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

运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铭芳[1](2018)在《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媒体环境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课堂、在线学习、网络精品课程、慕课平台等在线网站课程不断涌入课堂教学中。基于移动互联网+教育的“云课堂教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研究者们对采用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和方案。目前,学界关于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不多,大体上是零碎的、感性的认识,难以达到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为了使构建的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适用强、公众接受度高,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通力合作来提高该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及有效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云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参与实践的感悟出发,引出论文研究的缘起。基于对“发展性评价”、“云课堂教学”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定义,分析评述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发展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论文研究的意义、方法及目的。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质性研究法,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和整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作为当前云课堂教学现状的案例,并对其进行走访、调研,进一步挖掘当前云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反思构建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研究。并且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构建该体系的理论依据,以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定性与定量原则为构建该体系的基本原则。揭示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需求为本,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吸收为基准点,关注云课堂教学平台和云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并适切地把握云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服务与需求的张力,使云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最后,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综合各项相关指标,借鉴已有的一些评价指标,结合云课堂教学现状,将评价体系分为云课堂教学平台、云课堂教学过程、云课堂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并在这三个维度下设立一级指标,即页面与技术设计、内容与功能、师生观念、教学性,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师生关系。通过德尔菲法多次征询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对评价指标和拟评价标准进行打分评定,再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MATLAB7.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最终确立了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利用多次参与实践调研的机会,根据确定的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选某中学的一节语文云课堂教学公开课对其进行了评价检测,以检测该指标体系的效度,从而对该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为进一步完善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余慧芬[2](2017)在《教学视频中不同类型的线索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学视频的广泛应用,教学视频的相关研究已然成为多媒体学习研究热点。线索会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线索原则是多媒体学习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本研究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通过在教学视频中加入视觉线索、言语线索和视觉言语组合线索这三种类型的线索,尝试探究教学视频中有无线索是否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线索是否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两轮实验,探究线索对教学视频的学习效果、学习者认知负荷、满意度、学习注意力的影响,以此得出教学视频中最佳线索设计形式。实验一是在脑与认知实验室中开展的,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问卷法。研究教学视频中线索类型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该实验以80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被试组间设计,探究无线索视频、视觉线索视频、言语线索视频、视觉言语组合线索视频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认知负荷、满意度和注意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有线索组被试的知识保持、知识迁移水平显着高于无线索组被试;视觉线索会显着增加被试的认知负荷;被试满意度不受线索有无、线索类型的影响;线索不会增加被试对教学视频的关注,但是能够优化被试的注意分配,特别是言语线索。实验二将教学视频应用于真实的翻转课堂教学中,以验证教学视频中线索效应的稳健性。该实验在同一门课程的四个不同班级中开展,共有118名本科生参与。四个班级学习者分别观看无线索视频、视觉线索视频、言语线索视频、视觉言语组合线索视频,随后组织学习者参与学习效果测评,填写认知负荷问卷、满意度问卷。结果发现,在真实教学中,学习者知识保持水平不受线索影响,但是知识迁移水平会受之影响,视觉言语组合线索班级学习者的迁移测试结果最好;四个班级学习者的在认知负荷、满意度方面都无显着差异,表明线索类型不会影响学习者认知负荷与满意度。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得出几点结论:(1)教学视频中的线索可以优化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特别是言语线索,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速地注意到关键信息,并引导其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关键信息上;(2)含有视觉言语组合线索的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知识迁移水平提高效应尤为显着;(3)教学视频中的视觉线索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本研究从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视角出发,探究教学视频中重要设计元素之一——线索,通过实验证实了教学视频中线索的有效性,探明线索效应会受到线索类型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教学视频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教学视频设计实践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刘长江[3](2013)在《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结。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跃升。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从辅助教学走向引领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按照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度探究,最终提出了消解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问题的方略和举措。具体地说,就是将大学英语课堂视为一个微观教育生态系统予以研究,重点回答了四个问题:1)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具有怎样的结构、功能和特征?2)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存在哪些失衡现象?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何关联?4)如何在信息化语境下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这四个问题属于渐进式问题,关于前一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后续问题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1)大学英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基本结构可以简化为“人+课堂生态环境”,“人”包括构成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包括课前生成的环境(教室的物理环境、师生背景、教学媒介等)、课中生成的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情感态度等)和课后生成的环境(班风学风、课堂规章制度等),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营养结构来看,教师主要是生态系统里的生产者,将来自系统外部或自身创造的信息(即知识),通过课堂环境传授给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学生同时作为分解者消化吸收这些信息(知识),再通过课堂环境给老师一定的反馈,实现着生态系统中信息和智能的流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虽为生态主体,但也可能成为影响学习者的环境因子。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之间产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帮助系统发挥着优化结构、调谐关系、促进演化和生态育人等功能。2)现代信息技术强力介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后,长期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受到了极大的扰动,出现了课堂生态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结构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和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其中构成比重的失谐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增多,交互关系的失谐主要表现为生态主体之间的失谐以及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材、教室布局、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失谐,营养结构的失衡表现为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功能上的失调包括课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衰减、关系调谐功能减弱、演化促进功能退化和生态育人功能降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在信息技术由原先的系统外部环境变为系统内部因子甚至主导因子的过程中,原本相对平衡的课堂生态被迅速带离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系统进入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信息技术并没有能够如预想地那般强劲地带动系统内部其它因子同步协变而形成合力,各生态因子的联动效应不够,未能较快地帮助系统完成阶段性演化,重新形成生产力大大增强的新的动态平衡结构——耗散结构。在系统失衡的状态下,系统内部各种交互关系出现失谐,课堂生态内部各种矛盾凸现。这些问题汇聚到一起,产生了整体效应,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外语教育界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等进行集中反思,导致教改进入一个力度减弱、发展变缓的高原期和迷惘期,课堂生态被带回到线性区域,但仍处于非平衡态。如何重构课堂生态的平衡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成了摆在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信息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巨大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语境,以科学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为基本策略,这是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前提条件。本研究认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必须坚持生态性、系统性、人本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等方法,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促进课堂生态的修复。在实践层面,外语教学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多元互动课堂环境,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调整师生课堂角色,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最终创建和谐高效、师生共生的生态课堂。本研究拓展了课堂研究的理论空间,开阔了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在跨学科理论运用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而,正所谓研前不知深浅,研后方知短长,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和研究内容上还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刘劲,吴谨,张涛,李娟,戴薇[4](2012)在《基于信息论的多媒体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因而我们可以将信息论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其来指导我们的多媒体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国的高校教育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有效信息量,成为教学所最关心的问题。学生接受的有效

杨辉[5](201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大概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也产生了很多有实践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关于多媒体运用的许多问题依然存在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本文以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三章进行探讨。引言述问题提出的缘起,界定相关概念,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论文的研究设想。第一章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据及价值。本章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本章首先在“重视媒体展示淡化文本阅读”、“倚重电脑操作轻视人脑思考”、“放任媒体运用忽视教师指”、“缺乏实效定位作秀化地使用”四个大的方面对多媒体运用的误区进行了论述,具体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接着从教师语文素养不足、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和其他相关因素制约四个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剖析了问题的根源。第三章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本章从一般原则和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论述。一般原则主要是说“因象而异”、“因时而动”、“适可而止”等要求,是对有效运用策略的一般性概括。具体策略则是针对具体实践从“给予适当指导规范学生使用”、“运用教学原理制作科学课件”、“巧用形象材料填补认知空白”、“巧设逼真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扩充教学容量引发学生思考”、“吃透重点难点扫除学习困难”等方面进行阐说。结语指出本文研究中的困惑,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闫科学[6](2011)在《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学习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学习的网络学习模式逐渐被人们采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习者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带给学习便利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网络迷航现象。网络学习过程也是学习信息传播的过程,既然网络学习也是传播行为,理论上网络学习就必定与传播一样具有四要素,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学习确实具有与传播类似的四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教师、学生、网络传输设备、网络学习内容。通过分析研究,引入传播模式分析问题,提出信息迷航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促进网络教育快速、持续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网络学习作为新时代新兴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就其深层意义而言,这些特性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模式的虚拟化、开放化,实现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传播学是一个学科,利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网络学习过程,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传播是信息的交流,是人类的活动,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特性、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篇论文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通过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论述了用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学习过程的必要性,分析了该研究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第2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主要对研究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网络学习与传播学的关系。第3章: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学习要素分析。主要分析讨论了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要素,分别从传播者,受传者,媒体,和网络信息四个方面尽心了分析,并对传播效果起重要作用的传播环境和反馈环节进行了介绍。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网络学习的现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灯进行调查研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研究产生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第4章:对网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在第三章讨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分析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第5章:网络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分析,用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分析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递通道和存在的各种干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6章:研究结论。总结了该研究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并期望该研究结果能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张江鑫,马福萍[7](2011)在《信息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论的原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运用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应用信息论的观点,从信息概念着手分析课堂教学,重点探讨了消息和信息熵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刘海燕,黎漫晖[8](2010)在《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应用影视作品可以在语音、词汇、会话、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作用意义以及实施方式与原则等,还存有争论和疑义。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特别是总结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影视作品的方式和实施原则,以期能够引起同行的争与鸣,促进和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肖天庆[9](2010)在《网络远程教学中的有效交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而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的的途径是实施有效的网络教学交互,但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交互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有的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可能是负效的。因此只有有效的教学交互才能使远程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的意义建构,进而提升网络远程教学的质量,彰显远程教育效率和生命力。总之有效的交互才是提升网络远程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交互理论和原理分析了网络远程教学中交互的本质及内涵、定义及范畴、特征以及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有效交互的概念。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把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简化成若干个组成要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法进行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构分析,揭示了网络远程教学交互发生的规律及过程,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远程学习交互模型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建立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模型。网络远程教学中,在看待交互是否发生的同时,关键是要注重交互是否促进了学习,即交互是否有效,因此,本文在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思想、反馈控制原理、概率论方法,构建了网络远程教学中有效交互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可靠性分析。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尽可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使模型更符网络远程教学的实际需求。最后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项目”为例进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期望从实践层面提升应用有效交互理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网络远程教学中专门对有效交互的研究还未曾见到。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网络远程教学中有效交互的概念,并建立了理论模型,这对丰富和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提升网络远程教学质量,构建远程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黎明,张宇霞,闫玉峰[10](2009)在《信息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文中指出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是根据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改造与组合。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信息交换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一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

二、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现实问题的反思
        二、参与实践中的感悟
    第二节 本研究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关于国内外教育网站评价
        (二)关于国内外网络课程教学评价
        (三)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云课堂教学评价
        (四)关于发展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云课堂教学
        二、发展性评价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性
    第一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性关切
        一、基于对A小学云课堂教学实践的启示
        二、基于对B中学云课堂教学实践的启示
        三、基于对C中学云课堂教学实践的启示
    第二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性诠释
第二章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发展性评价理论
        二、过程教育理论
        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定量与定性原则
第三章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第一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云课堂教学平台
        二、云课堂教学过程
        三、云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第三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的构建
第四章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探究
    第一节 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与分析
    第二节 对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教师、学生对云课堂教学评价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重要性观点的专家意见评分表
附录三:MATLAB实现指标判断矩阵、权重、一致性检验程序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2)教学视频中不同类型的线索对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教学视频研究综述
        1.1.1 教学视频的应用
        1.1.2 教学视频的设计开发
    1.2 多媒体线索研究综述
        1.2.1 线索的定义
        1.2.2 线索的分类
        1.2.3 线索的效应
    1.3 眼动追踪技术综述
        1.3.1 眼动追踪技术
        1.3.2 眼动追踪测量指标
        1.3.3 眼动追踪技术教育研究应用
    1.4 理论基础
        1.4.1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4.2 认知负荷理论
        1.4.3 多媒体学习理论
    1.5 综述小结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总体设计
3 实验一: 眼动研究中视频线索效应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测量工具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仪器
        3.2.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
        3.4.1 学习效果的方差分析
        3.4.2 认知负荷方差分析
        3.4.3 满意度方差分析
        3.4.4 总体眼动指标分析
        3.4.5 兴趣区眼动指标分析
        3.4.6 总体眼动指标与兴趣区眼动指标比较
    3.5 小结
4 实验二: 真实环境下教学视频应用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对象
        4.2.3 测量工具
        4.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教学设计
        4.3.1 前端分析
        4.3.2 教学目标制定
        4.3.3 教学过程设计
        4.3.4 教学环境设计
        4.3.5 教学评价设计
    4.4 实验程序
    4.5 实验结果
        4.5.1 学习效果的方差分析
        4.5.2 认知负荷方差分析
        4.5.3 满意度方差分析
    4.6 小结
5 研究讨论
    5.1 结果讨论
        5.1.1 教学视频中的线索对注意力的影响
        5.1.2 教学视频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5.1.3 教学视频中的线索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5.1.4 教学视频中的线索对满意度的影响
    5.2 研究价值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信息问卷
附录2: 前测问卷
附录3: 保持测验
附录4: 迁移测验
附录5: 认知负荷与满意度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语境——教育信息化
        1.1.2 新改革——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1.3 新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所遇到的问题
        1.1.4 新思路——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之一:生态学理论
        2.1.1 生态学的发展
        2.1.2 生态学基本概念
        2.1.3 生态学主要理论
        2.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2 理论基础之二: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科学简述
        2.2.2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2.3 本研究理论运用的基本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研究
    3.1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论证
        3.1.1 生态学的包容性和系统科学的横断性
        3.1.2 国内外对课堂生态的研究
        3.1.3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属性
    3.2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
        3.2.1 大学英语课堂的结构分析
        3.2.2 大学英语课堂的功能分析
    3.3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国内外研究
        3.3.1 国外相关研究
        3.3.2 国内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考察
    4.1 结构上的失衡
        4.1.1 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
        4.1.2 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
        4.1.3 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
    4.2 功能上的失调
        4.2.1 结构优化功能衰减
        4.2.2 关系调谐功能减弱
        4.2.3 演化促进功能减弱
        4.2.4 生态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信息技术归因
    5.1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整体的失衡
        5.1.1 信息技术未能助推耗散结构的形成
        5.1.2 信息技术未能加强协同作用促发突变
        5.1.3 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致系统信息流通不畅
        5.1.4 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失衡
    5.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系统局部的失衡
        5.2.1 限制因子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5.2.2 生态位理论对失衡的诠释
        5.2.3 最适密度原则对失衡的诠释
        5.2.4 花盆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2.5 活水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2.6 整体效应对失衡的诠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6.1 重构前提
    6.2 重构原则
        6.2.1 生态性原则
        6.2.2 系统性原则
        6.2.3 人本性原则
        6.2.4 有效性原则
    6.3 重构路径
        6.3.1 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
        6.3.2 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
        6.3.3 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6.3.4 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
        6.3.5 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
        6.3.6 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
        6.3.7 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
        6.3.8 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
    6.4 实践策略
        6.4.1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
        6.4.2 建立分级分类培养体系
        6.4.3 设置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6.4.4 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
        6.4.5 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6.4.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
        6.4.7 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
        6.4.8 调整师生课堂角色
        6.4.9 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4.10 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7.2 本研究的局限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中常用词语英译

(4)基于信息论的多媒体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宽带宽B
二合理控制有效时间吟t
三增加有用信息P
四减少无用信息N

(5)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梳理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想
第一章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据及价值
    第一节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依据
        二、心理学依据
        三、教育传播学依据
        四、系统论原理依据
    第二节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增色课堂教学过程
        二、丰富学生学习途径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一、重视媒体展示 淡化文本阅读
        二、倚重电脑操作 轻视人脑思考
        三、放任媒体运用 忽视教师指导
        四、缺乏实效定位 作秀化地使用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误区探因
        一、教师语文素养不足
        二、教师信息素养不足
        三、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四、其他相关因素制约
第三章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第一节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一般原则
        一、多媒体的运用应“因象制宜”
        二、多媒体的运用应“因时而动”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适可而止”
    第二节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教学原理 制作科学课件
        二、巧用形象材料 填补认知空白
        三、巧设逼真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
        四、扩充教学容量 引发学生思考
        五、吃透重点难点 扫除学习困难
        六、给予适当指导 规范学生使用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6)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学习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学习过程的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网络学习的概念
        2.1.2 传播学视野
        2.1.3 网络学习过程与传播学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调查研究法
        2.2.3 行动研究
第3章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学习要素分析
    3.1 网络学习中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3.2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3.3 用传播学的理念指导网络学习
    3.4 网络学习中的要素分析
        3.4.1 网络学习中的信息传授者
        3.4.2 网络学习中的接受者
        3.4.3 网络学习中的传播内容——网络信息
        3.4.4 网络学习中的网络媒体通道
        3.4.5 网络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噪音)
        3.4.6 网络学习中的反馈
第4章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4.1 研究过程
        4.1.1 网络学习学生参与度分析
        4.1.2 网络学习有效性分析
    4.2 数据分析
    4.3 问卷及测量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学习的干扰因素分析
    5.1 网络迷航的成因分析
        5.1.1 客观原因
        5.1.2 主观原因
    5.2 网络迷航的化解对策
        5.2.1 合理组织,加强对网络学习资源的管理
        5.2.2 善于总结,培养信息选择能力
        5.2.3 自我调节,培养学习者的网络元认知能力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信息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堂教学的信息论分析
2 消息概念的启示
    2.1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全面有效地传授知识
    2.2 加强对知识的变换加工,既准确表达知识,又便于吸收理解
3 信息熵概念的启示
    3.1 合理控制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3.2 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3.3 提高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促进知识的扩展
    3.4 合理控制教学内容的冗余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 结束语

(9)网络远程教学中的有效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远程教学概述
    2.2 国内外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综述
        2.2.2 国内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综述
    2.3 系统科学理论及方法概述
    2.4 概率理论及矩阵知识基础
    2.5 可靠性的概念及模型
    2.6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及学习结果分类
第3章 网络远程教学中的交互
    3.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定义与范畴
        3.1.1 交互的本质及内涵
        3.1.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理论基础
        3.1.3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定义与范畴
        3.1.4 交互在网络远程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特点及类型
        3.2.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特点
        3.2.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的类型
    3.3 网络远程教学中交互的性质
        3.3.1 主动交互
        3.3.2 非主动交互
第4章 有效交互的概念
    4.1 有效交互的定义
        4.1.1 定义的方法
        4.1.2 有效交互的定义
        4.1.3 关于有效交互定义的几点说明
    4.2 研究有效交互的必要性及意义
        4.2.1 有效地促进远程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
        4.2.2 有效地促进网络远程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4.2.3 提高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并提升其形象
第5章 网络远程教学中有效交互的理论模型及可靠性
    5.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结构分析
        5.1.1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的构成
        5.1.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联结构分析
        5.1.3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流分析
    5.2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系统模型
        5.2.1 学习过程的会话模型
        5.2.2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
        5.2.3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层次塔
        5.2.4 对网络远程教学交互模型的补充和发展
    5.3 网络远程教学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网络远程教学中有效交互理论模型的构建
        5.4.1 有效交互理论模型的构建原则
        5.4.2 有效交互理论模型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4.3 有效交互理论模型的内容
    5.5 有效交互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5.5.1 有效交互的可靠性
        5.5.2 有效交互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第6章 关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的有效交互实验研究
    6.1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项目简介
    6.2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简介
    6.3 有效交互的实验研究
        6.3.1 实验的理论依据
        6.3.2 实验流程设计
        6.3.3 实验目的
        6.3.4 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6.3.5 实验过程
        6.3.6 实验数据分析
        6.3.7 结果讨论
    6.4 基于有效交互的网络远程教学策略设计
第7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张铭芳.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教学视频中不同类型的线索对学习的影响研究[D]. 余慧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3]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 刘长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 [4]基于信息论的多媒体教学策略[J]. 刘劲,吴谨,张涛,李娟,戴薇. 教书育人, 2012(33)
  • [5]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D]. 杨辉. 扬州大学, 2012(07)
  • [6]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学习过程分析[D]. 闫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7]信息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张江鑫,马福萍.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05)
  • [8]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刘海燕,黎漫晖. 电影文学, 2010(16)
  • [9]网络远程教学中的有效交互研究[D]. 肖天庆. 云南大学, 2010(05)
  • [10]信息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 唐黎明,张宇霞,闫玉峰. 教书育人, 2009(21)

标签:;  ;  ;  ;  ;  

运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