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与文化史的关系

词义与文化史的关系

一、词的理据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江喜昌[1](2021)在《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第二章为金坛吴方言语音研究,首先,描写了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声韵调配合关系及两字组连读变调,并将金坛吴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系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其语音特点;其次,总结了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最后,将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为金坛吴方言词汇研究,首先,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将金坛吴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有直接理据和间接理据两种;最后,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古语词。第四章为金坛吴方言语法研究,首先,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实词和虚词,实词方面分析了名词、代词和数量词,虚词方面分析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式,重点讨论了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和双宾句;最后,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类,重点讨论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第五章为结语,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金坛吴方言保留着吴语系统的基本面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普通话推广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语言接触与融合,导致金坛吴方言与苏南吴语典型代表点存在差异,它是深受官话影响的吴语。文章最后另有两个附录,一是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一是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张建阳[2](2021)在《沂南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沂南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沂南方言词汇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词汇学的角度分析沂南方言的构词、造词、义域和语义场特点。将沂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探究沂南方言词汇的特色及沂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沂南方言特色词汇进行描写分析。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沂南县的概况,包括地理人口、历史沿革、行政规划等。其次,介绍了沂南方言的概况和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语料来源、体例说明、沂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调查发言人。第一部分是沂南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从构词语素、构词法两方面展开,在构词语素方面,有的构词语素和普通话完全相同,有的构词语素有同有异,有的则完全不同。在构词法上,详细介绍了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的构词方法,从中探究沂南方言和普通话异同之处,同时概括沂南方言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沂南方言词汇的造词研究,包括造词理据和造词法两部分。在造词理据方面,根据沂南地区的历史遗留、风俗习惯,造词心理以及文化习俗等因素,描写沂南方言与普通话造词的不同之处。在造词方法上,重点介绍了沂南方言比较有特色的变读法和修辞法。第三部分是沂南方言词汇义位的义域研究,包括义位外延、语用域及义位的组合分析三方面,将沂南方言和普通话进行比较,主要寻求沂南方言与普通话的的不同之处,展现沂南方言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沂南方言的语义场的研究,从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和类属义场展开分析,探究沂南方言和普通话义位数量的差异及义位间的联系,列举沂南方言特色词汇,展现沂南方言词汇面貌。

杨久造[3](2021)在《《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研究》文中提出中药名物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中名物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明代着名学者兰茂编撰的本草着作《滇南本草》的中药名物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药名物词概况、命名理据、名实关系、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对全书收载的中药名物词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滇南本草》的概况,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一章概述《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整体面貌。首先,明确“名物”的定义及名物词的选取范围;其次,对《滇南本草》所收载的中药名物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并进行分类描写。第二章分析《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命名理据。本章归纳出形体、纹色、功用、嗅觉、味觉、时空、特性、药用部位、典故、综合这十种命名理据类型,并总结了中药名物词的命名特点。第三章论述《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名实关系。本章分析了《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异名同实”和“同名异实”概况,并探讨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第四章论述《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包含的文化内涵。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中药名物词与社会意识文化;第二,分析中药名物词与社会生产生活。从这两方面深入分析,总结中药名物词包含的重要文化内涵。结语部分对前文的论述进行简要总结。

乔英[4](2021)在《大理宾川白语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宾川县隶属于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面积为2627平方千米,辖区内人口约为35.194万,宾川县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25个民族。现在关于宾川白语词汇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本文选择宾川白语的词汇和语义作为研究对象,既可以更多的记录和保存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语料,还可以加深对宾川白语结构特点的认识。因此,对于宾川白语词汇和语义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了宾川县的地理情况,宾川白语词汇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以及宾川白语的声韵调系统。第二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宾川白语词汇的结构,对宾川白语的组成和构成方面进行了描写。第三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宾川白语词汇的音节数量、语素构成以及词缀等方面的描写。第四部分是从宾川白语词汇的直接造词理据和间接造词理据两方面展开的研究。第五部分是从宾川白语词汇的词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词义的类聚以及义素的分析进行了阐述。第六部分为结语。本文以白语词汇为主,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宾川白语进行了描写分析。最后得出,宾川白语词汇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陈慧慧[5](2021)在《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研究》文中提出名物研究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名物的命名理据研究备受学者关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古代饰品类名物词,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名物词命名理据的研究成果,以名物命名的相对可论证性与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的命名理据,揭示其命名理据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在命名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宗旨与选题依据、研究方法与研究任务、意义,并对词语理据的研究及饰品类名物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是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的概貌。首先明确名物与名物词的含义及其判定标准、词与固定短语的定义及其判定标准,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其次,根据饰品所处人体部位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初步展示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的整体面貌。第三部分是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古代饰品类名物词词条共计280个,其中单音节饰品类名物词33个,复音节饰品类名物词247个。就单音节饰品类名物词而言,本章根据同源词音近义通的原则,运用系联同源词法和义素分析法,探求单音节饰品类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共归纳出五种命名情况,分别是性征理据、功能理据、位置理据、次序理据以及与人体部位相关的理据。就复音节饰品类名物词来说,本章通过分析复音节词构词语素的意义,探讨语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组合关系,从而揭示复音节饰品类名物词的命名理据。第四部分是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规律的认知分析。本章首先通过范畴化理论,分析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探究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在命名过程中所产生的隐喻、转喻现象;其次运用框架语义理论,通过分析影响构成认知场景中的因素,还原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的命名场景,构建相应的认知框架;最后从焦点/背景理论出发,分析框架中所凸显的认知元素,探寻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的认知规律。第五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杨汝丽[6](2021)在《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文中指出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由镇雄县、威信县、彝良县构成,此三县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自西汉至明朝均属同一行政区域,因而在语言上具有联系性。其方言称谓语与云南省境内其他方言称谓语同中有异,与邻近的四川省、贵州省方言称谓语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又因昭通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尚存空间,为拓宽昭通方言词汇的研究视角,故而对其作进一步研究。文章在深入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借助语言接触理论和方言学内容,通过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首次将三县方言称谓语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呈现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自身情况、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文化内涵,为云南方言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全文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昭通三县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对象概况、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分类研究。通过反复阅读称谓语分类研究相关资料后,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系统,进而在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对三县方言称谓语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章,昭通三县方言特殊称谓语研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三县方言中的九个特殊称谓语进行重点描写,旨在呈现其特别之处,厘清其历史来源及地理分布情况,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没有收录的方言词分布情况进行补充。第三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特点分析。结合实际用例,对三县方言称谓语的结构、语义、语用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三县方言称谓语的七个其他特点。第四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形成原因及文化内涵。运用语言接触理论等对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外部形成原因和内部造词理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称谓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结语。总结文章的基本结论、创新点和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婉钰[7](2021)在《《博物志》名物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名物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作为文献语言的研究材料,并参考范宁的《博物志校正》,采用文献调查、归纳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博物志》中的名物词进行研究。本文对《博物志》中的613个名物词进行穷尽性描述,划分出物类系统,整理单、双音节名物词的结构特征,并对《博物志》中一些能够明确考证、合理推源的名物词进行考释,探明其中的理据来源。与此同时,还借助《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等辞书探讨了《博物志》中的晋代名物新词新义及“同实异名”现象并揭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贺文鑫[8](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陈晟[9](2021)在《方言词典释义应注重百科性和理据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言作为自然语言的活化石,反映了特定语言发展的轨迹,特定方言还成为维系广大华人华侨的情感纽带。方言词典在释义上"以通语释方言",在遵循一般语文词典释义原则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地方特有词还需适当强化释义的百科性和理据性,这是方言词典葆有地方特色、展示地域魅力、体现历史文化蕴涵的重要依托。

易佳妮[10](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二、词的理据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词的理据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金坛区概况
        一、地理人口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语言概况
    第二节 江苏境内吴方言研究现状
        一、语音方面
        二、词汇方面
        三、语法方面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一、材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
        二、体例说明
第二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三、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四、语音特点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声母的文白异读
        二、韵母的文白异读
        三、声韵的文白异读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坛吴方言的词汇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一、词形比较
        二、词义比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造词理据
        一、直接理据
        二、间接理据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古语词例释
        一、体词性古语词
        二、谓词性古语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法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实词
        一、名词
        二、代词
        三、数量词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虚词
        一、副词
        二、介词
        三、连词
        四、助词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式
        一、处置句
        二、被动句
        三、比较句
        四、双宾句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类
        一、疑问句
        二、祈使句
        三、感叹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二 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沂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沂南县概况
    (二)沂南方言概况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六)沂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调查发言人
一、沂南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一)构词语素
    (二)构词法
二、沂南方言词汇的造词研究
    (一)造词理据
    (二)造词法
三、沂南方言词汇义位的义域研究
    (一)沂南方言义位的外延分析
    (二)沂南方言义位的语用域分析
    (三)沂南方言义位的组合分析
四、沂南方言词汇义位的语义场研究
    (一)同义义场
    (二)反义义场
    (三)多义义场
    (四)类属义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滇南本草》概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概述
    第一节 名物定义及名物词的选取范围
    第二节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概貌
第二章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命名理据研究
    第一节 词的命名理据及划分标准
    第二节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命名理据
    第三节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命名特点
第三章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的名实关系研究
    第一节 “异名同实”现象分析
    第二节 “同名异实”现象分析
第四章 《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包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中药名物词与社会意识文化
    第二节 中药名物词与生产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汇释
附录二:《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异名同实”情况表
致谢

(4)大理宾川白语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节 白语词汇研究概况及选题依据
        一、白语研究的系属问题
        二、白语词汇研究的现状
        三、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调查点情况
        一、语料来源
        二、调查点情况
    第四节 宾川人文地理
        一、自然地理
        二、建置沿革
        三、人口和民族
        四、语言使用情况
第一章 宾川白语的词汇来源
    第一节 宾川白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
        二、宾川白语中的汉语借词
    第二节 宾川县白语词汇的构成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章 宾川白语词汇的音节及语素
    第一节 宾川白语词汇的音节数量
        一、单音节词
        二、双音节词
        三、多音节词
    第二节 宾川白语词汇的语素
        一、语素数量的差异
        二、语素顺序的差异
    第三节 词缀
        一、前缀
        二、后缀
第三章 宾川白语词汇的造词理据
    第一节 直接命名理据
        一、以事物的外形命名
        二、以事物的颜色命名
        三、以事物的气味命名
        四、以事物的用途命名
        五、以事物的时间命名
        六、以事物的处所命名
        七、以事物的味道命名
        八、以事物的制作方式命名
        九、以事物的组成材料命名
    第二节 间接命名理据
        一、修辞手法命名
        二、委婉方式命名
第四章 宾川县白语词汇的词义分析
    第一节 宾川县白语词汇词义的类聚
        一、单义词
        二、多义词
        三、同义词
        四、反义词
    第二节 宾川白语的义素分析
        一、宾川白语动物类名词的义素分析
        二、宾川白语植物类名词的义素分析
        三、宾川白语亲属称谓类词的义素分析
        四、宾川白语亲属称谓词的义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宾川县白语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四、音节结构
    附录二 宾川白语词汇
    附录三 宾川白语词汇的民俗词
        一、 生活民俗词
        (一)服饰习俗
        (二)饮食习俗
        (三)居住习俗
        (四)交通习俗
        (五)节日习俗
        二、 婚姻民俗词
        三、 丧葬民俗词
        四、 信仰民俗词
        (一)自然崇拜
        (二)本主信仰
        五、 称谓词汇
        (一)对人的称谓
        (二)对物的称谓
        六、 禁忌语
        (一)礼仪禁忌
        (二)就餐禁忌
        (三)婚姻禁忌
        (四)丧葬禁忌
        (五)本主禁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宗旨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任务与研究意义
    三、词语理据的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相关说明
第一章 古代饰品类名物词概说
    第一节 饰品类名物词的确定与选取
        一、饰品类名物词的确定
        二、饰品类名物词的选取
    第二节 饰品类名物词的分类
        一、头饰类名物词
        二、耳饰类名物词
        三、颈饰类名物词
        四、手臂饰类名物词
        五、腰饰类名物词
第二章 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理据探究
    第一节 单音节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理据探究
        一、性征理据
        二、功能理据
        三、位置理据
        四、次序理据
        五、与人体部位相关理据
    第二节 复音节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理据探究
        一、事物—性状类
        二、事物—动作类
第三章 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规律的认知分析
    第一节 从范畴化角度看饰品类名物词命名
        一、范畴化理论
        二、饰品类名物词命名体现的范畴化
        三、命名的隐喻、转喻现象分析
    第二节 从框架语义角度看饰品类名物词命名
        一、框架语义理论
        二、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的认知框架分析
    第三节 从焦点/背景角度看饰品类名物词命名
        一、焦点/背景理论
        二、视角聚焦下的饰品类名物词命名
    第四节 古代饰品类名物词命名的认知特征和规律
        一、非陈述型
        二、特征凸显性
        三、焦点多样性
        四、认知经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
        一、昭通东部三县概况
        二、昭通东部三县方言音系简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称谓语研究现状
        二、云南省方言称谓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整理归纳法
        五、共时结合历时分析法
    第五节 材料来源
        一、材料来源
        二、发音合作人
        三、读音标注说明
    第一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分类研究
        第一节 亲属称谓系统
        一、祖辈称谓
        二、父辈称谓
        三、同辈称谓
        四、子辈称谓
        五、孙辈称谓
        六、其他亲属称谓
        第二节 社会称谓系统
        一、姓名称谓
        二、交际称谓
        三、职业称谓
        第三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比较研究
        一、外部比较
        二、内部比较
    第二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特殊称谓语研究
        第一节 特殊亲属称谓语
        一、表“祖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二、表“父亲”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三、表“姑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四、表“姨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五、表“舅舅”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第二节 特殊社会称谓语
        一、表“年轻男女”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二、表“结巴的人”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三、表“道士”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四、表“警察”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第三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特点分析
        第一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结构特点
        一、合成词占主体地位
        二、有“的字短语”
        三、有同称异指和异称同指的情况
        第二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语义特点
        一、语义具有特定性和加合性
        二、感情色彩突出
        三、方言口语浓厚
        四、用它物象征或指称
        第三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语用特点
        一、从他称谓现象普遍
        二、存在男女混称现象
        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四、有称谓缺环现象
        五、城乡之间有差异
        六、詈骂称谓居多
        七、保留了部分古称谓
    第四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形成原因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称谓语外部形成原因
        一、历史政治因素
        二、民族杂居
        三、社会的发展
        四、方言接触
        五、地理位置
        第二节 称谓语的理据研究
        一、属性理据
        二、修辞理据
        第三节 称谓语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称谓语反映了生产生活状况
        二、称谓语反映宗族观念
        三、称谓语反映男尊女卑的观念
        四、称谓语反映礼文化
        五、称谓语反映宗教文化
        六、称谓语反映当地习俗
        七、称谓语反映民间传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方言亲属称谓语调查表
附录 B 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方言社会称谓语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博物志》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博物志》概述
        一、作者生平
        二、 《博物志》及其版本源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博物志》研究现状
        二、名物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博物志》名物词概述
    第一节 名物及名物词
        一、何为“名物”
        二、名物词的判定
    第二节 《博物志》名物词结构特征
        一、单音节名物词
        二、复音节名物词
    第三节 《博物志》名物词分类描述
        一、动物类(121 个)
        二、地理类(115 个)
        三、植物类(95 个)
        四、宗教类(44 个)
        五、器物类(40 个)
        六、官爵官职类(35 个)
        七、建筑类(29 个)
        八、矿物元素(26 个)
        九、器官容貌类(26 个)
        十、饮食类(19 个)
        十一、服饰类(18 个)
        十二、计量类(11 个)
        十三、礼乐刑罚类(10 个)
        十四、天文类(7 个)
        十六、疾病类(4 个)
        十七、其他(8 个)
第二章 《博物志》名物词命名理据探源
    第一节 “理据”的定义
    第二节 《博物志》名物词命名理据
        1.形象理据(60个)
        2.功用理据(105个)
        3.属性理据(232个)
        4.地域理据(11个)
        5.合成理据(48个)
        6.语音理据(6个)
        7.修辞理据(9个)
        8.感官理据(85个)
        9.文化理据(8个)
第三章 《博物志》晋代新名物词研究
    第一节 《博物志》晋代新词的概貌
    第二节 《博物志》新名物词的来源
        一、新义
        二、新词
    第三节 《博物志》新名物词的特点
    第四节 晋代新名物词的历时演变
        一、沿用至今
        二、已经消失
第四章 《博物志》名物词考释
第五章 《博物志》名物词的“同实异名”现象
    一、 “名实”关系的定义
    二、“同实异名”现象分析
        1.一实二名
        2.一实三名
    三、“同实异名”成因分析
        1.因时空不同而出现异名
        2.因认知不同而出现差异
        3.因文化差异而出现异名
        4.因形制不同而出现异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9)方言词典释义应注重百科性和理据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地方特有词释义需强化百科性
    (一)囿于语文义的地方特有词释义
    (二)百科义可增强地方特有词的辨识度和情感联系功能
    (三)百科义的添加不能改变其语文词典的本质
二、地方特有词释义应添加理据性
    (一)理据的缺失不利于对特定方言词的理解
    (二)理据的不准确易造成对方言词的理解误差
    (三)方言词中应添加理据的主要类型
        1.熟语性条目
        2.方言特有的古语词
        3.方言中的特殊外来词
结 语

(10)《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词的理据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D]. 江喜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沂南方言词汇研究[D]. 张建阳. 延安大学, 2021(11)
  • [3]《滇南本草》中药名物词研究[D]. 杨久造.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大理宾川白语词汇研究[D]. 乔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古代饰品类名物词研究[D]. 陈慧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D]. 杨汝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博物志》名物词研究[D]. 张婉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9]方言词典释义应注重百科性和理据性[J]. 陈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10]《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词义与文化史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