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要与长效管理和集中监管相结合

水安全要与长效管理和集中监管相结合

一、水上安全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世炜[1](2020)在《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克利夫·芒福汀在《绿色尺度》中提到:水与绿色的再生将成为城市复兴工作的中心。因此,要想实现存量规划背景下既有城区的复兴,既有城区的河涌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众多国际大都市既有城区的河涌水系都经历了转型和再生的实践,昔日硬质化的河道两岸开始转变为居住、休闲、工作一体化的后工业场所,重塑了河涌及城市空间的生态景观及休憩活动等功能。在我国,“城水分离”的规划建设模式却依旧阻碍着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做到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将必然成为往后国土空间规划的焦点领域之一。本文以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模式;结合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标准的梳理,总结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程度;运用耦合模式的分析框架,结合实证案例东濠涌的精细化调研及访谈调研,总结其耦合的经验与不足;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对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规划的方法和优化策略进行探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作为本文的绪论章节,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关于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基础性研究。基于前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优秀实践案例,综合确定耦合模式包含两个维度:空间规划建设维度及管理协调维度,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包含安全性、生态性、公共性及系统性四大特性,管理协调维度则包含规划层面、治理层面以及保障层面三个方面。第四章则结合现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实践等资料,研究我国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现状程度。总结出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水利部相关部门的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在加总时考虑齐全,但实践中行业规范没有成功跨部门进行指引,导致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程度不高;管理协调维度下各层面均有待提高。第五章则利用总结的耦合模式框架对实证案例东濠涌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总结出其经验与不足。第六章为总结提炼,结合上述所有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教训,探索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规划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了规划范式的变革与原则,并从空间规划维度与管理协调维度分别提出了相应具体策略。

潘科[2](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宋楠楠[3](2019)在《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通过“美丽乡村”、“万村景区化”等一系列规划建设,不但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还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同时它又极具发展潜力。景区村庄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目前为止乡村综合力水平发展最高,其建设模式最具代表性。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和滨水景观建设是景区村庄开发建设与推广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杭州市第一批3A级景区村庄作为研究样本,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现状,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1)根据文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景观评价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国内外景观评价方法研究,乡村景观和滨水景观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总结出当今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2)通过耦合分析和核密度分析出景区村庄的分布与水系有很大的关系,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主要沿着八大水系分布,杭州市主要沿着钱塘江、富春江、分水江和东苕溪分布。并通过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总结出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特征。(3)通过专家打分法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4个层次,5个准则层指标和40个指标因子的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指标权重值排序上,准则层生态环境指标排列首位,其次是空间功能、景观美感、基础设施和管理保护。(4)选取白沙村、环溪村和窈口村3个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评价数据来源于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运用模糊综合法计算最终得分,结果显示,窈口村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等级为优,白沙村和环溪村评价等级为良,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情况,梳理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优劣势,并对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与发展提出一些优化策略,如提升景观美感,增强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合理规划土地,增加公共空间多样性等。

何长飞[4](2019)在《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泰州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港口名城”建设。高港港作为泰州港的核心港区,借助黄金水道建设、航运业复苏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港口的大型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长江泰州高港段因历史、市场等原因而长期存在的“三无”船舶,成为制约港口经济发展、影响港口对外形象、威胁水上交通安全的“顽疾”,加强对“三无”船舶的整治势在必行。为此,当地海事部门从未放松对“三无”船舶的监管,采取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打击“三无”船舶成为了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持久战。本文旨在分析实践所得成效和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从界定“三无”船舶的概念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基层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根源,研究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以及成因,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其他地区、行业治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相关研究提供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打击包含“三无”船舶在内的非法船舶及非法行为提供借鉴。

沈费伟[5](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指出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程磊[6](2018)在《基于系统方法的河长制建设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太湖蓝藻事件”影响,江苏省无锡市首创河长制管理模式,在浙江等省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科学实施河长制,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浦东根据中央及上海市部署,结合区域内水资源特点,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河长制河道管理体系。本文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分析河长制系统实施的主要工作内容,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各级河长工作效率,并采集河长履职数据,结合专家评估,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起河长制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基础工作、河长巡河、河道治理、长效管理等因素及其子因素的权重,以某镇为案例,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评价结果作为检验各镇河长制推行成效的数据依据。

陈志雄[7](2016)在《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福州沿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侧,福建沿海北部,与我国台湾岛仅一水之隔,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我国南方海运航线的中心,是我国南北海运的最为重要的主通道。近年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福州市港航经济发展迅猛,伴随而来的是福州沿海船舶通航情况日趋复杂,交通流冲突现象愈加明显,水上交通安全状况目趋恶化。由于水上交通事故具有损失大、海上人命财产救助困难、社会影响范围大,不但关系到福州沿海通航形势的安全稳定,而且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沉重的社会影响,福州航运事业繁荣与安全生产状况的矛盾日益凸现。本文通过对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和相关管理部门职能的分析,对当前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提出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例如企业管理缺失,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船上配员不足,船员专业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配置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所有海事人力资源的在水上执法监管中的效能;信息技术在海事监管的运用还不充分等。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着重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提高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讨论,为海事管理机构有针对性的应对海上交通事故,科学规划海事监管工作,分别从强化通航管理,提高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强化对外交流合作,转变海事管理理念,加强船舶、船员和货物方面的风险防范制度的研究,健全完善相关海事法律法规来适应港口的发展,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执法监管的建议和措施,使海事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与时俱进,减少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保障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促进福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邓云[8](2014)在《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对于水上交通安全来讲,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水上安全便捷出行及财产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换取发展。安全始终是水上交通正常运行、港航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更是水运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1]。要实现水运业长治久安,必须健全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我国水上交通主管部门和国内外航运单位都十分重视水上交通安全,许多国家安全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了专题研究,着力在解决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但系统性、全面性不足,缺乏标本兼治的策略和举措。本文结合山东辖区实际,运用系统学、管理学等理论,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深入探讨长效管理机制理论的深刻内涵,重点分析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及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共计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在简述交通、安全及水上交通安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进而阐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内涵。第三章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分析,主要通过灰色关联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构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理论模型。第四章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结合辖区实际,以翔实的材料和数据为支撑,分析了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情况、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对策和建议,首先开宗明义地提出构建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继而从坚持安全发展战略、创新安全管理举措等两大方面共12项措施详细阐述了建立完善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结束语,是对全文的小结。

宋梦洁[9](2013)在《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熟市是全国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多年来积极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列。村庄整治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研究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有利于了解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整治模式和特点,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指导。本文基于国内外村庄整治的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探讨村庄整治的原则、内容体系、整治标准和重点,并思考村庄整治的组织形式和影响因素等基础问题。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件,村庄整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本文针对常熟市现有村庄的总体情况,分析常熟市村庄整治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村庄整治的基础研究,从村庄整治的参与者和整治对象两方面考虑,选取整治的主导力量和村庄的经济类型两个不同角度,对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进行分类。从整治的主导力量角度,结合参与力量和运作机制,将村庄整治分为政府主导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和村企合作模式;从村庄的经济类型角度,依据村庄现状和产业发展特点,将村庄整治分为农业型村庄的整治模式、工业型村庄的整治模式和旅游型村庄的整治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分析归纳各种模式的特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探讨具体案例的整治效果和不足,并提出优化措施,完善对各种整治模式的研究。最后总结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龙光俊[10](2012)在《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是海事主管机关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大开发,北海辖区的通航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海上安全监管机制来维护。过去,海上安全监管的模式主要以动静结合为主,船舶签证、证书检查为静态监管,船舶安检、现场巡航为动态监管,动静结合的监管模式在过去的海事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海事是国家机关实施的海上事务管理及所提供的海事公共服务,如何提高海事管理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海上安全监管水平是目前海事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主要是以建立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建立一套长效、高效的监管机制,为我国的海事管理改革和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依据。论文分析了北海辖区的交通安全概况,并且探讨了北海辖区未来海上交通的发展趋势。针对北海辖区的重大风险源提出了防控的对策,并且提出了构建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对重点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关于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海事监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水上安全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上安全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水分离的规划建设模式导致城市河流问题频发
        1.1.2 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的治理与管理亟需关注
        1.1.3 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既有城区河涌
        1.4.2 城市空间
        1.4.3 耦合的概念界定
        1.4.4 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河涌水系规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1.2 河流健康理论
        2.1.3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河涌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相关研究
        2.2.2 国内外河涌与城市空间管理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
        2.3.1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实践案例
        2.3.2 管理协调维度实践案例
第三章 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规划模式研究
    3.1 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内涵
        3.1.1 理论启示
        3.1.2 既有城区空间环境优化的紧迫性
    3.2 耦合规划应对的三个空间尺度
        3.2.1 河涌空间
        3.2.2 滨河空间
        3.2.3 城市空间
    3.3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耦合的模式研究
        3.3.1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耦合的内涵
        3.3.2 耦合的四大核心特性
    3.4 管理协调维度耦合的模式研究
        3.4.1 管理协调维度耦合的内涵
        3.4.2 三个层面多种措施的耦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法规视角下我国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程度研究
    4.1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政策及河涌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
    4.2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的耦合程度分析
        4.2.1 安全性方面:整体较优,但在实践中城市空间层面考虑缺失
        4.2.2 生态性方面:城市空间生态性在规划实践中欠缺考虑
        4.2.3 公共性方面:整体较优,但在实践中城市空间层面考虑缺失
        4.2.4 系统性方面:系统性的考虑缺失
    4.3 管理协调维度下的耦合程度分析
        4.3.1 规划层面:对城市用地的空间管控及指标控制较弱
        4.3.2 治理层面:部门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缺位
        4.3.3 保障层面:激励机制作用有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现状的研究——以广州东濠涌为例
    5.1 广州既有城区河涌演进与整治建设背景
        5.1.1 广州既有城区河涌的历史演进
        5.1.2 广州既有城区河涌建设与整治的历程
    5.2 实证案例选取——东濠涌及其流域范围内城市空间
        5.2.1 案例选取原因
        5.2.2 研究范围及河涌定位
    5.3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的精细化调研
        5.3.1 安全性现状
        5.3.2 生态性现状
        5.3.3 公共性现状
        5.3.4 系统性现状
    5.4 管理协调维度的访谈调研
        5.4.1 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
        5.4.2 规划层面
        5.4.3 治理层面
        5.4.4 保障层面
    5.5 经验与不足
        5.5.1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的经验与不足
        5.5.2 管理协调维度下的经验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规划的策略与方法探索
    6.1 规划范式的转变与主要原则
        6.1.1 规划范式的转变
        6.1.2 规划原则
    6.2 空间规划建设维度下的规划策略
        6.2.1 安全性策略
        6.2.2 生态性策略
        6.2.3 公共性策略
        6.2.4 系统性策略
    6.3 管理协调维度下的策略
        6.3.1 完善的政策法规引导
        6.3.2 与法定城市规划衔接
        6.3.3 协同的组织管理
        6.3.4 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6.3.5 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与不足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砂石及采砂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3 非法采砂
    (二) 理论基础
        1 治理理论
        2 公共物品理论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1 漳河概况
        2 采砂情况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1 采砂危害
        2 治理情况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二) 原因分析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1.2 浙江省万村景区化的建设与推广
        1.1.3 浙江省“五水共治”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1.1.4 乡村滨水景观研究工作的匮乏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
        1.5.1 乡村滨水公共空间概念
        1.5.2 乡村滨水公共空间类型特征
        1.5.3 乡村滨水公共空间重要性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6.1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1.6.1.1 国内外景观评价兴起与发展研究
        1.6.1.2 国内外景观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1.6.2 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6.2.1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国内研究综述
        1.6.3 滨水景观研究综述
        1.6.3.1 国外研究综述
        1.6.3.2 国内研究综述
2 景区村庄与地域水系空间特征
    2.1 景区村庄与浙江省水系空间分布特征
        2.1.1 浙江省水系概况
        2.1.2 景区村庄与浙江省水系分布特征
    2.2 景区村庄与杭州市水系空间分布特征
        2.2.1 杭州市水系概况
        2.2.2 景区村庄与杭州市水系分布特征
3 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特征研究
    3.1 杭州市景区村庄水系特征
        3.1.1 杭州市水系形态特征
        3.1.2 杭州市景区村庄与水系结构特征
        3.1.3 杭州市景区村庄水系空间分布特征
    3.2 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景观特征
        3.2.1 水塘景观
        3.2.2 滨河(江)景观
        3.2.3 滨湖景观
        3.2.4 其他滨水景观
        3.2.4.1 溪涧景观
        3.2.4.2 瀑布景观
        3.2.4.3 水利工程景观
        3.2.5 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景观特点
    3.3 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形成条件
        3.3.1 自然资源
        3.3.1.1 水文资源
        3.3.1.2 山川地貌
        3.3.1.3 天气气候
        3.3.1.4 植物资源
        3.3.2 社会文化
        3.3.2.1 山水文化
        3.3.2.2 民俗文化
        3.3.2.3 社会事业
    3.4 本章小结
4 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专家打分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2.2.1 梳理理论内容,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4.2.2.2 确定评价指标,构建判断矩阵
        4.2.2.3 计算权重值
        4.2.2.4 一致性检验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筛选评价指标
        4.3.2 评价指标确定
        4.3.3 评价体系模型建立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权重确定依据
        4.4.2 计算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4.3 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序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实证分析
    5.1 案例地概况及数据获取
        5.1.1 案例地概况
        5.1.1.1 太湖源镇白沙村概况
        5.1.1.2 江南镇环溪村概况
        5.1.1.3 湖源乡窈口村概况
        5.1.2 基础数据获取和分析处理
        5.1.2.1 实地调研和统计数据
        5.1.2.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
        5.1.2.3 划分景观评价等级
    5.2 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5.2.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5.2.2 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处理
        5.2.2.1 白沙村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处理
        5.2.2.2 环溪村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处理
        5.2.2.3 窈口村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处理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案例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整体评价分析
        5.3.2 案例村庄滨水公共空间准则层评价分析
        5.3.3 案例村庄滨水公共空间要素层评价分析
        5.3.3.1 自然景观评价分析
        5.3.3.2 人文景观评价分析
        5.3.3.3 景观特色评价分析
        5.3.3.4 空间秩序评价分析
        5.3.3.5 空间活动评价分析
        5.3.3.6 环境卫生评价分析
        5.3.3.7 植物绿化评价分析
        5.3.3.8 道路设施评价分析
        5.3.3.9 服务设施评价分析
        5.3.3.10 水体设施评价分析
        5.3.3.11 管理维护评价分析
        5.3.3.12 污染治理评价分析
        5.3.3.13 遗产保护评价分析
    5.4 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优劣势
        5.4.1 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优势
        5.4.2 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劣势
    5.5 本章小结
6 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优化策略
    6.1 提升景观美感,增强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2 合理规划土地,增加公共空间多样性
    6.3 创造特色景观,延续水系历史文脉
    6.4 丰富植物种类,提高乡土植物利用
    6.5 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娱乐设施多样性
    6.6 保障管理机制,加强人居环境治理
    6.7 加强宣传力度,增进区域协调发展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长江泰州高港段
        2.1.2 “三无”船舶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府际关系理论
3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现状分析
    3.1 长江泰州高港段通航环境分析
        3.1.1 水道概况
        3.1.2 港口现状及发展规划
        3.1.3 水道自然条件
        3.1.4 航道规则
    3.2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基本情况
        3.2.1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及从业人员来源
        3.2.2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经营情况统计
        3.2.3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产生的危害
    3.3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现状
        3.3.1 营造共同抵制的群众基础
        3.3.2 逐步压缩“三无”船舶活动空间
        3.3.3 推进正规公司的规范运营
        3.3.4 动态掌握“三无”船舶信息
        3.3.5 联合执法谋求齐抓共管
4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4.1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4.1.1 整治手段单一效果差
        4.1.2 监管多头权责不清
        4.1.3 从业者多管理难度大
        4.1.4 根治不彻底易反复
    4.2 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4.2.1 “三无”船舶管理的法律依据不足
        4.2.2 背后的利益驱动和市场需求
        4.2.3 整治工作涉及多部门跨领域管理
        4.2.4 “三无”船舶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
5 “三无”行为监管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
    5.1 沿海地区“三无”船舶的整治分析:以广东和上海为参照
        5.1.1 广东地区“三无”船舶管理
        5.1.2 上海市“三无”船舶清理取缔工作
    5.2 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整治研究:以流动摊贩和“黑车”为例
        5.2.1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情况研究
        5.2.2 “黑车”问题治理情况研究
    5.3 区域和行业内外“三无”行为的治理方法比较
        5.3.1 不同之处分析
        5.3.2 经验启示
6 加强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6.1.1 促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6.1.2 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动机制
    6.2 强化现场管控,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6.2.1 深挖源头阻断非法供需交易
        6.2.2 创新海事执法手段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6.2.3 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6.3 坚持疏堵结合,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6.3.1 不断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建设
        6.3.2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基于系统方法的河长制建设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思路
2 浦东全面系统推行河长制
    2.1 上海提前实现河长系统管理全覆盖
    2.2 浦东全力推行河长制管理体系
        2.2.1 浦东河道基本情况
        2.2.2 浦东河长制政策落地
    2.3 推行河长制的意义
3 河长制系统实施工作内容
    3.1 基础工作子系统
    3.2 河长巡河子系统
    3.3 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子系统
        3.3.1 水质现状
        3.3.2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标与标准
        3.3.3 河道治理案例-高行莲心河整治工程
    3.4 河道长效管理子系统
        3.4.1 浦东河道长效管理发展历程
        3.4.2 管理机制
        3.4.3 发展困境
4 信息化系统在河长制中的运用
    4.1 “互联网+河长制”
        4.1.1 系统建设背景
        4.1.2 总体框架
        4.1.3 关键技术
    4.2 “一个平台”之浦东水务信息共享服务云平台
        4.2.1 水务规划与设施数据
        4.2.2 水文监测数据
        4.2.3 水务工程数据
    4.3 “三个子系统”之浦东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
        4.3.1 浦东河长制移动服务平台
        4.3.2 浦东河长制信息服务平台
    4.4 “三个子系统”之浦东河道长效管理信息系统
        4.4.1 河道长效管理移动平台
        4.4.2 河道长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4.5 “三个子系统”之浦东城乡中小河道治理信息系统
        4.5.1 工程信息模块
        4.5.2 进度管理模块
5 河长制管理体系综合评价研究
    5.1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 河长制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识别评价指标
        5.2.2 建立因素集
        5.2.3 建立权重集
        5.2.4 建立评价集
        5.2.5 建立隶属度矩阵
    5.3 模糊综合层次评价模型的计算结论
        5.3.1 一级评价指标
        5.3.2 二级评价指标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交通管理
        2.1.2 水上交通安全
        2.1.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安全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福州沿海水上交通概况
        3.1.1 福州沿海水上通航环境概况
        3.1.2 福州沿海辖区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分布情况
    3.2 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3.2.1 安全监管系统现状
        3.2.2 应急反应系统现状
        3.2.3 安全保障系统现状
        3.2.4 安全文化系统现状
    3.3 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3.1 整体观的缺乏
        3.3.2 管理权力配置不够合理
        3.3.3 过多专项活动的干扰
        3.3.4 外部监督的缺位或遗失
        3.3.5 安全文化的不稳定
第4章 国内外其他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4.1 国内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4.1.1 国内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
        4.1.2 国内其他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启示
    4.2 国外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4.2.1 国外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
        4.2.2 国外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启示
第5章 推进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原则与对策
    5.1 完善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
        5.1.1 贯彻落实“创新”理念
        5.1.2 加快职能转变的理念
        5.1.3 坚持监管和服务统一的理念
    5.2 坚持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原则
        5.2.1 执法效能原则
        5.2.2 依法行政原则
        5.2.3 可评价原则
    5.3 完善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5.3.1 加强海事安全监管与资源的配置
        5.3.2 优化通航环境
        5.3.3 加强应急力量建设
        5.3.4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
        5.3.5 建立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
        5.3.6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5.3.7 培树安全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交通的概念
    2.2 安全的概念
    2.3 水上交通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
        2.3.1 水上交通安全概念
        2.3.2 水上交通安全重要性
    2.4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概念
    2.5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第3章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分析
    3.1 灰色关联理论与方法
        3.1.1 灰色关联理论介绍
        3.1.2 为何将灰色关联理论应用于水上交通安全分析
        3.1.3 研究过程中对致因因素的处理和统计
    3.2 山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3.2.1 威海海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3.2.2 烟台海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3.3 构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关键性因素
第4章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山东省水上交通业的发展情况
    4.2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4.3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
    4.4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5.1 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2 坚持安全发展战略,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5.2.1 夯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基石
        5.2.2 牢固树立水上交通“蓝色发展”理念
        5.2.3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协调管理机制
        5.2.4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5.2.5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现场监督体系
        5.2.6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支持保障体系
    5.3 创新安全管理举措,强化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
        5.3.1 狠抓源头管理,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隐患
        5.3.2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水上交通安全预控能力
        5.3.3 实施科学监管,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5.3.4 强化风险管理,遏制水上交通重特大事故发生
        5.3.5 加强水上搜救,提升水上交通应急反应能力
        5.3.6 培树安全文化,提高水上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
        1.1.2 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现实要求
        1.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村庄整治的研究进展
    2.1 村庄整治的内涵
        2.1.1 村庄整治的概念
        2.1.2 村庄整治的原则
    2.2 国内村庄整治理论及实践研究
        2.2.1 国内村庄整治理论研究
        2.2.2 国内村庄整治实践研究
    2.3 国外村庄整治理论及实践研究
        2.3.1 国外村庄整治理论研究
        2.3.2 国外村庄整治实践研究
第三章 村庄整治的总体研究
    3.1 村庄整治的内容体系
        3.1.1 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
        3.1.2 村庄分类及整治标准
    3.2 村庄整治的组织形式
        3.2.1 村庄整治的参与者和对象
        3.2.2 村庄整治的实施途径
        3.2.3 村庄整治的运行机制
    3.3 村庄整治的影响因素
        3.3.1 政策因素
        3.3.2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
        3.3.3 村民的意愿
第四章 常熟市村庄整治现状研究
    4.1 常熟市村庄总体概况
        4.1.1 常熟市村庄的环境现状
        4.1.2 常熟市村庄的总体特征
        4.1.3 常熟市村庄存在的问题
    4.2 常熟市村庄整治的现状和问题
        4.2.1 常熟市村庄整治现状
        4.2.2 常熟市村庄整治问题
    4.3 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标准和重点
        4.3.1 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标准
        4.3.2 常熟市村庄整治的重点
    4.4 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划分
        4.4.1 整治的主导力量角度
        4.4.2 村庄的经济类型角度
第五章 主导力量不同的村庄整治模式
    5.1 政府主导模式
        5.1.1 模式内涵
        5.1.2 运作机制
        5.1.3 模式优化
        5.1.4 案例分析
        5.1.5 整治效果
        5.1.6 整治优化
    5.2 村集体主导模式
        5.2.1 模式内涵
        5.2.2 运作机制
        5.2.3 模式优化
        5.2.4 案例分析
        5.2.5 整治效果
        5.2.6 整治优化
    5.3 村企合作模式
        5.3.1 模式内涵
        5.3.2 运作机制
        5.3.3 模式优化
        5.3.4 案例分析
        5.3.5 整治效果
        5.3.6 整治优化
第六章 经济类型不同的村庄整治模式
    6.1 农业型村庄的村庄整治模式
        6.1.1 模式内涵
        6.1.2 模式特征
        6.1.3 模式优化
        6.1.4 案例分析
        6.1.5 整治效果
        6.1.6 整治优化
    6.2 工业型村庄的村庄整治模式
        6.2.1 模式内涵
        6.2.2 模式特征
        6.2.3 模式优化
        6.2.4 案例分析
        6.2.5 整治效果
        6.2.6 整治优化
    6.3 旅游型村庄的村庄整治模式
        6.3.1 模式内涵
        6.3.2 模式特征
        6.3.3 模式优化
        6.3.4 案例分析
        6.3.5 整治效果
        6.3.6 整治优化
第七章 总结
    7.1 本文总结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管理理论
    2.2 海事管理的基础理论
    2.3 长效机制
    2.4 安全管理理论
第3章 北海辖区海上交通安全概况
    3.1 北海辖区的管辖范围
    3.2 北海辖区的自然条件
        3.2.1 气象条件
        3.2.2 水文潮流
    3.3 北海辖区的交通环境
        3.3.1 北海辖区的航道情况
        3.3.2 北海辖区的锚地情况
        3.3.3 北海辖区内碍航物情况
    3.4 北海辖区海事安全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
        3.4.1 北海辖区海事安全监管机制与体系
        3.4.2 北海辖区海事监管业务开展情况
        3.4.3 应急能力的现有水平
    3.5 北海辖区事故特征分析
    3.6 北海辖区海上安全风险的评价
        3.6.1 重点航路风险
        3.6.2 重点水域风险
        3.6.3 重点船舶风险
        3.6.4 海洋污染风险
        3.6.5 应急能力风险
第4章 北海辖区海上交通发展趋势
    4.1 通航环境发展趋势
    4.2 船舶交通流发展趋势
    4.3 辖区内船舶发展趋势
    4.4 辖区内船员状况发展趋势
    4.5 辖区应急能力的建设
第5章 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设想
    5.1 北海辖区海上安全风险的防控思路
        5.1.1 对人的因素方面风险的控制措施
        5.1.2 对船舶(公司)因素方面风险的防控措施
        5.1.3 对环境因素方面风险的防控措施
        5.1.4 对管理因素方面风险的防控措施
    5.2 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
        5.2.1 客船安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5.2.2 溢油应急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
        5.2.3 渔船险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构建
        5.2.4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5.3 北海辖区海事安全监管效机制长建设的具体措施
        5.3.1 建立和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体系
        5.3.2 建立可靠的海上安全保障机制
        5.3.3 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动态机制
        5.3.4 推进海事安全监管信息化机制
        5.3.5 构建海事安全文化建设机制
        5.3.6 倡导海事监管的科技创新
        5.3.7 强化海事应急救援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水上安全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城区河涌与城市空间耦合的规划研究[D]. 陈世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杭州市景区村庄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评价研究[D]. 宋楠楠.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4]长江泰州高港段“三无”船舶监管困境与对策研究[D]. 何长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基于系统方法的河长制建设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程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福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陈志雄.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
  • [8]山东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邓云.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9]常熟市村庄整治的模式研究[D]. 宋梦洁. 苏州科技学院, 2013(05)
  • [10]北海辖区海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 龙光俊.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水安全要与长效管理和集中监管相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