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适形治疗对较大体部肿瘤的比较

X 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适形治疗对较大体部肿瘤的比较

一、体部较大肿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与适形治疗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郑成雷[1](2020)在《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三大传统手段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放疗的精度越来越高,这对放疗的质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往放疗质控主要集中在加速器机械性能和剂量学特性,以及计划验证方面,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放疗出现的差错和意外,不仅在这些可以明确测量的项目上,还出现在放疗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以需要对放疗流程的环节进行质控。所以本研究从放疗流程着手,研究一套适用于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的方法,以加强放疗流程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为论文写作积累资料;然后用实证研究法,在实际工作中,详细分析放疗每个流程步骤,从放疗的预约申请开始,到模具制作和使用,CT定位、计划设计、计划验证,和计划实施六个环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等方法,提炼出质控要点;使用专家评价法对于评价要素进行合理赋分评判,最后创建适合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放疗流程质控进行评价;为验证评价模型的应用效果,采用实证研究法,进行试点研究,使用患者满意度评价和肿瘤近期疗效的实体瘤评价标准RESICT1.1,验证模型的现实意义;此外还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模型构建过程中运用风险分析工具——流程图,指标评价时运用模糊数学中三角模糊数,试点研究时运用统计学中风险检验分析工具等。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放疗流程质控评分与患者满意度评分显着相关,不同等级的质控评价,其患者满意度具有显着差异。(2)放疗流程质控评分与肿瘤近期疗效评价显着相关,不同等级的质控评价,其肿瘤近期疗效有显着差异。(3)放疗流程质控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合理评价放疗质控水平。(4)认真执行放疗流程质控评价体系能够显着提高单位的放疗质控水平。(5)放疗流程质控评分体系,在不同单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本研究弥补了当今放疗流程质控评价方法缺乏的现状,对当今主流的风险分析方式评价放疗流程质控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放疗流程质控评价体系,能有效提高放疗质控水平,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肿瘤治疗效果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龙志雄[2](2015)在《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γ-刀与X-刀治疗旱期小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丫射线与X射线立体定向全身治疗系统(简称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70名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小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Y-刀治疗,70%等剂量曲线覆盖GTV体积,50%等剂量曲线包绕PTV体积,GTV处方剂量为70Gy/10F,PTV处方剂量为50Gy/10F;另一组采用X刀治疗,90%等剂量曲线包绕GTV体积,GTV总剂量70Gy/10F,PTV总剂量63Gy/10F。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治疗。两组计划处方剂量一致时,γ-刀组肝脏V5、V10、V20、V30、V40和MDTNL均较X-刀组低(P<0.05)。γ-刀组、X-刀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4.7%和96.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相当(P=1.000)。γ-刀组和X-刀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7月和37.9月,丫-刀组与X-刀组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γ-刀组和X-刀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37/38)和96.9%(31/32)(P=1.000),92.1%(35/38)和90.6%(29/32)(P=1.000),73.7%(28/38)和78.1%(25/32)(P=0.666)。丫-刀组和X-刀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3.7%(9/38)和46.9%(15/32(P=0.042),Ⅰ-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1.6%(12/38)和31.3%(10/38)(P=0.976)。γ-刀组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为26.3%(10/38),X-刀组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为50.0%(16/32),两组放射性肝炎发生率相比较,X-刀组高于γ-刀组(P=0.041)。结论:γ(X)-线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是治疗小肝癌的一种有效无创治疗手段。其中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疗效相当,具有较好的局控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γ-刀在对周围正常组的保护、保护胃肠道、减少肝脏放射性损伤方面有一定优势。第二部分γ刀联合TACE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台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γ刀联合TACE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9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深圳一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月亮神γ刀设计放疗联合TACE治疗,B组患者接受瑞典医柯达公司生产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设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TACE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两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根据病灶大小评估疗效。所有患者均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一次,四周后重复一次,休息两周后再根据分组情况分别行Y刀治疗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γ刀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具体方法为:在各自的立体定向放疗定位系统下以5mm层厚行CT增强扫描靶区,对所获图像在TPS上进行三维重建,勾画靶区,GTV为影像学上所见肿瘤靶区,PTV在GTV基础上均外扩1cm,修饰解剖学边界。γ刀为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照射剂量为每次3GY,每周五次,总共15次。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为9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每次2.5GY,每周五次,总共28次。结果:两组计划处方剂量一致时,Y-刀组肝脏V5、V10、V20、V30、V40和MDTNL均较IMRT组低(P<0.05)。A组完全缓解(CR)2例(5.7%),部分缓解(PR)20例(57.1%),稳定(SD)8例(22.9%),进展(PD)5例(14.3%),总有效率RR62.8%,B组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19例(55.9%),稳定(SD)8例(23.5%),进展(PD)7例(20.6%),总有效率RR55.9%。A、B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2.9%(29/35)、79.4%(27/34)(P=0.714),2年生存率分别为60.0%(21/35)、58.8%(20/34)(P=0.921),A组生存率偏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轻度肝功能损伤,A组和B组Ⅰ-Ⅳ级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7.1%和61.8%,B组高于A组(P=0.041);A、B两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4.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0)。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0.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29)。结论:γ刀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相对安全,有效率、近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γ刀保护性能好,放射性肝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IMRT低。第三部分“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2例巨块型肝癌(肿瘤大小15-35c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肝脏子病灶,子病灶放疗间隔至少6小时,子病灶均2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30-40Gy。B组患者肝脏病灶行调强适形放疗,2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30-40Gy。结果:A组患者有1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未完成放疗,B组患者有4例因放疗反应重未能完成放疗,剔除观察。A、B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2.9%(29/35)、81.3%(26/32),无统计学意义(P=0.864)。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7个月和6.5个月,A组长于B组(P=0.002)。A、B两组放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9%(22/35)和59.4%(19/32)(P=0.770),48.6%(17/35)和21.9%(7/32)(P=0.040),17.1%(6/35)和0%(0/32)(P=0.025),2.9%(1/35)和0%(0/32)(P=1.000)。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肝炎、骨髓抑制(主要为Ⅰ-Ⅱ级)和放射诱发的肝病。两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Ⅰ-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P值分别为:0.864,0.587)。两组Ⅰ-Ⅱ级放射性肝炎、放射诱发的肝病发生率B组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21,0.046)。结论:“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副反应更轻,经对症处理后患者能耐受,“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不失为巨块型肝癌的一种有效放疗模式。第四部分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66例弥漫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组,B组为单纯放疗组。放疗方法: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进行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2Gy/次,5次/周,每半肝照射完15次换位,先照射病灶多的一侧半肝。放疗前后加服中草药。B组患者不服中草药,单纯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放疗方法、剂量同A组。结果:A、B两组按计划完成治疗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2例、3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上升大于10分的比率分别为90.6%、71.0%(P=0.047)。A、B两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水平相当(P分别为0.863,0.901,0.814,0.647),A、B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A组P分别为0.000、0.000、0.000,B组P分别为0.029、0.047、0.001),CD8+较治疗前下降(A组P为0.009,B组P为0.044),A、B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47、0.035、0.045),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为0.490)。A、B两组患者获益率分别为78.1%(25/32)、77.4%(24/31),无统计学意义(P=0.946)。A、B两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月和5.1月(P>0.05),3个月、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0.6%(29/32)和87.1%(27/31)(P=0.708);40.6%(13/32)和32.3%(10/31)(P=0.490);18.6%(6/32)和0%(0/31)(P=0.024)。治疗的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肝炎及骨髓抑制。两组Ⅰ-Ⅱ级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38.7%(P=0.535),Ⅲ-Ⅳ级放射性肝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5.6%、38.7%(P=0.039),Ⅰ-Ⅱ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50.0%、74.2%(P=0.048)。结论:半肝交替调强适型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力,延长生存期,降低放射性肝损伤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第五部分TGF-β信号通路在肝癌放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放射线对肝癌细胞HepG2中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肝癌细胞系HepG2,采用不同分次剂量6 MV X射线对肝癌细胞系进行放射(分次剂量为0,2,4,6,8Gy,单次照射)。实验细胞先用含TGF-β1(0或5 ng/ml)的细胞培养液在37℃,5%CO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然后细胞按照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外照射。经外照射后2小时,我们对细胞的增殖、凋亡、TGF-p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次剂量放射线对HepG2细胞有一定生长抑制作用,同时可以诱发细胞凋亡,且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与放射性剂量呈正相关。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放射前使用不含TGF-βl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的凋亡率较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的凋亡率更高。放射线均可以诱导肝癌细胞中Smad3和p-Smad3的表达,而Smad7表达下降。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放射前使用不含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其Bax的表达较含TGF-β1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中Bax的表达增强。相反,无论是单独X线照射组或TGF-β预培养组的细胞,我们并没有发现Bcl-2的表达有明显变化。用siRNA-Smad3将HepG2细胞中Smad3表达沉默后,同样剂量放射线照射肝癌细胞,这种生长抑制效应被削弱(P<0.05)。Smad3沉默后的肝癌细胞受放射线照射后,其凋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放射线可以使肝癌细胞中Smad3与p-Smad3高表达,且Smad7表达下调。同时,放射线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当加入外源性TGF-β之后,上述现象均被减弱。这一新的现象提示放射线对肝癌细胞系中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肖绍文,张珊文[3](2014)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进展》文中指出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放射物理与技术、放射生物学、肿瘤临床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的新进展,次促进对肿瘤放疗的现状、进展及其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作用的了解。

张炜[4](2014)在《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目的从放疗计划的角度分析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的可行性。对比SIB-IMRT计划、调强放疗计划(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的适形度(CI)、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HI)及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确定同步加量调强计划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选取18例肺癌患者,分别进行SIB-IMRT、IMRT及3D-CRT计划制定,以影像学可见病灶为GTV,不同定位方法获得包含肿瘤运动信息的i GTV,GTV或i GTV外扩5mm形成PTV1,在PTV1基础上再外扩5mm形成PTV2,处方剂量给予PTV1制定IMRT及3D-CRT计划,PTV2只用作剂量评估,与计划制定无关。IMRT计划的射野数量、角度、权重及优化指标等均与SIB-IMRT计划相同;3D-CRT计划制定以达到临床可执行为准,正常器官受量不超过限量。早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5Gy/次,共15次;局部晚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等量于i GTV/次,2.5-2.8Gy/次,共25次;评价SIB-IMRT、IMRT及3D-CRT三个计划的适形度、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及正常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A组)、中心型NSCLC(C-NSCLC,B组)及局部晚期NSCLC(C组)SIB-IMRT计划i GTV的CI分别为0.83、0.88、0.85,均明显优于IMRT、3D-CRT计划中CI,分别为0.65和0.62、0.72和0.69、0.66和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各组IMRT与3D-CRT计划之间C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SIB-IMRT计划i GTV的HI分别为1.08、1.07、1.06,均优于IMRT、3D-CRT计划的PTV1,三组SIB-IMRT与IMRT计划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及C组SIB-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IMRT、3D-CRT计划中PTV2接受75Gy或70Gy受照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17.7±1.4cm3、39.6±3.1cm3(A组),5.54±1.56cm3、12.8±3.7cm3(B组),59.8±7.47 cm3、89.2±6.8cm3(C组),分别占靶体积的14.8%、22.7%(A组),5.5%、10.0%(B组),13.1%、20.5%(C组),各组间IMRT与3D-CRT计划两者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中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计划中A组所有正常器官、B组中除外脊髓max、C组除外脊髓max、双肺V5、V10,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均低于IMRT、3D-CRT计划,多组间比较时多数器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多组间比较时,双肺MLD、双肺V5及主支气管Dmax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3D-CRT相比,IMRT技术可降低部分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联合SIB技术及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A、B组中SIB-IMRT计划中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并无明显增加,而C组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V5、V10及脊髓Dmax较IMRT与3D-CRT计划增加。结论SIB-IMRT技术进一步发挥了IMRT的优势,保证了肿瘤较高分次剂量和总剂量,较IMRT、3D-CRT计划提高了靶区适形性及剂量均匀性,单纯应用IMRT技术并未提高靶区的适形性及均匀性的优势不明显,联合SIB与IMRT技术同3D-CRT相比,靶区均匀性也并非具有完全性优势。3D-CRT虽可达到靶区均匀性要求,但周围正常组织较IMRT计划受到了更高剂量的照射。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然而对于肿瘤靶区不规则、体积较大的局部晚期NSCLC,双肺和脊髓较IMRT与3D-CRT计划受到更高剂量照射,SIB-IMRT计划制定及实施时需严格进行剂量控制。二、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的绝对剂量误差影响目的验证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hypo-SIB-IMRT)的绝对剂量误差的影响。方法将标准胸部模体放置在二维周期运动平台上,标记模体相对于运动平台的位置,调整二维周期运动平台的运动幅度,前后运动幅度均为±2cm,左右运动幅度分为4组,分别为±0.2cm(A组)、±0.5cm(B组)、±0.7cm(C组)及±1.0cm(D组)。分别对对四个不同运动幅度的胸部模体行4DCT扫描,将重建的4DCT图像传输至计划系统,分别在10个时相上勾画直径为3cm的圆形GTV,每个时相12层,融合形成i GTV,i GTV外扩5mm形成CTV,CTV再外扩5mm形成PTV。i GTV、CTV、PTV分别给予5Gy/次、4 Gy/次、3Gy/次,共15次,由同一物理师进行hypo-SIB-IMRT的计划制定。生成验证计划,计划中内指形电离室测量点的吸收剂量为计划剂量,在3次不同时间将0.60cm3电离室放置到体模中,在Varian公司生产的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执行验证计划的照射,用电离室进行实际物理绝对剂量测量,按验证计划照射测量到的电离室吸收剂量为实测剂量,分别计算A-D组3次不同时间实际测量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相对误差=(计划剂量-实测剂量)/实测剂量。百分误差超过±5%,说明计划在执行中剂量误差过大,需要修正。分析周期运动对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影响。结果A-D组3次不同时间内,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2%、-0.4%、-0.5%及+0.7%,四组之间的差异及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运动幅度为±2cm、左右运动幅度为±0.2cm至±1.0cm范围内,电离室测量的绝对点剂量准确性高,周期运动对4DCT定位的hypo-SIB-IMRT计划实施未产生明显影响。三、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67例早期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67例未手术的早期P-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及51%,中位生存时间为61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8%、80%及63%,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8%、83%及7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100%、88%及65%,局部控制分别为100%、94%及87%。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有统计学意义。14.9%(10/67)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6.0%(4/67)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4.5%(3/67)的患者发生局部疼痛。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0例患者中,9.0%(6/67)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Hypo-SIB-IMRT技术在不能手术的早期P-NSCLC疗效可观,安全性好,可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四、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C-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26例早期C-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26例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1%、80%及34%,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2%、64%及49%,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2%、81%及8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91%、80%及56%,局部控制分别为92%、73%及59%。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2.3%(11/26)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7.7%(2/26)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1例患者中,23.1%(6/26)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应用Hypo-SIB-IMRT技术治疗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疗效可观,安全性好,这项技术可能成为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五、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Ⅲa-Ⅲb期)患者接受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联合化疗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六病区符合标准的1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入组。患者行大孔径CT定位或PET/CT定位,定位时根据患者病变位置及肿瘤大小行4D CT扫描,以减少呼吸动度对放疗靶区的影响。给予处方剂量临床靶区(CTV)2.2Gy/次,计划靶区2.0Gy/次,以正常组织受量为限定,当任一正常器官受量达到临界值为止,最大程度提升大体肿瘤靶区(i GTV)的剂量。即i GTV剂量根据放疗计划的优化程度及正常组织最大耐受剂量进行制定。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行CBCT验证,前10次每天进行,根据验证结果后采用自适应放疗。5周内共接受25次SIB-IMRT,5次/周,1次/天。所有患者给予两周期同步化疗,采用PP方案:培美曲塞PEM 500mg/m2 Q21,顺铂DDP 25mg/m2 d1-3 Q21。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若达到缓解,继续应用两周期化疗,鳞癌患者推荐GP方案化疗,非鳞癌患者推荐继续PP方案化疗。结果10例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全部完成了SIB-IMRT联合化疗的治疗。i GTV、CTV及PTV的平均适形指数CI分别为0.84±0.08、0.758±0.09及0.762±0.069;i GTV的均匀性指数HI为1.16±0.05;所有正常器官受量均在限定范围内。8例患者疗效达到部分缓解,2例患者病情稳定,局部控制率为100%,目前所有患者未出现区域复发及转移。8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9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6例患者出现放射性皮肤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无3-5中重度放射性毒副反应发生,未出现肋骨骨折、神经损伤及心脏功能损伤等。接受化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1-2度胃肠道反应,9例出现1-2度骨髓抑制,1例患者出现3度骨髓抑制,无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未出现皮疹、肝功能及肾功能的损害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经相应处理均耐受良好。结论由于应用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在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获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及近期疗效,且未出现3-5级中重度毒副作用。该研究中的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方案可行,安全性较好,可成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一种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

董洋[5](2013)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靶区的勾画是制定治疗计划的关键,然而通常在CT平扫影像上肿瘤与周围组织电子密度相近,很难区分出来,容易造成靶区与实际肿瘤范围存在偏差。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CT扫描可以将多数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显着提高勾画肿瘤靶区的准确性。但是,这样扫描后的定位CT,其CT值已经不能完全反应出患者组织真实的电子密度,基于增强后的CT影像进行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这一偏差在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时的影响。CT定位是射波刀治疗流程中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CT模拟机获取的的影像数据既是数字影像重建的依据,又是治疗计划的基础。前者会影响图像引导的精度,后者会影响剂量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选取了41位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的患者,在其静止的情况下连续获取相同扫描参数的平扫CT和增强CT,通过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两个方面分析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在对比剂对于图像引导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的分析方法,考察分别基于增强CT和平扫CT的数字重建影像在患者身上的配准结果。实验表明,两者配准结果差异非常微小,六组位置参量中各自相应的偏差均值在±0.02mm之内,远远小于CT模拟机和射波刀图像引导系统的系统误差,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对比剂对于剂量计算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通过考察平扫CT和增强CT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指标以及采用逐点比较的Gamma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对比剂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剂量计算结果总体百分比偏差很小,但该偏差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对比剂的应用对于靶区勾画准确性有明显的提高,因此临床上直接使用增强CT来制定射波刀颅内病灶的治疗计划是恰当的。同时按照对不同位置靶区的分区比较分析,了解到射线进入使用对比剂的组织中越深,剂量偏差就普遍越大的规律。综上所述,对比剂的使用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极其微小,临床中可以忽略其影响,而直接使用增强CT来生成数字重建影像和制定治疗计划。

于金明,袁双虎[6](2011)在《肿瘤放疗的发展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放射肿瘤学是通过电离辐射作用,对良、恶性肿瘤和其他一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专科学科。肿瘤放射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控制或杀灭肿瘤而降低正常组织的并发症概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具有穿透力的X射线,1902年X线用于治疗皮肤癌,放射肿瘤学已经建立和发展了一百余年,放疗理论、设备、技术和疗效等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7](2010)在《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文中研究说明1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肿瘤治疗一直是受到全球极大关注的重大疾病医疗问题,也是医疗设备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目前全球约有2000万肿瘤患者,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约800

邱学军[8](2007)在《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受关注。面临未来“十一五”规划和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如何分析和研究提出符合我国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现状的政策措施和建议,是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经研究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仅供有关部门、专家及放疗产业界等参考。

陈超敏[9](2007)在《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手术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估计约60%-70%的肿瘤病人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Intensity ModulationRadiotherapy)是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three Dimension ConformalRadiotherapy)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更为先进的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它不仅能使高剂量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的形状一致,而且可对照射野范围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调整,优化配置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从而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肿瘤剂量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极大地提高肿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具有重要的放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21世纪的放射治疗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应用的IMRT系统仅被国外几家大公司的产品所垄断,无论是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的直接调强方式,还是以电动多叶准直器为代表的动态MLC技术(Dynamic MLC,DMLC-IMRT)和静态MLC技术(step-and-shot,SMLC-MLC)的间接调强方式,前者约800万美元的价格令国人望而退步,后者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无法满足,此外其电动MLC及计划系统不菲的价格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一方面是临床上广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难以改变的价格以及硬件条件的瓶颈限制,IMRT技术难以广泛进入我国的临床放射治疗,数以万计的肿瘤患者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所以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为此,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IMRT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IMRT系统两种主要方式(静态和动态调强)的特点和不足;在已掌握的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对计算机各类优化算法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经济水平,利用已经掌握的靶区(病变)及周围重要器官的三维空间重建和体位精确重复定位技术,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版权、能为广大中小型医院接受并应用、具有较好性能价格比的三维静态调强放射系统,为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众所周知,待治病灶的精确定位是放射治疗的前提和关键。它包括利用各种影像资料的准确显示、三维重建、勾画、病灶中心的坐标计算和机械定位装置精确定位等多个过程。其中机械定位装置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基准和桥梁,为此我们首先对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进行了研究,创新地提出分离式精确定位系统(“用于放射治疗的体部精确定位系统”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5)改进了原JX-200适形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整体式定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定位精度,并成功地解决了原定位系统各种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新型头颈部精确定位系统,并取得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定位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着重对其中的激光定位系统开展了研究,掌握了利用步进电机和单片机准确控制激光定位的方法,为今后在精确放射治疗系统中扩展CT模拟定位功能奠定了基础。最后紧跟目前调强放射治疗的最新发展热点,我们开展了基于外部特征的CT/PET异机图像融合精确定位技术和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的初步研究。2、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其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治疗计划设计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剂量计算模型和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等。随着IMRT研究的深入和逆向治疗计划的发展,放射治疗中如何自动选择射野参数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此项课题的研究行列中来。在IMRT治疗计划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参数很多,包括射线能量、射束权重、射野方向等。常用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均方优化法、梯度方法、有约束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笔射束的剂量计算模型,用卷积的方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了精确剂量计算;用遗传算对法对IMRT逆向计划的笔射束权重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中采用了基于剂量的目标函数来计算个体适应度的大小,建立了剂量均匀性约束和组织重要程度约束;用等剂量线、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估计划的优劣。最后我们用Visual c#成功开发了“GA-IMRT/200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登记(2006SR02586)。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IMRT笔射束权重优化方法,能够在一个临床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得到较高适形度的剂量分布,在IMRT射野参数优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目前在临床上实现调强放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应用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法和利用多叶准直器法(静态和动态IMRT)。对于应用回旋加速器实现IMRT,显然与我国各级医院的经济实力不符,而无论是应用NOMOS公司的Peacock系统(MIMiC),还是应用各种进口动态多叶准直器(step-and-shot,SMLC),前者其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不能满足;后者其价格和使用要求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所以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也已成为我们研究目标和出发点。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开展了手动多叶准直器的研究,设计并研制了手动和半自动多叶准直器。然而它们因使用过于费时和繁琐,远不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实际应用。由此根据我国现状和经济水平,我们认为通过采用三维熔铅挡块到达适形照射区域剂量分布变化从而实现静态IMRT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独创地提出“利用切片法研制三维铅挡块实现调强放射治疗”(发明申请号:021520763)的方法,并对此开展了实验和研究。4、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的研究三维水箱扫描系统是用于直线加速器定量测量模拟人体模型中射线剂量分布的设备,可全自动连续扫描测量辐射吸收剂量。但三维水箱扫描系统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各大医院根据临床实际应用需要,采用结构简单但能实现主要的功能的成本低廉的剂量测量水箱,又称标准水箱或标准水模。标准水箱设计了一个放水阀门(水龙头),通过控制水龙头放水至水桶里,实现水深度的减少。如果需要水深度的增加,就采用水杯从水桶舀水至水箱中。在实际测量中,这种工作模式存在测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水位控制不精确、对电路及机器有不安全等不足,本项目组为此研制的一种新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剂量测量水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X)成功地解决了标准水箱上述不足,它具有水泵自动平稳控制水位、快速、安全的特点。最后,我们开展了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定位精度的检验、基于人形体模和自制有机玻璃均匀等效方形体模的两种测量相结合的的实验验证与评估。其目的是对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进行定位精度和剂量验证,前者是机械定位系统、计划系统和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的综合治疗精度的检验;后者主要包括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

邱学军[10](2006)在《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文中指出1 引言肿瘤治疗一直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并得到极为关注的重大疾病医疗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全球约有2000万肿瘤患者,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约800万人。卫生部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肿瘤患者约有1000万,每年新发病肿瘤患者的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50万上升到近200万,死亡约160万人,净增约40万人。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表明:目前对肿瘤的治愈率(即5年生存率)

二、体部较大肿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与适形治疗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部较大肿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与适形治疗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理论的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放疗的概念
        2.1.2 流程的概念
        2.1.3 质控的概念
    2.2 评价要素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指标
        2.2.3 评价标准
        2.2.4 评价方法
    2.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介绍
        2.3.1 评价模型的选择
        2.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2.3.3 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2.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5 多层次模糊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流流程质控因素分析
    3.1 放射治疗总体流程
        3.1.1 放射治疗预约申请单质量控制
        3.1.2 模具制作和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
        3.1.3 CT定位质量控制
        3.1.4 治疗计划设计质量控制
        3.1.5 计划验证质量控制
        3.1.6 计划实施质量控制
    3.2 放疗流程质控因素汇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放疗流程质控的实际应用
    4.1 综合评价模型实际应用步骤
    4.2 程序编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疗流程质控评价体系的试点与实践操作
    5.1 放疗流程质控标准试点研究的意义
    5.2 单试点研究
        5.2.1 患者满意度评价
        5.2.2 实体瘤评价
    5.3 扩大试点范围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放射治疗流程质控评分体系的意义
    6.2 研究创新性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Ⅰ 由质控评分得到质控评价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Ⅱ 2018年度调査组患者质控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
附录Ⅲ 2019年度调査组患者质控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
附录Ⅳ 2018年入组患者疗效调査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γ-刀与X-刀治疗早期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γ刀与调强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分割”交替调强适形放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半肝交替调强适形放疗联合中草药治疗晚期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TGF-β信号通路在肝癌放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课题情况
致谢

(3)肿瘤放射治疗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物理和放射技术
    1.1 三维适形放疗在临床普遍开展, 调强适形放疗开始推广应用
        1.1.1 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
        1.1.2 旋转容积调强放疗
        1.1.3 速光刀
        1.1.4 射波刀
        1.1.5 螺旋断层放疗
    1.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发展迅速
2 放射生物学
    2.1 化学类放射增敏剂的发展比较缓慢
        2.1.1 亲电子性放射增敏剂
        2.1.2 化疗药物
    2.2 基因类放射增敏剂研究多, 临床应用少
3 肿瘤放疗临床进展
    3.1 放疗的剂量峰值提高
    3.2 肿瘤放疗适应症范围拓宽
    3.3 放疗观念变化
4 展望

(4)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1.1.2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1.1.3 计划的评估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A组(早期P-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1.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2.1.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2 B组(早期C-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2.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2.2.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3 早期NSCLC的 SIB-IMRT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比较
        1.2.3.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2.3.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4 C组(局部晚期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2.4.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2.4.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2.1 hypo-SIB-IMRT计划的设计
        2.1.2.2 实施模体hypo-SIB-IMRT计划
        2.1.2.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周围型NSCLC的临床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3.1.2 诊断与分期
        3.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3.1.4 随访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一般特征
        3.2.2 生存数据
        3.2.3 局部控制及治疗疗效
        3.2.4 毒副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中心型NSCLC的临床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4.1.2 诊断与分期
        4.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4.1.4 随访
        4.1.5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患者一般特征
        4.2.2 生存数据
        4.2.3 局部控制及治疗疗效
        4.2.4 毒副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五、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5.1.2 诊断与临床治疗检查
        5.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5.1.4 化疗方案
        5.1.5 生活质量、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5.1.6 SIB-IMRT计划评估
        5.1.7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患者一般特征
        5.2.2 iGTV的剂量提升
        5.2.3 计划分析
        5.2.4 毒副反应及相应处理
        5.2.5 治疗疗效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肺部肿瘤精确放疗中呼吸运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放射治疗的关键问题
        1.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特点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2章 射波刀系统概述
    2.1 射波刀的兴起与发展
        2.1.1 放射治疗的传承与射波刀技术的归类
        2.1.2 图像引导技术的作用
        2.1.3 射波刀的诞生与发展
    2.2 射波刀的主要系统构成
    2.3 射波刀的治疗流程
    2.4 射波刀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2.4.1 射波刀在听神经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2 射波刀在复发性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3 射波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第3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图像引导的影响
    3.1 CT 模拟定位在放射治疗中的发展和作用
        3.1.1 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的发展
        3.1.2 CT 模拟定位的出现和发展
    3.2 CT 定位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重要意义
    3.3 数字影像重建(DRR)
    3.4 射波刀颅骨追踪算法
    3.5 注射对比剂对六维颅骨追踪系统的影响
        3.5.1 实验方法与过程
        3.5.2 研究结果
        3.5.3 结论与分析
        3.5.4 讨论
第4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剂量计算的影响
    4.1 引言
    4.2 射波刀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算法
        4.2.1 射线追踪算法
        4.2.2 蒙特卡洛算法
        4.2.3 研究中对两种剂量计算算法的选取
    4.3 研究步骤与条件
        4.3.1 研究步骤
        4.3.2 实验设备及条件
    4.4 研究样本搜集
    4.5 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
        4.5.1 剂量体积直方图的考察价值
        4.5.2 研究结果
        4.5.3 结论与分析
    4.6 逐点剂量比较
        4.6.1 逐点剂量比较的价值
        4.6.2 结果
        4.6.3 结论与分析
    4.7 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几何问题方面
        5.1.2 剂量学方面
        5.1.3 研究特点总结
    5.2 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本产品群的范围及产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2 本产品群的发展史简要回顾
    2.1 百年多发展历史的肿瘤放射治疗设备
    2.2 近30年发展较快的热疗设备
    2.3 新兴的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 我国60年发展变化
    3.1 建国初期或起步时状况
    3.2 近30年来发展特色及市场占有量
        3.2.1 放射治疗设备
        3.2.2 热疗设备
        3.2.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
    3.3 产品现状 (含关键技术) 和企业现状
        3.3.1 放射治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1. 1 具体国内外各类产品和企业研制生产状况[3][13][14]:
        3.3.1. 2 对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与产业现状分析——
        3.3.2 热疗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3.3 医用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的产品现状和企业现状
    3.4 现阶段我国肿瘤治疗设备研究开发的方向与重点策略
        3.4.1 放射治疗设备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2 热疗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3.4.3 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设备现阶段发展方向与重点策略

(8)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1.1 以治疗计划为核心, 发展精确放射治疗技术, 尤其是精确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1.2 当前和未来放疗设备集成化、网络化发展迅速, 通过专家、技术等资源整合组建可互通的国家级和区域性的一体化精确放疗网络 (信息) 系统质控平台是大势所趋
    1.3 积极研究开展制定并完善肿瘤放射治疗规范与技术标准
    1.4 放疗装备技术产业优势互补及整合步伐加快, 规模化经营竞争压力增大
2 目前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与国外的差距
    2.1 我国放疗装备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 与国外相比总体差距仍较大, 局部有亮点
    2.2 我国放疗设备近几年来虽然增长较快, 但发展不均衡, 人均拥有量仍不高,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3 目前我国物理师严重缺乏
    2.4 我国自主研发的放疗网络 (信息) 系统尚属空白, 精确放疗质控体系缺项较多, 形势紧迫
3 我国放射治疗装备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和需求导向工作, 重点支持和加强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装备技术及产业发展
    3.2 协调兼顾, 重点发展和攻克“瞄准器”技术
    3.3 加快向基层医院推广已经基本成熟的经济型、性能足够、配置得起的国产精确立体放疗装备技术——主要是三维适形放疗系统 (3D CRT) 和物理补偿器调强放疗技术。
    3.4 加强放疗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制定精确放疗临床和物理设备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 建立国内一体化的放射治疗网络 (信息) 系统质控平台, 服务并促进基层医院和西部地区医院放疗水平的提高
    3.5 大力促进我国放疗网络 (信息) 系统产品自主创新发展及产业化
    3.6 加快医学 (放射) 物理师人才培养力度

(9)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调强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
    1.3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1.3.1 调强放射治疗的技术原理
        1.3.2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与实施过程
        1.3.3 MLC静态、动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1.4 调强放射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
    2.1 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1.1 技术领域及研究背景
        2.1.2 存在的问题
        2.1.3 研究方案和创新设计
        2.1.4 材料与加工方法
        2.1.5 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2.2 头颈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2.1 技术领域和研究背景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临床应用
        2.2.4 改进与讨论
    2.3 CT模拟放射治疗系统的激光定位系统的研究
        2.3.1 技术背景
        2.3.2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和治疗过程
        2.3.3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激光定位系统
        2.3.4 激光定位系统电路设计
        2.3.5 讨论
    2.4 PET/CT图像异机融合技术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技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2.4.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4.4 初步研究工作
    2.5 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5.4 动态跟踪系统组成及实施步骤
        2.5.5 讨论
第3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IMRT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3.1.2 IMRT计划系统的关键技术
        3.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技术的研究
        3.2.1 遗传算法理论
        3.2.2 三维光子卷积剂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遗传算法算例测试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的实现
    3.3 系统开发环境
    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5 系统评估方法与结果
第4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
    4.1 手动多叶光栅的研制
        4.1.1 技术背景
        4.1.2 设计要求与方案
        4.1.3 多叶光栅系统总图与说明
        4.1.4 系统性能测量方法与结果
        4.1.5 讨论
    4.2 应用切片法制作三维静态调强器(铅挡块)的研究
        4.2.1 技术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可行性验证实验
        4.2.4 三维熔铅器设计
        4.2.5 讨论
第5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研究
    5.1 新型剂量测量水箱的研制
        5.1.1 技术背景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设计图纸与改进
        5.1.4 讨论
    5.2 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实验验证
        5.2.1 实验目的
        5.2.2 测试方法
        5.2.3 实验工具和设备
        5.2.4 测试步骤
        5.2.5 测试结果
        5.2.6 讨论
    5.3 基于模体的剂量实验验证与评估
        5.3.1 技术背景
        5.3.2 实验目的
        5.3.3 实验用设备仪器
        5.3.4 验证内容与方法
        5.3.5 实验结果
        5.3.6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体部较大肿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与适形治疗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疗流程质控评价的研究[D]. 郑成雷. 山东大学, 2020(04)
  • [2]肝癌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D]. 龙志雄. 武汉大学, 2015(07)
  • [3]肿瘤放射治疗临床进展[J]. 肖绍文,张珊文. 科技导报, 2014(26)
  • [4]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D]. 张炜.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5)
  • [5]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D]. 董洋. 清华大学, 2013(07)
  • [6]肿瘤放疗的发展与挑战[J]. 于金明,袁双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0)
  • [7]从一张白卷到五彩缤纷的肿瘤治疗设备[J]. 邱学军,顾本广,赵洪斌,史荣,刘杰,阳兵,唐劲天,王田苗,刘达.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01)
  • [8]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J]. 邱学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7(03)
  • [9]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D]. 陈超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6)
  • [10]我国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A]. 邱学军.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第三届第三次理事会论文汇编, 2006

标签:;  ;  ;  ;  ;  

X 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适形治疗对较大体部肿瘤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