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底水薄松散砂岩油藏蒸汽吞吐生产

边底水薄松散砂岩油藏蒸汽吞吐生产

一、具边底水的薄层疏松砂岩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忠[1](2021)在《胜利油田稠油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动用对策》文中指出胜利油田稠油资源丰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和开发建设,仍有近3.20×108t探明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为实现不同类型稠油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系统分析了储量特点及开发难点,将其划分为敏感稠油、深层低渗稠油、特超稠油、边底水稠油和超薄层稠油5种类型,综合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室内实验等方法,制订了不同类型未动用储量的开发对策。研究表明:敏感稠油油藏可采用适度出砂、稠油降黏冷采、火烧油层等技术,深层低渗稠油油藏可采用压裂辅助增溶降黏、降黏引驱技术开发,特超稠油油藏可采用E-SAGD、HECS强化采油技术提高原油流动性,边底水稠油油藏可通过底水蒸汽驱、降黏冷采、微生物采油技术减少边底水对开发的影响,薄层稠油油藏主要考虑短半径水平井、压裂+降黏冷采技术增加单井控制储量。研究形成的技术与认识对国内外相似储量的动用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王营营[2](2019)在《水力喷射排砂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力喷射排砂工艺结构简单,井下管柱无机械运动,参数调节方便,能够配置不同的组件以适应生产要求和井下环境。在日常生产中测试、维护、控制简单,免修期较长,对出砂井、稠油井的排砂采液有良好的适应性,现场实践证明水力喷射排砂可有效解决传统防砂井防砂周期短、地层供液差等问题,通过排砂作用可改善储层堵塞、提高油井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吴婷婷,张风义,王大为,杨建民,廖辉[3](2019)在《渤海稠油油藏分类方法及分类界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渤海稠油特点,打破以地质条件或流体性质单因素为依据划分油田类型的方法,开展了以开发方式选择为导向的渤海稠油油藏分类方法研究。该方法综合考虑三个影响开发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等方法,开展了各因素的界限研究,明确了不同参数范围所属油田类型及不同油田类型应采取的开发方式。该研究成果对指导渤海稠油开发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李加祥[4](2015)在《排601北区边底水治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边底水稠油油藏在我国稠油油藏中占有很大比例。在稠油热采过程中,边底水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蒸汽吞吐过程中,如何对边水侵入、底水锥进进行有效的治理,是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目前国内外封堵边底水的有效技术以及各种入侵治理技术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排601北区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与水体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高含水井主要分布在靠近断层处且水体来源主要为断层外侧边水。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排601北区的概念模型,对水平井边水入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水平井距边水距离、边水能量大小、水平渗透率等因素对水平井边水侵入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排601北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对边部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进行了历史拟合,并对原开发方式进行了效果预测,分析出如果不采取封堵措施,边部井将整体水淹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设计一系列方案,对封堵措施的堵剂注入时间以及各井的堵剂注入量进行了优化,通过封堵效果评价,可以发现优化后的措施堵水增油效果明显,为区块后续转驱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并通过经济分析可知,采取堵水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震[5](2014)在《北10井区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调整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稠油的开发。目前,稠油的储量和产量在我国石油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对我国石油的接替和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稠油的开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通过对北10井区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特点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开发方式的适用性,提出了一套切合油田实际、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开发方式。北10井区三叠系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低渗、异常高压、储层具有强敏感性、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等特点,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凝固点偏低等特征开采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针对该油藏的深层稠油特征进行开发方案的调整,本文通过对比注蒸汽、CO2、火烧油层、热水等不同稠油开发方式对该区块的适应性,建立可靠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不同的开发方式效果,确定最为经济合理的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注水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选了注水开发最佳方案,并针对该油藏强水敏特征,进行了防膨试验,能够基本解决注水水敏性的问题;针对低渗、异常高压的油藏特征,从合理利用地层能量出发,开展地层能力补充时机研究,研究表明在地层压力22.0MPa时,开始补充地层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又能保障油藏稳产。根据数模结果,常规注水开发采收率可以达到18%,比采用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提高11.3%,大大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许安着,吴向红,范海亮,李树峰[6](2010)在《肯基亚克油田盐上边水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盐上边水稠油油藏经过多年衰竭式开采,边水突进,导致油井含水率高,产量低,采出程度低,亟待转换开发方式。为此,开展了热水驱、聚合物驱、饱和蒸汽驱、过热蒸汽驱的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盐上油藏中侏罗统油层采用300℃(过热度为50℃)过热蒸汽开发效果最好,驱油效率最高可达到91.7%,对其开发指标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采出程度最高可达47.96%。过热蒸汽吞吐现场先导试验也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单轮次吞吐平均单井增油量为1700t,平均含水率下降了13.6%。可见,过热蒸汽驱是适合该油藏储层特征和当前油藏状态的最佳开发方式。

庄淑兰,洛跃雄[7](2009)在《扶余油田水驱转注蒸汽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从扶余油田东区油藏参数、原油粘度、高温相渗、驱油效率及波及系数等方面论证了扶余油田水驱转注蒸汽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在优化注蒸汽技术参数研究基础上,在扶余油田东九区开展了先导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试验效果,为注水开发油田转变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许安着,吴向红,范子菲,李树峰,陶军[8](2009)在《肯基亚克盐上稠油油藏优选注过热蒸汽开发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盐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物性好、非均质性强、原油黏度高、边水较活跃等特点。经过40多年衰竭式开采,由于边水突进,导致油井高含水,但采出程度很低,油田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发状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水驱、聚合物驱、饱和蒸汽驱、过热蒸汽驱的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盐上油藏中侏罗统油层采用300℃过热蒸汽驱油效率最高,平均达到88.2%,数值模拟研究其开发指标预测采出程度最高达到47.46%,显示注过热蒸汽适合该油藏储层特征,是当前开采状态的最佳开发方式。

郭龙[9](2008)在《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原油粘度大于100000mPa.s的特超稠油油藏,由于其粘度过高,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开采技术,其驱替方法的攻关实验及理论研究更是鲜有报道,然而随着国内石油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特超稠油类型油藏的不断被发现,对这类油藏进行驱替机理研究,进而探索其合理的开采方法显得日益重要。本论文以稠油热采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特超稠油开采的相关驱替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特超稠油油藏特殊流体物性,进行了流变特性及热采驱替机理研究;第二,通过截取不同碳链,不同碳分子组合、不同官能团与其它添加剂复配形成复合油溶性降粘剂,并研究了这种降粘剂对特超稠油的降粘作用及机理,油溶性降粘剂分子借助强氢键能作用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拆散平面重叠堆积而成的分子聚集体,从而有效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第三,研究了CO2对特超稠油开采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CO2在特超稠油中不发生混相,其降粘机理主要是溶解降粘;第四,重点研究了油溶性复合降粘剂(Dissolver)、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和蒸汽(Steam)三者结合,对特超稠油进行复合驱替的机理。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和CO2的先期注入,使降粘剂的溶解、稀释、分散作用与CO2的溶解、降粘、破乳作用相辅相成,大幅降低超稠油粘度,降低注汽启动压力2~3MPa,降低注汽过程中的注汽压力1.5MPa以上。采用油溶性复合降粘剂、二氧化碳和蒸汽对特超稠油进行复合驱替可提高驱替效率10%以上。研究成果在现场进行试验并成功取得突破,这种方法与水平井工艺相结合,创新形成了开采特超稠油的特有技术—HDCS强化采油技术,是一种采用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及CO2辅助水平井蒸汽吞吐的特超稠油开采技术;最后以室内实验成果为指导,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该技术相关的开发技术政策进行了优化。该技术在胜利油区矿场试验取得成功,已动用地质储量392万吨,建成产能10万吨。该成果的对胜利油区近7000万吨的特超稠油油藏陆续投入开发创造了条件

王学涛[10](2008)在《蒸汽吞吐中后期井网加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孤岛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目前已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油井含水上升加快、产量递减加大,为减缓产量递减和提高稠油采收率,需要开展井网加密技术研究。通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信息,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重建了孤岛油田河流相稠油油藏地层、构造、储层、流体及油藏三维地质模型;通过运用动态分析手段,阐述了受边底水和注入水双重影响的蒸汽吞吐开采特征;通过综合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蒸汽吞吐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井网加密技术界限及井网加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侵影响降低了蒸汽吞吐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平面上受水侵影响较弱的热采区井间剩余油富集,纵向上强水侵区域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弱水侵区域层内剩余油受储层韵律性及重力作用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较均匀;孤岛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应采用不同加密方式,针对基础井网较完善的馆5稠油,宜采用直井加密,将200×283m反九点法井网加密成141×200m五点法井网,对油水关系更为复杂馆6稠油,宜采用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优化加密措施。实施后取得了显着效果,新增可采储量310×104t,采收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该技术对于同类稠油油藏高轮次蒸汽吞吐中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二、具边底水的薄层疏松砂岩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边底水的薄层疏松砂岩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论文提纲范文)

(1)胜利油田稠油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动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胜利油田未动用稠油资源状况及分类
2 开发难点及动用对策
    2.1 敏感稠油
        2.1.1 开发难点
        2.1.2 开发对策
    2.2 深层低渗稠油
        2.2.1 开发难点
        2.2.2 技术对策
    2.3 特超稠油油藏
        2.3.1 开发难点
        2.3.2 开发对策
    2.4 边底水稠油
        2.4.1 动用难点
        2.4.2 技术对策
    2.5 薄层稠油
        2.5.1 开发难点
        2.5.2 开发对策
3 提高未动用储量开发的建议
    3.1 探索新的革命性技术
        3.1.1 稠油地下改质技术
        3.1.2 稠油非混相驱技术
        3.1.3 电脉冲采油技术
    3.2 探索新的合作开发模式
4 结论及建议

(2)水力喷射排砂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力喷射排砂采油工艺
    1.1 水力喷射泵结构
    1.2 携砂采油机理及水力喷射泵的排量控制
    1.3 水力喷射泵应用优点
        1)实现油井提效增产
        2) 适用性广泛
        3) 施工简单、机动性强
2 水力喷射排砂采油工艺应用
    2.1 出砂井水力喷射泵应用情况
        2.1.1 出砂井区块简介
        2.1.2 出砂井水力喷射泵前期现场试验
        2.1.3 水力喷射泵现场实施效果
    2.2 稠油井水力喷射泵应用情况
3 结论

(3)渤海稠油油藏分类方法及分类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渤海稠油分类原则
2 分类参数界限
    2.1 渤海稠油的粘度界限
    2.2 渤海稠油的储层厚度界限
        2.2.1 蒸汽吞吐油层厚度界限
        2.2.2 蒸汽驱油层厚度界限
    2.3 渤海稠油的水体能量界限
3 渤海稠油分类结果
4 结论

(4)排601北区边底水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排601北区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油砂体分布特征
        2.1.5 流体性质及分布特点
        2.1.6 油藏压力和温度
    2.2 开发特征
        2.2.1 开发现状
        2.2.2 开发历程
        2.2.3 平面生产周期状况
        2.2.4 平面累积采油量分布状况
        2.2.5 平面回采水率分布状况
        2.2.6 平面含水分布状况
        2.2.7 平面压力分布状况
    2.3 水侵特征分析
        2.3.1 区块水淹现状
        2.3.2 高含水井开发特征
        2.3.3 水体来源分析
第三章 水平井边水侵入影响因素分析
    3.1 建立概念模型
    3.2 水侵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水平井距边水距离
        3.2.2 水体能量大小
        3.2.3 水平渗透率
第四章 排601北区边部油藏历史拟合及预测
    4.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1.1 模拟区域的确定
        4.1.2 网格及模拟层划分
        4.1.3 数值模拟模型
        4.1.4 数值模拟模型的初始化
        4.1.5 流体及岩石的物性参数
    4.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2.1 含水率拟合
        4.2.2 累产油拟合
    4.3 原开发方式效果预测
第五章 排601北区边部封堵方案优选
    5.1 堵剂注入时机确定
    5.2 堵剂注入量确定
    5.3 封堵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10井区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调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技术关键及难点
第二章 北10井区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
    2.1 油藏概况
        2.1.1 概况
        2.1.2 构造与地层
        2.1.3 储层特征
        2.1.4 油藏类型
        2.1.5 流体性质
        2.1.6 脱气原油粘温曲线特征
    2.2 生产特征分析
        2.2.1 开采历程
        2.2.2 生产及试注特点分析
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1 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3.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3.1.2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3.2 生产历史拟合
第四章 开发方式调整
    4.1 开发方式的筛选
        4.1.1 开发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4.1.2 开发方式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4.2 注水开发方案设计
        4.2.1 注水开发的必要性
        4.2.2 注水开发可行性
        4.2.3 注水方案设计
        4.2.4 注水防膨研究
第五章 现场试验与方案调整建议
    5.1 现场试验及认识
    5.2 调整方案部署建议
        5.2.1 直井规划调整部署方案
        5.2.2 水平井规划调整部署方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肯基亚克油田盐上边水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开发现状
2 室内物理模拟
    2.1 热水驱及饱和蒸汽驱驱油效果
    2.2 聚合物驱驱油效果
    2.3 过热蒸汽驱驱油效果
3 数值模拟
    3.1 开发方式转换
    3.2 注过热蒸汽开发指标预测
4 注过热蒸汽现场应用
5 结论

(7)扶余油田水驱转注蒸汽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驱后弱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的可行性
    1.1 注蒸汽开发适应性评价
    1.2 原油粘度对温度的影响
    1.3 高温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1.4 高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1.5 水驱不同含水率时机转注蒸汽驱对采收率的影响
    1.6 蒸汽超覆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2 水驱后普通稠油注蒸汽开发技术优化
    2.1 注蒸汽井网调整
    2.2 注蒸汽开发方式
    2.3 注蒸汽开发注汽参数优化
3 水驱后普通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效果
4 结 论

(8)肯基亚克盐上稠油油藏优选注过热蒸汽开发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开发现状
2 天然能量开采后转换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2.1 转换开发方式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2.1.1 热水驱、饱和蒸汽驱油效果
        2.1.2 聚合物驱油效果
        2.1.3 过热蒸汽驱油效果
    2.2 转换开发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2.2.1 开发方式转换研究
        2.2.2 注过热蒸汽开采方式参数优选
        1) 注汽速度
        2) 采注比
        2.2.3 注过热蒸汽开发指标预测
3 注过热蒸汽现场应用效果
4 结论

(9)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原油流变性研究
        1.2.2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1.2.3 CO_2 对原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1.2.4 稠油复合驱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特超稠油油藏储层及流体特征
    2.1 特超稠油油藏储层特征
        2.1.1 储层岩性特征
        2.1.2 储层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粘土矿物与敏感性分析
        2.1.5 储层润湿性评价
        2.1.6 储层微观特征研究
        2.1.7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8 温压系统及油藏类型
    2.2 特超稠油油藏流体特征
        2.2.1 原油物性研究
        2.2.2 原油成分分分析
    2.3 特超稠油粘温特性研究
    2.4 特超稠油流变特性研究
        2.4.1 特超稠油流变特性
        2.4.2 特超稠油的牛顿流体转化温度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超稠油开发渗流机理
    3.1 室内实验
        3.1.1 室内实验原理
        3.1.2 实验设备
    3.2 稠油渗流特征
    3.3 稠油在多孔介质渗流规律
        3.3.1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
        3.3.2 影响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因素
        3.3.3 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氧化碳对特超稠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4.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4.2 二氧化碳与驱油有关的特性
        4.2.1 降低原油粘度
        4.2.2 原油体积膨胀
        4.2.3 溶解气驱作用
        4.2.4 提高地层渗透率机理
        4.2.5 对原油的抽提作用
    4.3 二氧化碳对特超稠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4.3.1 实验相关的仪器及材料
        4.3.2 PVT 实验步骤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超稠油复合驱替机理研究
    5.1 高温蒸汽对特超稠油的作用机理
        5.1.1 加热降粘作用
        5.1.2 改善油相渗透率的作用
        5.1.3 流体及岩石的热膨胀作用
        5.1.4 蒸汽膨胀的驱动作用
        5.1.5 溶剂抽提作用
    5.2 油溶性降粘剂对特超稠油的作用机理
        5.2.1 油溶性降粘剂的研制
        5.2.2 油溶性降粘剂对特超稠油的作用机理
        5.2.3 油溶性降粘剂对特超稠油的降粘效果
    5.3 CO_2 对特超稠油作用机理
    5.4 油溶性降粘剂、CO_2 及蒸汽复合驱替机理
        5.4.1 复合降粘作用
        5.4.2 混合传质作用
    5.5 油溶性降粘剂、CO_2 及蒸汽复合驱替实验
        5.5.1 单管物模试验
        5.5.2 双管物模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超稠油复合驱替数模优化及现场应用
    6.1 特超稠油复合驱替数值模型得建立
        6.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6.1.2 原油粘温曲线
        6.1.3 油溶性复合降粘剂降粘规律研究
        6.1.4 相渗曲线的确定
    6.2 复合驱替热采开发技术界限数模优化
        6.2.1 蒸汽吞吐复合驱替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6.2.2 蒸汽吞吐转汽驱优化研究
        6.2.3 区块复合驱替热采规划方案部署
    6.3 复合驱替热采开发技术现场试验及应用效果
        6.3.1 单井及井组复合驱替现场试验
        6.3.2 复合驱替开发技术在特超稠油区块推广应用情况
        6.3.3 推广应用前景及预测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蒸汽吞吐中后期井网加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1.4.1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2 关键技术
        1.4.3 研究特色
2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
    2.1 统层对比单砂体识别
    2.2 密井网条件下的微型构造及配置模式
    2.3 河道砂储层沉积模式
    2.4 夹层空间构型
        2.4.1 夹层概念
        2.4.2 夹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及其识别
    2.5 稠油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
        2.5.1 孤岛稠油环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
        2.5.2 孤岛稠油环石油地质储量及油水体体积计算与分析
3 蒸汽吞吐开采特征研究
    3.1 水侵方式
    3.2 水侵影响下蒸汽吞吐动态开采特征
    3.3 水侵对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
        3.3.1 初期影响
        3.3.2 油井见水后影响
    3.4 边底水的利用与控制
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蒸汽吞吐剩余油研究方法与技术
        4.1.1 油藏工程方法与技术
        4.1.2 数值模拟方法与技术
        4.1.3 密闭取芯法
        4.1.4 测井解释法
    4.2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
        4.2.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4.2.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5 井网加密优化研究
    5.1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网加密技术界限研究
        5.1.1 模型建立
        5.1.2 单一影响因素分析
        5.1.3 加密可采储量及经济可行性公式建立
        5.1.4 加密技术界限确定
    5.2 馆5 稠油环200 米反九点法井网的加密优化
        5.2.1 中二中馆5 井网加密模型区概况
        5.2.2 模型建立
        5.2.3 历史拟合
        5.2.4 井网加密方案设计与优化
    5.3 馆6 稠油环水平井联合直井优化加密
        5.3.1 水平井联合直井优化设计思路
        5.3.2 水平井的优化设计
    5.4 井网加密实施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具边底水的薄层疏松砂岩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论文参考文献)

  • [1]胜利油田稠油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动用对策[J]. 李伟忠. 特种油气藏, 2021(02)
  • [2]水力喷射排砂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 王营营.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9(05)
  • [3]渤海稠油油藏分类方法及分类界限研究[J]. 吴婷婷,张风义,王大为,杨建民,廖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03)
  • [4]排601北区边底水治理优化研究[D]. 李加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5]北10井区异常高压深层稠油油藏调整方案研究[D]. 王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肯基亚克油田盐上边水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研究[J]. 许安着,吴向红,范海亮,李树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02)
  • [7]扶余油田水驱转注蒸汽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J]. 庄淑兰,洛跃雄.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9(02)
  • [8]肯基亚克盐上稠油油藏优选注过热蒸汽开发方式研究[J]. 许安着,吴向红,范子菲,李树峰,陶军. 科技导报, 2009(06)
  • [9]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D]. 郭龙.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2)
  • [10]蒸汽吞吐中后期井网加密技术研究[D]. 王学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5)

标签:;  ;  ;  ;  

边底水薄松散砂岩油藏蒸汽吞吐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