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管理》第13卷(2001)总目录

《研发管理》第13卷(2001)总目录

一、《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3卷(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润[1](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邓雷[2](2017)在《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吁简本《水浒传》研究以来,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关于简本《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依然很少,不少简本《水浒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更不必说对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将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八卷本、三十卷本等十六种简本基本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对诸简本进行系统划分,诸如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属于嵌图本系统,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属于嵌图本后续本系统,基本以系统为单位,以系统底本的刊刻时间为轴,对诸种简本逐一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仅对单一的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比对,力求将其置于整个《水浒传》版本链条中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文字校勘、精确的数据分析以及详尽的文本比对等方法,对诸简本的版本系统进行判别,梳理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对之前不少未受关注的简本《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如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等。其二,对所有的《水浒传》简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三,使用传统文字比勘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王智兰[3](2016)在《闽台佛教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台隔海相望,闽人移民入台早已有之,明郑治台前,福建的佛教信仰应已随移民带入台湾。明郑治台后,福建传统寺院佛教、以观音信仰为主的民俗佛教、居士佛教等随着明郑官兵、文人、民众迁移入台而传入台湾。明郑清代,福建赴台僧人在树立佛教僧人形象、讲经说法、传承法脉、培养僧徒、创建寺院等方面为正统佛教在台湾传衍和发展奠定基础并作贡献。同时,福建移民在台湾构建起与原乡类似的民俗佛教信仰,而民俗佛教的佛教性在台湾被淡化、民俗性被强化。台湾与福建一样存在僧人入住并住持宫庙现象,他们为满足民间民众的需求开展忏经等活动,还利用宫庙培养僧徒、传衍法脉、弘扬佛法。在台湾,民俗佛教比正统寺院佛教更盛。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不因日据台湾而疏远,反而继续维系与延续,台湾僧人前往福建受戒成为台湾佛教界的传统和僧人取得崇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台湾佛教丛林清规仍以传承福建佛教丛林清规为传统。福建佛教界的革新思潮与运动也成为台湾佛教界汲取革新思想、接受新式僧伽教育的重要来源,有理想有抱负的台湾佛学青年前来福建闽南佛学院等处学习、考察,接受福建新式僧伽教育和佛教革新思想洗礼,返回台湾后成为其佛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据时期闽台佛教界的交流成了闽台佛教对日本化佛教的抗争。

陈懿人[4](2016)在《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边疆史地之学十分兴盛,在中国史学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清代边疆史地之学并不等同于西北边疆史地之学,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同样存在着史地之学。探讨以清代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史地之学,有助于推动对清代云南文化与学术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史,增补清代边疆史地之学视域。当然,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本课题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前人智慧,更好地将云南建设为我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本文以清代云南丰富的史地文献为址基,以官修和私家着述史地文献为主线,借鉴西北史地之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有清一代云南史地之学作为一个整体,分三个阶段加以考察。从顺治末年到乾隆时期,是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肇始阶段。标志是康熙年间两部官修的《云南通志》,其为此后的云南史地之学作出了示范。赵元祚的《滇南山水纲目》开创了清代私家学者研究云南史地的先河。嘉庆、道光时期,是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云南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官私着作,无论是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着述思想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阮元、王崧、李诚、师范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而以王崧为首的云南本土学者和以李诚为首的外省学者之间就“云南历史文化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和交锋,较有价值。咸丰朝至清亡,是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终结阶段。官修的标志是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私修的标志是刘慰三的《滇南志略》。这两部着作产生于清末,全面吸收了其前关于云南史地学的研究成果,从官方和私家学者的意义上为清代云南史地学做了总结,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在总结关键人物和代表着作的基础上,本文力所能及地探讨了清代云南史地文献的着述传统、编纂体例,分析和总结了蕴藏其间的理论方法、内涵成就,并通过对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研究拓展了边疆史地之学的视域,最终在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建立起可以与西北边疆史地之学相呼应的“清代云南史地之学”。

王丹[5](2012)在《公司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公司人格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派生诉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次一、公司人格理论演变及其影响二、公司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三、派生诉讼的反对制度: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原因及表现四、结论公司派生诉讼的研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作者对这个题目产生研究的兴趣,最初是源于一种困惑。在阅读英美学者的论文时,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派生诉讼从产生至今,加诸其身

黄宗华[6](2010)在《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文中研究指明国民党江西省的干部训练是国民党整体干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训练团是省政府进行干训的主要机构。江西省的干训,是在国民党的干训政策、蒋介石的干训思想以及国民党的整体干训氛围影响之下,结合省内的具体情况展开的。江西省的干训从1932年开始至1949年结束,历经四个阶段。县政研究会和县政训练所时期,各方面很不完善,但该阶段的干训在“协剿”方面发挥了一定效用,搭建了干训机构的基本架构。政治讲习院时期的训练重心转向区乡镇干部,组织结构、训练规模、训练内容、训练措施比之前有较大进展。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时期,无论从组织健全程度,还是从训练规模、正规化程度等方面来看,都是干训最繁盛的阶段。江西省训练团时期,由于机构的调整与裁撤、国民党的迅速溃败等原因,效果不可与之前同日而语,但转业军官训练是一个亮点。省训团的组织结构经过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责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特别是从政讲院开始变化不大。省训团在发展变迁历程中,逐渐形成—整套教职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职员队伍,而且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干训科目包括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各个班(组)的共同科目大致相同,专业科目则和各班(组)受训学员的实际工作相联系。这种课程设置从总体上来分析与干训目标相匹配,但有些课程与学员的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而且,单科训练时间过短,使得学员不能对课程很好掌握。训练的教材,主要包括孙中山和蒋介石的思想言论、基本政治理论和国民党现行政策、中国历史地理、国民党历史以及传统知识和传统道德、党务、行政工作的实际应用技术等。此外,省训团和各县市训练机构还编辑了部分省情和县情教材。江西省对受训学员的选拔、训练、考核以及服务指导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在选拔方面,江西省制订了严密的选拔程序,但对于学员的思想意识难以考察。对学员的训练,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训育、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为重点,同时辅之于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以军训的方式来对党政干部进行训练,没有考虑到党政干部的特殊性。江西省对学员的考核制订了详细的标准,但是考核方式存在机械、呆板、不能与人事行政相联系的弊端。对学员结业后进行服务指导具有良好的设计意愿,但学员对于无职无权的干训机构缺乏敬畏,因而敷衍了事,造成跟踪辅导流于形式。省训团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境内的其他干训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省训团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同作为国民党的干训机构,从历史渊源、训练模式和内容、时代背景、战略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在举办主体、训练对象、具体训练目标、训练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蒋经国主办的青干班,名义上附属于省训团,但实际是蒋氏的“独立王国”。至于江西各地的训练机构,从组织体系上说隶属于省训团,但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省训团更多的是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本文认为,以省训团为核心的江西省干训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增强了学员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推动了“三保”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民众组训与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干部考察和干部晋升的平台,强化了省政府对各地的了解与监控。但江西省的干训从总体来看是失败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的素质特别是精神素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强化党组织的内聚力和扩大党务的目的。造成干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既存在于训练本身,也存在于国民党江西省和整个国民党的深层次弊端。训练本身存在学员规避训练、单科训练时间太短、训练的方式方法存在弊端、考核标准与方式不科学、受训成绩的运用不够、讲师素质参差不齐、结业后的辅导工作有名无实等问题。但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干部政策、组织结构、廉政建设、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和干部素养、经济发展程度和干训经费等因素。

周露露[7](2008)在《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内涵(二)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判断标准(三)确立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依据(四)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外延二、合法性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概述(二)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一:"法无明文不为罪"(三)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二:"法无明文不处罚"(四)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合法性问题三、普遍管辖原则(一)普遍管辖原则的历史沿革(二)普遍管辖原则的理论基础(三)普遍管辖原则的完整理解四、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指代与内涵(二)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五、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一)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确立(二)理论依据(三)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内容六、保障人权原则(一)国际刑法中确立保障人权原则的基础(二)保障人权原则在实体方面的体现(三)保障人权原则在程序方面的体现七、国际合作原则(一)国际合作原则的含义与特征(二)国际合作原则的主要内容八、结语提到近年来法学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国际刑法无疑会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该学科内诸多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样

周露露[8](2008)在《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内涵(二)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判断标准(三)确立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依据(四)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外延二、合法性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概述(二)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一:"法无明文不为罪"(三)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二:"法无明文不处罚"(四)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合法性问题三、普遍管辖原则(一)普遍管辖原则的历史沿革(二)普遍管辖原则的理论基础(三)普遍管辖原则的完整理解四、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指代与内涵(二)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五、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一)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确立(二)理论依据(三)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内容六、保障人权原则(一)国际刑法中确立保障人权原则的基础(二)保障人权原则在实体方面的体现(三)保障人权原则在程序方面的体现七、国际合作原则(一)国际合作原则的含义与特征(二)国际合作原则的主要内容八、结语提到近年来法学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国际刑法无疑会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该学科内诸多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样

曾粤兴,蒋涤非[9](2008)在《毒品犯罪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政策领域(一)对内政策(二)"毒品合法化"问题(三)对外政策二、刑法学领域(一)立法(二)个罪的解释(三)停止形态(既未遂的判定) (四)《刑法》第357条的理解(五)其他三、诉讼法领域(一)推定与明知(二)侦查手段(三)证据问题四、评论与展望(一)研究视阈方面(二)研究方法方面(三)展望随着"97《刑法》"的颁布实施和"严打"政策的贯彻,毒品和毒品犯罪不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为了学界和实务界炙手可热

曾粤兴,蒋涤非[10](2008)在《毒品犯罪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政策领域(一)对内政策(二)"毒品合法化"问题(三)对外政策二、刑法学领域(一)立法(二)个罪的解释(三)停止形态(既未遂的判定) (四)《刑法》第357条的理解(五)其他三、诉讼法领域(一)推定与明知(二)侦查手段(三)证据问题四、评论与展望(一)研究视阈方面(二)研究方法方面(三)展望随着"97《刑法》"的颁布实施和"严打"政策的贯彻,毒品和毒品犯罪不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为了学界和实务界炙手可热

二、《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3卷(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3卷(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
第一章 简本《水浒传》祖本探考
    前言 材料的择取
    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第二节 祖本分回的问题
    第三节 祖本回数的问题
    第四节 祖本分卷以及卷数的问题
    第五节 简本祖本与繁本关系的问题
    第六节 祖本第九回的问题
    第七节 从引首诗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的品质
第二章 《京本忠义传》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节 前人关于《京本忠义传》的研究
    第二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歧路与困惑
    第三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版本启示
第三章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种德书堂本与容与堂本比对研究
    第三节 种德书堂本中的田王故事
第四章 插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插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卷数、回数、回目比对
    第三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插图、插图标目比对
    第四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正文比对
第五章 评林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评林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轮王寺本与内阁文库本研究
    第三节 评林本中的余呈问题
    第四节 评林本的编辑问题
第六章 英雄谱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英雄谱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疑
    第二节 刘世德先生关于初刻、二刻英雄谱本的研究以及补遗
    第三节 钟伯敬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四节 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七章 嵌图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嵌图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嵌图本《水浒传》四种的研究
    第三节 嵌图本与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的研究
    第四节 嵌图本与其后续本的研究
第八章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陈枚与《水浒传》
    第三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第四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第九章 三十卷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图像与标目研究
    第三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结语
附录
    一、简本《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二、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辑录
主要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3)闽台佛教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选题的确立
    二、本论题相关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资料来源
第二章 闽台佛教关系历史脉络
    一、明郑时期福建佛教传入台湾
    二、清领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与福建佛教
    三、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传承及闽台佛教的革新
第三章 明郑清代闽台寺院佛教关系
    一、台南开元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二、赤山龙湖岩、大仙寺、碧云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三、台湾其它主要寺院与福建僧人的关系
第四章 明郑清代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一、明郑清代台湾民俗佛教总体状况
    二、以清水祖师信仰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三、以僧人住妈祖庙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上)
    一、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背景
    二、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继承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下)
    一、福建佛化新青年运动传入台湾
    二、闽南佛学院对台湾佛教人才的培养及其影响
    三、闽台佛教改革的共鸣——以慧云法师为个案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本课题价值和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本课题的创新方向
    四、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发展的原因与历程
    第一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悠久的云南历史地理研究
        二、清朝统治者加强和巩固统治云南的需要
        三、清代中后期的西南边疆形势
    第二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发展阶段
        一、清代云南史地学的肇始阶段
        二、清代云南史地学的大盛阶段
        三、清代云南史地学的终结阶段
第二章 清代初期云南史地之学的典型成果
    第一节 康熙《云南通志》
        一、康熙《云南通志》的纂修背景
        二、两本康熙《云南通志》之比较
        三、康熙《云南通志》的学术特点
        四、康熙《云南通志》的主要内容
        五、康熙《云南通志》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节 赵元祚与《滇南山水纲目》
        一、赵元祚其人
        二、《滇南山水纲目》的主要内容
        三、《滇南山水纲目》的学术特点
        四、《滇南山水纲目》的价值和影响
    第三节 谢圣纶与《滇志略》
        一、谢圣纶其人
        二、《滇志略》的主要内容
        三、《滇志略》的学术特点
        四、《滇志略》的价值和影响
第三章 清代中期云南史地之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
        一、清代三修《大清一统志》
        二、《大清一统志》的编纂方式
        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的主要内容
        四、《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节 道光《云南通志稿》
        一、《云南通志稿》监修、总纂诸人
        二、道光《云南通志稿》的主要内容
        三、道光《云南通志稿》的学术特点
        四、道光《云南通志稿》的价值和影响
    第三节 王崧与《道光云南志钞》
        一、王崧其人
        二、《道光云南志钞》的成书和卷数
        三、《道光云南志钞》与道光《云南通志稿》之比较
        四、《道光云南志钞》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节 李诚与《云南水道考》
        一、李诚其人
        二、《云南水道考》的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三、《云南水道考》的学术特点
        四、《云南水道考》的价值和影响
    第五节 师范与《滇系》
        一、师范其人
        二、《滇系》的目次和着书旨趣
        三、《滇系》的学术特点
        四、《滇系》的价值和影响
第四章 清代晚期云南史地之学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
        一、光绪《续云南通志稿》概况
        二、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主要内容
        三、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学术特点
        四、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节 刘慰三与《滇南志略》
        一、刘慰三其人
        二、《滇南志略》的目次和主要内容
        三、《滇南志略》的学术特点
        四、《滇南志略》的价值和影响
第五章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微探
    第一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官修概况、编纂体例、理论方法探讨
        一、云南官修史地之学着作概况
        二、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编纂体例
        三、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特点、地位与边疆史地之学的视域拓展
        一、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特点
        二、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地位
        三、清代云南史地之学与边疆史地之学的视域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干部训练背景、政策及思想基础
    一、国民党的干部训练概貌
    二、国民党的干部训练政策
    三、蒋介石的干训思想
第二章 江西省干部训练的演变
    一、县政研究会和县政训练所时期
    二、地方政治讲习院时期
    三、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时期
    四、江西省训练团时期
第三章 组织结构与教职员工
    一、机构设置与机构职责
    二、教员与管理人员分析
第四章 训练的课程与教材
    一、课程设置与编排
    二、教材的来源与内容
第五章 学员选拔与训练实施
    一、学员的选拔
    二、学员的训练
    三、学员的考核
    四、学员的服务指导
第六章 省训团与相关训练机构的关系
    一、与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关系
    二、与三青团支团部训练班的关系
    三、与江西各地训练机构的关系
第七章 干部训练效果及症结
    一、训练的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三、问题溯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内涵
    (二)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判断标准
    (三)确立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考察依据
    (四)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外延
二、合法性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概述
    (二)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一:“法无明文不为罪”
    (三)合法性原则内涵之二:“法无明文不处罚”
    (四)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合法性问题
三、普遍管辖原则
    (一)普遍管辖原则的历史沿革
    (二)普遍管辖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普遍管辖原则的完整理解
四、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
    (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指代与内涵
    (二)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内容
五、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
    (一)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确立
    (二)理论依据
    (三)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的内容
六、保障人权原则
    (一)国际刑法中确立保障人权原则的基础
    (二)保障人权原则在实体方面的体现
    (三)保障人权原则在程序方面的体现
七、国际合作原则
    (一)国际合作原则的含义与特征
    (二)国际合作原则的主要内容
八、结语

(9)毒品犯罪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一、政策领域
    (一)对内政策
    (二)“毒品合法化”问题
    (三)对外政策
二、刑法学领域
    (一)立法
    (二)个罪的解释
    (三)停止形态(既未遂的判定)
    (四)《刑法》第357条的理解
    (五)其他
三、诉讼法领域
    (一)推定与明知
    (二)侦查手段
    (三)证据问题
四、评论与展望
    (一)研究视阈方面
    (二)研究方法方面
    (三)展望

四、《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3卷(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2]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D]. 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3]闽台佛教关系探讨[D]. 王智兰. 厦门大学, 2016(07)
  • [4]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研究[D]. 陈懿人. 云南大学, 2016(02)
  • [5]公司派生诉讼的理论基础——公司人格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派生诉讼的影响[J]. 王丹. 私法研究, 2012(02)
  • [6]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 黄宗华. 南开大学, 2010(07)
  • [7]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J]. 周露露. 刑法论丛, 2008(01)
  • [8]当代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研究[J]. 周露露. 刑法论丛, 2008(01)
  • [9]毒品犯罪研究回顾与展望[J]. 曾粤兴,蒋涤非. 刑法论丛, 2008(01)
  • [10]毒品犯罪研究回顾与展望[J]. 曾粤兴,蒋涤非. 刑法论丛, 2008(01)

标签:;  ;  ;  ;  ;  

《研发管理》第13卷(2001)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