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金”项目为龙头,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以“基金”项目为龙头,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一、以“基金”项目为龙头 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曹楠楠[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臧亚萍[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陈潇[3](2020)在《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力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科技园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未来我国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培植高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科技园区现逐渐成为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于如何更好的发挥科技园区在新时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课题主要是针对NT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所开展研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运用EFE矩阵、IFE矩阵、SWOT分析法以及QSPM定量分析矩阵对NT大学科技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择了一体化战略作为未来几年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通过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提高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技术转移和孵化效率,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发展机制,调整及优化组织结构,规范管理活动等主要战略,在统一发展思路,加强基础项目建设,争取优惠政策等措施的保障下,实现长三角北翼首个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运营商、NT市产业发展的引擎、江苏地级市中首个运营“三位一体”的载体、NT市多元化的服务平台的美好愿景。

刘艳[4](2019)在《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自主创新已经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协同创新,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一流建设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主力军,是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导力量,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因此对一流建设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A和B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为例,以参与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参与者为调查对象,主要使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在理清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的构成基础上,设计大学产学研现状调查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A和B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中的共同问题,为促进一流建设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建议。本论文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对产学研合作和一流建设大学的概念进行定义,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兴起和发展,发现在产学研合作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加深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多样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合作成果这四个方面概括我国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其次,在我国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基础上,从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的联系途径,模式、内容、作用和问题等方面构建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评审修订调查问卷。选取H省作为调查地区,以H省A和B两所一流建设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参与者为调查对象,对有科研的教师和科研管理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然后,在使用SPSS软件做多重响应分析和交叉分析的基础上,对H省A和B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A和B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的特征和问题,以协同创新理论为依据,针对A和B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对企业、政府和大学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A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各方思想认识偏差;(2)A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投入不到位;(3)A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4)A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各方联系途径单一。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对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大学各方要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定位;(2)协同建立产学研合作融资机制;(3)协同完善产学研合作风险保障机制;(4)协同拓宽产学研合作联系途径。

邢战雷[5](2019)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覆盖最广的消费品行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三农”等方面。自中国改革开发以来,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过了高速发展、告别短缺、数量为本的发展阶段后,正进入以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新阶段。不论在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然而,轻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目前轻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处于“消费平稳、投资放缓、出口乏力、调整加速、分化明显”的“缓中趋稳”发展态势。中国轻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之任务仍然艰巨,发展中的矛盾、“痛点”和“栓塞”依然存在且日趋明显,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要实现轻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创新。而创新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普遍,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故此,基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创新驱动成为助推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和“新引擎”,是轻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绕不过的坎”,更是打开轻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和“核心驱动”。论文以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为研究主线,综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工程、知识产权管理等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定量与定向相结合、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针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开展专门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一套“策略组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轻工业宏观发展态势、显化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提高轻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知识产权驱动支撑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所述:(1)首次把知识产权引入中国轻工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虽然目前不少轻工企业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但轻工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仍然较少、较弱。加之目前从学者到政府到社会服务机构,并没有专门开展轻工业领域的专利技术盘点、诊断与布局,这也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忽略的关键之一。为此,文章率先通过利用专业的IncoPat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设计规范的检索公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引入“专利地图”技术处理方法,从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运营情况、申请人类别、地区、排名情况、专利法律状态、子行业专利分布等维度,从轻工产业角度具体对中国轻工业领域的专利资产进行检索、数据挖掘和比较等计量分析,以期揭示轻工业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结构与发展动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仍然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和“栓塞”。(2)构建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体系和“G-CPU”驱动范式。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探讨和构建了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5Fs)体系,分别对战略管理能力、创造开发能力、协同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法律保护能力五个方面,详细分了其各自内涵、运作机制和注意事项;在“三螺旋”(Three-Helix)理论的基础上,将科技平台因素(例如:产业集群、特色区域、行业协会、专利联盟等)引入到传统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设计了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四螺旋”(Four-Helix)驱动范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政府、科技平台、企业、高校四个主体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五个维度,引入“专利地图”“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先进理念,提出了中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策略组合”研究认为,G-CPU驱动范式是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所在。。(3)探索创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贡献度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阐释知识产权与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贡献度,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轻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文章探索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轻工类高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轻工产业发展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测算出中国轻工业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的产出系数,并进一步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八所轻工类高校为样本,从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强度、潜力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选取了 2006-2018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开展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进而掌握了轻工类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及其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投入对轻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投入,促进我国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仅对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发展、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更是首次引入“专利地图”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轻工业知识产权发展状态及其结构进行了专业的检索分析,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知识产权投入对中国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轻工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促进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五驱力”,构建了“四螺旋”模型,为中国轻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宋文慧[6](2019)在《面向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开始进行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顺应国家的政策,特色小镇自2014年起源于浙江,构建于城乡结合处,为实现区域性空间再造、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强社会治理、集聚发展要素的目标,形成了用最小的空间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型产业依托载体。政府目前也在通过政策优惠、寻求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种模式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由于PPP模式在运营周期、供给侧改革、推动产镇融合的理念都与特色小镇不谋而合,并且能够引入社会资本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助力打造真正意义的小镇IP,所以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采取PPP模式来建造。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的研究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特色小镇PPP模式路径的选择,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由于介绍适合小镇项目特点的PPP模式路径,具有拓展特色小镇PPP项目研究领域的意义。通过多方搜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分析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模式路径选择方法。深入研究PPP模式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并且对PPP模式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分类,通过分析PPP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特色小镇PPP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对特色小镇的内涵、发展机制和分类进行整理之后,论述了特色小镇PPP模式的内涵,并搜集了28个采用PPP模式的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出特色小镇PPP模式的分类。其次,通过案例实证的方法搜集29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PPP案例,整理成功和失败的因素,运用因素频数法提取出政企合作程度与质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理分配、社会资本的技术与经验、政府的支持力度与经验、法律政策环境、政府的治理与监督、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财务运营能力这七个关键因素,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并结合文献、专家访谈的方式形成30个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清单以及2个模式选择评价标准。寻求业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政府部门展开调查,形成202份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而实现对变量的分类命名。运用AMOS软件模型构建、模型拟合、模型评价、模型修正以及路径系数法提取出政府对所有权的控制、政府对经营权的配置以及社会资本融资能力这三个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作为构建三维坐标系的基础。最后,将所有权配置效益、经营权配置效益和社会资本融资程度这三个维度作为三维坐标轴,构建特色小镇PPP模式的散点图,并设计三条模式路径,分析路径的特点、适用范围。接着,采用层层优化的思路,通过影响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构建所有权归属模型和社会资本融资能力评价模型,层层减少政府对模式路径的选择范围,最终选择出适合小镇项目特点的模式路径,也是本文的研究贡献。

宋彩岑[7](2019)在《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海外加工制造型园区的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对中国而言,其为拟投资海外的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促使企业抱团出海,提升海外话语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交往和人文交流;对驻在国而言,它有利于区域产业聚集,促进该国相关行业技术升级,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和民生,故很多发展中国家欢迎我国到该国家投资建设海外园区。吸引企业投资是海外加工制造型园区建设的初衷之一,招商的好坏是园区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研究招商策略对于海外园区建设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联合考核认定的国际级境外园区——CETSET合作区为例,开展招商策略研究。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CETSET合作区当前招商优劣势和所面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将CETSET合作区的招商项目定位策略归纳成产业池漏斗方法,并在其中加入层次分析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使该方法更具指导性。随后,文章分析了CETSET合作区招商项目引入策略,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招商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发现CETSET合作区招商总体处于上升发展状态,但其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本身是不稳定的。针对此情况,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优化的建议和对于合作区内部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以增强CETSET合作区自身招商及入区企业发展的风险抵御能力。

赵国栋[8](2018)在《西藏民族大学十年科研工作的回顾和展望》文中提出岁月见证着西藏第一所高校发生的沧桑巨变。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2015年4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是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当前,这所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正在向高水平综合性民

蔡敬[9](2018)在《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湖北省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包括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等。2016年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预算实际到账财政拨款为2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2016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资助、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用于面向企业合作的重大产学研攻关项目。湖北省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的绩效目标是通过实施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自主创新科技成果。通过实施该计划,推进建立和完善我省高校科教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推进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跨越,支撑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为全面了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综合绩效,为项目绩效目标审核、预算安排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教育厅科技处《关于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科技处成立了绩效工作小组,设计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表》,完成了“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2016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形成本绩效评价报告。通过绩效小组对项目实施的综合评价分析,近年来湖北省加强了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和资金投入,明确发展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思路,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推进。2016年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由湖北省财政厅拨款共计2000万元,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50万元,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300万元,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75万元,创新团队项目375万元(2016年创新团队210万元,2014年团队追加165万元)。具体分布如下:(1)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年度,湖北省财政厅拨款775万元资助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2016年度入选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金额210万元,2014年创新团队项目追加经费金额165万元;(3)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2016年,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共有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9个高校共11个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财政支持每个重点实验室50万人民币,共计550万人民币;(4)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2016年继续资助6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资金每年由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2016年省级财政预算经费为300万元,主要使用去向为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开放基金以及日常办公等。湖北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绩效三个维度,其中项目决策采用了4个子类指标,设计了10个具体指标;项目管理采用了3个子类指标,设计了9个具体指标;项目实施绩效则包括5个维度。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次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先对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价。然后以上述4个子项目的绩效评价得分为依据,并引入了投入产出比系数,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综合评价。2016年度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符合相关规定,管理措施到位,经费使用规范合理,取得的学术成果明显,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得分90.5分,绩效评价等次为“优秀”,但较2015年有所下降。而从各高校来看,其中评定为“优秀”的高校有17所,占65%,整体评定为“良好”的有9所,占35%。总体而言,该文结构规范,绩效目标合理、明确,所显示的绩效显着。

马海斌[10](2015)在《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区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覆盖沿海和内陆省份,尤其是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型城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共同合作、协同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知识,快速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级高新区已逐步探索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整合社会资源,包括健全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孵化功能,探索企业加速成长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完善人才培育引进运用政策体系,等等。然而,社会资源向高新区自发集聚并不意味着资源就一定能够优化配置,事实上也不尽如此。比较突出的是,由于高新区内部体制机制上未能有效理顺,管理层面的问题暴露很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受到人为和制度的制约而得不到优化配置。我国高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并没有完整建立起来,因此需要对社会资源配置促进高新区产业集聚这一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高新区是技术创新的活跃区,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研究社会资源向高新区的集聚,对于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对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系。在当今自然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努力寻找资源配置的更加充分有效途径,对于丰富资源配置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界定社会资源的范畴及其特征。关于社会资源的内涵,理论界尚无统一而又完善的表述。本文尝试从范畴和特征两个方面加以阐释。所谓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资源仅指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而广义的社会资源除了物质形态资源以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文化、制度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劳动力资源、人口资源、资本资源、教育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等。第二,提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步下降,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则越发重要。因此,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主要通过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来实现,可通过金融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科技管理体制、财政支持方式、税收制度、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文化培育机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的改革创新,达到改善高新区产业集聚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第二部分,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新区内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环保科技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倾向于特殊的地理空间;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结成牢固的信任合作网。与此同时,高新区内产业集聚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后向联系具有重大影响;第二,企业衍生优势是产业集聚另一特别之处;第三,劳动过程在集聚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进行了横向比较。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山东、辽宁、陕西、湖北、上海、天津等9个省和直辖市。然后,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剖析。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高新区,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活跃度均比较接近,表明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区位,能够同时引起两种相协调的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激活技术创新。反过来,单纯依靠少数企业高频率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少数产业工人高附加值的脑力劳动是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集聚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依然偏低,产业发展仍然表现为以招商引资为主的空降式发展特征,其集聚特征并不明显,更谈不上高效的集聚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本依然稀缺;第二,集聚内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联系不紧密;第三,以加工制造为主,创新能力仍待加强;第四,区域文化匮乏,区域品牌优势不明显。第三部分,社会资源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作用。社会资源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资源仅指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而广义的社会资源除了物质形态资源以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文化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劳动力资源、人口资源、资本资源、教育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等。社会资源具有规模与性质的易变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继承与发展性、地位主导性等特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加速形成产业资源的集聚现象,通过推动社会资源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资源利用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产业集聚的成本,提升产业集聚的效益,发挥产业集聚的制度优势,促进产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步下降,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则越发重要,过度关注自然资源优势,而忽略了社会资源的培育与发展,或者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引起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都是引起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衡量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笔者将中国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资源的三级分类为立足点,通过建立若干评价指标,考察社会资源的四种类别的变化情况,同时建立反映产业集聚效果的评价指标,借此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集聚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四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集聚效果之间的数理关系式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整体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8.88%,证明产业集聚效果如何确实受到四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密切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北京中关村、苏州高新区、中山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做法及启示。本章首先介绍了美国硅谷的产业集聚。其发展原因归因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外部机遇、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的融合、研究型大学与创业企业的协作、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其次介绍了印度班加罗尔的产业集聚。其发展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独特的风险投资体系、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等成功因素。接着介绍了中国台湾新竹的产业集聚。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地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第二,本土人才培养与外来人才引进相结合;第三,地区政府支持的风险资本;第四,本地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的融合。最后介绍了日本筑波科技城高科技产业集聚。重点分析了日本筑波科学城在发展早期所遇到的失败以及原因,并重点分析了日本政府错误的投资和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筑波科学城重新定位和发展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的启示:第一,园区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第二,技术和知识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充满风险与竞争的创业环境对产业集聚有激励作用;第四,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第五,产业集聚发展战略要与科技产业园相匹配。第五部分,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建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同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它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相辅相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领域,让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性计划去指引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适当的产业管制和企业行为去改变某些市场条件,在总体上控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政府充当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其具体表现在政策支持、园区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保障。从高新区产业集聚的长远发展来看,市场应该在高新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贯穿高新技术产业化、集聚化过程的始终。除此以外,优化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完善,包括融资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管理制度等;第二,加强区域文化培育,促使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减低交易成本、增强净值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减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第三,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第四,完善金融资本环境,拓宽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完善金融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支持。第五,提高招商引资的环境质量,高新区产业集聚必须贯彻招商引资第一,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和方针。第六,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实质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弄清高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七,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产业集聚,避免产业过度集聚和产业同构,同时探索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将产业集群风险降至最低。

二、以“基金”项目为龙头 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基金”项目为龙头 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分析
        1.3.2 国内研究情况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学科技园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科技园
        2.1.2 大学科技园
    2.2 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与创新系统
        2.2.2 三元参与理论
        2.2.3 孵化器理论
        2.2.4 战略管理理论
第三章 NT大学科技园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NT大学科技园的现状
        3.1.1 NT大学科技园简介
        3.1.2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NT大学科技园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2.3 主要发展机会与威胁的评价
    3.3 NT大学科技园内部环境分析
        3.3.1 内部资源分析
        3.3.2 核心能力分析
        3.3.3 主要优势与劣势的评价
第四章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设计
    4.1 NT大学科技园的SWOT矩阵分析
    4.2 NT大学科技园的备选战略评价
    4.3 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4.4 NT大学科技园的使命与愿景
    4.5 NT大学科技园的总体战略
    4.6 NT大学科技园的业务战略
    4.7 NT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能战略
        4.7.1 产业发展研究战略
        4.7.2 产业基地战略
        4.7.3 研发服务战略
        4.7.4 技术转移与孵化战略
        4.7.5 人力资源战略
第五章 NT大学科技园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总体层战略的保障措施——统一发展思路
        5.1.1 统一对NT大学科技园属性的认识
        5.1.2 统一内部认识
    5.2 职能层战略的各项保障措施
        5.2.1 争取NT大学的大力支持
        5.2.2 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5.2.3 争取优惠政策
        5.2.4 做好资金筹措
        5.2.5 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5.2.6 保障战略实施的执行评价监督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4)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学研合作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1.1.2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1.1.3 大学、企业、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1.3.2 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
        1.4.1 产学研合作
        1.4.2 一流建设大学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基础
    2.1 协同创新理论
        2.1.1 协同创新理论的内涵
        2.1.2 协同创新理论的发展
        2.1.3 协同创新理论的应用
    2.2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兴起与发展
        2.2.1 产学研合作发展阶段
        2.2.2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特点
    2.3 我国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2.3.1 各地区大学产学研合作发展不均衡
        2.3.2 不同类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规模差异大
        2.3.3 大学不同学科的产学研合作程度不同
        2.3.4 大学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形式不同
3 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选择依据
        3.1.1 H省大学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代表性
        3.1.2 A和 B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性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2.1 问卷调查
        3.2.2 访谈情况
    3.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3.1 A和 B大学调查对象情况
        3.3.2 A和 B大学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情况
    3.4 A和 B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共性分析
        3.4.1 建立合作关系的途径或渠道
        3.4.2 关注产学研合作对象的因素
        3.4.3 产学研合作的内容
        3.4.4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3.4.5 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3.4.6 产学研合作的问题
    3.5 A和 B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差异分析
        3.5.1 职务不同对产学研合作作用的认识差异
        3.5.2 院校不同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认知差异
4 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结论
    4.1 A大学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特征
        4.1.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色化
        4.1.2 产学研合作内容的差异性
        4.1.3 产学研合作管理的协同化
    4.2 A大学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的问题
        4.2.1 大学各方思想认识偏差
        4.2.2 科技资源投入不到位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4.2.4 合作各方联系途径单一
    4.3 影响A大学和B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原因
        4.3.1 教师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不足
        4.3.2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有风险
        4.3.3 各方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
        4.3.4 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
5 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5.1 大学各方协同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定位
        5.1.1 在思想上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5.1.2 在管理上确保产学研合作的地位
    5.2 协同建立产学研合作融资机制
        5.2.1 政府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
        5.2.2 大学寻求多元的融资渠道
        5.2.3 企业要加大投资协同创新
    5.3 协同完善产学研合作风险保障机制
        5.3.1 政府监督风险保障机制运行
        5.3.2 大学设立风险承担激励机制
        5.3.3 企业制定风险收益共担机制
    5.4 协同拓宽产学研合作联系途径
        5.4.1 政府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5.4.2 大学设置产学研交流机构
        5.4.3 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转型升级
        2.1.2 知识产权
        2.1.3 知识产权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竞争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三螺旋理论
        2.2.4 专利地图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动态
        2.3.2 国外研究动态
        2.3.3 研究综评
3 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辨析
    3.1 机理分析
    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
    3.3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
        3.3.1 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3.3.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4 基于四螺旋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G-CPU”驱动范式
        3.4.1 范式构建
        3.4.2 特征描述
        3.4.3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4.1 中国轻工行业发展轨迹与政策梳理
        4.1.1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4.1.2 轻工业联合会的政策与实践
        4.1.3 部委间的协同与支撑
    4.2 基于中轻景气指数的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4.2.1 总体景气指数
        4.2.2 工业增加值增速
        4.2.3 主营业务收入
        4.2.4 商品出口
        4.2.5 效益水平
    4.3 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实践成效
        4.3.1 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4.3.2 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
        4.3.3 轻工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4.3.4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支撑功能日益明显
        4.3.5 轻工业知识产权呈现明显阶梯式进步
        4.3.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点子行业转型效果明显
    4.4 轻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1 轻工业增长缓慢,下行压力较大
        4.4.2 国际贸易摩擦严重,出口形势严峻
        4.4.3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4.4.4 行业运行分化较大,企业效益不佳
    4.5 本章小结
5 知识产权驱动轻工业转型升级效应的度量与困境剖析
    5.1 基于“Patent-Map”的中国轻工业专利状态分析
        5.1.1 轻工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态势分析
        5.1.2 轻工业专利运营情况
        5.1.3 轻工业专利申请人结构分析
        5.1.4 轻工业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5.1.5 轻工业专利除本土外技术原创国家/地区分布
        5.1.6 轻工业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5.1.7 轻工业子行业专利分布比例
    5.2 知识产权对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5.2.1 模型与方法
        5.2.2 指标与数据
        5.2.3 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
    5.3 专利视角下的轻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5.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3.2 数据分析
        5.3.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5.3.4 结论及特征分析
    5.4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困境
        5.4.1 战略意识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权利失效流失严重
        5.4.4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转型升级
        5.4.5 子行业与地区知识产权创造不平衡
    5.5 本章小结
6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驱动力构建
    6.1 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5Fs”
    6.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
        6.2.1 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工作机制
        6.2.2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提升过程机理分析
        6.2.3 轻工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6.3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6.3.1 “五环”模型构建
        6.3.2 “动力火车”模型及工作机制
        6.3.3 支撑要素
    6.4 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6.4.1 基本模式
        6.4.2 影响因素
        6.4.3 系统模型及工作机制
    6.5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
        6.5.1 服务体系
        6.5.2 工作机制
    6.6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G-CPU”的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路径
    7.1 政府驱动路径
        7.1.1 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引领作用
        7.1.2 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7.1.3 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7.1.4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7.1.5 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7.2 企业驱动路径
        7.2.1 实施轻工业专利导航和战略布局
        7.2.2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
        7.2.3 创新轻工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7.2.4 提升轻工企业质押融资信用水平
    7.3 科技平台驱动路径
        7.3.1 组建轻工业知识产权联盟
        7.3.2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7.3.3 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综合效应
        7.3.4 抓好重点服务平台建设
        7.3.5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能力
    7.4 高校驱动路径
        7.4.1 强化政策激励与导引功效
        7.4.2 制订专利战略规划和布局
        7.4.3 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
        7.4.4 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新模式
        7.4.5 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和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
    附录2 中国轻工业经济指数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导师课题、主持课题与获奖

(6)面向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发展
        1.1.2 特色小镇PPP模式的研究机会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特色小镇内涵及PPP模式
        1.3.2 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1.3.3 PPP模式及路径的选择方法研究
    1.4 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的内涵及现状
        2.1.1 PPP模式的内涵
        2.1.2 PPP模式现存的问题
    2.2 PPP模式的分类及选择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的分类
        2.2.2 PPP模式选择理论基础
    2.3 特色小镇基本理论
        2.3.1 特色小镇内涵
        2.3.2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
        2.3.3 特色小镇的分类
        2.3.4 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4 特色小镇PPP模式的内涵
        2.4.1 特色小镇采用PPP模式的适用性
        2.4.2 特色小镇与PPP模式的内在一致性
        2.4.3 特色小镇PPP模式建设的关键点
        2.4.4 基于文献和案例的特色小镇政企合作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 基于案例的影响因素识别
        3.1.1 案例研究相关理论
        3.1.2 搜集数量
        3.1.3 成功或失败关键因素分析
        3.1.4 案例总结
    3.2 基于案例、文献的因素清单
    3.3 基于专家访谈的影响因素识别
    3.4 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清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PPP模式选择关键因素分析
    4.1 专家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4.1.2 专家的选取
        4.1.3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4.2 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4.4.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性
        4.4.3 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流程
    4.5 特色小镇PPP项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5.1 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假设
        4.5.2 模型的提出与构建
    4.6 模型拟合检验
        4.6.1 违犯估计检验及建构信度检验
        4.6.2 模型拟合
        4.6.3 模型修正
        4.6.4 模型假设检验
        4.6.5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色小镇PPP模式路径选择研究
    5.1 关键因素分析
    5.2 模式路径设计
        5.2.1 三维视角下的定序变量
        5.2.2 三维坐标系的建立
        5.2.3 模式路径设计的依据
        5.2.4 标准化
        5.2.5 三条路径适用性分析
    5.3 基于最终所有权归属模型的路径选择研究
        5.3.1 所有权归属模型
        5.3.2 模型结论
    5.4 基于社会资本融资能力评价的路径选择研究
        5.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4.2 层次分析法模型
    5.5 建设特色小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路径选择
    5.6 某幸福健康特色小镇案例
        5.6.1 项目概况
        5.6.2 小镇PPP模式路径选择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特色小镇PPP模式案例表
    附录二 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三 特色小镇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三维坐标系下散点图绘制MATLAB程序
    附录五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层次分析法
        1.4.3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
第2章 CETSET合作区招商成果现状
    2.1 CETSET招商成果现状
        2.1.1 以玻璃纤维为导向的新材料产业
        2.1.2 以石油套管与钻机为导向的能源装备产业
        2.1.3 以变压器为导向的输变电设备产业
        2.1.4 以饲料机械为导向的机械设备产业
    2.2 CETSET合作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2.1 促进中国和驻在国经贸合作
        2.2.2 促进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2.2.3 促进中国“软实力”输出
        2.2.4 促进驻在国提高就业率
    2.3 CETSET合作区招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CETSET合作区招商存在问题
        2.3.2 CETSET合作区招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CETSET合作区招商SWOT分析
    3.1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优势
    3.2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劣势
    3.3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机遇
    3.4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威胁
第4章 CETSET合作区招商项目定位
    4.1 CETSET合作区招商项目定位的必要性
    4.2 CETSET合作区招商项目定位方法的选择-产业池漏斗方法
        4.2.1 正确选择产业池
        4.2.2 产业池沉淀
        4.2.3 7层38维产业匹配选择法
    4.3 基于产业池漏斗方法的CETSET合作区招商项目定位
        4.3.1 产业池沉淀
        4.3.2 7层38维产业匹配选择法
第5章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策略和招商成果分析
    5.1 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分析
        5.1.1 注重做优存量
        5.1.2 筹划做强增量
    5.2 CETSET合作区招商效果分析
        5.2.1 选取指标体系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5.2.3 主成分分析—针对CETSET合作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第6章 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优化及保障措施建议
    6.1 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优化
        6.1.1 统筹产业布局,避免无序竞争
        6.1.2 加强本区域商贸物流发展
        6.1.3 尝试资本招商
        6.1.4 尝试产业投资
    6.2 CETSET合作区的招商保障措施建议
        6.2.1 建议定期召开政府间协调委员会
        6.2.2 消除法律不兼容的状态
        6.2.3 优化区域软硬件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
        6.2.4 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
        6.2.5 创新海外融资方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8)西藏民族大学十年科研工作的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发展之依仗:十年科研成就斐然
二、扬帆远航:数量为基, 质量为魂
三、抓铁有痕:科研管理出实效
四、挑战与不足:不能回避的现实
五、科学方法、务实举措:科研新成就未来可期

(9)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科技创新项目
    2.2 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目标
第三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3.2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3.3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依据
    3.4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标准的确定
    3.6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
        3.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6.2 综合评价方法
    3.7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证据收集方法
第四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分析和评价结论
    4.1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分析
        4.1.1 投入
        4.1.2 过程
        4.1.3 产出
        4.1.4 效果
    4.2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4.2.1 项目决策分析
        4.2.2 项目管理分析
        4.2.3 项目实施绩效分析
    4.3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4.3.1 科研成果产出丰富,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4.3.2 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着,孕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4.3.3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突出,产学研的合作不断加强
第五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存在的问题
    5.1 在项目产出上存在滞后现象,产出指标中经济效益指标偏低
    5.2 对项目的跟踪管理还有所欠缺,项目产出的实际完成率略低
    5.3 “学术交流多,合作研究少”的现象突出
第六章 湖北省发展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的对策
    6.1 积极联系学校科技力量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6.2 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机制,强化项目资金运行过程中管理与监督
    6.3 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推进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6.4 增强各创新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创新团队间的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高新区概念的界定
        1.2.2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
        1.2.3 关于资源和资源配置的研究
        1.2.4 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
        1.2.5 政府规制与资源配置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分析方法
        1.3.2 比较研究方法
        1.3.3 系统分析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2.1 中国高新区发展概况
        2.1.1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历史
        2.1.2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2.1.3 高新区相关政策演变
    2.2 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一般分析
        2.2.1 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
        2.2.2 高新区内产业集聚的特殊性
        2.2.3 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比较分析
        2.2.4 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剖析
    2.3 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本依然稀缺
        2.3.2 集聚内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联系不紧密
        2.3.3 以加工制造为主,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2.3.4 区域文化匮乏,区域品牌优势不明显
第3章 社会资源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作用
    3.1 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内涵及关系
        3.1.1 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3.1.2 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3.1.3 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3.2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对产业集聚的促进
        3.2.1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节约产业集聚的成本
        3.2.2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提升产业集聚的效益
        3.2.3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产业集聚的制度优势
        3.2.4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
    3.3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3.3.1 社会资源对产业集聚影响的评价模型
        3.3.2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评价
        3.3.3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集聚的评价分析
    3.4 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典型案例分析
        3.4.1 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
        3.4.2 苏州高新区产业集聚
        3.4.3 中山高新区产业集聚
        3.4.4 长春高新区产业集聚
第4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做法及启示
    4.1 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做法评述
        4.1.1 美国硅谷产业集聚
        4.1.2 印度班加罗尔产业集聚
        4.1.3 台湾地区新竹产业集聚
        4.1.4 日本筑波科技城高科技产业集聚
    4.2 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的启示
        4.2.1 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4.2.2 技术和知识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动力
        4.2.3 充满风险与竞争的创业环境对产业集聚的激励作用
        4.2.4 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4.2.5 产业集聚发展战略要与科技产业园相匹配
第5章 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建议
    5.1 社会资源配置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
        5.1.1 政府在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5.1.2 市场在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2 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完善
        5.2.1 融资制度创新
        5.2.2 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5.2.3 管理制度创新
    5.3 加强区域文化培育
        5.3.1 鼓励要素自由流动
        5.3.2 发挥高校在区域文化培育中的作用
        5.3.3 从产业、品牌、创新和服务提升高新园区整体素质
        5.3.4 提高园区的“软件环境”水平
    5.4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5.4.1 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5.4.2 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机制
        5.4.3 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5.4.4 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5.5 完善金融资本环境
        5.5.1 拓宽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
        5.5.2 完善金融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支持
    5.6 提高招商引资的环境质量
        5.6.1 从城市整体规划上,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5.6.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5.6.3 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竞争机制
    5.7 调整产业结构
        5.7.1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性
        5.7.2 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与特殊性
        5.7.3 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5.8 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产业集聚
        5.8.1 避免产业过度集聚和产业同构
        5.8.2 探索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以“基金”项目为龙头 提升整体科研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NT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研究[D]. 陈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一流建设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H省两所一流建设大学为例[D]. 刘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中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驱动力研究[D]. 邢战雷.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6]面向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路径选择研究[D]. 宋文慧.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CETSET合作区招商策略研究[D]. 宋彩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8]西藏民族大学十年科研工作的回顾和展望[J]. 赵国栋.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蔡敬.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10]中国高新区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 马海斌.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以“基金”项目为龙头,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