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洪霞村的一面红旗

洪山区洪霞村的一面红旗

一、洪山区的一面红旗 红霞村(论文文献综述)

金小刚[1](2018)在《武汉市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江汉平原的东部、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为长江中游特大都会,也是我国中部重要都会。其岩溶地质环境尤其复杂,近些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不断扩张,城区工程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武汉各区岩溶塌陷事件不断发生,岩溶塌陷对武汉市的危害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之下,地调局开展武汉市1:5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本文依托于此项目之上对武汉市岩溶塌陷进行易发性评价,希望对其城市规划发展有所帮助。本论文的目的是运用层次模型分析法和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调查区六个图幅区域作易发性评价,然后再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引发塌陷的各个潜在的影响因子分别作敏感性分析。首先,总结国内外岩溶塌陷易发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收集整理论文所需数据,概括总结调查区内历史岩溶塌陷事件发生的分布规律,调查总结调查区内的地理地质概况等。然后,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武汉市当地塌陷的实际情况,并求助专家意见,选择所需的评价指标,构造其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方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构建其易发评价模型,然后结合GIS软件将各单因素图件按照评价模型叠加并修编,最终得到易发性区划图,自此完成整个评价。在最终的易发区划时,将1.83定为高易发,1.51.8定为中易发,01.5定为低易发,0定为无。通过分析调查区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知道,高、中、低各程度各自的分布区域的面积分别是149.62km2、231.03km2、384.35km2。其各自占调查区面积的百分比分别是5.61%。、8.67%、14.42%,从数据中可看出,调查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具有潜在塌陷危险。通过对各个因子的单因素分析可得,各程度分区对应的影响因子的灵敏度从高到低的排列为:(1)高易发区:覆盖层结构,塌陷密度,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2)中易发区:覆盖层厚度,覆盖层结构,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塌陷密度。(3)低易发区:覆盖层厚度,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覆盖层结构,塌陷密度,岩溶发育程度

张程亮[2](2011)在《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方向与规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城城中村是依靠大学城高校发展的城中村,是我国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大学城城中村现状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这些利益主体包括村集体、村民、政府、租户等。目前,大学城城中村对周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如何发挥大学城城中村带来的积极影响、避免和消除消极影响,使大学城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成为了政府和高校的困扰。针对大学城城中村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改造主导者及规划者应该权衡政府、村民、村集体、开发商、大学城、租户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采取适宜的更新改造方式及策略,建设大学城社区,实现共赢:村中居民赢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政府赢得优美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开发商赢得合理的利润;大学城赢得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促进大学城健康发展;租住在村中的蚁族及外来务工人员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及发展机会。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城城中村的概念界定、特点总结、现状调研,分析其与高校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利益博弈模型,得出利益均衡状态下的五种城中村改造模式,提出相应的改造规划策略以引导大学城城中村与大学城协调发展。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及内涵、论文框架等。第二章为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大学城城中村现状及更新改造的相关研究。第三章首先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总结了多元利益冲突下的大学城城中村现状问题及特点,并分析了更新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有关改造的关键问题。第四章在充分分析改造状态下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理论下的规划更新机制,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效用,得出多元利益平衡下的五种更新改造模式。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五种更新改造模式的运作方式、改造规划策略、优劣势及适用条件,并辅以相关案例支撑。最后一章为论文的结语,概括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并对大学城城中村改造的后续研究做出展望,指出开发商和高校合作主导型模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谢佳[3](2007)在《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研究》文中提出位于城市边缘区这一独特地域实体的住区由于其特有的空间区位关系、社会历史背景和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发展道路,具体情况极为复杂。城市边缘区住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敏感的课题,因为它涉及到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本文从武汉地区着手,从城市边缘区住区的一般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谈起,试图探讨城市边缘区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学途径。全文包含四个主要内容。首先,文章对城市边缘区的住区建设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回顾了武汉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对住区的形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住区建设中的两种常用手段。其次,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现状,从住区居住空间形态、居住环境、开发建设以及住区环境恶化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出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文章通过对影响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发展演变的要素进行分析,力图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动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探索一条建设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平衡的复合型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住区的建筑学途径。

二、洪山区的一面红旗 红霞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洪山区的一面红旗 红霞村(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塌陷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外塌陷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区域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地质构造
    2.3 第四系土层特征
        2.3.1 土层岩性
        2.3.2 土层结构
        2.3.3 土层厚度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4.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第3章 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分析
    3.1 岩溶发育特征
        3.1.1 可溶岩分布
        3.1.2 岩溶发育特征
    3.2 岩溶塌陷事件统计
    3.3 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
        3.3.1 岩溶塌陷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岩溶塌陷的时间分布特征
    3.4 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
    3.5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
        3.5.1 岩溶塌陷地质条件
        3.5.2 岩溶塌陷的动力条件
第4章 易发性评价
    4.1 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评价
    4.2 评价指标选取
    4.3 定权方法
    4.4 生成单要素分区图
        4.4.1 岩溶发育程度C1
        4.4.2 第四系土层厚度C2
        4.4.3 第四系土层结构C3
        4.4.4 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C4
        4.4.5 塌陷点影响分区C5
    4.5 易发性评价结果
第5章 敏感性分析
    5.1 各因素分析
        5.1.1 岩溶发育程度
        5.1.2 第四系土层厚度
        5.1.3 第四系土层结构
        5.1.4 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
        5.1.5 塌陷密度
    5.2 灵敏度排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基于评价结果的防治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方向与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4.1 利益相关者与多元利益平衡
        1.4.2 大学城
        1.4.3 大学城城中村
        1.4.4 复合型大学社区
        1.4.5 城中村更新
    1.5 大学城城中村概念延伸
        1.5.1 大学城城中村产生原因
        1.5.2 大学城城中村特点
        1.5.3 大学城城中村演变历程
        1.5.4 大学城城中村类型划分
    1.6 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实践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2.1.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2.1.3 相关研究评析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区发展相关理论
        2.2.2 土地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2.2.3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理论基础研究评析
    2.3 本章小结
3 多元主体博弈状态的大学城城中村现状及更新关键问题
    3.1 现状条件下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及博弈分析
        3.1.1 现状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
        3.1.2 现状条件下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3.2 多元利益冲突下的大学城城中村现状问题及特点
        3.2.1 经济特点
        3.2.2 社会特点
        3.2.3 空间特点
        3.2.4 现状总结
    3.3 多元利益冲突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改造必要性及目的
    3.4 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关键问题
        3.4.1 改造资金问题
        3.4.2 租户及村民对于更新适应性的问题
        3.4.3 大学城社区建设
    3.5 本章小结
4 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博弈模型分析
    4.1 改造更新状态下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及相互利益冲突
        4.1.1 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4.1.2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4.2 博弈状态下的城市规划更新改造机制
    4.3 博弈模型下的更新改造方向分析
        4.3.1 博弈模型的假设
        4.3.2 博弈中各参与者的战略
        4.3.3 博弈主体的效用函数分析
        4.3.4 博弈结果:五种不同利益主体主导的改造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多元利益平衡下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方向及更新规划对策
    5.1 博弈论下更新改造原则与利益保障总体策略
        5.1.1 更新改造原则
        5.1.2 改造利益保障总体策略
    5.2 五种不同主体主导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分析
        5.2.1 政府主导型
        5.2.2 村集体主导型
        5.2.3 开发商主导型
        5.2.4 开发商与高校合作主导型
        5.2.5 大学城主导型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及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村民调查问卷
    C:租户调查问卷
    D:广州大学城城中村村民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E:广州大学城城中村村民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3)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理论基础
2 武汉城市边缘区的形成及其住区特征
    2.1 武汉城市边缘区及其发展过程
    2.2 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形成及特征
    2.3 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中的一般方式
3 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建设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3.1 城市边缘区住区居住空间形态与生产方式之间矛盾
    3.2 城市边缘区住区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矛盾
    3.3 城市边缘区住区开发建设与规划管理之间矛盾
    3.4 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恶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4 影响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的因素
    4.1 外部因素对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的影响
    4.2 内部因素对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的影响
5 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设想研究
    5.1 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5.2 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可持续发展探讨
    5.3 设计方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洪山区的一面红旗 红霞村(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D]. 金小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2]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方向与规划对策研究[D]. 张程亮. 重庆大学, 2011(01)
  • [3]武汉城市边缘区住区环境研究[D]. 谢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洪山区洪霞村的一面红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