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代”的消失——论铁凝女性审美意识的嬗变

“少女时代”的消失——论铁凝女性审美意识的嬗变

一、“少女时代”的远逝——铁凝女性审美意识流变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姜诗萌[1](2019)在《铁凝与孔枝泳9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研究 ——以《大浴女》和《像犀牛独角一样只身前行》为中心》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主义文学在中韩两国文坛异军突起、全面繁荣的年代。外因来看,西方六七十年代女权理论的成熟为中韩女性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因上看,中韩两国90年代处于政治清明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女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本文选择铁凝与孔枝泳二位在中韩两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二位的女性主义作品《大浴女》和《像犀牛独角一样只身前行》进行比较研究,对比中韩女性的生命进程、作家的创作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的原因,全面把握90年代中韩女性文学的创作,期待能为日后的中韩女性主义比较文学领域添砖加瓦。本文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对比中韩女性的成长环境、生存环境与爱情经历,通过对女性主人公生命形式的比较,分析作家女性创作的异同。第二章对比了作家创作的异同点,隐性自传手法与反思对话体作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独特标志,展现了两部作品的时代叙事特色;“第三性”和二分法的写作视角则展现了二位作家创作诉求的不同。第三章以社会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及作家的时代记忆解析作家诉求的异同。政治独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女性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和女性性意识的解放也分别影响了中韩女性文学的创作诉求。此外,特殊的政治记忆也影响了在二位作家的女性写作。

王晓娜[2](2015)在《走向经典—铁凝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铁凝作品的经典化,梳理铁凝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借此来一窥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经典化的复杂情况,是一个颇具价值和意义的命题。关于铁凝作品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是如何走向经典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前经典化时期的构建。1957年出生的铁凝自1973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到1984年底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作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铁凝在早期取得的成绩,除了铁凝自身的创作才华和农村插队期间所获得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河北优秀老作家徐光耀、孙犁等人对后辈作家的大力提携和引介也是极其重要的;早期铁凝的作品发表的主要阵地在河北省主要文艺刊物《河北文艺》,彼时的编辑张庆田对铁凝的作品的推介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后,在前经典化构建时期,当时着名的作家评论家如茹志鹃、雷达、王蒙、贺绍俊等人对铁凝作品的批评,对其传播和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章,走向经典。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文学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凝被文艺圈和大众所知,第一步便是从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奖项开始的,获奖使她在走向经典之路上获得了助力;同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官方媒介通过刊登她的文章这一方式的肯定,以及《哦,香雪》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影视改编,这两种分别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声音,也是她走向经典的重要因素。第三章,学术交融中的经典建构。铁凝作品在中学教材和大中专院校的《大学语文》里出现,扩大了铁凝及其作品的认知度;走进权威文学史,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王庆生的《中国当代文学》、杨匡汉和孟繁华编写的《共和国文学50年》、董健、丁帆、王彬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当代权威文学史里面,女性文学篇章,铁凝是一位不可回避的作家,这也是对铁凝和她的作品的经典地位的一种肯定,至少在女性文学这一领域内。

谢韵[3](2013)在《《哦,香雪》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文件精神,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被编入中职语文教材。该小说作为一种女性纯真的呼唤与呐喊,成为当时中国文学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也为显示中国文学当中女性文学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而小说阅读则是当代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活动,小说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多数停留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上,对小说的阅读缺乏更深层次的解读,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未能高屋建瓴地全面系统地把握《哦,香雪》的文本解读与教学。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小说艺术特色、比较阅读四个方面入手,对《哦,香雪》的阅读反应进行梳理和归纳,并从该作品的课堂教学入手,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宗旨,对该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学生所处时代与文本创作所处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的文本解读的不一致,要求教师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存在于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文本与读者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刘浩[4](2011)在《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王安忆总能以出色的作品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瞩目和好评。在王安忆的各类小说创作中,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小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小说充分体现出王安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自觉关注、对女性心理的敏锐洞察。我之所以把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王安忆这方面的小说创作摆脱了父权制文化和男性话语的束缚,解构和颠覆了男权主义,形成并建构女性自己的文学空间,致力于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建设。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二章主要阐述女性成长主题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演变,“五四”启蒙运动对“人”的发现,引发了妇女解放运动,女性的成长才真正地浮出了历史的地表。“五四”女作家凌叔华、冯沅君、庐隐等人率先揭示出从对父权制的认同和内化中解放出来的现代女性所迈出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第一步。丁玲、萧红、张爱玲更是深刻地揭示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为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及奴性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女作家笔下的女性成长是置身于革命的话语之下的,这些女性形象实际上是男性主导话语的替代品,在她们的身上消弭了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新时期以来,张洁、张辛欣、铁凝、陈染、林白等许多女作家对女性成长的探讨更加的深入和细腻。第三章抓住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成长的不同时代背景的特征来论述女性成长的呈现,比如说在80年代初的“人性复归”的社会思潮下书写的青春自叙转“雯雯系列”,这些作品注重女性作为主体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微妙的心灵感觉、真切的生命体验;在80年代中后期,新启蒙解放思潮和女性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已成燎原之势的情况下王安忆创作了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此类小说从审美的态度看待和描写性,卸掉了几千年父权制压迫下形成的心理重负,开始回归女性身体欲望的本真状态;在9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成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的时候,王安忆创作了《长恨歌》等作品,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中,洋溢着知识分子的理性光芒,而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敏锐地捕捉了随着愈演愈烈的城市化进程,置身于城乡文明的冲突中的女性生活和心灵发生的变化,创作了《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作品,不同于底层文学对进城女性的简单化描写,王安忆笔下的这些女性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以坚强的韧性一点一点地争取生活的希望,有着宠辱不惊的淡定和从容,有着对命运自主的抗争的韧性,诸如富萍。第四章主要从性别文化、社会文化的角度阐述王安忆小说女性成长主题的文化隐喻。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主要分为社会文化隐喻和性别文化隐喻,比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本身就是一部城市生活的风俗史,她代表和体现着市民理想,王琦瑶在动荡变迁的城市安身立命的从容和坚韧,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中的性别文化隐喻最为突出,王安忆在“三恋一岗”中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有精神向往也有肉体欲望的女性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男权统治造就的女性的从属和弱势心理,颠覆了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话语霸权,打破纯粹以男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呈现出对于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

曹琼娜[5](2010)在《张洁创作风格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作家张洁的文学创作历程,风格变化是很鲜明和典型的。本文围绕张洁审美风格前后四个时期变化展开论述,分别为第一阶段审美期,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表现为对理想的憧憬与赞美,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张扬;第二阶段变奏期,表现在创作中的是张洁在这一时期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单纯美好的理想追求变为遭遇碰壁后的沮丧,作家对之前的一些看法开始发生怀疑;第三阶段审丑期,在这一时期张洁把写作焦点放在批判上,尖刻犀利的笔锋开始触向社会陈规陋习、男权意识问题等等;第四阶段为平和冲淡的写作时期,作家在这一时期创作心态归于平静、超脱世俗、追求神秘虚幻的创作之境,并尝试在创作风格上新的改变。张洁文学创作风格四个时期的典型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去阐述,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理念重点探讨其中的主观原因。同时,在女性情怀抒写和宏大叙事方面将张洁与其他女作家进行了简单比较,由此突显出张洁文学创作中游离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性,以及她文学创作在现实关怀和女性抒写两方面的独特性。

杨晓宇[6](2009)在《“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文中研究表明铁凝是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其人生经历和政治身份都很特殊。家庭出身和童年经验影响着她的创作,农村生活的特殊经历赋予她洞察生活的独特视角,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姿,富含生命意蕴和哲理。同时,独特的政治身份也让铁凝对人性的思考更加透彻、深刻。铁凝25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7岁成为作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理事,39岁担任作协副主席,49岁当选作协主席,这些经历都给了她洞悉世界的双重视角:城里的、乡下的;男人的、女人的。所以她能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历史与现状,对女性意识进行反思。铁凝是一位女性作家,却能跳出性别自赏的圈子去描述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正是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探讨作家对女性关注角度的变化。在聚焦女性的同时铁凝瓦解了笔下的男性,所以文章也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铁凝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利文艺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变得更加宽容,中国当代文坛呼唤“性别诗学”的诞生。它与儒家“和”思想有某些相似点,追求“阴阳互补”、男女两性“和而不同”。铁凝意识到了解构并不是女性主义的出路,寻求双性和谐之途才是最切要的问题。于是她在两性不可或缺,互相依存的认知前提下,对两性关系进行反省。于是,在她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笨花》中,实现了她对男性形象的修复,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铁凝向男性社会的妥协,而是昭示了其对两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体现了一种更为温和宽厚的理解和关怀,大大地拓宽了女性文学的精神空间。前言部分概述铁凝及其创作。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和”的文化内涵及铁凝女性小说的题材来源。第二章深入文本,分析铁凝笔下四个主要类型的女性形象,四种类型的女性体现着铁凝人生阅历的丰富及其对女性思考层次的深入。早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女性,体现的是少女时代的铁凝对理想纯真女性的赞美,这是远离世俗的一类女性;“司猗纹系列女性”和“尹小跳系列女性”体现了逐渐走向成熟的铁凝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入了历史性思考;“同艾系列女性”是铁凝对传统母性形象的描摹,这类女性性格隐忍而不甘,包容而无奈,在她们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第三章重点分析铁凝笔下的男性形象,通过探讨铁凝在塑造男女形象时的不同立场,发掘她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第四章阐述铁凝对女性意识的反思及其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结论部分探讨铁凝在拓宽女性文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牛笑冰[7](2009)在《论铁凝小说中的“节制之美”》文中指出本课题以铁凝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铁凝创作审美观照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制之美”,并试图从文艺学、心理学等方面阐述这一特征,以此突现铁凝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并探究其“节制之美”的根源所在及其局限性。通过对这一论题的剖析,来丰富目前日益繁荣的铁凝研究。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中寻根溯源,阐述了孔子思想及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节制”观念,进而论述这一美学思想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京派”文艺理论中的“心理距离说”和“移情说”,以及由此形成的“京派”文学和谐节制的美学景观。在作品题材和审美意境等诸多方面铁凝和“京派”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这基本可以看作“节制之美”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脉相承。具体到铁凝的文学创作中,笔者将从其小说创作中审美、叙事以及女性意识三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文学魅力来进一步阐释“节制之美”的美学风格。在表现悲剧题材时,铁凝因受到儒家传统文化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意识影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悲剧性审美原则;在文学风格方面铁凝从不固守在某一特定领域,她常变常新,从不将某一种风格演绎到极致,而是在“不到顶点”的最美妙时刻开始她下一个文学风格的探索。在叙事方面,铁凝找到了“节制”这把钥匙,极为出色的处理了身体与写作的关系,避免了女性作家因放纵自我性别优势而过度依赖身体经验,使作品丧失其深刻性的弊端。在小说情节处理上,铁凝追求一种“猝不及防”的美,具体表现如以一个疑问句作为小说的结尾,还有对故事结局的留白性处理。这种“节制”的叙事原则和策略给小说文本带来了更多的阐释空间。作为一位非女性主义女作家,铁凝在小说创作中常常主动隐去自己的女性身份,运用超性别视角进行更为客观冷静的叙述。另外她的极高的政治身份也对其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论文的最后,笔者探讨了形成铁凝文学创作“节制”思想的根源及其局限性,力图使观点的阐述更为理智、客观和全面。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将研究对象还原到具体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并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析,透视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节制”思想,从而得出较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代柯洋,宋小娟[8](2009)在《重解《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铁凝小说中的位置》文中研究表明《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直被人们视为铁凝早期创作的代表作;然而若从铁凝的整个创作过程来思考,从纯洁女性的刻画,女性自我意识的描述,以及对女性世界中男性的批判等角度来分析,把《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定位在铁凝创作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更为恰当。

尹秋群[9](2008)在《张扬与遮蔽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由欣欣向荣走向逐渐冷清的现实,笔者试图从女性文学写作姿态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进行反思。即分析女性文学用张扬女性意识的写作姿态介入文学写作的原因与表现,指出其产生的不良后果,探讨实现女性文学真正目的恰当方式。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张扬:对遮蔽的反抗”,主要梳理了女性长久以来被遮蔽的历史,分析了女性意识全面觉醒的原因,并概述了90年代女性文学以高涨的热情与张扬的写作姿态反抗男权中心话语遮蔽的种种努力。第二章:“重陷遮蔽:张扬之后的尴尬”,主要指出女性文学在张扬地反抗过后,又制造了一些新的遮蔽,背离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初衷。第三章:“尴尬之因及脱困之路”,主要分析女性写作陷入尴尬的社会、文化及自身原因,探讨女性文学的真正目的及实现女性文学理想的恰当途径。

钟和燕[10](2007)在《论铁凝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人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凝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以对女性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引起批评界的瞩目。其文本在呈现性别意识的同时又具有超越性别的意识。铁凝利用“双性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揭示、反思、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对女性个体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期建立起真正的女性文化。正是这种成熟的女性意识使铁凝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把铁凝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研究铁凝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女性与男性情感纠葛、女性与女性的内讧关系、女性与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铁凝小说体现的女性创作特征四部分,探寻铁凝对女性朋友的关怀和对个体生命生存意义不倦勘察的主题。

二、“少女时代”的远逝——铁凝女性审美意识流变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女时代”的远逝——铁凝女性审美意识流变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铁凝与孔枝泳9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研究 ——以《大浴女》和《像犀牛独角一样只身前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二节 前期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女性生命形式之探析
    第一节 成长境遇:畸形父权制家庭下成长的另类之花
        一、尹小跳:游走在道德与伦理间的异类
        二、徐慧婉:挣扎在父权制家庭里的叛逆者
    第二节 生存境遇:自强不息的文字工作者
        一、尹小跳:游刃有余的单身女编辑
        二、徐慧婉:命途多舛的离婚女作家
    第三节 爱情境遇:告别旧爱,迎接新生
        一、尹小跳:敢爱敢恨的精神流浪者
        二、徐慧婉:外柔内刚的胆小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铁凝、孔枝泳创作异同之比较
    第一节 铁凝、孔枝泳创作之同
        一、隐性自传性色彩
        二、反思对话体
    第二节 铁凝、孔枝泳创作之异
        一、创作视角之异:第三性与二分法
        二、创作诉求之异:构建自我与控诉社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凝、孔枝泳创作异同之溯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政治化进程
        二、经济发展进程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儒家思想的桎梏
        二、女性性意识与个人幸福的追求
    第三节 作家时代体验
        一、文革与伤痕文学
        二、“386一代”之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走向经典—铁凝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略论
        一、“经典”是什么
        二、“文学史经典”与“文学经典”
        三、“经典化”——经典形成的诸要素
        四、铁凝“经典化”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铁凝研究现状
        一、整体研究
        二、文本研究
        三、方法论研究
第一章 经典的前期建构
    第一节 引导——与徐光耀、孙犁等作家前辈的交往
        一、徐光耀——“文学启蒙老师”
        二、孙犁——文学领路人
    第二节 推介——与张庆田等编辑工作者的联系
        一、铁凝与《河北文艺》
        二、“新苗”专栏与文学学习班
        三、《河北文艺》的“换稿事件”
第二章 走向经典
    第一节 获奖——强大的助力
        一、文学奖
        二、获奖后
    第二节 官方媒介与影视改编——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声音
        一、官方的声音——《人民日报》
        二、改编的力量——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双向互动
第三章 学术交融中的经典建构
    第一节 教育体系——经典化的重要“推手”
        一、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
        二、文学经典与中学教育
        三、文学经典与大学教育
    第二节 走进教材及权威文学史
        一、走进教材
        二、走进文学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铁凝年谱简编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哦,香雪》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哦,香雪》的人物形象解读
    一、“香雪”形象的解读
    二、“香雪”形象的描写研究
    三、其他人物形象的解读
第二章 《哦,香雪》的主题研究
    一、矛盾冲突说
    二、和平对话说
第三章 《哦,香雪》的艺术特点研究
    一、诗意语言研究
    二、小说意象研究
    三、小说叙事方式研究
第四章 《哦,香雪》的比较阅读
    一、沈从文《边城》与《哦,香雪》的比较阅读研究
    二、孙犁的《荷花淀》与《哦,香雪》的比较阅读研究
第五章 《哦,香雪》在语文教学观照下的阅读反应
    一、回归教材,解读文本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现状
    三、学生的阅读接受现状
第六章 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4)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女性"成长"主题在新文学中的迁变
    2.1 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2.2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3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的发展
    3.1 人性复归下的女性"成长"
    3.2 启蒙解放下的女性"成长"
    3.3 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成长"
    3.4 城市化进程中的女性"成长"
4 王安忆小说女性"成长"主题的生成及文化隐喻
    4.1 从王安忆的"成长"看作品中的女性"成长"
    4.2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的文化隐喻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张洁创作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风格与作家的关系
        1.1.1 文学风格的含义及表现
        1.1.2 中外风格观的差异
        1.1.3 风格与作家的关系
        1.1.4 辩证的文学风格观
    1.2 张洁创作风格的研究现状
        1.2.1 有关张洁创作风格分期的划分
        1.2.2 目前学术界对于张洁创作风格变化原因的研究
        1.2.3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张洁创作风格的演变
    2.1 "爱,是不能忘记的"——从抒情到写实的转变
    2.2 "无穷思爱"——从忧郁到嘲弄的转变
    2.3 "爱,是不能指望的"——从嘲弄到庸常的转变
    2.4 "无字我心"——回归平和与冲淡、追求神秘色彩
第三章 张洁创作风格变化的原因
    3.1 客观原因:时代背景与文学环境的影响
        3.1.1 八十年代初期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的精神诉求
        3.1.2 女性文学理论的影响
        3.1.3 1985年后小说界的新动态
        3.1.4 90年代文学的"向心"与"离散"
        3.1.5 家族叙事的兴盛
    3.2 张洁创作风格变化的主观原因
        3.2.1 张洁作品的自传性色彩
        3.2.2 "我的思想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
第四章 张洁创作风格的意义与局限
    4.1 女性创作的先锋姿态及其意义所在
        4.1.1 先锋的意义所在——最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4.1.2 女性意识与张洁的契合
        4.1.3 比较:张洁女性审美的独特性(与陈染、林白等比较)
        4.1.4 思想的先锋性
    4.2 张洁的现实主义及其局限
        4.2.1 张洁创作的主观性与现实性
        4.2.2 比较:张洁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4.2.3 张洁创作的矛盾性:游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和"的文化内涵及铁凝女性小说的题材来源
    第一节 "和"的原始意义及文化演进
    第二节 知青生活与乡村视角
    第三节 家族记忆、童年经验与城市关照
第二章 梦想·现实·理想——女性形象的逐层展开
    第一节 诗意的女人——香雪系列女性
    第二节 病态的女人——司猗纹系列女性
    第三节 自救的女人——尹小跳系列女性
    第四节 传统的女人——同艾系列女性
第三章 "和"视阈下的性别书写——和谐理想下男性形象的呈现
    第一节 软弱的男性——缺席的在场者
    第二节 暴虐的男性——压抑女性的他者
    第三节 理想的男性——与女性相和的仁者
第四章 重建两性和谐的性别诗学
    第一节 话语·女性主义反思
    第二节 寻找女性主体意识的史学意义
    第三节 性别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铁凝小说中的“节制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节制之美"的理论探源及发展
    1.1 节制之美的理论探源
    1.2 “京派”的“节制”美学思想与铁凝创作
第2章 铁凝小说审美中的"节制"
    2.1 铁凝小说悲剧意识的"节制"
    2.2 铁凝文学风格的"节制"特色
第3章 铁凝小说中叙事的"节制"
    3.1 铁凝小说中身体书写的"节制"
    3.2 铁凝小说中情节处理的"节制"
第4章 铁凝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节制"
    4.1 非女性主义写作
    4.2 铁凝的"政治身份"写作
    4.3 对"节制"的冷静反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张扬与遮蔽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张扬:对遮蔽的反抗
    1.1 被遮蔽的历史
        1.1.1 贬为附庸
        1.1.2 消泯性别
    1.2 女性的觉醒
        1.2.1 社会转型的影响
        1.2.2 文化理论的冲击
        1.2.3 写作传统的继承
    1.3 张扬的反抗
        1.3.1 以“私语”突围男权话语
        1.3.2 用“女性神话”拆解男性神话
第二章 重陷遮蔽:张扬后的尴尬
    2.1 幽闭自恋遮蔽公共空间
        2.1.1 “小女人情结”放弃大众空间
        2.1.2 贵族化倾向疏离女性群体
    2.2 “独语”姿态遮蔽“对话”目的
        2.2.1 拒绝男性阻碍双性对话
        2.2.2 “女性神话”隐含女权话语
    2.3 欲望叙事遮蔽精神内涵
        2.3.1 欲望泛滥
        2.3.2 沦为“被看”
    2.4 理性申诉遮蔽文学本质
        2.4.1 艺术粗糙
        2.4.2 深度缺乏
第三章 尴尬之因及脱困之路
    3.1 尴尬之因
        3.1.1 男权与商业的合谋
        3.1.2 理论的缺陷与误用
        3.1.3 主体意识的欠成熟
    3.2 脱困之路
        3.2.1 文学目的
        3.2.2 实现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论铁凝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当女性面对男性:遭受挤压
    (一) 无邪的少女生活:从香雪到沈小凤
    (二) 坎坷的女性命运:从“三垛一门”到《大浴女》
    (三) 女性突围之路:从司绮纹到尹小跳
二、当女性面对女性:发生内讧
    (一) 姐妹关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女主人公另一个自我以及内心深处真实的欲望
    (二) 玫瑰内战:揭示出女性精神世界的可悲
三、当女性面对自身:艰难觉醒
    (一) 传统女性:自我束缚,遵循“三从四德”的要求,维护男性社会的传统文化
    (二) 现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讲求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铁凝小说创作中的女性特征
    (一) 浓郁的女性色彩
    (二) 独特的女性象征体系
    (三) 从性别写作到超越性别写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少女时代”的远逝——铁凝女性审美意识流变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凝与孔枝泳90年代女性主义小说研究 ——以《大浴女》和《像犀牛独角一样只身前行》为中心[D]. 姜诗萌.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走向经典—铁凝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晓娜. 河南大学, 2015(06)
  • [3]《哦,香雪》阅读研究[D]. 谢韵.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4]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D]. 刘浩. 郑州大学, 2011(04)
  • [5]张洁创作风格论[D]. 曹琼娜. 西北大学, 2010(10)
  • [6]“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D]. 杨晓宇.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7]论铁凝小说中的“节制之美”[D]. 牛笑冰. 河北大学, 2009(03)
  • [8]重解《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铁凝小说中的位置[J]. 代柯洋,宋小娟. 铜仁学院学报, 2009(01)
  • [9]张扬与遮蔽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反思[D]. 尹秋群. 中南大学, 2008(01)
  • [10]论铁凝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人生[D]. 钟和燕. 南昌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少女时代”的消失——论铁凝女性审美意识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