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层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十年

涂层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十年

一、涂料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长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和[1](2020)在《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一处尚保持城市初建时期住宅区基本风貌的地区,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均是为百年前来哈尔滨工作的俄籍中东铁路职工所提供的住宅。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公布花园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13年花园街区内历史建筑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是,花园街区的保护情况却并不理想,自2011年原住民被迁出以后,街区长期处于荒置状态,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也因无人管理而损毁严重。2019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相关协议,将在哈尔滨新建一所中俄联合大学,新校园的选址即为已经荒置多年的花园街区,街区内的文物建筑终于迎来了修复与再利用的良机。本文首先对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和残损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研。结合老图纸与文物建筑的现状,总结出住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设计特征。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本文对花园街区内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病害规律与病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本文还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相关软件对花园街区文物建筑的现状和价值进行了相对客观与全面的评估。在充分的史料研究与细致的现场勘察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针对铁皮屋面、三角屋架、清水砖墙、板材墙体、石质勒脚、门窗构件、室内隔墙、天花地板等建筑部位各自的劣化情况,本文提出了适宜的修复技术与手段。合理地利用是对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花园街区内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在修复完成后还需被赋予适宜的功能才能有机融入未来的中俄联合大学校园。本文提出了工作室模式、文化设施模式、商业设施模式三种功能置换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氛围的塑造、空间秩序的重构、交通流线的梳理三项空间设计策略。同时,为了适应新植入的功能,文物建筑的立面外观需要进行微改造,外部环境也需要结合新功能的要求进行更新设计。通过以上的研究,旨在为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建筑群的修复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为实践积累丰富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寒地其他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时雅莉[2](2020)在《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砖材的病害现象及预防性保护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世纪建筑遗产是仍在使用中的“活着的遗产”,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是“凝固的历史”,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已经逐渐引起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但由于遗产保护观念的固化和保护措施上的原因,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建筑遗产多为“抢救性修缮”,只有当建筑遗产出现严重结构安全性问题,致其无法正常使用后才开展相关保护修缮工作,费时费力。并且在完成保护修缮工作完成后,不注重日常维护,使部分建筑遗产再次出现了相类似的建筑病害特征,严重影响建筑风貌及结构安全,损失财力物力。因此,亟需建筑遗产从业者转变被动保护为主动预防,加强对建筑遗产的日常维护工作。砖材相较于其他建筑材料,是20世纪建筑遗产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基础、砖墙、砖饰、屋顶等多个部位。本文以20世纪建筑遗产中的砖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该建筑材料的材料特点和目前国内外研究保护现状。通过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案例中砖材部分的保护,进行分析和深入调研,详细分析了修缮过后仍存在或出现的典型病害特征,按照建筑基础、散水、勒脚、窗间墙及窗槛墙、门窗过梁、通风道、女儿墙等七个部位分别进行整理,详细分析其致害因素和病害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可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砖材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分析了具体的技术方法,适用对象,应用范围以及各种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预防性保护原理。按照建筑遗产的现状及病害等级,分级别归纳总结可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借此促进建筑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及预防性保护措施的研究。

韩玉凤[3](2019)在《热固性树脂固化过程的监测研究 ——交流阻抗谱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如耐高温、硬度大、耐化学试剂、尺寸稳定性好等,广泛应用于防护涂料、胶粘剂、浇铸材料、增强塑料等领域。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而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脂体系以及与固化过程有关的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固化程度等因素。所以,为了开发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必须对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有效监测,研究树脂体系和固化工艺对树脂固化过程和固化度的影响。利用交流阻抗谱监测环氧/多元胺体系和环氧/酸酐体系的固化过程,提出以低频阻抗为变量的固化度估算式结合等效电路,首次对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固化剂、促进剂、温度等对固化过程的影响。同时,利用DSC对交流阻抗谱的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环氧浇铸试样的固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由三步升温固化方案(80℃/60min+120℃/10 min+160 ℃/5min)制备的环氧基浇铸试样的固化度为98.0%,抗拉强度为72.3 MPa,性能最优。与恒温固化方案(120℃)相比,此浇铸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加了23%。制备了糠酮环氧/聚苯胺(PANI)纳米线防护涂层,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监测了该涂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降解过程,结合等效电路模拟,跟踪了与涂层结构和耐蚀性能有关的各项参数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根据XPS分析结果和涂层各项性能的测量结果,对PANI纳米线的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量添加PANI能增大涂层的附着力,促使碳钢表面产生致密的钝化层,有效延缓了糠酮环氧基涂层的老化降解,并且PANI添加量为1.0%的EMFA/PANI-1.0涂层的综合性能最优。制备了多组环氧/火山灰微粒(TMP)和环氧/玄武岩鳞片(BMP)防护涂层,利用EIS监测了环氧涂层在温度冲击剧烈的环境下和高浓度盐溶液中的降解过程,考察了TMP和BMP对涂层耐蚀性和老化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TMP和BMP阻止了环氧涂层内部微观裂纹的延展,明显改善了环氧涂层在-80~230℃内温度冲击下的抗温冲性能,有效延缓了环氧涂层在该环境下的老化降解。并且,BMP对延缓E51/T31涂层在盐溶液中老化降解的效果最显着。综上所述,交流阻抗谱既能有效监测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也能有效监测热固性树脂基材料的老化降解过程,为筛选配方、优化固化工艺、延缓老化降解、预测使用寿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陈思[4](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杨博渊[5](2016)在《混凝土除冰盐冻害性能退化及改善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在冬季,我国北方地区人们采用氯盐除冰盐对道路的积雪进行清除,混凝土的抗氯盐盐冻问题显得尤为严重,氯盐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既会受到冻融循环破坏,还会受到氯盐环境影响,所以其冻害发生十分普遍。因此,研究氯盐环境中冻融破坏,探索提高混凝土抗氯盐除冰盐冻融性能的有效措施,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在5%浓度氯化镁溶液中冻融的表现进行对比,得到了:(1)水灰比与混凝土抗冻融及氯盐冻融性能之间的关系,水灰比越低其抗冻性越好;(2)不同种类粗骨料混凝土在冻融破坏上存在差异。采用正交试验对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矿渣和引气剂以及不同粗骨料的试块通过试件在氯盐冻融试验过程中的表现,得到了:(1)粉煤灰的掺入不利于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尤其对于卵石混凝土试块;(2)10%30%的矿粉掺量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影响作用并不明显;(3)在6%以内,含气量越高,混凝土抗氯盐冻融性能越好,两者几乎呈线性关系;(4)相同条件下的碎石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为卵石混凝土的两倍左右;(5)粉煤灰、矿粉以及引气剂三种因素对混凝土的抗冻性的影响作用并不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呈现为简单的叠加规律;(6)分别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碎石骨料和卵石骨料混凝土在5%氯化镁溶液中的冻融损伤数学模型。对不同涂层混凝土试件进行氯盐冻融试验,发现按体系涂刷的环氧涂层可以有效的保护氯盐冻融环境中的混凝土,未按体系涂刷的聚氨酯面漆试块对混凝土的保护作用较弱,有机硅涂料的防护作用并不明显。

李鑫[6](2015)在《氧氯化反应器的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厂VCM装置氧氯化反应器是该装置核心设备,由奥氏体不锈钢304L制成。因设备上封头、蛇管等处出现腐蚀裂纹造成泄漏,致使装置停车较为频繁。针对这些情况,需找寻造成设备失效原因,消除造成失效的相关条件,从根本上进行预防与控制,有效避免故障的发生,延缓设备的运行寿命。通过对上封头材料进行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等测试分析,观察氧氯化反应器上封头裂纹宏观、微观形貌,显示裂纹具有应力腐蚀的特征。通过对环境、工艺、催化剂、保温材料的检测,确定腐蚀介质C1一的来源。通过有限元建模及应力计算,分析氧氯化反应器上封头应力集中区域。结合生产工艺条件、历史运行状况、环境因素、检维修等情况,利用腐蚀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备的失效原因,并研究制定合理的预防、维护技术方案,为设备的安全操作和可靠运行提供指导性意见。

雷雨滋[7](2014)在《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沥青混合料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下垫面主要组成的沥青路面和汽车尾气均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路面降解尾气和降温技术对促进新型路面材料技术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掺加光触媒材料的沥青混合料降解汽车尾气性能展开研究,并就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缓减城市热岛效应两个方面,考虑技术集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开发出全新的具有降解汽车尾气和降低路面温度的城市道路多功能沥青混合料。提出尾气测试系统的构造条件,并开发路面汽车尾气模拟及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汽车尾气供应装置、分解反应装置、气体浓度实时测试装置及附属的连接部分组成。对系统组成装置的功能、构造、参数等进行研究;确立降解尾气测试系统的试验方法,并建立反应装置内的汽车尾气自然衰减模型,评估尾气在反应装置内的衰变规律。在分析现有降解尾气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降解尾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确定测试系统的光照强度、气体浓度、试验温度及试验时间等测试参数。提出可应用于道路领域光触媒的基本条件,并初选确定纳米Fe2O3和纳米TiO2为备用光触媒材料。通过降解尾气性能及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优选确定TiO2为最佳光触媒材料。对TiO2光触媒的粒径、晶体结构、掺量等技术要求进行研究。对掺配方式、温度、光照强度、尾气浓度、混合料类型及空隙率等影响光触媒混合料降解尾气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评价光触媒对沥青胶浆性能、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确立热阻式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和热物性参数试验方法。优选页岩陶粒作为热阻集料,采用等体积掺配方案进行热阻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热阻集料掺量变化对混合料马歇尔指标和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和野外温度测试来评价混合料降温效果。分析热阻沥青混合料的热物性和阻热降温机理。综合降温及性能研究结果,推荐陶粒的最佳体积掺量为40%。对具有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热岛效应功能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集成设计,并就混合料降解尾气性能、降低路面温度和路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开发出全新的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热岛效应型沥青混合料。

张国彬[8](2014)在《ATO/SiO2-TiO2复合隔热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非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节能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我国,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2%。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已在我国实施,而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窗作为建筑物的主题,能源损失比高达51%,可以通过提高窗户的隔热保温效果来降低建筑能耗,而门窗的隔热效果主要由玻璃实现,目前我国的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Low-E玻璃及贴膜玻璃等,其中Low-E玻璃覆盖率较广。这些玻璃都能有效阻隔一定的太阳福射,但都达不到理想的隔热效果。本论文试图利用纳米ATO和SiO2-TiO2膜系复合的方法制备出理想隔热效果的复合隔热膜。纳米ATO可以有效阻隔红外线,SiO2-TiO2膜系可以有效阻隔近红外光,通过将二者结合来达到理想的隔热效果。夏天使用时,可以阻挡太阳的红外高能辐射,冬天使用时,可以有效阻隔室内物体远红外辐射到窗外,有“冬暖夏凉”的效果。论文采用膜系设计软件TFC设计出可见透过、近红外截止的SiO2-TiO2膜系G (HL)^7H L1.3(HL)^7H AIR。首先,介绍了光学薄膜设计的理论基础。其次,采用磁控溅射法镀制TiO2和SiO2单层膜,利用薄膜厚度仪测试薄膜厚度并计算出薄膜折射率。第三,根据光学薄膜设计理论解决了截止带宽、带宽展开及通带波纹压缩的计算问题,并利用TFC设计出符合指标的膜G(HL)^7HL1.3(HL)^7HAIR。论文制备出ATO/SiO2-TiO2复合隔热玻璃。首先,将ATO浆料与水性聚氨酯PU-218A混合并采用线棒涂覆法制备透明隔热涂层,研究了涂层厚度、固化温度对透光性、遮蔽系数、可见光透射比的影响。其次,将ATO隔热涂料涂覆在镀有SiO2-TiO2膜层的玻璃上,研究了隔热玻璃的遮蔽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光学透光率等性能。第三,利用自制隔热装置进行实际隔热效果测试,温差最大为12℃。

马欣[9](2014)在《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建筑具有产品属性,所有的工业产品,大到汽车,小到家用电器,在购买时都有本详尽的使用说明书和承诺的售后服务。建筑作为种类型的产品,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功能流线和各专业不同的技术应用。从建筑策划、到设计、到建成、到交付使用、到维护维修,整个生命周期同样需要专业的服务指导,从而及时避免问题和危险发生。另外,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势必带来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的迫切性。本论文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研究,编写部具有普适性的建筑使用说明书,服务于当今建筑行业,成为建筑设计交付图纸以外,附加的项重要的建筑使用说明文件。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搭建建筑设计企业、建造方、使用方等各建筑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更好的沟通,使得建筑被更好的使用。同时通过调研研究进步了解国内外建筑行业的现状;确定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撰写方式及原则、编写依据及基础;并且通过研究撰写过程,反思本土建筑行业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反哺设计;最后总结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建筑学意义及社会意义。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实现建筑作为人活动的容器这本质功能,使建筑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同时,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延长建筑的服务年限,节约资源。本课题填补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个盲区,提出了种新的建筑行业服务模式,针对有此需求的建筑产品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通过建筑使用说明书,更好的服务于建筑使用、建筑修缮和建筑改造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活动,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影响,实用性强。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10](2012)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指出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二、涂料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长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料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长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综述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现状调研
    2.1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
        2.1.1 标准化设计的平面户型
        2.1.2 多样统一的外观形态
        2.1.3 经济实用的技术特征
    2.2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病害探查
        2.2.1 文物建筑的勘察手段
        2.2.2 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
        2.2.3 文物建筑的病害机理
    2.3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综合评估
        2.3.1 文物建筑的现状表达
        2.3.2 文物建筑的现状评价
        2.3.3 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
    3.1 花园街区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和依据
        3.1.1 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
        3.1.2 文物建筑修复的相关法规
        3.1.3 文物建筑修复的策略
    3.2 屋顶的修复
        3.2.1 屋面的修复
        3.2.2 屋架木结构的修复
        3.2.3 屋架木构件的防护
    3.3 墙体的修复
        3.3.1 清水砖墙的清理与修复
        3.3.2 石质勒脚的维修与加固
        3.3.3 木质墙体的修复
    3.4 门窗构件的修复
        3.4.1 门斗的恢复与修缮
        3.4.2 门窗的修缮与复原
        3.4.3 门窗金属构件的维修
    3.5 室内修缮措施
        3.5.1 天花的修缮
        3.5.2 室内隔墙的修缮
        3.5.3 室内地面的修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再利用
    4.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总体规划
        4.1.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
        4.1.2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原则
        4.1.3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总体规划
    4.2 文物建筑的功能置换
        4.2.1 工作室模式
        4.2.2 文化设施模式
        4.2.3 商业设施模式
    4.3 文物建筑的空间设计
        4.3.1 历史氛围的塑造
        4.3.2 空间秩序的重构
        4.3.3 交通流线的组织
    4.4 文物建筑的外部形态
        4.4.1 立面外观的更新
        4.4.2 外部环境的改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1.3.2 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修缮保护案例分析
    2.1 20世纪建筑遗产修复现状概述
    2.2 案例1:华师大办公中心修缮保护工程
        2.2.1 建筑概况
        2.2.2 建筑病害勘察
        2.2.3 建筑预防性保护措施
        2.2.4 修缮措施评价
    2.3 案例2:上海徐汇中学崇思楼修缮保护工程
        2.3.1 建筑概况
        2.3.2 建筑修缮历史
        2.3.3 建筑病害勘察
        2.3.4 建筑修缮保护措施
        2.3.5 修缮措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砖材典型病害特征及病害机理
    3.1 砖材的材料特性概述
        3.1.1 砖材的发展
        3.1.2 砖的类型
        3.1.3 砖墙砌筑方式与灰缝砂浆
    3.2 基础及墙体细部构造的典型病害特征
        3.2.1 基础
        3.2.2 散水及明沟
        3.2.3 勒脚
        3.2.4 窗间墙及窗槛墙
        3.2.5 门窗过梁
        3.2.6 通风道
        3.2.7 女儿墙
    3.3 单一因素的病害机理
        3.3.1 地表沉降
        3.3.2 水分浸入
        3.3.3 晶体盐析出
        3.3.4 冻融破坏
        3.3.5 微生物、生物腐蚀
    3.4 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病害机理
    3.5 砖材病害等级评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砖材的预防性保护物理措施
    4.1 预防水分浸入
        4.1.1 防水层保护
        4.1.2 憎水层保护
        4.1.3 疏通及清理
        4.1.4 增设隔水墙
    4.2 预防表面污垢残留
        4.2.1 打磨铲凿法
        4.2.2 水洗法
        4.2.3 喷砂法
        4.2.4 物理清洗方法评价
    4.3 预防表面盐分沉积
        4.3.1 敷剂法
        4.3.2 牺牲灰浆法
    4.4 预防裂缝产生及变形
        4.4.1 基础-沉降监测
        4.4.2 增加屋顶保温层厚度
        4.4.3 填缝
        4.4.4 干式外包钢加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砖材的预防性保护化学措施
    5.1 预防水分浸入
        5.1.1 注射防潮法
        5.1.2 压力灌浆法
    5.2 预防表面污垢残留
        5.2.1 化学溶剂法
        5.2.2 敷贴法
    5.3 预防动植物、微生物附着
        5.3.1 微生物灭活
    5.4 预防裂缝产生及变形
        5.4.1 灌浆加固
        5.4.2 湿式外包钢加固
    5.5 预防性保护措施规划
    5.6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热固性树脂固化过程的监测研究 ——交流阻抗谱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热固性树脂及其应用
        1.1.1 热固性树脂的定义和分类
        1.1.2 环氧树脂及其应用
        1.1.3 呋喃树脂及其应用
        1.1.4 其他热固性树脂
    1.2 环氧树脂的固化与老化降解
        1.2.1 环氧树脂的反应活性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及固化机理
        1.2.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老化降解
        1.2.4 热固性树脂固化、降解监测的重要性
    1.3 热固性树脂固化和降解的监测方法
        1.3.1 差示扫描量热法
        1.3.2 介电分析法
        1.3.3 交流阻抗谱法
        1.3.4 其他监测方法
    1.4 交流阻抗谱
        1.4.1 交流阻抗谱的发展
        1.4.2 阻抗、导纳和相位角
        1.4.3 交流阻抗谱的测量及分析
        1.4.4 等效电路(Equivalent electrical circuit,EEC)
        1.4.5 交流阻抗谱的特点与应用
    1.5 热固性树脂基有机涂层的老化降解
        1.5.1 热固性树脂基有机涂层
        1.5.2 EIS法监测有机涂层的老化降解过程
    1.6 论文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环氧/多元胺体系的固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环氧/多元胺固化体系的制备
        2.2.3 环氧/多元胺体系的固化过程的监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树脂固化的理论基础
        2.3.2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DGEBA/1041 体系的固化
        2.3.3 DGEBA/1041 体系的固化度
        2.3.4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DGEBA/203 体系的固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环氧/酸酐体系的固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环氧/酸酐固化体系的制备
        3.2.3 环氧/酸酐体系固化过程的监测
        3.2.4 环氧基浇铸试样抗拉强度的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DGEBA/MA体系的固化
        3.3.2 交流阻抗谱法监测DGEBA/MA/DMP-30 体系的固化
        3.3.3 DGEBA/MA/DMP-30 体系的固化度
        3.3.4 固化方案对固化产物抗拉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糠酮环氧/聚苯胺纳米线防护涂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糠酮环氧有机涂层的制备
        4.2.3 有机涂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4 有机涂层老化降解加速实验
        4.2.5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EMFA涂层在盐溶液中的老化降解
        4.3.2 EMFA/PANI涂层在的盐溶液中的老化降解
        4.3.3 碳钢表面XPS测试与分析
        4.3.4 EMFA/PANI涂层各项性能的测试
        4.3.5 EMFA/PANI涂层在酸、碱溶液中的老化降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氧/火山灰微粒和环氧/玄武岩鳞片涂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环氧/TMP 涂层和环氧/BMP 涂层的制备
        5.2.3 涂层表征及性能测试
        5.2.4 涂层老化降解加速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TMP和 BMP的形貌及其防护机制
        5.3.2 纯环氧涂层的温度冲击实验
        5.3.3 环氧/TMP 涂层和环氧/BMP 涂层的温度冲击实验
        5.3.4 环氧/TMP 涂层和环氧/BMP 涂层的盐溶液浸泡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要点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3.1.1 温度作用要素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混凝土除冰盐冻害性能退化及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受除冰盐破坏机理
    1.3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关键问题
2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普通混凝土抗氯盐盐冻性能
    3.1 概述
    3.2 试验设计
    3.3 数据测量及分析
    3.4 结论分析
4 矿物掺合料、引气剂以及骨料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
    4.1 概述
    4.2 试验设计
    4.3 实验材料及实验过程
    4.4 粉煤灰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
    4.5 矿渣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
    4.6 引气剂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
    4.7 骨料对混凝土抗盐冻性能影响
    4.8 单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4.9 冻融损伤模型建立
    4.10 混凝土内部微观分析
    4.11 本章小结
5 涂层混凝土的抗氯盐盐冻性能及试验寿命预测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过程
    5.4 环氧涂层试块抗氯盐盐冻性能
    5.5 其他涂层试块抗氯盐盐冻性能
    5.6 不同涂层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建立
    5.7 除冰盐作用下混凝土实际使用寿命预测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氧氯化反应器的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腐蚀失效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进展
        1.2.1 腐蚀失效的分析方法及技术
        1.2.2 腐蚀失效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1.3 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机理
        1.3.1 奥氏体不锈钢简介
        1.3.2 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类型
        1.3.3 点腐蚀
        1.3.4 应力腐蚀
        1.3.5 局部腐蚀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氧氯化反应器情况介绍
    2.1 烯氧氯化法工艺介绍
    2.2 氧氯化反应器反应原理
    2.3 氧氯化反应器构造
    2.4 氧氯化反应器历年重大故障报告
    2.5 国内外同类装置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材料和裂纹的检验分析
    3.1 裂纹的宏观形貌分析
    3.2 化学成分分析
    3.3 力学性能试验
        3.3.1 材料的拉伸试验
        3.3.2 材料的冲击试验
    3.4 金相分析
    3.5 断口的微观分析和腐蚀产物分析
        3.5.1 扫描电镜的微观分析
        3.5.2 断口的能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腐蚀介质检测与分析
    4.1 环境监测
    4.2 工艺检验
    4.3 催化剂的检验
    4.4 保温材料检验
        4.4.1 保温材料介绍
        4.4.2 保温材料的使用情况
        4.4.3 Cl~-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封头有限元应力分析
    5.1 有限元法及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5.2 上封头整体建模
    5.3 材料属性
    5.4 网格划分
    5.5 约束及载荷
    5.6 计算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分析与预防措施
    6.1 氧氯化反应器应力腐蚀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1.1 应力条件
        6.1.2 环境条件
        6.1.3 材料成分及组织
        6.1.4 综合分析
    6.2 氧氯化反应器失效的预防措施
        6.2.1 应力的控制
        6.2.2 腐蚀介质的消除
        6.2.3 材料的改善
    6.3 操作及运行保障
        6.3.1 工艺操作控制
        6.3.2 设备监测措施
    6.4 修复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沥青混合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解汽车尾气材料
        1.2.2 缓减热岛效应路面材料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汽车尾气降解效果评价方法
    2.1 路面汽车尾气模拟及测试系统的开发
        2.1.1 尾气降解测试系统总体构造设想
        2.1.2 尾气降解测试系统具体构造
    2.2 路面汽车尾气降解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2.2.1 现有评价指标分析
        2.2.2 评价指标的确立
    2.3 路面汽车尾气降解效果的评价方法
        2.3.1 测试系统试验参数
        2.3.2 路面尾气降解效果的测试方法与校准
        2.3.3 路面尾气降解效果的计算与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触媒的优选与技术要求
    3.1 光触媒的种类与初选
    3.2 不同光触媒的路面尾气降解效果
    3.3 光触媒的对沥青性能影响
        3.3.1 光触媒对基质沥青性能影响
        3.3.2 光触媒对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3.4 光触媒的优选
    3.5 优选光触媒的技术要求
        3.5.1 TiO_2 光触媒的粒径
        3.5.2 TiO_2光触媒的晶体结构
        3.5.3 TiO_2光触媒的掺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触媒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
    4.1 光触媒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技术指标和级配设计
        4.1.1 原材料技术指标
        4.1.2 级配设计
        4.1.3 光触媒掺配方式
    4.2 光触媒沥青混合料尾气降解效果
        4.2.1 外界条件的影响
        4.2.2 混合料类型及空隙率的影响
        4.2.3 光触媒掺量的影响
    4.3 光触媒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4.3.1 光触媒沥青胶浆的性能
        4.3.2 光触媒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设计与性能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原材料
        5.1.2 混合料级配
        5.1.3 试验方法
    5.2 热阻集料优选
        5.2.1 混合料设计
        5.2.2 热阻集料优选
    5.3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设计与性能
        5.3.1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2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的 Marshall 指标分析
        5.3.3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5.3.4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的降温效果评价
        5.3.5 最佳陶粒掺量推荐
        5.3.6 陶粒式缓减热岛效应型混合料的阻热降温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热岛效应型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
    6.1 试验材料及级配设计
        6.1.1 试验原材料
        6.1.2 级配设计
    6.2 混合料集成设计与 MARSHALL 指标分析
        6.2.1 混合料设计
        6.2.2 缓减热岛效应型的光触媒混合料 Marshall 指标分析
    6.3 路用性能评价
    6.4 降解尾气效果评价
    6.5 降温效果评价
    6.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ATO/SiO2-TiO2复合隔热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现状
        1.1.1 当前能源现状
        1.1.2 世界能源污染
    1.2 建筑节能
        1.2.1 建筑节能现状
        1.2.2 建筑节能玻璃
    1.3 光学薄膜概述
        1.3.1 光学薄膜的发展与应用
        1.3.2 光学薄膜的制备控制技术
    1.4 隔热涂料概述
        1.4.1 透明隔热材料
        1.4.2 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
        1.4.3 透明隔热涂料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薄膜的理论基础
    2.1 电磁理论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波动方程
        2.1.3 光学导纳
    2.2 光的折射与反射
        2.2.1 折射与反射
        2.2.2 光的干涉理论
        2.2.3 菲尼尔公式
    2.3 光学薄膜的计算
        2.3.1 单层薄膜的反射
        2.3.2 多层介质膜的计算
第三章 膜系设计
    3.1 引言
        3.1.1 减反膜
        3.1.2 截止滤光片
        3.1.3 带通滤光片
    3.2 膜系设计方案
        3.2.1 实验方案设计
        3.2.2 膜系设计软件 TFC
        3.2.3 直流磁控溅射仪
        3.2.4 薄膜厚度测试仪
    3.3 膜料的选择
        3.3.1 膜料选择依据
        3.3.2 膜料的选择及确定
    3.4 膜系设计
        3.4.1 膜系的计算
        3.4.2 膜系的设计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隔热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纳米隔热涂层的制备
        4.2.2 复合隔热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涂层 ATO 颗粒大小测试
        4.3.2 光学透光率测试
        4.3.3 可见光透射比与遮蔽系数
        4.3.4 太阳辐射强度表征
        4.3.5 隔热效果测试装置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隔热涂层的 XRD 图谱
        4.4.2 纳米涂层的表面形貌
        4.4.3 纳米涂层的光学性能
        4.4.4 复合隔热膜的光学性能
        4.4.5 复合隔热膜的隔热性能
        4.4.6 复合隔热膜的隔热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9)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基础
        1.3.1 导师崔恺先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1.3.2 建筑使用后评价理论体系
        1.3.3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1.3.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立项支持
        1.3.5 研究框架示意图
第二章 缺少使用说明造成的建筑使用不当
    2.1 功能管理
    2.2 结构系统
    2.3 围护系统
    2.4 设备系统
    2.5 装修系统
    2.6 消防系统
    2.7 环保节能系统
第三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概述
    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概念
    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作用
    3.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分类
        3.3.1 按照建筑用途分类
        3.3.2 按照使用者分类
第四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和编写原则
    4.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表达形式
        4.1.1 纸质使用说明文件
        4.1.2 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使用
        4.1.3 计算机模拟软件指导建筑使用说明书
        4.1.4 多媒体交互体验式表达
    4.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组织结构
        4.2.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文体结构
        4.2.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篇章组织
    4.3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原则
        4.3.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4.3.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4.3.3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相关标准规范
第五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法规依据
第六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
    6.1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范围
    6.2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使用方法
    6.3 模拟用户使用网页版建筑使用说明书的过程
第七章 建筑使用说明书的意义
    7.1 社会意义
    7.2 建筑学意义
第八章 编写建筑使用说明书的反思
    8.1 建筑策划阶段
        8.1.1 建设理念
    8.2 建筑设计阶段
        8.2.1 建筑结构设计
        8.2.2 建筑装饰材料选择
        8.2.3 建筑材料安全
        8.2.4 建筑构造设计
        8.2.5 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8.2.6 建筑安全防范设计
        8.2.7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8.2.8 建筑节能环保设计
    8.3 建筑运营阶段
        8.3.1 建筑安全
        8.3.2 维护管理计划
    8.4 建筑改造阶段
        8.4.1 建筑抗震加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涂料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长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D]. 张忠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20世纪建筑遗产砖材预防性保护措施研究[D]. 时雅莉.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热固性树脂固化过程的监测研究 ——交流阻抗谱技术的应用[D]. 韩玉凤. 天津大学, 2019(01)
  • [4]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混凝土除冰盐冻害性能退化及改善措施研究[D]. 杨博渊.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6]氧氯化反应器的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D]. 李鑫.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7]降解汽车尾气与缓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沥青混合料研究[D]. 雷雨滋. 长安大学, 2014(04)
  • [8]ATO/SiO2-TiO2复合隔热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国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9)
  • [9]建筑使用说明书研究与应用[D]. 马欣. 天津大学, 2014(05)
  • [10]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涂层吸收紫外线,铁皮寿命十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