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至4号(总第62至65号)总目录

《建设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至4号(总第62至65号)总目录

一、《建筑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4期(总第62~65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贾辉[1](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薄萍萍[2](2019)在《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证券市场制度又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因此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制成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服务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制度设计初衷是负责核查、验证、审核公司信息,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勤勉尽责的证券服务机构对于公司价值准确定位、公司风险防控及治理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把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其约束机制及权责划分的缺陷,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甚理想。因此,作为功能发挥的外在保证,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通过监管外强约束、内生动力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目标。第一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出发进行界定剖析,目的是为提升监管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范畴与特征,其所具备的信息传递性、专业性、独立性、可责性以及集群性特征,是界定证券服务机构权责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对其内在特性的分析是展开证券服务机构权责分析的前提,也是最终监管实现的目标追求。其次,对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证券服务机构的产生及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出发其需要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信息的传输作用,而从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连接交易各方以及决策制定者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从公司监管挑战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公司内部监督策略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监管与被监管这一关系本质的改变,提升公司监督效率。这些都是证券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反之,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降低成本以及带动创新的作用。最后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监管对象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这是实现监管“有牙齿”的重要方面。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主要有声誉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各项约束机制各自发挥作用的前提与方式各不相同,声誉约束机制主要是在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内部,是一种具有内生性、自发力量的约束形式。而责任约束机制则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实现总体平衡的约束方式。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分别代表市场与国家两种不同的约束力量。第二章: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及责任厘清。本章主要是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功能与责任进行界定,分别从宏观的功能定位与微观的义务类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监管虽是常态化的,但是不同的监管措施采取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具体则要根据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履行情况也即“勤勉尽责”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握,证券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是交易双方的中介,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交易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具有一定重叠性,并且在各证券服务机构间亦有重叠,那么证券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侵入的程度需要严格考量,需要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责。同时从证券服务机构最大效用发挥的角度考虑,职责分担的目标应当是震慑与引导作用兼顾,以此为前提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所以,这就决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从执业角度分析,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但是从其策略选择角度来讲,则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但是证券服务机构在职责配置方面的存有各种困境,宏观层面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责混淆导致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过程中对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控制调节不到位;中观层面是机构之间由于自利本性以及竞争缺乏导致的共谋问题;微观层面则是机构自身职责设定的层层矛盾。实践中对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主要是勤勉尽责的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则包括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及谨慎义务。第三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本章的思路逻辑遵循从微观现状到宏观设计对当前的监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首先从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处罚案件情况入手,对现行的监管处罚手段进行整体分析。其次对目前有关监管的现状进行反思,主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微观的现状分析上升到当前监管失范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法律关系错位、市场化秩序扭曲、自律监管缺失以及责任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法律关系错位从证券服务机构所处法律地位与其所承担的投资者保护义务之间的矛盾境地出发进行分析,而市场化秩序扭曲主要从目前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行业垄断产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自律监管缺失主要是针对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过于注重行政监管,而缺乏对自律监管的运用现状,而无论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的机构特性还是目前存在的监管问题来看,我国证券服务机构加强自律监管都具有必要性。最后从违法成本的角度考虑,目前的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很多证券服务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第四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理念,即一个制度为实现何种目标而建立,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应当具有何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的基础是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力量博弈,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理念需要在考察现有监管基础、监管对象特征以及监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界限,同时还要在综合公司能力、融资标准等因素的情况下满足监管适应性的要求。而证券服务机构良好监管的标准则需同时满足前瞻性、灵活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进行监管合理局限的划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如何发挥最大效用是监管效果实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市场监管方式的扩大。从目前政府与市场的替代性来看,市场仍不具有取代政府的前提,政府作用发挥更大程度应当定位于市场裁判者地位。而对于市场监管的扩大则主要依赖于自律监管的扩大,通过行业自律增强监管有效性,这是与市场要求相契合的。第五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出发,目前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既要注重基础法律关系的处理,同时要注重制度机制的构建,首先针对委托关系错位的问题,要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本意出发,实现证券服务机构委托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其次,从现有监管模式类型考虑,行政监管在模式构建上几乎已经穷尽其能,可以考虑扩大发挥自律监管的效用发挥,设立专门的证券服务机构协会作为自律组织,有效避免现行自律监管的缺陷,保障自律监管的效果。最后,责任约束机制应当是监管中最具有惩戒性的部分,但是事实是目前的责任机制根本不具有威慑性,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现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尤其是在交叉引用情况下的责任进行区分,同时要注重免责情形的适用。

魏嘉玲[3](2019)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我国改革攻坚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高速推进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给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小学生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理念、做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做法及现行运行制度等也亟待进行优化和改革。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规范有序也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用文献检索法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于城乡一体化、参与管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现实必要,城乡一体化给农村教育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源多样化、学校类型增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家长群体复杂化的情况。一方面,家长作为学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家长们的迫切需要,有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需求。作为学生的出资者和代言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家长参与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校办学更加民主化,更加开放化,在这个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家长必然成为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本文针对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地区的四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问卷主要围绕公办学校和民办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设计,充分了解佘山镇现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通过公办学校和民办小学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对比,了解了两种类型学校目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各自薄弱点所在,为下一步的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研究提供样本。通过对佘山地区的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本文从内部的家长的参与主体意识、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影响因素和外部的政策法规制度层面及社会因素层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学校管理路径不畅通,参与内容不全面,家长和教师缺乏技能培训,参与制度规范缺失及社会因素影响六个方面原因。最后,笔者探究出结论:一是健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规制度,二是提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三是畅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四是加强培训提升参与能力,五是完善考评及保障体系,六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即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升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效能的对策。

周红[4](2018)在《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以来,中国汽车企业面临行业经历高速发展后增速放缓的严峻形势,加之,我国将对外资股比尽快进行放宽,尤其是放宽目前对汽车行业外资股比实行的限制政策;并将较大幅度地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这对羽翼未丰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才能有所发展。企业资产中最具活力的资产是营运资金,被看作为企业流动的“血液”,在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流动,也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周转性最强和流动性最好的资金,营运资金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服务等多个行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因为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相互之间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在深入研究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及把供应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相结合基础上,以处于中国前四大汽车集团中自主品牌发展最好的长安汽车作为案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及分析。首先介绍了长安汽车概况和企业的供应链现状,其次按照王竹泉对营运资金进行的项目重分类,分别从供应链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分析了近五年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并与行业平均值进行对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实地分析,并分别对长安汽车在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措施以及如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长安汽车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出,企业将对供应链管理运用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是一种更全面更系统化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对其他汽车企业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沈超钰[5](2018)在《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在《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创新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需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开展常态化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进入深化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的阐述,根据本地特点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结合风险管理的理论,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税收风险管理指导原则,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C市地税局目前在税收风险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与策略,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五项基本流程入手,着力于风险管理的目标优化、风险识别的有效性、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健全、风险应对的质效以及风险监控预警作用的发挥这五个方面,分析研究出了一系列能解决C市地税局实际问题、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文主要在税收风险识别的数据支撑和税收风险等级评价的标准统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是编制了涉税信息采集目录以规范风险识别的数据获取流程,扩大第三方信息和互联网涉税数据的利用,改变传统思维、推进人机结合,提高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以房地产业指标模型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优化设置,从而建立市级层面税收风险等级评价的统一标准和流程,以此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在现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中,期望通过本文对于有关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助力C市地税局走出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的瓶颈与误区,填补实际工作中的技术空缺,促进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冯小冰[6](2017)在《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始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学界依然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的内容有三:其一,系统梳理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其二,深入剖析影响译介活动的多元要素;其三,探究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与其德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依托卫礼贤翻译中心数据库和东亚文学杂志数据库,建立了独立的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出版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经历了三大周期,即1978-1992年间的高潮、1993-1999年间的低谷、2000-2013年间的新时期。总体上,中国当代小说的德译情况欠佳,译介缺乏持续性,读者数量也很有限。报纸、杂志和文集/单行本是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三大渠道。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以学术和商业出版社为主,多受学术界和商业利益的主导,而中国官方出版社的译介活动则深受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从选题上看,译介活动多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操控,纪实性、文革类、禁书类以及反映中国风物的短篇作品更受到德语出版机构的偏爱。本论文以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为指导,提出了由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者、译介渠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六大环节构成的文学译介模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研究对典型性现象展开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的影响最大;而随着中国当代小说本体的转变,虽然意识形态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影响,但诗学要素对译介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从“政治美学”到“文学审美”的回归,使德语读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逐渐摆脱固有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政治与社会学的解读视角,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并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研究以图书销量和媒体评论为依据,分别选取了三个译介周期内最成功的中国当代小说德译作品,针对影响其译介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具体的翻译策略展开个案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目的语读者期待的变化,译者的翻译策略也从面相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翻译”逐渐转向了更多以源语为导向的“充分性翻译”。而这种翻译策略转变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德语国家的读者和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上。对此,研究通过对各家德语媒体,特别是《法兰克福汇报》上的书评,对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证实了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这三大要素对读者期待、翻译策略和译介效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赵鹏[7](2015)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是在目前行业大发展以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环境下,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潜在性索赔与反索赔风险,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等进行索赔与反索赔研究。对索赔与反索赔的内涵、成立要件、证据、时效、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等进行研究,同时对工期、费用索赔与反索赔的风险点进行识别研究,特别是对《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中索赔与反索赔条款风险点进行识别研究,并通过合同设计,归纳出目前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几种合同形式中索赔与反索赔风险点的防控措施,接合工程现场管理在索赔与反索赔工作中的工作内容、重要性等提出相关见解,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研究索赔与反索赔的常用计算方法,以此达到使建设各方懂得索赔、不怕索赔、会索赔的目的。最后,对整个论文内容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索赔与反索赔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展望。

段锐[8](2014)在《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1945~1949年的中国,政治变化急遽,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南京既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无疑也是各类矛盾的多发地,将学术视角聚焦于此有助于深度解读抗战后国民党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而作为国民党实施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工具的首都警察,则是一个较好的视点。抗战后南京警察组织系统构成、警务运作方式、警察人员素质与警察职能设置等,在继承战前传统的基础之上,因应于国内外政情变化,又有新的发展。战后初期,面对社会秩序混乱、市政系统瘫痪的局面,南京市政府着意通过加强警政建设来改善城市治安状况。在国民政府指导下,一系列先进的警政理念得以贯彻实施,政府“治警”成效显着,从而对社会控制能力大为增强。同时,南京警政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一方面,以首都警察厅为首的警政当局制定《首都警政建设四年大纲》,对伪警加以接收与改造,逐步恢复警政机构,扩充警察组织,改革管理制度,使警政机制日趋完善和规范。其中,内部管理是警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警察职权变动、人力资源调整、警务经费使用、官警教育、官警保障等。另一方面,首都警察职能范围较之战前进一步扩大,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与公益事业管理方面多所作为,诸如户口调査、查禁烟毒、检查卫生、整饬市容、指挥交通、防火救灾、工商监管、风俗导训、游民及贫难民管理等社会服务职能,皆有案可稽,标志着南京警政建设呈现出政治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重的趋向。然而,自1947年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戡乱动员”法令之后,南京警察通过警力配置、警用武器及其运用、政治侦审、情报网建构、警管区维控等手段,进一步突出其作为国家机器的政治功能,警察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随之被严重削弱。警察政治功能被过度强化,实际彰显出国民政府已将“警力维稳”与“暴力维稳”作为解决城市治安问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此举不仅未能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反而影响到城市治安效果,警察对于社会秩序的“维而不稳”负有不可推卸的“肇乱”之责。南京警政建设的“逆向转变”,折射出国民党在遭遇统治危机时的应对不力与应变乏策。此外,在警政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警察权限又受到各种政治实体的过度干涉,一定程度上对警政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制约与阻碍。综合而言,战后南京警察存在着“善治”与“败治”的双重面相。警察依法实行治安管理,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城市恢复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政府通过警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城市的管理,也实现了对民众的控制,警察的工作对城市生活与生产的维持与发展不无益处。但警察履职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影响。国民政府逐渐加重的政治与财政困境,使南京警政的现代化发展受到制约与阻碍,警察“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日益严重。最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国民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丧失殆尽。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9](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周伟[10](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二、《建筑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4期(总第62~65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4期(总第62~65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二、不可抗力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变迁史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内涵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共性分析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
        一、中介制度的兴起
        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公司治理监管挑战的选择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约束机制分析
        一、声誉约束机制
        二、责任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与责任厘清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功能定位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前提:内部监督失效
        二、证券服务机构职责分担目标:震慑与引导兼顾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特殊性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分配困境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行为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义务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处罚案件数量综述
        二、处罚手段综述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反思
        一、监管法规立法情况
        二、监管法规的立法缺陷
        三、监管的执法漏洞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失范原因分析
        一、法律关系错位:投资者保护义务的尴尬处境
        二、市场化秩序扭曲: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自律监管缺失:自律的功能弱化
        四、责任机制不到位:违法的成本过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及要求
        一、证券服务机构理念监管的意义
        二、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的博弈:理念定位的基础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适应性要求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正当标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良好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合理局限:以成本-收益为视角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化前提下政府的最大效用发挥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市场的裁判者
        二、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自律监管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委托关系的重构: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一、公司委托模式的非适当性
        二、公共介入模式的功能性构建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自律治理的扩大: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一、自律监管的框架
        二、监管职能的自律性
        三、监管执法的自律性
        四、自律监管的不确定性展望
    第三节 责任约束机制的完善:执法与司法的双重要求
        一、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优化现行过错责任原则
        三、关于责任机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乡一体化
        二、参与管理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参与式管理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对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家长结构发生变化
        一、生源结构变化带来家长结构变化
        二、学校类型变化带来的中小学生家长结构变化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家长参与意识增强
        一、家长意识到参与学校管理是家庭教育权的延续
        二、家长意识到参与学校管理是教育消费者应有的权利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家长参与需求增多
        一、家长对子女的在校生活关注度增强
        二、家长关注子女在校生活更加全面化、多样化
第三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区域概况
        一、行政区域
        二、人口结构
        三、现有教育资源
        四、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调查访谈的实施情况
        一、目的和对象
        二、实施步骤
    第三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分析
        一、佘山镇参与调查家长总体情况
        二、对比公办学校和随迁子女民办小学家长情况分析
    第四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分析
        一、家长教育责任的认知
        二、参与学校管理权利的认知
        三、家长职业与参与学校管理意愿
        四、家长受教育水平与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
    第五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路径分析
        一、家长与学校沟通路径
        二、学校与家长沟通路径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
        四、家委会和家长会的运行情况
    第六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分析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内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及程度分析
        三、家长职业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的影响
        四、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的影响
        五、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
    第七节 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应具备的能力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制约因素
        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益的措施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不强
        一、家长认知不足以支撑行动
        二、受到“教育权威”的不当影响
        三、学校管理者的理念仍需更新
    第二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路径不畅通
        一、学校信息传递单向灌输多
        二、家委会层级不够健全,信息传递不够及时
        三、家长会的形式较为陈旧
        四、网络平台的沟通不够深入
    第三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一、家长缺少相关知识导致不了解参与管理的范围
        二、学校工作重心决定家长参与范围
    第四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缺少培训
        一、家长的自身局限制约着参与管理的质量
        二、教师缺少指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第五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缺少制度规范
        一、政策指导方向不明确
        二、政策内容规定不具体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缺少监督和考评
    第六节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社会因素
        一、家长委员会无法独立运行
        二、缺少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
        三、社区力量发挥不足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提升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效能的策略
    第一节 健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规制度
        一、利用法规明确家长的参与权利
        二、逐层完善参与制度建设
    第二节 提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
        一、转变家长参与的观念
        二、转变学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念
    第三节 畅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一、规范家长委员会运行
        二、优化家长会形式
        三、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
    第四节 加强培训提升参与能力
        一、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
        二、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三、按需对家长进行培训
    第五节 完善考评及保障体系
        一、制定考核评估体系
        二、保证人力物力资源
    第六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一、加强社区宣传力度
        二、充分调动社区力量
        三、发挥舆论的正面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理论研究综述
        1.2.1.1 供应链理论国外研究综述
        1.2.1.2 供应链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1.2.2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1.2.2.1 营运资金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1.2.2.2 营运资金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1.2.3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1.2.3.1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国外研究综述
        1.2.3.2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国内研究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2.1.1 供应链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
    2.2 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2.2.1 营运资金概念
        2.2.2 营运资金的分类
    2.3 供应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3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评价
    3.1 长安汽车简介
        3.1.1 长安汽车企业简介
        3.1.2 长安汽车发展战略与核心竞争力
        3.1.3 长安汽车总体财务状况
    3.2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建设
        3.2.1 采购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1.1 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3.2.1.2 强化供应商体系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3.2.2 生产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2.1 建立以ERP为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供应链协同工程
        3.2.2.2 建设精益制造体系,打造精益制造
        3.2.3 销售环节供应链的建设
        3.2.3.1 精耕营销渠道建设
        3.2.3.2 推进销售产业链信息化系统建设
    3.3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1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现状总体分析
        3.3.2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3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3.4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3.4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
        3.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1 现金充足能力
        3.4.1.2 营运效率能力
        3.4.1.3 短期偿债能力
        3.4.2 指标体系评价
        3.4.2.1 现金充足率指标评价
        3.4.2.2 营运效率指标评价
        3.4.2.3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评价
4 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呈下降趋势
        4.1.2 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4.2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占用供应商大量资金
        4.2.2 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4.3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OTD系统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4.4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营销模式和渠道能力对销售支撑不足
        4.4.2 存货库存金额较大
        4.4.3 应收票据金额较大
5 长安汽车供应链营运资金的管理改进建议
    5.1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1.1 优化供应商付款政策
        5.1.2 打造和谐共赢的供应商体系
    5.2 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2.1 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生产
        5.2.2 大力推进OTD项目,实现以订单拉动的精益生产
    5.3 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5.3.1 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5.3.2 调整收款政策
        5.3.3 优化经销商融资授信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内涵
        2.1.2 税收风险和税收风险管理的内涵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3 文献综述小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0ECD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2.3.3 AHP层次分析法
第3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实例研究
    3.1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3.1.1 发展状况与机构设置
        3.1.2 制度建设与工作流程
    3.2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研究
        3.2.1 案例的选取
        3.2.2 案例的具体情况
        3.2.3 案例分析小结
第4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认识浅层化导致机构与人员设置欠佳
    4.2 数据缺失导致风险识别的精准度低
        4.2.1 现行制度限制涉税信息来源
        4.2.2 流程不规范有碍信息完整度
        4.2.3 信息不对称影响数据有效率
    4.3 评价标准不一致造成风险等级排序混乱
    4.4 处理方式单一致使风险应对准期率低
        4.4.1 工作模式传统化
        4.4.2 业务水平差距大
        4.4.3 实际处理趋同化
    4.5 反馈机制缺乏使得风险监控预警效果甚微
第5章 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
        5.1.1 美国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2 荷兰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3 意大利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1.4 澳大利亚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2 国内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
        5.2.1 广东省国税局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2.2 湖北省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
    5.3 国内外经验小结
        5.3.1 注重整体规划和专门机构设置
        5.3.2 依靠高质量广覆盖的信息管理系统
        5.3.3 利用专业化体系化的风险评价手段
        5.3.4 强调分等级差别化的应对处理
        5.3.5 持续改进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
第6章 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6.1 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环境
        6.1.1 营造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理念
        6.1.2 逐步简化纵向管理层级
        6.1.3 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
    6.2 增强税收风险识别的有效性
        6.2.1 拓宽信息来源
        6.2.2 编制采集目录
        6.2.3 把关数据质量
    6.3 健全税收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6.3.1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优化评价标准
        6.3.2 确定税收风险等级排序流程
    6.4 提升税收风险处理质效
        6.4.1 升级应对方式
        6.4.2 提高业务培训针对性
        6.4.3 深化差别化管理
    6.5 发挥税收风险监控预警作用
        6.5.1 助力指标模型的验证
        6.5.2 建立批量处理共性问题的规程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成果
    7.2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2.2.1 概述式研究
        1.2.2.2 个案研究
        1.2.2.3 名家感悟与访谈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翻译即传播
    2.2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2.3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下的译介模式
    2.4 文学译介模式
    2.5 文学译介模式下的文学译介
        2.5.1 文学译介的历史观
        2.5.2 文学译介的整体观
        2.5.3 文学译介的语境观
第三章 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概述
    3.1 译介背景
    3.2 1978-2013年的整体译介趋势
    3.3 译介渠道
        3.3.1 报纸
        3.3.2 杂志
        3.3.3 文集/单行本
    3.4 译介主体
        3.4.1 译介主体的总体构成
        3.4.2 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
        3.4.2.1 学术出版社
        3.4.2.2 商业出版社
        3.4.3 中国的译介主体
    3.5 译介内容
        3.5.1 译介小说类型
        3.5.2 译介作家与作品
    3.6 译者
    3.7 小结
第四章 1978-1992:多重施力下的译介高潮
    4.1 中国当代小说在两德的译介
        4.1.1 中国当代小说在民主德国的译介
        4.1.2 中国当代小说在西德的译介
        4.1.3 中国发起的译介活动
        4.1.4 中德译介活动中的译介选题对比
    4.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沉重的翅膀》
        4.2.1 翰泽尔出版社(Hanser)、德国袖珍书出版社(dtv)
        4.2.2 译者阿克曼
        4.2.3 小说《沉重的翅膀》
        4.2.4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翻译特点
        4.2.4.1 删减
        4.2.4.2 增译与改译
        4.2.4.3 文末注释
    4.3 小结
第五章 1993-1999:政治事件作用下的译介低潮期
    5.1 中德双方的译介活动
        5.1.1 中国出版社的译介活动
        5.1.2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5.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美食家》
        5.2.1 第欧根尼出版社(Diogenes)
        5.2.2 译者高立希(Ulrich Kautz)
        5.2.3 小说《美食家》
        5.2.4 《美食家》德译本翻译特点
        5.2.4.1 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及其处理策略
        5.2.4.2 保留
        5.2.4.3 俗语、谚语与诗歌等的翻译
        5.2.4.4 替换策略
    5.3 小结
第六章 2000-2013:国家关注下的译介新时期
    6.1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6.1.1 奥地利的译介活动
        6.1.2 瑞士的译介活动
        6.1.3 德国的译介活动
        6.1.3.1 参与译介的出版社
        6.1.3.2 获得译介的作家与作品
    6.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兄弟》
        6.2.1 费舍尔出版社(Fischer)与译者高立希
        6.2.2 小说《兄弟》
        6.2.3 《兄弟》德译本翻译特点
        6.2.3.1 保留策略
        6.2.3.2 替换策略
        6.2.4 《沉重的翅膀》、《美食家》、《兄弟》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反作用
        6.2.4.1 成功译本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对比
        6.2.4.2 成功译本对译介效果影响因素的反作用
    6.3 小结
第七章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译介效果
    7.1 媒体评论
    7.2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
第八章 结论
    8.1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回顾与展望
    8.2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本出版书目
附录二: 获得持续译介的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出版信息
附录三: 访谈录
附录四: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中删节最大一处的小说原文内容:

(7)《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现状分析与合同设计
    3.1 本章引论
    3.2 问卷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程序
        3.2.3 问卷类型
        3.2.4 问卷内容
        3.2.5 回答形式
        3.2.6 调查方式
        3.2.7 统计分析
        3.2.8 样表设计
    3.3 工程合同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3.3.1 本节引论
        3.3.2 总承包人
        3.3.3 专业分包人
        3.3.4 劳务分包人
        3.3.5 本节小结
    3.4 索赔与反索赔
        3.4.1 定义及意义
        3.4.2 索赔成立要件
        3.4.3 索赔程序及时效
        3.4.4 索赔证据
        3.4.5 索赔报告
        3.4.6 索赔解决方案
        3.4.7 索赔与反索赔工作内容
        3.4.8 索赔与反索赔工作方法
    3.5 索赔与反索赔风险点识别
        3.5.1 工期索赔风险点识别
        3.5.2 费用索赔风险点识别
        3.5.3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索赔风险点识别
        3.5.4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承包人可向雇主索赔的主要合同条款
        3.5.5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雇主可向承包人索赔的主要合同条款
        3.5.6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特别关注条款
        3.5.7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通用条款)下合同专用条款编制中的注意事项
    3.6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的合同文件设计
        3.6.1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合同组成及解释顺序
        3.6.2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主要合同形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索赔与反索赔实践
    4.1 本章引论
    4.2 索赔与反索赔的现场管理
        4.2.1 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合同解读
        4.2.2 工程索赔与工程管理
        4.2.3 工程反索赔与工程管理
        4.2.4 工程现场签证
        4.2.5 工程施工日志
        4.2.6 工程师在工程索赔与反索赔中的作用
    4.3 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计算方法
        4.3.1 工期索赔计算方法
        4.3.2 费用索赔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敢于索赔与反索赔
        5.1.2 懂得合同管理重点
        5.1.3 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史料
    五、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第一章 南京警政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缘起时期:晚清的南京警政
        一、近代南京警政的起源
        二、端方对警政建设的推动
    第二节 发展时期:民国建立到抗战以前的南京警政
        一、北洋时期警政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基本成型
    第三节 畸变时期:日伪统治下的南京警政
        一、沦陷时期的警政机构
        二、日伪政权的警察管控
第二章 战后南京警政的重建
    第一节 复员后的社会环境
        一、首都地位的回归
        二、各类社会问题凸显
    第二节 警政接收与重建
        一、警察系统接收与调整
        二、警政机构的恢复
        三、《首都警政建设四年大纲》出台与实施
第三章 南京警察的职权与人事
    第一节 职权与职级
        一、首都警察厅职权变迁
        二、警察职级、职称与标志
    第二节 人力资源分析
        一、警察的来源
        二、警察的身份结构
        三、人事关系实态分析
    第三节 人事改革新举措——南京的警员制
        一、警员的选拔与训练
        二、警长与警员的区别
第四章 南京警察的内部管理机制
    第一节 管理制度
        一、考核与奖惩
        二、警察勤务
        三、公文统计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类型
        二、教育机构
        三、各项活动
    第三节 经费与庶务制度
        一、经费的拨用
        二、设施器材
    第四节 保障制度
        一、薪资待遇
        二、实物配给
        三、伤亡抚恤
第五章 南京警察与城市社会管理
    第一节 户政管理
        一、户籍调查
        二、国民身份证的颁查验
    第二节 治安管理
        一、案件办理
        二、日常治安
        三、禁政管理
    第三节 消防管理
        一、战后南京的火灾损毁
        二、警察应对机制
    第四节 交通管理
        一、交通车辆登记
        二、交通秩序整饬
    第五节 市政管理
        一、工商业监察
        二、城市卫生治理
        三、摊贩、棚户取缔
    第六节 民政职能
        一、游民、贫难民管理
        二、其他措施
第六章 警政与战后政治控制
    第一节 “戡乱”背景下的社会治安
        一、社会失序
        二、警察的“维稳”与“肇乱”
    第二节 强化警务技术
        一、警力配置
        二、警用武器及其运用
        三、警察情报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推行警管区制
        一、警管区制特点
        二、警管区制运作
        三、社会各界的挞伐
    第四节 警察中的多重政治因素
        一、内部力量的分化
        二、时代骤变与警察抉择
第七章 战后南京警政建设绩效及其运行困境
    第一节 警政推行之成效
        一、警政理念的实践化
        二、警政制度的法制化
        三、城市控制的深入化
        四、社会风气的向导化
    第二节 警政推行之局限
        一、警察的乱作为现象
        二、警察的贪污渎职现象
    第三节 战后南京警政的困境及调适
        一、外部环境影响
        二、内部因素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10)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建筑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4期(总第62~65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2]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D]. 薄萍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为例[D]. 魏嘉玲.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长安汽车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周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2)
  • [5]C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沈超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6]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D]. 冯小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7]《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建设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D]. 赵鹏. 清华大学, 2015(01)
  • [8]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D]. 段锐. 南京大学, 2014(05)
  • [9]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10]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建设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1至4号(总第62至65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