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载软件开发方法论

轻负载软件开发方法论

一、轻载软件开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豪[1](2021)在《摆线齿端齿盘设计及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摆线齿端齿盘因其具有承载能力大、结构紧凑、定心精度高等优点,可用于燃气轮机或蒸汽轮机的涡轮转子或压缩机转子,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的精密分度机构等。由于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目前摆线齿端齿盘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铁路行业。随着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摆线齿端齿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论文对摆线齿端齿盘的几何参数设计方法、切齿加工原理与方法、理论齿面离散点坐标参数计算和齿面接触分析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摆线齿端齿盘设计加工技术,有助于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我国对摆线齿端齿盘的自主设计制造。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摆线齿端齿盘的几何参数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强度校核、齿面刮伤和齿底留埂检查、刀盘干涉检查,确保了所设计摆线齿端齿盘几何参数的正确性。基于整体刀盘加工摆线齿端齿盘的切齿加工原理和加工方法,对摆线齿端齿盘轮齿的齿长曲率和齿高曲率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加工摆线齿端齿盘的机床调整参数和刀盘参数的计算方法。(2)基于摆线齿端齿盘的切齿加工原理以及切齿加工过程中刀盘、产形轮和工件在机床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运动关系,推导了摆线齿端齿盘的齿面方程。通过对齿面进行离散化处理,求解了理论齿面离散点的坐标和单位法矢参数。根据齿面接触分析(TCA)原理,运用牛顿二元迭代法,求解了相啮合齿面对应点的坐标,实现了摆线齿端齿盘的齿面接触分析。基于Visual Basic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摆线齿端齿盘几何参数设计计算、切齿加工参数计算、齿面离散点坐标参数计算和齿面接触分析的软件。(3)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在国产H650C数控螺旋锥齿轮铣齿机上进行了切齿加工实验,对所加工的端齿盘副在L65G齿轮测量中心上进行了齿形误差检测,并进行了接触区着色检验。齿形误差检测结果和接触区检验结果均满足实际工程要求,且实际接触区与齿面接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摆线齿端齿盘几何参数设计、切齿加工原理与方法、齿面方程、理论齿面离散点坐标参数计算和齿面接触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高海宾[2](2021)在《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青海柴达木~西藏拉萨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柴拉直流)和2014年的基于四川~西藏昌都联网输电和变电工程(简称川藏联网)的建成投运,极大的推动缓解了西藏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各种电力需求问题,标志着西藏电网进入了超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发展时期。随着西藏电网和电源的发展,光伏并网对电网的电压无功运行带来了明显的挑战,随着光伏并网需求的增加,提高电压无功运行控制水平日益迫切。西藏电网“长线路轻载”特点越来越明显,出现电网输电能力低,容易出现低电压或过电压以及由此引发的机组脱网、机组过励磁、频率和功角失稳;线路负载功率增大,输送功率值范围接近线路稳定极限值时造成母线通过的电压大幅波动;基于光伏电站并网的电压不间断流入,导致电压波动问题。基于西藏电网目前的无功电压调节环境复杂程度,现有的系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本文以西藏电网为试点对象,充分调查电网网架结构、直流装机容量、电容电抗配置情况和基层无功设备情况,并就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找出系统和终端存在的缺陷并进行实地改造,从稳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研究西藏电网稳态及故障后电压安全稳定特性,提出西藏电网静态以及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措施,解决地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不足的问题;研究光伏电站电压控制策略,光伏电站逆变器、光伏电站SVC及SVG、光伏并网点自动电压控制等无功功率控制策略的协调优化,提升电网光伏消纳能力;提出对西藏现有电网进行自动分层规划管理、自动分区实现AVC协调控制方式。系统采用C/S软件架构规划,使用C#作为编程的语言进行开发,使用MSSQL SERVER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管控,系统自动对设备运行的情况采集实时数据,增加系统优化算法,整合光伏电网,实行分级无功功率控制。在西藏电网运用本系统,解决电网无功优化问题,提高电网输电通道的输电能力,提高新能源并网容量,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提高调度运行人员工作效率。

潘雪[3](2020)在《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网是实现电力能源的承载、传输、供应、分配的重要物理基础。在电网中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电网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于上述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营,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在电网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电网运营的状态及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提高电网运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管理业务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本文按照某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营管理业务实施情况,为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电网运行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电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在内部建立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功能模型,实现电网供电能力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效率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电网负荷压力的预测分析等功能。本文在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考察了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功能及非功能开发目标、系统的功能方案及逻辑模型设计、后台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设计、系统的功能开发工作以及运行效果展示,同时还对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系统的研发成果是否达到预计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NET平台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系统功能开发,并选择Web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功能框架的搭建和实现,能够在公司的内部业务通信网络以及电力通信网的环境下实现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效果。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维护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实施,在综合电网运营业务中的相关状态信息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功能框架,提高公司的电网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整体电力服务质量的提高。

王余冬[4](2020)在《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文中提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实施内容,也是物流装备与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堆垛机作为自动化仓储系统的核心设备,其设计研究和创新变革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高堆垛机设计水平,本文将参数化设计与安全性分析相结合,以Solid Works和ANSYS Workbench为平台构建了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该系统不但大幅节省了设计时间和成本,而且保证了设备安全,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以最大起升高度、最大起升质量、水平行走速度和货叉行程作为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主参数,依据优先数系基本系列,设计了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主参数系列型谱,根据堆垛机的使用情况对上述型谱进行优化,按其载荷情况将优化后的堆垛机分为轻载型、中载型、重载型三种类型。根据模块化设计思想,并结合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制造和装配等技术要求,按照堆垛机的功能将其划分为行走机构模块、立柱机构模块、升降机构模块、货叉机构模块、上横梁机构模块、控制系统模块。根据上述各模块的主要工作原理及承载情况,使用Solid Works软件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并建立了可参数化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设计模型。分析了基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工作情况及受力情况,然后分析判断堆垛机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条件。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基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进行静力、加速和减速三种工作状态下的有限元分析,得到影响堆垛机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最大应力、变形最大偏移、最小应力安全系数、最小疲劳寿命和最小疲劳安全系数。对Solid Works和ANSYS Workbench软件二次开发技术进行研究,运用C#编制了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将堆垛机的三维模型设计、工程图图纸生成和有限元安全性分析等功能集合为一个软件系统。通过可视化的参数设置和命令操作后,程序后台自动调用软件进行设计和安全性分析,将设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界面生成相应报告。最后,通过应用实例演示和验证了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使用方法。

岑碧琦[5](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文中认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因其具有无切削力、不受限于材料的硬度和刚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模具制造、汽车、医疗等领域产品的加工。国内线切割数控的发展仍滞留于PC+控制卡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数控系统的要求。将具有功能可定制、成本低、体积小巧等优势的嵌入式技术与传统数控技术相结合,对线切割数控系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Linux系统以其源码公开、内核可裁剪、性能稳定等优点成为嵌入式领域的热门选择。因此,结合嵌入式技术与Linux系统的优势开发出符合数控线切割加工硬实时要求的数控系统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大环境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优化Linux系统实时性并尝试在嵌入式平台开发线切割数控软件为目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对线切割实时任务和Linux系统实时性的研究。分析研究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实时任务的运行及其在通用系统调度延迟的不可预期性,提出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实时性的要求。对Linux系统的实时缺陷及优化方案进行说明,分析实时补丁实现的关键技术与仍存在的不足,并使用实时补丁对Linux系统实时性进行部分改造。2、提出新型调度策略。对Linux内核进程调度架构、调度器实现原理以及两种成熟的硬实时调度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EDF算法在CPU过载情况下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所有实时任务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提出将Linux实时任务优先级与其绝对截止期相结合共同决定实时任务重要性的SPD算法。3、实现并测试新型调度策略。通过实现SPD调度类将新型算法添加进Linux内核,并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实时性测试,验证添加了新型调度算法的Linux内核可满足数控系统在轻载、过载下的实时性要求。4、搭建软件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通过配置TFTP、NFS服务,将改进后的Linux内核、u-boot、制作的根文件系统以及Qt/E等移植进开发板完成环境搭建。5、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软件开发。设计实现了软件的主要功能界面,完成了软件重要模块,包括文件读取、代码解释器、插补器等,并移植进入目标开发板同时进行了上机测试。

闫祥海[6](2020)在《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拖拉机是量大面广的重要农业动力装备,“中国制造2025”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拖拉机产品创新发展提出了以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拖拉机新产品向大功率、高速、低耗、智能方向和高效复式的现代作业方式发展的新要求。动力换挡传动系(PST)是拖拉机的关键动力传动部件,可实现作业过程中动力不中断自动换挡,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拖拉机,使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作业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试验验证作为先进产品开发研制的重要技术之一,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设计、研制、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虚拟试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指标考核、品质评价提供了试验新技术,将试验环境、试验系统和试验产品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测试参数的修改、控制策略的优化、试验过程的控制等在计算机上运行,消耗少、周期短、零排放,可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效的先验指导。本研究为提高PST虚拟试验的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及实时性,设计了基于体系架构的PST虚拟试验系统。通过研究PST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发了涵盖模型构建、试验设计、试验运行、试验管理及试验结果评价功能的虚拟试验支撑平台,对开展拖拉机PST性能试验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根据PST试验特征,分析了PST虚拟试验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在对比分析高层体系结构(HLA)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LADDS复合体系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框架,开发了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虚拟试验系统支撑平台,为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框架支撑。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互连关键技术。在分析HLA、DDS数据交互机理及数据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HLA与DDS互连方案,制定了基于桥接组件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方案。基于元模型理论和Rational Rose平台建立了桥接组件元模型和组件UML模型,制定了模型映射规则。利用Rational Rose双向工程功能,对桥接组件UML模型进行了代码转换,生成了插件框架代码。提出了基于桥接组件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方式和基于最小时间戳下限(LBTS)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算法,完善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机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建模关键技术。分析了模型改造的体系建模方法,在PST多领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PST机械组件、PST液压组件、PST控制组件和基于Access数据库的载荷组件。分析了组件间消息对应关系,对仿真组件和载荷组件进行了HLA封装。建立了PST试验台架组件和PST控制器组件,对其进行了DDS数据类型和主题封装。实现了PST仿真组件、载荷组件和物理组件与PST虚拟试验系统的融合。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管理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分析了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对虚拟试验基本指令格式进行了定义,开发了试验流程基本指令集库,利用XML Schema语言定义了标准的虚拟试验流程文件格式。分析了PST虚拟试验结果数据特征及数据管理原理,利用实体-联系图(E-R图)描述了数据管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开发了基于数据库与版本控制系统(VCS)的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功能。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了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和动态活动图,开发了界面友好的试验管理组件。对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了试验监控组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测取了拖拉机机组犁耕、旋耕和驱动耙3种作业田间实验的PST输出轴转矩载荷,采用经验模态分解软阈值降噪方法对载荷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算法抑制了载荷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端点效应。通过对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建立了典型单工况、综合多工况下PST虚拟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对试验数据中隐含的PST挡位、作业工况和换挡信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关联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的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桥接组件数据传输时延和传输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桥接组件满足系统设计需求。对PST电控单元性能、换挡离合器接合规律、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进行了虚拟试验,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PST虚拟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研发的虚拟试验系统具有可扩展、模型重用、模型互操作及实时的优势,为拖拉机新产品的开发验证提供了新方法与技术。

董永祥[7](2019)在《高速轴系的参数化设计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不同类型的高速回转机械需求量大大增加。而高速轴系作为高速回转类机械的核心部件,是回转类机械整体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工作的基础。高速轴系结构复杂多样,设计内容繁多,想要提高高速轴系的研发速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三维参数化设计技术开发高速轴系参数化设计系统。本论文以高速轴系为设计目标,通过参数化设计方法,结合UG PLM和UG二次开发等技术,开发了高速轴系智能参数化设计系统,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高速轴系参数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与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根据高速轴系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对高速轴系及各零部件进行了结构选择和参数的定义,运用UG三维设计软件对高速轴系及轴系各零部件进行了参数化建模。(2)运用材料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理论对高速轴系各零部件尺寸与设计目标等参数之间的数学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将所得数学关联表达式融入所建立参数化模型,实现了高速轴系的参数化设计。(3)利用UG PLM建立了高速轴系及各零部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可调用重用库,结合UG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用户操作菜单和参数化有限元分析,完成了高速轴系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4)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高速轴系各零部件参数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与优化,验证了所建立参数化模型的动静态性能满足所输入设计目标的需求。对高速主轴进行了结构优化,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经过优化的高速轻载主轴和高速重载主轴重量分别减小了41.6%和20.1%,提高了高速主轴性能。本文所建立的高速轴系参数化设计系统,集成了设计与分析模块,提高了方案设计效率。该设计系统实现了对复杂高速轴系的智能参数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为同类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智能高效的设计方法。

师顺吉[8](2018)在《面向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向变流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期。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安全隔离、低电流纹波的双向变流器开展了研究。所研究的双向变流器主要包括双向DC-DC变换器、三相整流器和三相逆变器。在分析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基础上,设计了双向变流器的总体方案。针对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电流源型半桥双向DC-DC变换器,在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软启动控制策略来改善其启动性能。仿真研究表明,改进后的DC-DC变换器具有效率高、安全隔离、电流纹波低、启动电流小的特点。建立了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优化了其控制策略和调制方式,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三相三桥臂整流器输出具有直流波动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二极管箝位的多电平逆变器,建立了其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得到了优化的电容电压不平衡补偿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三相三桥臂逆变器的输出相比,所提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的输出具有谐波含量低、电磁兼容性好、开关损耗低、逆变频带宽等优点。为了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研制了双向DC-DC主电路和驱动采样版、三相三桥臂整流器主电路和驱动采样板、多电平逆变器电路板和控制板,开发了相应的控制软件,完成了样机的研制及调试,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设计仿真的正确性,所给出的方案和设计具有可行性。

嵇钟辉[9](2015)在《模块化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关注。搬运机器人作为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机器人类型,目前被较多地应用于工厂生产线的搬运工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需求,本文通过相关的企业实际调研,基于开放式多轴运动控制卡,为自主设计研发的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开发一套通用性强和扩展性好的控制系统,以确保机器人稳定地完成工作任务。最后基于该套控制系统,进行机器人误差补偿、负重及示教搬运实验。本文针对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机器人的构型,利用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坐标系,依据机器人的连杆参数,推导出机器人运动学方程,为之后的控制软件编程提供理论基础,基于运动学方程,使用matlab仿真出机器人的工作空间;(2)根据机器人的实际工作需求,确定机器人总体控制方式,搭建机器人硬件控制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利用VC++6.0编程语言,编写能够实现模块运动、运动学计算、示教等功能的机器人控制软件;(3)搭建机器人综合实验平台,使用高精度激光跟踪仪测量机器人的实际连杆参数,标定连杆参数误差,并在控制软件中进行误差修正,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行;进行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实验,测定机器人的定位误差;进行机器人负重及示教搬运实验,测试验证机器人性能是否满足工作要求。本论文的研究为模块化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马敬元[10](2008)在《基于Agile的统一软件过程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当前的众多信息系统开发都存在着业务流程复杂、需求不明、充满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性高等特点,传统软件开发过程于此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由此导致大量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阻碍了企业信息化进程。针对该问题,本论文在总结敏捷方法与统一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统一过程模型,通过良好的实践过程与过程模式来缓解信息系统开发的危机,提高软件产业的生产效率。本论文在深入研究软件过程的基础之上,决定采用统一过程结合敏捷过程的方式,建立敏捷化的统一过程来指导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先分析软件过程的概念以及改进方法,对统一过程进行相应裁减,然后对裁减的过程加以敏捷化,建立敏捷统一过程框架。在该过程指导下,先对系统用例进行分层,再以面向对象方法和UML建模语言对系统用例进行迭代式建模与开发,并建立起系统框架;在框架基础上,构造出稳定的系统,完成系统的部署与移交。敏捷化的统一过程通过不断迭代、不断深化完善的方式来处理复杂问题,避免了以往高度复杂的调研、分析与设计,且能适应变化的需求;以框架为中心的实践能够有效缓解风险:敏捷方法很好的调动了开发者积极性。事实证明,该过程方法比传统过程方法能更好的解决一般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二、轻载软件开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载软件开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摆线齿端齿盘设计及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几何参数设计方法的研究
        1.2.2 切齿加工技术的研究
        1.2.3 齿面数学建模方法的研究
        1.2.4 齿面接触性能的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摆线齿端齿盘几何参数设计
    2.1 摆线齿端齿盘的结构特点
    2.2 基本几何参数的确定
    2.3 强度校核
    2.4 刀盘干涉检查
    2.5 齿面刮伤和齿底留埂检查
    2.6 摆线齿端齿盘几何参数设计软件的开发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整体刀盘的摆线齿端齿盘切齿加工参数计算
    3.1 切齿加工原理
    3.2 分体刀盘与整体刀盘的概述
    3.3 摆线齿端齿盘齿面的曲率修正
        3.3.1 齿长方向曲率修正
        3.3.2 齿高方向曲率修正
    3.4 基于整体刀盘的切齿加工参数计算
        3.4.1 机床调整参数计算
        3.4.2 刀盘参数计算
    3.5 摆线齿端齿盘切齿加工参数计算软件的开发
    3.6 本章小结
4 摆线齿端齿盘齿面数学建模及齿面接触分析
    4.1 产形轮的齿面方程及其法矢
    4.2 左旋摆线齿端齿盘齿面方程及其法矢
    4.3 右旋摆线齿端齿盘齿面方程及其法矢
    4.4 齿面离散化处理及其坐标参数计算
    4.5 摆线齿端齿盘齿面坐标参数计算软件的开发
    4.6 摆线齿端齿盘齿面接触分析
        4.6.1 齿面接触分析原理
        4.6.2 齿面接触分析软件的开发
    4.7 三维实体建模
    4.8 本章小结
5 摆线齿端齿盘切齿加工实验
    5.1 实验用摆线齿端齿盘的参数
    5.2 实验装备及摆线齿端齿盘的切齿加工
    5.3 齿形误差检测
    5.4 接触区着色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主要贡献
    1.3 本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性技术概述
    2.1 轻载长线路无功电压分析
        2.1.1 区域无功平衡算法
        2.1.2 无功-电压电气距离的计算方法
        2.1.3 基于平衡聚类树的快速社区搜寻算法
        2.1.4 全局优化算法的最优潮流数学模型算法
    2.2 无功优化协调控制
        2.2.1 无功电压多措施协调优化策略
        2.2.2 光伏新能源参与AVC在西藏电网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概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
        3.2.2 厂站管理
        3.2.3 终端管理
        3.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3.2.5 告警信息管理
        3.2.6 自动化处理信息管理
        3.2.7 报表管理
        3.2.8 对外交互接口管理
        3.2.9 AVC无功控制策略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稳定性
        3.3.2 独立性
        3.3.3 智能性
        3.3.4 人性化
        3.3.5 高可用性
    3.4 可行性分析
    3.5 业务流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概要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总体结构
    4.2 功能模块设计
        4.2.1 系统管理
        4.2.2 厂站管理
        4.2.3 终端管理
        4.2.4 告警管理
        4.2.5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4.2.6 自动化处理管理
        4.2.7 报表管理
    4.3 无功电压控制策略设计
        4.3.1 无功电压控制原则
        4.3.2 自动电压控制模式
        4.3.3 基于混合灵敏度和无功平衡度校验动态分区
        4.3.4 分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物理结构设计
    4.5 非功能性设计
        4.5.1 稳定性
        4.5.2 独立性
        4.5.3 智能化
        4.5.4 人性化
        4.5.5 高可用性
        4.5.6 可扩展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1.3 建模数据流程
        5.1.4 控制模型结构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2.1 登录管理
        5.2.2 厂站终端管理
        5.2.3 告警管理
        5.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5.2.5 自动化处理管理
    5.3 应用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工具
    6.3 测试案例及结果分析
        6.3.1 部分功能性测试
        6.3.2 部分非功能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作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
    2.1 跨平台数据整合技术
    2.2 .NET Web开发技术
        2.2.1 .NET Framework
        2.2.2 ASP.NET
        2.2.3 C#.NET
        2.2.4 IIS工具
    2.3 ADO.NET组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背景
    3.2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3.3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3.4 系统功能性开发需求
        3.4.1 供电能力监测需求
        3.4.2 运行效率监测需求
        3.4.3 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3.4.4 模拟预测需求
        3.4.5 数据质量监测需求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1 系统网络架构
        4.2.2 系统逻辑架构
    4.3 跨平台交互详细设计
        4.3.1 交互数据类型分析
        4.3.2 交互网络环境分析
        4.3.3 数据交互过程设计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4.4.2 核心功能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E-R图设计
        4.5.2 数据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架构部署
        5.1.1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部署
        5.1.2 系统Web服务器部署
        5.1.3 实时通信服务器部署
    5.2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5.2.1 Web服务器后台通信功能实现
        5.2.2 实时通信服务器功能实现
    5.3 统计图表功能实现
    5.4 功能模块实现
        5.4.1 供电能力监测功能实现
        5.4.2 运行效率监测功能实现
        5.4.3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5.4.4 模拟预测功能实现
        5.4.5 数据质量监测功能实现
    5.5 系统测试分析
        5.5.1 系统测试环境
        5.5.2 系统测试过程
        5.5.3 系统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垛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模块化设计的研究进展
        1.2.3 参数化设计的研究进展
        1.2.4 CAD设计系统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2.5 有限元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
    2.1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型谱制定
    2.2 轻载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设计
        2.2.1 行走机构模块设计
        2.2.2 立柱机构模块设计
        2.2.3 升降机构模块设计
        2.2.4 货叉机构模块设计
        2.2.5 上横梁机构模块的设计
    2.3 可参数化操作的堆垛机的建模
        2.3.1 行走机构模块建模
        2.3.2 立柱机构模块建模
        2.3.3 货叉机构模块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安全性分析
    3.1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工况分析
    3.2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安全性分析要素
    3.3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载荷分析
        3.3.1 静力状态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载荷分析
        3.3.2 加速状态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载荷分析
        3.3.3 减速状态下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载荷分析
    3.4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有限元分析
        3.4.1 导入模型并进行基础处理
        3.4.2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静力分析
        3.4.3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加速分析
        3.4.4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的减速分析
        3.4.5 有限元分析结果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设计系统软件开发
    4.1 软件开发所需关键技术
        4.1.1 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
        4.1.2 ANSYS Workbench二次开发技术
        4.1.3 开发工具
    4.2 软件开发
        4.2.1 软件开发总体方案
        4.2.2 系统界面设计
        4.2.3 重建可参数化堆垛机模型
        4.2.4 生成工程图
        4.2.5 堆垛机有限元分析分析并生成分析报告
    4.3 程序工作流程
    4.4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电火花线切割概述
        1.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1.2.3 嵌入式技术及其实时操作系统发展概况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实时操作系统
    2.1 基本概念
        2.1.1 实时系统
        2.1.2 实时操作系统
        2.1.3 实时操作系统特性
    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2.2.1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中的实时任务
        2.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实时任务运行分析
        2.2.3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2.3 Linux操作系统
        2.3.1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2.3.2 Linux实时性制约因素
        2.3.3 Linux实时化关键技术
    2.4 实时抢占补丁的移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ux进程调度机制及实时调度算法的改进
    3.1 Linux系统进程调度
        3.1.1 进程调度及调度器概述
        3.1.2 CFS进程调度器
        3.1.3 实时进程调度器
    3.2 数控系统硬实时任务调度算法
        3.2.1 实时调度算法基本概念
        3.2.2 数控系统的硬实时调度算法
    3.3 EDF调度算法分析
        3.3.1 调度过程
        3.3.2 系统开销
        3.3.3 过载分析
        3.3.4 EDF算法的优劣
    3.4 EDF算法改进
        3.4.1 优化设计思路
        3.4.2 算法改进具体描述
        3.4.3 改进算法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系统实时调度算法的实现
    4.1 SPD调度策略相关数据结构
        4.1.1 修改sched.h文件
        4.1.2 修改core.c文件
    4.2 SPD调度调度器详细设计
    4.3 就绪队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控系统软件的开发及环境搭建
    5.1 开发环境搭建
        5.1.1 宿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5.1.2 目标板开发环境搭建
    5.2 运行环境搭建
        5.2.1 改进内核的编译
        5.2.2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5.2.3 QtE编译移植
    5.3 数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4 数控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
        5.4.1 数控代码解释器
        5.4.2 数控轨迹插补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及测试工具
        6.1.1 测试内容和测试环境
        6.1.2 测试工具
    6.2 测试方法及结果分析
    6.3 软件上机效果测试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致谢

(6)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T原理、结构及试验技术
        1.2.1 PST原理与结构
        1.2.2 PST性能与评价方法
        1.2.3 PST试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PST虚拟试验原理、方法与现状
        1.3.1 虚拟试验概念与原理
        1.3.2 PST虚拟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 虚拟试验系统构建方法与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
    2.1 PST虚拟试验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原理
        2.2.1 功能实现模块
        2.2.2 数据传输模块
        2.2.3 运行管理模块
    2.3 PST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2.3.1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2.3.2 基于HLA的虚拟试验系统
        2.3.3 基于HLA-DDS的虚拟试验系统
        2.3.4 虚拟试验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2.4 PST虚拟试验系统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桥接组件开发
    3.1 HLA与 DDS数据交互机理
        3.1.1 HLA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2 DDS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3 体系间数据映射关系
    3.2 基于桥接组件的HLA与 DDS互连
        3.2.1 HLA与 DDS互连方案设计
        3.2.2 桥接组件结构原理分析
    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开发
        3.3.1 元模型理论
        3.3.2 桥接组件元模型
        3.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UML模型
        3.3.4 模型映射及桥接组件插件生成
    3.4 虚拟试验系统时间管理
        3.4.1 时间推进方式
        3.4.2 时间推进算法
    3.5 小结
第4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建模
    4.1 基于体系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4.1.1 HLA多领域建模方法
        4.1.2 DDS多领域建模方法
    4.2 系统仿真组件建立
        4.2.1 PST机械组件
        4.2.2 PST液压组件
        4.2.3 PST控制组件
    4.3 系统载荷组件建立
        4.3.1 载荷数据库
        4.3.2 载荷组件SOM
        4.3.3 组件间消息映射关系
    4.4 系统物理组件建立
        4.4.1 PST试验台架组件
        4.4.2 PST控制器组件
    4.5 组件接口封装
        4.5.1 仿真组件HLA封装
        4.5.2 载荷组件HLA封装
    4.6 小结
第5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试验管理与监控
    5.1 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
        5.1.1 试验管理组件架构
        5.1.2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基本指令
        5.1.3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文件
        5.1.4 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
        5.2.1 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
        5.2.2 试验管理组件动态活动图
        5.2.3 试验管理组件界面
    5.3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及设计
        5.3.1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
        5.3.2 基于LabVIEW的试验监控组件设计
    5.4 小结
第6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产品试验验证
    6.1 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建立
        6.1.1 田间实验载荷获取
        6.1.2 EMD软阈值载荷降噪
        6.1.3 载荷统计特性分析
        6.1.4 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
    6.2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2.1 试验关键参数提取
        6.2.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试验数据有效性评估
    6.3 系统桥接组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数据传输时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2 数据传输吞吐量性能测试与分析
    6.4 虚拟试验系统试验验证分析
        6.4.1 电控单元虚拟试验分析
        6.4.2 离合器接合规律虚拟试验分析
        6.4.3 起步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4.4 换挡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桥接组件代码框架文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速轴系的参数化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速轴系参数化设计方法与结构选择
    2.1 参数化设计方法
        2.1.1 模型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2.1.2 装配体与各零部件间的关联方法
        2.1.3 参数的定义
    2.2 高速轴系结构组成与建模方案
        2.2.1 高速轴系结构组成
        2.2.2 高速轴系建模方案
    2.3 高速轴系核心部件结构选择
        2.3.1 高速主轴结构选择
        2.3.2 高速轴承座结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轴系参数计算
    3.1 高速轻载主轴参数计算
        3.1.1 高速轻载主轴最小直径计算
        3.1.2 主轴安装台阶面最小直径计算
    3.2 高速重载主轴参数计算
    3.3 高速轻载轴承座参数计算
    3.4 高速重载轴承座参数计算
        3.4.1 由轴承外力引起的摩擦力矩的计算
        3.4.2 黏性摩擦力矩的计算
        3.4.3 轴承发热量计算
        3.4.4 轴承散热量计算
        3.4.5 轴承座降温油槽的计算及相关表达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轴系重用库的建立及UG二次开发
    4.1 高速轴系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4.2 UG PLM和 UG二次开发
    4.3 基于UG PLM人机交互界面的建立
    4.4 UG二次开发
    4.5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轴系参数化设计模型有限元分析验证与优化
    5.1 高速轻载主轴参数化模型分析验证与优化
        5.1.1 高速轻载主轴静力学分析
        5.1.2 高速轻载主轴模态分析
        5.1.3 高速轻载主轴结构优化与对比
    5.2 高速重载主轴参数化模型分析验证与优化
        5.2.1 高速重载主轴静力学分析
        5.2.2 高速重载主轴模态分析
        5.2.3 高速重载主轴结构优化与对比
    5.3 高速轻载轴承座参数化模型分析验证
    5.4 高速重载轴承座参数化模型分析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面向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向变流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2.1 双向DC-DC变换器的常用结构
        1.2.2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 整流/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1.3.1 逆变器常用结构
        1.3.2 整流器常用结构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双向变流器系统总体设计
    2.1 混合动力汽车的主流结构
    2.2 双向变流器系统组成
    2.3 双向DC-DC变换器要求和方案设计
    2.4 三相整流/逆变器要求和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
    3.1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工作原理
    3.2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控制策略
    3.3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仿真
        3.3.1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 Boost模式仿真
        3.3.2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 Buck模式仿真
        3.3.3 混合式控制带有源箝位双向DC-DC的软启动过程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
    4.1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控制策略和调制方式
        4.1.1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dq解耦控制策略
        4.1.2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调制方式
    4.2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极管箝位的多电平逆变器
    5.1 电容不均压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
    5.2 所提二极管箝位的多电平逆变器原理分析
        5.2.1 所提拓扑的补偿原理
        5.2.2 所提拓扑拓展性分析
    5.3 所提拓扑仿真
        5.3.1 五电平仿真
        5.3.2 七电平仿真
    5.4 与三相三桥臂逆变器对比
        5.4.1 谐波频谱对比
        5.4.2 三相逆变器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理样机研制
    6.1 原理样机硬件设计
        6.1.1 双向DC-DC硬件设计
        6.1.2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硬件设计
        6.1.3 多电平逆变器硬件设计
    6.2 原理样机软件开发
        6.2.1 双向DC-DC的软件开发
        6.2.2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的软件开发
        6.2.3 多电平逆变器的软件开发
    6.3 原理样机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验研究
    7.1 实验平台搭建
    7.2 双向DC-DC变换器实验研究
    7.3 三相三桥臂整流器实验研究
    7.4 二极管箝位的多电平逆变器实验研究
    7.5 实验总结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模块化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课题背景来源
    1.3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机器人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2.1 六自由度机器人机械结构总体分析
    2.2 机器人运动学描述
    2.3 六自由度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2.3.1 机器人运动学变换矩阵
        2.3.2 六自由度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及求解
    2.4 工作空间的定义
    2.5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工作空间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3.1.1 开放式控制系统
        3.1.2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 电气控制系统构成
        3.2.1 上位机选型
        3.2.2 运动控制卡选型
        3.2.3 DTC附件板及I/O接口板
        3.2.4 伺服电机选型
    3.3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电气系统设计
        3.3.1 伺服系统抗干扰设计
        3.3.2 光电零位传感器的检测设计
        3.3.3 机器人手爪控制电路设计
        3.3.4 机器人电机抱闸电路设计
        3.3.5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关节伺服控制主电路设计
        3.3.6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电气系统搭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3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软件各模块功能实现
        4.3.1 软件初始化功能模块设计
        4.3.2 模块组合功能实现
        4.3.3 手动操作功能实现
        4.3.4 状态检测功能模块设计
        4.3.5 机器人运动学模块设计
        4.3.6 机器人示教再现模块设计
        4.3.7 机器人回零复位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及PID整定
    5.1 机器人的控制方式简介
    5.2 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
        5.2.1 轨迹规划过程
        5.2.2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研究
        5.2.3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5.2.4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PMAC插补运动程序
        5.2.5 六自由度机器人轨迹仿真实验
    5.3 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PID参数整定
        5.3.1 PID控制简介
        5.3.2 基于PMAC运动控制卡的PID参数整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器人定位精度与性能测试实验
    6.1 六自由度机器人误差模型
    6.2 六自由度机器人误差补偿
        6.2.1 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简介
        6.2.2 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实验
        6.2.3 误差模型准确性验证
        6.2.4 机器人定位误差与二次定位误差标定
    6.3 机器人间隙补偿实验
    6.4 机器人负重实验
    6.5 机器人示教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基于Agile的统一软件过程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软件过程概述
    2.1 软件过程的概念
    2.2 软件过程模式的概念
    2.3 软件过程描述
    2.4 研究软件过程模式的意义
        2.4.1 从软件过程的组成元素上讲
        2.4.2 从过程模式的角度上讲
        2.4.3 从软件过程的实践角度上讲
    2.5 软件过程改进
3 RUP软件过程研究
    3.1 RUP的生命周期
    3.2 RUP的静态结构
        3.2.1 核心过程工作流
        3.2.2 核心支持工作流
        3.2.3 角色、制品和活动
    3.3 RUP的动态结构
        3.3.1 初始阶段
        3.3.2 细化阶段
        3.3.3 构造阶段
        3.3.4 移交阶段
    3.4 RUP的典型特征
        3.4.1 用例驱动
        3.4.2 体系构架为核心
        3.4.3 迭代增量开发
        3.4.4 可裁剪性
    3.5 RUP实践中的问题
4 敏捷方法论与敏捷过程模型设计
    4.1 软件过程的敏捷性要求
    4.2 敏捷软件过程的特性
        4.2.1 轻载软件过程
        4.2.2 基于时间的过程
        4.2.3 正好策略
        4.2.4 并行软件工程
        4.2.5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4.3 敏捷软件过程的过程模型设计
        4.3.1 敏捷软件过程的定义
        4.3.2 敏捷软件过程的约束条件
        4.3.3 敏捷软件过程模型的结构
    4.4 典型的敏捷方法
    4.5 敏捷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敏捷统一过程研究与设计
    5.1 RUP与敏捷过程的互补性研究
    5.2 ARUP软件过程的核心思想
    5.3 ARUP软件过程的定义
    5.4 ARUP软件过程的角色设计
    5.5 ARUP软件过程阶段设计
        5.5.1 系统规划阶段
        5.5.2 详细设计阶段
        5.5.3 迭代开发阶段
        5.5.4 产品交付阶段
    5.6 ARUP软件过程工作流设计
        5.6.1 需求建模工作流
        5.6.2 设计工作流
        5.6.3 实现工作流
        5.6.4 测试工作流
    5.7 ARUP软件过程总结
        5.7.1 整合了敏捷方法的优秀思想
        5.7.2 整合了统一软件过程的优秀实践方法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轻载软件开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摆线齿端齿盘设计及加工技术的研究[D]. 余文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海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小型有轨巷道堆垛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D]. 王余冬.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D]. 岑碧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 闫祥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高速轴系的参数化设计及优化[D]. 董永祥.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1)
  • [8]面向混合动力汽车的双向变流器研究[D]. 师顺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模块化六自由度轻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D]. 嵇钟辉.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5(01)
  • [10]基于Agile的统一软件过程的研究与设计[D]. 马敬元.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轻负载软件开发方法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