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蔬菜种植模式

盐碱地蔬菜种植模式

一、盐碱地蔬菜栽培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1](2021)在《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培育耐盐农作物是盐碱地开发的重要途径和可行措施,我国已培育出多种类型的耐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种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尚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粮食作物,蔬菜的经济价值较高,是开发盐碱地更有前景的农作物。目前传统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的耐盐蔬菜的耐盐效果均不理想,且在盐渍条件下产量较低,鲜有大规模推广应用。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其生长周期较短,产量较高,盐处理后可形成特殊的风味。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夏季降雨压碱,盐碱地盐分下降的时期种植大白菜,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方案。但夏季又面临着盐胁迫和高温胁迫同时存在的问题。为阐明大白菜能否适应盐热交叉胁迫,本项研究以盐敏感大白菜品种‘38快菜’和耐盐大白菜品种‘天津青麻叶’为实验材料,先对大白菜进行不同浓度的盐处理(0-200 m M NaCl),等大白菜盐适应后再对大白菜进行高温胁迫处理(25、30、35、40℃)。研究结果可为夏季盐碱地栽培大白菜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盐热交叉胁迫对白菜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在相同NaCl浓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天津青麻叶’和‘38快菜’的发芽率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在相同温度下,NaCl浓度越高,发芽率越低。在25℃-30℃条件下,100 m M和200 m M NaCl盐度中的种子均能发芽;但大白菜种子在200 m M NaCl盐度中的发芽率仅为对照组的4%-21%,大白菜只能在低盐浓度下(100 m M NaCl)保证栽培所需要的发芽率。随着环境温度的继续升高,两种盐度下的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率均显着低于对照;40℃时,对照组仍能发芽,两种盐度下的大白菜种子不再发芽。上述结果说明盐和热胁迫均显着抑制种子发芽,交叉胁迫会加重对发芽的抑制。两种大白菜种子在发芽阶段对盐胁迫及炎热交叉胁迫都比较敏感,在盐碱地直接播种发芽率太低,不能用播种的方式在盐碱地栽培。2.两种大白菜幼苗的耐盐性和耐热性比较:两种大白菜幼苗都能在200 m M NaCl浓度下长期生长。100-200 m M NaCl胁迫下,‘天津青麻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38快菜’在200 m M时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盐胁迫下‘天津青麻叶’细胞质膜的稳定性也显着好于‘38快菜’。‘天津青麻叶’的耐盐性优于‘38快菜’。35℃-40℃高温下,两个品种大白菜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但‘38快菜’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大于‘天津青麻叶’。30℃处理后,‘天津青麻叶’质膜透性未显着升高;‘38快菜’则在30℃时质膜透性就明显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说明‘38快菜’对高温具有更大的敏感性。3.两种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耐性:在35-40℃高温胁迫下两种大白菜盐适应(100-200 m M NaCl处理)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盐对照组叶片小,质膜透性也较盐对照组叶片稳定。盐适应大白菜叶片在高温下的光合活性极显着地高于对照,如40℃高温下,100 m M NaCl处理两种大白菜叶片光合速率可达对照组的1.9倍左右。40℃高温下胁迫下,两种盐适应大白菜叶片的PSII光化学效率、光能利用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光合性能指数及光合驱动力等方面均显着高于盐对照组(0 m M NaCl处理)。在轻度高温胁迫下,盐适应后两种大白菜叶片的上述光反应活性下降幅度也小于盐对照组叶片。上述结果证明盐适应大白菜耐热性显着提高。‘天津青麻叶’在盐热交叉胁迫下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反应活性均大于‘38快菜’,系统证明‘天津青麻叶’比‘38快菜’具有更好的耐热性。4.两种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适应:盐胁迫可导致大白菜叶片含水量下降,但两种大白菜在30-40℃高温胁迫均能保持叶片含水量稳定,叶片蛋白质含量甚至有增加趋势。盐适应叶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盐对照组叶片,说明大白菜能够在盐热交叉胁迫下进行渗透调节。盐热交叉胁迫会导致大白菜代谢紊乱,升高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造成膜脂过氧化和蛋白质羰基化。”38快菜”在盐热交叉胁迫下的蛋白质羰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天津青麻叶’,说明其受到的胁迫伤害大于‘天津青麻叶’。盐热胁迫下,除‘天津青麻叶’的CAT和POD活性呈随盐处理浓度和热处理温度的增大而呈增加趋势外,两种大白菜在高温高盐胁迫下的其他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以及VC含量具有下降趋势,氧化损伤也进一步加剧,抗氧化可能不是大白菜适应盐热交叉胁迫的主要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代谢适应机制,我们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盐热交叉胁迫下‘天津青麻叶’的代谢变化,共鉴定出200多种代谢物,与对照组(25℃,0 m M NaCl)相比较,发现其中有53种代谢物显着上调或下调,包括氨基酸、有机酸、胺类以及有机化合物等物质。盐热胁迫下共同积累的物质有6种,包括蔗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柠檬酸、丙二酸和L-脯氨酸。他们在大白菜应对盐热交叉胁迫中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结果证明,单独盐、热胁迫均显着抑制种子萌发,盐热交叉胁迫种子发芽率更低,在夏季的盐碱地中种植白菜时,不能直接进行播种,建议进行幼苗移栽。两种大白菜盐适应后,对高温胁迫的耐热性增强,尤其是耐盐品种‘天津青麻叶’适应后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显着提高。大白菜在盐热交叉胁迫下能很好地保持水分,进行有效的渗透调节,其中蔗糖、脯氨酸等化合物可能在渗透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为夏季大白菜盐碱地栽培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也扩展了对植物盐热交叉胁迫适应机制的认识。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王兴军,侯蕾,厉广辉,赵传志,赵术珍,夏晗[3](2020)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约有1亿公顷盐碱地,分布于20多个省区。传统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主要是通过不同手段降低盐碱浓度,进行常规作物的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立足保护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开发当地和引进国内外耐盐碱特色经济植物,开展盐碱地特色种植,创新盐碱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是可持续利用盐碱地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盐碱地传统利用的不同方式,讨论了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开展特色中药材、蔬菜和特色杂粮等的可行性,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左文刚[4](2020)在《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东部沿海滩涂盐碱地可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新垦滩涂盐碱地特殊的土壤性质尤其是土壤高盐分和低肥力使得其必须经过熟化改良方可用于农业生产。在新垦滩涂盐碱地改良过程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主导的土壤培肥是滩涂土壤快速改良的关键环节。来源丰富的生活污泥因富含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能否作为低成本外源有机物进行盐碱地的高效培肥改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营养、能量物质的再循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为研究生活污泥施用对不同利用方式(稻田和旱作)新垦滩涂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以稻田为主的江苏盐城射阳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和以旱作为主的江苏南通如东方凌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开展多年大田定位试验,分别以水稻、甜高粱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一次性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降盐、培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重金属环境效应。同时通过室内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在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滩涂盐碱地土壤施用生活污泥对水稻根系的影响。为探索生活污泥改良滩涂土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减量化和稳定化,降低生活污泥直接施用带来的重金属环境风险,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滩涂盐碱地试验点,以玉米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后的产物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尤其是改良过程中的重金属环境效应。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滩涂盐碱地以稻田和旱作利用方式下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均显着降低土壤盐分,且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越大,土壤盐分含量降幅越大。其中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污泥用量处理(180 t ha-1)土壤盐分由5.25‰降至2.38‰,旱作模式下污泥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8.35‰降至2.31‰,旱作盐碱地污泥蚓粪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4.04‰降至1.96‰。随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单位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土壤盐分降幅均逐渐降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一次性施用后,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盐分含量年度间均逐渐降低,且施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各处理年均降幅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降低了盐碱地土壤pH,且土壤pH年度间整体呈降低趋势。(2)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均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3年试验期间污泥各处理土壤团聚体含量年度间逐渐增加,且年度间增幅要显着高于未施用污泥的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降低滩涂盐碱地土壤容重,且土壤容重年度间呈降低趋势。(3)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盐碱地稻田对照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3年试验期间污泥用量处理(180 tha-1)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达308.8%、248.4%和247.8%;旱作盐碱地3年试验期间生活污泥的施用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由2.22 g kg-1提高至20.77 g kg-1。污泥蚓粪的施用同样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要高于盐碱地稻田土壤。随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提高盐碱地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连续3季水稻产量,并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根系活力。3年试验期间施用生活污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增幅分别达125.2%、124.7%和127.9%。根据水稻产量和生活污泥用量拟合方程,在0-210t ha-1的生活污泥施用量范围内,生活污泥的施用均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单位污泥施用量所带来的水稻增产量逐渐降低。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后水稻产量年度间呈逐渐增加趋势。3年试验期间120 t ha-1的污泥施用量所获经济效益最高。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的施用促进了盆栽水稻根系的生长,提高水稻根系生物量,增强水稻植株伤流液强度,提高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并同时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且污泥施用量越高,水稻根系活力越强。(5)在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甜高粱单株茎、叶干物重和生物量。根据甜高粱生物量和生活污泥施用量的拟合方程,在0~450 t ha-1污泥施用量范围内,每施用100吨生活污泥平均可获得约2.02吨的甜高粱干物质。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可获取的甜高粱总热能不断增加,3年试验期间最高可达115.0 GJ ha-1。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大麦生物量和产量,且污泥用量越高,大麦生物量和产量越高。(6)在旱作滩涂盐碱地上,污泥蚓粪的施用促进玉米和大麦生长,且玉米和大麦生物量以及产量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显着提高,但单位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作物增产量逐渐降低。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对玉米和大麦产量增加具有持续效应。玉米和大麦产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污泥蚓粪处理玉米产量年度增幅可达11.8%,大麦产量年度增幅达31.8%。(7)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提高了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但其含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全量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降低趋势,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增加趋势。综合评估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的重金属风险发现,在盐碱地稻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高,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低,而在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低,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污泥的施用提高了水稻和大麦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水稻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水稻籽粒中Cd、Ni、Zn含量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水稻籽粒中Cr、Cu、Pb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u、Ni、Pb、Zn含量同样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大麦籽粒中Cr含量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一次性施用污泥各处理水稻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年度间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水稻籽粒和大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关标准重金属限值。(8)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同样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污泥蚓粪施用后更易使重金属在0-20 cm 土层累积,生活污泥施用后重金属有向深层土壤下渗趋势。污泥蚓粪的施用提高了玉米植株和大麦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玉米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玉米籽粒中Cd、Cr、Pb含量逐渐增加,Cu、Ni、Zn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r、Ni、Zn含量逐渐增加,Cu、Pb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污泥蚓粪各处理玉米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更易导致重金属在玉米植株体内的累积,可见,将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制成污泥蚓粪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重金属会以更稳定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并有效降低重金属在植株中的累积风险。

厉广辉,侯蕾,夏晗,赵传志,赵术珍,范仲学,尹俊玉,王兴军[5](2020)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优势与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滨海盐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种植模式为粮棉二元结构,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芦笋是一种多年生的食药同源型蔬菜,是出口创汇型农产品,经济效益高,且耐盐碱性强,还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在黄河三角洲发展芦笋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可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改良生态环境,具有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提出了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陈红新[6](2020)在《盐土农业 激发农业更多可能性》文中研究指明耕地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抵御就业风险的屏障,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多,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土地资源公报》的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48×108hm2,呈现出从2009年开始逐年减少的趋势[1]。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土地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孙洁,刘晓华[7](2020)在《“三位一体”锻造 脱贫致富“金钥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刚过去的2019年,10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约34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2019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奠定了基础。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发挥着治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在推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十八洞

高贤彪,肖辉[8](2020)在《天津滨海盐渍土壤发展设施农业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天津市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盐碱程度高,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普通耕作方式农民积极性不高,急需寻找高效的作物栽培模式,提高滨海盐碱土壤的利用效率。设施农业是集约化种植模式,高投入高产出,在盐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一方面可提高盐碱土壤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不与粮食作物争地。本研究分析了天津盐渍化土壤面积、分布及特点、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盐碱地上发展设施农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滨海盐渍化土壤上发展设施农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并推荐了盐碱地设施蔬菜适宜的栽培模式。

胡帅[9](2020)在《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设施菜田日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蔬菜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设施环境温度高、水分蒸散量大,土壤下层的盐分离子会随土壤毛细管运动在土壤表层积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草坪植物根系浅而密集,通过草坪植物的根系吸收,有可能能够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分集聚,改善设施蔬菜的土壤环境。本研究选择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等5种不同类型的草坪植物,开展了设施条件下花椰菜和草坪植物的间作效应、开棚降雨条件下甜椒和草坪植物的间作效应、草坪植物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坪植物间作显着降低了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电导率(EC)降低效果显着,降幅分别达到23.9%、20.9%、14.1%、15.1%和7.5%,海滨雀稗对土壤盐分的吸收能力显着高于其他4种草坪植物。海滨雀稗和假俭草间作不仅显着提高了花椰菜花球的品质,与对照相比,其花椰菜花球中Vc含量分别增加了50.7%和29.0%;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1.1%和19.3%,而且显着降低了花椰菜花球中硝酸盐的含量,其降幅分别达到37.8%和27.0%。(2)海滨雀稗间作对开棚露地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间作使菜田土壤电导率(EC)减少了16.0%;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间作均显着降低了甜椒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达到24.3%、18.9%、20.3%、20.4%、25.1%。开棚降雨淋洗对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与降雨淋洗前相比,无草对照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Na+、Ca2+、Mg2+、SO42-和土壤电导率(EC)分别下降了40.1%、58.4%、11.1%、28.6%、42.7%、34.8%、51.5%、23.3%和26.5%,而草坪植物间作能够减少降雨淋洗过程中土壤盐分和营养成分的流失,其对减少效应表现为海滨雀稗≥杂交百慕大≥假俭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3)草坪植物间作能够有效削减设施菜田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流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风险,海滨雀稗和杂交百慕大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优于假俭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间作的地表径流液中总氮、总磷、COD、SS和电导率(EC)分别削减了72.5%、68.8%、56.4%、71.6%和43.1%;杂交百慕大间作的地表径流液中总氮、总磷、COD、SS和电导率(EC)分别削减75.1%、56.1%、53.5%、69.4%和38.4%。

张贝贝[10](2019)在《甜瓜对盐碱胁迫的形态学与生理生化响应和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盐碱化对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代谢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也是是制约甜瓜设施栽培的主要因素之一。盐碱化环境下,甜瓜品质变差、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其栽培经济价值,这一问题在目前连作年限增加和大量化肥施用的情况下日趋严重。本论文以甜瓜品种‘新银辉’为实验材料,利用NaCl、NaHCO3单独处理和NaCl+NaHCO3复合处理模拟盐渍化环境,以霍兰格营养液为对照,观测了盐渍化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NaCl处理浓度为:种子:0、50、100、150、200、250 mmol/L;幼苗:0、50、100、200 mmol/L NaHCO3处理浓度为:种子:0、30、60、90、120mmol/L;幼苗:0、30、60、90 mmol/LNaCl+NaHCO3复合处理浓度为:0+0、25+12.5、50+25和100+50 mmol/L。测定盐碱胁迫下甜瓜的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对NaCl和NaHCO3复合处理后0 h、6 h和48h的甜瓜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探讨甜瓜幼苗对盐碱胁迫的分子响应。研究结果将为解决盐碱化土壤中的甜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0 mmol/L的NaCl处理可以促进甜瓜种子的萌发,发芽率、发芽速度、胚根长、胚轴长和鲜重均高于对照;大于100 mmol/L的NaCl抑制了种子萌发。(2)NaHCO3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抑制效应也与处理浓度和时间呈正比,种子胚根长、胚轴长和鲜重等形态学指标均随着处理浓度升高而下降。(3)NaCl和NaHCO3复合处理的抑制作用存在类似的浓度依赖效应。盐碱复合胁迫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活性氧代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复合处理后48 h内甜瓜种子SOD活性出现高于对照大幅度上升趋势;CAT和POD活性均呈升-降-升趋势;MDA含量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持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4)50 mmol/L的NaCl可以促进甜瓜幼苗的生长,株高、根长和鲜重等均高于对照。超过100 mmol/L的NaCl会对幼苗株高、鲜重、根长和茎粗等形态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幼苗叶片出现黄化和萎蔫,根生长停滞甚至萎缩;随处理时间延长,高浓度的NaCl最终会对幼苗产生致死效应。NaHCO3处理也抑制了甜瓜幼苗的生长,株高、根长和鲜重等形态指标均低于对照,90 mmol/L的NaHCO3处理下的甜瓜幼苗出现叶片黄化、根系萎缩的现象。NaCl和NaHCO3复合处理抑制了甜瓜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胁迫浓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增加,逐步增强。(5)NaCl和NaHCO3复合处理后甜瓜幼苗叶片H2O2含量表现为升降升的趋势;SOD活性先升后降;CAT活性降-升-降,POD活性先降后升;MDA含量表现为升降升趋势;Pro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光合作用相关指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变化不显着,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先降后升,与对照差异明显;qP整体都呈下降趋势,而NPQ呈上升趋势;调节性耗散量子产额Y(NPQ)和非调节性耗散量子产额Y(NO)均表现为先升后降。(6)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0 mmol/L NaCl+25 mmol/L NaHCO3复合处理模拟的盐碱胁迫组和未处理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取样点为6 h和48 h。本研究共完成12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4.69Gb Clean bases和250.39 Mb Clean reads,平均每个样品产出6.22 Gb Clean bases和20.86 Mb Clean reads,Q30碱基百分比在90%以上。将各样品的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序列中,比对效率为90.32%93.19%,另外还发现474个新基因。基于比对结果,对样品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平均每个样品大约有52,00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且以基因区SNP位点居多,同时也发现该甜瓜品种的杂合型SNP位点所占比例很小,仅为2.8%左右。另外,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每个样品中都有12种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类型,AS类型在盐碱胁迫和对照条件下是一样的,但是在盐碱胁迫下样品的AS发生事件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样品数量,并且以TSS和TTS发生的数量为最多,说明3’和5’外显子剪切在盐碱胁迫响应中占主导地位。(7)通过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6 h对照和处理组(H6 vs T6)有370个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包括216个上调基因和154个下调基因;48 h对照和处理组(H48 vs T48)有325个DEGs,包含91个上调基因和234个下调基因,H6 vs T6和H48 vs T48共表达基因77个。通过DEGs的GO分类注释发现,在盐碱胁迫早期(6 h)主要影响细胞膜和转录因子功能,甜瓜对盐碱胁迫产生一定的抗性,在盐碱胁迫后期(48 h)影响了细胞内部的功能,对甜瓜进一步产生毒害作用。对DEGs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盐碱胁迫主要影响甜瓜的代谢,所涉及的通路在所有的KEGG通路中所占比例为70.28%(H6 vs T6)和68.76%(H48 vs T48)。对H6 vs T6组和H48 vs T48组中显着富集的前20个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盐碱胁迫早期甜瓜主要是通过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昼夜节律的改变提高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而随着盐碱胁迫时间的延长加重了甜瓜受损的程度,并造成了DNA损伤,严重影响了甜瓜的生长和发育。最后利用荧光定量实验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18个DEGs在盐碱胁迫后0 h,6 h,12 h,24 h和48 h的表达情况,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二、盐碱地蔬菜栽培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蔬菜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盐害及植物的耐盐机理概述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2 植物的耐盐机理
    2 热害与植物的耐热机理概述
        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2.2 植物的耐热机理
    3 盐热交叉适应
        3.1 交叉适应现象
        3.2 盐热交叉适应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的培养与处理方法
        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1.2 NaCl处理
        1.3 高温处理
    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1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2.2 含水量的测定
        2.3 蛋白质、叶绿素、质膜透性的测定
        2.4 光合作用和叶素绿荧光的测定
        2.5 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测定
        2.6 氧化指标的含量测定
        2.7 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的测定
        2.8 代谢组学分析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盐热交叉胁迫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 两种大白菜耐盐性和耐热性比较
        2.1 盐热胁迫对两种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2.2 盐热胁迫对两种大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盐热胁迫对大白菜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3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3.1 盐热交叉胁迫对两种大白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 盐热交叉胁迫下大白菜的叶绿素荧光的特征
    4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1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4.2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4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 盐热交叉胁迫后的氧化损伤
        5.1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5.2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O_2~(·-)含量的影响
        5.3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6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6.2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6.3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6.4 盐热交叉胁迫对大白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7 代谢组学分析
        7.1 QC样本评估图
        7.2 主成分分析
        7.3 样本相关性热图
        7.4 PLS-DA分析
        7.5 差异火山图
        7.6 PLS-DA置换检验
        7.7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概况
2 黄河三角洲传统盐碱地改良效果和局限性
    2.1 修建台田模式
    2.2 淡水泡田压盐碱法
    2.3 井灌井排法
    2.4 暗管排盐法
    2.5 农业生物法
    2.6 化学法
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新模式
    3.1 盐碱地特色中草药的开发利用
    3.2 耐盐碱特色蔬菜的开发利用
    3.3 耐盐碱特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建议
    4.1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生态优先的河口湿地和盐碱地旅游发展新模式
    4.2 立足盐碱地生态环境,创新盐碱地种植模式和制度,发展特色和功能农业
    4.3 加强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重视企业的带动作用
    4.4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高科技和新模式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沿海滩涂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1.2.1 滩涂土地资源概况
        1.2.2 滩涂土地开发利用概况
        1.2.3 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1.3 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概况
        1.3.1 概况
        1.3.2 污泥的资源价值
        1.3.3 污泥处置方式
        1.3.4 污泥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的可行性
        1.3.5 污泥土地利用的风险性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快速培肥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2.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2.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2.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5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及水稻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施用生活污泥对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滩涂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
        3.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3.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3.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根基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4.3.2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4.3.3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4.3.4 施用生活污泥对早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3.5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甜高粱、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5.3.2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5.3.3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5.3.4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3.5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玉米、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6.1.1 土壤团聚体
        6.1.2 土壤容重
    6.2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盐分和pH的影响
        6.2.1 土壤盐分
        6.2.2 土壤pH
    6.3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6.3.1 土壤有机碳
        6.3.2 土壤氮、磷养分
    6.4 外源有机物施用对滩涂盐碱地作物生长的影响
        6.4.1 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2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3 生活污泥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6.4.4 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6.4.5 生活污泥与污泥蚓粪施用对作物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6.4.6 经济效益分析
    6.5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1 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2 污泥蚓粪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6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改良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7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优势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
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可行性和优势
    2.1 芦笋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
    2.2 芦笋是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作物
    2.3 黄河三角洲具有高质量芦笋生产和出口区域优势
    2.4 芦笋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2.5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芦笋种植的经验
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
    3.1 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3.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关键生产技术
    3.3 延长产业链,提高芦笋产品附加值
    3.4 保护环境、改良生态是黄河三角洲芦笋产业发展的前提
    3.5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从业者科技水平

(6)盐土农业 激发农业更多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盐碱地分布及改良现状
大力开发盐土农业
    盐土农业与耐盐植物
    国内外发展概况
耐盐种质资源开发与鉴定
    分布
    引种驯化与分子育种
    耐盐性鉴定
耐盐蔬菜的推广应用
    自然耐盐蔬菜
        冰菜
        盐地碱蓬
        海芦笋
    转耐盐基因蔬菜
展望

(7)“三位一体”锻造 脱贫致富“金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聚焦“可复制、可推广”探索管用、好用脱贫新路径
立足持久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人才之基
着眼脱贫攻坚新动能推动“第一书记”发挥“第一作用”

(8)天津滨海盐渍土壤发展设施农业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盐碱土壤面积、分布及特点
2 设施蔬菜发展中的土壤问题
3 滨海地区盐渍土壤上发展设施农业
    3.1 实施滨海盐渍土壤改良技术
    3.2 在沿海的盐碱荒地土壤上发展设施蔬菜
4 滨海盐渍土壤设施栽培技术模式
    4.1 盐渍土壤工程改良栽培模式
    4.2 盐渍土壤膜下控盐滴灌栽培模式
    4.3 盐渍土壤基质栽培模式

(9)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控制方法
    1.3 生草栽培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3.1 生草覆盖栽培在果园生产上的应用
        1.3.2 生草栽培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1.4 草坪植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土壤盐分和花椰菜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椰菜生物量和花球产量
        2.2.2 花椰菜花球品质
        2.2.3 花椰菜、草坪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硝酸盐含量
        2.2.4 花椰菜根际土壤盐分含量
        2.2.5 花椰菜根际土壤化学性状
        2.2.6 草坪植物对盐分和磷、钾的吸收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控制
        2.3.2 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开棚露地土壤盐分和甜椒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甜椒果实产量和生物量
        3.2.2 甜椒品质
        3.2.3 甜椒、草坪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硝酸盐的含量
        3.2.4 甜椒根际土壤盐分含量
        3.2.5 甜椒根际土壤化学性状
        3.2.6 单位面积草坪植物地上部分鲜重以及盐分和磷钾的吸收
        3.2.7 降雨对菜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开棚淋洗栽培对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3.3.2 间作对露地蔬菜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2.1 地表径流的收集
        4.1.2.2 土壤渗滤液的收集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生等量径流的时间和降雨量
        4.2.2 设施菜田地表径流液中营养物质含量
        4.2.3 设施菜田地表径流液中盐分和pH含量
        4.2.4 设施菜田土壤渗滤液中营养物质含量
        4.2.5 设施菜田土壤渗滤液中pH和盐分的含量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甜瓜对盐碱胁迫的形态学与生理生化响应和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
    2 盐害的作用机理
        2.1 渗透胁迫
        2.2 离子伤害
    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3.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芽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及植株形态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3.4 盐胁迫对植物活性氧保护酶的影响
        3.5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6 转录组测序
    4 研究内容
        4.1 NaCl和NaHCO_3 对甜瓜种子萌发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下甜瓜转录组测序分析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aCl和 NaHCO_3 对甜瓜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处理对甜瓜种子发芽情况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NaHCO_3 处理对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和淀粉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NaCl和 NaHCO_3 处理对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种子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MDA的影响
        3.4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5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NaCl和 NaHCO_3 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NaHCO_3 溶液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4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H2O2 的影响
        2.5 NaCl和 NaHCO_3 复合溶液对甜瓜幼苗SOD、CAT、POD的影响
        2.6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MDA的影响
        2.7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Pro的影响
        2.8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2.9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10 NaCl和 NaHCO_3 复合处理对甜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模拟盐碱胁迫下甜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测序数据
        2.2 SNP位点分析和可变性剪切事件预测
        2.3 甜瓜中响应盐碱胁迫的差异基因分析
        2.4 盐碱胁迫抑制甜瓜的生长和发育
        2.5 盐碱胁迫影响甜瓜的抗氧化能力
        2.6 盐碱胁迫影响甜瓜渗透调节能力
        2.7 RT-qPCR验证实验
    3 讨论
        3.1 基因结构
        3.2 GO注释
        3.3 KEGG富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盐碱地蔬菜栽培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白菜对盐热交叉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D]. 刘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J]. 王兴军,侯蕾,厉广辉,赵传志,赵术珍,夏晗.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8)
  • [4]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D]. 左文刚. 扬州大学, 2020
  • [5]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发展芦笋产业的优势与措施[J]. 厉广辉,侯蕾,夏晗,赵传志,赵术珍,范仲学,尹俊玉,王兴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4)
  • [6]盐土农业 激发农业更多可能性[J]. 陈红新. 蔬菜, 2020(01)
  • [7]“三位一体”锻造 脱贫致富“金钥匙”[J]. 孙洁,刘晓华. 中国农村科技, 2020(01)
  • [8]天津滨海盐渍土壤发展设施农业可行性分析[J]. 高贤彪,肖辉. 天津农业科学, 2020(01)
  • [9]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D]. 胡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甜瓜对盐碱胁迫的形态学与生理生化响应和转录组分析[D]. 张贝贝.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盐碱地蔬菜种植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