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U》2004年总目录

《TVU》2004年总目录

一、《电大理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袁耀辉[1](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张光润[2](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张帆[3](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研究说明《<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孙丹丹[4](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潘俞颖[5](2013)在《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建立开放大学的启示》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和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需求逐渐扩大,开放大学就是一种有效解决人民这类学习需求的办学形式。由于我国开办开放大学时间较短,因而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模式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这也使得一些关于开放教育的宏观层面的决策不能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进而间接影响到了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我们高效及时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成人教育、开放教育和开办开放大学的事业才能迅速发展,否则我国开放教育事业就会持续地处于滞后状态。本文探讨英国开放大学的发展模式给我国建设开放大学的启示,将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中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结合我国建设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的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途径。针对我国开放大学发展中存在的只重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应该着手从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课程设计、考试、评估等这些方面努力,只有完善这些工作之后才能保证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针对我国开放大学办学中存在的开放性、民主性等还不够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针对此情况采用设立具体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开放大学的办学指导理念加以规范,并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或监督机制对其加以监督,督促其按照“开放”、“民主”的要求来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开放”、“民主”的发展模式理念传播并贯彻到开放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制度体系还不健全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法律、法规保障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学生学习成就评价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设,本文认为应该着力从开放大学的校长和教师等领导管理、教学培养人员入手,着重培养其成为具有“开放”、“自由”、“公平”、“平等”思想的新时代的开放大学校长和教师,为开放大学“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等办学理念的弘扬和发展提供具有“开放”思想氛围的校园文化坏境。教学评价制度方面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是需要不断完善人才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全面、客观、公正、公平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课程开发制度方面,应该提高课程开发的重视度,提高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文化水平,加大课程开发投入,着重提高教材质量。学生学习成就评价制度问题的解决途径则主要是加快建立学分银行,争取早日实现学分累积和学分转换。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中的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仍然无法真正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方面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针对这一系列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的成熟条件的欠缺问题,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开放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方面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同时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数字资源库。通过它将全国乃至世界各个优秀大学的优秀专业、课程等统一收纳于国家数字资源库之中,并对提供给国家数字资源库珍贵资料的学校、团体、组织或专家、学者等个人给予等额的物质及荣誉奖励,促进其团体及个人的为国家数字资源库的知识缩短更新循环周期做出个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开放大学与其他大学、企事业团体、研究院所等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完善,实现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大学的资源共享。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聘请各行各业优秀的学术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管理者、创业者等优秀人才到开放大学中讲学,组成优秀的教师资源团体,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水平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的伟大畅想。在以计算机、多媒体科学技术为基础条件的开放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为以上诸方面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快捷的后勤保障服务。

李才旺[6](2009)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就现代企业而言,其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依靠的决不是制度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而是人力资源优势。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并把试点作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项目开办以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如何,是一个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我们可以发现其成本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评价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物价部门制定远程开放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远程开放教育的概念、系统特点出发,采用成本、教育成本、远程开放教育成本以及效益、教育效益、远程开放教育效益等层层递进的方法,对其概念、构成、特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成本分析模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孔凡士[7](2003)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与收益,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决策程序,指导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本文综合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成果,以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信息学和模糊数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政策框架,着重从投资决策、管理决策和评估指标体系三个方面,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运作。 全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界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探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容、特征、任务和途径,从建构主义、信息悖论、福利经济学等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剖析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2)高等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3)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决策分析。分析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重点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成本—收益”;运用DEA模型对高校计算机网建设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使用和共享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4)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政府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和体制改革等,资源共享、信息素养和管理水平等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5)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证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和经济管理理论等,研究数字化校园的内容与特征、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完整体系;通过对河南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比较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评析国外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特点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际评估资料,运用模型运算,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问题是组织管理体制不畅,缺乏多元化有效投入机制,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没有合理配置,共享效益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安全意识差,管理水平低。为此,必须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投资建设应该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并考虑建设投资的多种因素;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政府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应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运用调查统计积累资料,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秦军荣[8](2014)在《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特指中国高等教育中以汉语文学(用汉语作表意代码的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专门教育,主要生存于中文系或文学院,不包括大学语文或文学鉴赏等公共素质教育。文学学科知识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而文学教育则为民族文化的塑型和延续提供了首要的方式和途径。20世纪初,随着现代性工程在中国的展开,汉语文学教育已然由古典时代的核心地位下降为一种专门教育,并在学科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学科知识科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体制。目前,该学科的教育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遭遇了学科性的危机:学科知识边界模糊、社会功能泛化、就业适应性缩减,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梳理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进程,系统分析其现代性体制在当下遭遇的问题以及内含的各种隐忧,并提出对应之策。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重在解析与本选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汉语文学教育、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学科体制等,阐述研究价值,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学教育的功能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化的内在根据。因此,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以文学教育三大功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审美意识的升华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实现状况为内在线索,从学术研究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关系、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性教学制度建立等层面梳理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以厘清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的构建过程,大致包括四个时期:雏形期(1904年至“五四”前),汉语文学专业教育中新型知识内容、传授方式的出现;发展期(“五四”至1953年),英美大学体制的影响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现代性工程;探索期(1953至1978年),政党意识形态对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方式的规训;成型期(1978年至今),学科知识科层化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现代性体制。第三章,主要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以及文学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等方面调查、分析以学科知识科层化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现代性体制内含的两大隐忧以及面临的两大困境,重点考察文学教育功能的失调现象。第四章,立足于文学教育的三大功能,重新定位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社会学功能、知识学结构和教育学方法,从而设计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发展的对应之策。在教育学方法方面,提出在语言的游戏与想象中完成审美意识的提升、在语言文本的理解与解释中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等三大策略。结语部分,对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通过将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历史进行知识考古,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现实的辐射面上揭示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科学内涵,科学探寻、揭橥其发展规律,认真探求其发展路径,对增强汉语文学专业教育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丰富大文学科教育理论,推进汉语文学专业的改造实践、提高其社会竞争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戴国强[9](2013)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学校数、办学规模等均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重视和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质量问题、成本收益问题、市场供需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经济贡献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并研究本课题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以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为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做一些基础工作。本课题研究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入手,分八个部分分别进行了阐述,力求较为系统、全面地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经济学问题。第一部分为导论。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情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小结了课题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概述。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供需、教育经济贡献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教育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阐述,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第三部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介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剖析的一个部分,也是为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经济学分析做铺垫。第四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即以经济学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内部剖析。先从宏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及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从微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社会成本,以及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分别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供需与资源配置分析。即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外部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模型,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调节两方面进行了剖析。随后,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角度,运用实证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主体和客体两大阵营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对策分析。第六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分析。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分析,接着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作用机理剖析,以及数据分析,作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短期和长期贡献的分析,然后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借助实证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为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重点剖析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最后一部分,综述了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

赵洱岽[10](2012)在《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多的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下,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努力摆脱传统的高碳能源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部门,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结构上看,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燃煤发电为主要发电方式的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燃烧化石能源总碳排放量的比例最大。因此,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电力行业必须承担其重大减排责任。本文将低碳作为关键的因素引入我国电力行业之中展开分析,以此为主线,探究中国电力行业如何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低碳转型目标。本文在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科研资料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系统开展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本文先后进行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并提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深刻影响,强调了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能源的生产和消耗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阐明了电力行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比重最大的行业,点出了在现实压力下,中国电力行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低碳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在对国内和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研究思路,进而介绍了研究方法,并规划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综述。总结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理论与低碳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辨析。论证了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指出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特别对低碳电力等新理论观点进行了阐述,界定了低碳电力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电力的发展模式,为后续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的铺垫和方法的准备。第三章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首先描述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概况,结合历史有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次,对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减排结构进行了论证,指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5个主要特点。再次,分析归纳了―十一五‖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重点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为:资源型约束、结构性约束、经济性约束、技术性约束和政策性约束。最后,指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第四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首先,分析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建立了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并展开了实证分析,构建并论证了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其次对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从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火力发电的低碳经济性、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火电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第三,重点论述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从产业总体状况、中国发展现状、低碳化发展政策、低碳经济性等几个方面展开科学论证。第五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首先对电网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指出了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后,对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行了介绍分析,最终论述了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第六章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要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二要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三要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四要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五要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六要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二、《电大理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大理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建立开放大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对于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研究的现状分析
        1.4.2 国外对于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理论研究法
    1.6 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
    2.1 开放大学
    2.2 发展模式
3 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
    3.1 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
    3.2 英国开放大学的制度体系
        3.2.1 法律、政策保障制度
        3.2.2 管理制度
        3.2.3 教学评价制度
        3.2.4 课程开发制度
        3.2.5 具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2.6 学生学习成就评价制度
    3.3 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
    3.4 英国开放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保障机制
4 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
    4.1 办学理念层面,要注重教学质量,扩大开放性和民主性
    4.2 制度体系建设层面
        4.2.1 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制度
        4.2.2 注重发挥校长作用,建立完善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4.2.3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4.2.4 完善课程开发制度
        4.2.5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2.6 完善学生学习成就评价制度
    4.3 办学模式层面,完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制
    4.4 建立计算机科学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学习支持服务机制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效益的相关理论
    2.1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效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2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2.3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人力资本理论
        2.2.6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第三章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构成分析
    3.1 远程开放教育概述
        3.1.1 远程开放教育的概念
        3.1.2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及其投入构成要素
    3.2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的相关概念
        3.2.1 成本
        3.2.2 教育成本
        3.2.3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
    3.3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构成
        3.3.1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3.3.2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分析范围的确定
        3.3.3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构成
    3.4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分担
        3.4.1 国家
        3.4.2 个人和家庭
        3.4.3 电大
        3.4.4 相关企业
        3.4.5 用人单位
        3.4.6 社会
    3.5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分析模型的构建
        3.5.1 课程运营成本
        3.5.2 管理成本
        3.5.3 科研成本
        3.5.4 固定资产成本
        3.5.5 上交费用成本
        3.5.6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分析模型的成本性态重新划分
第四章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
    4.1 远程开放教育效益的相关概念
        4.1.1 效率、效益和效果
        4.1.2 教育效率、教育效益
        4.1.3 远程开放教育效益
    4.2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率数学模型分析
        4.2.1 国外学者关于远程教育成本效率的数学模型
        4.2.2 我国远程教育成本效率的数学模型
        4.2.3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效率的结论
    4.3 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
        4.3.1 定性分析
        4.3.2 定量分析——收益分析的方法
        4.3.3 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结论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
        5.1.1 实证分析财务数据基本情况
        5.1.2 有关学生数据
        5.1.3 有关远程教育成本的基础财务数据
    5.2 成本分析
        5.2.1 总成本分析
        5.2.2 生均成本分析
        5.2.3 总收益分析
        5.2.4 盈亏平衡点分析
        5.2.5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分析
        5.2.6 成本支出构成分析
    5.3 效益分析
        5.3.1 基本情况
        5.3.2 评价指标体系
        5.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3.4 远程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
        6.1.2 远程开放教育可以形成规模效益
        6.1.3 远程开放教育在固定成本方面投入较大
        6.1.4 管理成本在远程开放教育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
        6.1.5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是比较好的和有保证的
        6.1.6 远程开放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支持服务等方面相对投入不足
        6.1.7 A电大成本效益结论
    6.2 建议
        6.2.1 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6.2.2 注重加强行政管理,压缩行政管理成本
        6.2.3 加强课程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资金投入
        6.2.4 对A电大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
    2.1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内容
    2.2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性质与特征
    2.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
    2.4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2.5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2.6 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与高等教育信息化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
    3.1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3.2 欧洲高等教育信息化
    3.3 亚洲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
    3.4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
第4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决策
    4.1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4.2 高等教育信息化投资决策原理
    4.3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决策程序
    4.4 高等教育信息化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建网效益评价
    4.5 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第5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
    5.1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5.2 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剖析
    5.3 政府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高等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
    5.5 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5.6 高等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5.7 网络安全管理
第6章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
    6.1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与内容
    6.2 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
    6.3 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对比分析
第7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7.1 国外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评析
    7.2 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7.3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模糊综合评价
    7.4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实践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解析
    二、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进程(上)
    第一节 文学教育的功能
        一、“文学教育”释义
        二、“文学”释义
        三、“文学教育”的复合型功能
    第二节 中国前学科时代的文学教育
        一、古典人文教育
        二、古典人文教育的知识学整一性
        三、文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四、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古典学特征
    第三节 学科化文学教育在西方的出现
        一、艺术自律:英语文学教育学科化的理论基石
        二、“文学”在英语中的含义
        三、英语文学教育学科化的开端
    第四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雏形期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二、《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关乎文学教育之课程的设置
        三、《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中国文学”课程的出现
        四、《奏定大学堂章程》与“中国文学门”的设置
        五、《大学规程》之“文学门”与“国文学类”
        六、京师大学堂与“中国文学门”
        七、雏形期汉语文学专业化教育的合法化依据
第二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进程(下)
    第五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发展期
        一、分类教育与文学教育的专门化趋向
        二、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设置
        三、选科制、学分制与学位体系初步形成
        四、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功能指向
    第六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探索期
        一、苏联模式与汉语文学教育的专业性建制
        二、“三统一”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体制化趋向
        三、文学教育功能的萎缩与扭曲
    第七节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化之成型期
        一、审美文化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身份的现代确认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现代性体制的定型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现代性体制之隐忧及当下困境
    第一节 隐忧之一:学科知识边界模糊
        一、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未完成性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机构组成方式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隐忧之二:社会功能泛化
        一、当下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的空泛性
        二、当下汉语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内涵的知识化、理论化倾向
    第三节 困境之表现:就业适应性缩减
        一、文学大类专业与其他本科专业大类就业率趋势之比较
        二、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渐趋缩小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学科体制发展对策设计
    第一节 社会学功能的定位
        一、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精神之用
        二、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工具之用
    第二节 知识学结构的修缮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二、关于文学阐释方法的思考
    第三节 教育学方法的设计
        一、在语言的游戏与想像中完成审美意识的提升
        二、在语言文本的理解与解释中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在语言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结语: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徘徊在学科性与跨学科性之间
    二、文学教育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三年以来的科研成果统计
后记

(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
        1.5.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2 可能的创新点
        1.5.3 存在的不足
2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
        2.1.1 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
    2.2 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概念
        2.2.1 教育成本与收益
        2.2.2 教育供需
        2.2.3 教育经济贡献
    2.3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3.1 教育经济学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投入产出理论
    2.4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4.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2.4.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概念及特征
        2.4.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3.1.2 我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3.1.3 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3.2.1 主要成就
        3.2.2 基本经验
    3.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3.3.1 政府支持不足与统筹缺失
        3.3.2 学校特色不足与能力缺位
        3.3.3 社会认识不足与职责缺位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
    4.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及效益分析
        4.1.1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内涵
        4.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依据
        4.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4.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分析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4.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分类
        4.2.2 我国个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及收益
        4.2.3 我国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及收益
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与资源配置分析
    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供需分析
        5.1.1 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的内涵
        5.1.2 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模型
        5.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矛盾分析
        5.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的调节
    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5.2.1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5.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不足
        5.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分析
    6.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
        6.1.1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6.1.2 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6.1.3 高等职业教育与优质人力资源培养
    6.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2.1 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6.2.2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
        6.2.3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机理
        6.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2.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消费对短期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6.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6.3.1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
        6.3.2 高等职业教育与收入分配公平
        6.3.3 高等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6.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贡献分析
        6.4.1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贡献的作用机理
        6.4.2 就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
        6.4.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效应分析
7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7.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7.1.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7.1.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启示
    7.2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经验借鉴
        7.2.1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经验
        7.2.2 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启示
    7.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7.3.1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7.3.2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7.4 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借鉴
        7.4.1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经验
        7.4.2 美国社区学院的启示
    7.5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7.5.1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7.5.2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与前提
        8.1.2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依据
        8.1.3 高等职业教育收益及收益率分析的基础是进行其成本分析
        8.1.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其它教育服务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影响
        8.1.5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个层次
        8.1.6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上
        8.1.7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主要在于通过人才培养等活动提升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8.1.8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8.2 对策建议
        8.2.1 调整布局结构,满足经济发展的教育需求
        8.2.2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8.2.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8.2.4 引入多元投资机制,破解高职院校的经费难题
        8.2.5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难题
中外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2.1.2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
    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
        2.2.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2.3 技术经济相关理论
        2.3.1 技术经济的核心思想
        2.3.2 技术经济与低碳经济
    2.4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2.4.1 低碳经济的主要思想
        2.4.2 低碳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选择
        2.4.3 经济全球化推进中国经济低碳转型
        2.4.4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2.4.5 低碳电力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
    3.1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述评
        3.1.1 发电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 电网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2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主要特点
        3.2.1 电力行业排放现状
        3.2.2 电力行业减排结构
        3.2.3 电力行业排放特点
    3.3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发展约束
        3.3.1 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工作
        3.3.2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
    3.4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3.4.1 提高火电发电能效、大力推进清洁煤电发展
        3.4.2 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重
        3.4.3 提高输配电输送效率、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3.4.4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低碳电力科技应用
        3.4.5 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
第4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
    4.1 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
        4.1.1 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4.1.2 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
    4.2 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
        4.2.1 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
        4.2.2 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
        4.2.3 火力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分析
        4.2.4 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分析
    4.3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4.3.1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2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与碳排放
        4.3.3 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4 中国水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第5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5.1.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5.1.2 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5.2 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2.2 美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3 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5.3.1 要把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5.3.2 政府主导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
        5.3.3 加强对智能电网的财政投入
        5.3.4 制定完善电网低碳化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
        5.3.5 加大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5.3.6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电网企业科技创新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
    6.2 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
    6.3 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
    6.4 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6.5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
    6.6 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电大理工》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2]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3]《<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5]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建立开放大学的启示[D]. 潘俞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5)
  • [6]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效益研究[D]. 李才旺. 山西大学, 2009(S1)
  • [7]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孔凡士.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4)
  • [8]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秦军荣. 武汉大学, 2014(06)
  • [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 戴国强. 武汉大学, 2013(01)
  • [10]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赵洱岽. 武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TVU》2004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