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训练对脑电图和情绪的影响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放松训练对脑电图和情绪的影响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放松训练对脑电、情绪的影响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吕嘉轩[1](2021)在《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现代人工作生活中持续的高强度脑力负荷与持续的不良情绪易累积成反复的疲劳从而造成不可逆的身体损伤,反之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忍受疾病症状,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临床往往重视对身体疾病的治疗,心身两个层面的互动作用容易被忽视。气功的三调合一操作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身,呼吸是连接心身的桥梁,从养生和治疗角度开展呼吸调节对身心的交互作用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在中医整体观和气功“三调合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无基础疾病受试者三圆式站桩功和/或顺腹式呼吸干预前后中枢、自主神经以及平衡功能的同步与阶段评估,应用多尺度熵算法探寻调身与调息对复杂系统的生理效应及身体内部结构间关系。研究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择72名无基础疾病的受试者进行为期8周的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或仅三圆式站桩功干预,其中集中培训2周,辅导训练6周。根据研究设计在入组0周和8周进行脑电、心电、足底压力信号的阶段性采集和同步监测,通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期和干预后时间序列上连续的站桩前静息态、站桩态、站桩后静息态、站桩调息态(对照组模拟站桩调息态)、站桩调息操作后的静息态同步监测,使用多尺度熵的方法分析脑功能活动复杂度,心率变异水平及复杂度,平衡变化区间及复杂度,并通过因果关系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平衡调节系统间的变化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校正对组间和组内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调身与调息对各复杂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分为5个部分:1.调息操作效应干预组干预后各操作状态呼吸频率较基线期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对照组仅在模拟站桩调息态出现显着差异(P<0.05),且呼吸频率在14.85次/min。干预组呼吸时腹部起伏幅度的峰值间期在站桩态(7.39)、站桩调息态(9.11)和其后的静息态(7.57)与基线期(4.52)形成显着差异(P<0.05),提示干预组的呼吸频率下降,同期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对照组干预后的胸腔呼吸起伏度高于干预组,且腹腔呼吸起伏度低于干预组,提示呼吸方式和幅度得到有效调节。2.“心”调节效应(1)干预组站桩调息态的导联间连接水平最低,随后静息态3显着提升;对照组的站桩态和静息态2的导联间连接水平最低,静息态3的连接度仍低于干预组。(2)多尺度熵比较发现对照组基线期(0.858)与静息态1(0.785)、静息态2(0.628)和站桩调息态(0.599)出现显着差异(P<0.05),且模拟站桩调息操作态的复杂度最低。提示调息操作对脑功能活动的复杂度提升高于仅进行调身操作;干预后干预组的多尺度熵均值大于对照组,仅在站桩态低于对照组(干预组0.688,对照组0.718),提示身息同调和调息操作均有提升大脑功能活动复杂度的作用。3.“身”调节效应(1)两组干预后不同操作状态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均呈现下降趋势。提示调身和调息操作过程中混杂了肌肉调节与呼吸因素影响,导致短时间内的稳定性下降,但随着气功操作的进行,稳定性逐渐回升,干扰因素影响降低。(2)多尺度熵比较发现干预组的值整体低于对照组,仅在站桩态略高与对照组。提示仅调身操作对平衡系统的复杂度具有提升作用,且在加入呼吸操作后对干预组的平衡系统复杂度产生了干扰,需要进一步的操作融合。4.内脏功能调节效应(1)在不同操作状态的心率R-R间期纵向比较中,干预组干预后R-R间期增加,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R-R间期仅在站桩调息态略高于基线期且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状态均低于基线期。干预后对照组R-R间期分布范围从基线期的0.739缩小至静息态3的0.685;干预组则从基线期的0.758升至站桩态的0.873。对照组心率变异度小于干预组。两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各操作状态干预组的R-R间期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各操作状态的心率始终高于干预组,且在模拟站桩调息操作态的心率最高,达98.60次/Min。两组均在站桩态和站桩调息态操作时心率上升,其后的静息态(静息态2、静息态3)有所下降。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率变化趋势相似,但能够在后续静息态中迅速恢复。(2)两组多尺度熵结果均表现为基线期复杂度略高于干预后,干预后各静息态操作的复杂度没有显着差异,对照组始终高于干预组,提示调身操作对心率复杂度具有更大影响,原因可能是呼吸操作有待进一步融合从而达到“心身协同”状态。5.“心身协同”效应(1)呼吸信号与脑电活动的因果关系比较中,干预组在站桩调息态操作时连通程度最高,对照组在站桩态的连通度更高。提示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训练使干预组受试者的意识性呼吸操作更强。(2)呼吸与心电的因果关系比较中,干预组在站桩前静息态(静息态1)最高,提示干预后内脏神经活动受呼吸影响较基线期增大,意味着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的干预使干预组能够熟练通过调息操作对内脏神经功能活动进行调节,同期对照组则不具备这一能力。(3)呼吸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因果关系比较发现两组都呈现弱连通态势,两组在站桩调息态和静息态3(站桩调息操作后的静息态)操作的时序趋势均保持上升,干预组两信号连通性远大于对照组,体现了顺腹式呼吸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在平衡效应上的差别。(4)从脑电与心电的因果关系看出,干预组干预后中枢与内脏神经活动的连通性较干预前显着提升,对照组在模拟站桩调息态操作时的两信号连通性强于干预组,这一现象可能源于调息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操作对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差异。(5)脑电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的因果关系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站桩调息态操作时两信号连通性最强。同期对照组站桩态操作时两信号间连通性最强。干预组在时间序列上呈现连通性上升,同期对照组则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照组两信号间的连通性远强于干预组。这一结果可能归因于呼吸信号成为平衡系统调节的混杂因素,相比呼吸对平衡的调节,意识主动性的神经-肌肉系统调节更为灵敏。(6)心电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在各操作状态间的因果关系均较小,两组均未出现显着因果关系。可能与此分析方法不适用于表现两系统间因果关系功能活动水平有关。研究结论1.复杂度(1)三圆式站桩功配合调息操作干预后的脑功能活动复杂度高于仅进行三圆式站桩功调身操作,调身与调息相配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具有更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2)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操作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有调节作用;气功的调身与调息训练均具有调节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趋势,有助于维护心肺系统。(3)三圆式站桩功配合顺腹式呼吸的操作方式能够稳定平衡系统,且效果优于仅进行调身操作。2.因果关系(1)通过有意识的主动性调息操作沟通身体内外,加强系统间的协调配合,对各系统间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优于仅进行调身训练,有助于人体不同系统的沟通与调控。(2)体现了气功操作的后续效应,凸显了顺腹式呼吸操作与过度注意呼吸的差别。

范海霞[2](2020)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在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对D型人格患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初步拟定干预方案;运用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并结合预实验,修改、确定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一病区和二病区住院的58例D型人格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二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2次门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和生理情绪状态四个途径分别提出增强患者自我效能的措施,促进患者采取自我管理行为。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冠心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以及负性情绪得分情况。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干预方案的构建: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90%;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1;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29和0.348(P<0.05)。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包括积极心理干预、情绪放松训练、引导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榜样示范、提供家庭和社会双重支持等内容。2.干预方案的应用:(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自我管理能力干预效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除疾病医学管理维度外(P>0.05),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自我效能干预效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3个月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为(32.82±2.31)分、(36.61±2.06)分均高于对照组总分(29.59±3.44)分、(32.07±3.09)分(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3个月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4)负性情绪干预效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及焦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及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较好,专家协调程度较高且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该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D型人格PCI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其对术后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正向情绪,促进其积极应对疾病。

王钰凯[3](2020)在《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失眠是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的疾病,其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并伴有疲劳等日间功能障碍,上述症状可持续一个月以上。其干预措施通常侧重于通过药物疗法调节睡眠。然而,药物疗法因其长期服用产生的依赖性、记忆力损害及肝肾损害,或者突然撤药导致的戒断症状等副作用,在临床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临床治疗原发性失眠需要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针刺作为一种副作用较小且临床操作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在失眠等一系列疾病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刺激体表感觉来激活相应脑区,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状态的目的,这或许是针刺产生疗效的潜在中枢机制。目前,针对失眠的临床针刺治疗有单个穴位或多个穴位腧穴配伍的方式,但其产生的临床疗效差异尚需进一步探讨。且针刺干预不同穴位所产生的对脑功能状态的调节效果也需深入探讨。本研究中通过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进行不同组别(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的针刺干预,采用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多导睡眠监测(PSG)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完成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评估。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ET)及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进行探讨,其中ET对失眠患者针刺前后的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价比较,探讨可能存在的生理机制;并采用静息态fMRI对其治疗前后的脑功能状态进行检查,探究长期的针刺治疗是否会改善脑功能状态。1.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性及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同参与研究,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生登记(No.NCT02448602),该研究试验方案通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CZYFYLL2014-043)。以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DSM-5)(a:患者主诉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症状可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b:睡眠障碍症状每周发生至少3次,并且持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c:睡眠障碍给患者在情感上和(或)日间社会活动及职业功能方面造成明显的影响及相关后果;d:在有睡眠条件且适合睡眠环境中仍然出现睡眠障碍症状;e:眠障碍并非由其它的精神疾患、躯体疾病引起,非药物或其他物质滥用所引发)严格制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长春中医药大学神经内科门诊共同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129例(男性27例,女性102例),随机分为单穴组(神门穴)、腧穴配伍组(神门穴、百会穴、三阴交穴)、非经非穴组,接受针刺干预。干预方法具体为在相应穴位入针后,连接电针刺激仪,选用频率60Hz的连续波,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刺激量,刺激时间为30分钟,1次/日,一个疗程5天,每疗程之间休息2天,共治疗5个疗程。临床疗效的评价包含两方面:一是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随访期结束(9周±3天)分别进行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其中AIS观察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比期望时间早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日间情绪、日间身体功能、日间思睡等,判断是否出现失眠症状;PSQI记录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药物催眠和日间功能等,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在治疗期开始、结束后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用以记录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分期时长。其中组内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而三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最终以AIS、PSQI、PSG共同评价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针刺干预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由AIS的结果观察到,三组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腧穴配伍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2),但与单穴组无明显区别。由PSQI的结果观察到,三组均能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单穴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腧穴配伍组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但腧穴配伍组与单穴组无明显区别。由PSG结果观察到,单穴组、腧穴配伍组在经过针刺治疗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睡眠效率有所提高(P<0.01),睡眠结构上REM期时间延长;且腧穴配伍组在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穴组(P<0.01)。结论:(1)针刺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延长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其可能是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的原因;(2)腧穴配伍可提高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在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中觉醒症状等方面较针刺单穴具有优势。2.基于ET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目的:基于不同位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存在疗效差异,拟通过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进一步探讨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可能生理机制。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分别进行脑电超慢涨落图(ET)检查,记录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递质水平,组内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ET结果观察到单穴组DA水平升高明显,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腧穴配伍组DA水平升高明显,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Glu及NE水平变化明显,并不趋向于正常值变化,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非经非穴组与腧穴配伍组的乙酰胆碱(Ach)及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单穴或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有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并有神经递质异常向正常调节的趋势;(2)针刺治疗对DA、Ach和NE水平的调节作用最为显着,可能是单穴和腧穴配伍治疗后患者REM延长的原因之一。3.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研究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检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探究年龄及性别因素是否影响脑功能水平,并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中每组随机抽取10人(共计30人),在针刺治疗期前后接受静息态磁共振扫描,静息态数据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a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ALFF是应用低频信号的能量强弱反映静息态下大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有效方法,能准确地反映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神经元活动的变化特点,可以用于反映局部自发神经活动的高低和脑组织的生理状态。静息态数据通过基于MATLAB软件的DPARSF软件进行预处理,并通过RES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果呈现。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ALFF值分别进行年龄、性别因素的回归分析,探讨年龄/性别相关因素所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ALFF值进行AIS评分的回归分析,探讨临床疗效与脑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失眠患者年龄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P<0.001)主要存在于双侧小脑后叶,年龄越大,ALFF值越低。原发性失眠患者ALFF值的性别差异主要存在于双侧额中回,左额上回,右小脑后叶。男性患者的ALFFF值低于女性患者。由于其影响范围并不广泛,故后续试验中将不考虑年龄及性别差异。原发性失眠患者部分脑区ALFF值与AIS评分呈负相关:包括右小脑后叶,颞叶(左颞中回,左颞上回),右扣带前回,左海马旁回,额叶(双侧额下回,左额上回,双侧额上回),顶叶(右中央前回,左中央后回,左缘上回,左顶上小叶,左顶下小叶,左楔前叶)(P<0.001)。结论:(1)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差异,但其差异范围较小。(2)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受睡眠质量影响,其脑区主要与认知和情绪处理功能相关,其可能是睡眠启动障碍或睡眠维持障碍的原因之一。4.基于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目的:基于不同位点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存在疗效差异,拟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进一步探讨不同位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可能中枢机制。方法:对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入组的单穴组、腧穴配伍组、非经非穴组三组受试者中每组随机抽取10人(共计30人),在针刺治疗期开始(0±3天)、针刺治疗期结束(5周±3天)接受静息态磁共振扫描。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使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PARSF软件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a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各组治疗前后数据通过SPM软件进行以组别为组间因素,重复测量为组内因素的单因素ANOVA检验。明确各组长期针刺对脑功能水平产生调节作用的脑区分布,及各组之间调节区域的差异。结果:电针治疗5周后,三组的脑区功能水平发生改变,在单穴组,双侧小脑后叶、双侧脑干、颞叶(右颞下回、左颞中回、左颞上回)、右海马旁回、左楔前叶、双侧额上回ALFF值升高;在腧穴配伍组中,患者在右侧小脑后叶,左侧海马旁回,颞叶(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额叶(左额中回,左额下回),顶叶(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顶下小叶,左顶上小叶,左角回,左缘上回,双侧楔前叶),左侧楔叶ALFF值升高;在非经非穴组中,患者在额叶(双侧额上回,右内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右额下回),右前扣带回,左岛叶ALFF值升高。针刺调节功能水平的脑区分布与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分布存在较大重叠,单穴组调节了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双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腧穴配伍组调节了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左侧额中回及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缘上回、左侧海马旁回;非经非穴调节了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前回。腧穴配伍组在调节脑区的数量与程度上占据优势。结论:(1)长期针刺可调节脑区的功能水平,调节的脑区主要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并与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之间存在较大重叠;(2)与单穴针刺相比,腧穴配伍可更大范围的调节受睡眠质量影响功能水平的脑区,从而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郑会丽[4](2019)在《放松功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放松功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给予电针结合放松功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两组电针治疗频率均为每周2次,试验组放松功习练频率为每天1次,每次约20分钟,两种治疗方法均连续治疗3个月。试验前后,利用VAS评分、CODI指数、SAS评分、SDS评分、表面肌电值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试验完成度:本试验周期为3个月,共纳入观察患者63例,实际完成61例。试验组32例,脱落1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最终试验组共31例,对照组共30例纳入统计分析。2.基线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VAS评分、CODI指数、SAS评分、SDS评分、表面肌电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基线均衡,具备可比性。3.疗效评价: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ODI指数、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P<0.01),BST持续时间增长(P<0.01),患侧与健侧多裂肌MF值均上升(P<0.05),患侧竖脊肌MF值上升(P<0.01);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与SAS评分降低(P<0.01),CODI指数降低(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VA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侧与健侧多裂肌M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在CODI指数、SDS评分、BST持续时间、患侧与健侧竖脊肌MF值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试验组共31例患者:治愈3例,有效25例,无效3例;对照组30例患者:治愈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经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P>0.05,表明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表明试验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趋势。结论:放松功在改善LDH患者疼痛、焦虑情绪、腰部肌肉疲劳度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表明,放松功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田莉[5](2019)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和焦虑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和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进行现状调查,并选取46名睡眠质量不佳的女性服刑人员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将筛选的46名服刑人员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然后根据奇偶分半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成员各23名,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每周1次,共8次的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的干预活动,对照组成员只进行睡眠卫生教育,不做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成员实施后测,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对比两组成员前测和后测数据结果,进而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数与她们焦虑自评量表分数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3)实验组干预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高于干预后得分,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组后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量表后测得分(P<0.05)。结论:(1)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较国内一般常人差(以PSQI>7为参考界值),且比一般常人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2)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能够提高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的睡眠质量,缓解她们的焦虑情绪。

于晓云[6](2019)在《基于脑电功率谱分析意境作业调节内外向人格的效应差异》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内、外向人格特征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内、外向人格特质,通过意境作业对其进行干预,应用EEG脑电同步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意境作业各阶段的脑电功率谱变化,比较分析δ、θ、α、β四个频带在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脑区的脑电功率值变化,分析其脑电空间特异性,以探寻意境作业对内、外向人格特征大学生群体的脑电特异性影响,为内、外向人格脑电特异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丰富中医“气功调心”在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88人,经艾森克人格问卷筛查,分为内向型30人,外向型24人,中间型34人,排除中间型,将内、外向型特征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内向型每组各15人,外向型每组各12人,采用平行空白对照的方法,对照组受试者不参与意境作业的任何阶段,不知晓意境作业的任何内容。意境作业主题是:“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的身体”,实验需要通过“集中培训——辅导训练——独立训练”这三个阶段,在不同训练阶段同步检测受试者脑电功率谱变化,比较δ、θ、α、β这4个频带在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脑区的脑电功率值变化,进而分析意境作业对内、外向人格特质群体的脑电特异性影响。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条件及目的要求,合理采用符合需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本实验数据若经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主要采用t检验、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若经K-S检验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主要运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前,内向型与外向型人格特征大学生人群脑电功率在δ、θ频带并无显着性差异,在α频CP3、A2、FC4、T3、CP4导联存在显着差异,内向型脑电功率低于外向型,在 β 频带FP2、F7、F8、FT8、T3、C3、CZ、C4、T4、CPZ、P3导联有显着性差异,内向型脑电功率低于外向型;(2)意境作业干预后,可提升内向型δ频带F3、O1导联和β频带T4、O1导联脑电功率值,可降低α频带F3、CP3导联和β频FC4、C3、CP3、P3导联脑电功率值,对θ频带无影响;对外向型δ、θ、α频带无影响,对β频带F8、FCZ、FT8、C4导联脑电功率值有降低作用;(3)经过意境作业干预后,内、外向型比对中,脑电功率值在δ频带出现差异,其中F3、T6导联脑电功率值内向型高于外向型,FC4、P3导联低于外向型;在α频A2导联高于外向型,FC4导联低于外向型;在β频带P3导联高于外向型,F8低于外向型;θ频带无统计学差异;(4)意境作业自主训练阶段可活跃内向型δ频带FP2、FC4、F3、O1导联和外向型δ频带O1导联脑电功率值,对内、外向型θ、α、β频带有均衡其全脑脑电功率值效应。结论:内、外向人格的脑电特异性主要集中在α和β频带的差异,内向型整体脑电功率低于外向型,意境作业对内、外向型人格均有“静心安神”效应,对外向型人格改善效应较内向型更为显着,经过意境作业干预后,内、外向型人格特征群体在α和β频带差异导联数量显着减少,在θ频带由无显着性差异转变为显着性差异,当意境作业深入进行到自主训练阶段,δ、θ、α、β四个频带均发生改变,大幅提升内向和外向特征人群的δ频带脑电功率,降低β频带脑电功率,同时均衡θ、α、β频带脑电功率值,使高者降低,低着提升,均衡整个大脑的脑电功率值,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平衡,进而达到“静心安神”的新境界,这一过程展现了大脑的主控和脑电分布的重构,这一过程是由内而外自发实现的。

郑元昊[7](2019)在《高中生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不同形式放松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高中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来大,伴随着理想与现实差距、人际交往、学业、就业以及前途等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极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放松训练已被高中生广泛普及使用。通过放松训练,可以缓解身心压力,实施系统脱敏,有效消除考试焦虑、特定恐怖、学习障碍、神经症等心理问题。因此不同的个体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放松训练形式以提高心理咨询实效成为了当下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鉴于当下放松训练效果的评估研究多集中于生物反馈,又一直没有切实的证据表明生理指标和内心感受的直接联系,为避免忽视了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的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已有研究,确定以“心理松弛感”作为评定指标。首先根据已有研究理论建立心理松弛感评价模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个体主观松弛感评价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B1-B5维度以及C1-C15亚维度的权重系数;其次通过实验法研究了认知风格与放松训练形式选择对放松训练效果的影响;再者又通过实验法研究了人格特质与放松训练形式选择对放松训练效果的影响;最后根据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将认知风格、人格特质和放松训练形式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做了可能的解释,以帮助高中生来访者在日常放松与心理咨询活动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放松训练方法为最终研究目的。研究表明,首先,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个体放松训练后主观松弛感的B1-B5维度中,最受个体重视的维度是身心体验感和内心平静感觉,其次依次是心跳感觉、注意集中和双手温暖感。其中C1-C15亚维度中,最受个体重视的前三位是C14、C15和C4,即依次是身体舒适程度、精神轻松程度和内心平静感觉;其次,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着,放松训练形式主效应不显着,认知风格与放松训练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显着的。场独立的被试在使用肌肉放松训练方式时放松训练后会有更好的主观松弛感,场依存的被试在使用冥想放松时放松训练后会有更好的主观松弛感;最后,人格特质的主效应显着,放松训练形式主效应显着,人格特质与放松训练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显着的。高神经质的被试比起冥想放松则更适合使用肌肉放松,而对于低神经质的被试,肌肉放松与冥想放松的放松训练效果并无显着性差异。

金燕,高文阳,杨翠,苏乔波,李娅[8](2016)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对生物反馈训练的敏感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场独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敏感度.方法:利用《Cognitive Style Figure Test(GEFT)》为人格类型筛选工具,从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765名大学生中,筛选出24名典型场独立和场依存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前测—后测实验设计,以8通道VBFB3000生物反馈系统为训练工具,对所选被试进行为期一个月,为数10次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结果:(1)(1)场独立被试在脑电α波的前、后测值上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肌电前、后测值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皮温前、后测值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皮电前、后测值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场依存被试在脑电α波与肌电的前、后测值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皮温前、后测值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皮电前、后测值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在脑电α波、肌电、皮温和皮电的活动水平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对脑电α波、肌电、皮温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对皮电的敏感度均较低;结论:人格类型对生物反馈训练效果虽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对生物反馈训练效果无显着干预作用.

兰晓宇,金燕[9](2014)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型人格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敏感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场独立和场依存型人格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敏感度。方法:利用《Cognitive Style Figure Test(GEFT)》为人格类型筛选工具,从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的765名大学生中,筛选出30名典型场独立和场依存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前测-后测实验设计,以8通道VBFB3000生物反馈系统为训练工具,对所选被试进行为期一个月,为数10次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结果:(1)场独立被试在脑电α波的前、后测值上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肌电前、后测值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场依存被试在脑电α波与肌电的前、后测值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3)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无论是在脑电α波还是在肌电的活动水平上,其前、后测差值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脑电p﹤0.001,肌电p﹤0.01)。结论:场依存被试较场独立被试对脑电α波与肌电均具更高的敏感度;场独立被试对脑电α波的敏感度高于肌电;场依存被试对脑电α波与肌电均具有极高的敏感度。综合以上表明,人格类型对生物反馈训练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刘萍,薛艳,张俊峰[10](2013)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视野的影响。方法对8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神经肌肉放松训练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训练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量表和眼压、视野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经过肌肉放松训练6个月后在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得分[分别为(84.9±21.5)分、(74.8±19.6)分、(59.9±21.5)分、(81.9±27.6)分、(79.4±19.2)分]显着提高(P<0.01)。实验组在放松训练6个月后眼压[(21.7±2.81)mmHg]明显下降,与对照组[(28.4±3.31)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野参数在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放松训练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眼压。

二、放松训练对脑电、情绪的影响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松训练对脑电、情绪的影响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形与神俱”的中医气功整体观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功法的心身测量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非线性算法对“形与神俱”心身协同的探索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目标
    2. 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量计算
        3.3 分组方法
        3.4 对照设计
        3.5 盲法设计与实施
        3.6 干预方法
        3.7 基本资料
        3.8 效应指标评价
        3.9 信号分析
        3.10 质量监控
        3.11 伦理与临床注册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分析
    2. 调息操作的效应分析
    3. 三圆式站桩功“心”效应
    4. 三圆式站桩功“身”效应
    5. 三圆式站桩功对内脏的调节效应研究
    6. 三圆式站桩功的“心身协同”效应研究
        6.1 方法
        6.2 结果
        (1) 呼吸信号与EEG
        (2) 呼吸信号与ECG
        (3) 呼吸信号与COP
        (4) 脑功能与内脏神经功能变化的效应关系
        (5) 脑功能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变化的效应关系
        (6) 内脏神经与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变化的效应关系
第四部分 小结与讨论
    1. 脑功能变化的效应
    2. 心功能代表的健康状态分析及其效应
    3. 重心移动轨迹代表的健康状态分析及其效应
    4. “心身协同”效应的假设机制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1) 复杂度
        (2) 因果关系
    2. 特色与创新
        创新点
        特色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二、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修改与确定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4 预试验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伦理学原则
        3 研究方法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样本失访情况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CSMS)评分比较
        4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CSES)评分比较
        5 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睡眠的生理基础与原发性失眠临床诊治进展
        2.1.1 睡眠的生理基础
        2.1.2 睡眠-觉醒的调节机制
        2.1.3 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2.2 ET与FMRI技术应用现状
        2.2.1 脑电超慢涨落图的应用现状
        2.2.2 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应用现状
第3章 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
    3.1 基本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观察中止标准
        3.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3.1.6 伦理学审查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数据采集方案
        3.2.3 针刺干预方案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临床资料
        3.3.2 AIS量表结果
        3.3.3 PSQI量表结果
        3.3.4多导睡眠监测图(PSG)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脑电超慢涨落图的不同针刺干预方式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数据采集
        4.1.2 分析指标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单穴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2 腧穴配伍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3 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
        4.2.4 各组治疗后ET指标的差异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脑功能水平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数据采集
        5.1.2 数据处理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年龄及性别相关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水平差异研宄
        5.2.2原发性失眠患者脑功能水平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宄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长期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累积效应研究
    6.1 试验方法
        6.1.1 数据采集
        6.1.2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三组治疗前后脑功能水平变化
        6.2.2 三组针刺调节脑功能水平变化差异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4)放松功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试验标准
        1.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技术路线图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对照
    2.4 盲法
    2.5 仪器设备
        2.5.1 电针仪
        2.5.2 表面肌电仪
        2.5.3 针灸针
    2.6 治疗方法
        2.6.1 针刺
        2.6.2 放松功
    2.7 观察指标
        2.7.1 VAS评分
        2.7.2 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2.7.3 SAS评分、SDS评分
        2.7.4 表面肌电图
    2.8 疗效评定
        2.8.1 评价指标
        2.8.2 评价方法
        2.8.3 疗效标准
    2.9 统计分析
    2.10 随访
3.结果
    3.1 病例完成度
    3.2 基线特征
    3.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CODI指数比较
        3.4.3 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
        3.4.4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3.4.5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数据比较
    3.5 随访结果
4.分析与讨论
    4.1 疗效比较
    4.2 讨论
        4.2.1 疼痛
        4.2.2 功能障碍
        4.2.3 焦虑、抑郁情绪
        4.2.4 表面肌电指标
5.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放松功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3 试验量表

(5)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工具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综述
        2.1.1 认知疗法的概述
        2.1.2 认知行为疗法
        2.1.3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应用
    2.2 音乐治疗的研究综述
        2.2.1 音乐治疗的概念
        2.2.2 音乐治疗的技术形式
    2.3 放松训练的文献综述
        2.3.1 放松训练的产生和发展
        2.3.2 放松训练的定义及功能
        2.3.3 常用放松训练的技术
    2.4 音乐放松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
    2.5 睡眠及睡眠障碍的研究综述
        2.5.1 睡眠的概念
        2.5.2 睡眠的功能
        2.5.3 睡眠障碍的概念及分类
        2.5.4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
3 研究一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与程序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工具
        3.3.4 研究实施过程
    3.4 研究结果
        3.4.1 数据调查结果
        3.4.2 访谈结果总结
    3.5 分析和讨论
4 研究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工具
    4.6 干预内容及其实施
        4.6.1 干预实验设计
        4.6.2 干预时间地点
        4.6.3 干预方案的制定
        4.6.4 干预流程
        4.6.5 干预实施过程
    4.7 干预结果
        4.7.1 研究结果与分析
        4.7.2 结论
    4.8 干预效果的评估
        4.8.1 成员对干预效果的反馈
        4.8.2 责任警察的评价反馈
    4.9 讨论
        4.9.1 量化研究讨论
        4.9.2 质性研究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创新之处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脑电功率谱分析意境作业调节内外向人格的效应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篇
    综述一 内外向人格相关研究
        1. 人格的心理学研究
        2. 对人格的EEG研究
        小结
    综述二 气功调心相关的研究进展
        1. 气功调心与意境作业
        2. 相关脑电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实验助理培训
        2.2 受试者的培训
        2.3 质量监控与依从性
        2.4 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
        2.5 实验测试
        2.6 数据采集及与提取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组间比较
        3.3 干预后内外向型差异比较
        3.4 不同训练阶段差异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内、外向人格特征的脑电空间特异性
        4.2 意境作业对内、外向特征人群的差异影响
        4.3 意境作业不同阶段对内外相人格特征群体的脑电空间特异性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艾森克人格问卷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7)高中生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不同形式放松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认知风格的研究概况
        1.1.2 人格特质的研究概况
        1.1.3 放松训练的研究概况
        1.1.4 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放松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概况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假设
        1.2.5 论文结构
2 研究一:对《主观松弛感评价问卷》的修订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选取
        2.3.2 研究工具
        2.3.3 实施程序
    2.4 研究结果
        2.4.1 主观松弛感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2.4.2 B层对A层的权重分析
        2.4.3 C层对B1层的权重分析
        2.4.4 C层对B2层的权重分析
        2.4.5 C层对B3层的权重分析
        2.4.6 C层对B4层的权重分析
        2.4.7 C层对B5层的权重分析
        2.4.8 层次分析总排序
3 研究二:认知风格对不同形式放松训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实验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实验程序
        3.3.4 统计工具
    3.4 研究结果
        3.4.1 两组被试在注意集中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3.4.2 两组被试在内心平静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3.4.3 两组被试在心跳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3.4.4 两组被试在两手温暖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3.4.5 两组被试在放松后身心体验感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3.4.6 两组被试在主观松弛感评价总分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 研究三:人格特质对不同形式放松训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验程序
        4.3.4 统计工具
    4.4 研究结果
        4.4.1 两组被试在注意集中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4.2 两组被试在内心平静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4.3 两组被试在心跳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4.4 两组被试在两手温暖感觉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4.5 两组被试在放松后身心体验感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4.4.6 两组被试在主观松弛感评价总分上的数据差异比较
5 讨论
    5.1 对认知风格与放松训练效果二者关系的讨论
    5.2 对人格特质与放松训练效果二者关系的讨论
    5.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镶嵌图形测验
附录 B艾森克人格问卷
附录 C主观松弛感评价问卷
附录 D AHP评价分析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对生物反馈训练的敏感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室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材料
    2.5 实验设计
    2.6 实验步骤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场独立被试脑电α波、肌电、皮温和皮电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3.1.1 场独立被试脑电、肌电前后侧数据对比分析
        3.1.2 场独立被试皮温、皮电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3.2 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肌电、皮温和皮电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3.2.1 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肌电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3.2.2 场依存被试皮温、皮电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3.3 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值、肌电值、皮温值和皮电值的纵向对比分析
        3.3.1 对脑电α波值的纵向对比分析
        3.3.2 对肌电值的纵向对比分析
        3.3.3 对皮温值的纵向对比分析
        3.3.4 对皮电值的纵向对比分析
    3.4 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肌电、皮温和皮电值前、后测差值对比分析
        3.4.1 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和肌电值前后测差值对比分析
        3.4.2 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皮温和皮电值前后测差值对比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9)场独立与场依存型人格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敏感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2、实验室
    3、实验设备
    4、实验材料
    5、实验设计
    6、实验步骤
    7、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场独立被试脑电α波和肌电前测、后测对比分析
    2、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和肌电前测、后测对比分析
    3、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脑电α波和肌电前、后测差值对比分析
四、讨论
五、研究的不足
六、建议
七、结论

(10)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生活质量测定选用健康状况问卷 (SF-36) [6]:
        1.2.2 神经肌肉放松训练:
        1.2.3 眼压、视野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放松训练对脑电、情绪的影响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多尺度熵算法分析站桩及顺腹式呼吸训练的心身协同效应[D]. 吕嘉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D型人格PCI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 范海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3]基于ET和fMRI技术的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研究[D]. 王钰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4]放松功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会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音乐放松训练对入监初期女性服刑人员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D]. 田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脑电功率谱分析意境作业调节内外向人格的效应差异[D]. 于晓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高中生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与不同形式放松训练效果关系的研究[D]. 郑元昊.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8]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对生物反馈训练的敏感度探究[J]. 金燕,高文阳,杨翠,苏乔波,李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9]场独立与场依存型人格对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敏感度[J]. 兰晓宇,金燕. 青春岁月, 2014(09)
  • [10]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和眼压的影响[J]. 刘萍,薛艳,张俊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03)

标签:;  ;  

放松训练对脑电图和情绪的影响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