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再就业需谨慎

下岗职工再就业需谨慎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须留心(论文文献综述)

路小漫[1](2021)在《个案工作提高城市生育二孩中年失业妇女再就业能力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亮[2](2019)在《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补习教育支出增长的幅度较大。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计算发现,剔除价格因素后,全国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家庭的子女人均教育支出均值从2009年的1634.49元增长到2013年的2779.12元,增长率约为70%;家庭的子女人均补习教育支出均值从2009年的1328.03元增长到2013年的2638.78元,增长率约为98.7%。补习教育支出增加引发了诸多问题,包括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影响了教育的公平,等等。对此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问题也一再被提及和讨论。事实上,从短期来看,家庭教育支出是一种消费;但从长期来看,家庭教育支出是家庭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其目标是其子女能在将来获得较高的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同时家庭的社会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从而最终实现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当期的家庭教育支出与未来社会地位密切有关。另外,笔者也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徘徊在高位,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可能会导致教育“支出瀑布”现象的出现。因此,虽然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近些年高校持续扩招所导致的大学文凭贬值、经济增速放缓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以及一些国内研究所指出的公共教育支出、家长幸福感等,但本文认为,除上述因素外,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引发教育攀比、导致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社会地位寻求理论,建立了一个从收入差距到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家庭教育支出是一项与未来社会地位有关的重要支出,其追求的是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满足生命周期假说。其次,当收入差距扩大时,为了维持或提高家庭的未来社会地位,最高收入家庭会率先增加子女教育支出;为避免落后,次高收入家庭也会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因而最高收入家庭就对次高收入家庭形成了“示范效应”,次高收入家庭对最高收入家庭进行“向上比较”;以此类推,“示范效应”将沿着从高到低排列的收入阶梯逐级向下传递,直到最低收入家庭,从而形成了教育的“支出瀑布”,因此家庭教育支出满足非独立偏好假设。收入差距的扩大强化了“示范效应”,引发了教育支出攀比,最终导致整体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不断上升。围绕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简称CFPS)数据,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有:第一,证明了教育投入是一种与社会地位有关的支出。本文以个人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价为因变量,以个人教育年限及周围人群平均教育年限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两个解释变量分别对因变量存在正、负向的显着影响,从而证明了教育具有显着的地位性特征,教育支出是一种地位性支出。第二,实证分析了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情况。具体地,利用宏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各省整体补习参与率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各省内其他家庭补习参与率对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最高收入10%家庭的补习参与率对其余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上述影响均为正向的。其次,本文研究了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利用宏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各省(补习)教育支出均值的影响情况;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为正向的。第三,实证分析了以较高收入家庭作为参照组的(补习)教育支出“示范效应”。研究发现:在(补习)教育支出方面,最高收入10%家庭对其余家庭存在显着的“示范效应”;当对家庭按收入分为低、中、高三个收入组后,发现高收入组对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对低收入组均存在家庭教育支出的显着“示范效应”,说明从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方向产生了“示范效应”的逐级传导,家庭教育支出呈现出“支出瀑布”的特点;在最高收入10%家庭以下的家庭中,随着教育支出分位点的递减,其所受到的最高收入10%家庭的教育支出均值的影响呈现递增态势;最后,城镇家庭对农村家庭也存在教育支出的“示范效应”。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在理论分析中融合了生命周期假说和以非独立性偏好为假设的社会地位寻求理论,认为当期家庭教育支出是一种与家庭未来社会地位有关的投资。第二,将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的影响,一个是收入差距对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并论证了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存在“支出瀑布”现象。第三,在实证分析中,以其他家庭补习参与率的滞后一期值、收入差距以及较高收入家庭的(补习)教育支出均值作为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较好地克服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邱燕超[3](2017)在《视觉修辞对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央视全国优秀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库为样本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公益广告的传播也日趋广泛。在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益广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电视公益广告更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各界现实问题的关心为宗旨,呼吁人们用实际行动来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所以为契合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取向,让广告镜头内容更有表现力,电视公益广告中开始出现了大量视觉修辞的运用。视觉修辞作为一种视觉传播行为是通过图像的传递来实现意义的,电视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一种视觉形象,通过视觉修辞的表现来实现说服目的,通过说服效果的角度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视觉修辞促进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途径。本文从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呈现方式和表现特征入手,依据说服研究的理论框架对视觉修辞与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第一部分首先阐明研究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对视觉修辞影响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提出了假设。在说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视觉修辞理论概念、公益广告概念、说服效果理论等定义;根据研究目的和现实可操作性精心选取样本,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配合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相关统计数据。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呈现方式,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以及对视觉修辞特征的总结归纳,表明视觉修辞存在在多数电视公益广告中,不同类型的电视公益广告选择运用的视觉修辞不同,电视公益广告的时长不影响视觉修辞的存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单位对视觉修辞的运用选择有一定影响;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思考,通过内容分析和调查问卷显示,本文认为视觉修辞可以促进受众对电视公益广告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态度的转变;通过深度访谈确定了视觉修辞的运用容易使受众的行为发生转变。最后一部分,对电视公益广告中有效果的视觉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提出针对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发展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如何促进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引发受众公益行为,原因在于广告的画面的说服性,即把视觉修辞作为电视公益广告视觉传播的重要手段,进而提升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潘玉矿[4](2017)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每年以一定比例不断扩招,至此,我国的教育模式就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目前,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超过700万,2016年毕业人数高达756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招生人数持续增加是当前“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也足以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质量偏低等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总体并不能令国民满意,严重阻碍了国家战略的实施。可见,深入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不但可以提高毕业生自身和家庭的幸福指数,而且有利于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有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首先通过对当前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结合现有就业情景归纳出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比调研的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的实际就业情况解释目前存在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构成指标,并从薪资水平、专业匹配度、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等维度进行分析。同时,笔者对地方高校扩招以后学生实际就业现况作出分析,得出地方高校在学生就业上的观念存在偏差以及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老化。再者,通过对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其就业质量优劣程度的差别,并从政府、地方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层面进行分析,给出不同的建议和对策进行改善。最后,通过前文对就业现象的归纳和就业质量问题的分析,提出缓解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地方高校的就业质量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第二,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三,强化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明确自身就业方向。研究结论为目前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普遍存在问题,整体质量处于中下等位置,形式依然堪忧。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优劣主要在于地方高校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满意度以及自身能力的认知与开发的程度。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需要依靠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还更应该加强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

陈蓉[5](2016)在《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测评与开发》文中指出就业问题不仅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稳定也有重大影响。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原因;根本原因是这个地区的劳动力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影响了就业能力。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影响了劳动力自身的发展及家庭的幸福程度;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南疆三地州地区及整个新疆的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南疆三地州应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使南疆三地州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看和梳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评价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五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编制了就业能力测评表,并且运用效度和信度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南疆三地州两两地区的比较,得出结论,然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篇文章一共有六个部分,首先是前言,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方法及内容等;第二章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述;第三部分在基于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南疆三地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行测评,然后对调查问卷中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和农村的劳动力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并且对三地州中两两地区的劳动力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三地州在劳动力就业能力方面各自存在的优劣强弱,然后各地州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正确合适的政策法规;第四部分根据上一章的分析结果,从五个指标着手分析了影响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是根据前一章的影响因素,对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展望。

朱光喜[6](2014)在《政策粘嵌及其分离研究 ——以当代中国户籍政策变迁为中心案例》文中提出由于治理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及政府内部职能分工的专业性等原因,政策协同成为政策管理的基本任务以及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当协同的各个领域的政策存在某个领域的政策方案和准则成为其它领域政策的方案和准则的依据时就表现为政策粘嵌。在我国的政策实践中经常出现这种独特的政策协同现象,并且事实上它既可以是政府治理的手段,也可以成为政策改革的阻力。但在政策科学的文献中,对常规的政策协同讨论较多,对高度协同的政策粘嵌的生成和变迁缺乏理论关注。本文以政策关系和政策变迁为视角,以当代中国户籍政策为中心的多领域政策粘嵌60多年来的变迁为启发性案例,对政策粘嵌的形成和功能,分离的原因、途径和效果,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我国政策管理和政府治理的困境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政策粘嵌由“战略性共识”、“结构性规划”和“程序性操作”三个要素共同作用构建形成。政策粘嵌的结构根据其涉入的领域的数量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粘嵌、多维粘嵌和网络粘嵌。多维粘嵌和网络粘嵌结构是由直接设计、间接转换以及模仿扩散等途径渐进形成的。政策粘嵌的功能逻辑是,通过跨领域的一体化政策框架降低政策间的运行成本和有效利用限政策资源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也就是通过政策结构的调整来组合和优化单项或单个领域政策的分配、再分配和控制的基本功能以将其导向特定的政策目标。从原始政策目标或者政府意图之外的标准来看,政策粘嵌存在扭曲公共政策正常基本功能运行的负功能,表现为资源分配失衡、社会控制过度以及政策粘嵌中“中心”政策的变异,这是政策粘嵌分离的内在原因;当社会发展阶段发生转变的时候,国家和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公共问题和政策目标也会发生改变,原来政策粘嵌的基本功能在方向上就与新的政策问题和目标不匹配,这是政策粘嵌分离的外在压力。但是由于一方面各个领域的政策之间在方案设计的“技术”上高度依赖和关联,另一方面形成的一体化的多领域政策集合在资源分配优先序或社会控制方向上高度一致而导致“利益”格局固化,构成“政策矩阵”的政策粘嵌一旦形成就具备产生路径依赖的基本条件,其影响是粘嵌关系中任何单个领域的政策或单项政策变迁的困难,进而又导致政策粘嵌难以分离。政策粘嵌的分离有“外部冲击的革命模式”和“内部能动的改革模式”两种。但是在国家基本制度不发生变革和需要避免出现政策体系动荡的情况下,“内部能动的改革模式”是理性的选择。在具体改革方式上,依据政策粘嵌中不同领域政策改革“时序”的选择(历时还是共时)以及“改革点”的选择(“中心”政策还是“外围”政策),有中心突破、外围剥离和双向改革三种基本途径。中心突破途径包括全面改革方式、局部调整方式和变相传导方式,外围剥离途径包括替换分流方式、连带松动方式、倒逼脱钩方式和矫正调适方式。政策粘嵌的基本特点是不同领域政策方案设计“技术”上的关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资源分配或社会控制“利益”上的目标导向性,因此政策方案设计“技术”层面的“工具替代性”和资源分配或社会控制“利益”层面的“利益阻滞性”是影响其分离效果的两个变量。基于“工具替代性”的强、中、弱三个层次和“利益阻滞性”的大、小两种情况的差异,政策粘嵌分离的效果表现为完全分离、基本分离、部分分离、有限分离四种基本情况以及“区域分离”的特殊情况。将分析视角从政策粘嵌扩展至“政策关系”,将政策粘嵌的分离扩展至“政策变迁”,还可以发现不同状态的“政策关系”对“政策变迁”的影响。在政策协同关系下,问题的显现可能性小,议题触发主要依靠决策者内部主张,政策改革的结果要么是陷入僵局,要么只能是渐进调适;在政策冲突关系下,问题显现的可能性大,议题触发往往由目标群体外部直接倡议,政策改革的结果是快速变迁。户籍政策粘嵌的分离还显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策的管理存在“协同”和“反协同”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运用政策协同作为治理手段来克服政府架构中的政策不协调以解决复杂性问题,另一方面却又经常制造了不合理的政策协同从而需要“反协同”改革。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碎片化的权威主义”决策体制和“运动型治理”中的“政策群”协同机制。要破解这种困境,需要加强各领域政策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战略性;当然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对国家党政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核心目标是在政府架构中形成成熟的常规治理机制。

王丹[7](2014)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因此在就业的几个重点人群中,我们选取了高校毕业生群体作为研究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可以发现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999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2005年的338万发展到2013年的699万人,而即将到来的2014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727万,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多,被称为“史上最困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的增大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调研,以天津市河西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相关举措为例,从如何建立完善机制、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对天津市河西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相关举措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从1994年开始,天津市河西区一直在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尝试招考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区政府工作,改变政府机关多年来人员老化、学历不高的局面,为政府注入新鲜的血液。后来又多次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政府服务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区情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近年来,为响应创业促就业的号召,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实现更高途径的就业。扶植高校毕业生创业,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创业培训、跟踪创业服务及提供缓解资金困难的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举措,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仅仅单靠一个区县级政府、一两个举措是不可能解决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或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作为人力社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杨玉宏[8](2013)在《城市残疾人社区服务多元主体建设探讨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Z社区为例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开创了中国社区服务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社区服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组织和国内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赞誉。残疾人社区服务是以现有社区服务为基础,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解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残疾人社区服务促进了残疾人社会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使残疾人在事实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实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共享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在梳理与残疾人相关的理论文献后发现,我国残疾人研究多集中于对残疾人权利、权能感、残疾人发展等理论研究,偏重于在理论性研究;也有少许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社会调查研究,分别从医疗、康复、残疾预防、就业、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论述我国残疾人生活状况,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以社区的视角对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状况做较为全面的透视,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考察及文献等调查方法,重点考察社区服务主体间关系,总结出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残疾人社区服务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影响社区服务水平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社区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水平低下,多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很少涉及到居民的文化生活;多关注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忽视对残疾人发展能力的培养。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外,现有社区服务主体问缺乏默契,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效果。社会互构论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元问题和基本问题,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种互构谐变关系;个人和社会的连续体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即政府部门、社会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存在互构共变的关系。社会互构论摒弃以往对立关系,调节各部门间的关系,使之默契合作,形成合力作用的社会和谐发展,良性运行的基础。社区服务的服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社会部门和社区居民,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的状况下,发挥好政府部门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各服务主体间关系,实现残疾人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之路,促进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而言,社区服务社会化包括下列特征: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主体社会化、服务资金社会化、社区服务专业化。在服务对象方面,在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服务;在服务内容方面,力求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全面概括,只要是残疾人需要的,社区就能提供相应服务内容;在确保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动员社会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残疾人社区服务;在资金投入方面,争取社会各部门对社区服务的捐赠和融资行为;在专业化方面,形成以专业志愿者为核心,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残疾人服务模式。多元服务主体间密切合作,势必会对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质量产生正面影响,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与正常人一起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徐芳[9](2013)在《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朝鲜族人口国内外流动现状的分析和适应度的测量,探讨流动的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分析社会适应的策略与流动的个体化后果,最后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意义、参考文献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朝鲜族的国内外流动现状、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朝鲜族在国内外的社会适应现状,归纳出教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宗教四种社会适应策略,并分析了流动的个体化后果,尤其是朝鲜族女性的个体化;第四部分介绍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度,得出非留守好于单留守,单留守好于双留守的结论;第五部分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与适应,并对文章做出相应的总结与提升。朝鲜族历史上迫于生计,为免于饥饿、压迫、死亡,因饥荒、剥削、战争与被殖民,流落到中国东北。在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之后,朝鲜族人口开始从东北三省流动到关内和国外。黑龙江和吉林是典型的流出地,山东、北京、天津、广东成为省外主要流入地,聚集了大量的韩资、日资企业,吸引了大量朝鲜族前往务工、经商、就业、就学。朝鲜族多从事第三产业,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收入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朝鲜族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她们走出家庭,进入职业领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韩国就业的朝鲜族多进入小型韩国企业,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工作时间长,从事3D工作,生活状况堪忧,利用中韩劳动力价格和汇率差距,将部分收入积攒下来回到中国消费,多因在中国收入偏低且不稳定,为子女挣教育经费。学历低、年龄大的被访者倾向于跨国流动;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的被访者倾向于不流动;流动人口工作变动频繁。职业地位向上流动明显,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底层向中层流动明显,流动带来“家的离散”。海外流动原因主要是中韩工资差距造成的推拉效应,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韩国的双重劳动力市场结构,朝鲜族海外移民的累积因果效应以及建构的全球社会关系网络。从个体来讲,挣钱、供子女上学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教育与消费是两大动力。国内流动主要是韩资企业入驻、韩国人朝鲜族社区形成,高学历朝鲜族利用民族与语言的优势在大中城市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较高收入,建构以民族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影响方面,汇款拉动消费和投资,农村开展农业集约化运营,观念更新和市场意识的增强,民族认同增强,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出现适应困境,家庭功能出现变迁,出生率下降,人口负增长,老龄化水平较高,农村婚姻挤压严重,民族教育出现危机。朝鲜族流动人口总体社会适应良好,女性社会适应度优于男性;工作者社会适应度优于大学生;有海外流动经验的人社会适应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适应性增强;收入越高,社会适应度越高;流动性会增加社会适应的不确定性;汉语与朝鲜语说的越好,社会适应度越高;在流入地生活时间越长,社会适应度越高。朝鲜族流动群体主要面临工作和收入压力,收入较低、工作压力较大、竞争激烈。收入多寡与家庭关系影响其幸福感。认同方面,中国国家认同明显,朝鲜族民族认同明显,韩国跨文化认同明显。中国朝鲜族留学生在国外半工半读,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面临语言障碍、社交困难。朝鲜族作为文化边缘群体,群内团结、群外排斥明显,适应策略上注重民族团结,生活聚居化、行业集群化,以血缘、地缘、业缘、族缘、教缘、朋辈群体为纽带,编织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以宗教为纽带的社会团结,个体极具坚韧、独立、奋斗的精神品质,诸多因素结合构成朝鲜族社会适应的综合策略。朝鲜族个体化明显,自由的流动、选择工作、消费,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而活、奋斗的个体。女性个体化程度更深,教育、流动与工作,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她们更自主、更自由,与男性更平等,但承担的责任与遭受的苦难也更多,并导致两方面的后果:异族与跨国通婚增多,生育意愿下降、生育率降低、人口负增长。朝鲜族学生留守比例非常高,双留守学生多于单留守学生。双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状态与社会适应度低于单留守学生,单留守学生低于非留守学生。留守状态主要影响学生对家庭、学校的兴趣,幸福感、学习的努力与勤奋程度、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不良性行为习惯、责任感、抗挫折能力、作息规律、情绪、胆量、早恋、诚实度、焦虑、人际敏感度。留守学生性格上缺乏自信、信任、安全感和乐观情绪,人际交往较为被动,主动求助意愿不强,与教师关系不紧密。同辈群体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建议父母一方留守一方流动。最后,文章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与适应,总结出文化边缘群体存续的三种策略:人口质量、人口数量、人口凝聚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生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力、宗教等策略维系,朝鲜族在生育方面遇到问题,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

刘凯[10](2013)在《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薄弱、自然条件不足、经济发展落后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较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南疆三地州人口素质偏低,进而导致了就业能力的不足。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民生难题,则是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就业能力文献综述的梳理,借助于国内外就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构建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就业能力开发及测算相关理论,并使用入户访谈、问卷调査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自由度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回归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基本现状,有针对性的得出了提升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系统研究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问题:第一部分简述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框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本文的进一步扩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根据对相关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其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构成的特殊性,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由导师牵头,根据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暑假期间对南疆三地州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样本、城市劳动力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对比分析出两样本群体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从性别特征的角度对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以检验性别特征对就业能力要素的影响作用;最后对就业能力要素之间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揭示出目前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普遍偏弱的现状,从而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第五部分探讨了制约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素质、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民族、社交生活、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自然环境、科技和语言等十个主要因素;第六部分根据上一部分对制约劳动力就业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须留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须留心(论文提纲范文)

(2)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分析框架
    1.3 实证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地位寻求研究
        2.1.1 理论研究
        2.1.2 国内实证研究
    2.2 教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
    2.4 补习教育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育的地位性检验
    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3.2 有序Probit模型
    3.3 实证模型与估计策略
        3.3.1 实证思路与模型设定
        3.3.2 估计策略
    3.4 实证结果分析
    3.5 稳健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率的影响
    4.1 变量说明
    4.2 实证模型与估计
        4.2.1 收入差距对补习参与率影响的模型设定
        4.2.2 样本处理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示范效应”对家庭补习参与的影响
    5.1 变量选取及处理
    5.2 跨栏模型
    5.3 实证模型与估计
        5.3.1 “示范效应”对家庭补习参与影响的模型设定
        5.3.2 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5.3.3 模型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的影响
    6.1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宏观模型
        6.1.1 变量选取
        6.1.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宏观模型设定
        6.1.3 样本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
        6.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6.2.2 收入差距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设定
        6.2.3 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6.2.4 模型估计及稳健性检验
    6.3 参照组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
        6.3.1 变量说明
        6.3.2 参照组对家庭(补习)教育支出影响的微观模型设定
        6.3.3 样本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6.3.4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视觉修辞对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央视全国优秀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库为样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1.2 研究问题和假设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从视觉修辞研究公益广告的现状
        1.3.2 国内的从视觉修辞研究公益广告的现状
        1.3.3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与研究思路
        1.4.3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困难
第二章 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数量差异
        2.1.1 电视公益广告中存在视觉修辞的占多数
    第二节 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类型差异
        2.2.1 政治政策类
        2.2.2 社会文明类
        2.2.3 健康类
        2.2.4 社会焦点类
        2.2.5 其他
    第三节 电视公益广告中视觉修辞的影响因素
        2.3.1 电视公益广告时长对视觉修辞的影响力弱
        2.3.2 电视公益广告制作单位影响视觉修辞的运用
第三章 视觉修辞对电视公益广告传播的说服效果影响
    第一节 认知影响
        3.1.1 视觉修辞满足受众的需求
        3.1.2 视觉修辞刺激受众的关注
    第二节 态度影响
        3.2.1 视觉修辞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
        3.2.2 视觉修辞促进公益态度的形成
    第三节 行为影响
第四章 视觉修辞促进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内容效果影响现状
        4.1.1 电视公益广告内容日趋丰富
        4.1.2 电视公益广告影响逐步扩大
    第二节 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存在问题
        4.2.1 广告制作资金缺乏,视觉修辞形式单一
        4.2.2 广告创意内容肤浅,视觉修辞传播效果差
        4.2.3 相关媒介管理不当,视觉修辞重视程度低
    第三节 通过视觉修辞手法促进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对策
        4.3.1 加强视觉修辞丰富化的多元使用
        4.3.2 加强视觉修辞影响力的提升改造
        4.3.3 加强传播媒介对视觉修辞选择把关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进一步方向
    第一节 本研究相关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局限性
    第三节 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存在的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理论基础
    2.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高校
        2.1.2 就业质量
        2.1.3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2.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指导
        2.2.3 雇佣单位选人用人理念和工作环境
        2.2.4 政府宏观调控与就业政策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构成指标
        2.3.1 薪资水平
        2.3.2 职业发展前景
        2.3.3 专业匹配度
        2.3.4 工作稳定性
        2.3.5 工作环境
第3章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以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3.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现状
        3.1.1 基本情况
        3.1.2 就业发展趋势
        3.1.3 就业质量分析
    3.2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专业匹配度不高,总体满意度低
        3.2.2 就业心理偏消极,工作前景堪忧
        3.2.3 职业期望落差大,薪资酬劳偏低
        3.2.4 职业稳定度较差,单位评价不满
    3.3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就业保障政策不完善
        3.3.2 高校就业观念偏差,人才培养模式老化
        3.3.3 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能力缺乏
        3.3.4 雇佣单位用人环境不优,用人理念存在偏见
第4章 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思考
    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4.1.1 优化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公平
        4.1.2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4.1.3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4.2 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4.2.1 创新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4.2.2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能力培养
        4.2.3 优化指导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4.2.4 整合多方资源,广拓就业市场
        4.2.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
    4.3 强化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4.3.1 明确就业方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4.3.2 转变就业观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4.3.3 重视实践训练,提升个人就业技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测评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综述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力的概念
        2.1.2 就业能力的概念
        2.1.3 就业能力测评的概念
    2.2 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相关理论
        2.2.1 基本就业能力
        2.2.2 个体适应能力
        2.2.3 个体特征
        2.2.4 职业认同
        2.2.5 社会资本
3 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测评
    3.1 城市劳动力样本描述性统计
        3.1.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1.2 各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3.2 农村劳动力样本描述性统计
        3.2.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2.2 各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3.3 城乡劳动力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4 影响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4.1 基本就业能力因素的影响
    4.2 个体适应能力因素的影响
    4.3 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4.4 职业认同因素的影响
    4.5 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
5 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开发
    5.1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本就业能力
    5.2 提高汉语水平,尽快适应社会
    5.3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个体特征
    5.4 转变就业观念,增加职业认同感
    5.5 增加社会资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政策粘嵌及其分离研究 ——以当代中国户籍政策变迁为中心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政策关系”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政策变迁”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户籍政策”的文献综述
        四、文献总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分析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分析概念
        一、政策关系
        二、政策协同
        三、政策粘嵌
        四、政策粘嵌分离
        五、户籍政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策协同理论
        二、结构功能理论
        三、路径依赖理论
        四、政策工具理论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
        六、政策网络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户籍政策粘嵌
    第一节 当代中国户籍政策
        一、户籍政策确立的背景
        二、户籍政策确立的过程
        三、户籍政策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以户籍为中心的政策粘嵌
        一、户籍——粮油政策粘嵌
        二、户籍——就业政策粘嵌
        三、户籍——住房政策粘嵌
        四、户籍——教育政策粘嵌
        五、户籍——社会保障政策粘嵌
        六、户籍——计划生育政策粘嵌
第四章 政策粘嵌的形成与功能
    第一节 政策粘嵌的形成
        一、政策协同的基本方法
        二、户籍政策粘嵌关系的构建
        三、户籍政策粘嵌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政策粘嵌的功能
        一、政策粘嵌的功能逻辑
        二、户籍政策粘嵌的功能逻辑
        三、户籍政策粘嵌的功能评估
第五章 政策粘嵌分离的原因
    第一节 政策粘嵌的负功能
        一、资源分配失衡
        二、社会控制过度
        三、中心政策变异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政策目标调整
        一、宏观政策体制转型
        二、目标群体状态改变
        三、政府战略目标调整
第六章 政策粘嵌分离的途径
    第一节 政策粘嵌分离途径的理论分析
        一、政策粘嵌分离的路径依赖
        二、政策粘嵌分离途径的理论模式
    第二节 户籍政策粘嵌分离的中心突破途径
        一、变相传导方式
        二、局部调整方式
        三、全面改革方式
    第三节 户籍政策粘嵌分离的外围剥离途径
        一、替换分流方式
        二、连带松动方式
        三、倒逼脱钩方式
        四、矫正调适方式
    第四节 户籍政策粘嵌分离的双向改革途径
第七章 政策粘嵌分离的效果
    第一节 政策粘嵌分离效果的理论分析
        一、工具替代性
        二、利益阻滞性
        三、分离效果的理论模式
    第二节 户籍政策粘嵌的完全分离和基本分离
        一、完全分离
        二、基本分离
    第三节 户籍政策粘嵌的部分分离和有限分离
        一、部分分离
        二、有限分离
    第四节 户籍政策粘嵌的区域分离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扩展讨论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特点
    2.2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目标上存在的误区
        2.2.1 终身就业的误区
        2.2.2 选择单位性质的误区
        2.2.3 被高薪高福利吸引的误区
        2.2.4 急功近利的晋升误区
第三章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党和政府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3.2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3.3 小结
第四章 河西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践
    4.1 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区县政府部门工作
    4.2 招聘高校毕业生成为居委会的专职干部
        4.2.1 基层政府中工作人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 招聘专职居委会干部优势
        4.2.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4.3.1 政府出资提供高水平的创业培训
        4.3.2 努力分析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势、弊端及创业方向
        4.3.3 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服务
    4.4 政府贴息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4.4.1 小额担保贷款的含义及作用
        4.4.2 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条件
    4.5 小结
第五章 河西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5.1 拓宽基层服务高校毕业生晋升渠道
    5.2 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5.2.1 高校毕业生创业动机的分析
        5.2.2 高校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分析
        5.2.3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残疾人社区服务多元主体建设探讨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Z社区为例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中国社区研究的兴起
        二、社区服务发展历程
        三、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现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思路
        二、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视角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残疾人
        二、社区服务
        三、多元服务主体
第二章 社区服务体系
    第一节 社区服务体系的结构
        一、社区服务的主体系统
        二、社区服务的内容系统
        三、社区服务的信息系统
        四、社区服务的管理系统
    第二节 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一、社区服务资金投入机制
        二、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机制
    第三节 社区服务所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四、坚持全面服务的原则
        五、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
        六、坚持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三章 社区服务主体的政府组织
    第一节 政府职能理论
        一、政府职能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政府职能理论的三大派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政府职能理论
    第二节 政府社区服务职能
        一、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地位、作用
        二、政府社区服务职能错位
        三、政府社区服务职能的归位
    第三节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残疾人服务
        一、街道办事处的性质、地位
        二、街道办事处的残疾人社区服务职能
        三、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第四节 民政部门与社区残疾人服务
        一、民政部在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二、民政部门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中主管部门地位
        三、民政部门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职能
        四、民政部门的社区服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第五节 残联与社区残疾人服务
        一、残疾人联合会发展历程
        二、残联的“娘家人”地位
        三、残联的职责
        四、残联在社区服务过程中的困境和出路
第四章 社区服务主体的市场组织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提出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流派
    第二节 市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市场组织和社区服务之间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
        二、残疾人社区服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途径
    第三节 企业参与社区服务所遭遇的困境及对策
        一、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二、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的应对之策
第五章 社区服务主体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分类和特征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分类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 发展社会组织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失灵理论
    第三节 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
        二、反映居民需求、宣传政府政策的中介
        三、弥补社区服务的资金困境
        四、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
    第四节 社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
        一、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出路
第六章 社区服务主体的居民委员会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性质
        一、新中国居委会发展历程
        二、居委会的性质、特点
    第二节 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实施者
        二、社区服务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三、社区服务的协调者和监督者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出路
        一、居民委员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社区居委会的出路
第七章 调查对象的残疾人社区生活状况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残疾人生活的基本状况
        一、家庭收入
        二、劳动就业
        三、社会保障
        四、教育康复
        五、生活照顾
    第三节 残疾人与社区服务主体
        一、残疾人社区服务与政府部门
        二、残疾人社区服务与经济部门
        三、残疾人社区服务与社会组织
第八章 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和理想模式
        一、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服务社会化的理想模式
    第二节 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一、服务对象多元化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三、服务主体社会化
        四、服务资金社会化
        五、社区服务专业化
    第三节 社区服务社会化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社会化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二、社区服务社会化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释义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释义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综述之一——移民、社会资本、个体化理论
        1.2.1 移民理论
        1.2.2 社会资本理论
        1.2.3 个体化理论
    第三节 研究综述之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
        1.3.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体现状描述
        1.3.2 分区域、分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描述
        1.3.3 以单一少数民族或宗教为对象的流动人口现状描述
        1.3.4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管理研究
        1.3.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研究
        1.3.6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
        1.3.7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综述之三——社会适应与文化适应研究
        1.4.1 社会适应指标体系
        1.4.2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体系
        1.4.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1.4.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4.5 汉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
        1.4.6 跨文化适应研究
        1.4.7 文献简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1.5.1 田野点介绍
        1.5.2 问卷分布统计
第二章 朝鲜族人口流动现状、原因、影响分析
    第一节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历史
        2.1.1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历史
        2.1.2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历史原因
        2.1.3 小结
    第二节 全国朝鲜族人口分布
        2.2.1 朝鲜族各省人口分布
        2.2.2 朝鲜族人口城乡分布
        2.2.3 朝鲜族人口性别比
        2.2.4 朝鲜族受教育程度
        2.2.5 朝鲜族人口的行业分布
        2.2.6 朝鲜族人口的职业分布
        2.2.7 朝鲜族的婚姻状况
        2.2.8 朝鲜族分年龄人口状况
        2.2.9 小结
    第三节 朝鲜族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分析
        2.3.1 吉林省朝鲜族人口流出情况
        2.3.2 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流出情况
        2.3.3 山东省朝鲜族人口流入情况
        2.3.4 北京、天津、上海朝鲜族人口流入情况
        2.3.5 韩国朝鲜族人口流入情况
        2.3.6 小结
    第四节 朝鲜族流动情况——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2.4.1 朝鲜族学生父母流动情况
        2.4.2 朝鲜族大学生流动情况
        2.4.3 朝鲜族职业群体流动情况
        2.4.4 朝鲜族社会流动情况
        2.4.5 “家”的离散
        2.4.6 小结
    第五节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特点、原因及社会影响分析
        2.5.1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特点
        2.5.2 朝鲜族人口海外流动的原因
        2.5.3 朝鲜族人口国内流动的原因
        2.5.4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社会影响
        2.5.5 小结
第三章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
    第一节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现状
        3.1.1 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度测量
        3.1.2 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指标分析
        3.1.3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
        3.1.4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
        3.1.5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工作适应
        3.1.6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跨文化适应
        3.1.7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中国国家认同
        3.1.8 小结
    第二节 中国朝鲜族海外流动与适应的定性分析
        3.2.1 赴韩劳务渠道
        3.2.2 赴韩劳务人员的法律保障
        3.2.3 赴韩劳务人员背景
        3.2.4 赴韩劳务人员就业状态
        3.2.5 跨国婚姻
        3.2.6 适应韩国的被访者定性分析
        3.2.7 赴日留学朝鲜族定性分析
        3.2.8 赴美留学朝鲜族定性分析
        3.2.9 海外流动朝鲜族的世界体系
        3.2.10 小结
    第三节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策略与特点分析
        3.3.1 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双向选择——边缘性文化适应
        3.3.2 行业集群化、生活聚居化、网络社团化——朝鲜族社区浮现
        3.3.3 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人力资本
        3.3.4 宗教——朝鲜族的基督教信仰
        3.3.5 小结
    第四节 朝鲜族社会的个体化
        3.4.1 个体化的推动力量——国家、市场与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亲和
        3.4.2 个体化的核心特征——自己承担全部生活责任和风险
        3.4.3 奋斗的个体——挣钱与消费
        3.4.4 朝鲜族女性的个体化
        3.4.5 个体化程度的代际差异——“为谁而活?”
        3.4.6 个体化困境
        3.4.7 小结
第四章 朝鲜族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
    第一节 朝鲜族学生留守及学习情况
        4.1.1 吉林、安图、长白三地学生留守情况
        4.1.2 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4.1.3 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学习状态比较
        4.1.4 小结
    第二节 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
        4.2.1 留守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统计分析
        4.2.2 留守学生的人生理想
        4.2.3 留守学生的心理适应
        4.2.4 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
        4.2.5 留守学生生活状况描述
        4.2.6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讨论:适应是相互涵化的过程
        5.1.1 朝鲜族与汉族相互涵化的四种状态
        5.1.2 案例描述:朝鲜族汉化女大学生CJX
        5.1.3 案例描述:朝鲜族汉化男大学生XFH
        5.1.4 朝鲜族的区隔与融入
        5.1.5 朝鲜族的集结与追寻
    第二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朝鲜族流动性与适应性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父母流动对朝鲜族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后记:我的博士论文与我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 本文研究方法
        1.2.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2.3 本文研究框架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重点
        1.3.2 本文研究难点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2.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第3章 就业能力及其指标体系构建
    3.1 就业能力的涵义
    3.2 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一般化构建
        3.2.1 就业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
        3.2.2 就业能力评价的二级指标
    3.3 南疆三地州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基本就业能力
        3.3.2 个体适应能力
        3.3.3 个体特征
        3.3.4 职业认同
        3.3.5 社会资本
    3.4 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构成的特殊性
第4章 南疆三地州之间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对比分析
    4.1 农村劳动力样本描述性统计
        4.1.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1.2 各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4.2 城市劳动力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2 各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4.3 城乡劳动力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4.4 性别特征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4.5 就业能力要素之间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5章 制约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5.1 人口素质因素
        5.1.1 测评方法的选择
        5.1.2 测评指标的选取
        5.1.3 指标值的采集
        5.1.4 运算结果及结论
    5.2 教育因素
    5.3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
    5.4 城市化水平因素
    5.5 民族因素
    5.6 社交生活因素
    5.7 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因素
    5.8 自然环境因素
    5.9 科技因素
    5.10 语言因素
    5.11 其它因素
第6章 提升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6.1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才开发力度,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6.2 高度认识南疆三地州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特殊重要性
    6.3 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拉动就业的功能
    6.4 制定有利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激励性政策
    6.5 利用全国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加强同内地的科技交流合作
    6.6 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实用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加课题情况

四、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须留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提高城市生育二孩中年失业妇女再就业能力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研究[D]. 路小漫. 辽宁大学, 2021
  • [2]收入差距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支出的影响 ——基于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的实证研究[D]. 张亮.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
  • [3]视觉修辞对电视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央视全国优秀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库为样本的分析[D]. 邱燕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04)
  • [4]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长株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 潘玉矿. 湘潭大学, 2017(02)
  • [5]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测评与开发[D]. 陈蓉. 新疆大学, 2016(02)
  • [6]政策粘嵌及其分离研究 ——以当代中国户籍政策变迁为中心案例[D]. 朱光喜. 南开大学, 2014(04)
  • [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D]. 王丹. 天津大学, 2014(05)
  • [8]城市残疾人社区服务多元主体建设探讨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Z社区为例的社会学研究[D]. 杨玉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9]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 徐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10]南疆三地州劳动力就业能力问题研究[D]. 刘凯. 新疆财经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下岗职工再就业需谨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