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峡水库溃堤特征及对一些规律的认识

刘家峡水库溃堤特征及对一些规律的认识

一、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骑虎[1](2016)在《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甘肃红层是具有鲜明工程特性的区域型特殊性岩土,一直是甘肃公路的主要建筑场地。随着甘肃省公路持续向红层地区推进,边坡变形破坏成为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十多年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养护的实践,运用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基本理论,通过地质调绘、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和典型工程实例分析,以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为目的,进行了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1)为阐明红层在甘肃公路工程中的重要性,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32个公路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总结,分析了甘肃红层的地质特征,发现甘肃红层地区的自然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公路工程病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危害性。2)针对甘肃省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复杂性,通过2000多组岩石试验成果的数理统计,分析了甘肃红层的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发现了甘肃红层的岩石强度在分布区域和岩性类别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了甘肃红层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红层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推荐指标体系。3)根据典型隧道钻孔波速测试,初步总结了白垩系和第三系岩体波速特性;通过刘家峡大桥大型岩体综合性原位测试,发现甘肃省第三系宁夏组砂质泥岩属于塑-弹性岩体,其岩体抗剪强度大于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的;对比岩体和岩块的抗剪断试验结果发现,同样是切层抗剪断强度,岩体凝聚力是岩石的66.7%,岩体内摩擦角是岩石的63.46%;对比切层和顺层条件下的抗剪断强度试验成果还发现,宁夏组砂质泥岩在不同剪切方向下的内摩擦系数变化不大,但内聚力差别悬殊,表明其岩体抗剪强度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4)从甘肃公路边坡支护的需要出发,将甘肃省红层公路边坡的结构类型划分为覆盖型红层边坡和岩质边坡两种,并将前者细分为黄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红层边坡、粘性土-碎石土-红层边坡、碎石土-红层边坡、砂土-红层边坡等5个类型,将后者分为整体结构和层状结构2个类型,并详细总结了各类边坡的变形模式和破坏机理。5)结合十天高速公路施工实践,分析了典型覆盖型红层边坡的渐进式破坏过程及其桩板墙失效的变形特征。通过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分析,揭示了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切穿含水层-拉张裂缝充水-静水压力作用-边坡滑移”的渐进式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根据现场拉张裂缝状态快速估算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方法。研究了覆盖层的抗剪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建议覆盖型红层边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残余强度。6)针对红层边坡顺层滑动的危害性,根据静力学基本原理,推导了顺层边坡极限平衡状态下的临界坡高、坡度和坡顶卸载平台宽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整体滑移长度的计算公式。依托兰永一级公路施工过程的典型边坡顺层破坏实例,分析了采用坡顶卸载平台预防顺层滑动的有效性,并指出含软弱夹层边坡顺层滑动时滑面位置位于软弱夹层底面,并得到具体工程实例验证。7)针对影响桥台岸坡稳定性因素的复杂性,依托刘家峡大桥系统研究了红层库岸的岩体特征;根据极限平衡理论,考虑降雨、地震、库水位升降、桥台加载等因素组合的8种工况,采用Geo-slop软件分析了自然状态和开挖建桥后的桥台岸坡的稳定性,发现地震对库岸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库水骤降;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岸坡稳定性随岩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增加而增加、水位下降速度越快岸坡稳定系数越低的基本规律;采用变形理论,通过7个阶段的FLAC模拟计算,发现库水上升过程桥台岸坡竖向位移增大、库水位的升降没有引起岸坡整体孔隙水压力场的大幅度波动,岸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数值模拟计算评价结论与桥台岸坡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左光栋[2](2009)在《山区河流引水式电站水库泥沙淤积及电站引水防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一般坡陡流急,洪水期泥沙含量大,多采用引水式电站的开发方式。在引水式电站首部枢纽设计中,防沙、排沙设计是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水洛河和宝兴河同属典型的山区河流,岸坡陡峻,河槽狭窄,覆盖层深厚,河床比降陡。本文结合水洛河钻根水电站和宝兴河民治水电站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并结合实际工程有效地缓解、控制水库泥沙淤积,采用合理的排沙措施进行电站引水排沙。本文针对宝兴河民治水电站首部枢纽“以库代池”方案冲沙及沉沙效果,根据库区淤积地形及床沙组成铺沙进行输沙试验,研究不同流量情况下水库库区的冲沙效果包括水库冲刷长度、宽度、深度及冲刷量等。结合宝兴河民治电站输沙试验,建立了一维泥沙数学模型,模拟库区河段泥沙淤积过程,分析了水库运行10年和20年后的淤积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较系统地阐述了库区泥沙淤积的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概述水工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系统地介绍了上述两个电站首部枢纽的设计与模型制作,通过模型水面线验证,经调整加糙卵石的间距和粒径,达到了模型河道水边线与原型河道水边线的基本一致,说明模型河道与原型河道基本上达到了阻力相似的要求。第三章概述了电站取水口引水防沙采用的措施,介绍了流域产沙情况,就电站取水口的布置及防沙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典型年水沙过程进行概化。第四章在介绍“以库代池”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治电站库区沉沙试验,试验表明在水库敞泄冲沙后的运行末期,当闸前河道淤沙后的深泓水深减小到一定高程时,拦沙坎上端前缘部分范围的沙洲洲面高程接近拦沙坎顶高程时,枢纽需敞泄冲沙。第五章在验证基础上进行宝兴河民治电站库区泥沙淤积计算,建立了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水库运行10年及20年后的断面淤积情况。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贾敬立[3](2004)在《河南黄河近期防洪形势及对策初探》文中提出河南黄河河道形态复杂,防洪形势严峻,历来都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人民治黄以来,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大大减轻了黄河的防洪压力。但是,随着河床的不断淤积抬高,加之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改变了黄河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同时,下游“二级悬河”局面的加剧等问题的存在,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都给河南黄河防洪形势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根据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对河南黄河河道的影响,和小浪底近期运用的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后对近期河南黄河防洪形势的影响。认为小浪底的运用在提高下游防洪标准的同时,也使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河势变化加剧,工程出险几率加大,给河工程险情的抢护带难度。 其次,针对河南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日益严峻的局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一旦发生较大洪水,由于河道的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势必发生横河、斜河、滚河等重大的河势变化,洪水顶冲堤防和顺堤行洪,将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有冲决黄河大堤的危险。 再者,还对防汛责任制落实、防汛队伍组织、通信、防汛信息化建设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最后,针对河南黄河防洪安全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完善河南黄河防洪体系,以实现近期河南黄河防洪安全。

张骏[4](1992)在《刘家峡水库坍岸趋势的预测及其评估与评价》文中认为一、引言刘家峡水库是黄河中上游干流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养殖、航运等的综合性水力枢纽之一,水库建成于1968年。运行20多年来,水库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亦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库岸再造——水库坍岸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蓄水以来,沿库岸的坍岸开始不断发生,至今已20多年,现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水库坍岸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属我国大型水库典型坍岸工程之一。连续数年来的多途径综合研究观测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的16年,整个库岸产生的坍岸长度约26.3km,年最大坍速为130 m/a,年平均坍速约1.7 m/a,最大坍宽250 m,平均累计坍宽约27.5m,坍岸占库岸线总长的18.5%,总坍方量约1203.94万方。水库坍岸是库区淤积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同时对岸两边的耕地、道路、渠道等产生蚕食性的严重破坏,从而直接影响水库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刘家峡水库库岸再造趋势——坍岸趋

张骏[5](1992)在《刘家峡水库库岸稳定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文中提出一、引 言 库岸稳定性综合评判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库岸稳定性的因素众多而又十分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其相互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牵连,而作为划分库岸稳定级别的各因素标志及界线又是相当模糊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作出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量度。因此,对这种复杂的大系统问题,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会得到更合理的解决,为使更多的影响因素尽可能真实地参与评判,并克服部分因素间相互连锁给权值分配带来的困难,

王兰生[6](1989)在《斜坡稳定问题的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论文综述 (一)斜坡岩土体特征的研究 “瀑布沟边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一文详细研究了大渡河上游瀑布沟坝区花岗岩和浅变质玄武岩强度及结构特征,利用赤平投影作优势面分析,将斜坡按岩体结构特征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评述其变形状况、环境特征及稳定性。“风化花岗岩边坡稳定性特征”一文对广东珠海深圳地区广泛分布的燕山期花岗岩风化特征作了研究,确定块体的倾倒和沿缓倾裂隙

刘国昌,刘玉海,张骏,倪万魁[7](1988)在《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家峡水库是黄河干流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设计正常高水位1735m,死水位1694m,有效库容57亿立方米。主库为黄河干流,呈盆谷形。迥水长65km,库面最大宽度约6.0km。蓄水开始于1968年,1970年首次达到设计正常高水位。据实测,截止1984年,最大坍宽达2 70m。属于我国大型水库典型坍岸工程之一。现就近几年来我们在该库岸边再造作用的环境地质研究中,涉及到的有关坍岸特点和某些规律性问题做如下探讨。

二、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甘肃公路发展概况
        1.1.2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1.2 国内外红层研究现状
        1.2.1 红层分布概况
        1.2.2 红层与工程
        1.2.3 红层地区自然地质灾害
        1.2.4 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1.2.5 红层水理特性
        1.2.6 红层地基承载力
        1.2.7 红层岩体工程特性
        1.2.8 国内红层研究成果简评
    1.3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土质边坡
        1.3.2 岩质边坡
        1.3.3 红层边坡
    1.4 甘肃红层研究进展
        1.4.1 白垩系
        1.4.2 第三系
    1.5 当前研究的不足
        1.5.1 红层研究成果评价
        1.5.2 甘肃红层研究的不足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主要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和灾害特征
    2.1 引言
    2.2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
        2.2.1 甘肃红层概况
        2.2.2 白垩系
        2.2.3 第三系
        2.2.4 红层地区典型地貌特征
    2.3 甘肃红层自然地质灾害特征
        2.3.1 灾害概况
        2.3.2 灾害类型
        2.3.3 分布规律
    2.4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病害
        2.4.1 路基病害
        2.4.2 路堑边坡病害
        2.4.3 桥梁病害
        2.4.4 隧道病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肃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物质组成
        3.2.1 颗粒组成
        3.2.2 矿物组成
        3.2.3 化学成分
        3.2.4 微观结构
    3.3 物理性质
        3.3.1 白垩系
        3.3.2 第三系
        3.3.3 甘肃红层物理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4 力学性质
        3.4.1 白垩系
        3.4.2 古近系
        3.4.3 新近系
        3.4.4 甘肃红层力学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3.5 指标间的相关性
        3.5.1 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3.5.2 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
    3.6 水理性质
        3.6.1 软化性
        3.6.2 膨胀性
        3.6.3 崩解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肃红层岩体原位测试研究
    4.1 引言
    4.2 红层岩体波速特性
        4.2.1 白垩系
        4.2.2 古近系
        4.2.3 新近系
    4.3 新近系红层大型岩体原位测试
        4.3.1 依托工程及地质概况
        4.3.2 试验现场布置
        4.3.3 岩体变形试验
        4.3.4 砼/岩直剪切试验
        4.3.5 岩/岩直剪试验
        4.3.6 平硐声波测试
        4.3.7 试验成果
    4.4 抗剪断强度对比分析
        4.4.1 岩/岩与砼/岩
        4.4.2 岩体与岩石
    4.5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各向异性
    4.6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试验值和计算值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模式
    5.1 引言
    5.2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3 覆盖型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3.1 风积黄土-红层边坡
        5.3.2 风积黄土-老黄土-红层边坡
        5.3.3 粘性土-红层边坡
        5.3.4 夹块石粉质粘土-红层边坡
        5.3.5 粘性土-卵砾石-红层边坡
        5.3.6 粘性土-碎石-红层边坡
        5.3.7 粘性土-块石-红层边坡
        5.3.8 块(碎)石-红层边坡
        5.3.9 风积沙-红层边坡
    5.4 红层岩体结构特征
        5.4.1 红层结构面特征
        5.4.2 红层岩体结构类型
    5.5 红层岩质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5.5.1 整体结构
        5.5.2 层状结构
        5.5.3 含软弱夹层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甘肃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性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特征及处治研究
        6.2.1 依托工程概况
        6.2.2 覆盖型红层边坡变形概况
        6.2.3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处治研究
        6.2.4 渐进式破坏小结
    6.3 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计算及其渐进式破坏机理
        6.3.1 边坡地质模型构建
        6.3.2 边坡计算模型
        6.3.3 拉张裂缝与边坡稳定性
        6.3.4 渐进式机理数值模拟
        6.3.5 拉张裂缝小结
    6.4 残余强度在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6.4.1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6.4.2 抗剪强度特征
        6.4.3 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
        6.4.4 残余强度小结
    6.5 降水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6.5.1 计算模型
        6.5.2 计算方法
        6.5.3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甘肃红层岩质边坡顺层滑动特征研究
    7.1 引言
    7.2 坡顶卸载平台与同向顺层边坡稳定性
        7.2.1 模型构建
        7.2.2 模型求解
    7.3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面位置与整体滑动长度
        7.3.1 计算模型
        7.3.2 模型求解
    7.4 兰永一级公路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7.4.1 工程简况
        7.4.2 工程地质条件
        7.4.3 边坡结构特征
        7.4.4 同向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4.5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红层库岸桥台岩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8.1 引言
    8.2 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8.2.1 自然地理条件
        8.2.2 工程地质条件
    8.3 桥台库岸岩体特征
        8.3.1 岩石的物理力学属性
        8.3.2 岩体结构特征
        8.3.3 岩体变形及强度特征
    8.4 基于赤平极射投影法的桥台库岸稳定性分析
    8.5 基于强度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5.1 基本原理
        8.5.2 自然库岸稳定性评价
        8.5.3 开挖架桥后库岸稳定性评价
        8.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8.6 基于变形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8.6.1 基本原理
        8.6.2 模型建立
        8.6.3 分析方法
        8.6.4 计算结果分析
    8.7 桥台库岸实际稳定状况
    8.8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山区河流引水式电站水库泥沙淤积及电站引水防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水电站的一般开发方式
        1.1.2 西南山区河流及泥沙特性
        1.1.3 选题意义
    1.2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型设计与相似性验证
    2.1 物理模型试验的主要特点
        2.1.1 物理模型的相似准则
        2.1.2 模型的基本比尺关系
        2.1.3 悬移质泥沙运动相似比尺关系
        2.1.4 推移质泥沙运动相似比尺关系
    2.2 钻根电站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2.2.1 钻根电站的基本情况
        2.2.2 模型范围、比尺与制作
        2.2.3 模型沙的选择
        2.2.4 模型流量与尾水控制条件
        2.2.5 模型相似性验证试验
    2.3 民治电站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2.3.1 民治电站的基本情况
        2.3.2 模型范围、比尺与制作
        2.3.3 模型沙的选择
        2.3.4 模型流量与尾水控制条件
        2.3.5 模型相似性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站取水口引水防沙研究
    3.1 电站取水口引水防沙概述
        3.1.1 引水防沙概述
        3.1.2 常用引水防沙措施
    3.2 水洛河钻根电站取水口防沙研究
        3.2.1 水洛河流域来水来沙概况
        3.2.2 钻根电站典型年水沙过程概化
        3.2.3 钻根电站首部枢纽取水口的布置
        3.2.4 钻根电站取水口防沙条件
    3.3 宝兴河民治电站取水口引水防沙研究
        3.3.1 宝兴河流域来水来沙概况
        3.3.2 民治电站典型年水沙过程概化
        3.3.3 民治电站首部枢纽取水口的布置
        3.3.4 民治电站取水口防沙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库代池方案沉沙试验研究
    4.1 以库代池方案概述
    4.2 试验目的及方法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4.3 闸前水流条件
    4.4 停机敞泄冲沙能力观测
    4.5 库区沉沙试验
    4.6 中水中沙年输沙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库区泥沙淤积计算分析
    5.1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概述
        5.1.1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5.1.2 水库泥沙淤积计算
    5.2 基本方程
        5.2.1 水流方程
        5.2.2 输沙方程
        5.2.3 河床变形方程
        5.2.4 横断面泥沙淤积计算公式
    5.3 边界条件处理
        5.3.1 上游边界条件
        5.3.2 下游边界条件
    5.4 程序编制结构示意图
    5.5 模型验证及泥沙淤积计算
        5.5.1 模型验证
        5.5.2 水库泥沙淤积计算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河南黄河近期防洪形势及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河南黄河概况
    第一节 河道概况
    第二节 防洪工程概况
    第三节 水沙特点
    第四节 洪水灾害
第二章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防洪形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河南河段来水来沙分析
    第二节 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方式
    第三节 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对河南河段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二级悬河”对河南黄河防洪形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二级悬河”现状
    第二节 “二级悬河”成因
    第三节 “二级悬河”对防洪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河南黄河防洪形势分析
    第一节 河南段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
    第二节 下游水文情势变化
    第三节 中小洪与防洪工程安全
    第四节 滩区群众与黄河洪水威胁之关系
    第五节 重点河段存在问题的可能性
    第六节 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着不足#(?)
第五章 对策及措施研究
    第一节 小浪底水库合理的调水调沙运用
    第二节 工程措施
    第三节 滩区及滞洪区
    第四节 非工程措施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对策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边坡稳定性研究[D]. 王骑虎.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2]山区河流引水式电站水库泥沙淤积及电站引水防沙问题研究[D]. 左光栋.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3]河南黄河近期防洪形势及对策初探[D]. 贾敬立. 武汉大学, 2004(04)
  • [4]刘家峡水库坍岸趋势的预测及其评估与评价[A]. 张骏. 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 1992
  • [5]刘家峡水库库岸稳定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 张骏. 岩土工程学报, 1992(01)
  • [6]斜坡稳定问题的工程地质研究[J]. 王兰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89(04)
  • [7]刘家峡水库坍岸特点及其某些规律的认识[A]. 刘国昌,刘玉海,张骏,倪万魁. 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 1988

标签:;  ;  ;  ;  ;  

刘家峡水库溃堤特征及对一些规律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