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师生比例研究

计算机专业师生比例研究

一、计算机专业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雅倩[1](2021)在《七年级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初中为例》文中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如今,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称为十大核心素养已得到大家认可,其中数感是十大核心素养之首。建立数感就是学会“数学地”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旨为核心素养背景下七年级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笔者通过从内容维度与水平维度编制数感测试卷,对石家庄市三所初中七年级的329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分别对学生在数感上的总体表现及各构成要素上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同时,对初中一线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其在数学核心素养与数感方面的认识与培养情况;并在对学生与教师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及科学的教学设计。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接受测试的七年级学生的数感总体表现中等偏下;(2)从水平维度来看,七年级学生在知识理解层面表现较好,知识迁移层面次之,在知识创新层面表现较差;(3)从内容维度来看,七年级学生在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运算方面表现较好,在数的关系、数的问题解决方面表现一般,在数的估算方面表现较差;(4)接受测试的七年级学生在数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负数意义的理解较差;(2)估算意识较弱且估算技能有限;(3)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较差,不能选择恰当的算法;(4)在对数轴的理解及运用上表现较差;(5)对问题进行数学化思考与解决的能力不足;(5)不同性别的七年级学生在数感表现上无显着差异;中学与中学在数感表现上无显着差异,中学与中学、中学与中学在数感表现上有显着差异。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教师发展层面:(1)改变观念,重视对数感理论的学习;(2)注重将数感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2)学生发展层面:(1)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2)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3)注重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鼓励算法多样化;(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发展数感;(5)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于腾腾[2](2021)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并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以后我国首个区域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贯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归根结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这类资源。深刻分析当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化的贡献,对山东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山东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山东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趋势等方面,以便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其次,对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以便于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再次,制定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了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最终确定了6个高等教育指标和3个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评价指标。最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Y1与自变量高校R&D人员X9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1=-0.821+0.415X9。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主要发挥直接作用,直接作用系数为0.95;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9)=0.95,说明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起到正向决定作用。第二,互联网普及率Y7与自变量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X6、高校R&D经费X10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7=-29.270+203.518X6+.794X10。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校R&D经费直接作用系数为0.69大于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直接作用系数0.32。从间接作用上来看,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校R&D经费间接作用系数0.30。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6)=0.51;R2(X10)=0.89,都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0)>R2(X6),表明高校R&D经费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第三,人均GDPY13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X1、专任教师数X2关系密切。回归方程为:Y13=-14.083+.562X1+.412X2。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直接作用系数为0.66大于专任教师数直接作用系数0.35。从间接作用上来看,专任教师数的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间接作用系数0.33。R2(X1)=0.87;R2(X6)=0.55,都对人均GDP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R2(X6),表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对人均GDP的增加起决定作用。结合各变量决策系数总体上来看,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大小依次为:高校R&D人员>高校R&D经费>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专任教师数>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第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自2018年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以来,高等教育对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6.66%,低于全国7.71%的平均水平;从整体教育上来看,山东省教育对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8.55%,低于全国13.31%的平均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发现,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的发挥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径选择包括: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扩大高层次教师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王瑞豪[3](2021)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感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首,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核心教学目标。数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的概念、进行有效计算等,数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第一学段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阶段。本研究在有关数感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偏远农村小学第一学段数感现状”这一主题进行调查研究,编制了五个维度的数感测试卷。本文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数感测试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试卷难度适中,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良好。接着分析了农村第一学段学生数感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学生在数感五个组成要素中的具体表现等;同时了解了本地一线教师和校长对学生数感培养的现状,考察了农村学生第一学段数感水平的性别差异和校际环境差异,并分析了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影响。最后笔者给出了一些建议,为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数感提供了一些看法,可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从数感的整体水平来看,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男女生数感水平差异不大,但是,女生的数感水平略好于男生;高年级数感水平要好于低年级数感水平。第二,从数感各个组成要素来看,农村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学生在数的运算和数的相对关系这两个方面要好一些,三年级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表示、数的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要好一些;女生对数的相对关系、数的估算、数的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掌握要优于男生。第三,校际环境与学生数感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规模的学校对学生数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同一学校学生个体差异不大。第四,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研究分析,本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对数感的了解;第二,重视教材功能,培养学生数感;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第四,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第五,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感;第六,提倡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感。

谢雨珊[4](2020)在《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比较重要部分的城乡义务教育,是能让城市和农村达到规定年龄应该接受教育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制约、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充足与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对教师的保障政策不够完善和对城乡义务教育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等因素阻碍了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目前湖南省的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数量上均衡,但是在质量上如何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是教育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代际之间的流动性,推进社会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本文具体研究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通过构建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别进行整体综合和时间、区域跨度的评价,探析阻碍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了促进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也更加的具有说服力。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省以及全国相关统计年鉴,对难以获取的主观数据诚邀五位专家进行打分。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并且选取了专任教师数、生均仪器价值、生均计算机数三个指标为代表基于泰尔指数对城乡义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三个指标中不均衡程度最高的是专任教师数,说明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专任教师的分配均衡程度相较于其他两个指标来说还很低;总体来说,湖南省在政府提出的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情况逐年趋好,但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容忽视,并且农村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后为了推进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要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的结构和体制、调整城乡间对待教师的政策、加大并且优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构建教育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平台、完善义务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等实现路径。

杜莹[5](2020)在《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于2011年实现了全面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给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均衡性,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保障民生等方面,都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泰安市位于教育大省山东省,受教育人口总数超过八十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属于义务教育范围。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地域限制等原因,泰安市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城乡差距,有必要对其现象、原因进行考察和研究,并提出可能的改善措施。本文以泰安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如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指标体系进行界定,并介绍了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泰安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采取的积极举措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结合在泰安市教育局、山东省教育厅获得的相关资料数据以及在20所学校走访调研的数据,对泰安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经费配置不够均衡、义务教育师资配备不够均衡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够均衡三个方面,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介绍上海市、济南市等国内典型地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启示。第六章结合国内先进经验,提出提高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应从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体职责、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等方面,对泰安市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

刘晓旋[6](2020)在《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一流专业建设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高校本科教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借助河北省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和国家高等教育常态监测数据平台的数据,将专业建设研究聚焦到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层面,对省内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育学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中争取更多的财力与政策支持,并为社会公众选择教育学专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综合评价理论指导下展开,运用定量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和效率评价。经定量评价得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存量水平的总体排序结果和五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分析。经效率评价得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无效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分析。本文的最后,针对综合评价结果总结出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二是扩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投入;三是整合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实行区域资源共享制度;四是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

李慧[7](2020)在《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主要通过加速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强乡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减弱城镇“大班额”问题、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提供保障,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新方式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相关政策,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及乡镇寄宿学校。黑龙江省固有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导致黑龙江省乡村义务教育一直处于发展不利的位置。但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乡村义务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得到改善,但黑龙江省仍不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农村教育发展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义务教育作为具有强制性、统一性以及公益性的基础教育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同时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对于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以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基础理论入手,通过对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以及政府行为的定义,结合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阐述黑龙江省政府的积极作用。在阐述和分析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宏观调控能力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义务教育监管薄弱等问题并以存在问题为切入点,研究问题成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政府定位存在偏差、政府职责界定不清、经费获取渠道单一等。借鉴国内美国、日本、印度以及国内上海市、四川省以及海南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行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中政府行为的建议,包括提出了优化城乡义务教育相关政策、适度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对策建议;统一城乡教师管理标准、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调整中小学空间布局的优化政府配置资源行为的对策建议;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引领构建区域实践模型、标准化建设中小学学校的优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监管、明确一体化发展评估标准、落实地方政府教育问责制的优化政府监管行为的对策建议。

王茜[8](2020)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疆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各有不同,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教育难点。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被喻为“教育的神经末梢”,是教育改革最难触及的一个部分,因此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难题,为促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改革和发展正是进行时,当前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着不足亟待改进?湖北省H区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网校质量提升工程,一期工程的结束宣告了信息技术运用于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问题的可行性,让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逐渐开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让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优质教育与薄弱教育建立起良好稳定的联系,这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变化。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二期工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逐渐有力的“神经末梢”。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现状,把握我国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真实现状。根据相关较为成熟的调查问卷,设计出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随机选取了 1 0所小学,44名教师以及353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到总计407份有效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对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网校质量提升工程展开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仍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在课程开设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将教育部规定课程进一步开齐、开好。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实验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态度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信息技术对实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再一次肯定了信息技术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动过程中依然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今后的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寻求可供参考的建议。

王程[9](2020)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率先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近年来,我国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取得显着成效。各个区县开始立足基本均衡成果探索向优质均衡转变的路径,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阻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现阶段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且县在行政区划中相对独立,在县域范围内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备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昆山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及比较研究法。围绕机会均等和普及巩固、经费保障和教育管理、规划布局和办学条件、师资建设和校长培养以及学生发展和素质教育,分析了昆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并对其特色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发现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学位配置、学校间的差距、师资队伍建设和民办学校招生这五个方面,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人口、制度和理念四个层面。最后提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经费制度;动态监测人口流动,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优化师资队伍配置,轮岗培训双管齐下。

任正旺[10](2019)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 ——以陕西省X市L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单元。因此,县域教育的均衡必然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领域。从国家政策的实施状况来看,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正在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阶段。2017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实施状况如何?还面临什么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等等,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重要政策问题。本文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的大背景,聚焦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政策分析等方法,就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内容体系、政策运行机制、政策运行效果、政策调适与完善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梳理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的新进展。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问题为逻辑起点,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采用的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等方法,进一步明晰了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二,界定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论文中涉及到的城乡、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尝试从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理论的视角,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状况的调研。以陕西省X市L区为案例,选取了调查对象,设计了调查工具。开展了实地调研,全面了解案例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及其实施状况,从布局调整、经费保障和办学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案例区的政策行动进行了分析,从基本均衡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和基础教育设施三个方面对案例区的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确定了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第四,对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认真梳理和剖析。从政策目标设置及公共利益为导向、政策方案规划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政策执行手段多样化三个方面总结了政策经验;梳理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主体过于单一、政策资源不够充足、政策目标对象配合度有待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出现流失、政策执行存在“操作空间”、政策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从政策主体、政策资源、政策客体、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剖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五,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省级政府层面要提高统筹能力,县级政府要做政策的实施与自评工作。省、市级应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认定,推进优质均衡政策执行到位。从义务教育学校方面:应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的理性认识,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农村教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社会层面:应引入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建立完善“全过程”政策监督体系,优化评估体系广泛吸纳公众意见。政策是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虽然做了一些研究,但探讨不够全面,研究的深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后续研究要着眼以扩大政策实施的时间跨度,收集更多第一手资料,引入更多研究方法,提高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分析的针对性、系统性,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相关理论。

二、计算机专业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专业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七年级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
        1.1.2 基于核心素养
        1.1.3 基于七年级培养数感的重要性
        1.1.4 基于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核心素养
        2.1.2 数感的内涵
        2.1.3 数感的构成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数感的评价
        2.2.2 数感的培养
        2.2.3 数感的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学生调查过程
        3.3.1 学生测试卷的编制与修改
        3.3.2 学生测试卷的质量分析
        3.3.3 学生测试卷的题目说明与评分标准
    3.4 教师调查过程
        3.4.1 调查目的
        3.4.2 调查对象
        3.4.3 教师问卷的编制
        3.4.4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4 七年级学生数感调查统计分析
    4.1 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4.1.1 测试卷的整体分析
        4.1.2 测试卷的各构成要素具体分析
    4.2 学生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4.2.1 性别差异分析
        4.2.2 学校差异分析
    4.3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2 访谈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2.1 教师发展层面
        5.2.2 学生发展层面
    5.3 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5.3.1 数感教学案例的研究
        5.3.2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研究
        5.3.3 案例一:“正数与负数”
        5.3.4 案例二: “有理数的乘方”
6 研究不足、展望与思考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6.3 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2)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
        2.1.2 新旧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与新旧动能发展趋势分析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经济基础概述
        3.1.2 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3.2 山东省新旧动能发展趋势分析
        3.2.1 以“四新”促“四化”
        3.2.2 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3.2.3 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布局发展趋势
    3.3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3.1 新旧动能转换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3.3.2 新旧动能转换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4.2 山东省高等教育办学条件
    4.3 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情况
        4.3.1 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4.3.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及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4.4 山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情况
        4.4.1 山东省高校科研水平基本情况
        4.4.2 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及转化
    4.5 小结
第5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实证研究
    5.1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5.2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典型相关分析
        5.2.1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概述
        5.2.2 典型相关分析应用步骤
        5.2.3 山东省高等教育与新旧动能转换典型相关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通径分析
        5.3.1 通径分析原理概述
        5.3.2 通径分析的应用
        5.3.3 通径结果分析
    5.4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率测度
        5.4.1 计量模型、方法、数据介绍
        5.4.2 实证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提升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的路径
    6.1 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1.1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6.1.2 坚持以本为本,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6.1.3 扩大高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品牌
    6.2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6.2.1 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
        6.2.2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性
    6.3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6.3.1 吸引高层次人才,扩大高校教师队伍
        6.3.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6.4 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6.4.1 优化资金分配方式,激发高校竞争活力
        6.4.2 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生均经费基准
        6.4.3 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法
        1.3.3 访谈法
        1.3.4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5.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数的起源
        2.1.2 数感的内涵
        2.1.3 数感的构成
        2.1.4 数感的测量
        2.1.5 数感的培养
        2.1.6 已有研究评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义务教育第一学段
        2.2.2 数感的概念
        2.2.3 数感的构成要素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发展理论
        2.3.2 试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3 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状况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设计
        3.3.1 测试卷设计的过程
        3.3.2 测试卷设计的内容
        3.3.3 试卷的回收与统计
    3.4 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3.4.1 试卷的信度
        3.4.2 试卷的效度
4 农村小学第一学段数感现状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1 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现状性别分析
    4.2 一年级学生数感测试的统计分析
        4.2.1 一年级学生数感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
        4.2.2 一年级学生数感五个维度的具体表现
        4.2.3 一年级学生数感调查的问卷分析
    4.3 二年级学生数感测试的统计分析
        4.3.1 二年级学生数感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
        4.3.2 二年级学生数感五个维度的具体表现
        4.3.3 二年级学生数感调查的问卷分析
    4.4 三年级学生数感测试的统计分析
        4.4.1 三年级学生数感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
        4.4.2 三年级学生数感五个维度的具体表现
        4.4.3 三年级学生数感调查的问卷分析
    4.5 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的整体状况
    4.6 关于数感问题对农村小学教师和校长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5 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案例设计
    5.1 教学策略
        5.1.1 加强农村教师数感培训,提升农村教师数感水平
        5.1.2 重视教材功能,培养学生数感
        5.1.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
        5.1.4 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5.1.5 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5.1.6 提倡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感
    5.2 实践案例
        5.2.1 教学案例1《顺序》教学设计
        5.2.2 教学案例2《数数和估数》教学设计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数感的有关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内涵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的综述
        1.3.3 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策建议的研究综述
        1.3.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3 教育公平理论
第3章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测度
    3.1 数据来源
    3.2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3.2.1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现状分析
        3.2.2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现状分析
        3.2.3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现状分析
    3.3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模型
        3.3.1 方法介绍
        3.3.2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评价体系构建
        3.3.3 泰尔指数计算模型
    3.4 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测度
        3.4.1 湖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测度
        3.4.2 基于泰尔指数的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测度
        3.4.3 讨论
第4章 制约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4.1 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的约束
    4.2 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和对教师的保障政策不够完善
    4.3 教育经费投入欠充足与不够合理
    4.4 城乡义务教育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4.5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电子化程度较低
第5章 推进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5.1 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
    5.2 调整对待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的政策,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队伍建设
    5.3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
    5.4 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监督和评价的奖惩机制
    5.5 构建教育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义务教育
        2.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2.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2.4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3.1 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泰安市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3.3 泰安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3.3.1 统筹教育规划
        3.3.2 扩大教育投入
        3.3.3 推进教育规范化建设
        3.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3.5 关注特殊群体权益
4 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义务教育经费配置不够均衡
        4.1.2 义务教育师资配备不够均衡
        4.1.3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够均衡
    4.2 泰安市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4.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2.2 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同
5 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上海市建立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5.2 济南市构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3 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的启示
        5.3.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3.2 重视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
        5.3.3 建立教育联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供给
6 推进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体职责
        6.1.1 重视教育资源配置
        6.1.2 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6.2 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配置
        6.2.1 统筹城乡师资配置
        6.2.2 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6.3 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6.3.1 加强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
        6.3.2 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
        6.3.3 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6.3.4 吸收社会力量办学
    6.4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本科专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1.3.4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文本分析法
        1.5.3 定量分析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专业教育资源、专业教育资源配置
        2.1.1 专业教育资源
        2.1.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
    2.2 综合评价理论
        2.2.1 综合评价的定义
        2.2.2 综合评价的目的
        2.2.3 综合评价的原则
        2.2.4 综合评价的方法
第三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现状
    3.1 专业布点情况
    3.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3 专业教师资源队伍
    3.4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
    3.5 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
    4.1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4.1.1 有关高校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的一般指标
        4.1.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3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解释
    4.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4.2.1 综合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般方法
        4.2.2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
    4.3 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及结果分析
        4.3.1 定量评价的研究假设
        4.3.2 原始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4.3.3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4 定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1 DEA效率评价方法
        5.1.1 DEA效率评价方法的介绍
        5.1.2 DEA效率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
    5.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过程
        5.2.1 明确评价目的
        5.2.2 选择评价决策单元
        5.2.3 基于DEA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2.4 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5.2.5 选择DEA模型
        5.2.6 分析评价结果
    5.3 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综合技术效率(crste)分析
        5.3.2 纯技术效率(vrste)分析
        5.3.3 规模效率(scale)分析
        5.3.4 对DEA无效决策单元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6.1 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向
    6.2 扩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投入
    6.3 整合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实行区域资源共享制度
    6.4 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简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径
        1.5.2 创新点
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义务教育的含义
        2.1.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含义
        2.1.3 政府行为的含义
    2.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政府职能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政府行为分析
    3.1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3.1.1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3.1.2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状
        3.1.3 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现状
        3.1.4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现状
    3.2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政府行为
        3.2.1 宏观调控
        3.2.2 配置资源
        3.2.3 提供服务
        3.2.4 监督管理
    3.3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3.3.1 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3.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3.3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3.4 义务教育监管薄弱
    3.4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行为问题的成因
        3.4.1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3.4.2 政府定位存在偏差
        3.4.3 政府职责界定不清
        3.4.4 经费获取渠道单一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的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的经验
        4.1.1 美国促进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经验
        4.1.2 日本建立义务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的经验
        4.1.3 印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的经验
    4.2 国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的经验
        4.2.1 上海市构建区域实践模型的经验
        4.2.2 四川省创新城乡教育机制的经验
        4.2.3 海南省优化学校空间布局的经验
    4.3 国内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府行为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4.3.1 构建城乡义务教育法律保障体系
        4.3.2 增强城乡间教师流动及教师培训
        4.3.3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4.3.4 规范城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宏观调控行为
        5.1.1 优化城乡义务教育相关政策
        5.1.2 适度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5.1.3 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5.2 整合共享教育资源
        5.2.1 统一城乡教师管理标准
        5.2.2 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5.2.3 调整中小学校空间布局
    5.3 高效供给公共服务
        5.3.1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5.3.2 引领构建区域实践模型
        5.3.3 标准化建设中小学学校
    5.4 落实监督管理行为
        5.4.1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监管
        5.4.2 明确一体化发展评估标准
        5.4.3 落实地方政府教育问责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1.3.3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1.3.4 研究评价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农村小规模学校
        1.4.2 教育质量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法
        1.5.3 访问法
        1.5.4 统计法
    1.6 研究思路和逻辑安排
        1.6.1 研究思路
        1.6.2 逻辑安排
2. 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及问题
    2.1 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
    2.2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2.3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发展面临困境
    2.4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2.5 本章小结
3.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
    3.1 进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3.2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志”
    3.3 构建资源共享区域教育新生态
    3.4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化教师培养
    3.5 以“四种课堂”为抓手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3.6 本章小结
4.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
    4.1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得更齐、更好
    4.2 农村小规模学生学业、学习态度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4.3 促进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及其原因
    5.1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
        5.1.1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设备更新慢、带宽不足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1.3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5.1.4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5.2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
        5.2.1 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2.2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和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协同合作不够
        5.2.3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针对性不够
        5.2.4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不够
    5.3 本章小结
6.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健全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信息化经费
    6.2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和中心学校协同合作,切实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质量
    6.3 加强信息化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6.4 加大力度培养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教育局访谈提纲
    附件2: 学校访谈提纲
    附件3: 学校调查问卷
    附件4: 教师问卷
    附件5: 主讲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6: 辅助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7: 学生问卷
        第A部分 基本情况
        第B部分 学业发展
        第C部分 情感和行为
        第D部分 技术及课堂感知
    附件8: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9)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昆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机会均等和普及巩固
        (二)经费保障和教育管理
        (三)规划布局和办学条件
        (四)师资建设和校长培养
        (五)学生发展和素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一)入学机会: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
        (二)学校建设:平衡校际间发展差距
        (三)区域抱团: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
第二章 昆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
        (一)总量相对不足
        (二)投入比例失衡
    二、整体学位配置
        (一)校均服务常住人口数较多
        (二)学校规模与平均班额过大
    三、学校间的差距
        (一)小学阶段
        (二)初中阶段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师群体结构失衡
        (二)教师招聘门槛较高
        (三)副课专任教师短缺
        (四)代课教师能力欠佳
        (五)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五、民办学校招生
第三章 昆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归因
    一、政府层面
        (一)理性经济人行为选择
        (二)政府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人口层面
        (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二)外来人口在大量流入
    三、制度层面
        (一)管理体制自身的不足
        (二)过去制度的遗留问题
        (三)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
    四、理念层面
第四章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经费制度
    二、动态监测人口流动,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三、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四、优化师资队伍配置,轮岗培训双管齐下
        (一)师资队伍配置
        (二)教师进修培训
        (三)轮岗交流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 ——以陕西省X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实地调研法
        1.3.2 访谈法
        1.3.3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4 政策分析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乡
        2.1.2 义务教育
        2.1.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1.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理论
        2.2.4 公共政策理论
    2.3 分析框架和评价标准
        2.3.1 教育政策环境的概念界定
        2.3.2 教育政策分析框架与标准
第三章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行动
    3.1 L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3.2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行动
        3.2.1 科学合理进行布局调整,完善学校布点资源
        3.2.2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教学设备
        3.2.3 聚焦义务阶段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均衡差异
    3.3 研究设计
        3.3.1 调查对象选择
        3.3.2 数据来源
        3.3.3 数据分析
    3.4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实施基本状况
        3.4.1 基本均衡目标
        3.4.2 师资队伍结构
        3.4.3 基础教育设施
第四章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4.1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的主要经验
        4.1.1 政策目标突出了公共利益导向
        4.1.2 政策方案规划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4.1.3 政策执行的手段多样化
    4.2 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2.1 政策主体构成单一
        4.2.2 政策资源供给有限
        4.2.3 政策执行客体配合度不够
        4.2.4 政策实施人员频繁流失
        4.2.5 政策评估理念滞后
    4.3 政策执行中问题的成因
        4.3.1 政策主体:外部力量参与不足
        4.3.2 政策资源:资源规划配置不力
        4.3.3 政策对象:学生家长观念陈旧
        4.3.4 政策执行:教师职业理念薄弱
        4.3.5 政策监督:内外监督未成合力
        4.3.6 政策评估:独立的评估机构缺乏
第五章 完善L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的对策建议
        5.1.1 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体系
        5.1.2 省(市)级政策层面提高政策执行的统筹能力
        5.1.3 县级政府要做好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与自评工作
        5.1.4 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
    5.2 义务教育学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5.2.1 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的理性认识
        5.2.2 运用多种手段激励乡村教师
        5.2.3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3 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引入社会多元力量参与
        5.3.2 建立完善“全过程”政策监督体系
        5.3.3 优化评估体系广泛吸纳公众意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计算机专业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年级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初中为例[D]. 许雅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D]. 于腾腾.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农村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 王瑞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湖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D]. 谢雨珊. 湘潭大学, 2020(02)
  • [5]泰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杜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D]. 刘晓旋. 河北大学, 2020(08)
  • [7]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研究[D]. 李慧.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8]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D]. 王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为例[D]. 王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10]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 ——以陕西省X市L区为例[D]. 任正旺.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计算机专业师生比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