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more Park Residences, 新加坡

Ardmore Park Residences, 新加坡

一、雅茂园公寓,新加坡(论文文献综述)

李晅[1](2017)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中国建筑师国际获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大陆建筑市场第一次真正向西方世界打开。西方建筑学跟随西方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完成了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演进过程,因而中国大陆建筑学迎进来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碎片的、激变的多元全球现实。随着建筑认知与西方全盘接轨,中国本土建筑创作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却常追问“一切从何谈起?”。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该如何把握?本文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现象切入——当代中国建筑师连续获得国际奖。国际建筑奖,即通过对建筑师和作品的表彰,推动全球建筑学前沿价值的思考和共同见解的形成,以应对各自社会土壤上不同的现实问题。中国获奖建筑师作为其中一员,思考与实践与西方有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群体——被国际关注的中国建筑师。这也形成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他们因何而被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前期研究构建”勾勒群像、锁定工具。从11个国际建筑奖中梳理出16组获奖者,组成获国际奖中国建筑师群像。定义“群像”的话语层面为研究视角,放入国际建筑奖所代表的外部语境,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西方哲学为工具,探求当前西方和中国对于建筑价值与本质理解上的相通点,以思考“群像”因何被国际关注。建构外部“镜像”的研究路径,引入哲学视野并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和分析验证,锁定了以极具建筑学亲缘的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 Delezue)的理论为分析工具。本文随后通过“理论体系认知”和“建筑师群像解读”串联概念,层层解读。先梳理德勒兹的生命哲学线索,从其创造的哲学概念中提取“高原”、“游牧”、“根茎”、“生成”四个关键概念对其哲学做体系化认知。后从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三个层面将四个概念运用于建筑学,形成“群像”的建筑认知基础、建筑价值观:思考原则与思维图像、建筑创作逻辑四个层层递进的解读主题。本研究将获奖建筑师作为一个整体勾勒,形成“群像”,从中国大陆外部的国际视野剖析“群像”共同内涵,用德勒兹的方式提出了“碎镜”(Comminuted Mirror)的实践状态为结论。本文“见微知着”,透过国际建筑奖,呈现西方与中国前沿建筑价值的同构与共思,为当下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本土建筑学格局的总体把握提供一个由外及内的新视角,对研究未来中国建筑学如何在国际视野中形成自己的语境有一定借鉴价值。

张竞予[2](2014)在《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建筑师”作为国内建筑学界的一个特定语汇,产生于90年代末期,是指90年代末-20世纪初学界一批由于设计实践具有创新性而最早引起建筑界关注和讨论的建筑师的称谓,如张永和、崔恺、刘家琨、王澍等等。其思想具有批判性、边缘性、本土性的基本特征。中国实验建筑师这样一个有着鲜明自身特点的群体在世纪之初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国内建筑学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着的推动作用,但对国内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思想特征却较少深入理性地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实验建筑师的发表论文、建筑作品、采访口述资料等进行文献文本核心词条的提取及分类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总结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思想成分及的主要关注方向。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具体详实的、基于文献的统计分析过程,得出量化的统计结果,形成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参考价值的结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并对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群体特征进行概述。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并总结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思想特征,从文献、作品以及言论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对统计结论进行汇总与分析。第四章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都市实践、王澍、刘克成、华黎的建筑作品与思想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思想特征。论文在最后展望了我国实验建筑师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姜珉[3](2008)在《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近二十年里,高层居住建筑作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着数目的大量增长也产生了质的忧虑:高层居住建筑地域特征和个性的丧失,并引发城市住居环境形象的千篇一律,同时这种无个性和干篇一律所带来的隐患是居住场所可识别性降低,人们难以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迫使建筑师们去反思、去探索,去创造符合时代精神且具有地域特征的高层居住建筑新形象。我国有广泛的地域差异,这为我们表现高层居住建筑的地域特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多数住宅对地域特点的表达还停留在简单的形式上,没有在文化的层次上深入挖掘地域性的内涵,尤其是对住宅和当地居民生活的联系研究不够。此外,建筑师在设计上不愿意深入推敲,满足于大规模开发的简单复制,导致大多数建筑和环境面目雷同,丧失自己的特色。建筑师应当摒弃浮躁的心态,认真的对待住宅设计,同时在高层居住建筑设计中把握一个完整的地域概念,全面审视来自地域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利用地域资源,让高层居住建筑成为表达地域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新载体。

吴燕[4](2007)在《“N空间”:高层建筑地域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层建筑是城市高密度的中心区大多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尽管高层建筑地域性的讨论和设计方法在国内建筑界渐渐形成主流,对于具体的设计手法,比如如何将院落空间引入高层居住建筑中去这样的问题,始终少有人加以系统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系统和它在人居环境中所具有的意义,历来为中国建筑师所重视。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如果对院落空间加以重视和利用,高层建筑的地域性将具有更加深刻的表达。本文通过对“N空间”的形成与构成方法的讨论,对高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设计手法进行了阐述。“N空间”是一种具象的空间构筑形式,采用经过单位面积旋转和绕合后形成的空间,进行适当填充和重复,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于高层建筑的院落,能够在改善建筑内微环境,体现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同时保证容积率。“N空间”可以解释为“New”空间,“扭转空间”等各种更加具体的名字,“N”更代表在数学上无限可能性的列举。同理,本文所研究的“N空间”,仅仅只是我们所讨论的地域主义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可能。通过对这种设计手法的研究和讨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地域主义设计的关注和所做的微薄努力。本文的工程实践部分为作者在导师带领下于2006年进行的湖南长沙四达新时代广场设计,经过对高层建筑院落空间的模型推理,进而进行实践上的探索。从长沙的地域特色出发,将代表现代居住理念的商业居住两用高层建筑进行地域化设计,让建筑与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共生,使得四达新时代广场在建筑造型和经营理念上都别具一格,具有典型地域性高层建筑的研究价值。

田阳,李苏萍[5](2006)在《游牧狮城》文中认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生活在我们之中”。喜欢思辨的德国新浪潮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曾在纪录电影《城市小调》(Notes on Cities and Clothes,1989)中写下如此旁白。影片开始是一组带有强烈文德斯公路电影风格的镜头:正在行驶的车窗外闪过巴黎公路的景色,而车内的显示屏上则在播放关于东京公路的影像。抑或,窗外的是东京,屏幕上的是巴黎?除了路边招牌上的一些文字,没有别的什么能够提示影像与影像中的影像各是哪一座城市。全球化将每个城市的自身特色冲刷得越来越模糊。在现实中,“在哪里?”已演变成无法躲避的追问。没到狮城之前,知道那是个花园般的城市,是个“Fine”City,是个不能卖

石华[6](2006)在《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它的建造和发展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巨大的体量对其所在的城市和周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高层建筑是一种非历史传承的建筑形式,缺少其他建筑形式常有的地域性特征,这样使它不容易与周围的场地环境和谐共生。因此,很多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倾注了更多关注,也渐渐形成一些系统的创作手法和设计原则去指导实践,这些实践对高层建筑地域性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优秀建筑师的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高层建筑作为发源于工业社会的新建筑类型,完全可以与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也只有这样高层建筑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永恒的魅力。 本文就是关于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的设计研究型论文。论文以近年来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建筑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导致各地区建筑文化趋同为研究背景,以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层建筑来发展地区建筑文化为目的,回顾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并分别从建设地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分析了影响高层建筑设计的地域因素,指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形成系统的地域性原则,以此去认识和解决高层建筑与地域环境协调的问题。论文进而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总结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结合的要点,并根据一些典型的设计案例归纳出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类型和应用手法。 本文还结合大连名仕财富中心的设计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从大连的地域特色出发,让建筑与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这使大连名仕财富中心在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等方面都独具地方特色。

杜娟[7](2004)在《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文中认为人类在高层建筑短短120多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的辉煌和奇迹,但综观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现状,我们也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国际化、现代化的盲目追求,造成高层建筑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丧失,进一步导致城市面貌的平庸与非人性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等弊端,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建筑文化趋同的危机,加剧了高层建筑与地区文脉的矛盾。这些负面效应与矛盾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显着,而目前亚太地区正在成为高层建筑建设的中心,对我国而言,高层建筑仍将在解决土地人口矛盾和城市建设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使源于西方工业文明的高层建筑与具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相融合,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文化及地域文化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文化在高层建筑地区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文化与自然环境、科技之间有着互动的双向作用。随后展开论述了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隐性和显性表现,以及如何寻求地方文化与环境意识、技术利用模式的整合,并具体就高层建筑在形体造型、立面构成、空间塑造等三个方面表现地区文化的设计方法作了深入探讨。本文最后指出了我国地域性高层建筑探索的局限与矛盾,并展望了在全球大潮中探索高层建筑的地域文化建构,应当以哲学思辨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共性与个性发展,通过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过滤,熔铸当代高层建筑新的地域文化。

李晓东,汪芳[8](2000)在《雅茂园公寓,新加坡》文中指出

二、雅茂园公寓,新加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雅茂园公寓,新加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勒兹哲学的中国建筑师国际获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WTO时代的起飞: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建筑创作
    1.1.2 建筑学的发展趋势: 从一元秩序走向多元现实
    1.1.3 建筑理论的哲学趋向: 探求多元的本源
1.2 研究缘起: 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国际关注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视阈: 外部语境
    1.3.2 研究工具: 哲学借用
    1.3.3 研究策略: 以微知着
1.4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际获奖中国建筑师解读
    1.5.2 德勒兹哲学的建筑学应用
1.6 研究范围与方法
    1.6.1 研究范围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结构框架
本章参考文献 2 走出去——当代国际获奖中国建筑师群像
2.1 现象锁定: 当代中国建筑师国际获奖
    2.1.1 研究对象界定
    2.1.2 获奖线索与人物
2.2 国际奖呈现
    2.2.1 奖项总览
    2.2.2 奖项简介
    2.2.3 主要奖项解读
2.3 获奖建筑师呈现
    2.3.1 评审辞
    2.3.2 大事记
    2.3.3 统计表
2.4 “群像”作为一种研究视角
    2.4.1 隐含趋势: 从“个案”到“群体”
    2.4.2 学术价值: 作为建筑话语的建筑师“群像”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看回来——哲学工具
3.1 研究路线与理论工具
    3.1.1 研究路线构建
    3.1.2 哲学工具引入
    3.1.3 哲学工具验证
3.2 德勒兹哲学的思想特征
    3.2.1 德勒兹简介
    3.2.2 概念的王者
3.3 德勒兹哲学的建筑学潜行
    3.3.1 建筑学的“多元”时期——德勒兹反对理性
    3.3.2 建筑学的“奇观”时期——德勒兹抵抗虚无
    3.3.3 建筑学的“纷繁”当下——德勒兹的生命哲学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德勒兹哲学的体系化认知
4.1 德勒兹的生命哲学线索简述
4.2 “高原”(Plateaux) —在地的认识论
    4.2.1 超线性的时间观
    4.2.2 地质学的历史观
    4.2.3 潜在问题与解决之道
4.3 “游牧”(Nomadic)——此时此地,打开压抑的生命
    4.3.1 游牧思想
    4.3.2 游牧的内心价值
    4.3.3 无意识与“解域”( De-territorialization)——欲望生产的动力
4.4 “根茎”(Rhizome)——此时此地,关联自由的世界
    4.4.1 根茎思维
    4.4.2 生产力与“抽象机器”(Abstract Machine)——欲望生产的导管
4.5 “生成”(Becoming)——介入的行动论
    4.5.1 生成—他者
    4.5.2 生成的概念工具箱
4.6 本章小结: 一切皆是此刻——从“潜在”到“现实”
    4.6.1 打碎: 欲望与离散性
    4.6.2 重塑: 生命与传承性
本章参考文献 5 “群像”的建筑认知基础—“商原”(Plateaux)
5.1 建筑的时间存在——实体的历史
    5.1.1 重建非线性的建筑史观
    5.1.2 建筑是具有多重时空的整体
5.2 建筑的地域存在——时间的地层
    5.2.1 建筑的地域性: 三个时间地层
    5.2.2 建筑学的横断面: 地域主义
5.3 高原的文脉——潜在之域的现实化线索
    5.3.1 刘家琨的《高地》与德勒兹的“高原”
    5.3.2 建筑学: 潜在问题的现实化解决之道
    5.3.3 文脉: 连续的现实化线索
5.4 本章小结:“群像“断面
本章参考文献 6 “群像”的建筑价值观之一: 思考原则——“游牧”(Nomadic)
6.1 思想转向: 从“本质之思”到“问题之思”
    6.1.1 永恒的建筑: 追寻本质
    6.1.2 当前的建筑: 直面问题
6.2 建筑学的游牧精神
    6.2.1 “游牧精神”: 与国家形态建筑体系的对话和反叛
    6.2.2 “游牧民族”: 建筑师的独立与抵抗
    6.2.3 “游牧行动”: 建造的特殊与具体
6.3 将无意识写入建筑——“解域”
    6.3.1 建筑解域: 满足人类潜在诉求的创造
    6.3.2 解域无意识: 个体—事件
    6.3.3 碎片的建筑: 事件—空间
6.4 本章小结: “群像”断面
本章参考文献 7 “群像”的建筑价值观之二: 思维图像——“根茎”(Rhizome)
7.1 思维转向:由“纵向思维”到“横向思维”
    7.1.1 纵向思维: 风格之树
    7.1.2 横向思维: 对象之网
7.2 “建筑—世界”: 根茎式的认知框架
    7.2.1 网络化进程与根茎思维
    7.2.2 建筑的关系属性
    7.2.3 建筑: 人类的生活世界
7.3 自组织的建筑——“机器”
    7.3.1 建筑机器: 引发事物潜在联系的机制
    7.3.2 自组织机器: 差异—连接
    7.3.3 在场的建筑: 连接—建构
7.4 本章小结: “群像”断面
本章参考文献 8 “群像”的建筑创作逻辑——“生成”(Becoming)
8.1 建筑的生成
    8.1.1 追寻建筑本体
    8.1.2 建筑师的黑匣子
8.2 介入对象——“图解”(Diagrams)
    8.2.1 内容投射——建筑共同体的形成
    8.2.2 案例透视: 贝森·西村大院——自主共享的共同体
8.3 介入时间——“不合时宜”(Timeless)
    8.3.1 时空抽离——建筑旅程的开启
    8.3.2 案例透视: 南戴河海边图书馆——不合时宜的戏剧
8.4 介入空间——“褶子”(Fold)
    8.4.1 身心折叠——建筑物态的超越
    8.4.2 案例透视:哈尔滨大剧院——身与心的折叠
8.5 本章小结: “群像”断面
本章参考文献 9 结语
9.1 “碎镜”(Comminuted Mirror)
9.2 小结
9.3 主要创新点
9.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1: 十六位获奖建筑师事务所的理论与实践概览 附录2: 获奖中国建筑师评审辞 作者简历

(2)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课题研究意义
        1.2.2 课题研究目标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课题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普遍性的建筑理论框架
        1.6.2 统计学与词条统计
第二章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群体特征概述
    2.1 中国实验建筑师概念界定
        2.1.1 根据起源定义
        2.1.2 根据特征定义
        2.1.3 根据时间定义
    2.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社会特征概述
        2.2.1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群体概述
        2.2.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群体的年龄层次
        2.2.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2.2.4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实践执业形态
    2.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概述
        2.3.1 中国当代实验建师思想发展历程
        2.3.2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基本特征
        2.3.3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意义
第三章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的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与意义
        3.1.1 文献统计分析范围
        3.1.2 统计分析方法及过程
        3.1.3 文献统计分析的意义
        3.1.4 保证统计结论正确性的措施
    3.2 期刊文献统计
        3.2.1 期刊文献统计步骤及方法
        3.2.2 建筑师群体思想特征统计
        3.2.3 建筑师个人思想特征统计
        3.2.4 建筑师从业时间与思想特征的关联统计
    3.3 建筑作品统计
        3.3.1 建筑作品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3.3.2 作品类别统计
        3.3.3 建筑作品总体思想特征统计
        3.3.4 建筑师个人创作思想特征统计
    3.4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总结
        3.4.1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思想成分
        3.4.2 对于建筑热点问题的关注方向总结
        3.4.3 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建筑思想
第四章 个案分析:部分实验建筑师的探索活动
    4.1 个案分析建筑师选取原则
    4.2 公共空间与城市视角:都市实践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4.2.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分析
        4.2.2 建筑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4.2.3 都市实践建筑思想解读
    4.3 传统的自然观:王澍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4.3.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4.3.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4.3.3 王澍建筑思想小结
    4.4 建造的美学:华黎的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4.4.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4.4.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4.4.3 华黎建筑思想小结
    4.5 遗产保护与地域传统:刘克成的建筑思想统计与解读
        4.5.1 相关论文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4.5.2 建筑作品的统计与解读
        4.5.3 刘克成建筑思想小结
第五章 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的启示与展望
    5.1 实验建筑思想的主要特征
    5.2 实验性探索的启示
    5.3 实验性探索发展趋势与方向
附录:统计文献范围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概念释义及基本特征分析
        1.2.1 地域性
        1.2.2 世界高层住宅的地域特征概览
    1.3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框架
2 第二章 高层居住建筑的发展及其地域性原则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2.1 高层居住建筑的产生及发展进程
        2.1.1 国内外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
    2.2 高层居住建筑地域性原则的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
        2.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2.3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的未来走向思考
3 第三章 地域环境对高层居住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形成因素概览
    3.2 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对高层居住建筑的影响
        3.2.1 气候要素
        3.2.2 地理要素
        3.2.3 资源要素
    3.3 地域的社会环境要素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3.3.1 社会文化要素
        3.3.2 政治因素
        3.3.3 技术因素的影响
4 第四章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概论
    4.1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展现地方环境意识与自然风情
        4.1.1 源于“乡土精神”的生态气候观
        4.1.2 因地制宜的地理环境观
    4.2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寻求现代技术与地区文化的整合
        4.2.1 高层居住建筑结构形式的地域文化性
        4.2.2 高层居住建筑构筑技术的地域文化性
        4.2.3 高层居住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文化性
    4.3 地域主义文化理念启迪高层居住建筑的创新思路
        4.3.1 地域性建筑要有稳定长久的风格特征
        4.3.2 地域性高层建筑要有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4.3.3 高层建筑设计对当地的气候物理环境的应对措施
        4.3.4 高层建筑设计对地形地势要因势利导
5 第五章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类型及表达
    5.1 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5.1.1 高层居住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城市规划
        5.1.2 平面设计与城市主题的呼应
        5.1.3 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性联系
        5.1.4 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
    5.2 立面造型的地域性原则
        5.2.1 立面构成的地域性表现
        5.2.2 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现
        5.2.3 高层居住建筑材料质感的地域性表现
        5.2.4 高层居住建筑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现
    5.3 剖面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5.3.1 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基本联系
        5.3.2 因地制宜的生态剖面设计
        5.3.3 剖面设计与地形的结合
        5.3.4 高层建筑剖面与空中环境的塑造
    5.4 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5.4.1 与地域的环境要素的协调统一
        5.4.2 迎合城市轴线等空间结构特征
        5.4.3 地域性原则的共性和个性
    5.5 特定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设计的适地性特点
        5.5.1 坡地高层居住建筑适地性创意与工程措施
        5.5.2 滨水地区高层建筑适地性设计特点
6 第六章 地域性高层居住建筑典型案例解析
    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中国
        项目概况
        区位优势
        景观资源
        建筑特色
7 第七章 我国高层居住建筑地域性探索展望
    7.1 我国高层居住建筑的地域文化探索在矛盾与局限中发展
    7.2 走向全球大潮的高层建筑地域文化探索
        7.2.1 全球化地方文化的定位时代
        7.2.2 全球化时代下地方文化的建构——文化过滤
    7.3 适宜的地域化的立场——科学地域观
        7.3.1 当代性
        7.3.2 消费的伦理性
        7.3.3 社会普适性
    7.4 表现高层住宅地域性的思路
        7.4.1 反对工业化带来的千篇一律
        7.4.2 发展地域性的内涵
    7.5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地域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N空间”:高层建筑地域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课题与相关文献
        1.2.1 现象与问题
        1.2.2 研究课题
        1.2.3 相关文献
    1.3 论文研究指导思想
        1.3.1 批判的地域主义
        1.3.2 人居环境理论
        1.3.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1.4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1.4.1 地域与地域性
        1.4.2 地域性与地域主义
        1.4.3 乡土/新乡土(乡土主义)
        1.4.4 后现代主义
        1.4.5 地域和传统、民族的关系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N 空间”的前期研究过程—“变形虫”试验
    2.1 “N 空间”的理论来源——将院落空间引入高层建筑设计
        2.1.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合院的思想
        2.1.2 长沙高层建筑对于院落组织的尝试及存在的问题
        2.1.3 高层建筑设计中引入院落的意义
        2.1.4 高层建筑中引入院落系统面临的问题
    2.2 “变形虫”——N 空间的前期研究
        2.2.1 城市院落竞赛对“N 空间”的启发
        2.2.2 “变形虫”试验在平面构成上的规则
        2.2.3 竖向变化绕合,形成“变形虫”的立体院落空间
    2.3 “变形虫”的局限
        2.3.1 在平面构成上的局限
        2.3.2 在空间构成上的局限
第三章 地域性高层建筑设计理论背景和国内外案例解析
    3.1 地域性的立场与创作方法
        3.1.1 地域主义的起源
        3.1.2 狭义地域主义和具象地域主义
        3.1.3 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
        3.1.4 上述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3.1.5 发展地域性的内涵
    3.2 地域主义创作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2.1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演变过程
        3.2.2 高层建筑地域性设计发展脉络分析
        3.2.3 高层地域主义设计的几个原则
    3.3 采用不同创作手法的高层建筑地域性解析
        3.3.1 借用地方传统建筑空间组织的一些固定模式
        3.3.2 高层建筑形体造型抽象借用地方传统建筑形式
        3.3.3 借用地方建筑中特定意义的空间
        3.3.4 对传统建筑装饰及构筑技术的再现
    3.4 地域性原则对高层建筑创作的启迪
        3.4.1 广义的地域环境与场地环境之间的联系
        3.4.2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关注
        3.4.3 展现地域性特征需要考虑高层建筑体量的特殊性
        3.4.4 探索高层建筑的技术模式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3.5 “全球化”不是“地域主义”的反义词,高层建筑应成为全球化和地域主义设计的结合体
        3.5.1 对全球化的广义理解
        3.5.2 应该更多使用现代手段进行高层建筑地域性设计
第四章 “N 空间”的形成与构成—满足地域性与容积率要求的高层院落空间
    4.1 “N 空间”在特定矩形柱网中初始形态
    4.2 经过填补的“N 空间”的完成形态
        4.2.1 集约的院落空间组群
        4.2.2 核心筒是贯穿“N 空间”完成形态的中心
        4.2.3 “N 空间”所形成的院落对容积率产生的影响
    4.3 “N 空间”对于高层建筑地域性设计的实际意义及反思
        4.3.1 “N 空间”产生的意义
        4.3.2 “N 空间”中院落对于高层建筑的意义
        4.3.3 “N 空间”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4.3.4 对于“N 空间”产生过程的反思
第五章 “N 空间”在四达新时代广场中的应用
    5.1 项目地域环境背景
        5.1.1 长沙地区自然和文化概况
        5.1.2 项目场地环境概况
    5.2 项目开发构思过程
        5.2.1 前期定位:采用小单位的开发模式,灵活机动,便于经营
        5.2.2 基本柱网确定
        5.2.3 使用“N 空间”手法,绕合渗透后的院落空间完成了高层建筑院落化
        5.2.4 四达新时代广场对长沙地域特色的关注
    5.3 立面造型与外部空间的塑造
        5.3.1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5.3.2 立面造型设计与城市文脉的协调
    5.4 在设计实践环节对地域性原则的几点补充
        5.4.1 设计师需要掌握与地方各部门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5.4.2 在设计的各个层面都需要对场地环境影响做出完整的分析和协调
        5.4.3 地域性原则的宏观性与微观性需要相互协调
第六章 结语
附图
    附图1: 长沙新时代广场芙蓉路方向效果图及立面图
    附图2: 剖面图及总平面图
    附图3: 地下层及裙楼部分平面图
    附图4: 住宅部分各层平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释义及基本特征分析
    1.2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层建筑地域性原则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思考
    2.1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演变过程
    2.2 课题的相关理论发展脉络分析
        2.2.1 高层建筑地方主义理论和实践
        2.2.2 高层建筑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2.3 高层建筑设计的未来走向思考
        2.3.1 高层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2.3.2 高层建筑——地域文脉的新载体
        2.3.3 高层建筑——新城市环境的塑造
第三章 地域环境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3.1.1 气候条件
        3.1.2 地理条件
        3.1.3 资源条件
    3.2 高层建筑创作对自然环境的应对措施
        3.2.1 地域性高层建筑要有稳定长久的风格特征
        3.2.2 地域性高层建筑要有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3.2.3 高层建筑设计对当地的气候物理环境的应对措施
        3.2.4 高层建筑设计对地形地势要因势利导
    3.3 地域的社会环境要素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3.3.1 政治因素的影响
        3.3.2 地域文化的影响
        3.3.3 技术因素的影响
    3.4 社会环境因素与高层建筑创作的互动
        3.4.1 高层建筑法规的持续性
        3.4.2 高层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3.4.3 高层建筑的预见性分析
第四章 高层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概论
    4.1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宏观表现
        4.1.1 高层建筑对地方建筑的空间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借鉴
        4.1.2 地方建筑的美学内涵在高层建筑上的体现
        4.1.3 对地域中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事物的借鉴
        4.1.4 综合运用环境特征以达到与地域环境的协调
    4.2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微观表现
        4.2.1 高层建筑的底部功能形态与场地整合设计
        4.2.2 场地周边环境与高层建筑主体的关系分析
        4.2.3 高层建筑设计与场所精神内涵的呼应
        4.2.4 高层建筑环境心理问题和相应的设计措施
第五章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类型及应用
    5.1 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5.1.1 高层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城市规划
        5.1.2 平面设计与城市主题的呼应
        5.1.3 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性联系
        5.1.4 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
    5.2 立面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5.2.1 立面构成的地域性表现
        5.2.2 立面细部元素的地域性表现
        5.2.3 高层建筑材料质感的地域性表现
        5.2.4 高层建筑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现
    5.3 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协调
        5.3.1 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基本联系
        5.3.2 因地制宜的生态剖面设计
        5.3.3 剖面设计与地形的结合
        5.3.4 高层建筑剖面与空中环境的塑造
    5.4 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5.4.1 与场地环境协调统一的手法
        5.4.2 迎合城市轴线、天际线等空间结构特征
        5.4.3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共性和个性
第六章 地域性高层建筑典型案例解析
    6.1 借用地方传统建筑空间组织的一些固定模式
    6.2 高层建筑形体造型抽象借用地方传统建筑形式
    6.3 借用地方建筑中特定意义的空间
    6.4 对传统建筑装饰及构筑技术的再现
第七章 我的设计实例:大连市名仕财富中心
    7.1 项目的地域环境背景
        7.1.1 大连地区自然和文化概况
        7.1.2 场地环境概况
    7.2 大连名仕财富中心设计
        7.2.1 工程概况
        7.2.2 总平面构思与场地环境的互动
        7.2.3 平面设计与空中场所的塑造
        7.2.4 外部空间与立面造型设计
    7.3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地域性原则的几点补充
        7.3.1 设计师需要掌握与地方各个部门的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7.3.2 在设计的各个层面都需要对场地环境影响作出完整的分析
        7.3.3 地域性原则的宏观性与微观性需要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7)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与附表清单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对高层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1.1.2 全球化时代对高层建筑文化趋同的审视
        1.1.3 高层建筑长期存在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认识的误区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2.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1.2.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涵义及与自然、科技的关系
        1.3.2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时空范围
        1.3.3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与其它文化系统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涵构
    2.1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隐性和显性表现
        2.1.1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隐性表现
        2.1.2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显性表现
    2.2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2.2.1 地方环境意识的建构及其价值再现
        2.2.2 高层建筑设计展现地方环境意识与自然风情
    2.3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动
        2.3.1 技术对文化的双重作用及其人文回归
        2.3.2 高层建筑设计寻求现代技术与地区文化的整合
    小结--地域文化理念启迪高层建筑的创新思路
3 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创意的形式与空间表达
    3.1 高层建筑源流中文化观念与艺术形式的变迁
        3.1.1 早期高层建筑的古典主义文化倾向
        3.1.2 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技术性文化倾向
        3.1.3 多元化时期高层建筑地域文化的丰富表现
    3.2 表现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创意的形体造型
        3.2.1 高层建筑形体造型抽象借用传统建筑形式
        3.2.2 高层建筑形体造型借助隐喻与象征手法
    3.3 表现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创意的立面构成
        3.3.1 高层建筑细部语汇的地域性表现
        3.3.2 高层建筑材料质感的地域性表现
        3.3.3 高层建筑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现
    3.4 结合地域文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塑造
        3.4.1 再现地方传统建筑的细部空间形态
        3.4.2 再现地方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模式
4 我国高层建筑地域性探索的展望
    4.1 我国高层建筑的地域文化探索在矛盾与局限中发展
    4.2 走向全球大潮的高层建筑地域文化探索
        4.2.1 全球化地方文化的定位时代
        4.2.2 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的建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雅茂园公寓,新加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勒兹哲学的中国建筑师国际获奖现象研究[D]. 李晅. 浙江大学, 2017(12)
  • [2]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思想特征研究 ——基于文献核心词统计方法和个案的研究[D]. 张竞予.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 姜珉.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4]“N空间”:高层建筑地域性问题研究[D]. 吴燕. 中南大学, 2007(06)
  • [5]游牧狮城[J]. 田阳,李苏萍. 建筑师, 2006(04)
  • [6]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 石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7]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D]. 杜娟. 重庆大学, 2004(01)
  • [8]雅茂园公寓,新加坡[J]. 李晓东,汪芳. 世界建筑, 2000(01)

标签:;  ;  ;  ;  ;  

Ardmore Park Residences, 新加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