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与贡献

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与贡献

一、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和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1](2020)在《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重载铁路正朝着更大运量、更安全、更绿色方向发展。随着运量需求增加和HXD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普及应用,部分重载铁路现有牵引供电系统供电能力不足、列车频繁过电分相时掉速甚至停车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线路运营组织,成为阻碍重载铁路进一步提速扩能的瓶颈。针对重载铁路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该供电方案供电能力强,能大幅减少甚至取消电分相,提高牵引变压器容量利用率和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助力重载铁路长远发展。首先,介绍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根据牵引网供电方式的不同,分为采用直供方式和采用AT供电方式的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针对不同供电方案,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等值电路模型,对电流分布以及电压降落等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描述其供电能力的数学模型。此外,对所述方案所使用的电缆材质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适用于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的电缆类型。然后,基于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理论模型,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应用于某实际重载线路改造设计中,对改造内容进行设计配置,计算相关参数,基于WEBANET搭建仿真模型,分别对该线既有方案和改造方案的供电能力和能耗情况进行仿真分析,以进一步验证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最后,对该重载线路改造方案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改造成本及投资回收期、运输运营经济性、社会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改造成本回收期短,运营经济效益高,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显着,为该方案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提供参考依据。

周峰[2](2019)在《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包神铁路逐渐发展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运输通道的核心干线和集运枢纽,其运输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制约了其长远发展,实施重载运输及其运输组织方式优化是包神铁路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重载运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包神铁路开行重载运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从煤炭需求及其他资源的运输角度出发,对包神铁路当前货运现状、运输组织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从重载铁路所需的站场条件、设备条件、运输组织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其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发展重载运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站场(线)改造措施方案、提高列车运输效率和牵引质量、优化重载运输组织方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包神铁路重载运输能力的策略。围绕运营管理、装备技术、运输能力这三个角度,提出对既有设备进行扩能改造,进一步增加万吨列车编组能力;增加万吨列车开行数量和牵引质量,以降低车流密度,提升运输效率;通过寻找与之匹配的运输组织方案,不断提升包神铁路运输组织能力。研究的内容不仅能够优化包神铁路的运输组织结构,而且还能为其它重载铁路运输优化提供良好的借鉴。

马红萍[3](2019)在《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载运输和高速运输是铁路现代化的两大重要的标志。重载铁路运输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并成为国际公认的铁路货运发展方向。重载列车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大惯性的复杂机电系统,且其运行线路长,环境复杂多变,在长大下坡道重载列车的运行过程更是有许多随机状态。因此,重载列车的长大下坡道运行控制比普通列车的控制要复杂许多。本文针对大秦线上长大下坡区段重载列车的运行时制动延时导致的列车纵向冲动,提出一种较优的制动控制策略并生成目标运行曲线同时运用隐式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实现重载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主要内容如下:1、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安全运行受线路情况和列车自身性能影响,在长大下坡道列车需进行循环空气制动来控制列车运行速度,这就要求合理地掌握列车制动与缓解时机。首先采集大秦线实际线路信息和HXD1重载列车性能参数,结合大秦线上优秀司机经验,在线路限速与列车性能等多个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较优的制动控制策略;然后通过重载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冲动的减小以及列车平稳性的提高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基于该控制策略生成一条长大下坡道列车速度运行曲线。2、重载列车的运行过程非线性高,这对于重载列车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要求也高。首先将现场采集HXD1型重载列车在大秦线上的实际运行数据,然后按照列车运行工况对数据进行划分处理,分为牵引、电制动以及电空联合制动模型,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每个子模型参数并通过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设计隐式广义预测控制器对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区段目标速度进行跟踪控制。3、以HXD1型重载列车为研究对象,运用本文提出制动控制策略生成目标速度曲线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和控制器实现速度跟踪控制。基于大秦线的实际线路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控制优化方法能够在线路限制速度条件下实现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目标速度跟踪控制。本文为保障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区段的安全运行,制定基于多约束条件的列车制动控制策略,并设计多模型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本文所提的控制满足重载列车的运行要求,可为重载列车司机驾驶培训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依据以及日后重载列车实现自动驾驶奠定理论基础。

郭力荣[4](2018)在《制动条件下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稳定性能劣化诱发的车钩横向失稳问题,在实际运营中日益突出,扰乱了重载铁路正常的运输组织,威胁重载列车行车安全。因此,探明制动条件下摩擦式车钩动态行为及失稳机理,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技术对策,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鉴于此,在西南交通大学列车与线路研究所的带领下,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制动条件下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的研究,本论文作者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其中大部分研究工作。论文系统地分析了摩擦式车钩的稳钩机理,重点研究了钩尾摩擦弧面的稳钩机制,给出了车钩的自稳定临界转角计算公式,车钩自稳定临界转角一般不超过2.22°,研究了重载机车与车钩间的正反馈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车体横向稳定性与车钩稳钩能力间的关联关系,给出了压钩力作用下车体摇头角和车钩摆角的计算公式。试验研究了制动条件下车钩失稳动态行为及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机车和钩缓装置能在350kN压钩力作用下保持横向稳定。车钩失稳后,车体摇头角与车钩摆角始终呈反向的正相关关系,机车车体和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明显增大,其振动主频均为1.2Hz,机车构架有横向蛇行运动失稳风险,降低了机车运行品质。考虑摩擦式车钩服役条件、制造及安装误差以及与重载机车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理论分析模型,包括重载机车子模型、钩缓装置子模型,货车车辆模型视为亚元模型,并利用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理论分析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制动条件下摩擦式车钩的失稳动态行为及与机车相互作用关系,可用于研究车钩、机车关键参数对车钩稳钩能力的影响,为车钩稳定性安全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模型和技术手段。现场调研发现,车钩装配精度低,且扁销孔和梨形孔有较大几何误差,导致连挂车钩存在初始扭转力矩,削弱了车钩稳钩能力,应提高钩缓装置的制造、装配精度。基于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钩尾弧面摩擦系数对车钩稳钩能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万吨重载列车而言,摩擦式车钩钩尾弧面摩擦系数应不小于0.35;探讨了钩尾弧面半径与前从板弧面半径的匹配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摩擦弧面的半径之差能改善车钩稳钩能力;分析了扁销引起的轮轴横向力瞬时超标问题,提出了车钩钩尾结构的改进方案,理论分析了优化后车钩的稳钩能力和机车行车安全性,并建议优化后车钩最大摆角不大于4°。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钩尾弧面摩擦系数能有效抑制车钩失稳,但车钩稳钩性能劣化十分迅速,基于此给出了车钩检修养护建议;优化后车钩能有效控制制动条件下摩擦式车钩的横向摆动,对机车动态性能影响较小。对机车结构进行了现场调研与静态几何参数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车体底架前、后车钩箱存在普遍的不对中现象,车钩箱综合横向偏差约为816mm,这是导致车钩钩尾偏磨的重要原因,应提高机车制造精度,严格控制前、后车钩箱横向偏差。基于理论分析模型和现场试验,研究了车钩箱偏差、牵引点位置、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方式、二系横向刚度、二系横向止挡参数对车钩稳钩性能的影响,评估了机车各参数抑制车钩失稳的效果,分析了机车动态性能变化规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机车车钩箱偏差应控制在4mm以内;牵引点位置和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方式对摩擦式车钩受压稳定性能影响较小;机车二系钢簧横向刚度对摩擦式车钩受压稳定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增大二系钢簧横向刚度能改善机车车体稳钩能力;机车二系横向止挡参数对摩擦式车钩受压稳定性能有重要影响,减小止挡自由间隙、增大止挡刚度和纵向间距均能提高机车车体稳钩能力,减小制动条件下车体最大摇头角和车钩最大摆角。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将机车二系钢簧横向刚度值增加至600kN/m,与原方案试验结果相比,车钩摆角和车体摇头角分别减小23%、11%,但对机车动态性能有较大影响,增大了机车车体振动加速度,恶化机车运行品质;机车止挡自由间隙减小至10mm方案的稳钩效果与止挡刚度增大至7.87MN/m方案的稳钩效果接近,与原方案试验结果相比,车钩摆角和车体摇头角的降幅分别为40%、20%,这两种试验方案对机车动态性能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制动条件下机车车体横向平稳性。最后,针对包西铁路万吨重载列车电制动时摩擦式车钩严重失稳问题,分析了包西铁路摩擦式车钩失稳原因,评估了不同改进方案的稳钩效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主要技术措施为:二系横向止挡自由间隙减小至10mm,同时止挡刚度值增加至7.87MN/m。利用本论文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评估了采用改进方案的机车在不同线路条件运行时制动、牵引状态下的机车动态性能和行车安全性能,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有效限制制动条件下车钩和机车车体横向摆动,机车通过R300小半径曲线轨道时机车安全性指标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了2次现场试验,试验研究改进方案的实际稳钩效果,获得了不同工况的车钩力、车钩摆角、车体摇头角及机车车体的振动加速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案后,最大车钩摆角仅为5.37°,与原方案线路试验结果相比,减小了43.7%,机车车体未出现明显错位现象,机车运行平稳性等级为优级,机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值均小于安全限值,满足行车安全要求。由此可见,改进方案能有效提高摩擦式车钩稳钩能力,抑制制动条件下机车车体横向错位现象。

王建国,刘永亮,任艳丽,刘海华[5](2018)在《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论文认真分析了中国大秦线铁路重载运输安全管理货运装载的现状,剖析了货运装车重载,运输组织运量的难题,结合面对新的管理模式和重载运输安全管理新形势的要求,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局货运装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加强采用科技设备手段先进装备,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的建议。

李亨利[6](2017)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轴重货车轮轨磨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我国25t轴重货车投入大秦线运用;2014年新一代27t轴重货车在大秦线进行商业性线路运行,30t轴重货车在朔黄铁路开始运用考验。这些成就表明我国铁路货运已进入重载新时代。随着轴重增加,我国车轮、钢轨磨耗及各种动力学问题日渐突出。大秦线25t轴重运煤专用敞车95%以上车轮在2年内即须镟修。轮轨磨耗已严重制约重载运输发展,甚至危及行车安全,成为重载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既有货车轮轨磨耗的调查及线路试验为基础,建立了大轴重货车轮轨磨耗仿真模型,研究了我国铁路重载服役条件下轮轨界面管理对轮轨磨耗的影响、典型车轮磨耗的形成和控制、车轮磨耗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演变关系、低动力转向架降低轮轨磨耗的效果、制动工况对轮轨磨耗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首先依据我国重载铁路货车的实际结构、参数和运用线路建立了货车动力学模型:斜楔等主要摩擦件采用粘着-滑动干摩擦模型;径向转向架导向臂等变形较大的主要部件则采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斜楔干摩擦接触模型得到的相对摩擦系数等结果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反映垂向加载频率等外部条件对转向架减振能力的影响,并能模拟出斜楔横向减振力和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滞环特性;径向转向架U形副构架结构刚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采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不但能得到更高的计算精度,还能得到动力学性能更优和更轻量化的设计。2.在上述车辆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本文将车辆动力学模型、轮轨接触模型、轮轨磨耗模型、轮轨外形更新及运行工况统一组织在动力学软件中,采用SIMPACK软件内嵌的子程序进行动力学计算和磨耗过程的工况和数据组织,实现了轮轨磨耗的自动迭代计算。基于轮轨蠕滑理论的轮轨接触和磨耗模型,对FASTSIM算法和CONTACT算法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进行了对比,并将其运用到磨耗计算的不同阶段;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曲线拟合方法,进行磨耗轮轨外形的平滑计算,可有效的提高原始数据的光滑性,降低因局部毛刺形成的不真实多点接触,提高磨耗计算的鲁棒性。3.采用以上程序对我国大轴重货车轮轨界面管理的轮轨外形配合、材质选择及摩擦控制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标准LM踏面与R75轨配合时接触斑面积和接触应力变化剧烈,轮轨磨耗比R60轨明显增大,采用提高强度R60轨更符合我国重载铁路的实际情况;采用硬度更高的新型材质CL70钢车轮后,钢轨磨耗增加量远小于车轮磨耗的减少量。在所计算的工况下,钢轨磨耗面积最大仅增加约2.48%,而车轮磨耗面积却可降低约31.87%,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轮轨摩擦控制可以显着降低轮轨磨耗,曲线轨侧摩擦控制主要减小外轨车轮轮缘和外轨轨角磨耗。轨侧+轨顶摩擦控制时不论直线还是曲线,均可同时减小两侧车轮和钢轨磨耗。4.调查显示车轮凹槽磨耗和车轮局部磨耗形成的扁疤是我国重载货车车轮磨耗的典型形式之一。本文以凹槽磨耗和车轮扁疤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为出发点,研究了其成因和发展,并建议我国重载货车车轮凹槽磨耗深度维修限度为2.0mm、车轮擦伤或剥离形成的扁疤深度维修限度为1.0mm。5.车轮磨耗与车辆动力学是相互耦合的。车轮磨耗与车辆运行里程、轴重和运行速度呈近似线性关系,据此并按车轮等量磨耗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确定不同轴重下车辆的经济运营速度。此外,轮轨相互作用和磨耗的相关研究还表明,径向转向架是实现重载货车低动力、低运行阻力、低能耗和低磨耗的有效技术手段。6.假设闸瓦磨耗与轮瓦摩擦功成线性关系。将轮轨磨耗模型进行推广,建立了我国大轴重货车空气制动系统和转向架基础制动的动力学模型和车轮-闸瓦磨耗模型,并计算了制动工况下的闸瓦和轮轨磨耗。大秦线制动工况下,现有高摩合成闸瓦的磨耗率约为3.63mm/万km,考虑制动后车轮平均磨耗深度和磨耗面积将分别增加约6.21%和3.73%。

胡小平,邓成尧,韩金刚,刘映安,李淑华[7](2015)在《大秦铁路重载运输分析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运输经济效益、安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大秦铁路重载运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秦重载铁路具有世界先进的铁路重载运输技术,拥有丰富的铁路重载运输经验,是我国进入世界铁路重载运输行业的标志。大秦重载铁路运输的成功运用经验表明,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具有光明的前景,应大力推广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经验,加速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步伐。

雷蕾[8](2015)在《重载铁路发展合理轴重选择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载运输能显着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创造运输效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国都大力发展铁路重载运输,因受站线长度制约,提高货车轴重是发展重载运输的有效方式。轴重增加的同时可能缩短线路基础设施、桥梁的使用寿命,并要求提高移动设备的技术标准,因此研究重载铁路如何选择发展合理轴重使得效益最大化对我国铁路运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重载铁路发展轴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重载铁路选择发展合理轴重应考虑的四个方面,包括市场需求、固定设施、移动设备、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水平。(2)结合近十年的车辆、货物等统计数据,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国内货运铁路运营现状及趋势。(3)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展开分析合理轴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线路基础设施、桥涵、编组站驼峰、通信信号设施、牵引供电、站场到发线、站场装卸设施、机车、货车、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水平,对其现状及其与轴重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4)根据现行成本核算规程,构建线路维修费用结构图,对单个工务段的线路维修费用的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引入当量轴重概念,对轴重与线路维修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5)计算典型既有线路和新建线路运用不同轴重货车的经济效益,提出合理轴重选择建议。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线路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营期间线路养护维修等因素与重载铁路轴重的关系;基于不同轴重货车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运营一年的经济效益,建议适合我国既有和新建重载铁路发展的轴重是25吨和30吨,为重载铁路发展大轴重运输、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董绪章,樊金成[9](2015)在《大秦线重载运输效益分析》文中认为简述大秦线建成我国第一条单元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的背景,介绍大秦铁路重载技术的应用,分析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推广大秦线重载运输的经验,加速我国重载运输发展步伐的建议。

穆鑫[10](2014)在《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研究》文中指出“高速”与“重载”是世界铁路发展的永恒目标。我国高速铁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货运重载技术,虽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铁路货车轴重普遍偏低,导致铁路货运能力长时间内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使得我国当前铁路货运发展与国外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此,《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铁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既有和新建煤运通道发展重载线路和重载运输技术。原铁道部同时下发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既有线开行大轴重列车关键技术研究——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论证(2012J008-B)”,对于此项中国铁路重大技术决策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本文就是以该项目为依托,对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技术经济性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铁路的货运发展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外货运铁路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国外重载货运铁路发展的经验及我国的货运现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铁路货运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国民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大宗物资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货运现代化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既有线对应用大轴重货车的需求;同时结合现场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从线路、桥涵、编组站驼峰、站场及机车车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技术可行性,并对不适应大轴重货车的铁路设备设施提出了改造方案的建议;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DEA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需求分析、可行性及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得出了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效益显着的结论,并给出了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分批量、分阶段、分年度实施建议方案。本文对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性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大量数据以及相应的研究结果对我国铁路重载货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决策提供有利的技术依据。

二、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和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和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2 重载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现状
        1.2.3 电缆供电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
    2.1 引言
    2.2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结构
        2.2.1 外部电源
        2.2.2 主牵引变电所
    2.3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缆材质选择
        2.3.1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2.3.2 高压充油电缆
    2.4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气特性及数学模型
    3.1 电缆参数计算
        3.1.1 电缆导体的电阻
        3.1.2 电缆长期载流量
        3.1.3 电缆的电感及电容
        3.1.4 电缆损耗因数计算
    3.2 采用直接供电的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气特性分析
        3.2.1 牵引网等值模型
        3.2.2 电缆牵引网阻抗
        3.2.3 电缆牵引网电流分布
        3.2.4 电缆牵引网电压损失
    3.3 采用AT供电的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气特性分析
        3.3.1 牵引网等值模型
        3.3.2 电缆牵引网阻抗
        3.3.3 电缆牵引网电流分布
        3.3.4 电缆牵引网电压损失
    3.4 供电距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设计及仿真
    4.1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设计示例
        4.1.1 某重载线路基本情况
        4.1.2 外部电源及供电区间配置
        4.1.3 主牵引变电所容量设计及配置
        4.1.4 牵引电缆敷设配置
        4.1.5 牵引变压器容量设计及配置
    4.2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缆牵引网参数计算
        4.2.1 牵引电缆参数计算
        4.2.2 牵引网参数计算
    4.3 仿真模型建立
        4.3.1 机车仿真模型
        4.3.2 牵引网建模
    4.4 仿真验证
        4.4.1 牵引网电压仿真验证
        4.4.2 功率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改造方案经济性评估
    5.1 改造成本评估
        5.1.1 外部电源改造投资
        5.1.2 主牵引变电所改造投资
        5.1.3 牵引电缆投资成本
        5.1.4 牵引变电所改造投资
    5.2 能耗经济性评估
        5.2.1 能耗情况验证
        5.2.2 能耗经济性分析
    5.3 运营经济效益评估
        5.3.1 运输运营经济性
        5.3.2 改造成本回收期评估
    5.4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2.1 国内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2.2 国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2 包神铁路概况及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2.1 包神铁路设备设施状况
        2.1.1 线路概况
        2.1.2 车站与站场概况
        2.1.3 线路设备
        2.1.4 供电设备
        2.1.5 机车交路
    2.2 包神铁路经济运量分析及预测
        2.2.1 历年货运量变化
        2.2.2 未来运量滚动计划
        2.2.3 周边煤炭产量及研究年度煤炭预测产量
    2.3 包神铁路运输组织现状
        2.3.1 行车组织现状
        2.3.2 列车工作方案
        2.3.3 机车运用
    2.4 包神铁路运输组织特点
    2.5 包神铁路发展重载运输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分析
    3.1 重载铁路概述
    3.2 重载铁路关键因素分析
        3.2.1 铁路线路
        3.2.2 站场条件分析
        3.2.3 机车
        3.2.4 车辆
        3.2.5 桥隧结构
        3.2.6 供电系统
    3.3 运输组织分析
        3.3.1 运输组织
        3.3.2 装卸车能力
        3.3.3 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3.3.4 单元重载列车运输能力及有利性分析
    3.4 重载线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4.1 基础设施条件
        3.4.2 天窗时间设置
        3.4.3 列车运行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包神铁路发展重载运输的策略研究
    4.1 包神铁路及其周边路网运输组织能力调研分析
        4.1.1 包神铁路周边路网结构情况分析
        4.1.2 包神线路区间能力利用状况分析
    4.2 重载运输组织优化方案
        4.2.1 改造既有设备、增加万吨编组能力
        4.2.2 增加万吨编组车站和万吨开行密度
        4.2.3 延长既有车站到发线、增加万吨车站数量
        4.2.4 改善重载列车车流不平衡
    4.3 提高列车运输效率和牵引质量
        4.3.1 提高列车运输效率
        4.3.2 增加列车牵引重量
    4.4 包神铁路能力合理利用方案编制
        4.4.1 模糊运能的模型表述
        4.4.2 能力合理利用的表述
        4.4.3 包神铁路重载列车方案生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重载运输的定义
        1.1.2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
        1.1.3 重载列车的基本运行模式
    1.2 重载运行过程纵向冲动研究现状
        1.2.1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纵向冲动研究的必要性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
        1.3.1 Locotrol(无线遥控操纵系统)
        1.3.2 ECP电控空气制动系统
    1.4 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制动控制存在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载列车制动系统分析
    2.1 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组成及原理
        2.1.1 列车制动系统组成
        2.1.2 列车制动控制原理
        2.1.3 列车空气制动延时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控制策略
    3.1 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3.1.1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
    3.2 列车纵向动力学作用力计算
        3.2.1 列车牵引/电制动力
        3.2.2 列车运行阻力
        3.2.3 列车车钩力
        3.2.4 列车空气制动力
    3.3 列车制动控制策略
        3.3.1 坡度阈值b‰的确定
        3.3.2 制动控制策略流程
    3.4 仿真分析
        3.4.1 减小纵向冲动验证
        3.4.2 提高平稳性验证
        3.4.3 理想目标运行速度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模型的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速度跟踪控制
    4.1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建模
        4.1.1 多模型的辨识
        4.1.2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模型验证
    4.2 重载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
        4.2.1 隐式广义预测速度跟踪控制
        4.2.2 预测模型
        4.2.3 目标函数和最优控制律
        4.2.4 参数辨识
        4.2.5 预测向量f的求取
    4.3 重载列车速度跟踪控制方案
        4.3.1 重载列车运行评价指标
        4.3.2 跟踪目标速度曲线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制动条件下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1.2.1 国外重载铁路
        1.2.2 国内重载铁路
    1.3 重载机车钩缓装置研究现状
        1.3.1 重载机车车钩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缓冲器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重载机车车钩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摩擦式车钩失稳机理及与机车相互作用机制
    2.1 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概况
    2.2 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稳钩机理
    2.3 重载机车与摩擦式车钩相互作用机制
    2.4 摩擦式车钩横向失稳特性的试验研究
        2.4.1 现场制动试验
        2.4.2 车钩横向失稳过程
        2.4.3 机车动态响应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理论分析模型
    3.1 重载机车模型
    3.2 钩缓装置模型
        3.2.1 摩擦弧面接触模型
        3.2.2 扁销止挡模型
        3.2.3 QKX100 型缓冲器模型
    3.3 列车模型
    3.4 模型验证
    3.5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3.5.1 脱轨系数
        3.5.2 轮轴横向力
        3.5.3 平稳性指标
        3.5.4 车钩稳钩性能技术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摩擦式车钩关键参数对车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4.1 车钩几何尺寸的影响
        4.1.1 最大横向摆角
        4.1.2 扁销孔、梨形孔制造误差
    4.2 钩尾弧面摩擦系数分析
    4.3 摩擦弧面半径匹配关系
    4.4 车钩结构改进方案与分析
    4.5 现场试验研究
        4.5.1 增大摩擦系数的试验
        4.5.2 优化后车钩的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载机车关键参数与车钩稳定性的关联关系
    5.1 车钩箱横向偏差分析
        5.1.1 静力学分析
        5.1.2 车体底架几何尺寸测量
        5.1.3 车钩箱偏差对车钩稳定性能的影响
    5.2 牵引点位置分析
    5.3 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方式分析
    5.4 二系钢簧横向刚度的影响
    5.5 二系横向止挡参数的影响
        5.5.1 止挡自由间隙的影响
        5.5.2 止挡刚度的影响
        5.5.3 止挡纵向间距的影响
    5.6 现场试验分析
        5.6.1 增大二系钢簧横向刚度试验
        5.6.2 减小止挡自由间隙试验
        5.6.3 增大止挡刚度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应用及实践效果分析
    6.1 工程背景介绍
    6.2 控制对策的理论研究
        6.2.1 车钩失稳原因分析
        6.2.2 改进方案
        6.2.3 改进方案稳钩效果的理论分析
    6.3 改进方案的机车动态性能及行车安全性分析
        6.3.1 直线运行时的计算结果
        6.3.2 小半径曲线通过时的计算结果
    6.4 改进方案的试验研究
        6.4.1 现场模拟试验
        6.4.2 万吨列车线路试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5)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认清形势, 强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 使用计量 (称重) 装置, 从源头上把好装车关
    3.1 大力推广使用计量设备, 确保装车源头的卡控
    3.2 安装超偏载检测仪、货车安全守护神
    3.3 加强装载机称重装置的管理, 确保防超载目标的实现
4 重载货物装载安全的几点建议
    4.1 确保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抓管理
    4.2 确保货物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源头提高设备质量
    4.3 确保重载条件下的货运安全, 必须科技兴企、人才强企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轴重货车轮轨磨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国外货车轴重
        1.1.2 我国重载运输及大轴重货车
        1.1.3 轮轨磨耗研究意义
    1.2 我国既有货车车轮磨耗调查
        1.2.1 测量方法
        1.2.2 典型磨耗型式
        1.2.3 既有货车车轮磨耗
    1.3 国内外轮轨磨耗研究
        1.3.1 国内外实验室试验
        1.3.2 国外理论研究
        1.3.3 国内理论研究
        1.3.4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轴重货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2.1 多体动力学货车模型
        2.1.1 货车转向架主要结构
        2.1.2 货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2.2 干摩擦非线性悬挂模型
        2.2.1 干摩擦粘滑特性
        2.2.2 中央悬挂模型
    2.3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2.3.1 机构运动及受力分析
        2.3.2 结构模态选择
        2.3.3 工程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轨磨耗模型及计算方法
    3.1 基本过程
    3.2 轮轨滚动接触模型
        3.2.1 Hertz接触
        3.2.2 Carter理论
        3.2.3 J—V理论
        3.2.4 Kalker线性理论
        3.2.5 Kalker精确理论
        3.2.6 Kalker简化理论
        3.2.7 CONTACT与FASTSIM接触计算对比
    3.3 轮轨磨耗模型
        3.3.1 Archard磨耗模型
        3.3.2 Krause/Poll,Specht,Zobory磨耗功模型
        3.3.3 Derby,Braghin磨耗数模型
    3.4 计算数据结构和组织
        3.4.1 接触斑磨耗与轮轨磨耗关系
        3.4.2 运行工况组织
    3.5 外形平滑重构
        3.5.1 平滑方法
        3.5.2 效果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轨界面管理与轮轨磨耗
    4.1 外形配合
        4.1.1 接触几何关系
        4.1.2 接触力学分析
        4.1.3 动力作用下磨耗分析
    4.2 材质配合
        4.2.1 我国新材质车轮研究
        4.2.2 单一线路工况磨耗
        4.2.3 大秦线运行工况磨耗
    4.3 轮轨摩擦控制
        4.3.1 轮轨摩擦控制原理
        4.3.2 摩擦系数设置
        4.3.3 曲线轮轨磨耗
        4.3.4 直线轮轨磨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车轮磨耗形成及控制
    5.1 凹槽形磨耗
        5.1.1 凹槽形磨耗定义和调查
        5.1.2 凹槽形磨耗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3 凹槽形磨耗发展和成因
    5.2 非圆磨耗
        5.2.1 货车车轮非圆磨耗现状及危害
        5.2.2 扁疤数学描述
        5.2.3 扁疤冲击响应
        5.2.4 扁疤限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轮磨耗与车辆动力学性能相互影响
    6.1 车轮磨耗演变及动力学性能影响
        6.1.1 磨耗演变
        6.1.2 车辆直线动力学性能演变
        6.1.3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演变
    6.2 轴重与速度对车轮磨耗影响
        6.2.1 环行线磨耗速率估计
        6.2.2 大秦线镟修比例估计
        6.2.3 轴重与车轮磨耗
        6.2.4 经济运营速度选择
    6.3 低动力作用转向架轮轨磨耗
        6.3.1 结构介绍及技术要点
        6.3.2 轮轨相互作用力
        6.3.3 摩擦能量消耗
        6.3.4 车轮磨耗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动工况下轮瓦磨耗研究
    7.1 闸瓦磨耗模型
    7.2 制动工况轮轨关系
    7.3 制动工况轮瓦磨耗
        7.3.1 闸瓦磨耗
        7.3.2 制动工况车轮磨耗
    7.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重载铁路发展合理轴重选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2 我国货运铁路运营现状及趋势
    2.1 我国货运铁路运营现状
    2.2 我国货运铁路市场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3 轴重影响因素分析
    3.1 固定设施
    3.2 移动装备
    3.3 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水平
    3.4 本章小结
4 轴重与线路维修费用关系分析
    4.1 当量轴重概念与取值方法
    4.2 线路维修费用结构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运用不同轴重货车经济效益比选
    5.1 既有线不同轴重货车经济效益比较
    5.2 新建线不同轴重货车经济效益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9)大秦线重载运输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载技术的应用是大秦线运效提升的基础保障
    1.1 机车无 线同步操纵技术为开行重载列车提供安全保障
    1.2 机车车辆技术的升级为运能提升提供装备保障
    1.3 系统配套 技术的提升为重载运输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
2大秦线重载运输的经济效益分析
    2.1 大秦线的经济效益
    2.2 经济效益的产生
        2.2.1 运输装备提升产生的经济效益
        2.2.2 运输组织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2.2.3 运输价格提高产生的经济效益
3大秦线重载运输的社会效益分析
    3.1 重载运输的示范作用
    3.2 推动重载技术的不断创新
    3.3 运输拉动作用明显
    3.4 减少铁路新线建设
    3.5 减少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4相关建议

(10)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伺题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铁路货运载运工具现状分析
    2.1 国外典型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状况
        2.1.1 美国
        2.1.2 澳大利亚
        2.1.3 南非
        2.1.4 巴西
    2.2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特点
    2.3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状况
        2.3.1 我国铁路货运主要技术装备与线路
        2.3.2 我国铁路货运取得的主要成就
    2.4 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 现有铁路货运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2.4.2 铁路货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中所占比例下降
        2.4.3 铁路货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运用27T轴重货车的必要性和需求分析
    3.1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轴重货车
        3.1.1 经济增长必将导致铁路货运量的极大提高
        3.1.2 铁路货运量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货车保有量
        3.1.3 铁路货运量的增加加大了对大轴重货车的需求
    3.2 不断增长的大宗物质运输需求大轴重列车
        3.2.1 铁路大宗物资运输现状
        3.2.2 铁路大宗物资运量预测
        3.2.3 各品类货物对27t轴重货车适应性分析
        3.2.4 大宗物资运输通道对27t轴重货车适应性分析
    3.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的需要大轴重货车
        3.3.1 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呼吁大轴重货车的发展
        3.3.2 大轴重货车更有利于发挥铁路运输的竞争优势
        3.3.3 大轴重货车可以为铁路运输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4 运用27T轴重货车是提升铁路货运能力的必由之路
        3.4.1 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运输能力变化分析
        3.4.2 规划期运用27t轴重货车需求变化分析
    3.5 货运技术现代化需要大轴重货车
        3.5.1 运用27t轴重货车是铁路货运技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5.2 运用27t轴重货车是我国通用货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3.5.3 运用27t轴重通用货车可以带动货车装备技术系统提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4.1 线路
        4.1.1 既有线路现状
        4.1.2 运用27t轴重通用货车存在的问题
    4.2 桥涵
        4.2.1 既有桥涵现状
        4.2.2 运用27t轴重通用货车存在的问题
        4.2.3 改造方案及建议
    4.3 编组站驼峰
        4.3.1 既有编组站驼峰现状
        4.3.2 运用27t轴重通用货车存在的问题
        4.3.3 改造方案及建议
    4.4 站场到发线
    4.5 牵引供电设备
    4.6 通信信号设施
        4.6.1 通信
        4.6.2 信号
    4.7 站场装卸设施
    4.8 机车车辆
        4.8.1 机车
        4.8.2 车辆
    4.9 本章小结
        4.9.1 既有线路基础设施运用27t轴重货车的适应性分析
        4.9.2 既有机车运用27t轴重货车的适应性分析
        4.9.3 既有线路基础设施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改造方案
第5章 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5.1 铁路大轴重货运经济效率分析
        5.1.1 投入产出分析
        5.1.2 非线性回归模型
        5.1.3 弹性系数和边际产出价值
        5.1.4 实例分析
        5.1.5 铁路大轴重货运经济效率分析结论
    5.2 不同轴重货车的交叉效率评价
        5.2.1 DEA建模
        5.2.2 DEA交叉效率
        5.2.3 输入输出指标选择
        5.2.4 实例分析
        5.2.5 不同轴重货车的交叉效率评价结论
    5.3 27T轴重货车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5.4 不同技术方案经济效益评价
        5.4.1 方案一:2015年大宗货物通道运用2万辆不同轴重货车比较
        5.4.2 方案二:2015年全路运用2万辆不同轴重货车比较
        5.4.3 方案三:2020年全路运用21.6万辆不同轴重货车比较
        5.4.4 方案四:2030年全路运用45万辆不同轴重货比较
        5.4.5 方案五:2030年62万辆27t轴重货车与运用23t轴重货车比较
    5.5 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社会效益评价
        5.5.1 社会效益指标体系建立
        5.5.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及结果
        5.5.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5.4 评价结果分析
    5.6 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发展综合效益分析
        5.6.1 铁路发展特点及机车车辆装备投资效益分析
        5.6.2 装备与运量增长、路网发展相互协调配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和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D]. 张恒.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D]. 周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3]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D]. 马红萍.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4]制动条件下重载机车摩擦式车钩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D]. 郭力荣.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5]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货物重载运输安全管理——关于太原铁路局货运处安全管理中干部作风发挥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情况调研的分析思考[J]. 王建国,刘永亮,任艳丽,刘海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3)
  •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轴重货车轮轨磨耗研究[D]. 李亨利.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7]大秦铁路重载运输分析与启示[J]. 胡小平,邓成尧,韩金刚,刘映安,李淑华.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5(02)
  • [8]重载铁路发展合理轴重选择分析研究[D]. 雷蕾.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6)
  • [9]大秦线重载运输效益分析[J]. 董绪章,樊金成. 铁道经济研究, 2015(01)
  • [10]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研究[D]. 穆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大秦线重载运输10年的经济效益与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