Dynasties
        2.3 The Song Dynasty
        2.4 The Yuan Dynasty
        2.5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nclusion
    3 Neo-re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Om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1 Analytical framework
        3.2 Neo-realism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Om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lusion
    4 The 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Omani-Sino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arly involvement with Oman
        4.2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4.3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in the 1980s
        4.4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in the 1990s
        4.5 The relations between Oman and China from 2000 to present
    5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1.1 Geopolitics
        5.1.2 Regional Order
        5.1.3 Ideology
        5.1.4 Leadership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5.1.5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5.2 The problem of Omani-Sino Relations
        5.2.1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Islamic Emirates of Oman
        5.2.2 China and the "Liberation Front of Omani People"
        5.2.3 Oman and Taiwan keep touch each other
        5.3 Conclusion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Some remark for future relations

(5)中国—沙特阿拉伯关系研究(1990-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交之前的中沙关系
    第一节 “中华民国”(台湾)与沙特关系简介
    第二节 1949-1990 年沙特阿拉伯对华政策分析
第二章 中国-沙特阿拉伯正式建交
    第一节 1949-1978 年中国与沙特的关系
        一、1949-1978 年中国对沙特的外交政策分析
        二、1955-1978 年中国与沙特的初步接触
    第二节 1978 年到1990 年中沙正式建交的历程
    第三节 从中沙建交看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一、国际关系中观念作用的理论梗概
        二、观念在中沙建交中的作用
第三章 中沙建交以来的关系发展
    第一节 中沙建交以来的经贸关系
        一、1990-1999 年中沙经贸关系概况
        二、2000-2009 年中沙经贸关系概况
        三、建交以来中沙经贸关系的特点
        四、对发展中沙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中沙建交以来的政治关系
        一、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
        二、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坚持友好合作
    第三节 中沙建交以来的文化交流
        一、宗教往来
        二、教育及其他合作
结语 展望未来中沙关系
附表1:建交以来的中沙贸易额
附表2:建交后中国历年进口沙特原油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
        三、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全球化运动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互动关系
        一、全球化运动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促进作用
        二、全球化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阻碍作用
    第三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为全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诱发了世界性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的暴力恐怖活动,扰乱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秩序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政教合一,煽动教派冲突和颠覆现政权,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造成威胁
        五、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所在的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环境安全的威胁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我国的新国家安全观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二、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我国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际形势
    第一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涵及特点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主要特点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失败
        二、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上做好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准备
        三、二战后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及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四、一些国家把宗教复兴作为进行团结人民,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
        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神权统治的建立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六、巨额石油收入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平衡,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国际空间
        八、伊斯兰教复兴与改革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内因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宗教势力不断扩大,社会的宗教气氛浓厚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组分化,诱发了中东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使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迟滞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加强了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影响,为国际社会多极化进程增添了力量
        四、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势力迅猛发展到世界各地
        五、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世界性伊斯兰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和实行霸权政策提供了借口
        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还破坏了所在的历史文化,破坏了世界文明
第三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中亚局势
        一、中亚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中亚兴起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中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当代伊斯兰教复兴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车臣—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下的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的“圣地”
        一、俄罗斯伊斯兰教信仰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对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南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教派冲突和恐怖“天堂”
        一、南亚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南亚的影响
        三、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各国影响
        一、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教情况
        二、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三、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五节 阿富汗—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摇篮
        一、亲苏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的入侵催生了伊斯兰复兴,各种伊斯兰组织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阿富汗军阀混战相因相果,互相影响,催生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三、塔利班极端政权的建立使阿富汗成为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摇篮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基地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的泛滥,使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世界级“毒源”地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穆斯林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
        一、信教民族多,分布广,居住集中
        二、教派多,影响大,地方特色浓厚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四、伊斯兰教对广大穆斯林影响深远
        五、伊斯兰教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大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爱教爱国意识不断增强
        六、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宗教氛围异常浓厚
        二、恢复或变相恢复的宗教封建剥削制度在一些地方开始回潮和升温
        三、教派纷争时常不断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五、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六、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
    第三节 “东突”恐怖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
        一、东突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东突”恐怖组织活跃的四个阶段
        三、东突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四、“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部发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国际泛伊斯兰组织的渗透刺激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升温
        二、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风点火使西北地区的伊斯兰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复杂
        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非法宗教势力猖撅的原因之一
        四、民族问题引发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五、从文化内质上讲,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成为非法宗教势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六、伊斯兰教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政治参与性为极端主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五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安全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地缘安全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我国周边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从而加剧周边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而影响我国边疆安全
        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也使上海合作组织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第二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使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国际化,也使已解决的边界问题前途不明朗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从我国内部环境讲,恶化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影响了外资引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从外部讲,极端伊斯兰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的泛滥,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三、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和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影响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海外人员的安全
    第四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影响我国的对台做军事斗争的战略
        一、从地缘角度看,台湾与新疆位于中国薄弱边缘地带
        二、“东突”恐怖势力与“台独”势力开始联合,从战略上互相策应
        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挟新疆以制台海”的图谋日益显现
第六章 历史的沉思
    一、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严防宗教干涉教育,杜绝伊斯兰极端思想对学校的渗透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抵抗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
    五、加大管理,力争使我国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力度
    七、加强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
    八、加强军队打击、威慑恐怖主义的能力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参与对象的分析和界定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战略硬实力与区域碎裂化
        一、阿拉伯国家概况
        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虚幻的一体化憧憬
        一、伊斯兰世界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二、伊斯兰世界的一体化憧憬
        三、伊斯兰世界一体化的虚幻性
    第三节 中国立场与中东范围界定
        一、“中东”概念的由来和范围界定
        二、大中东国家的宗教状况
        三、确定大中东区域范围的策略考量
第二章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多边外交
        一、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与阿盟
    第二节 胜利在1971:中国与中东国家冷战期间
        一、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关系
        二、围绕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与合作
第三章 状况分析: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
    第一节 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
        一、政治支持的结构性
        二、政治支持的议题性
    第二节 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
        一、能源合作的渐次加深
        二、与中东产油国的商贸往来
        三、工程承包、劳务和投资
        四、军事安全领域
    第三节 中阿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外交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利益:动力学分析
        一、国家利益的源起问题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问题
        三、国家利益的效度问题
    第二节 继承与发展:机制分析
        一、对外决策的机制化和目标选择
        二、政策执行中的实力原则和外交折冲
        三、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局部与整体:关联度分析
        一、内部关联度:历史回顾
        二、外部关联度:以中美关系为例
    第四节 基点与重点:策略分析
        一、在中国-阿盟框架内加强中阿关系
        二、从全球化视角处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三、以中东事务为平台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四、趋势:向国际社会全面融入
第五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理论与现状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国际关系行为体
        一、概念及特征
        二、行为体的分类
第六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一)
    第一节 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二、国家参与中东事务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理论与现状
        二、上海合作组织
        三、中国和欧佩克
        四、中国与海合会
第七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二)
    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概述
        二、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三、对外援助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四、现状与发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体意义
        二、中国公司在大中东:石油行业个案
        三、跨国公司的参与趋势
    第三节 政党
        一、政党外交
        二、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三、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四、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第四节 个人
        一、个人的行为体意义
        二、领袖人物在中国中东外交的作用
        三、普通民众在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中的作用
        四、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
第八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三)
    第一节 民族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三、中东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衰对中国的镜鉴
        四、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第二节 国际政治运动
        一、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谋求国际新秩序的不结盟运动
        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
    第三节 宗教及其组织
        一、宗教因素与国际政治
        二、伊斯兰教和中国与中东国家建交
        三、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泛伊斯兰因素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西北边疆安全
第九章 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从苏丹到伊朗
    第一节 达尔富尔与中国外交转型
        一、现代政治视野中的苏丹社会和达尔富尔危机
        二、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三、中国在苏丹的海外经济权益分析
        四、达尔富尔:危机中凸显的中国发展困境
        五、达尔富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危机意蕴
        六、达尔富尔: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契机
    第二节 中国与伊朗:1905-2005的百年比照与互动
        一、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起步
        二、二战背景下的中伊建交和国祚分途
        三、1949-1979:巴列维伊朗与人民中国
        四、从棋子到棋手:改变在1979
        五、现代化模式:世界工厂与家庭手工作坊
        六、回归常态:1979-1997的中伊交往
        七、1997-2004:双边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从伊战走向世界大国
        一、中国之路的伊朗含义
        二、从苏丹到伊朗的自觉和自信
结论
参考书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四、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阿合作论坛与21世纪中阿关系研究[D]. 蒋静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2]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D]. 高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 [3]中阿关系中的双边认知(1949-2009)[D]. 顾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4]阿曼与中国关系研究[D]. 阿卜杜拉·萨利赫·萨阿迪(Abdullah Saleh Al Saadi).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中国—沙特阿拉伯关系研究(1990-2009)[D]. 李彩阳. 云南大学, 2010(05)
  • [6]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闫文虎. 西北大学, 2006(11)
  • [7]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D]. 王猛. 西北大学, 2006(11)
  • [8]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9]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义·艾买提[N]. 洪漫. 人民日报, 2003
  • [10]中国伊协外事工作回顾——庆祝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J]. 马云福. 中国穆斯林, 1999(05)

标签:;  ;  ;  ;  ;  

卡塔尔领导人会见司马伊阿马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